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角度分析安全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角度分析安全感
俗语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每个人的心理,表面上看起来是比较平静而有安全感的,而其内心深处,则隐藏着各种的危险感或叫不安全感(insecurity)。
客观世界对人来说,的确是具有各种危险的。经过千万年的进化,人类心理已经具有了对危险的认知能力,并对未来将要出现的危险,具有了提前预感的想象能力。这就使得人们不仅在面对危险的当时会感到紧张恐惧,而在危险出现之前,在心里就可以提前预想到发生各种危险事件的可能性,并努力防患于未然。
比如,人们在没有患病之前就想到自己有可能得癌症,因此每天花时间锻炼身体,从饮食上不吃致癌物质,多吃抗癌食品;在人们还没有被盗之前,就预想到了被盗的可能,而提前装上了防盗门,尽管在装防盗门之前的许多年里也从未真正过发生一次被盗事件,但还是装上了防盗门,让自己承受装上防盗门之后每次开关防盗门的繁琐和不便;尽管飞机失事是经常报道的事,但实际上,飞机失事的发生概率仅是八百万架次分之一,可每架飞机上都安装了紧急设施,以便供人们在紧急时候逃命之用,尽管这些设施在每架飞机上都有,可每次飞机失事时,总是被报道“无一生还”。那么这些设施究竟有多少实际的使用价值呢?飞机不失事的时候,这些设施用不上,飞机失事的时候,这些设施也从来没有用上过。既然这样,那还装它干什么?人们一定会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飞机失事呢?“万一”飞机失事的时候能用上呢?另据说,美国世界贸易中心大楼被炸后,世界上许多在高楼上工作的人员都紧急备上了降落伞,以防万一,好往下跳。就这样,人类为了减少内心的不安全感,在心理上获得安全感,已经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这种不安全感主要是由不确定感或不可控制感引起的,所谓“天有不测风云”,其重点就是说危险的发生具有不可预测性,这种不可预测性会让人感到特别的不安。其次是由不完善感导致的,因为,当一件事情即使是比较保险的,但是,只要不完善,不可控制,只要存在“万一”,人们就不会放心,就会产生不安全感。
导致不安全感的客体,可以是人类以外的事物或事件,如地震、洪水、猛兽、交通事故、患癌症,也可以是人类成员自身,如打架、杀人、抢劫、强奸等。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
与人之间的交往在给人带来各种好处的同时,也给人带来很多的危险。与非人类的危险事物相比,身边其他人的存在会更让每个人担心,因为,人是有心理的,而心理的变数是最多的,正所谓“人心叵测”,故而“防人之心不可无”!
面对各种可能的危险,人们总是想用自己的各种做法来减少危险发生的可能性,而人对自己应付危险发生的能力却仍然是缺乏信心的,因此人们总是想尽各种办法来控制或预防危险的发生,其中的第一个方法就是利用科学。
科学,研究发现了事物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即,规律。对这些规律的掌握和应用,当然是给人带来了很多好处和方便,同时,我们认识了规律,抓住了规律,利用了规律,就可以避免许多危险的发生,而更重要的是能使人们在心理上获得更多更强的确定感、可控制感,减少不安全感。
但是,科学认识到的危险并不能立刻就能够解决,比如,科学已经能够诊断癌症,但彻底治愈癌症尚需时日。而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科学的现状和进步总是不能充分满足人们愿望的要求。所以,人们对科学苛刻要求、崇拜并寄予希望的同时,对科学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仍然是缺乏信心的、不满意的。
