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精、气、血、津液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二、关于精气血津液神与藏象学说 的关系: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
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是脏腑、 经络、形体官窍进行生理活动的物 质根底;同时精气血津液的产生和 在体内的代谢,又依赖脏腑正常的 生理功能。因而,精气血津液神学 说与藏象学说关系尤为密切,是藏 象学说的重要组成局部。
三、关于神的概念:
1.含义: 广义:指气的运动产生的各
种变化。 狭义:指精、气、血、津液
的化生和相互转化。
2、表现:
〔1〕体内精微物质的化生、输布、 能量转化,以及废物排泄。
饮食物
食物残渣 水谷精微
糟粕 气血津液
气化
津液
汗
尿
〔2〕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 动所 产生的变化。
?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 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那么能 出矣〞。
〔四〕 固摄作用
1.含义: 气对体内的精、血、津液 等液态物质具有固护、统摄 和控制 作用,防止其无故流失,保证其在 体内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 固摄,指控制,统摄,约束之意。
2.作用表现:
〔1〕统摄血液,使其在脉中正常运 行,防止溢出于脉外。
〔2〕固摄汗液,尿液,唾液等,控 制其分泌量、排泄量,使其有节 制的排出,防止其过多排出和无 故流失。
〔三〕 防御作用
1. 含义:气有卫护肌表,抗御外邪侵入 的作用。防御,防卫抵御之义。 2 . 作用表现:
〔1〕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如?素问·遗篇剌法论?:“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2〕驱邪外出,防止病邪损害机体。
3.病理表现: 〔1〕易感受外邪而发病,“邪之所凑其气
必虚〞。
〔2〕防御功能减弱,病后难愈。
如庄子所说:“人之生,气 之聚也〞。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宣教课件
形成:
化源不足 血液虚少 失血过多 濡养功能 气虚肾亏
脏腑百脉失养 机能活动衰退 神志活动衰惫
全身或局部 虚弱症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临床表现:(示血虚病例) 面色、唇、舌、甲淡白无华,头晕健忘,神疲 乏力,形体消瘦,心悸失眠,手足发麻,两目干涩, 视物昏花,皮肤干燥,毛发枯搞等 (由于肝藏血,心主血,故血虚病变以心肝两 脏多见。)
5.气血两虚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概念:指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组织器官失养 而致人体机能衰退的病理状态。
(一般来说,气逆于上,以实证为主,治当 降气,但也有因虚而气上逆者。)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3)气陷:
概念: 在气虚病变基础上发生的以气的升清功
能不足和气的无力升举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
形成:
升清无力─头目失养─上气不足证
脾气虚损
(气虚证) 升举无力 气陷于下
此外,构成人体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中还有 “精”。“精”在中医学理论上的基本含义,有广义和狭义 之分。广义之“精”,泛指一切精微物质,包括气、血、津 液和从饮食中来的营养物质;狭义之“精”,即通常所说的 肾中所藏之精,这种精与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都有直接 关系。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致突然昏厥或浊邪闭阻气道,气之出入受碍,肺气 郁闭,呼吸困难的病理状态。
形成: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情志抑郁 外邪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试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中医(专长)医师资
格考试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试”很多人都想知道,我们整理下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1.体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脏腑经络的盛衰偏倾决定体质的差异,个体体质的差异必然以脏腑为中心,反映出身体诸要素的某些或全部的素质特征。
2.体质与精、气、血、津液的关系精、气、血、津液是决定体质特征的重要物质基础,其中精的多少优劣是体质差异的根本。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
1.先天禀赋
2.年龄因素
3.性别差异
4.饮食因素
5.劳逸所伤
6.情志因素
7.地理因素
8.疾病针药及其他影响
中医医术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考试“体质的概念、体质的特点”
2020年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试“经络的生理功能与经络学说的应用”【考点+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之精气血津液神课件
精能生血 血可化精 精血同源
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津血同源
化源相同:
津液是血液化生的组成部分 由水谷精
津 血
微化生
互
功能相同:
脉中津液可渗出脉外化为津液, 弥补脉外津液的不足
化
滋润濡养
病理: “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
思考
❖ 血的生成和运行与哪几脏有关?各起何作 用?
