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精选教课教课方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课方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精选教课教课方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课方案模板课题纲要学科历史与社会学段初中年级七年级单元第一单元教材版本人教版(2015)课程名称从地图上获守信息——等高线地形图一、学习内容剖析1.教材剖析教材经过创建情境,指引学生学习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不单要修业生学会判读,使用地图,并且增添了绘制地形剖面图的要求。
内容形式多样,激发兴趣,也锻炼了能力。
要点是平等高线地形图睁开剖析。
让学生学会从地图上获守信息。
2.学情剖析经过《我的家在哪里》这部分的学习,学生已经开始接触地图,对地图有了大略的、浅层次的认识。
关于详细的等高线地形图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并且七年级的学生抽象思想比较弱,将立体的山脉转变为关闭曲线的等高线地形图,学生比较难理解。
可是他们好奇心强,只需创建适合的情形就能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教课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创建可以激发求知欲的情形,指引学生从地图上和资猜中获得自己想知道的信息。
可是因为本部分内容比较难,在教课过程中,教师应兼备学生的接受力,不可以过于简单,让学生感觉无趣,也不可以拔得太高,让学生丧失期心。
3.教课目的(含重难点)(一)知识与技术目标1.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2.学会辨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坡度陡缓,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海拔关系。
3.能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以及地形剖面图剖析地区地形、地势的特色。
4.学会从地图上获得所需信息,解决详细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经过比较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的疏密程度,辨别坡度的陡缓。
2.经过察看分层设色地形图,剖析颜色深浅与海拔的对应关系。
(完整版)《等高线地形图》电子教案
《等高线地形图》教课设计授课人:安静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认识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的观点;(2)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出山岳、山脊、山谷、悬崖、鞍部等山地的地形部位;( 3)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断坡度的陡缓。
2、过程与方法(1)经过利用自己身旁的事物(比方: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2)经过读图,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断地势的高低起伏,提高读图、析图的能力。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读图、自己着手制图、剖析地图,培育学生的着手实践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感觉科学知识的作用。
教课重、难点1、教课要点:(1)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2)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经过等高线的形态辨别山体地形中山岳、山脊、山谷、悬崖、鞍部等不一样的地形部位。
2、教课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经过等高线的形态辨别山体地形中山岳、山脊、山谷、悬崖、鞍部等不一样的地形部位。
教课准备:多媒体课件、署名笔、直尺教课方法:解说法、演示法、实践学习教课安排: 1 课时教课过程:一、复习检测1、地球自转的中心、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2、地球公转的中心、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导入新课察看我们四周的山,有的高有的低,那么我们在研究它的时候,怎样把高低起伏表此刻平面地图上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等高线地形图。
三、解说新课学生以《学法大视线》 P18 课前预习一为基础,预习书籍第 24 页至 25 页。
(一)地面高度1、海拔:地面某个地址超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某个地址超出另一地址的垂直距离。
算一算:珠穆朗玛峰海拔约为8844 米,新疆艾丁湖在海平面以下155 米,两地的相对高度为多少米?8844-( -155)= 8999米(二)等高线学生阅念书籍第25 页图 1.36 等高线表示图,思虑并回答:1、等高线:(1)观点:在地图上,把海拔同样的各点连结成线,就是等高线。
教案:初一地理《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初一地理《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教案精选:初一地理《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等高线绘法示意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使学生明确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等高线概念;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构成和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间高程,疏密程度,延伸方向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
情感目标:通过填、绘、用地图的实践活动和小组的讨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是在学习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初步具备较系统的地图知识。
