《现代遥感导论》复习题

合集下载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全)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全)

填空1.微波是指波长在1mm-1m之间的电磁波。

2.就遥感而言,被动遥感主要利用可见光、红外等稳定辐射,使太阳活动对遥感的影响减至最小。

3.1999年,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太原发射成功。

ndsat和SPOT的传感器都是光电成像型,具体是光机扫描仪、CCD阵列。

5.SPOT1、2、3卫星上有HRV高分辨率可见光扫描仪,可以用作两种观测垂直观测、倾斜观测也是SPOT卫星的优势所在。

6.美国高分民用卫星有IKONOS、QUICK BIRD。

7.灰度重采样的方法有:最邻近法、双线性内插法、三次卷积内插法。

8.四种分辨率来衡量传感器的性能: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9.数字图像增强的主要方法有:对比度变换、空间滤波、彩色变换、图像运算、多光谱变换。

10.常用的彩色变换方法有:单波段彩色变换、多波段彩色变换、HLS变换。

11.遥感系统包括五种: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处理、信息的运用。

12.遥感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为:紫外遥感、可见光波段、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

13.常用的锐化方法有:罗伯特梯度、索伯尔梯度、拉普拉斯算法、定向检测。

14.目标地物识别特征包括:色调、颜色、阴影、形状、大小、纹理、图形、位置、拓扑结构。

15.地物的空间关系主要表现为:方位、包含、相邻、相交、相贯。

16.地质遥感包括:岩性识别、地质构造的识别、构造运动的分析。

17.试举三个陆地卫星:Landsat、SPOT、CBERS。

18.遥感影像变形的原因有: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地形起伏的影响、地球曲率的影响、地球自转的影响、大气折射。

19.平滑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去除噪声。

20.热红外影像的阴影是:目标地物与背景之间辐射差异造成的。

21.遥感扫描影像的特征有:综合概括性强、信息量大、动态观测。

22.微波影像的阴影是:与目标地物之间存在障碍物阻挡了雷达波的传播。

(完整版)遥感导论期末复习思考题

(完整版)遥感导论期末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遥感?2.遥感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3.从工作平台、工作方式、波段、应用领域、空间尺度几方面对遥感进行分类。

4.与其他技术相比,遥感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5.写出Wien位移定律,并阐述其物理意义。

6.大气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有穿透云雾的能力,而可见光不能。

7.列举几种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植被、土壤、水体、岩石的地物反射光谱曲线。

8.简述气象卫星与陆地卫星的主要区别在哪几方面。

9.结合应用领域,熟悉掌握几种卫星系列。

10.解释传感器的三类扫描成像方式。

11.微波遥感有什么特点?12.从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方面简述遥感图像的特征。

13.为什么传感器要进行辐射定标,辐射定标的方法大致可分为几种?14.引起辐射畸变的原因主要有哪些?15.为什么遥感影像要定量化应用必须进行大气校正?16.遥感影像为什么要进行几何校正,影响像元几何位置变化的原因有哪些?17.在几何校正过程中,控制点的选取原则有哪些?18.简述直方图变换并举几种典型的示例。

19.理解遥感图像的空间域和频率域。

20.植被指数的定义并举例。

21.简述缨帽变换在农业应用中的实际意义。

22.遥感图像目标地物识别特征包括哪些方面。

23.解释直接解译标志和间接解译标志。

24.了解目视解译的方法与基本步骤。

25.结合TM/ETM+和SPOT影像,简述各波段的主要应用领域。

26.遥感图像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7.遥感图像分类中主要采用哪些方法衡量相似度,举例说明?28.什么是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二者的区别是什么?29.解释最大似然分类方法。

30.制约遥感图像分类精度提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1.监督分类中对训练区选取的主要原则有哪些?32.遥感图像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33.遥感图像分类中主要采用哪些方法衡量相似度,举例说明?34.什么是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二者的区别是什么?35.解释最大似然分类方法。

遥感导论试题(一)

遥感导论试题(一)

一、填空题:1、遥感影像变形的原因:( )的影响、()的影响、()的影响。

2、遥感平台的种类()、()、()遥感的特点()、()、()、()、()3、遥感图像的计算机分类方法包括(非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4、遥感数字图像的特点:(便于计算机处理与分析),(图像信息损失率低),(抽象性强)。

5、监督分类常用的具体分类方法有(),( ),(),()6如图所示,该图象中一边缘线从左下角像素开始,写出其链码(01113446)二、选择题:1、纯净水体RGB(3,2,1)图像中接近什么颜色?(B)A:蓝色B:黑色C:红色D:绿色2、大气窗口是指A没有云的天空区域B电磁波能够穿过大气层的局部天空区域C电磁波能够穿过大气层的电磁波谱段D没有障碍物阻挡的天空区域三、名词解释:三原色太阳常数主动遥感,什么是被动遥感假彩色遥感图像事地物波谱特性地物反射波谱特性绝对黑体辐射出射度(M):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直径与辐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p30)标准假色彩合成大气窗口电磁波谱数字图像黑体光谱反射率辐射亮度遥感平台微波遥感四、判断题:1、绝对黑体的吸收与反射与物体的温度和电磁波波长是否有关2、真彩色合成就是利用遥感图像数据中的绿、白、蓝3个波段数据分别赋于绿色、白色、蓝色,这样合成的彩色接近于真彩色。