❖ 气和血在生理方面的关系如何? ❖ 营气和卫气有何异同?二者在生理上的联
气的运动与气化
气化
➢ 含义: 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 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 形式:
精的生成、精化为气、精化为髓、精血同源互化、津液 与血同源互化;
血的化生与其化气生神、津液的化生与其汗化尿、气的 生成与代谢等
气的功能
➢ 分 布:进入脉中,循行运行全身,内入脏腑,外 达肢节,终而复始,营周不休。
➢ 生理功能: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
气的分类
卫 气
➢ 含 义: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又称“卫 阳”。
➢ 生 成:脾胃运化之水谷精微所化生。(水谷之悍 气)
➢ 分 布: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 胸腹,内至胸腹脏腑,外而皮肤肌腠,布散全身。
系如何? ❖ 何谓气机?其基本形式是什么?在生理方
面如何体现出来?
推动作用 温煦作用 防御作用 固摄作用 气化作用
气的功能
温煦作用
使人体维持相对恒 定的体温
温
有助于各脏腑经络、
煦 作 用
形体官窍进行正常 的生理活动
有助于精血津液的 正常施泄、循行和 输布
病理表现: 畏寒喜暖、 四肢不温、体温低下、 脏腑生理活动减弱、精 血津液代谢减弱、运行 迟缓等。
中医基础理论(4.6)--精、气、血、津液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从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1、防止血液溢于脉外为气的何种作用(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气化作用答案:D解析:气的固摄功能可使血行脉中而不溢出脉外。
2、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为( )A.脾胃 B.肝肺 C.心肾 D.心肝 E.肝胆答案:A解析:脾胃居于人体中焦,脾升胃降,故为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
3、能够推动呼吸和血行的气是( )A.卫气 B.宗气 C.营气 D.元气 E.中气答案:B解析:宗气的生理功能:走息道以司呼吸,贯注心脉推动血行。
4、元气运行的通道是( )A.血液 B.三焦 C.脉 D.津液 E.以上都不是答案:B解析:三焦功能之一:通行元气。
5、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且根源于肾的气,称为(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脏腑之气答案:A解析: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且根源于肾的气。
6、营卫之气的共同点为( )A.特点相同 B.性质相同 C.分布相同 D.功能相同 E.来源相同答案:E解析:两者都同源于水谷精气。
7、以下何项不属于津液排泄途径是( )A.汗液 B.尿液 C.粪便 D.呼气 E.痰饮答案:E解析:津液排泄通过汗液、尿液、粪便、呼气途径排泄,与痰饮无关。
8、在治疗血虚时可加入补气药,其理论依据是( )A.气能行血 B.气能生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养气 E.血能载气答案:B解析:气对血的关系之一表现为气能生血,故治疗血虚证可加入补气药。
9、“夺血者无汗”的生理基础是( )A.精血同源 B.乙癸同源 C.津血同源 D.肝肾同源 E.以上均不是答案:C解析:汗为津液所化,根据津血同源理论,故“夺血者无汗”。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答案:D解析:气无形而动属阳,津液是有形质的而属阴,气到达全身必须依附津液为载体。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
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第一节精一、精的基本概念(一)精的哲学含义中医学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的概念,滥觞于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中的“精气说”。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在气的概念的演变过程中,以《管子》为代表将气范畴规定为精、精气,提出了精气说,认为精气是最细微而能变化的气,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原,是生命的来源。
《管子》精气说中的精、精气与气一元论的气范畴的含义同义。
精、精气即是气,是形成天地万物和人类的精微物质,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
精气说是一种接近原子论的唯物主义思想。
(二)精的医学含义精(精气)在中医学上,其义有五:1.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
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禀受于父母,充实于水谷之精,而归藏于肾者,谓之先天之精;由饮食物化生的精,称为水谷之精。
水谷之精输布到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便称为五脏六腑之精。
泛指之精又称为广义之精。
2.精指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
系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为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
“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决气》)。
