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化学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无机化学》第2章化学基础知识

《无机化学》第2章化学基础知识

p1
p2
②蒸汽压下降的规律
拉乌尔定律: 一定温度下难挥发性非电解质
稀溶液的蒸汽压下降值(△p)与
溶液质量摩尔浓度的关系: △p=K·b(B)
蒸汽压下降公式:△p=K·b(B)
△p :蒸汽压的下降值
K:比例常数 b(B):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
n (B ) b (B )= m (A )
(2)沸点升高
p总Vi = niRT
Vi ni pi φi= =x i= = V总 n 总 p总
结论: 体积分数=摩尔分数=压力分数
课本P17:
例题2-1: 在0.0100 m3容器中含有2.50×10-3 mol
H2、1.00×10-3 mol He和3.00×10-4 mol Ne,
在35℃时,各气体分压是多少?总压为多
m (B ) ρ(B )= V
单位:g/L
各种浓度表示方法比较
浓度表示方法 概念∑ 公式 单位
1、物质的量浓度 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
c (B )=
ρ(B )=
b (B )=
n (B ) mol/L V
m (B ) g/L V
n (B ) m (A )
mol/kg
2、质量浓度
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质量。
凝固点的降低与溶液的质量摩尔 浓度成正比:
△Tf=Kf·b(B)
凝固点降低公式:△Tf=Kf·b(B)
△Tf :凝固点降低数值。
Kf:凝固点降低常数。 b(B):质量摩尔浓度。
(Kf只随溶剂不同而不同 )
例题2-3:
溶解2.76 g甘油于200 g水中,测得凝 固点为-0.279℃,已知水的Kf=1.86 K· Kg· mol-1,求甘油的相对分子质量。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化学反应的热力学一、热力学基础1、热力学定律热力学是研究动力学和热力过程的一门学科,総称为热力学(thermodynamics),定律是热力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可以概括为: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即能量守恒,能量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凭空而产生,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到另一种形式,总量都是不变的。

第二定律:熵守恒定律,即熵守恒,工作、温度及其它能量的变化只能趋于热量流失的方向,熵值随时间的变化只会增大,不会减小。

二、热化学新计量1、热化学热热化学热定义为随着化学反应发生而产生的热量,或者说,当某一反应进行一次能量变化时,会产生固定数量的热量。

这种能量是反应发生时由吸收或放出的能量的总和,它是反应的量的,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

2、热化学分析热化学分析是利用其来测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以及酸-碱反应,还原离子反应和加成反应的热量放出量,以此确定反应是否满足II定律。

热化学分析只能在室温下进行,必须先准备偏常气体,即使用实验室仪器将反应物保持在正常状态下。

三、熵变和焓变1、熵变熵变是指物质系统遵熵守恒定律发生的物理量变化所导致的物理热效应,它是指室温下反应发生时,总熵的变化量。

反应发生时,总熵会减小,反应结束时,总熵则会增加。

2、焓变焓变是由热化学热产生的热力学热量,它也可以表示物质系统在改变温度时所能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焓变是由热化学热产生的热力学热量,它可以表示物质系统在改变温度时所能吸收或释放的热量,它可以用热化学热试剂测定出来,也可以用热力学的方法来测定。

焓的正负也决定了反应体系的热稳定性,负焓变表示反应体系具有热稳定性,正焓变表示反应体系具有热不稳定性。

四、电离平衡电离平衡是气体介质中混合能量的变化,也是电离温度(Ionization Temperature)的概念,它是指气体介质中混合电荷的各种形式的混合能量的动态平衡,温度的变化也会影响电离平衡的状态。

电离平衡的偏移会影响气体分子间的能量交换,从而发生化学反应。

化学高二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化学高二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化学高二第二章知识点归纳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反应物消失或生成物产生的速率。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浓度、温度、催化剂等。

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催化剂可以降低活化能,加速反应速率。

第二节:化学平衡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物的浓度不再发生显著变化。

平衡位置的移动可以通过改变反应物浓度、温度或压力来实现。

平衡常数是描述反应平衡程度的指标。

第三节:化学反应热力学化学反应热力学研究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

反应焓变(ΔH)表示化学反应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的热量。

正值表示吸热反应,负值表示放热反应。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

第四节:溶液的浓度溶液的浓度可以用质量分数、摩尔分数、摩尔浓度等表示。

溶液的浓度与溶解度有关,溶解度受温度、压力等因素影响。

溶液可以通过溶液的稀释、蒸发来改变其浓度。

第五节:酸碱滴定酸碱滴定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用于测定溶液中酸碱物质的浓度。

滴定过程中,滴定剂与被滴定物质发生反应,通过指示剂的变色点确定滴定终点,从而计算出被滴定物质的浓度。

第六节:电解电解是利用电流使电解质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电解可以分为电解质溶液电解和熔融态电解。