在科学不能满足人们的愿望要求之处,正是迷信的滋生地,因为人们内心深处充满了不安全感。为了获得安全感,只想拼命地抓一根救命稻草,人一急了,哪管它是科学还是迷信!?科学总有未知,科学总有做不到的事,而迷信,则在这个时候借以安慰人们虚弱的心灵。
对“迷信”,通常的定义是:“缺乏理性实质的信仰、准信仰或习俗”。因而它首先是一种信仰,其次才是“缺乏理性实质”的。人们想象并期望迷信能够做到目前的科学所不能做到的任何事情,既然不必需要“理性实质”,迷信便成了“信则灵,不信则不灵”,迷信可以依照人们的愿望,通过人们的想象,来完成任何人们想要它完成的事情,特别是在获得安全感/减少不安全感方面。我们看到,在每个大医院的门口,电线杆上,都贴上了“祖传中医,专治……病”的广告。这是因为,被大医院宣布“死亡”的各种绝症病人,他们不甘心坐以待毙,他们还要做垂死的挣扎,“有病乱求医”、“死马当作活马医”就成了这些病人及家人的口头禅,他们捕风捉影地相信各种虚假广告,寻找各种偏方、秘方,以求治愈绝症,即使无法治愈,在整个求医过程中,也能让他们暂时充满了希望,让他们满是死亡威胁的心灵暂时获得一些安全感。各路野医、游医正好可以大肆吹捧自己是治疗某种疾病的专家,
趁病人疾病之危、心灵之危而大发横财。病人经过他们的治疗,钱花了,病没治好,最后还是死了,可是病人却很少因此而起诉野医、游医,这里有很多原因,一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病是无法治愈的,治好了是奇迹,治不好亦属正常(但是他们仍然期望奇迹会发生)。再者,整个治疗过程,即使是上当受骗,也是他们自愿的。最重要的,尽管他们最后还是死了,但整个求医过程是充满希望的,他们在心理上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可以说是宁愿上当受骗,也要花钱购买心理上的希望和安全感。其实,这整个过程是一个迷信的过程,是一个心理满足的过程。
在医疗上的迷信是整个迷信的一个特例。迷信除了这种“医疗迷信”之外,更原始的是一些象征性的仪式、信念和操作。例如,当你恨一个人,恨不得要将他杀掉的时候,你可以用布或者稻草扎一个人,上面写上他的名字,然后用针扎这个假人,用刀割他的“肉”,挖他的“心”,嘴里念念有词,说“你要大病一场,不久将身患绝症死亡。”相信这种迷信的人,通过这样的仪式及操作,他就可以在想象中将别人杀死,以获得心理上的极大满足。
迷信往往是亚文化的,经常不是自己发明的,是从别人那里听说的或学来的。人们为了更多的获得安全感,还会自己独创性地发明一些“个人迷信”。例如,运动员在上次比赛当中获得了冠军,当时穿的是红色运动服,那么,下次再比赛的时候,宁愿再穿上次穿过的红色运动服,以求再次获胜。再如,某学生上次考试前看了一场电影,考得不错,那么,下次考试前就要再去那个影院看一场电影。如果这次没有考好的话,他就会想,这次看电影与前次有什么不同,结果发现,这次看电影坐的不是上次的那排座位,这次的座排是单数,上次是双数,双数比单数吉利,所以上次考出了好成绩,这次却考砸了。又如,睡觉前如果将鞋子的方向摆正了,睡眠效果就好;摆不正,睡眠效果就不好。赌场上的迷信禁忌则更是多得惊人。赌场上不能叫“叔叔”,因为“叔”与“输”同音,不能带“书”或“梳”,道理也是一样。每个赌钱的人都会总结出自己的一套做法,如,赌博前不能洗手,不能性交,不能去见情人,更不能去嫖,赌博中一定要坐在上次赢钱的座位上,中间不能有别人插话,输了不能说“输”,别人的脚不能踏在自己的座椅横橙上,等等。所有这些,也都是人们想指望通过这些做法,来控制、把握、支配那些他本来无法把握或没有信心把握的事情,以此缓解他们内心的不安全感。
不安全感会在人际关系中有所体现。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人们最关心的是,他是否重视我,他是否喜欢我,他是否能够接纳我,他是否信任我,他是否尊重我,我是否有足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