生殖之精又称为狭义之精。
3.精指脏腑之精,即后天之精。
脏腑之精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的运化及脏腑的生理活动,化为精微,并转输到五脏六腑,故称为五脏六腑之精。
4.精是指精、血、津、液的统称,“精有四:曰精也,曰血也,曰津也,曰液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实为生命物质气、.血、精、津、液的概称。
5.精指人体正气。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有微甚,故邪盛则实;正气有强弱,故精夺则虚”(《类经·疾病类》)。
总之,在中医学的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或称精气是一种有形的,多是液态的精微物质。
其基本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包括精、血、津、液在内。
中医基础理论学气血津液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学气血津液
23
二、血
• (一)血的概念 • (二)血的生成 • (三)血的功能 • (四)血的运行
中医基础理论学气血津液
24
1、血的概念
• 血——循行于脉管中的红色的液 态样物质;
•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的基本物质之一;
• 具有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学气血津液
25
• (1)心主血脉,是血行的动力。血液能 正常地在脉管中沿一定方向循行,主要 靠心气的推动作用。
• (2)肺主一身之气,肺与宗气的生成有 密切的关系,宗气的功能之一是贯心脉 以行血气。
• (3)脾主统血,脾气统摄血液,使之不 致溢于脉外。
中医基础理论学气血津液
30
• (4)肝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和调 节血量的功能。
• 调节控制腠理的开合,汗腺的排泄, 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卫气不足----玉屏风散:黄芪、白术、 防风
中医基础理论学气血津液
15
3、气的运动
• “气机” ——气的运动形式, 虽有多种多样,但一般可归 纳为四种基本运动形式:升、 降、出、入 。
中医基础理论学气血津液
16
气机调畅
•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协 调平衡,称为“气机调畅”, 人体处于生理状态。
• 脉管是血液循行的管道,又称“血 府”;
• 血液不能在脉管内循行而溢出脉外 时,称“离经之血”;
• 离经之血积于体内则成“瘀血”;
• “瘀血”已丧失了血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学气血津液
26
2、血的生成
• 血----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其生成途径 是水谷精微化血。
• 饮食物经胃的腐熟和脾的运化,转化为 水谷精微。水谷精微经脾的作用上输于 肺,并与吸入之清气相合,通过心肺的 气化作用注之于脉,化而为血。
中医基础理论(二)精气血津液
精和血之間還存在著相互資生和轉化的關係。 精藏於腎,血藏於肝。腎中精氣充盈,則肝有 所養,血有所充;肝的藏血量充盛,則腎有所 藏,精有所資,故有“精血同源”之說。
血的營養不只滋潤作用,具體體現在面色的紅 潤、肌肉的豐滿和壯實、皮膚和毛髮的潤澤有 華、感覺和運動的靈活自如等方面。如果血的 生成不足或持久地過度耗損,或血的營養和滋 潤作用減弱,均可引起全身或局部血虛的病理 變化,出現頭昏目花、面色不華或萎黃、毛髮 乾枯、肌膚乾燥、肢體或肢端麻木等臨床表現。
四、氣的種類
由於氣的分佈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 (一)宗氣 積於胸中,是飲食水谷所生化之氣與吸入之清氣結合
而成,是一身之氣的運行輸布的出發點。 它的功用:一是助肺司呼吸,凡言語、聲音、呼吸強
弱,均與宗氣的盛衰有關;二是貫注心脈而行氣血。 凡氣血的運行,以及肢體的寒暖和活動能力,多與宗
從氣、血、津液的相對屬性來分陰陽,則氣具 有推動、溫煦等作用,屬於陽;血和津液,都 為液態物質,具有濡養、滋潤等作用,屬於陰。
機體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 所需要的能量,來源於氣、血、津液;它的生 成和代謝,又依賴於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 正常生理活動。
因此,無論在生理還是病理方面,氣、血、津 液和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之間,始終存在著 互為因果的密切關係。
血,是機體精神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故《素 問,八正神明論》說:「血氣者,人之神,不 可不謹養。 」
人的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感覺靈敏,活動自 如,均有賴於血氣的充盛,血脈的調和與流利。 正如《靈樞‧平人絕穀》中說的「血脈和利, 精神乃居」 “。