3、午夜以后获取的热红外像片,河流,湖泊等水体在影像上呈现暗色调。

(X)4是平滑滤波中的均值平滑的模板。

(X)5、午夜以后获取的热红外像片,河流,湖泊等水体在影像上呈现暗色调。

(X)五、简答题:1.引起遥感图像畸变原因?如何校正?校正后又会出现什么问题?2.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的根本区别3.简述模拟图像与数字图像的差异4.热红外像片解释中,为什么水体在白天呈现暗色,在夜间呈亮色5.什么是标准假彩色合成?利用标准假彩色影像,并结合地物光谱特性,说明为什么在影像中植被呈现红色6.遥感图像解译标志(判读标志)有哪些?结合实例说明他们如何在图像解译中的应用7、几何校正:遥感影像变形的原因8、镜头转动式全景摄影机的工作方式9、影响地物反射波普特征的因素10、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的复合步骤11、简述沙土、植物、水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一般规律(作图解释)12、监督分类与费监督分类的区别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13、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的区别六、计算题1、均值平滑的题目2、中值滤波的题目。

遥感导论复习大全(习题+试卷+重点)

遥感导论复习大全(习题+试卷+重点)

遥感导论期末试卷A卷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21分)1. 微波是指波长在--之间的电磁波2.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中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按散射粒子与波长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散射: 、和。

3. 就遥感而言,被动遥感主要利用_______、_______等稳定辐射,使太阳活动对遥感的影响减至最小。

4. 年,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5.Landsat和SPOT的传感器都是光电成像类的,具体是、(列出具体传感器类型)5. .SPOT-1、2、3卫星上携带的HRV--高分辨率可见光扫描仪,可以作两种观测:、.,这也是SPOT卫星的优势所在。

7.美国高分辨率民用卫星有、8.SAR的中文名称是_______,它属于_______(主动/被动)遥感技术。

9..雷达的空间分辨率可以分为两种:、10.灰度重采样的方法有:、、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12分)1.黑体:2. 邻域增强3.空间分辨率与波谱分辨率三、问答题(共计67分)1. 为什么我们能用遥感识别地物? 5分2. 引起遥感影像变形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3.与可见光和红外遥感相比,微波遥感有什么特点? 10分4. 简述非监督分类的过程。

8分5.侧视雷达是怎么工作的?其工作原理是什么?8分6. 请结合所学Landdsat和SPOT卫星的知识,谈谈陆地卫星的特点15分7. 请结合所学遥感知识,谈谈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15分遥感导论期末试卷B卷--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30分)1. 微波是指波长在-- 之间的电磁波2. 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中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按散射粒子与波长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散射:、和。

3.就遥感而言,被动遥感主要利用_______、_______等稳定辐射,使太阳活动对遥感的影响减至最小。

4.年,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福师1208考试批次《遥感导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8考试批次《遥感导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3考试批次《遥感导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本课程复习题所提供的答案仅供学员在复习过程中参考之用,有问题请到课程论坛提问。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大气对电磁波的反射作用主要发生在顶部,因此应尽量选天气接收遥感信号。

参考答案:云层;无云2.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总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

这种现象只有当大气中的分子或其他威力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会发生。

大气散射的三种情况是、、。

参考答案: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3.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是技术在遥感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该技术的关键是提取待识别模式的一组,所依赖的是地物的。

参考答案:统计模式识别;统计特征值;光谱特征4.航空像片的像点位移量与地形高差成比,与航高成比。

参考答案:正;反二、选择题(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选对得3分,共15分)1.有关航空像片比例尺的描述,正确的是()。

A、是像片上两点间距离与地面上相应两点间实际距离之比;B、像片上的实际比例尺可以用焦距除以航高来计算;C、地形起伏会产生像点位移,但不影响图像上两点间比例尺计算;D、倾斜摄影不会引起像片比例尺变化。

参考答案:A2.对于Landsat-7 上ETM+数据的描述,正确的是()。

A、TM2是蓝色波段,对水体有一定透射能力;B、TM6是热红外波段,空间分辨率120米;C、TM3是红色波段,可用来测量绿色素吸收率并进行植物分类;D、TM5是短波红外,可探测浅水水下特征。

参考答案:C3.在可见光波段有一个小的反射峰(0.55微米附近),两侧(0.45和0.67微米附近)有两个吸收带,近红外波段(0.7—0.8微米)有一反射“陡坡”,至1.1微米附近有一峰值。

具有这种反射波谱特征的是()。

A、植被;B、土壤;C、水体;D、岩石参考答案:A4.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的峰值波长为:()A、0.48μm和9.66μmB、9.66μm和0.48μmC、2.5μm和5μmD、0.5μm和0.8μm参考答案:A5.BIL是遥感数字图像的()A、按波段顺序依次排列的数据格式B、逐行按波段次序排列的数据格式C、每个像元按波段次序交叉排列的数据格式D、以上都不是参考答案:B三、名词解释(每词3分,共15分)1.大气窗口参考答案: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透过率较高的波长范围。

遥感复习题(学生用最终版)

遥感复习题(学生用最终版)

