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思维导图教案资料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思维导图教案
第三章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概念:xx: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方针: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四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
教育目的的意义: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选择功能、调控功能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国家:总体性的、高度概括的培养目标——学校教学目标——教师(课堂):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人的教育理想;理论依据:xx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代表: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马斯洛、赫钦斯;观点:确立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出发,使人的本性得到高度发展。
社会本位论:代表:孔子、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凯兴斯泰纳等;观点:确立教育目的要从社会需要出发。
教育无目的论:代表:xx观点: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马克思辩证统一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全面发展:xx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独立个性: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本宗旨,重要使命。
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德育:思想基础、灵魂、前提、保障、动力;培养要求:政治方向:良好思想品德、道德品质正确价值观:健康的心理品质智育:智力基础、为其他各育奠定基础培养要求: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增强能力)培养品质和精神体育:健康基础、物质保证授予知识、技能,发展体力,增强保健意识,培养需要和习惯,增强意志力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体育课)美育:审美教育或xx教育感受xx、鉴赏xx和创造xx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教育+技术教育文件: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华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学思维导图
教育学思维导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强调不要急于求成,而是要逐步引导学生研究。
启发性教学原则则要求教师不仅要讲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不压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指出教学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相互成长的过程。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而《学记》是我国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XXX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强调以儿童为中心。
XXX提出了班级授课制,布鲁纳强调智体美劳知识的结合。
教学内容应该包括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根本目的。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教学原则包括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循环渐进、巩固性和因材施教原则。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相互成长的过程。
教育的目的是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学生也应该扮演积极的角色。
教学应该遵循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学科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教育活动的作用包括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和调控作用。
其中,导向作用是指教育活动对个人或社会的方向性影响;激励作用是指教育活动对个人行为的积极引导;评价作用是指教育活动对个人或社会的价值评价;调控作用是指教育活动对个人或社会的行为调控。
教育理论主要有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和生活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强调人的本性,代表人物是XXX;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代表人物是XXX和XXX;生活本位论包括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说,代表人物是XXX 和XXX。
教育方针和目的由国家或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
我国的教育制度经历了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和壬戌学制等历史阶段,具有历史性和强制性。
教育制度的特点包括客观性和规范性,以及不同国家采用的不同类型,如前苏联的型学制、美国的单轨学制、欧洲的双轨学制和我国的分支类型。
思维导图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思维导图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It's a Wonderful Life思维导图客观题1.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叫作()。
A.个体身心发展B.个体身心变化C.个体身心素质D.个体身心发展变化2.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该观点属于()。
A.内发论B.外铄论C.多因素相互作用D.白板说3.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最根本动因的学者是()。
A.弗洛伊德B.威尔逊C.格塞尔D.华生4.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A.威尔逊B.格塞尔C.华生D.洛克5.格赛尔通过“双生子爬梯” 实验提出了个体发展的()。
A.环境决定论B.遗传决定论C.成熟决定论D.教育万能论6.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曾经这样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不管他们的祖先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类型的人。
” 这种观点属于()。
A.内发论B.外铄论C.共同决定论D.遗传决定论7.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由分工造成的。
”这说明()。
A.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B.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C.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D.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8.“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教育B.环境C.社会活动D.遗传素质9. “南人善泳,北人善骑” 主要说明了()对发展的影响。