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精、气、血、津液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精、气、血、津液一、A11、精的本始含义是指A、脏腑之精B、基本物质C、血液津液D、水谷之精E、生殖之精2、具有固摄、中介、温煦与凉润功能的是A、精B、气C、血D、津E、液3、生气之根指的是A、肝B、心C、脾胃D、肺E、肾4、与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是A、心、肝、脾B、肺、肝、肾C、肺、脾、肾D、肝、脾、肾E、心、肺、肾5、营气的分布特点是A、上出息道,下走气街B、熏于肓膜,散于胸腹C、与血同行,环周不休D、行于脉外,布散全身E、通过三焦,流行全身6、膻中又称作A、气海B、血海C、髓海D、水谷之海E、经脉之海7、与语言、声音、呼吸强弱有关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脏腑之气8、具有司呼吸作用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脏腑之气9、具有行气血作用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脏腑之气10、贯注于心肺之脉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脏腑之气11、影响宗气盛衰的因素是A、心与肺的功能活动B、肝与肾的功能活动C、肺与肾的功能活动D、肺与脾的功能活动E、肝与脾的功能活动12、清气与水谷之气结合关系到A、宗气的生成B、元气的生成C、营气的生成D、卫气的生成E、中气的生成13、具有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和官窍生理活动功能的气是A、宗气B、元气C、营气D、卫气E、脏腑之气14、与生长发育有关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脏腑之气15、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中气16、元气生成的主要物质来源是A、肾中精气B、水谷精气C、清气D、脏腑精气E、以上均非17、推动人体生长发育,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生理功能是气的A、中介作用B、固摄作用C、防御作用D、推动与调控作用E、温煦与凉润作用18、主管生长发育是气的A、推动与调控作用B、温煦与凉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中介作用19、易于感冒是气的哪一种功能减退的表现A、推动与调控作用B、温煦与凉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中介作用20、能使血液不逸出于脉外是气的什么作用A、推动与调控作用B、温煦与凉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中介作用21、生气之源指的是A、肝B、心C、脾胃D、肺E、肾22、“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理论依据是A、气能生血B、气能化津C、气能摄血D、津能载气E、津血同源23、治疗大出血时用益气固脱法的理论基础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养气24、津液的丢失必然会导致气的损耗,说明了A、气能生津B、气能行津C、津能生气D、津能载气E、气能摄津25、布散于皮肤、肌肉和孔窍中的是A、精B、气C、血D、津E、液26、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的是A、精B、气C、血D、津E、液27、元气运行的道路是A、脉外B、三焦C、心脉D、胸腔E、全身28、由水谷精微之气中精华部分化生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脏腑之气29、观察“虚里”的变化,可以了解下述什么气的盛衰A、元气B、宗气C、营气E、脏腑之气30、精的功能包括A、濡养脏腑B、化血C、化气D、化神E、以上皆是31、与血生成无关的脏腑包括A、心B、肺C、肝D、脾胃E、肾32、与血液运行相关的脏腑包括A、肝B、心C、脾D、肺E、以上皆是33、“身之本”指的是A、心C、肾D、精E、气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人体之精,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之精,特指具有繁衍后代作用的生殖之精,也是精的本始含义。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 ppt课件
(三)气机和气化的关系
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生命活动是在气的不断运
动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根
本。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以及气的阴阳双方之间相互作
用,是气化过程发生和赖以进行的前提与条件。气是
运行不息的,气化过程也自然是始终存在的。 气化过程中寓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的各种运 动形式正是从气化过程中而得以体现出来的。
失血过多新生之血补充不及急慢出血化源不足脾胃虚弱运化不足饮食营养原因不足肾精亏损精髓不充精不化血久病不愈长期消耗营血血虚的成因与脾胃肾的关系较为密切但其临床病理则心肝两脏为多并伴有气虚之症
中医基础知识(四) 精气血津液神
ppt课件
1
第一节
精
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 是指人体内一切液态精华物质的总称。由禀受予父母的生
因虚而逆(胃气衰败) 气逆最常见于肺、胃和肝等脏腑,以实为主。 虚证亦见:肺虚失肃降、肾不纳气、胃气虚极
ppt课件 25
(3)气陷:指在气虚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的以气的升清
(清阳)功能不足或下降太过,,升举无 力而下陷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素体虚弱(先天禀赋不足,瘦高,豆芽性)
原因 病久耗伤(长时间的下痢不止,年老体衰)
肺:肺朝百脉,主治节,辅助心脏主管全身血脉;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保证血行通畅; 脾:主统血,能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血逸 脉外。 四、
血的功能:
(一)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血主濡之”; (二)化神:血是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ppt课件
