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之字的用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初中教材中也有很多,如下列语 句中的“之”字: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 二章》)
②.择其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论语〉十二章》)
③.又数刀毙之(蒲松龄《狼》) ④.彼竭我盈,故克之。(《<左传>曹刿论战》)
分析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 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 字用作代词,代指上下文中的(人、 事、物),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五、“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 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 。
如: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于厅室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林嗣环 《口技》)
③.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蒲松龄 《狼》)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左传>曹刿论战》)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 “之”字的常见用法
单位:恩阳区下八庙初级中学 授课人:王小刚
一、“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用
“之”作宾语前置标志的用法在初中教材中有很多, 如下列语句中的“之”字:
① .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 《陋室铭》) ②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宋濂《送东阳 马生序》) ③ .时人莫之许也。(陈寿 《隆中对》) ④ .宋何罪之有? (墨子 《公输》)
分析以上例子,可知形如这样的 “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 时,“之”就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
二、“之”作定语后置的标志用
在初中“之”作定语后置标志的常见用法有三种: 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正常语序:居高之庙堂,出远之江湖。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 正常语序:千里之马,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中心词+数量词 例:尝贻余(之)核舟一。 (魏学洢《核舟记》) 正常语序:尝贻余(之)一核舟。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 的一个词是名词(如“情”、“变诈”、 “狱”)或名词性短语(如“东北角”) 时,“之”作结构助词“的”用。
2、“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 独立性,不译。
如: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蒲松龄《狼》)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 楼记》)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
纳谏》)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 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 词(谓语)之间时,“之”用作取消句子 的独立性,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无实意。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蒲松龄 《狼》)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但 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 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语后置句。
三、“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句: ①.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 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 词,如例句中的“垄上”、“广陵”、“蜀州”;前 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陈胜)”、“ 孟浩然”、“杜少府”,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 去某地”的句式。一般译为:往、到 ……去。
3.又数刀毙之(蒲松龄《狼》)
作代词,代指狼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主谓间取独
5.何陋之有?(《陋室铭》)
宾语前置的标志
6.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定语后置的标志
7.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助词“的” Leabharlann Baidu.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助词“的”
参考资料:(《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 中国青少年出版社))
知识小结
以上我讲的都是我们初中阶段 已经遇到的或者即将遇到的关于 “之”字一些常见的用法。当然, 里面的例句我只列举了其中的一部 分,其实,我们初中课本的文言文 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句子。希望大家 平时有时间可以将学过的“之”字 的例句找出来进行归纳和整理。同 学们,只要我们平时在学习中多思 考、多总结,文言文的学习并不难。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司马迁 《陈涉 世家》)
③.公将鼓之。
(《<左传>曹刿论战》)
由此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 间副词后面,起调节音节作用,无实意。
看谁说得最准确
请解释下列“之”字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作代词,代指知识
2.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音节助词,无实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