A.遗传因素B.环境C.生理成熟D.先天因素10.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的道路;在恶劣的环境中,有的人却“出淤泥而不染”。
03【教师招聘思维导图】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及其结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二)教育目的的特点意识性、意欲性、可能性和预期性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三)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1.就教育所要培养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核心)2.就教育所要培养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方针的构成 1.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2.教育目的3.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内容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一)国家的教育目的(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同中有异、重点突出、特点鲜明(三)教师的教学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四、教育目的的分类(一)从教育目的作用的特点看,有价值性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之分(二)从教育目的要求的特点看,有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之分(三)从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看,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之分(四)从教育目的体现的范围看,有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之分(五)从教育目的存在的方式看,有实然的教育目的和应然的教育目的之分五、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一)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同时它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1.导向作用(导向功能)2.激励作用(激励功能)3.评价作用(评价功能)4.调控作用(调控功能)六、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三)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四)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全面、充分、和谐而自由的发展,还包括道德的发展。
教育学第三章第一节教育的目的知识点
教育学第三章第一节教育的目的知识点一、知识概述《教育的目的》①基本定义:教育的目的呢,简单说就是教育者想要通过教育达到的结果,就好比你种一棵树,你心里想着让它长成什么样,是直溜的大树用来做木材呢,还是枝繁叶茂的观赏树,这个心里的想法就像是教育的目的。
它规定着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就是给教育指明一个方向。
②重要程度:在教育学里超级重要,就像灯塔在航海中的意义。
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得围着这个目的转。
要是没有目的,就好比开车没有目的地,胡乱开,教育就乱套了。
③前置知识:得先对教育有个初步认识,比如知道教育包含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啊这些,还得知道人是可以通过教育不断发展的这个常理。
④应用价值:实际中用处很大。
比如学校设置课程的时候得根据教育目的来,像要是想培养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就得多设置科学实验类课程。
社会上办培训班也得根据教育目的来定方向,不能瞎搞。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教育学整个学科里,教育的目的可是很核心的一章。
它和教育制度、课程、教学方法这些都紧密相关,为这些内容提供指导方向。
②关联知识:和教育功能关系可密切了,教育功能要服务于教育目的。
还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关联,教育目的的设定得符合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
③重难点分析:重难点在于准确理解不同的教育目的观。
像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就不太好把握。
关键是要搞清楚它们各自强调的侧重点。
难点还在于怎么把教育目的落实到具体教学活动中。
④考点分析:在考试里经常出的点就是各种教育目的观,像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区别,教育目的的基本概念等。
考查方式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甚至论述题让你分析某种教育目的观的合理性。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就是对教育活动有个总的方向指引,包括家里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期望,社会上对大家文化水平提高的期望等都算。
狭义的教育目的就是国家或者学校给学生规定的培养目标,比如说咱们国家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是狭义教育目的一个典型例子。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_图文
从范围看: 内在教育目的 外在性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功能
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 •对人的培养的定向作用 •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
•通过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通过标准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输入标题
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
《沁园春·雪》的教学 目标:感情充沛地吟 诵;当堂背诵;理解 诗人的壮志豪情
辨析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1.从联系上看,二者具有一致性,它们在对教 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 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 级各类教育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 国家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 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 作的总方向。
• (2)就价值取向的实现过程而言,把满足社会需要与人的需要结合起来, 不能僵化理解成二者在实践中“平分秋色”,应予以动态、发展的把握。
•增进儿童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体格; •增进儿童的心理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人格; •发展儿童对社会和科学世界的认识; •发展儿童有效参与民主社会的技能; •发展儿童符合民生生活的价值观; •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活动
美国中学培养目标
•保持身心健康 •掌握学习基本技能 •成为家庭有效成员 •养成就业技能 •胜任公民职责 •善于运用闲暇时间 •具有道德品质
五种能力: ①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包括对时间、 经费、设备、人力的利用和支配。 ②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能够作为集体的一员参 与工作,诚心为顾客服务,坚持以理服人,调整利益 以求妥协,能与背景不同的人共事。 ③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 ④综合与分析能力。 ⑤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教育目的思维导图 脑图
