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理论的发展
揭示酸碱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揭示酸碱理论的发展与应用酸碱理论是化学科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揭示了物质在溶液中的性质与行为。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酸碱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一、酸碱理论的起源酸碱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酸和碱的概念。
他认为酸是一种“酸性土壤”产生的物质,而碱则是一种“碱性土壤”产生的物质。
这种理论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二、酸碱理论的发展酸碱理论的真正发展始于17世纪。
瑞典化学家贝克曼提出了酸碱中的氢离子(H+)概念。
他认为酸是能够释放出氢离子的物质,而碱则是能够接受氢离子的物质。
这一理论为后来的酸碱理论奠定了基础。
随着化学实验技术的进步,19世纪末,丹麦化学家奥斯特瓦德提出了酸碱中的氢氧根离子(OH-)概念。
他认为酸是能够释放出氢离子的物质,而碱则是能够释放出氢氧根离子的物质。
这一理论被称为奥斯特瓦德酸碱理论。
20世纪初,美国化学家布朗和洛瑟福德提出了电子理论。
他们认为酸是能够接受电子对的物质,而碱则是能够提供电子对的物质。
这一理论被称为布朗-洛瑟福德酸碱理论。
三、酸碱理论的应用酸碱理论在生活和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酸碱理论在农业中起着重要作用。
农民们根据土壤的酸碱性来选择合适的作物种植,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其次,酸碱理论在环境保护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酸雨是一种常见的环境问题,它对植物、水体和土壤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通过酸碱理论,我们可以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酸雨的产生。
此外,酸碱理论在工业生产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许多化学反应都需要在特定的酸碱条件下进行,以保证反应的进行和产物的纯度。
例如,酸碱中和反应常常被用于调节溶液的酸碱性,以便于后续的工艺操作。
总结起来,酸碱理论的发展与应用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从古希腊时期的概念到现代的电子理论,酸碱理论不仅揭示了物质在溶液中的性质与行为,还为农业、环境保护和工业生产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酸碱理论的发展
MOH = M++ OH-电离出的负离子全部是OH-。
进一步从平衡角度找到了比较酸碱强弱的标准,即Ka, Kb。Arrhenius理论在水溶液中是成功的。但其在非水体系中的适用性,却受到了挑战。试比较下列两组反应:
2 H2O = OH-+ H3O+NaOH + (H3O)Cl = NaCl + 2 H2O
ClO4-
HSO4-< H2O < F-< Ac-< NH3< OH-<
Cl-
NO3-
反应的方向
酸碱反应中,质子总是从强酸向强碱转移,生成弱酸和弱碱。例如,HCl + H2O= H3O++ Cl-
强酸强碱弱酸弱碱
又如反应HAc + H2O= H3O++ Ac-
弱酸弱碱强酸强碱
反应自发进行的方向是从右向左,从强酸强碱生成弱酸弱碱。
HCl
HNO3
在水中,Ka可以体现出一种酸给出H+的能力。例如HAc ,
如何体现其共轭碱Ac-接受H+的能力呢? 其碱式电离常数为Kb。但从水解平衡角度看,这个Kb正是Kh。可见一对共轭酸碱的Ka, Kb之间有如下关系:
,或Ka·Kb= Kw,Ka和Kb之积为常数。
一对共轭酸碱中,酸的Ka越大,则其共轭碱的Kb越小,所以从酸性的次序就可以推出其共轭碱的强度次序。
3取代反应
酸取代反应
酸H+取代了酸碱配合物[Cu(NH3)4]2+中的酸 。
H+取代了酸碱配合物Al(OH)3中的 。
碱取代反应
1. 7 酸碱理论的发展
HAc 是酸 HAc 是碱
其共轭酸为 H2Ac+ HAc 在上述反应中也可以
认为是两性物质。
4. 酸碱反应
HCl + H2O ——— H3O+ + Cl-
酸Ⅰ 碱Ⅱ 酸Ⅱ 碱Ⅰ
强酸的解离
HAc + H2O
酸Ⅰ 碱Ⅱ
H3O+ + Ac-
酸Ⅱ 碱Ⅰ
弱酸的解离平衡
H2O + NH3
NH4+ + OH-
1. 8 酸碱理论的发展
最初阶段,人们从一些简单性质
上认识酸碱 酸 碱 使石蕊变红,有酸味 使石蕊变蓝,有涩味
当酸碱相混合时,性质消失
后来人们从组成上认识酸碱 当氧元素发现后,人们认为酸
中一定含有氧元素; 盐酸等无氧酸的发现,又认识
到酸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1. 8. 1 阿仑尼乌斯理论