为下一章各大洲地形的基本特征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说明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
如何在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引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而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和等深线的概念又是辨认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基础。
教材首先以图示的形式”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说明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值,但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关于等高线地形图这部分教材内容,是将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内容抽象,比较难掌握。
教材主要用图来阐述,” 等高线绘法示意图”既有直观的山体,也有经过等高线的分割后,把等高线投影在水平面转换成的等高线地形图,非常形象、生动,很好的起到了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概括。
此图的优点还在于注重转换的过程,,学生可以清晰把这幅图的转换分为几步,并通过对比分析山体和平面地形图的特征,从而找到在等高线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方法。
紧接着教材用”想一想”等高线陡坡和缓坡示意?quot;,进一步强化等高线图的空间概念,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案例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案例设计教学目标:知道等高线的相关概念;学会根据等高线地形图辨认地形;能使用等高线地形图实行高度计算,简单规划登山、管道、线路方案。
课时:1课时重点:根据等高线地形图辨认地形;能使用等高线地形图实行高度计算,简单规划登山、管道、线路方案。
过程:一、活动导入二、教师导学,归纳等高线的判读:1、海拔(绝对高度)2、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3、等高线:海拔相同地点的连线。
4、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间隔高度。
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等高距均相等。
5、坡度大小:等高线密集,坡度越陡(大);等高线稀疏,坡度越缓(小)。
三、活动根据等高线地形图,辨认地形(一)山顶(峰)1、等高线是中间(内圈)高,四周(外圈)低。
内圈中常标有“三角形”符号山峰高=内圈海拔+h(h小于等高距)二(二)山脊1:等高线弯曲水准最大处,弯曲而成的“箭头状”由高处。
常用“虚线”标出。
2、山脊往往成为江河的分水岭。
(三)山谷1、等高线弯曲水准最大处,弯曲而成的“箭头状”由低处指向高处,常标有“虚线”2、山谷处常形成河流(瀑布),河流流向“高低”。
(四)鞍部1、两座山峰之间的连接部位。
由一组山脊线与一组山谷线围起来的区域。
2、两山峰的相对高度(高差)=甲山海拔-乙山海拔=(甲山内圈海拔+h1)-(乙山内圈海拔+h2)=(内圈海拔1-内圈2)+(h1-h2)=(内圈海拔1-内圈海拔2)+(-)H小于等高距(五)陡崖1,两条及两条以上的等高线重合处。
2、陡崖处常形成瀑布。
崖(瀑)高=崖顶海拔-崖低海拔。
(六)盆地等高线是中间(内圈)低,四周(外圈)高(七)判读“分层设色地形图”1、定义2、设色方法(学生完成活动)3、“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特点(八)作业:《填图训练》。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学习主题介绍学习主题名称:《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主题内容简介:该主题是高二《区域地理》学习中的一个基础、重点内容。
在高中的地理学习中,等值线这部分知识一直是高考的重点。
等值线图由于其类型多、善变化、综合性和能力要求高,能够比较好的体现实体的创新性和梯度性,所以一直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
而等值线中,等高线是最常见也是最基础的一种类型。
可是在高中的学习中,学生对于等高线这一知识的掌握却不是很理想,所以通过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这方面知识,更进一步的为后边其他类型的等值线知识打好基础。
学习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通过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归纳讲解,使学生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进而掌握等值线类型图的判读的一般规律;2.能力目标: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合作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等高线地形图的学习,认识局部地形的丰富性,逐步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科学发展观。
学情分析前需知识掌握情况:在高中的地理学习中,等值线这部分知识一直是高考的重点,也是地理学习中的一个基础点。
而等值线中,等高线是最常见也是最基础的一种类型。
可是在高中的学习中,学生对于等高线这一知识的掌握却不是很理想,具体表现在头脑里不能够将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与现实中的立体具体地貌对应起来。
学生只是很机械化的记住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该怎么表示才是山脊、山谷、鞍部等,等高线的疏密代表地形的陡缓等等,对于为何要这么表示,其中的因果不能理解,造成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不到位,进而影响到对其它知识的学习。
对微课的认识:在先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虽然没接触过教师应用微课进行教学的,不过对于教师在课堂上根据需要展示的相关视频和资料,学生是比较了解和熟悉的。
所以教师运用微课教学,学生对其接受程度以及学习兴趣应该是较高的。