教育目的概述概念广义狭义国家总的要求意义指导意义方向和核心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主题和灵魂最高理想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教育目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方针怎样培养人层次结构及其关系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国家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关系由抽象到具体不断细化的过程普遍与特殊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调控功能确立依据客观依据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方向和内涵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主观依据制定者的价值取向理论(价值取向)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柏拉图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勒纳托尔普主要观点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那社会开始恐吓图涂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福禄培尔(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康德帕克马斯洛主要观点以个人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马特的夫人泰啰嗦其他教育目的理论生活本位论教育准备生活说斯宾塞为完满的生活做好准备教育适应生活说杜威儿童现在生活教育无目的论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宗教本位论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的教育目的基本精神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教育性质的根本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根据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突出强调某些方面的素质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片面发展是由旧的社会分工造成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也是根本途径全面发展教育组成部分德育主导作用智育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双基体育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学校体育的特点是教育性和基础性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美育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形式教育、理想教育、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劳动技术教育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五育之间的关系相互独立相互促进德育方向统帅动力源泉灵魂智育认识基础智力支持体育物质前提基础美育协调劳动技术实践基础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不是人的各方面平均发展全面发展不是忽视人的个性的发展要坚持人的发展的全面性。
第三章 教育目的思维导图 脑图
第三章 教育目的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一、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特点(一)教育目的的基本意蕴(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一)价值型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四)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三、教育目的的功能(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一、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一)社会依据(二)人的依据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一)社会价值取向确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知道1适应与超越问题2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3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4(二)人的价值取向确立中应注意的问题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问题人的理性与非理性问题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一)社会主义——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存在(二)使受教育者德、智、踢、美全面发展(三)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与含义(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意义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四、教育目的实现的理性把握(一)要以素质发展为核心(二)要确立金额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确立全面发展教育观的必要性1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2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3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4。
教育基础知识框架导图(全套)
规范:赫尔巴特、杜威、(陶行知)20世纪多元化阶段:实验、文化、实用主义:杜威、克伯屈;马克思主义:克鲁普斯卡娅、加里宁、马卡连柯凯洛夫、杨贤江当代理论:三大流派—布鲁纳、赞科夫、瓦根舍因;其他—皮亚杰、朗格朗、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第二章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生产力水平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文化:学校文化—观念文化、规范文化、物质文化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自身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不平衡性、平行性教育与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核心--人的现代化教育的基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身体和心理内发论(遗传):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塞尔、霍尔发展动因:外铄论(环境):荀子、洛克、华生多因素决定论教育与遗传:不决定,发展前提,可能性;个体差异;成熟机制制约发展水平人的发展影响身心环境:不决定,多种可能,变为现实;发展动力;能动的反应发展因素教育:不决定,主导作用:原因、表现、条件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内在动力;三层次:生理—心理—实践顺序性阶段性发展规律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教育学第三章1、概念2、教育方针意义:教育活动的核心、主体、灵魂、最高理想,出发点和归属;评价的根本依据意义与作用作用:导向、激励(调控)、评价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