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甲骨文又称龟甲文字,卜辞,殷墟书契。甲骨文是研究商代文学,历史,文化最重要的资料,也是最早书法的代表。
2.商代的金文与甲骨文同样具有书法意义。在青铜器上铸铭文,从商代中后期开始流行,在周代达到高峰。秦称铜为金,因而把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商,周时期,钟为礼乐之器,鼎为权利象征,钟和鼎在周代各种有铭文的铜器中占有重要地位,故后人又称金文为钟鼎文,青铜器又称彝器,其铸刻文字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凹入的阴文,称为款。一种是凸出的阳文,称为识。故青铜器铭文又称彝器款识,钟鼎款识。
3.可以把秦篆文字由籀文发展到小篆的大致脉络概括为:虢季子白盘——秦公钟,秦公镈——秦公簋——石鼓文——秦公大墓石磬刻石——新郪虎符——泰山刻石。
4.什么是隶变?
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说:“隶变者,篆之捷也。”由篆而隶的书体演变过程中,依靠快写,省略,假借,合并部首等篆书快写手法,破坏肢解原有的汉字结构和用笔方法,并在变换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规律。当这种变化的规律逐渐成熟和普遍运用时,早期隶书(古隶)便形成了。我们把这种隶书书体的发展演变现象及其内在的规律称之为“隶变”。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隶变过程,正是中国文字由古文字系统走向今文字系统的演变过程。
从《青川木牍》——《天水放马滩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之间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秦篆至古隶的演变过程。
5.王羲之书法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他的书风对后世书法产生哪些重要影响?
楷书方面:王羲之在卫夫人和王的基础上对钟繇楷书进行了变革,将其结体易扁为方,横画改平势为斜势,其晚年所书的《黄庭经》《东方朔画赞》,更可以看到其楷书对于前代的改造,结字更加紧凑,变化更生动,经过王羲之的变革,楷书完全“楷化”,脱去钟氏楷书中的隶书遗意。王羲之在楷书技法完善的基础上,表达了情感和意境。王羲之的楷书由技入情,表达了丰富的内涵。草书方面:王羲之的草书是书法史上草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王羲之早期的草书从张芝入手,多有吸收,并自称可以与张雁行。王羲之作品如《寒切帖》《冬至帖》《八日帖》《多日帖》《浮想清和帖》,在今草体势中使用了许多章草用笔,字形趋横式,转折多用翻笔,中锋侧锋并用,质朴与妍美并存。另一路作品如《初月帖》《上虞帖》《远宦帖》等,结体开和自由,牵丝连贯,俯仰相应,不少字连成一组,笔画流畅,有强烈的节奏感,突破了篆隶和章草的直线性布局,通篇称飞动之势,在书法史上开创草书风格的新局面。
行书方面:王羲之书法中,对后世文人流派影响最大的是其行书。《姨母帖》是王羲之新体书风尚未形成前的代表作,帖中留有隶书遗意,洋溢出古拙气息。王羲之成熟时期的行书代表作有《兰亭序》《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等,这些作品中,点画之间的顾盼,使转翻折,牵丝应带等都十分丰富,因而大大的拓展了书法的笔法内涵,。在章法上,王羲之的这些作品也有新的贡献,突破了隶书体系的横式而吸收草书章法,以连贯的气势形成纵式,表现出行书的节奏美。
王羲之书法对于后世的影响:王羲之的书法,是中国书法艺术自
觉化的产物。他的书法表现出东晋文人的精神风貌,完成了魏晋时期书法史上最重大的变革,将书法艺术推向历史的高峰,成为能够为后世文人书法取之不尽的源泉,王羲之因此被后世尊称为“书圣”。王羲之成为影响南朝书法的主角之一,并逐渐侵染北方,唐初,太宗以帝王之业推崇王羲之。楷书一脉,初唐欧,虞,褚,薛均从羲之的真书走出。行书一脉,王羲之行草书原就蕴涵着“平正”和“欹侧”的两个方面,以后成为帖学两大派系的策源地。
6.王献之书风与王羲之有何不同?
王献之与其父王羲之的书体不同,新妍过其父,正和世上审美,“爱妍而薄质,人之情也。”王献之的行草书情驰神纵,超逸优游,被称为“笔法体势中,最为风流者”,可见其打破传统束缚,突出人生情感,正所谓“情之所钟,正是吾辈”。王献之的楷书如《洛神赋》,此为晋人小楷的精品,与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比较,明显变内为外拓,变蕴藉为外放,字法端敬,有鲜明的个人特征。草书如《中秋帖》《奉别帖》《相彼帖》《先夜帖》《集聚帖》等,气势开张,上下映带,连绵不绝。行书《九日帖》体势偏扁,草行楷间杂,用笔精到,沉着而开阔。这些作品,在继承其父的基础上,更显献之个人风格,其用笔劲挺,体势瘦长而外展,行气紧密,飞扬峭拔,作品充满气势,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丰神潇洒,韵致卓绝的新书风。王献之在其父的基础上对行草进行创造,完成了自钟繇,王羲之以来的又一阶段的变革,是文人流派书法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书法是王羲之书风的延伸和发展,所谓“父子之间又为今古”,在王羲之的“灵和”
之外又显“神骏”,他们共同构成了二王体系为文人流派树立了楷模。
7.东晋时期的著名石刻《爨宝子碑》与南朝刘宋的《爨龙颜碑》被后人称为“二爨”。《爨宝子碑》楷隶相参。
8.北魏在迁都洛阳后,书风为之一变,一改平城时代的质朴书风,而代之以一拓直下斜画紧结的北魏新体楷书,这种楷书出现的时间,可以龙门二十品中《牛橛造像》为起点,此后在邙山墓志中蔚然成风,标志着北魏体楷书的高度成熟。
9.北朝大量的刻石主要以实用为目的,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是实用书法之美。而南方文人书法家自觉追求个性解放,表现为雅玩的纯艺术化倾向,南北朝前期,南北士人往来不多,而南方梁朝书家王褒入长安后,其二王一脉的书风大受欢迎,入北南人将南方书风带到了北方,促进了北方书法的发展。
10 .北朝刻石书法发展的三个阶段:
北朝书法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北朝刻石上,其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十六国到北魏孝文帝迁都之前,北朝的刻石沿用魏晋旧习,此时隶楷二体交叉,属于不自觉的发展时期,这类作品,或形构上为楷书,章法,体势,用笔为隶,或形构上为隶而笔法为楷。这既是石刻追求正体和装饰趣味所致,也是北方楷书落后的表现。
第二阶段为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到北魏后期。此时以洛阳龙门石窟像题记和北魏皇族墓地邙山墓志为主体,形成风格鲜明的魏体楷书,因受到南方楷书的影响,开始使用一拓直下法写横画,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