另外,利用微课除了能够在课堂上更好的进行知识讲解,在课后学生也可以对微课视频进行反复观看,如此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回顾与掌握,这样一来,学生对微课教学的期待性自然更高,更容易接受。
《等高线地形图》教案 (1)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读图认识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基本概念,并学会利用等高线地形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2、通过观察等高线地形图的形成,掌握等高线的基本特征;3、通过读图分析等高线的疏密、等高距大小、比例尺的大小辨别坡度陡缓;4、通过在景观图和等高线地形图中,识别山顶、山脊、山谷等地形部位,掌握各种地形部位的等高线的基本特征;5、通过案例研究,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应用。
教学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计算问题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六、教学方法演示法、讨论法、比较法七、教学过程3.等高线地形的特征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总结特征:然后给出试题:①小华和班上的同学去爬山春游。
请你帮他们分析一下,应该从哪一条线路上山最好?为什么?②下图中的等高距和等高线间隔相同,坡度最陡的应是学生跟随教师看图片和动画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第四与第五个特征:④除了陡崖处,等高线不相交,不重合;⑤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疏,坡度越缓学生练习前面两道题检验学生对等高线特点的理解程度,通过介绍大比例尺等高线地形图为国家机密,涉及国家安全,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怀。
4.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通过展示小地形图,让学生认识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的地形部位,通过不同部位等高线图的展示,让学生观察并总结特点,教师强调:山脊凸低为高,山谷凸高为低(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教师通过陡崖景观图片和等高线地形图的比较,分析崖顶、崖底高度与陡崖相对高度,并给出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d (n-1) ≤H<d (n+1)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可能是:①18m ②21m ③36m ④43m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图中陡崖顶部的海拔范围可能是A.40m至50m之间B.45m至60m之间C.50m至60m之间D.50m至55m之间根据景观图认识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的地形部位;根据不同部位等高线图的展示,总结等高线在不同地形部位中的组合状态;学生通过观察陡崖景观图片和等高线地形图的比较,教师的讲解理解崖顶、崖底高度与陡崖相对高度通过图片认识的山地的部位,培养的学生由平面到立体的思维转换能力;通过练习题提高学生的地理计算能力。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的概念;在地形图上识别常见的山体部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形照片与等高线地图的观察、对地形的模拟,能判读常见的等高线地形图,能在地图上识别山顶、山谷、山脊、鞍部、陡崖。
知道坡度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①等高线形态与地势凹凸、坡度陡缓的关系;②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的各部位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三、教学方法:指导自习法演示法比较法四、教学过程:[视频导入] 通过观赏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从而思考我们如何将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表现在地图上,那就要用到等高线地形图。
引出本节课的内容——《等高线地形图》那么等高线地形图怎们绘制呢?首先我们要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
(一)相关概念什么是海拔?什么是相对高度?利用课件动画演示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关系。
讲解: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也就是说,海拔是一个高度值。
在这幅图上,A点的海拔有多高?B点的海拔呢?答:A点海拔2000米,B点海拔1500米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那么这幅图上AB之间的相对高度等于多少?如何计算?答:用A点的海拔减去B点的海拔,等于500米。
也就是说A点和B点的相对高度为500米。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想一想:地图是平面的,我们怎么能在地图上看出地表的高低不平呢?我们可以用等高线来表示地表的高低不平。
什么是等高线,它是怎么来的?提问后出示动画并讲解等高线的定义:1.把各个地点的海拔标注在地图上,再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2.每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之间高度差都是相等的,我们叫它等高距。
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是相等的。
3.接下来我们用等高距相同的几个平面水平切割山体,然后将等高线垂直落在同一水平面上,这样就形成了等高线地形图出示:地形与等高线疏密关系的图片,说明同学们看右边的山峰,又高又陡,它的等高线就比较密集;而左边的山峰,比较低缓,它的等高线就比较稀疏。
等高线地形图教案
等高线地形图教案教案:等高线地形图教学目标:1. 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和作用。
2. 学会读取和解读等高线地形图上的信息。
3. 能够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
教学重点:1. 等高线地形图的解读。