育目的确立依据:政治经济文化、身心发展规律、教育理想、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目的理论: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统一;内在目的论与外在目的论;教育准备生活说与教育适应生活说基本精神:社会主义、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创新实践、教育与生产、民族素质教育目的我国的教育目的基本构成:德—灵魂、动力、方向;智—认识基础;体—物质基础;美、劳—运用实施教育制度重点培养素质:创新、实践、思维、理想、立德树人教育目的落实解决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素质教育:特点、内涵、意义、措施、七误区内涵:广义—国民教育制度;狭义—学校教育制度(核心)学制:学校类型、等级、结构建立学制依据:政治经济、身心发展规律、人口、本国学制历史和国外学制影响教育制度现代学制类型:双轨—欧洲;单轨—美国;分支—苏联、中国前制度化、制度化、非制度化教育制度发展发展趋势:学前、初等、中等、高等、终身、社会化、国际交流、学历教育制度演变:壬寅、癸卯、壬子癸丑、壬戌教育制度结构结构:基础、职业技术、高等、成人、特殊改革: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中长期发展计划》教育学第四章概念: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性质:专业人员,促进个体社会化职业概述作用:传播文化、塑造品格、开发潜能发展历史:非职业化阶段、职业化阶段、专门化阶段、专业化特点(职业角色):一般角色教师及新角色——学习促进者、教学研究者、课程开发者、社区开放型教师职业素养复杂性和创造性连续性和广延性劳动特点长期性和间接性主体性和示范性劳动方式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群体性劳动价值:社会、个人教师与道德: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学生职业素养知识:专业、科学文化、教育科学、实践能力:语言、组织管理、教育教学、反思心理健康:师德、情感、人际关系、人格发展内容:理想、人格、知识、能力、态度动机、自我形成发展阶段:非关注、虚拟、生存、任务、自我更新专业发展发展途径:师范教育、入职培训、在职培训、自我教育专业化的实现:国家政府、教师个人教育的客体特点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主观能动性—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学生发展中的人现代学生观:发展中的人、独特的人、有独立意义的人权利和义务概述:最重要、最基本;社会关系、教育关系、心理关系、伦理关系;教师中心论VS 儿童中心论作用:保障教育教学、构建和谐校园、教学相长、满足学生需要师生关系内容:授受关系、平等关系、相互促进关系类型:专制、放任、民主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学生、环境新型师生关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教育学第五章几种界说:课程即学科、即学习经验、即预期学习结果、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即活动或进程内涵及意义意义:培养人才、教育教学依据、学生知识主要来源、全面发展、评估教学质量课程概述课程类型:属性—学科和活动、组织方式—分科和综合、学习要求—必修和选修、任务—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制约因素:社会需求、学科知识水平、身心发展需求理论流派:学科中心、学生中心、社会中心内涵:课程编制最关键;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可操作性课程目标依据:学生、社会、学科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学年、学周课程计划国家制定—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课程内容作用:教材编写、教学、评价、考试命题—依据课程标准设计原则教材教科书—主体编写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基础性和适用性、逻辑和教法、理论实践、有利于学习、与其他学科联系横向—各门各类比例;纵向—直线型、螺旋式课程九年一贯义务教育新课程结构内容高中分科为主必修综合实践活动课农村中学为经济服务理念条件三级管理: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程序途径与教师专业发展设计模式:目标模式--泰勒;过程模式--斯腾豪斯设计与实施实施条件:课程计划特点、学区、学校、校外环境课程评价:目标模式、目标游离、CIPP、CSE教材—核心、主要类型:课内与课外;素材性与条件性;显性与隐性;课程资源筛选:优先性和适应性开发途径特别资源:课程标注与教科书、教师—最重要、学生、教学过程教育学第六章概念:教+学;根本目的:全面发展的人与教育、智育、上课、自学的关系教学概述意义:传播知识、学生发展、社会发展;全面发展、培养目标、个性发展;学校中心工作,教学为主,全面安排一般任务:双基—首要任务、智育、体育、美育、德育和个性内涵、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本质:认识过程;特殊的认识过程;以认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各种理解:孔子、孟子、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凯洛夫、加涅、布鲁纳、赞科夫、巴班斯基、斯基本规律(基本特点):间接性、双边性、发展性、教育性结构:激发动机、领会、巩固、运用、检查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因材施教;量力性概念:教法+学法教学方法对立思想:注入式VS 启发式(标准—不能只看形式,看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方法语言传递: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教学方法直观感知:演示法、参观法实际训练: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教学引导探究:发现法依据:课程性质、重点难点、学生年龄、时间设备条件、教师水平经验运用: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基本:班级授课制辅助:个别教学、现场教学组织形式组织形式特殊:复式教学其他:分组教学、道尔顿制、特朗普制、改革重点:小规模、改进班级授课制、座位、个别化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成绩检查与评定功能:诊断问题、反馈信息、调控方向、检验效果教学评价作用: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类型标准:相对性、绝对性、个体内差异主体:内部、外部理念—发展性+激励性现代教育评价发展趋势:基本内涵:目的、作用、功能、观念、内容、方式、主体、过程教学模式:国外—探究式、抛锚式;国内—自主-指导式、目标-导控式、传递-接受式、问题-探究式教育学第七章广义、狭义概念性质: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继承性功能:社会、个体、教育概述意义:现代化建设、儿童健康成长、教育目的德育工作出发点,制约德育的基本过程德育目标依据:个体、社会中小学德育目标—小学:政治方向、行为习惯、道德思维和评价、自我教育概念、依据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具体阐述: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劳动、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自觉纪律、民主法制、世界观人生观、生态、生命内涵:知、情、意、行;与品德形成的区别;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基本矛盾:德育要求VS 受教育者德育过程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基本规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活动交往,统一多方面影响德育导向性疏导性德育原则因材施教知行统一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认识模式:最广泛、主导;皮亚杰、科尔伯格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社会模仿:班杜拉价值澄清:拉斯、哈明、西蒙途径:思想品德课与学科教学、社会实践、课外校外活动、共青团少先队活动、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班主任工作途径与方法方法说服教育、榜样示范、陶冶教育、实际锻炼、品德修养、品德评价、角色扮演、合作学习依据:德育目标、内容、学生特点问题、趋势德育存在问题和改革改革思路:约束—发展;单向—双向;单一—多样、个性;封闭—开放新形式:社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基地、业余党校教育学第八章概念;发展: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导生制、我国—1862 