遥感复习题(学⽣⽤最终版)《遥感导论》复习题(共计152题)⼀、名次解释(2-3分每题)1、遥感:应⽤探测仪器,不与探测⽬标相接触,从远处把⽬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窗⼝:电磁波通过⼤⽓层时较少地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的波段称为⼤⽓窗⼝。

3、辐射亮度:辐射源在某⼀⽅向,单位投影表⾯,单位⽴体⾓内的辐射通量。

4、⾼光谱遥感:在电磁波谱的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范围内,获取许多⾮常窄的光谱连续的影像数据的技术。

5、空间定位系统:利⽤多颗导航卫星的⽆线电信号,对地球表⾯某地点进⾏定位、报时或对地表移动物体进⾏导航的技术系统。

6、空间分辨率:像素所代表的地⾯范围的⼤⼩,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地⾯物体能分辨的最⼩单元。

7、遥感影像地图:⼀种以遥感影像和⼀定的地图符号来表现制图对象地理空间分布和环境状况的地图。

8、电磁波谱: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机构成电磁波谱。

9、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持下,运⽤地理信息科学和系统⼯程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各种地理数据,提供管理、模拟、决策、规划、预测和预报等任务所需要的各种地理信息的技术系统。

10、加⾊法:红绿蓝三原⾊按⼀定⽐例混合形成各种⾊调的颜⾊的⽅法。

11、⿊体:如果⼀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波都全部吸收,则为⿊体。

其特点是吸收率为1,反射率为0。

⿊体具有最⼤发射能⼒。

⾃然界不存在完全的⿊体,⿊⾊烟煤被认为最相似。

12、航空摄影⽐例尺:即像⽚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与地⾯上相应两点实际距离之⽐。

13、“红移”:当光源远离观测者时,接受的光波频率⽐其固有频率低,即向红端偏移。

14、数字地球:⼀种可以嵌⼊海量地理数据、多分辨率和三维的地球表⽰。

15、波谱分辨率:传感器在接受⽬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波长间隔。

16、⽐值植被指数:遥感影像中近红外波段与红光波段之⽐。

遥感导论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遥感导论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遥感导论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遥感技术主要利用的是哪种类型的电磁波?A. 无线电波B. 可见光C. 红外线D. 微波答案:D2. 下列哪项不是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A. 军事侦察B. 城市规划C. 农业监测D. 电影拍摄答案:D3. 遥感图像的分辨率指的是什么?A. 图像的清晰度B. 图像的像素数量C. 图像的覆盖范围D. 图像的存储大小答案:A4. 以下哪个不是遥感卫星的类型?A. 极轨卫星B. 静止卫星C. 通信卫星D. 低轨道卫星答案:C5. 遥感数据的预处理包括哪些步骤?A. 辐射校正B. 大气校正C. 几何校正D. 所有以上答案:D6. 什么是多光谱遥感?A. 同时获取多个不同波长的图像B. 只获取可见光波段的图像C. 只获取红外波段的图像D. 只获取微波波段的图像答案:A7. 遥感数据的分类主要分为哪两类?A. 定性分类和定量分类B. 单波段分类和多波段分类C. 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D. 空间分类和时间分类答案:C8. 什么是遥感中的“光谱特征”?A. 物体的几何形状B. 物体的光谱反射或发射特性C. 物体的纹理特征D. 物体的温度特征答案:B9.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A. 监测物体的移动B. 监测环境的污染情况C. 监测天气变化D. 监测建筑物的损坏答案:B10. 什么是遥感图像的“几何失真”?A. 图像的亮度不一致B. 图像的像素排列不整齐C. 图像的几何形状与实际不符D. 图像的颜色失真答案:C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遥感技术的主要优势。

答案:遥感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获取信息速度快、不受地理环境限制、可进行长时间连续监测等优势。

2. 描述遥感数据的几种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答案:遥感数据主要分为光学遥感数据和雷达遥感数据。

光学遥感数据主要依赖可见光、红外和近红外波段,适用于植被、水体等的监测。

雷达遥感数据则不受光照和天气条件限制,可穿透云层,适用于地形测绘、海洋监测等。

遥感导论(试题)

遥感导论(试题)

遥感导论(试题)1. 遥感系统的组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

2. 遥感技术发展的历史可分为_____、_____、_____和_____四个阶段,其中第四阶段是从_____年算起的。

3. NASA的全称是(中文)_____________,英文全称是_____。

它是美国联邦政府机构,成立于1958年。

4. ___年___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发射成功。

5. 遥感分类中按遥感平台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

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

按工作方式可分为:_____和_____或_____和_____。

按RS的应用领域(从大的研究领域)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等。

6. 遥感技术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等。

7. 当前遥感技术发展的趋势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

8. 遥感机理是通过利用_____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地面目标_____或_____的_____,通过_____所传递的信息来识别目标,从而达到_____的目的。

9. 电磁波是电磁振动的传播,当电磁振荡进入空间时,变化的_____激发了_____,变化的_____又激发了_____,使电磁振荡在空间传播,形成电磁波,也称电磁辐射。