2. 等高线地形图与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教学准备:1. 等高线地形图的样本。
2. 绘制地形剖面图的工具:尺子、铅笔、直角三角尺。
教学过程:一、引入(10分钟)1. 让学生观察一个等高线地形图,了解等高线的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等高线地形图的作用是什么?二、讲解(20分钟)1. 介绍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解释等高线的含义和用途。
2. 解读等高线地形图上的信息,包括地形起伏、地势陡缓等。
3. 向学生展示一些实际应用等高线地形图的例子,如军事侦察、城市规划等。
三、练习(30分钟)1. 让学生练习读取等高线地形图上的信息,并回答相关问题。
2. 让学生根据给定的等高线地形图绘制一个地形剖面图,注意标明地形起伏、高度差等。
四、讨论(20分钟)1. 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绘制的地形剖面图,并进行讨论。
2. 引导学生思考,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五、总结(10分钟)1. 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和作用。
2. 强调绘制地形剖面图的方法和技巧。
六、作业布置(10分钟)1. 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回答几个与等高线地形图相关的问题。
2. 要求学生绘制一个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读取和解读等高线地形图上的信息。
但是,学生在绘制地形剖面图上还存在一些困难,需要进一步进行练习和指导。
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提高他们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等高线地形图
教师姓名单位名称填写时间学科地理年级/册七年级/上册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难点名称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掌握不同地形等高线的形态特点;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地形。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弱,很难构件空间想象,对地形不同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反应就会一定的理解难度。
难点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读图分析法、讲授法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展示五大基本地形的图片:品析图片,思考:千姿百态的地形如何转化到地形图上?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引入对新课的学习。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二.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展示学习内容给学生出示本次微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确重要的知识点。
提示学生明确主要内容,知道怎样掌握重点。
四、知识讲解1、讲解高度的表示方法。
学生观察图片,老师讲解高度的表示方法。
学生自己观察图片,并通过老师的讲解明确海拔、相对高度的表示。
2、讲解等高线的绘制原理。
利用动画一步一步演示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
动画演示效果明显,学生可以记忆深刻。
3、讲解等高线的基本特性。
利用幻灯片展示等高线的基本特性,要求学生图文结合了解并掌。
培养学生观察及总结的能力,要学会自己读图并分析得出结论。
4、辨别等高线图上的基本部位。
把等高线图上的基本部位一一作一个具体详细的讲解,并配上相对应的图片对应演示。
把抽象的地理问题具体化,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吸引学生的好奇心。
5、基本部位总结记忆。
能力较高的学生直接观看大屏幕回答,能力一般的学生,看课本回答。
让他们进行自我总结,即让能力高的学生得到展示的机会,也让能力一般的学生参与其中,调动积极性。
6、等高线与五大基本地形的关系。
通过表格将五大基本地形与等高线的形状一一作一个对应,让学生更深了解等高线。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征
鞍部: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
陡崖: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4.重难点突破:如何分辨山脊和山谷
(1)向学生展示3D立体地形模型图,通过动态的立体的模型,让学生直观观察山脊和山谷。
(2)教师精讲点拨:根据其定义中的关键词句“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出”来判断和区别
教师姓名
李
单位名称
玉
填写时间
学科
英地理
年级/册
七七年级பைடு நூலகம்册
教材版本
课题名称
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征
难点名称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线都是弯曲的,不同的是山脊的等高线向低处弯曲,山谷的等高线向高处弯曲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很少到野外去,对山没有任何感性认识,以及空间想象能力和立体感,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谷和山脊无疑又是中学地理中的一个难点。
难点教学方法
1:模型法-通过立体动态的模型,让学生直观观察山脊和山谷
2:横向比较法-通过观察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线图区别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播放黄山视频,让学生领略黄山的壮阔秀美
2.引出主题,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征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3。认识山体的不同部位
(1)展示燕山地形图,让学生在图中辨认五种地形部位:山峰,鞍部,山脊,山谷,陡崖,请同学们思考这五种地形部位有什么不同,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如何表示?