电解质溶液电解中,阳极发生氧化反应,阴极发生还原反应。

熔融态电解中,阳极产生气体,阴极产生金属。

第七节: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的氧化和还原过程。

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

氧化还原反应可以通过电子的转移来实现。

第八节:电化学电化学研究电能与化学能的相互转化关系。

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电解池则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在电化学过程中,阳极发生氧化反应,阴极发生还原反应。

以上是化学高二第二章的主要知识点归纳,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速率、平衡、热力学、溶液浓度、酸碱滴定、电解、氧化还原反应以及电化学等内容。

这些知识点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化学的基础,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依据。

高中化学复习提纲(全套)

高中化学复习提纲(全套)

高中化学复习提纲(全套)
第一章:化学基础知识复
1.1 基本概念
- 原子结构
- 元素周期表
- 分子结构
1.2 化学方程式
- 离子方程式
- 平衡方程式
- 氧化还原方程式
1.3 化学反应
- 酸碱反应
- 氧化还原反应
- 气体的化学反应
第二章:常见化学物质复
2.1 酸碱盐
- 酸的性质和分类
- 碱的性质和分类
- 盐的性质和分类
2.2 金属与非金属
- 金属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
- 非金属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
2.3 有机化合物
- 烃类
- 醇类
- 羧酸类
第三章:化学实验与实践3.1 基本实验操作
- 配制溶液
- 提取纯净物质
- 分离混合物
3.2 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 显色反应管
- 酸碱滴定仪
- 蒸馏器
3.3 常见化学实验
- 酸碱滴定实验
- 气体检验实验
- 溶液浓度实验
第四章:化学应用与相关知识4.1 化学工业
- 常见化学工业原料与产品
- 化学工业生产过程
4.2 环境与化学
- 大气污染与控制
- 水污染与控制
- 土壤污染与控制
4.3 化学与生活
- 食品添加剂
- 药物与药理学
- 日常用品的化学原理
以上是高中化学复习的全套提纲,涵盖了基础知识、常见化学物质、化学实验与实践以及化学应用与相关知识。

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初中化学知识点分章总结

初中化学知识点分章总结

初中化学知识点分章总结第一章化学入门1.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实体,具有质量和体积。

2. 物质的分类: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又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3.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之间发生反应,生成新物质的过程;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状态或形态的改变,不产生新物质。

4. 原子与分子: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粒子。

5. 元素与周期表:元素是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的集合,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排列所有已知元素的表格。

第二章物质的组成1.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

2. 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3. 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是指带电粒子之间的化学反应,产生新的化合物。

4. 化学式: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5. 摩尔概念: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表示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个粒子的任何物质的量。

第三章物质的性质1. 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密度、熔点、沸点等。

2. 物质的化学性质:如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3. 酸碱理论:酸碱指示剂、pH值、酸性和碱性溶液的性质。

4. 溶液:溶液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均匀混合物。

5.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包括过滤、蒸发、结晶、蒸馏等方法。

第四章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的类型: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还原反应等。

2.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3. 反应的速率与条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4. 能量的变化: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如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5.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涉及电子的转移。

第五章常见物质1. 空气的组成: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和其他气体组成。

2. 水的特性: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包括水的循环和水的净化。

高一化学第二章必备知识点

高一化学第二章必备知识点

高一化学第二章必备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以及变化的科学。

在高一的化学学习中,掌握第二章的必备知识点对于建立化学基础非常重要。

以下是高一化学第二章必备知识点的详细介绍。

一、化学式与化合价1. 化学式:化学式是用化学元素的符号及其表示数目来描述化合物的组成。

化学式分为分子式和离子式两种。

- 分子式:用化学元素的符号及其下标表示化合物中原子的数目,表示的是分子中原子的数目。

- 离子式:用化学元素的符号及其带电量表示化合物中离子的数目和电荷,表示的是离子的数目。

2. 化合价:相同条件下一个元素与其他元素结合所具有的能力称为化合价。

化合价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情况下可以根据元素的位置来判断。

二、化学反应1. 反应物与生成物:化学反应中参与反应的物质称为反应物,而通过反应生成的新物质称为生成物。

2. 反应类型:- 合成反应:两个或多个物质结合成为一个物质的反应。

- 分解反应:一个化合物分解为两个或多个物质的反应。

- 取代反应:一个元素或者基团取代一个化合物中的另一个元素或基团的反应。

- 氧化还原反应:涉及到氧化与还原的反应,包括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3.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方程式左边表示反应物,右边表示生成物。