10. 电磁波是_____波,质点的震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_____。

11. 电磁波遇到介质(气体、液体、固体)时,会发生_____、_____、_____和_____现象,在辐射传播过程中,若遇到粒子还会发生____现象。

12.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是_____到_____,微波的波长范围是_____到_____。

13. 黑体的性质是吸收率为___,反射率为___,发射率为___。

14. 按照维恩位移定律的描述,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λmax与黑体绝对温度T成___。

遥感导论试题及答案

遥感导论试题及答案

遥感导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遥感技术中,卫星遥感属于以下哪种类型?A. 地面遥感B. 航空遥感C. 航天遥感D. 空间遥感答案:C2. 遥感影像中,波段数最多的是哪种传感器?A. 多光谱传感器B. 高光谱传感器C. 热红外传感器D. 微波传感器答案:B3. 以下哪种遥感数据的分辨率最高?A. 全球覆盖B. 区域覆盖C. 国家覆盖D. 地方覆盖答案:D4. 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不包括以下哪项?A. 辐射校正B. 投影转换C. 地形校正D. 配准答案:A5. 遥感影像的分类方法中,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的主要区别在于?A. 算法复杂度B. 计算速度C. 需要的训练样本D. 影像的分辨率答案:C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遥感影像的______是指影像上某一像素所代表的实际地面面积。

答案:空间分辨率2. 遥感影像的______是指影像上不同波段之间的相关性。

答案:光谱分辨率3. 遥感影像的______是指影像上不同波段之间的相关性。

答案:时间分辨率4. 遥感影像的______是指影像上某一像素所代表的实际地面面积。

答案:光谱分辨率5. 遥感影像的______是指影像上不同波段之间的相关性。

答案:空间分辨率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答案: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植被覆盖度分析、水体污染监测、大气污染监测等。

2. 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有哪些步骤?答案: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步骤包括影像配准、投影转换、地形校正和影像镶嵌等。

3. 遥感影像的辐射校正的目的是什么?答案:遥感影像的辐射校正的目的是消除由于传感器本身的不均匀性、大气影响以及地形起伏等因素对影像辐射值的影响,以获取更加准确的地物反射率信息。

4. 遥感影像的分类方法有哪些?答案:遥感影像的分类方法包括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面向对象分类、机器学习分类等。

遥感导论试题

遥感导论试题

遥感导论期末复习题(个人整理,请勿传阅)一、名词解释1、遥感2、辐射出射度3、假彩色4、遥5、3S6、大7、扫8、数9、高1011、遥12二、1函数。

2、常用的锐化有、、、。

3、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中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按散射粒子与波长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散射:、和。

4、灰度重采样的方法有、、。

5、目标地物的识别特征有、、、、。

6、遥感摄影像片包括、、、。

7、遥感影像地图的特征:、、、。

8、遥感数字影像类型:、、、。

9、雷达的空间分辨率可以分为两种:、。

10、地物的空间关系主要表现为、、、和五种关系。

11、地质遥感包括、、。

12、多波段遥感图象的数据记录格式有、、。

13、TM影像共有7个波段,用于探测浅水水下特征,最好用。

用于测定生物量和作物长势,区分植物类型最好用。

14、在彩红外航片上,清澈的水体一般为________色,健康的植被为________色,遭受严重病虫害的植被为________色。

15、飞机起飞后对机场进行热红外摄影,飞机在地面上留下的黯黑色轮廓为_____________、飞机喷气尾流在地面形成的喷雾状白色为_____________。

16、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

17、数字图像镶嵌的关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外部误差是指在_________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下,由__________所引起的误差。

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引起的变形误差。

19、光学图像转换成数字影像的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等步骤。

20、多项式拟合法纠正中控制点的数量要求,一次项最少需要__个控制点,二次项最少项需要__个控制点,三次项最少需要___个控制点。

三、选择题1、下列遥感类型不是按工作方式分类的是()A、红外线遥感B、成像遥感C、主动遥感D、微波遥感2、下列不属于减法三原色的是()A、黄B、青C、绿D、蓝3、下面哪一项不会引起遥感图象的几何变形或辐射误差()A、太阳高度角B、地形C、大气D、地物面积4、下面哪一个不是图像比值运算的作用()A、扩大不同地物的光谱差异B、减弱地物阴影C、显示隐伏构造D、减少噪音5、遥感图像的几何分辨率指()A、象元相应地面的宽度B、传感器瞬时视场内观察到地面的宽度C、能根据光谱特征判读出地物性质的最小单元的地面宽度D、能分辨的最小宽度6、在热红外图象上,白天水体的色调比道路深,而夜间水体的色调又比道路浅,这是由于()A 热红外图象的特性B 水的热容比道路小C 水是液体 D道路的热容比水小7、对于同样物质组成的土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表面比较平滑,具有较高的反射率。

(完整版)遥感导论复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遥感导论复习题及答案

1.什么是遥感?国内外对遥感的多种定义有什么异同点?定义:从不同高度的平台(Platform)上,使用各种传感器(Sensor),接收来自地球表层的各种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对不同的地物及其特性进行远距离探测和识别的综合技术。

平台:地面平台、航空平台、航天平台;传感器:各种光学、电子仪器电磁波:可见光、红外、微波//2. 根据你对遥感技术的理解,谈谈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