31
(三)血的失常:
是因血液的生成不足或耗损太过,致血的 濡养功能减弱而引起的血虚,或血液运行失常 而出现的血瘀、出血等病理变化。
劳役过度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
血的功能 失调
面色不华或萎黄,肌肤干燥,肢 体或肢端麻木,运动不灵活。或
惊悸,失眠,多梦或烦躁,恍惚, 甚至昏迷等。
面色萎黄
第三节 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 在体液及其正常分泌物,如胃液、肠液、涕、泪、唾等。
分类 质地 分 布
津 清稀 肌表、孔窍、血脉
(二)温煦作用 1、含义:气对机体的温暖、熏蒸作用,这种作 用是通过阳气而实现的。 2、作用:维持体温的恒定
维持肝脏经络的生理活动 维持血液、津液等液态物质的正常运行。
四、气的生理功能
(三)防御作用
1、含义:气护卫肌肤,抗御邪气的作用。
2、作用:护卫肌表,抵御外邪 邪正交争,驱邪外出 自我修复,恢复健康
气血津液学说是研究人体基本生命物质的生 成、输布及其生理功能的学说。
第一节 气
一、气的概念 二、气的生成、运动 三、 气的功能 四、 气的分类及其各自的功能
一、气的基本概念
哲学——构成世界的本源,运动着的客观存在——抽象
气
人体之气(人气)
医学 —————— 生命的最基本物质
气血津液系统之气
(一)气的含义: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二)人体之气的存在形式:
1、气聚而成形者——人的形体,如脏腑、肢体、官窍等。 2、弥漫而流动不息者——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
二、气的生成
(一)气的来源
先天精气 —— 父母之精气
后天精气
呼吸之清气 水谷之精气
人体之气
(二)气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
五脏系 肺—自然界之清气 统综合
宗气
(2)分布:积于胸中 其上者—出于肺,循喉咙,走息道
精、气、血、津液、神--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八单元讲义1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八单元讲义1精、气、血、津液、神一、精(一)人体之精的概念人体之精,是指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精一般呈液态贮藏于脏腑之中或流动于脏腑之间。
精与气相对而言,精属阴而有形,藏于脏腑;气属阳而无形,流动运行全身上下内外。
一般说来,精的概念范畴,仅限于先天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及脏腑之精,并不包含血、津液及髓。
(二)人体之精的功能精的功能除具有繁衍生命重要作用外,还具有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功能。
(1)繁衍生命:指人体生殖之精,具有繁衍生命的作用。
由于具有遗传功能的先天之精主要藏之于肾,并受脏腑之精以资助,故生殖之精实由肾精所化生。
(2)濡养作用:精能滋润濡养人体的脏腑形体和官窍。
先后天之精充盛,则脏腑之精充盈,全身脏腑组织官窍得以充养,则各种生理机能得以正常发挥。
(3)化血作用:精可以转化为血,是血液生成来源之一。
如说“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
因而肾精充盈,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
故精足则血旺,精亏则血虚。
(4)化气作用:精可以化生为气。
先天之精可化生先天之气,即元气。
水谷之精可化生谷气,再加上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可生成宗气,综合而成一身之气,以推动和调控人体的新陈代谢,维系整体的生命活动。
(5)化神作用:精能化神,精是神志化生的物质基础。
积精才能全神,这是生命存在和正常活动的根本保证。
(三)人体之精的分类人体之精:按其生成来源,可分为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源于父母生殖之精。
后天之精源于饮食水谷,由脾胃等脏腑吸取饮食精华而产生。
脏腑之精:指精分藏于脏腑之中的部分。
脏腑之精以先天之精为基础,又受后天水谷之精以滋养灌注,并成为脏腑之精的主要成分。
脏腑之精不仅能滋润濡养各脏腑本身,且能化生脏腑之气,以推动和调控脏腑的生理活动。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讲课文档
之精之分。(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来源已 经在肾藏精中讲过,此处从略。)
第5页,共58页。
(二)精的贮藏与施泄
1.精的贮藏 五脏皆藏寓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但有成
分比例的不同。 肾精主要是先天之精,但受后天之精的充
养;其他脏腑主要是后天之精,但有先天 之精的成分。
生成与分布:元气由肾藏的先天之精化生, 受后天之气的充养,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 身。
生理功能:元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个方 面:一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 殖机能,二是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 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第26页,共58页。
宗气 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