三、化学键与分子结构1. 化学键:化学键是连接原子的力,常见的化学键有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等。

- 共价键:是通过原子间电子的共用而形成的键,包括单共价键、双共价键和三共价键。

- 离子键:在正、负离子之间由于静电引力形成的键。

- 金属键:存在于金属元素中,由金属原子间电子云的自由移动而形成的键。

2. 分子结构:化合物的组成和接触方式称为分子结构。

包括离子晶体结构、共价分子结构和金属结构等。

四、化学计量与化学反应的质量关系1. 摩尔质量:物质的摩尔质量是指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或离子质量的数值。

2. 摩尔与质量之间的转化:根据化学计量关系,可以通过摩尔质量和质量之间的转化计算出物质的质量。

化学知识点总结的文档模板

化学知识点总结的文档模板

化学知识点总结的文档模板第一章:化学基础知识
1.1 原子结构
1.2 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
1.3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1.4 物质的变化与能量变化
第二章:化学反应
2.1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平衡
2.2 溶液的酸碱性
2.3 电化学反应及其应用
2.4 化学反应的热力学性质
第三章:化学物质的性质及应用
3.1 金属及其化合物
3.2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3.3 高分子化合物
3.4 化学物质的环境与健康
第四章:化学实验技术
4.1 常用仪器与试剂
4.2 定量化学分析方法
4.3 定性化学分析方法
4.4 化学实验安全
第五章:化学知识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5.1 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2 化学知识在工作中的应用
5.3 化学知识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5.4 化学知识在健康保健中的应用
第六章:化学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
6.1 化学科学的新发展及应用前景
6.2 环保化学技术的发展
6.3 新材料化学的发展
6.4 化学工程领域的新技术发展方向
结语:化学知识的继续学习及应用
参考文献:
备注:以上仅为化学知识点总结的文档模板,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高一化学第二章知识点

高一化学第二章知识点

高一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导读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学科,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和能量转化的规律。

高一化学的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包括物质的分类、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计量、氧化还原反应等。

1. 物质的分类物质是构成整个宇宙的基本单位。

根据其组成和性质的不同,物质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

单质是由相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如氢气、氧气等。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2. 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元素是指由相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物质,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目前已知的元素有118种。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方式结合而成的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进行分解。

3. 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化学式是用化学符号和数字表示化合物或元素的组成,如H2O 表示水分子。

化学方程式则是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包括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其系数。

4. 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计量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之和保持不变。

化学计量是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式系数,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例关系的方法,通过化学计量可以确定反应物的摩尔比和质量比。

5.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化学反应中的化学反应类型。

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或提高氧化态,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或降低氧化态。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接受电子,而还原剂失去电子。

高一化学的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是后续学习化学的基础。

学习化学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考和实验观察的能力,培养对实验现象的敏感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思考,才能真正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提升化学学习的效果。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保持好奇心和思辨精神,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提出问题,探索化学的奥秘。

通过高一化学的学习,我们将更加深入地了解物质的本质和化学反应的规律,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无机化学,化学基础知识

无机化学,化学基础知识

n =n1+ n2+
p
nRT V
分压的求解:
pB
nB RT V
p
nRT V
pB p
nB n
xB
pB
nB n
p
xB p
x B B的摩尔分数
例题:某容器中含有NH3、O2 、N2等气 体的混合物。取样分析后,其中 n(NH3)=0.320mol , n(O2)=0.180mol , n(N2)=0.700mol 。 混 合 气 体 的 总 压 p=133.0kPa。试计算各组分气体的分压。 解:n= n(NH3)+n(O2)+n(N2)
气压,溶液沸腾。
• 高山烧水;减压蒸馏
3 溶液的蒸气压
• 下面两者的饱和蒸气压是否相同?
纯水
蔗糖水
1)拉乌尔定律 (Raoult’ law)
• 在相同的温度下,溶
液的蒸气压下降。
蒸气压
• P=P0BXB
• 只适用于难挥发非电
解质稀溶液。
• 浓溶液会发生偏离
T
2) 溶液的沸点和凝固点
Boiling and freezing point
符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的气体,称为理想 气体。
理想气体分子之间没有相互吸引和排斥 ,分子本身的体积相对于气体所占有体积完 全可以忽略。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pV = nRT
R---- 摩尔气体常量
在STP下,p =101.325kPa, T=273.15K
n=1.0 mol时, Vm=22.414L=22.414×10-3m3
=0.320mol+0.180mol+0.700mol
p(=N1H.2030)molnNnH3 p