3. 什么是散射?大气散射有哪几种?其特点是什么?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称为散射;大气散射有三种:分别为瑞利散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既波长越长,散射越弱;米氏散射: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

云雾对红外线的散射主要是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

4. 遥感影像变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2)地形起伏的影响;(3)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4)大气折射的影响;(5)地球自转的影响。

5.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1)未充分利用遥感图像提供的多种信息;(2)提高遥感图象分类精度受到限制:包括大气状况的影响、下垫面的影像、其他因素的影响。

6.谈谈你对遥感影像解译标志的理解。

为了提高摄影像片解译精度与解译速度,掌握摄影像片的解译标志很有必要。

遥感摄影像片解译标志又称判读标志,它指能够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影像各种特征,这些特征能帮助判读者识别遥感图像上目标地物或现象。

解译标志分为直接判读标志和间接解译标志。

直接判读标志是指能够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图像各种特征,它包括遥感摄影像片上的色调、色彩、形状、阴影、纹理、大小、图型等,解译者利用直接解译标志可以直接识别遥感像片上的目标地物。

间接解译标志是指航空像片上能够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的特征,借助间接解译标志可以推断与某地物的属性相关的其他现象。

遥感导论习题及答案复习资料

遥感导论习题及答案复习资料

1.从地球辐射的分段特性说明为什么对于卫星影像解译必须了解地物反射波谱特性。

2.主要遥感平台有哪些?各有何特点?3.如何评价遥感图像的质量?----------------------------------------------------------------------------------------------------------------------------------------------------- 1.引起遥感影像几何畸变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不做几何纠正,遥感影像会有什么问题?如果做了几何纠正,又会产生什么新的问题?2.在做几何纠正时,控制点的选取很重要,若图像一角没有任何控制点,估计几何校正后这一角的位置畸变将缩小还是增大?为什么?----------------------------------------------------------------------------------------------------------------------------------------------------- 1.对以下数字图像,分别用罗伯特方法和索伯尔方法求出新的图像。

(注意:计算前原图像的上下左右各加1行或1列,亮度与相邻像元相同)2 2 10 10 102 2 10 10 102 2 10 10 102 2 2 2 22 2 2 2 2罗伯特方法:0 16 0 0 00 16 0 0 00 16 0 0 00 8 16 16 160 0 0 0 0索伯尔方法:0 32 32 0 00 32 32 0 00 32 48 32 320 16 32 32 320 0 0 0 02.结合地物光谱特征解释比值运算能够突出植被覆盖的原因。

3.结合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谈谈遥感与非遥感信息复合的重要意义。

第一章;1.遥感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导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遥感导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遥感导论期末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1. 遥感的基本原理是指( A )A. 接收和记录地物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B. 统计分析遥感图像的像素值C. 利用人眼对图像进行观察和解读D. 利用遥感图像进行地物分类和识别答案:A2. 遥感数据的传感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中的哪几种?( BCD )A. 红外传感器B. 光学传感器C. 微波传感器D. 超声波传感器答案:BCD3. 红外遥感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 ABCD )A. 军事侦察和情报获取B. 气象预报和环境监测C. 农业生态和植被分类D. 遥感定量分析和地质勘探答案:ABCD第二部分:填空题1. 遥感图像的分辨率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方面。

答案: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2. SAR遥感数据的优点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答案:无视天候影响,无论白天黑夜都能获取数据;具有穿透雾霾和云层能力3.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和管理方面的应用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

答案: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监测;城市建设和更新评估第三部分:简答题1. 请简要描述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

答案: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农作物监测、土壤水分探测、病虫害预测和农田环境监测等方面。

通过使用遥感卫星获取的定期遥感图像,可以监测农作物的生长状况,提前预测病虫害的发生,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通过测量土地表面的热辐射和植被指数等指标来估计土壤水分情况,辅助农民制定合理的灌溉方案。

同时,遥感技术还可以监测农田的环境变化,例如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问题,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 请简要解释遥感数据的预处理步骤。

答案:遥感数据的预处理步骤包括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和几何校正等过程。

首先,辐射校正是为了将原始数据中的辐射量转换为可比较的表达形式,通常是将数字值转化为辐射亮度或辐射反射率。

然后,大气校正是对遥感图像中受大气影响的辐射进行校正,以去除大气散射和吸收的干扰。

现代遥感导论期末考试试题

现代遥感导论期末考试试题

现代遥感导论期末考试试题### 现代遥感导论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遥感技术中,哪种类型的传感器可以获取立体图像?A. 光学传感器B. 红外传感器C. 微波传感器D. 激光雷达传感器2. 下列哪项不是遥感数据的常用处理方法?A. 辐射校正B. 几何校正C. 光谱分析D. 机器学习3. 遥感影像中,植被指数(VI)通常用于估算哪种参数?A. 土壤湿度B. 植被覆盖度C. 城市化程度D. 温度4. 哪种遥感技术主要用于夜间或云层覆盖下的地表监测?A. 光学遥感B. 红外遥感C. 微波遥感D. 激光遥感5. 以下哪种卫星轨道最适合进行全球覆盖的遥感监测?A. 极地轨道B. 太阳同步轨道C. 地球静止轨道D. 倾斜轨道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 简述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并举例说明。