的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气海”, 又名为膻中。 宗气的生成,一是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 生的水谷之气,二是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 气,二者相结合生成宗气。 宗气聚于胸中,通过上出息道(呼吸道), 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 生理功能: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行呼吸、 行血气和资先天三个方面。
外而出血。阴邪侵袭,血行缓慢,可出现瘀 血。
第37页,共58页。
(二)相关脏腑功能 血液的正常运行,与心、肺、肝、脾等脏 腑的功能密切相关。
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全身。 肺朝百脉,主治节,辅助心脏主管全身血脉。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
量的功能,是保证血行通畅的一个重要环节。 脾主统血,脾气健旺则能控摄血液在脉中运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一)生成之源 人体之气来源于:
①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元气), ②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谷气), ③自然界的清气。 后两者又合称为后天之气(宗气); 三者结合而成一身之气, 《内经》称为“人气”。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精气血津液)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精气血津液)气机: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气化: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元气:元气又称原气、真气/真元之气。
是人体中最原始、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和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结合而成且聚于胸中之气。
称为“宗气”,又称“大气”。
营气:指行于脉中且富有营养作用之气,又称“荣气”。
卫气:指行于脉外且具有保卫作用之气。
血:指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态样物质。
津液: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气是人体内一种活力很强,不断运动的,肉眼看不见的极细微物质,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精: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人体内最精专的细微物质。
血府:即指血脉,是血脉循行的管道,具有阻遏血液逸出的功能,故有“血府”之称。
气主煦之:指气的温煦作用,主要是指阳气具有温煦人体的作用。
即是说阳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
血主濡之:指血液有滋润和营养全身的作用,故称“血主濡之”。
津血同源:津液和血液同为液态样物质,都来源于水谷精微,而且相互转化,相互补充,故称“津血同源”。
气机调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通常称之为“气机调畅”。
气机失调:气的升降出入之间失去协调平衡,通常称之为“气机失调”。
气滞:气的运行不畅,或在局部发生阻滞不通,称为“气滞”。
气为血之帅:是气对血的关系的概括,包括气能生血、行血、摄血三个方面。
血为气之母:是血对气的关起的概括,包括血能载气和血能养气两个方面。
虚里:又名胃之大络,位于左乳下心尖搏动处,此处的搏动情况可测知宗气的盛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第一节精一、精的基本概念(一)精的哲学含义中医学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的概念,滥觞于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中的“精气说”。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在气的概念的演变过程中,以《管子》为代表将气范畴规定为精、精气,提出了精气说,认为精气是最细微而能变化的气,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原,是生命的来源。
《管子》精气说中的精、精气与气一元论的气范畴的含义同义。
精、精气即是气,是形成天地万物和人类的精微物质,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
精气说是一种接近原子论的唯物主义思想。
(二)精的医学含义精(精气)在中医学上,其义有五:1.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
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禀受于父母,充实于水谷之精,而归藏于肾者,谓之先天之精;由饮食物化生的精,称为水谷之精。
水谷之精输布到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便称为五脏六腑之精。
泛指之精又称为广义之精。
2.精指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
系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为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
“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决气》)。
生殖之精又称为狭义之精。
3.精指脏腑之精,即后天之精。