课堂练习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特征
山顶: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
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利用读图分析法,将地图实体山脉和等高线地形图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并总结
特征)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本节课我出了两道习题,难度不一,满足不同层次孩子的需求。
第一题是基础题,等高线地形图较简单,地形部位易判读;
第二题难度有所提升,图更复杂,并增加了盆地的判读。
我认为练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运用,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要因人而施教。
小结
地形图判读顺口溜
地形图,不难读,看好颜色和标注;
向低凸出是山脊,向高凸出是山谷;
分布密集是陡坡,缓坡分布较稀疏;
高原平原都平坦,高低要靠颜色辨;
坡度陡缓和高低,山地丘陵来辨析;
沿着剖线作剖面,高低陡缓特直观。
(利用顺口溜作为小结,既有趣,又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性,化繁为简,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征
第一章第四节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征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一、设计理念:本节课总的设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地理新课程标准为设计基点;以科研课题为行动引领,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出发点。
力求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小组团结协作,发现并能够总结出不同地形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应用,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将这节课推向高潮。
同时学生们还能够用总结的规律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二、课标解读——课标要求: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
虽然标准只列出了三种地形部位,但其他的地形部位也应作为教学要求,不然的话,学生将不能完整地读懂等高线地形图。
2.在几种常见地形部位中,山脊和山谷的区分较难识别,为达到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在读图的过程中总结出山脊部位和山谷部位等高线凸出方向的不同。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找出山地基本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形态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视频资源、图片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形成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同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认识自然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重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基本部位。
五、教学难点:学会区别山谷和山脊。
六、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参与意识强,对新事物怀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
七、教学过程:导入语:欢迎大家来到地理课堂,今天我们学习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地形图特征。
(板书)首先我们一起看一段《红河谷》电影片段。
设计意图:设置《红河谷》影视笔记本上画的“蝴蝶”情景导入新课,制造悬念,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视频看完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蝴蝶”到底是什么?学生:等高线地形图老师:(展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
(完整版)等高线地形图教案
(完整版)等高线地形图教案等高线教案一、【教学构思】地图及等高线内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知识,主要包括等高线的基本特征及其应用,高考题注重能力考查,往往以变式图出现,讲解过程重点讲一般规律去推理特殊规律。
二、【教学目标】1.区分绝对高度(海拔)和相对高度,并能熟练读出海拔,计算相对高度。
2.了解等高线,能够在等高线图上,根据等高线的形状、疏密正确判读地形名称和坡陡程度,识别山谷、山脊、山顶和悬崖。
3.学会等高线地形图中的高度计算:两地间气温差、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
三、【教材分析】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计算问题。
学会绘制等高线地形剖面图。
难点:运用等高线进行选线、选点、选面等人类实际活动。
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讲练结合五、【教具学具】:多媒体,地图册六、【课时安排】3课时七、【教学过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三要素,三要素都包括什么啊?(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形图的一种——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不仅是地理学习的基础内容,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而且在实际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战争,水库选址,公路,铁路的线路选择。
一、等高线地形图(1)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的区别1、海拔高度:即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国的海拔是高出黄海海平面的距离。
珠穆朗玛峰8844.43(中尼边境)。
死海(陆地最低点,-415米,约旦与巴勒斯坦边界)。
2、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1、同线等高2、同图等距3、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4、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陡缓5、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但在陡崖峭壁处重合6、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它是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直线,指向坡度降低的方向。
(在手上标出示坡线)7、等高线地形图中,山脊线称为分水线,山谷线称为集水线。
(右手上标出山谷线与山脊线,并演示说明它们为何被称为分水线和集水线)二、等高线地形图的计算问题1、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2、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3、坡度的计算如何计算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根据等高线的特性即标高为海拔、同线等高、等高距全图一致等,判断该地形区的:最大海拔:H高<H大<H高+d;最小海拔:H低-d<H小<H低;相对高度:H相=H大- H小;注:地形区最高处注记高程为H高,最低处注记高程为H低,等高距为d。
2021年《等高线地形图》优秀教案
等高线地形图一、目标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等地形部位。
2、学会利用等高线地形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判断坡度陡缓。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①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②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的各部位教学难点:①等高线的绘制原理;②山脊和山谷的区别三、教学方法:1、利用模型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2、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识别坡度的陡缓。
七、教学准备:,山体模型、A4纸、铅笔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学环节我们是生活在山区,可以说是“开门见山”。
也可以说是大山养育了我们。
那么我们对山了解多少呢。
这节课我将与同学们一起对山作进一步的了解,甚至能够在平面图上识别出山的各种形态。
【讲授新课】[板书]一、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出示海拔示意图][请学生看图思考]先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一幅图,图上的这几个数据表示什么意义呢?【活动】①A、B、C、D、E各点的海拔大约是多少?②A、B两点和D、E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分别是多少?[承转]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两个概念,知道地球表面表示高低起伏可以用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两种方式表示,那么地球表面这种高低起伏的状态如何在平面图表面出来呢?二、等高线的含义在地图上,将陆地海拔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高线。
【出示等高线地形图一张】三、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出示图片,让学生指出山体不同部位的形态]出示模型:老师这有一个山体模型,请你们来说说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分别在哪。
出示与模型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提问:这是这个山体模型的等高线地形图,看图说说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分别在哪。
【活动】先让学生根据模型绘制等高线,并思考问题:(1)山脊、山谷、山峰、鞍部、陡崖等部位的等高线是怎样表示的?(2)陡坡和缓坡的等高线哪个更密集、哪个更稀疏?小结:通过同学自己的实验探究活动学会了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并能在等高线图上识别高低起伏,坡度陡缓。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
反观右侧等高线变稀疏,等高线稀疏,坡度越缓。
(二)坡度的实际应用题[来源:]
1、坡度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坡度是重要的地理要素,对区域水土状况影响较大,也左右着土地的利用方式。如西南山区,坡度较缓的地区,可以开辟梯田。(云南元阳梯田);坡度较陡峭的地区无法进行农业种植,需要重点保护,保持水土,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
例题:只给出等高线,让同学们进行农业布局时,如何通过等高线判断该地坡度,并理解该地农业生产特点。
如某山区A村、B村根据各自情况,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A村:改变以前的粮食生产,将山坡地改为梯田,种植茶树;
B村:粮食生产稳定,进行水稻种植。
观察等高线地形图,针对两村农业发展情况,解释为什么?