无机化学第2章 化学基础知识课件

无机化学第2章  化学基础知识课件

2 质量摩尔浓度
溶质 B 的物质的量除以溶剂 A 的质量,用符号 m 表 示,SI 单位是 mol/kg。
mB =
nB mA
特点:与温度无关,可用于沸点及凝固点的计算。
3 质量分数
溶质 B 的质量与混合物质量之比。
wB

mB m总
wB:SI 单位为 1
4 摩尔分数
溶质和溶剂都用 mol 表示,溶质的物质的量占全部溶 液的物质的量的分数,用 xB 表示。
A 同一液体,温度越高,蒸气压越大。 B 与物质的本性有关:同一温度下,易挥发液体蒸
气压大。 C 液体的蒸气压与气相的体积及液相的量无关。
2 溶液的饱和蒸气压
丙酮 压力计 丙酮溶液
溶液的蒸气压低于纯溶剂
拉乌尔定律(F. M. Raoult) 在一定的温度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等
于纯溶剂的蒸气压与溶剂的摩尔分数的乘积。
组分气体:混合气体中的每一种气体
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 n
各组分气体的物质的量 ni

n ni
i
1 道尔顿理想气体分压定律
对于双组分体系,T,V 一定时
pA
pB
pA+ pB
nA
nB
nA + nB
pA = nART/V
pB = nBRT/V p总 = pA + pB
对于多组分体系 pi = niRT/V总
2 分体积定律(1880-E.H. Amage)
p, T 一定时
p,VA nA
p,VB nB
p,VA + VBnART pVB = nBRT
V总 = VA + VB
在恒温恒压下,某组分的分体积等于该组分产生与 混合气体相同的压力时所占据的体积。

九年级上化学第二章知识点

九年级上化学第二章知识点

九年级上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九年级上的化学主要涉及到化学基础知识,其中第二章是比较重要的一章,它讲述了一些关于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些知识点。

元素是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它由一种或多种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

常见的元素有氧、氮、碳、铁等。

元素可以通过化学符号来表示,比如氧元素用字母符号"O"来表示。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物质。

化合物的化学式可以通过元素符号和下标表示,例如水的化学式是H2O。

化合物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常见的化合物有盐、糖、酸等。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物质物理混合而成的物质。

混合物的组成可以发生变化,例如在水中溶解食盐,可以通过加热蒸发水分离出盐。

混合物没有固定的化学式和化学性质,可以通过物理手段进行分离。

在混合物中,我们会遇到一些常见的分离技术。

第一种是过滤,通过过滤纸等介质将悬浮固体和溶液分离开。

第二种是蒸馏,通过不同物质的沸点差异将液体分离开。

第三种是萃取,通过溶剂和被提取物质的溶解度差异将物质分离开。

这些分离技术在化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都有广泛应用。

了解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后,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首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形状、硬度等。

这些性质可以通过感官观察和实验测试得到。

其次是物质的化学性质,包括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的能力和倾向。

例如,金属能够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化学性质可以通过实验确定,也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来描述。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形态、状态或位置上发生改变,但其化学组成不发生变化。

例如,将冰块加热变成水,这是一个物理变化过程。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式和化学性质上发生变化,产生新的物质。

例如,将铁与氧气反应生成铁锈,这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

最后,我们了解到了物质的质量守恒法则。

第二章 化学基础知识

第二章 化学基础知识

渗透压平衡与生命过程的密切关系: ① 给患者输液的浓度;② 植物的生长; ③ 人的营养循环。
结论: 蒸气压下降,沸点上升,凝固点下降,
渗透压都是难挥发的非电解质稀溶液的通性; 它们只与溶剂的本性和溶液的浓度有关5 依数性的应用
(a)测定物质的摩尔质量
例2-8 在26.6gCHCl3中溶解0.402g难挥发非电解质 溶质,所得溶液的沸点升高了0.432K,CHCl3的沸点升 高常数为3.63K· mol-1,求该溶质的平均分子质量Mr。 kg· 例2-9 把0.322g萘溶于80g苯中所得的溶液的凝固点 为278.34K,求萘的摩尔质量。
OB线:冰的蒸气压曲线(升华曲 线),代表冰的蒸气压随温度 变化的情况。 OC线:水的凝固点曲线,代表水 的凝固点随压力改变的情况。 三条曲线的共同点都是两 相处于平衡状态。要维持体系 的两相平衡状态,必须使体系 所处的条件(P、T)沿着曲线 变动。因此P、T这两个条件中 只能自由地改变一个,另一个 则必然随之而确定,否则平衡 状态会破坏。
实验测得(2-4)的比例系数是R,于是得到
(2—4)
pV=nRT
(2—5)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注意:R的取值,P、V、n、单位之间关系
2、气体分压定律
分压:指在相同温度下混合气体中的某种气体单独占
有混合气体的体积时所呈现的压强。(Pi表示)
分体积:在相同温度下,组分气体具有和混合气
体相同压力时所占的体积。(Vi表示)
2-2-5-1 蒸气压下降
稀溶液的蒸气压比纯溶剂的蒸气压低。 法国物理学家拉乌尔根据实验得出结论:
在一定的温度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 的蒸气压等于纯溶剂的蒸气压乘以溶剂的摩尔 分数。(拉乌尔定律)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基础知识点归纳(初四简版)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基础知识点归纳(初四简版)