京师同文堂,废科举、兴学堂基本素质:心理、道德、知识、能力意义与作用教育学第九章概念:课外;校外概述与课堂教学:联系、区别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内容:社会实践、学科活动、科技活动、文学艺术、体育、公益、阅读主要内容组织形式形式:群体性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特点:自愿性、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广泛性课外、校外教育特点与要求目的性、计划性丰富多彩有吸引力、发挥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并与教师指导结合要求学生兴趣爱好,年龄特点与课堂教学配合促进因地、因校制宜特点:内容生活化、方式情感化、方法多样化家庭教育要求社会教育:社区、校外机构、大众传媒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学校教育为主导教育合力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加强学校家庭联系加强学校社会联系教育学第十章要素:客观事实、科学理论、方法技术性质:文化性、价值型、主体性对象:教育问题研究概述目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类型方法论—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干预性研究教师研究的地位、作用、优势教育研究及方法基本过程:选择课题—文献检索—制定计划—整理资料—论文、报告常用方法:观察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个案研究、比较法研究方法新兴方法:行动研究、质性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概念: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性质: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对象与内容对象:教育情景中的人的心理基本内涵内容: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媒体、环境;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评价/反思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作用: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前):裴斯泰洛奇、赫尔巴特、乌申斯基、卡普捷列夫、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概述发展时期(20—50年代):弗洛伊德发展成熟时期(60—70年代):布鲁纳、罗杰斯、奥苏贝尔、加涅完善时期(80年代后):布鲁纳—主动性研究、反思性、合作性、社会化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测验法、教育经验总结、产品分析研究方法与原则原则: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发展性、理论联系实际、系统性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个体心理发展;人生全程发展:8个阶段,观点:若干阶段、多维度、可塑性一般规律(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个体的心理发展童年期中小学生特征:少年期青年初期影响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心理发展概述以发展特点为依据:个体差异、学习准备、抓关键期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教育的主导作用图式、同化、顺应、平衡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心理发展的理论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知能力差异:类型差异、发展水平、表现早晚、群体差异认知差异认知方式差异:场依赖-场独立;冲动型-沉思型;具体型-抽象型;辐合型-发散型学生的个别差异教育意义特征差异:态度、理智、情绪、意志性格差异类型差异:内向-外向;独立-顺从教育意义教育心理学第三章概念: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内涵理解学习水平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连锁、言语联结、辨别、概念、规则原理、解决问题加涅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学习概述学习的分类奥苏贝尔: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其他分类:主体—动物、人类、机器;意识水平—内隐、外显(阿瑟雷伯);我国—知识、技能、行为规范学生学习特点:形式—接受学习为主;过程—自主性、策略性、风格性,师生互动;内容—间接性;目标—全面性;被动性无条件反射、有条件反射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论规律:泛化与分化、消退、恢复学习理论华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替代-联结):学习的实质是习惯的形成—频因律和近因律学习的实质:S-R;过程:尝试错误桑代克—联结-失误学习理论学习要遵循三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行为主义教育意义:做中学评价基本规律:强化(正、负);逃避条件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斯金纳—强化理论对学习的意义:强化、消退、惩罚程序教学:连续接近法;原则:小步子、积极反应、自定步调、反馈、低错误一般学习理论行为塑造:在学生能力所及范围内小步强化学习实质—观察学习:注意、保持、复现、动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强化:直接强化、替代、自我评价苛勒—格式塔学派完形-顿悟:学习实质:形成新的完形;学习过程:顿悟与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实质:期望的获得;期望—核心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学习过程:认知地图的形成学习观:实质—形成认知结构;过程—获得、转化、评价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教学观:目的—理解学科基本结构:原则—动机、结构、程序、强化认知派发现学习: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最好的方法有意义学习的本质: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条件:客观、主观原则:逐渐分化、整合协调、先行组织者与布鲁纳发现学习比较学习过程:信息加工流程加涅—信息加工学习模式:第一部分--操作记忆、信息流;第二部分—预期事项、执行控制贡献:九五矩阵、课堂教学阶段的划分一般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罗杰斯有意义学习:四要素—自我参与、自我发起、渗透性、自我评价;人本主义学习无意义学习与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比较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教师:助产士、催化剂学生中心教学观五阶段:确定情景、探索问题、形成见识、计划和抉择、整合心理氛围:真实、尊重、移情对新课改的启示: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知识观:知识的动态性建构主义学习观: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学生观:强调学习者本身已有经验结构;教师观:帮助者、合作者对教育实践的启示:知识、教学、学习者教育心理学第四章学习心理概述;分类:学习需要—内驱力、学习期待—诱因内部VS 外部高尚VS 低级分类近景直接VS 远景间接主导VS 