脏腑之精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的运化及脏腑的生理活动,化为精微,并转输到五脏六腑,故称为五脏六腑之精。
4.精是指精、血、津、液的统称,“精有四:曰精也,曰血也,曰津也,曰液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实为生命物质气、.血、精、津、液的概称。
5.精指人体正气。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有微甚,故邪盛则实;正气有强弱,故精夺则虚”(《类经·疾病类》)。
总之,在中医学的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或称精气是一种有形的,多是液态的精微物质。
其基本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包括精、血、津、液在内。
狭义的精,指肾藏之精,即生殖之精,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的基本物质。
二、精的生成人之精根源于先天而充养于后天,“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
非精血,无以充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景岳全书·脾胃》)。
从精的来源言,则有先天与后天之分。
(一)先天之精人之始生,秉精血以成,借阴阳而赋命。
父主阳施,犹天雨露;母主阴受,若地资生。
男女媾精,胎孕乃成。
“一月为胞胎,精气凝也;二月为胎形,始成胚也”(《颅囟经》)。
所谓“人始生,先成精’’(《灵枢·经脉》),“精合而形始成,此形即精,精即形也”(《景岳全书·小儿补肾论》)。
父母生殖之精结合,形成胚胎之时,便转化为胚胎自身之精,此既禀受于父母以构成脏腑组织的原始生命物质。
“胎成之后,阳精之凝,尤仗阴气护养。
故胎婴在腹,与母同呼吸,共安危”(《幼幼集成》)。
胚胎形成之后,在女子胞中,直至胎儿发育成熟,全赖气血育养。
胞中气血为母体摄取的水谷之精而化生。
因此,先天之精,实际上包括原始生命物质,以及从母体所获得的各种营养物质,主要秘藏于肾。
(二)后天之精胎儿月足离怀,出生之后,赖母乳以长气血,生精神,益智慧。
“妇人乳汁冲任气血所化’’(《景岳全书·妇人规下》)。
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之父。
“水谷之精气为营,悍气为卫,营卫丰盈,灌溉诸脏。
为人身充皮毛,肥腠理者,气也;润皮肤,美颜色者,血也。
所以水谷素强者无病’’(《幼幼集成》):“以人之禀赋言,则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
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景岳全书·先天后天论》):脾胃为人生后天之根本,人之既生赖水谷精微以养,脾胃强健,‘‘饮食增则津液旺,自能充血生精也”(《存存斋医话稿》)。
脾胃运化水谷之精微,输布到五脏六腑而成为五脏六腑之精,以维持脏的生理活动,其盈者藏于肾中。
(i,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是精藏于肾,非精生于肾也。
譬诸钱粮,虽储库中,然非库中出,须补脾胃化源”(《程杏轩医案》)。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六节脏象论》)。
人体之精主要藏于肾中,虽有先天和后天之分,但“命门得先天之气也,脾胃得后天之气也,是以水谷之精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又必赖后天为之资”(《景岳全书·脾胃》),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借以保持人体之精气充盈。
三、精的功能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其生理功能如下。
(一)繁衍生殖生殖之精与生俱来,为生命起源的原始物质,具有生殖以繁衍后代的作用。
这种具有生殖能力的精称之为天癸。
男子二八天癸至,精气溢泻;女子二七而天癸至,月事应时而下。
精盈而天癸至,则具有生殖能力。
男女媾精,阴阳和调,胎孕方成,故能有子而繁衍后代:俟至老年,精气衰微,天癸竭而地道不通,则丧失了生殖繁衍能力。
由此可见,精是繁衍后代的物质基础,肾精充足,则生殖能力强;肾精不足,就会影响生殖能力。
故补肾填精是临床上治疗不育、不孕等生殖机能低下的重要方法。
(二)生长发育人之生始于精,由精而成形,精是胚胎形成和发育的物质基础。
人出生之后,犹赖月精的充养,才能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
随着精气由盛而衰的变化,人则从幼年而青年而壮年而步入老年,呈现出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运动规律;这是临床上补肾以治疗五软五迟等牛—长发育障碍和防治早衰的理论依据。
(三)生髓化血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海。
故肾精充盛,则脑髓充足而肢体行动灵活,耳目聪敏。
精盈髓充则脑自健,脑健则能生智慧,强意志,利耳目,轻身延年。
故防治老年性痴呆多从补肾益髓人手。
“肾生骨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髓居骨中,骨赖髓以养。
肾精充足,则骨髓充满,骨骼因得髓之滋养而坚固有力,运动轻捷。
齿为骨之余,牙齿亦赖肾精生髓而充养,肾精充足则牙齿坚固而有光泽。
精生髓,髓可化血,“人之初生,必从精始……血即精之属也,但精藏于肾,所蕴不多,而血富于冲,所至皆是”(《景岳全书·血证》)。
精足则血充,故有精血同源之说。
临床上用血肉有情之品,补益精髓可以治疗血虚证。
(四)濡润脏腑人以水谷为本,受水谷之气以生:饮食经脾胃消化吸收,转化为精:水谷精微不断地输市到五脏六腑等全身各组织器官之中,起着滋养作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其剩余部分则归藏于肾,储以备用:肾中所藏之精,既贮藏又输泄,如此生生不息。
“肾者,主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泄,是精藏于肾而非王于肾也。