2. 解释什么是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并说明其重要性。

3. 描述遥感数据的光谱分辨率,并讨论其对地物识别的影响。

4. 阐述微波遥感与光学遥感的主要区别及其各自的应用领域。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 论述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并讨论其优势与挑战。

在环境监测中,遥感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提供大范围、高频率和多时相的数据,对于监测森林覆盖变化、城市扩张、水资源状况、灾害评估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例如,通过分析不同时间点的遥感影像,可以监测森林砍伐和植被退化的情况,从而为环境保护政策提供依据。

然而,遥感技术也面临一些挑战,如云层遮挡、大气干扰等,这些都可能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遥感数据的解析和应用需要专业知识,对技术人员的要求较高。

2. 讨论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包括土地利用分类、城市扩张监测、交通规划等。

通过遥感数据,规划者可以快速获取城市用地的分布情况,分析城市发展的趋势,从而制定合理的规划策略。

《遥感导论》期末考试试题B卷

《遥感导论》期末考试试题B卷

6.K—-T变换:
7. 假彩色等密度分割:
8。

比值运算(Ratio):
9.遥感图像计算机解译:10。

非监督分类: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 遥感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它有什么特点?2。

简述大气散射的三种类型及其特点。

3. 简述成像光谱及其特点.
4。

遥感图像的特征有哪些?
5。

什么是真彩色合成?什么是假彩色合成?两者之间有何区别,试举例说明。

6. 结合地物光谱特征解释比值运算能够突出植被覆盖的原因。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试分析进入传感器的辐射有哪几部分,如何进行辐射校正(大气校正)2. 利用假彩色密度分割阐述单波段彩色变换原理。

《现代遥感导论》复习题

《现代遥感导论》复习题

《现代遥感导论》复习题《遥感概论》第1章绪论阶段测试题1. 什么是遥感?泛指⼀切⽆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标地物的属性。

2. 什么是遥感数据?遥感数据有那些类型?太阳辐射经过⼤⽓层到达地⾯,⼀部分与地⾯发⽣作⽤后反射,再次经过⼤⽓层,到达传感器。

传感器将这部分能量记录下来,传回地⾯,即为遥感数据.按平台分:地⾯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数据。

按电磁波段分: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紫外遥感数据等。

按传感器的⼯作⽅式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数据。

3. 遥感数据有哪些优势?空间特性视域范围⼤,具有宏观特性光谱特性:探测的波段从可见光向两侧延伸,扩⼤了地物特性的研究范围。

时相特性:周期成像,有利于进⾏动态研究和环境监测。

⼤⾯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性经济性局限性4. 简述遥感数据的应⽤林业:清查森林资源、监测森林⽕灾和病⾍害。

农业:作物估产、作物长势及病⾍害预报。

⽔⽂与海洋:⽔资源调查、⽔资源动态研究、冰雪监控、海洋渔业。

国⼟资源:国⼟资源调查、规划和政府决策。

⽓象:天⽓预报、⽓候预报、全球⽓候演变研究。

环境监测:⽔污染、海洋油污染、⼤⽓污染、固体垃圾等及其预报。

测绘:航空摄影测量测绘地形图、编制各种类型的专题地图和影像地图。

城市:城市综合调查、规划及发展。

考古:遗址调查、预报。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更新数据。

《遥感概论》第2章遥感电磁辐射基础测试题1. 什么是电磁波谱?什么是可见光?什么是近红外?什么是热红外?电磁波谱:按电磁波波长的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叫电磁波谱。

依次为:r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线电波。

可见光:波长范围:0.38~0.76µm,⼈眼对可见光有敏锐的感觉,是遥感技术应⽤中的重要波段。

遥感导论考试题及答案

遥感导论考试题及答案

遥感导论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遥感技术中,用于获取地表信息的主要手段是:A. 红外遥感B. 微波遥感C. 光学遥感D. 声波遥感答案:C2. 以下哪项不是遥感数据的常用处理方法?A. 辐射校正B. 大气校正C. 几何校正D. 声音校正答案:D3. 遥感影像中,分辨率指的是:A. 影像的清晰度B. 影像的对比度C. 影像的空间细节D. 影像的色彩饱和度答案:C4. 卫星遥感中,常用的轨道类型不包括:A. 极地轨道B. 太阳同步轨道C. 地球静止轨道D. 月球轨道答案:D5. 以下哪种传感器不是被动式传感器?A. 多光谱传感器B. 红外传感器C. 激光雷达D. 合成孔径雷达答案:C6. 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主要解决的问题是:A. 影像的辐射误差B. 影像的色彩偏差C. 影像的空间位置误差D. 影像的光谱失真答案:C7. 遥感影像的分类方法中,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的主要区别在于:A. 是否需要先验知识B. 是否需要训练样本C. 是否需要影像预处理D. 是否需要人工干预答案:B8. 以下哪种传感器最适合用于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A. 光学传感器B. 红外传感器C. 微波传感器D. 紫外传感器答案:B9. 遥感影像的辐射校正主要目的是:A. 消除大气影响B. 消除传感器误差C. 消除地形影响D. 消除人为污染答案:B10. 以下哪种遥感技术最适合用于农作物生长监测?A. 光学遥感B. 红外遥感C. 微波遥感D. 激光遥感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包括:A. 作物种植面积估算B. 病虫害监测C. 土壤湿度监测D. 城市发展规划答案:A, B, C2. 遥感影像的大气校正主要涉及:A. 云层影响的消除B. 大气散射的校正C. 大气吸收的校正D. 地形起伏的校正答案:B, C3.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遥感影像的分辨率:A. 传感器的类型B. 传感器的高度C. 影像的放大倍数D. 传感器的波段数量答案:A, B, C4.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包括:A. 森林火灾监测B. 水质监测C. 土地利用变化监测D. 城市交通流量监测答案:A, B, C5. 以下哪些是遥感数据的常用分析方法:A. 光谱分析B. 纹理分析C. 形状分析D. 声音分析答案:A, B, C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感概论》第1章绪论阶段测试题1. 什么是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2. 什么是遥感数据?遥感数据有那些类型?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一部分与地面发生作用后反射,再次经过大气层,到达传感器。