辅助学习动机奥苏贝尔—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学习过程:启动、定向、维持对学习影响动机最佳水平随任务变化学校效果: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中等强度倒U型主观:需要与目标、成熟与年龄、性格与差异、志向与价值观、焦虑影响因素客观:家庭与社会、学校教育强化理论:行为理论;强化原则—奖励、惩罚缺失性需要: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需要层次:马斯洛--七种需要学习动机成长性需要:求知、审美、自我实现力求成功动机:50%学习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避免失败:极难/极易六因素: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部环境成败归因理论:韦纳三维度:稳定性、因素来源、可控性教育启示:内部、稳定、可控归因作用:活动选择、坚持性、态度、习得行为、情绪自我效能感:班杜拉影响因素: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暗示、情绪唤醒习得性无力:塞利格曼:体验—认知—期待—损害激发:创设情境、合适目标、控制作用难度和动机水平、明确期望、反馈、外部奖赏、表扬、竞争教育内部动机激发与培养:兴趣、好奇心;合适目标;自我效能感;训练归因动机激发与培养原则:方法:特征:操作性、监控性与自我调节学习:条件;作用复述认知策略精加工组织种类(迈克卡)计划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监控调节时间管理资源管理策略环境管理努力管理学业求助训练原则:主体性、内化性、特定性、生成性、有效监控、个人效能感学习策略的训练与教学一般要求:重视元认知、有效反馈、足够时间教学模式: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完形训练、交互式教学、合作学习种类:性质结果—正迁移、负迁移;方向—顺向、逆向;抽象概括—水平、垂直;内容—一般、具体;程度—自迁移、近迁移、远迁移;路径—低路、高路;心理机制—同化、顺应、重组形式训练说:最早,官能心理学早期理论相同要素说:桑代克,伍德沃斯学习迁移迁移理论概括化理论:贾德,水下击靶关系理论:苛勒,小鸡觅食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贝尔,关键—认知结构当代理论产生式理论:安德森,重叠情境性理论:格林诺影响迁移因素:材料特点、原有认知结构、学习情境、心理准备、学习策略、智力与能力、教师指导迁移与教学促进有效迁移:改革教材、合理编排教学方式、教授学习策略、改进评价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安德森知识分类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概述表征:陈述性—命题、命题网络;程序性—产生式、产生式系统形式复杂程度—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类型与原认知结构的关系—上位、下位、并列结合-------奥苏贝尔感知:感知与观察;直观:实物、模像、言语;-----提高直观效果知识的学习获得理解:思维过程;概括;-----有效进行概括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知识学习过程保持遗忘:-----利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应用形成阶段:操作定向、模仿、整合、熟练操作技能形成标志:熟练操作培训要求:示范讲解、适当练习(高原)、有效反馈、清晰动觉技能形成形成阶段:原型定向、操作、内化心智技能形成特征:脱离支持物、进程压缩、高效培养要求:确立合理原型、示范讲解和分阶段学习、知识基础、思考能力分类:有结构的和无结构的问题基本成分: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存在限制和障碍三特征: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问题解决解决过程:发现问题、理解、假设、检验假设策略:算法、启发法、爬山法问题解决影响解决因素:问题情境、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已有经验、情绪与动机创造性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知识储备、教授方法策略、练习、思考、逻辑思维特征:发散思维、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创造性产物特点:首创性、社会意义创造性结构:认知品质、人格品质、适应品质影响因素:环境、智力、个性创造性的培养:认知能力、个性塑造、社会环境、创造型教师队伍态度结构:认知、情感(核心)、行为认知:道德观念—道德信念品德结构情感—核心(道德动机):知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伦理意志行为—最终环节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他律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他律—自律可逆性阶段—自律(对偶故事)公正阶段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态度与品德前习俗水平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道德两难故事习俗水平(海因茨偷药)后习俗水平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占显著地位:模仿—依从—遵从—服从—习惯基本特征形象性、过渡性、协调性中小学生品德的发展过程:依从、认同、内化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与条件条件:外部—家庭、社会、同伴群体;内部—认识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有效说服、树立榜样、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和惩罚过错行为与不良行为不良行为的矫正过程:醒悟—转变—自新策略教育心理学第五章最重要作用:选择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引导学习教学目标设计分类布卢姆—认知、情感、动作技能加涅—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陈述:行为目标陈述、心理与行为相结合陈述教学设计教师为中心:直接教学;接受学习(奥苏贝尔)策略设计学生为中心:发现学习(布鲁纳);情境教学;合作学习个别化教学:程序教学(普莱西、斯金纳);掌握学习(布卢姆);计算机辅助学习媒体设计处理方式—常模参照、标准参照类型测验来源—标准变化学业成就测验、教师自编测验(信度、效度、区分度)评价设计目的—最佳行为评价、典型行为评价量化:方法质化:观察评价、档案袋评价教学心理功能:维持(基本功能)、促进、发展概述目标影响因素:教师领导风格—参与式、监督式;班级规模;班级性质;对教师的期望概念、特征对个体的作用: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去个性化;群体决策行为;从众与服从;模仿与暗示;流行课堂管理群体管理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凝聚力群体动力规范课堂气氛人际关系四类:教师促成、集体促成、自我促成、任务促成结构:情境、教学纪律管理维持纪律策略:建立规则、合理组织教学、课堂监控、培养自律性质:普遍性、消极性、教育性类型课堂问题行为原因:学生、教师、环境处置:正确对待矫正:预防、暗示、表扬、提醒、有意忽视、转移注意力、暂时隔离教育心理学第六章健康:生理、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健康内涵理解:两层次—心理无疾病、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三等级—一般常态、轻度失调、严重病态标准心理健康概述正确理解标准参考架构:疾病模式、健康模式心理评估评估方式:心理测验、评估行会谈意义心理健康教育总目标、具体目标、主要任务、途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含义、内容、途径内涵;目标:学会调适、寻求发展行为改变:强化法、代币奖励、行为塑造、示范、处罚、自我控制。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第一节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一)概念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规定人的身心素质的培养规格和质量,二是规定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即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师的教学目标。