2、有关坡度生活实际题延伸——判断河流流速
地理学教案(教师用)
第11、12课时
授课
时间
年级
七年级
学科
地理
单元
第一章
课题
地形图的阅读
(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知识及能力目标: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地势高低起伏、 坡度陡缓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农业生产、生活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和自觉性。
2、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态度。
根据等高线图所示,通过观察等高线疏密,判读坡度变化对河流流速的影响。
3、有关坡度生活实际题延伸——工程问题
要在甲地和丙地之间修路,你会选择3、4哪条线路,为什么?
小结:坡度的变化对生活中很多实际问题影响很大。同学们学会了等高线疏密判断坡度了吗?
最新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讷南中心学校王玲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阅读和使用等高线地形图,学会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区别出山顶、山脊、鞍部、陡崖等山地的不同部位。
过程与方法:(1)利用橡皮泥,对照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示意图,制作地形模型,自己总结各种地形的特点。
(2)读各种地形图,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手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难点:在地形图上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学生准备:橡皮泥、水彩笔、小刀。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形剖面模型、将学生分为6个小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
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我们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
二、讲授新课[板书]预习自测(小组展示)[教师]课件展示: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
自主学习活动1:看课本24页,明确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
活动2:学生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用橡皮泥捏出山地形态。
然后用笔绘出海拔。
学生:踊跃回答[板书]海拔相对高度[学生]练习登山者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时,一般先到大本营适应环境,休整准备。
大本营海拔高度是6 600米,珠峰海拔8 844米,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为多少?这就是登山者要攀登的高度。
[学生]口算:2 244米。
[教师小结]登山磨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吃苦精神,实现人类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愿望等。
[教师]怎样在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呢?[板书]等高线地形图拓展延伸活动3:学生从绘制的地形图中依据模型山,找出相应的山体部位。
(教师展示各种山体不同部位的实体图及地形图,加深学生直观感觉。
)[教师]展示山体模型:出示类似山体的实体,请两个同学到讲台上切割不同海拔高度的等高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等高线地形图和剖面图 教学教案1、高考目标要求一、高考考纲内容:1)理解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理解等高线和地形图的相互关系。
2)掌握等高线地图的一般规律、判读方法与实践运用。
二、高考命题规律:1)从考核内容上,主要是以等高线图为切入口,考查识图能力与相关计算能力。
2)从考核形式上,有直入主题,有设置试题情景,考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从考核能力上,识图能力是根本,也是知识迁移的基础,以后将在多类等值线图中都可以借鉴等高线图的读图技巧!三、高考命题趋势:综合考核图表语言是未来高考的命题趋势1)常规的等高线地图的判读,可能会设置新情景,增加试题的灵活度。
2)等高线地形特征的文字描述,试题的难度要求可能降低;2、教学方法:探究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多媒体教学法3、知识结构:(1).等高线、等高距、示坡线等概念(2).等高线的特点(3).等高线图上基本地形单元类型和判读方法(见表格)4.等高线图的实践运用5、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尤其是从图表及图表语言当中获得相关信息的能力。