传感器将这部分能量记录下来,传回地面,即为遥感数据.按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数据。

按电磁波段分: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紫外遥感数据等。

按传感器的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数据。

3. 遥感数据有哪些优势?空间特性视域范围大,具有宏观特性光谱特性:探测的波段从可见光向两侧延伸,扩大了地物特性的研究范围。

时相特性:周期成像,有利于进行动态研究和环境监测。

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4. 简述遥感数据的应用林业:清查森林资源、监测森林火灾和病虫害。

农业:作物估产、作物长势及病虫害预报。

水文与海洋:水资源调查、水资源动态研究、冰雪监控、海洋渔业。

国土资源:国土资源调查、规划和政府决策。

气象:天气预报、气候预报、全球气候演变研究。

环境监测:水污染、海洋油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垃圾等及其预报。

测绘:航空摄影测量测绘地形图、编制各种类型的专题地图和影像地图。

城市:城市综合调查、规划及发展。

考古:遗址调查、预报。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更新数据。

《遥感概论》第2章遥感电磁辐射基础测试题1. 什么是电磁波谱?什么是可见光?什么是近红外?什么是热红外?电磁波谱:按电磁波波长的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叫电磁波谱。

依次为:r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

可见光:波长范围:0.38~0.76μm,人眼对可见光有敏锐的感觉,是遥感技术应用中的重要波段。

热红外:中红外,远红外,超远红外中红外:3.0~6.0µm,地面常温下的辐射波长,有热感。

远红外:6.0~15.0µm,地面常温下的辐射波长,有热感。

超远红外:15.0~1000µm,多被大气吸收,遥感探测器一般无法探测。

2.大气对太阳辐射有那些作用?大气的吸收作用:大气中的各种成分对太阳辐射有选择性吸收,形成太阳辐射的大气吸收带(O2吸收带,O3吸收带,H2O吸收带,CO2吸收带,尘埃)大气的散射作用:不同于吸收作用,只改变传播方向,不能转变为内能。

大气的散射是太阳辐射衰减的主要原因。

对遥感图像来说,降低了传感器接收数据的质量,造成图像模糊不清。

散射主要发生在可见光区。

大气发生的散射主要有三种:瑞利散射:d <<λ米氏散射:d ≈λ非选择性散射:d >>λ3. 什么是大气窗口?大气窗口: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太阳辐射的各波段受到衰减的作用轻重不同,因而各波段的透射率也各不相同。

我们就把受到大气衰减作用较轻、透射率较高的波段叫大气窗口大气窗口波段透射率/%紫外可见光近红外0.3~1.3μm >90近红外 1.5~1.8μm 80近-中红外 2.0~3.5μm 80中红外 3.5~5.5μm远红外8~14μm 60~70微波0.8~2.5cm 1004. 简述植被、水体地物的反射光谱曲线(用图示说明)。

植被水体5. 遥感有几种模式?依据传感器探测能量的波长和研究需要,一般有三种基本的遥感模式:可见光/近红外遥感:传感器记录地球表面反射太阳辐射的能量,此类遥感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热红外遥感:传感器记录地表自身所发射的辐射能量,此类遥感主要集中在热红外波段主动遥感:传感器自身发射出能量,然后探测并记录地表对该能量的反射遥感概论第3章传感器测试题一、判断题(×)航空遥感的平台比卫星低,因此航空遥感图象的空间分辨率总比卫星遥感图象的分辨率高。

(√)辐射计和红外辐射计都是非成像传感器.(×)收集器的主要作用是将收集的辐射能转变成化学能或电能(×)高光谱传感器是遥感发展中的新技术,其成像光谱数据不受大气、遥感平台姿势等影响。

(√)由于大气对微波的影响很小,因此雷达可以全天候获取地面图像。

二、简答题(1)传感器的分类①按工作方式分为:主动方式传感器:侧视雷达、激光雷达、微波辐射计。

被动方式传感器:航空摄影机、多光谱扫描仪(MSS)、TM、ETM(1,2)、HRV、红外扫描仪等。

②按传感器记录方式分为: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成像方式:传感器把地物的电磁波能量强度用图像的形式表示。