第二单元基础知识归纳1.【水的三态变化】①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微观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种类、数目、大小)不变,变化的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

②水蒸发: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分子间间隔变大,水由液态变为气态。

(吸热)水液化:水分子失去能量,运动减慢,分子间间隔变小,水由气态变为液态。

(放热)③水凝固:水分子失去能量,运动减慢,整齐有序的排列起来,形成冰。

(吸热)(冰中的水分子在各自的位置不断震动)冰融化: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排列变得无序,水由固态变为液态。

(放热)【水的反膨胀现象】水在4℃时密度最大,4℃以上水是热胀冷缩,4℃以下水是热缩冷胀2.【分子的特征】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均很小;2.分子之间有间隔;3.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4.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5.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3.【水的天然循环】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的,太阳为水分子提供能量。

意义: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4.【水的净化】①步骤:沉降—过滤—吸附—灭菌—蒸馏;(灭菌是化学变化,其他都是物理变化)②自来水的净化:沉降和过滤(除去难溶性固体杂质);吸附(除去色素和异味);灭菌(除去细菌);蒸馏(除去可溶性矿物质);③明矾的作用:促进水中悬浮杂质的沉降。

【过滤的操作要点】贴一:滤纸紧贴漏斗内壁(加快过滤速度);二低:液面低于滤纸边缘(防止滤液浑浊)。

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口;三靠: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引流);玻璃棒下端轻靠三层滤纸处(防止滤纸破损);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防止液体飞溅)。

【滤液浑浊的原因】:①液面高于滤纸边缘;②滤纸破损;③仪器不干净。

【过滤速度慢】:①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内壁;②泥沙堵塞滤纸孔。

5.【鉴别自来水和蒸馏水的方法】:取水样蒸发,蒸干后有固体残留的是自来水,没有固体残留的是蒸馏水。

6.【硬水和软水】①定义:硬水:含有较多钙、镁矿物质的水;软水:不含或含有较少钙、镁矿物质的水;②鉴别方法:加入肥皂水震荡,泡沫多浮渣少的为软水,泡沫少浮渣多的为硬水。

高一化学知识点框架第二章

高一化学知识点框架第二章

高一化学知识点框架第二章第一节: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在化学中,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这些变化可以是物质的组成、结构或性质发生了改变。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反应物和生成物:反应物是参与反应并在反应过程中消耗的物质,生成物是反应过程中形成的新物质。

2. 反应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反应物之间通过电子转移、共享电子或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等方式发生相互作用。

3.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对化学反应过程进行简明描述的方法。

方程式中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以及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摩尔比例关系。

4. 反应类型:化学反应可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不同类型。

每种类型的反应都有其特有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第二节: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反应速率是描述反应物变化快慢的指标。

它可以通过实验测定反应物浓度变化或生成物浓度变化的速率来确定。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浓度:反应物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2. 温度:增加温度会加快反应速率,因为温度升高会导致反应物分子运动更加剧烈。

3. 催化剂:催化剂可以增加反应速率,它通过降低反应物分子之间的活化能来加速反应。

化学平衡是指在封闭容器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在一定条件下达到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在化学平衡中,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称为平衡常数。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包括温度、压力和浓度。

第三节:能量变化与化学反应化学反应过程涉及能量的转化,其中最常见的是热能的变化。

根据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的吸收与释放,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是指在反应过程中释放热能,使周围温度升高。

例如燃烧反应就是一种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是指在反应过程中吸收热能,使周围温度降低。

例如溶解某些固体物质时会吸收周围的热量。

第四节:离子反应和电解反应离子反应是指反应过程中涉及到离子的生成、转化和消耗。

离子反应可以通过离子方程式来描述。

电解反应是指在电解质溶液中,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并转化为离子的过程。

高一化学第二章主要知识点

高一化学第二章主要知识点

高一化学第二章主要知识点一、化学方程式与化学计算在高一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将首先接触到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算。