1.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3.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对特定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的价值和任务界定,是特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4.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他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
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目标能测量,但目的不能测量。
(三)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2.激励作用教育活动因为有可以达成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就可反过来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
教育学教案第三章教育目的
2、实践教训
3、科学知识证明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各育不可分割又不能相互代替。
要避免两种倾向:只注意联系;只注意区别。
(四)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要以教育目的的要求来时刻校准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向,把它作为衡量、评价教育实践的根
本标准。
但如“应试教育”,原本只是手段的考试,却成了教育追求的目的。真正的教育目的在实践
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反映了我国教育的基本使命。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基本思想: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是一致的。实
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目的——即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
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性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
系列。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
适应: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要求满足的配合性或支持性
超越:对现实社会当前发展的未来指向,和对现实社会当前的否定性
教育要适应现实社会当前要求和需要,也要讲究超越?
A、是社会继承所必须但要有走向未来的指向
B、没有超越就不会有发展但也有良好的现实基础
因此,要努力使成为鲜活的实践;在实践上避免主次分明的绝对化思维;要从现实及未来发
应该以动态的、层次对等的方式来看待和认识教育目的选择中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教育学原理大纲思维导图
教学原理宏观的教育原理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产⽣与发展教育概述教育的概念25教育的结构45教育的本质11教育的社会属性28教育的功能27教育的起源36教育的发展历史···教育学的产⽣与发展教育学概述20教育学的历史发展34教育规律教育与⼈的发展个性身⼼发展的概念2个性身⼼发展的规律7个性身⼼发展的动因4影响⼈身⼼发展的因素4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社会⽣产⼒9教育与⽂化12教育与⼈⼝教育与科学技术11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中观的教育系统教育⽬的教育⽬的的概述30我国的教育⽬的14 教育制度学校28学校教育制度(学制)13我国的教育制度9教师与学⽣学⽣28教师47师⽣关系29课程(新课改)课程概述29课程设计、内容、实施与评价18我国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20微观的教育实践教学教学概述教学概念4教学任务2教学的作⽤和意义教学过程8教学原则教学原则的概念及确⽴依据我国中⼩学常⽤的教学原则8教学⽅法教学⽅法的概述当代国内教学⽅法的改⾰与发展9当代国外教学⽅法的改⾰与发展5我国常⽤的教学⽅法5教学⽅法选⽤的依据教学⽅法运⽤的⼀般要求教学模式 定义 地位模式7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作基本环节教学组织形式13教学⼯作基本环节18教材教法教学技能的含义中⼩学常⽤的教学技能4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教学评价的种类德育德育概述德育的概念德育的性质德育的功能德育的⽬标 德育内容德育过程德育原则、⽅法、途径、模式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班级与班级管理班级概述3班级管理7班级⽂化建设3班集体的培养4班主任⼯作班主任的概念班主任的地位和作⽤3班主任⼯作的内容及⽅法9课外校外教育与三结合教育课外、校外教育7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概述教育研究的概念教育研究的基本特点教育研究的原则4教育研究的类型4基本过程确定研究课题教育⽂献检索与综述制定研究计划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教育研究论⽂与报告撰写教育研究⽅法常⽤⽅法5新兴研究⽅法4。
教育学:我国教育目的(考点思维导图)
• 9.“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 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5年《中 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2020/12/14
• 10.“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 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 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人。”(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6
• 5. “教育要为90年代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 发展培养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人 才。”明确指出:“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 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 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 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 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A.面向全体学生
B.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C.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 )是着眼于受教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 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A、创新教育 B、素质教育 C、义务教育 D、全民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 )的教育。
A、个性发展 B、认识发展 C、情感发展 D、意志发展
引导学生领悟无产阶级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 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是( )。
A.体育 B.德育 C.智育 D.美育
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为 ( )。
A.德育 B.智育 C.美育 D.体育
素质教育是以( )为重点的教育。
82020/12/14
教育学路线图第三章