非成像方式:传感器把地物的电磁波能量强度用数字或曲线图形表示。

(2)什么叫主动遥感?并列举一种主动遥感器名称主动遥感:传感器自身发射出能量,然后探测并记录地表对该能量的反射例如:成像雷达,激光雷达(3)光机扫描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各自作用是什么?收集器:收集来自地物目标镜、天线。

分光器:将地面电磁波信息分解为需要的光谱成分。

如分光棱镜、衍射光栅等。

探测器:将收集的辐射能转变成化学能或电能。

处理器:将探测后的化学能或电能等信号进行处理。

输出:将获取的数据输出。

(4)摄影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航空摄影机:是空中对地面拍摄像片的仪器,它通过光学系统采用胶片或磁带记录地物的反射光谱能量。

记录的波长范围以可见光~近红外为主。

遥感概论第4章航空遥感数据测试题一、名词解释1.航空像片由地物反射的光线进入摄影机镜头,使感光材料产生光化学反应而形成。

2.像点位移地形的起伏和投影面的倾斜会引起航片上像点的位置的变化3.航空摄影测量是通过拍摄地面像片而进行精确测量的科学,也是当前测绘地形图的作业手段。

二、简答题1.彩红外航片的特点由地物反射的光线进入摄影机镜头,使彩色红外感光底片产生光化学反应,由该底片印出的像片称为彩红外像片。

彩色红外感光片没有感蓝层和黄滤色层,有感绿、感红和感红外层。

因此不受大气散射蓝光的影响,像片清晰度很高,适合城市航空摄影。

2.立体观察的条件(1)必须是航摄立体像对;(2)像对的比例尺差不得大于15%;(3)两眼分别看两张像片上的相应影像,即左眼看左像,右眼看右像;(4)同名地物点的连线与眼基线平行。

3.航空遥感数据判读标志与方法标志:色调/色彩:判读前通过反差调整和彩色增强后,成为目视判读的重要标志。

形状:是目视判读最直观的标志。

大小:根据地物间的相对大小,区分地物。

阴影:可判读地物的高度,但也遮挡部分地物信息。

组合图案:当地物较小时,在影像上表现为纹理,即某种地物类型有规律的重复出现。

如农田、森林。

方法:直接判读法:依据判读标志,直接识别地物属性。

对比分析法:与该地区已知的资料对比,或与实地对比而识别地物属性;或通过对遥感图像不同波段、不同时相的对比分析,识别地物的性质和发展变化规律。

逻辑推理法:根据地学规律,分析地物之间的内在必然分布规律,由某种地物推断出另一种地物的存在及属性。

如由植被类型可推断出土壤的类型,根据建筑密度可判断人口规模等。

三、评述题1.在校园平面图解译中如何处理被树冠遮挡的道路或建筑?2.比较航片与地图的异同点。

遥感概论第5章地球资源卫星数据测试题一、判断题(×)1 TM数据的空间分辨率都是30米。

(×)2 IKNOS卫星是当前空间分辨率最高的陆地卫星。

(√)3 Landsat卫星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历史最悠久的对地观测卫星。

(×)4 HRV是Landsat卫星的传感器。

(√)5 水体一般在卫星图像上易于判读,是识别其它地物的重要标志。

(×)6 Landsat4~7重复周期为16天,有利于对地表事物的动态监测。

二、简答题1.地球资源卫星遥感数据有哪些?以探测陆地资源为目的的卫星叫陆地资源卫星。

目前,主要的陆地资源卫星有:(1)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2)法国陆地观测卫星(SPOT);(3)欧空局地球资源卫星(ERS);(4)俄罗斯钻石卫星(ALMAZ);(5)日本地球资源卫星(JERS);(6)印度遥感卫星(IRS);(7)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

2.Landsat卫星的运行特征陆地卫星的运行特点:(1)近极地、近圆形的轨道;(2)轨道高度为700~900 km;(3)运行周期为99~103 min/圈;(4)轨道与太阳同步。

3.卫星图像的判读标志色调/色彩,形状,大小,阴影,组合图案三、评述题1.与航空遥感数据相比卫星遥感数据有哪些优点?卫星图像具有宏观性特点:卫星图像成像距离远,成像比例尺小,覆盖面积大,因此卫星图像更具概括性,使较大型的地物和景观的宏观特征得以突出的显现出来。

多波段特点:卫星平台所携带的传感器为多通道同步成像,获取的是多波段成像。

周期成像特点:由于卫星遥感平台有规律不间断的运行,可较容易的获得不同时相的周期性卫星图像。

2.TM1~7个波段其光谱效应和主要用途。

TM1对水体有较强的透视能力。

TM2-TM4与MSS4-MSS6相似。

MSS4:0.5~0.6μm,对水体有一定的透视能力,能判读出水下地形。

MSS5:0.6~0.7μm,对水体有一定的透视能力,对海水中的泥沙流、河流中的悬浮物有明显的反映;能区分死树和活树,活树色调较深。

MSS6:0.7~0.8μm,水体为暗色,对地物的湿度有明显反映;能反映植物的健康状况。

TM5,TM7属于近红外波段,对岩石有明显的区分能力,对植物也有明显的反映,属于反射峰值。

TM6与MSS8相同。

MSS8:10.4~12.6μm,反映地物的热辐射性质。

地表温度高,热辐射就强,色调就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