化学方程式是用符号和数字表示化学反应的一种方法。

它由反应物和生成物组成,反应物在方程式的左侧,而生成物在右侧。

化学方程式还可以用于进行化学计算,例如浓度计算、质量计算和体积计算。

在这些计算中,学生需要将已知的数据代入化学方程式中,并使用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进行计算。

二、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是化学的基础概念。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形状、硬度、熔点、沸点等,这些性质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到。

物质的变化分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的变化,例如氧化、还原、酸碱中和等。

化学变化会导致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物理条件下发生的变化,例如溶解、沉淀、融化等。

物理变化不会改变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三、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具有特定的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

元素根据不同的性质可以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而非金属元素则通常具有不良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元素以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成元素,或通过化学反应合成。

四、化学键化学键是连接原子的力,用于稳定分子或化合物的结构。

化学键可以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之间的电荷吸引力形成的。

离子键通常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例如氯化钠(NaCl)。

共价键是由共享电子形成的,通常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中。

共价键可以分为单键、双键和三键,每种类型的键具有不同的强度和长度。

金属键是金属元素之间的电子云形成的,典型的金属键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五、化学反应与化学平衡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变化。

化学反应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表示,并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化学平衡是指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高一化学必修第二章知识点

高一化学必修第二章知识点

高一化学必修第二章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组成和性质的科学。

在高一化学的学习中,必修第二章内容涵盖了化学的基本原理、电子结构以及元素周期表等知识点。

本文将按照相关知识点进行论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高一化学必修第二章的内容。

一、化学基本原理化学基本原理是理解化学变化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的前提。

化学基本原理主要包括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和化学反应速率等内容。

1. 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总量应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量。

这一定律表明了物质在化学反应中是不会被创造或者消失的,只会发生组合、分解或者重排。

2.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是指在化学反应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化学反应过程中可能会吸收或者释放能量,但是总能量始终保持一定。

3.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反应物消耗或者生成的速度。

化学反应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等。

二、电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电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学习是理解元素的性质和元素间的相互作用的基础。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原子结构、原子核、元素的分类和周期性等。

1. 原子结构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负责核心的稳定。

电子则分布在原子核周围的能级上,电子数目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密切相关。

2. 原子核原子核是构成原子的重要部分,其中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原子核的质子数目决定了元素的原子序数,也即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序号。

3. 元素的分类和周期性元素按照化学性质可分为金属、非金属和类金属,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递增排列的图表,显示了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周期表中横行称为周期,竖列称为族。

周期表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元素的性质和找出元素间的规律。

三、化学键与化合物化学键和化合物的学习是理解化学反应和化学变化的重要环节。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化合物的分类等。

1. 离子键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的电荷吸引力形成的化学键。

高一上化学第二章知识点

高一上化学第二章知识点

高一上化学第二章知识点高一上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概述第一节: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分类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而人们对物质进行研究的首要任务就是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分类。

1. 物质的性质物质可以通过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来进行描述。

物理性质指的是通过观察和测量而可以观察到的性质,包括颜色、形状、密度等。

化学性质则涉及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的性质,包括燃烧、腐蚀等。

2. 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指的是组成相同、性质恒定的物质,可以进一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例如氧气、金属等。

而化合物则是由不同元素通过化学反应结合而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等。

混合物则是由两种或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例如空气、盐水等。

第二节:离子的概念和离子化合物的命名1. 离子的概念离子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失去或获得电子的物质。

当物质失去电子时形成正离子,例如钠离子Na+;而当物质获得电子时形成负离子,例如氯离子Cl-。

2. 离子化合物的命名离子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基于离子的电荷和数量。

对于具有唯一电荷的离子,只需要取离子的名字即可,例如氯离子-氯化物。

而对于具有多种电荷的离子,需要使用罗马数字表示电荷数,例如铁离子-Fe2+、亚铁离子-Fe3+。

第三节:化学方程式的表示和配平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的一种方式,它由反应物和生成物组成,并使用化学符号和系数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比例关系。

1.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在箭头的左侧,生成物在箭头的右侧,箭头表示反应的方向。

同时,化学符号和系数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数量关系,系数表示的是摩尔比。

例如,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的方程式为2H2 + O2 → 2H2O。

2.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在化学方程式中,必须保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守恒,因此需要进行配平。

配平的过程是通过调整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使两侧的原子数量相等。

例如,将不平衡的方程式N2 + H2 → NH3配平为N2 +3H2 → 2NH3。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科学。

在九年级化学的第二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基础的化学知识点,包括离子和离子键、共价键、电子结构以及元素周期表等。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离子是由带电荷的原子或者分子组成的。

