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3油气二次运移解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二次运移的动力
1、浮力
在地层水环境中,由于油、气、水存在密度差, 因此游离相的油、气将受到浮力的作用,其大小可 用阿基米德定律求得:
F浮力= V(ρw-ρo)g 式中: V——油相体积;
ρw、ρo——水、油的密度; g ——重力加速度
浮力大于毛细管阻力,油气才能运移: V(ρw-ρo)g > 2σ(1/r t-1/rp)
运载层中油气在静水条件下的二次运移
2、水动力
(1)水动力类型:
?压实水动力:水流从盆地中心向边缘 ?重力水动力:水流从盆地边缘露头区向盆地内部
?水流动方向与油气浮力方向一致:水动力为动力, 反之为阻力。
?压实水动力:
主要来自于盆地内沉积物的压实排水,出现在盆地早 期的持续沉降和差异压实阶段和过程中 。
2、二次运移的流动类型
渗 流——地层孔隙中流体在压差或势差作用所发生 的流动, 浮力流 ——油气在密度差作用下,在地层孔隙水中的 上浮 扩散流 ——流体在浓度差作用下所产生的分子扩散
渗 流:单相渗流和多相渗流,呈连续状流动,要求
烃饱和度和相渗透率,可用流体势和达西公式来研究和定 量计算。
典型储集岩油—水两相的相对渗透率曲线
方向由润湿相指向非润湿相 (如由水指向 油)。
润湿角 ——是固体表面与液体(空气)或液体 —液体界 面之间夹角 (规定从密度大的液体 —方算起)。 润湿角 (θ)在0-90之间的岩石为水润湿。 润湿角( θ)大于90°为油润湿。
二次运移经过的岩石,被认为自沉积到成岩都是 充满水的,碎屑颗粒表面有一层水膜,因而: θ角可 看作为零度,即: cosθ=1
静水条件下 ,油气到达 水平运载层 顶部后, 在盖层的封闭下油体沿顶界面分散,将不再运移;
如果岩层是倾斜 的,油气在聚集到临界高度 时,将在浮力作用下继续向上倾方向运移,直至 到达圈闭聚集起来。
沿上倾方向浮力( F1)的大小与地层倾角有 关。倾角越大,浮力也越大:
F1=Fsinα = Zo(ρw-ρo)gsinα
浮力流:自由上浮与限制性上浮 ,呈断续状流动,不要
求含烃饱和度和相渗透率,不能用达西公式表述和计算。
扩散成藏
扩散散失
二、油气二次运移的动力和阻力
动力:浮力、构造应力、水动力、扩散力 阻力:毛细管力、吸附力、水动力
(一) 二次运移的阻力
1.毛细管压力 地下岩石孔隙系统多为水润湿的,游离相油
气在其中运移必然要受到毛细管力的作用。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
任课人:逄 雯 山东胜利职业学院
第四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
第一节 油气运移概述 第二节 油气初次运移 第三节 油气二次运移 第四节 油气运移研究方法
二次运移:
油气进入储层之后的一切运移。包括 在储集层内部、沿断层或不整合面、 油气藏调整和破坏的再运移。
第三节 油气二次运移
主要内容: 相态、动力和阻力、通道、时期、 方向和距离
?
2?
来自百度文库
?cos?
?????
1 rt
?
1 rp
?? ??
2.吸附力
吸附是流体与固体分子之间作用的一种界面现 象。岩石的岩性、矿物组成、结构、粒度及烃类性 质都是影响吸附力的重要因素。
油气与岩石颗粒接触的 两相界面越大,吸附作用 越强,吸附量也就越多。泥质颗粒比面积大,较碎 屑储集岩有更大的吸附力。
烃类的吸附性还与烃类性质和分子结构有关,一 般来说随 分子量的增大吸附能力也增加 ,正构体烃 比异构体烃的吸附能力大。
毛细管阻力与浮力相对抗,直到变形的油珠的曲率半径在 上端与下端相等,才能在浮力作用下向上运移。
图: 一滴油珠在水润湿的地下环境中通过孔隙喉道运移
图: 奇尔曼.A.希尔的一个试验的三个 连续阶段,说明浮力的作用与油滴数
量的关系
盒子长1.83m,厚约10cm,宽 约30cm,内装满浸水的砂子 a:将三堆油注入水浸砂中, 每堆油大小约10cm,互不连结, 浮力不足,油滴停滞不动 b:加入一些油,使三堆油互 相连接汇合,其上部有指状油 流开始向上浮起,油堆体积增 大,浮力随之增大,足以克服 阻力,而上浮运移 c:几小时后,整个油堆都上 浮运移到盒子的顶部聚集,在 下部只残留了很少很小的油滴
由于岩石的孔隙和喉道半径不同,油气受到 的毛细管压力大小不同。
油气在岩石中会选择最小阻力方向通道运移, 即沿最大孔隙和喉道所组成的路径运移。
(一)二次运移的阻力
油气在多孔介质中最主要的 阻力是孔隙介质对油气的毛细管力
毛细管力: 在水润湿系统中,毛细 管中油气界面所产生的指向石油的 压力。其大小取决于孔隙半径,烃 水界面张力、润湿角。 毛细管压力的
由毛细管压力方程: Pc=2δcosθ/ rc,可看出δ,θ, rc三个变量 的任何变化都会改变对二次运移的阻力。 当石油经过孔隙系统, 从大孔隙进入小孔隙或穿越喉道时,油滴要发生变形,在油体
两端形成毛细压力差 (△Pc)。只有排替压力大于毛细管力差时,
油气才能挤出孔隙喉道中的水发生运移。
? Pc
σ:油水界面张力;rt:孔隙的喉道半径;rp:孔隙的半径
把石油体积 V换成单位面积的高度,则石油运移 的临界高度:
Zo = [2σ(1/r t-1/rp)] / [(ρw-ρo)g ] 石油在储层中开始 运移的条件:油柱高度大于 临界高度。 临界气柱高度:
Zg = [2σ(1/r t-1/rp)] / [(ρw-ρg)g ]
与初次运移相比,二次运移环境: 运移通道 粗,毛细管阻力小,流体压力较低,含盐度 较高,油气以游离相为主,气可呈水溶相 ,浮 力为主要运移动力。
一、油气二次运移的相态和流动类型
1 、二次运移的相态 油气一次运移进入储集层后,条件将发生重要 变化,油气逐渐释放出来。 目前主要认为 温度、压力 起作用: 压力降低 ——气态烃释放 ; 温度降低 ——液态烃释放 。 因此,相态应是以 游离相为主,由分散的 油 滴→油线→油片→油气藏。
通常在同一个时期,盆地中心的地层厚、沉积物负荷大, 边部地层较薄、沉积物负荷较小,由此产生差异压实水流,
其流动方向 是由盆地中心向盆地边缘呈“离心流” 状、由深处向浅处。
盆地中地下水测势面在盆地中心和深部最高,向边缘和 浅部降低,形成凹(洼)陷区指向边缘的区域地下水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