1说明教育目的的含义以及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答: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
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教育目的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是整体教育意欲达到的根本所在。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
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标等,各位次名称的含义及所产生作用的特点既有相同点,也有各自的独特性。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
从二者的联系看,他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从二者的区别看,一方面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
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含有“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另一方面教育目的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例如,“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治体美等方面和谐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我国现阶段教育方针所强调的主旨;而我国的教育目的则强调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也带有意识性、意欲性、可能性和预期性的特点。
除此之外,教育目的还有两个较为明显的特点:第一,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
即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社会倾向和人的培养具有质的规定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教育活动的具有质的规定性。
这种质的规定性在于明确教育进行人才培养的社会性质和根本方向,以便培养出与一定社会要求相一致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概念:
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方针: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四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
教育目的的意义:
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
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选择功能、调控功能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国家:总体性的、高度概括的
培养目标——学校
教学目标——教师(课堂):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人的教育理想;
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代表: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马斯洛、赫钦斯;
观点:确立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出发,使人的本性得到高度发展。
社会本位论:代表:孔子、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凯兴斯泰纳等;
观点:确立教育目的要从社会需要出发。
教育无目的论:代表:杜威
观点: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马克思辩证统一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培养独立个性: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本宗旨,重要使命。
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
德育:思想基础、灵魂、前提、保障、动力;
培养要求:政治方向:良好思想品德、道德品质
正确价值观:健康的心理品质
智育:智力基础、为其他各育奠定基础
培养要求: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增强能力)
培养品质和精神
体育:健康基础、物质保证
授予知识、技能,发展体力,增强保健意识,培养需要和习惯,增强意志力
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体育课)
美育: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
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
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教育+技术教育
文件: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华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内涵和外延:
内涵: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以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素质教育的核心,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现代教育与
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外延:全方位的,全过程的;
纵向: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
横向: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
基本特征:教育对象的全体性——中小学素质教育最基本的特征教育内容的基础性
教育空间的开放性——不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知识
教育目标的全面性——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共同发展与相对差异
教育价值的多元化——价值取向是多元化
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让学生“会学”
任务: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
素质教育实施要求: 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优化结构,建设一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本上靠法治、靠制度保障。
实施途径与方法:
途径:德育为先,五育并举;把握课改精神,实践“新课程”,课程教学以外的各种学校管理、教育活动,重点是班主任工作。
方法:教师成为素质教育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正确运用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发展,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易混易错指导
1、教育目的的概念是考点,多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建议考生把它
作为一个名词解释来准确掌握。
2、教育目的的意义,特别是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是考点,多以客观题出现。
3、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是考点。
4、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考点,多以客观题形式出现。
5、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是考点。
其中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条件与途径是重点内容。
6、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及观点是常考点。
7、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