稀溶液依数性实验的结果表
N2O4
NO+ 特征阳离子
+
NO3-
特征阴离子
酸碱溶剂体系理论认为, 在溶剂中能解离出该溶剂的特征 阳离子或者能增大特征阳离子浓度的 物质称为酸。
2 SO2
SO2+ 特征阳离子
+
SO32- 特征阴离子
同样理解在溶剂中能解离出该溶 剂的特征阴离子或者能增大特征阴离 子浓度的物质称为碱。
2 NH3
( 1) ( 2)
反应(1)是水为溶剂时, H3O+ 是酸的特征离子,
OH- 是碱的特征离子。
2 H2O = OH- + H3O+
( 1)
2 NH3 = NH2- + NH4+
溶剂自身的解离反应。
初三化学酸碱理论发展历程
初三化学酸碱理论发展历程化学是一门探索物质的科学,酸碱理论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了解化学反应和物质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初中化学酸碱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探讨,以增加我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1. 古代酸碱理论的形成在古代,人们对酸碱现象有了最初的认识。
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就认识到某些物质具有酸碱性质。
他们通过观察发现,某些水果汁能够腐蚀金属,酸性物质也能腐蚀皮肤。
这种现象使得古埃及人对酸碱有了最初的认识。
2. 酸碱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酸碱现象的认识逐渐深入。
到了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阿拉伯都提出了“酸”和“碱”的概念。
他们认为“酸”是一种具有酸味并能够溶解金属的物质,“碱”则是一种溶解在水中能够中和酸的物质。
在17世纪末,著名的英国化学家罗伯特·博义提出了“酸”和“碱”的新定义。
他认为酸是一类能够释放出氢离子(H+)的物质,而碱则是一类能够释放出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这一理论被称为“氢离子理论”,为酸碱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酸碱中和的探索与发现在18世纪,瑞典化学家卡尔·威廉·舍勒通过实验证明了酸和碱能够发生中和的现象。
他发现,当酸和碱按一定比例混合时,会产生一种新的物质,既不具有酸性也不具有碱性,称为“中性物质”。
这一发现被称为“中和反应”,为进一步研究酸碱提供了新的思路。
4. Lewis酸碱理论的提出20世纪初,美国化学家吉尔伯特·劳伦斯·刘易斯提出了Lewis酸碱理论。
他认为,酸是一种能够接受电子对的物质,而碱则是一种能够提供电子对的物质。
这一理论进一步扩展了我们对酸碱的认识,并且在有机合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总结:通过对初三化学酸碱理论发展历程的探讨,我们能够清晰地了解到古代酸碱理论的形成以及这一概念的逐渐完善。
从早期的简单认知到后来的氢离子理论和Lewis酸碱理论,酸碱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为我们解释了许多化学现象,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酸碱理论-化学工程
碱
理
论
高等有机化学—酸碱理论
1
酸碱理论
酸碱理论发展简述 酸碱电离理论 酸碱溶剂理论 酸碱电子理论 酸碱质子理论 酸碱正负理论
高等有机化学—酸碱理论
2
酸碱理论发展简述
1、酸碱理论的发展
酸碱的概念的形成前后经历了三百年的时间,很多科学家都
提出过自己的理论,最终使得化学界对于酸碱的概念有了普遍的 更加深刻的认识。
11
酸碱溶剂理论
3、酸碱溶剂理论
Franklin 1905年提出:“凡在溶剂中产生(或通过反 应生成)该溶剂的特征阳离子的溶质称作酸;该溶剂的特征
阴离子的溶质称作碱;酸碱反应即溶剂特征阳离子与阴离子
化合而生成溶剂分子。”
高等有机化学—酸碱理论
12
酸碱溶剂理论
•溶剂自身电离
酸
HCl
碱
NaOH
高等有机化学—酸碱理论
19
酸碱质子理论
5、酸碱质子理论
1923年,丹麦化学家布朗斯特(J.N.Bronsted)和英国
化学家劳瑞(T.M.Lowry)同时提出了酸碱质子理论。 酸碱质子理论既适用于水溶液系统,也适用于非水溶液 系统和气体状态,且可定量处理,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高等有机化学—酸碱理论
高等有机化学—酸碱理论
30
酸碱理论
酸碱理论发展简述 酸碱电离理论 酸碱溶剂理论 酸碱电子理论 酸碱质子理论 酸碱正负理论
高等有机化学—酸碱理论
31
酸碱正负理论
6、酸碱正负理论
苏联化学家乌萨维奇1939年提出:“能放出阳离子或结 合阴离子(电子)的物质为酸;能放出阴离子(电子)或结 合阳离子的物质为碱。 • 酸 + 碱 盐 • SO3 Na2O Na2+SO42SO3 结合O2- • Fe(CN)2 KCN K4+[Fe(CN)6]4- Fe(CN)2 结合CN• Cl2 K K+ClCl2结合一个电子 • SnCl4 Zn Zn2+[SnCl4]2SnCl4 结合2 个电子