6、课堂教学:[导入模块] 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 学生问:怎么阅读和使用这两种地形图呢? 师答:这两种是最基础也是最常用的地形图。
导出 一、高度的计算方法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2)等高线、等高距、地形 地形特征 等高线形态 等高线图 判读方法 山峰 山丘 四周低中间闭合曲线外低内高 ③ 盆地 洼地 四周高闭合中间低外高曲线内低外高 ④ 山脊 (分水岭) 从山顶向外伸出的凸起部分① ①等高线凸向低处 ②脊线高于两侧 山谷 (干谷、河谷)山脊之间低洼部分 ② ①等高线凸向高处 ②谷线低于两侧 鞍部 相邻两个山顶之间呈马一对山脊线 两山峰之间鞍形陡崖近于垂直的山坡多条等高线重合叠在一起①等高线重合②根据陡崖符号对于没学过的内容,尽量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推测出结果来。
主要目的是复习旧课,教师出示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图,让学生对照观察,总结:如何根据等高线的形状和疏密特点,判断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基本特征。
1.同一条等高线上高程必相等—等高。
2.各条等高线必然闭合,如不在本幅图闭合,必定在相邻的其他图幅闭合—闭合。
3.只有在悬崖处,等高线才相交—不相交。
4.同一幅图内等高距为定值,所以,地面缓和处等高线平距大、陡峭处平距小—稀缓密陡。
5.等高线与山脊线、山谷线成正交。
6.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
[老师小结设计意图]老师统计学生对新旧知识的判别与对新知识推测的结果并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小结与讲授:(老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图是平面的,而地球表面是高低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不平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的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教师出示一幅有等高线的地图,自答“那其中的方法就是用绘制等高线的方法来表示)[巩固模块] [练习]1. 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形状,可以判断地形,A地为;C为线;D为线;E地为读上面四幅等高线图,回答2~3题。
2.图中的数字表示地形的部位,下列选项中,地形部位名称排列与图序相符的是()A.①山峰②山谷③山脊④盆地B.①山峰②山脊③鞍部④山谷C.①盆地②山脊③鞍部④山峰D.①盆地②山脊③山谷④山峰3.上图四幅地图中的虚线部位,可能发育成河流的是()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4.下列所示的湖泊或湖群,最可能为咸水湖的是()[老师评讲点设计意图]让学生分组讨论五道巩固性的练习题,由小组长归纳哪些内容比较难,需要教师进行专门的评讲。
以此,进行相关的基本知识点再巩固。
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有选择地评讲,并对相关知识进行再深入、再巩固。
强调:A地形图的解读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疏,坡度越缓解读1:四图的等高距都是50米,注意观察各图比例尺,坡度最大的是()B、地形的识别:分水线与集水线●雨水垂直于等高线、向下坡方向流淌。
因此,山脊线成为分水线、山谷线成为集水线。
●一系列山脊线可作为汇水范围的边界线。
C、两点间的相对高度和陡崖的高差两地都不在等高线上,两地的相对高度h:(n-1)d ≤h﹤(n+1)d,其中n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学生探究点设计意图](1)老师利用下图先讲解崖顶高度、崖底高度的取值原理。
(2)让学生课后进行探究学习:想方设法运用数学不等式的运算原理列出陡崖相对高度计算公式。
附)陡崖高度的计算陡崖的判断:该图中崖顶高度、崖底高度和相对高度各是多少?相对高度与等高距之间的关系:(n-1) ×等高距≤h<(n+1)×等高距[拓展模块]让全体学生边阅读边快速记忆等高线图的运用原理例:图中等高线表示一种风力堆积的地表形态1)、求P点海拔——O点海拔——2)、O点对P点的相对高度H为()m[学生记忆点]相邻的两条等高线的关系:相邻的两条等高线的的数值关系是:1,可以相差一个等高距,也可以同值,2,数值由递增转变为递减处,必须出现两条相邻的同值等高线C、局部小范围闭合等高线的判读如果闭合等高线的高度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低高度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高度低于其等高线的高度值; 如果闭合等高线的高度值与两侧等高值线中的较高高度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高度高于其等高线的高度值。