它们可以通过损失或者获得电子来形成。

当电子被转移时,原子或分子变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或者带负电荷的阴离子。

离子之间通过离子键相互结合。

离子键是一种电性键。

当一个金属原子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形成阳离子时,它可以和一个非金属原子的电子轨道上的电子接近,同时能够吸引这个非金属原子的电子向金属原子上引。

这样,金属原子和非金属原子就形成了一种相互吸引力很强的离子键。

共价键是原子之间电子的共享。

当两个非金属原子相遇时,它们不能像金属原子那样失去或获得电子,所以它们就可以通过共享电子来形成化学键。

共价键的形成需要电子对在原子核和核之间互相靠拢,使得两个原子之间的能量达到最低,从而形成最稳定的结构。

电子结构是指描述原子中电子位置和运动情况的理论模型。

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电子在原子中分布在一系列能级上,每个能级可以容纳一定数量的电子。

电子结构的描述方式包括核电子数量和能级能量的表示。

元素周期表是一种对元素进行分类的工具。

它将元素按照电子结构的规律进行排列,使得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排列在同一垂直列中。

元素的周期性属性和性质规律可以通过周期表来直观地展示和理解。

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进行排列。

每个元素的方格包括元素的原子序数、化学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

周期表分为主族、过渡族和稀有族等不同区域。

主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结构相同,因此它们具有类似的化学性质。

过渡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结构不同,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稍微复杂一些。

除了上述基础知识点,本章还涉及了一些相关的应用知识,例如元素符号的命名规则、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离子化合物的命名和写式等。

这些知识点需要通过实践和例题的练习加深理解和应用。

高一化学各章节知识点归纳

高一化学各章节知识点归纳

高一化学各章节知识点归纳在高中化学学科中,高一学年是学生们接触到的第一年。

这一学年中,学生们将学习到关于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概念。

以下将对高一化学的各章节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第一章:化学和化学实验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化学的定义、发展和重要性。

同时还讲解了化学实验的基本要素、实验室常用仪器和实验操作规范。

学生们需要掌握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和常见实验技能。

第二章:物质的组成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其中涉及到了物质的分类、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此外,还需要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基本概念,并学会用化学式表示物质。

第三章:化学式与化合价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化学式的表示方法和化合价的概念。

学生们应该熟练掌握元素的符号以及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式。

同时还需要了解化合价的计算规则和应用。

第四章:化学方程式与化学计量在这一章节中,学生们将学习化学方程式的表示和化学计量的基础知识。

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过程的工具,学生们需要了解平衡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气体反应的特点。

此外,还需要掌握化学计量中的摩尔概念和摩尔质量的计算方法。

第五章:物质的状态和结构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物质的状态和结构。

学生们需要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并学会用物质的微观结构解释其宏观性质。

此外,还将学习到晶体的分类和性质,以及溶液的溶解过程和溶度的影响因素。

第六章:物质的性质与能量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物质的性质与能量的关系。

学生们需要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其微观结构和组成决定的,并学会用能量描述化学反应的过程。

此外,还需要掌握火焰的构成和化学能量的转化。

第七章:离子反应与电解质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离子反应和电解质的概念。

学生们需要了解离子反应的特点和常见离子反应的类型,并学会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离子反应过程。