软硬酸碱理论总结
软硬酸碱理论总结简介软硬酸碱理论是化学中描述酸碱性质的一种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和化学分析中。
本文将对软硬酸碱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应用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理论。
软酸碱和硬酸碱的概念软硬酸碱理论最早由美国化学家Pearson于1963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酸和碱可以分为软酸碱和硬酸碱两类,软酸碱主要指具有较大的极化能力和较弱的价电子云,而硬酸碱则具有相反的性质。
具体而言,软酸通常是大而具有较强极化性质的离子或分子,如Ag+、Hg2+和NH_3等。
而硬酸则倾向于是小而具有较强电子云吸引能力的离子或分子,如Li+、Mg2+和H_3O+等。
同样,软碱通常是具有较大的极化能力和较弱价电子云的分子或离子,如BF_3、AlCl_3和CO等。
而硬碱则倾向于是具有较强的电子云吸引能力的分子或离子,如OH-、CN^-和NH_3等。
软酸碱和硬酸碱的区分是基于实验观测和理论计算的结果,通过实验可以测定不同酸碱对的配位数或键的特征等参数,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各种酸碱的极化能、电子云能等性质。
这样的分类有助于更好地解释酸碱反应的本质和规律。
软硬酸碱理论的发展历程软硬酸碱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Pearson最初提出该理论时,主要关注了过渡金属的配合物的稳定性和反应性,他认为软酸和软碱之间具有亲和力,硬酸和硬碱之间也具有亲和力。
这一观点被广泛应用于解释配位化合物的形成和反应机理。
后来,Clementi等学者在1967年提出了对软硬酸碱的更加定量的描述,引入了硬-软参数(Hardness-Softness Parameter)来描述化合物的软硬性质。
在此基础上,Jorgensen和Larsen等学者又进一步发展了软硬酸碱理论,提出了多种用于计算和预测酸碱性质的方法和模型。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学和量子化学的发展,软硬酸碱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
研究者们通过计算模拟和实验验证,探索了更多化合物的酸碱性质,并提出了更多衍生理论和模型,为酸碱性质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方法。
评述各种酸碱理论的发展与实际中的应用
评述各种酸碱理论的发展及实际应用吴文明(安徽大学文典学院理科班学号:V21114008)摘要酸碱是化学中的重要概念。
在化学的发展史上,对于酸碱概念的定义,各有千秋。
但是,酸碱概念是人们定义出来的,任何定义都有局限性。
本文评述各种酸碱理论的发展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关键词早期酸碱理论酸碱电离理论酸碱质子理论酸碱电子理论实际应用1.早期酸碱理论166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提出酸即凡物质的水溶液能溶解某些金属、跟碱接触会失去原有的特性、而且能够使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碱即凡物质的水溶液有苦涩味、能腐蚀皮肤、跟酸接触会失去原有的特性、而且能够使石蕊试液变蓝的物质。
1770-1780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酸的氧理论,即凡是酸都应该含有氧元素。
1789年法国化学家贝托雷通过发现氢氰酸不含有氧元素但其水溶液中却有微弱酸性,首先找到酸的氧理论的缺陷。
后来,英国化学家戴维通过盐酸也找到了氧理论的缺陷。
同时,戴维提出,判断一种物质是不是酸,要看它是否含有氢元素。
1838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提出酸的氢理论,即酸是氢的的化合物,但是酸中的氢必须是可以被金属或碱所置换的。
早期,人们的酸碱理论是建立在生产与生活实际中对酸碱的接触和对酸碱反应现象的观察上。
人们通过观察总结酸碱的反应现象与特征,得出酸碱的一些基本信息,从而建立起早期的酸碱理论,但是由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如物质提纯技术及化学理论的欠缺,如物质原子理论,人们的酸碱定义是十分模糊的,只是停留在感官阶段,没有上升到理论水平。
波义耳的酸碱定义恰恰体现了这一点,他只是给出了酸碱的描述性定义。
但是即使这样,人们对酸碱有了初步的划分和了解,早期的酸碱理论对人们的生产实际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实际上,想要了解物质必须从物质的组成开始。
最初,拉瓦锡提出酸的氧理论,被贝托雷和戴维所推翻。