五脏六腑之精,肾实藏而司其输泄,输泄以时,则五脏六腑之精相续不绝”(《怡堂散记》):中医有“久病必穷肾”之说,故疾病末期常补益肾之阴精以治。
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第二节气一、气的基本概念气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气通常是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内经》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气一元论学说,并将其应用到医学中来,逐渐形成了中医学的气学理论。
中医学把先秦气论思想应用到医学中来,对气范围的含义作了多方面、多层次的规定和分析,形成了以生理之气为核心的气论思想,不仅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对中国传统哲学气范畴和气论思想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内经》时代哲学领域激烈争论的重大问题之一,中医学从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的天人统一观出发,用气范畴论述了天地自然和生命的运动变化规律。
因此,在中医学中,气的概念,既有哲学含义,又有医学科学的含义,其内涵错综复杂,不可作单一的、片面的理解。
(一)气的哲学含义气是一种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宇宙和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
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的胜复作用即气的阴阳对立统一,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源。
气和形及其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天地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皆取决于气的气化作用。
中医学将这,一气学理论应用到医学方面,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人体也是由气构成的,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形气转化的升降出入气化作用的运动着的有机体,并以此阐述了人体内部气化运动的规律。
(二)气的医学含义中医学从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基本的元素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生命的基本物质,除气之外,尚有血、津液、精等,但血、津液和精等均是由气所化生的。
在这些物质中,“精、气、津、液、血、脉,无非气之所化也”(《类经·脏象类》)。
所以说,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1.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关于人的起源和本质,中医学认为,人和万物都是天地自然的产物。
要探讨人的起源和本质,必须首先研究人在宇宙中生存的场所和与人关系最为密切的自,然环境。
“善言人者,求之于气交……”,“何谓气交?……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素问·六微旨大论》)。
气交是人生活的场所,是下降的天气和上升的地气相互交汇的地方。
在这里,由于阴阳的运动变化,有四季之分,寒暑之别,既有天之六气的影响,又有地之五行生克的作用。
人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地点、环境之中。
人既然生活在气交之中,就必然和宇宙万物一样,都是由气构成的,都是天地形气阴阳相感的产物,是物质自然界有规律地运动变化的结果。
故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
但是,人能应四时而知万物,有高度发展的意识和思维,又是万物中最宝贵的,所以说:“天地覆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
气是一种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自然万物的原始材料。
人和自然万物一样,也是天地自然之气合乎规律的产物。
因此,气也是构成人体生命的最基本物质。
精(精气)是生命的基础。
在中医学中,精气(精)的医学含义,则泛指天地阴阳五行之气内化于人体之中而形成的,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在论述生命的形成时,精气则特指生殖之精和与生俱来的生命物质,是人体生命的基础。
中医学在强调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承认生命物质性的同时,又进一步指出生命是由精气直接形成的。
故曰:“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决气》),“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
精气先身而生,具有遗传特性。
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相合,形成了原始的胚胎,转化为胚胎自身之精,成为人体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的物质基础,新的生命活动——“神”就开始了。
“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榍……以母为基,以父为栀,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灵枢·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