此外,还需要掌握电解质的定义和电解液的导电性。

第八章:金属与金属材料在这一章节中,学生们将学习金属元素和金属材料的性质与应用。

学生们需要了解金属元素的特点和周期表中的金属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N2)= p - p(NH3) - p(O2) =(133.0-35.5-20.0)kPa =77.5kPa
分压定律的应用
气液两相平衡时液相表面蒸气的分压即为该液体的饱和 蒸气压。温度一定,水的分压(饱和蒸气压)为定值。
例5:用金属锌与盐酸反应制取氢气。在25℃下,用排水集 气法收集氢气,集气瓶中气体压力为98.70 kPa(25℃时, 水的饱和蒸气压为3.17kPa),体积为2.50 L,计算反应中 消耗锌的质量。
解:n = n(NH3)+O2)+n(N2) = 0.320 mol+0.180 mol+0.700 mol
= 1.200 mol
p( NH3 )
nNH3
n
p
0.320 133.0kPa 35.5kPa 1.200
p(O2 )
n(O2 ) n
p
0.180 133.0kPa 20.0kPa 1.200
n1RT V
,
p2
n2 RT V
,
p
n1RT V
n2RT V
n1
n2
RT V
n =n1+ n2+
p
nRT V
分压的求解:
pB
nB RT V
p
nRT V
pB p
nB n
xB
pB
nB n
p
xB p
x B B的摩尔分数
例3:某容器中含有NH3、O2 、N2等气体的混合物。取样分 析后,其中n(NH3) = 0.320 mol,n(O2) = 0.180mol,n(N2) = 0.700 mol。混合气体的总压p = 133.0 kPa。试计算各组分气 体的分压。
解: T = (273+25) K = 298 K
p = 98.70 kPa V = 2.50 L 298K时,p(H2O) = 3.17 kPa
Mr (Zn) = 65.39
(98.70 3.17)kPa 2.50L n(H2) = 8.314J K-1 mol-1 298K = 0.0964mol
Zn(s) + 2HCl ZnCl2 + H2(g)
65.39 g
1 mol
m(Zn) = ?
0.0964 mol
m(Zn) = 65.39g 0.0964mol = 6.30 g 1mol
例6:温度为18 C,室内气压计指示为753.8 mmHg,某同 学在实验室用排水法收集到0.567 L 氢气。用分子筛可以 除去气体中的水分,得到干氢气。请计算同样条件下干氢 气的体积和物质的量。(已知:PH2O(18 C) = 15.477 mmHg)
与混合气体相同温度和压力时所占有的体积。
VB
nB RT p
V = V1 + V2 +
或 V VB
B
V n1RT n2 RT
p
p
n1 n2
RT p
nRT p
VB V
nB n
B
—称为B的体积分数
pB p
xB
VB V
B
,
pB B p
例7:天然气是多组分的混合物,其组成为:CH4,C2H6,C3H8 和C4H10。若该混合气体的温度为25℃。总压力为150.0kPa,n 总=100.0mol。n(CH4):n(C2H6):n(C3H8):n(C4H10) =47.0:2.0:0.80:0.20。计算各组分的分体积和体积分数。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
1. 计算p,V,T,n 中的任意物理量
pV = nRT 用于温度不太低,压力不太高的真实气体。
2. 确定气体的摩尔质量
pV nRT
n
m M
pV m RT M
M mRT pV
M = Mr gmol-1
3. 确定气体的密度
M mRT pV
=m/V
M RT
p
pM = RT
可压缩性和扩散性
1.分压定律
组分气体: 理想气体混合物中每一种气体叫做组分气体。
分压: 组分气体B在相同温度下占有与混合气体相同体
积时所产生的压力,叫做组分气体B的分压。
pB
nBRT V
1.分压定律:
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混合气体中各组分气体分压之和。
p = p1 + p2 +
或 p = pB
p1
气压计指示的空气压强,是氢气和水蒸汽的压强和pT;排水 收集的为湿润氢气,其体积VT = 0.567 L。
湿润氢气的分压pH2应从气压计读数中扣除此温度下水蒸 汽的饱和蒸汽压。欲求的是去掉水蒸汽后氢气的体积,即
分体积VH2.
PH2 VT = PTVH2
2. 分体积定律
分体积: 混合气体中某一组分B的分体积VB是该组份单独存在并具有
第2章 化学基础知识
2-1 气体 §2-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2-1-2 气体混合物 §2-1-3 真实气体 §2-1-4 气体分子动理论
§2-1 气体
2-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应用
理想气体: 分子之间没有相互吸引和排斥,分子本身的体积相对于
气体所占体积可以忽略(具有质量的几何点)。 实际气体在低压(<101.325kPa)和高温(>0℃)的条件下, 接近理想气体。
等压变化 (盖·吕萨克定律): 恒压条件下,气体的体积与其温度成正比。V∝T
等温变化 (玻意耳定律): 恒温条件下,气体的体积与压强成反比。 PV = C
由此:一定量气体P,V,T之间有如下关系 PV/T = C
阿伏伽德罗定律:
相同温度和压力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均含有相同数目的分 子。 标准条件(standard condition,或标准状况) 101.325kPa和273.15K(即0℃)--STP 标准条件下1mol气体:
例1.一敞口烧瓶中盛有空气,欲使其量减少四分之一, 需把温度从288K提高到多少?
解:依据 PV = nRT,由题意知,P、V恒定, 容器内物质的量减小为原来的四分之三。
n1RT1 = n2RT2 n1/n2 = T2/T1 4/3 = T2/288 T2 = 384K
2-1-2 气体混合物气体的最基本特征:
粒子数NA=6.02×1023mol-1 体积 Vm=22.4141×10-3m3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V = nRT 在STP下,P = 101325 Pa, T = 273.15 K
n = 1.0 mol时, Vm= 22.414×10-3 m3 R = 8.314 Pam3K-1mol-1 另一单位制:atm, L, mol, K R=0.08206 atm·LK-1mol-1 单位换算:1atm=101.325 kPa = 760 mmH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