读等高线示意图,已知a>b。
读图回答8—10题8.有关P、Q两处地形的正确叙述()A.P为山坡上的洼地B.Q为山坡上的洼地C.P为山坡上的小丘D.Q为山坡上的小丘9.若b的海拔高度为200米,a的海拔高度为300米,则P、Q处的海拔高度为()A.200<P<300 B.300<P<400C.100<Q<200 D.200<Q<300情景设计某公安局获悉,一伙犯罪分子将驾车经H村越境潜逃。
侦察员小王奉命前往H村附近的小山上蹲点守候,只有E、F、G三处适合隐蔽。
请读图,你认为何处可以直接监视过往车辆的动向?1、地形剖面图的作用能更直观地表示某条线上地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2、应用(1)根据地形剖面图,判断观察点的通视情况。
A:等高线”上密下疏”,为凹形坡,可通视.B: 等高线”下密上疏”,为凸形坡,不可通视.(2)在平整土地、修筑渠道、修建大堤、建设铁路和公路等时,可作为计算土石方工程量的依据。
学习小结等高线地形图和剖面图等高线综合判读和主要应用:(根据要求考虑位置,海拔及其周围的环境)1) 水库坝址的选择:一般选在峡谷地段,“口袋形”洼地处(水平距离窄,垂直落差大)。
2) 铁路、公路选线:一般应选在缓坡,避开陡崖、滑坡,沿等高线建盘山路,翻山时应选择缓坡,并通过鞍部。
3) 建港口、海滨浴场:港口应选在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
浴场一般选在海滨缓坡沙岸。
4)建疗养院:一般选在城郊山地向阳坡,清静,新鲜,森林覆盖率高的地方。
5)选择引水线路:不仅考虑距离的远近,还应当考虑水从高处往低处自流。
6)选择输油管线:既考虑线路尽可能短,还要考虑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7)港口码头的位置:应选在海水较深且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造成航道淤塞;近岸要有足够的水深,表现为沿岸等深线密集并且数值较大。
8)工业区、居民区选址:工业区宜建在平坦开阔的地形区,且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接近资源的地区。
9)进行农业规划: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貌类型、地势起伏、坡度陡缓,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副渔业布局方案。
例如,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山区宜发展林业、牧业。
[老师评讲点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尝试完成五道拓展练习,掌握等高线图运用的方法。
并收集各小组的练习情况。
[总结新课][老师小结点]1)等高线的特性2)等高线的特征和等高线综合判读和主要应用学习反馈1、下列四图中,表示河流流向正确的是()2、图中四条河流中,水速最慢的是()河流中分布有瀑布的是()3、图中A为地形区,理由是。
4、当地政府准备在此修一座水库,则坝址应选()A、1-2B、1-3C、2-3D、2-45、计划修建一条甲村到乙村的公路应选择蓝色方案,还是绿色方案,为什么?[情感教学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甚至未来能够成为一名优异的建筑工程师,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布置课后练习]1.图中虚线或字母表示地形部位。
下列选项中,地形部位名称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A.①山脊②山谷③鞍部④山顶B.①山谷②山谷③山顶④鞍部C.①山谷②山脊③山顶④鞍部D.①山脊②山脊③山顶④鞍部2.下面是四幅等高线地形示意图,能体现“深山藏古寺”意境的是()A.a图B.b图C.c图 D.d(07江苏)图2为“我国南方某地区等高线地形示意图(单位:米)”,途中虚300100200100300200300100200100300200 ACDB线表示山脊线或溪流。
读图回答3~4题:3.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所描述景观相符的是()A. aB. bC. cD. d4.d 图中甲处最易发生的地质灾害是()A.滑坡B.地震C.泥石流D.火山5.读我国东部沿海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地区是我国水果重要产区之一。
①地适宜种植的水果是:(单项选择)。
A. 苹果B. 菠萝 C.椰子 D. 柑橘(2)如果在甲村和乙村之间修建一条公路,应选择(②或③)线,理由是。
(3)如果在该地区建设小城镇,甲、乙、丙、丁四个村庄发展条件最有利的是村,理由是(4)为了解决未来小城镇的用水、用电问题,该地区计划在④处修建水电站。
选择该处建坝的理由是;但随之可能带来的问题是[教学反思]等高线地形图知识作为等值线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等高线学习为学习其他等值线铺路,一定要打好坚实的基础。
本节的学习只作基本知识的介绍,内容的深化还需在今后的学习中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