戴维认为含有氢元素的物质一定是酸,从现在看来,即使是初中生也知道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因此,李比希吸取了上述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提出了酸是氢的化合物,这不过是戴维提出命题的逆命题,但是却更加接近真相。
6第六章 酸碱理论与解离平衡-2013
参考共轭酸碱对:H2O
酸+H2O H3O+ 共轭碱
Ka
c共轭碱
cH3O+
c酸
Ka>10,强酸
酸的质子传递常数 酸的解离常数 酸常数
HAc+H2O H3O+ +Ac- Ka 1.76 10-5
NH
+ 4
+H2O
H3O+ NH3 Ka 5.64 10-10
凡是能给出电子对的任何分子、离子或原子团称为碱, 如OH-、X-, :NH3, :CO, H2O: 等。
酸碱反应实质为酸碱间以配位键相结合,碱性物质提 供电子对,酸性物质接受电子对,以配位键的形 式形成酸碱加合物,如HCl、BF4-、Ag(NH3)2+等
三、Lewis电子酸碱理论
A + :B
A:B
cH+
Ka cHA cH+
Kw cH+
cH+ cHA c0
Ka cHA Kw
cA-
c0
c H
+
Kw cH+
c3 H+
Ka
c2 H+
(Ka
c0 +Kw )cH+
Ka
Kw
0
—精确式
c3 H+
Ka
c2 H+
(Ka
c0 +Kw )cH+
Ka
所以四者从强到弱依次是 HClO4>H2SO4>HCl>HNO3 。HAc 对四者有分辨效 应(区分效应), HAc 是四者的分辨试剂; 而 H2O 对 四者有拉平效应, H2O 是四者的拉平试剂。
酸碱概念的发展过程
酸碱概念的发展过程酸碱理论是阐明何为酸碱,以及什么是酸碱反应的理论。
关于什么是酸、什么是碱,在化学史上已经探讨了三百年。
这些概念的发展,反映了化学从性质到结构的转化。
回顾这些概念的发展,对我们认清化学的规律有很大的帮助。
一、从味道定义酸碱在好奇与探究天性的驱使下,古时候人们对于很多物质都非常好奇,进而产生认识物质的浓厚兴趣。
那时候,人们认识物质的一种常用方法就是品尝。
早在公元前,人们就知道了醋的存在,并知道醋是有酸味的。
酸味是由于舌粘膜受到氢离子刺激而引起的感觉。
酸味物质的阴离子还决定酸的风味特征,如柠檬酸、维生素C的酸味爽快,葡萄糖酸具有柔和的口感,醋酸刺激性强,乳酸具有刺激性的臭味。
但在当时,人们除了知道这些物质具有酸味外,并不了解它们更多的性质。
在公元8世纪左右,阿拉伯的炼金术士制得过硫酸、硝酸。
中世纪的化学家发现酸味物质能侵蚀许多金属,后来人们发现了一些新的更强烈的同类化学物质,金属和其他物质会更迅速地被他们溶解。
所有这类物质都叫做“酸”,因为他们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有酸味。
单词“酸”来自拉丁语“acidus”,就是表示“酸味”的意思。
有涩味的物质叫做碱,摸起来滑润。
碱这个名字来自于植物草木灰的阿拉伯语:alkalja,那是它们第一次被确认的地方。
现代化学认为,酸味与溶液的氢离子浓度有关,氢离子浓度高酸味强,但两者之间并没有函数关系,在氢离子浓度过大(pH<3.0)时,酸味令人难以忍受,而且很难感到浓度变化引起的酸味变化。
因此当物质纯度或者溶液浓度增加时,品尝就变的极具危险性。
此外,酸味还与酸味物质的阴离子、食品的缓冲能力等有关。
因此品尝的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
二、从性质定义酸碱随着实验事实的进一步积累,人们认识到很多酸和碱的性质,比如酸和石灰石反应时能放出二氧化碳气体,并能和碱相互作用生成中性物质。
1646年,波义耳不小心把几滴盐酸滴到了紫罗兰的花朵上,发现紫罗兰花竟变成了红色花。
波义尔又用硝酸、硫酸和醋酸做实验,花瓣全变成了红色。
化学知识演变的历程酸碱理论
化学知识演变的历程酸碱理论化学知识演变的历程:酸碱理论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其知识体系的构建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其中,酸碱理论是化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过程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本文将以酸碱理论为切入点,探讨化学知识的演变历程,并回顾其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贡献。
一、酸碱理论的起源酸碱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几位思想家,如亚里士多德和希波克拉底。
他们在研究物质的理论和实践中开始了对酸碱性质的探索。
然而,在古代,人们对酸碱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只是通过经验对物质进行分类。
直到17世纪,酸碱理论才开始得到系统的发展。
二、酸碱理论的发展1. 苏格兰化学家布莱克和拉瓦锡的贡献在18世纪,苏格兰化学家布莱克和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酸碱化学的新观点。
布莱克认为酸是一种富含阳离子的物质,碱是一种富含阴离子的物质。
而拉瓦锡则提出了酸碱中存在的氢离子(H+)和氧离子(OH-),并将氢离子和氧离子作为定义酸碱性质的基础。
2. 索雷和阿伦尼乌斯的电离理论19世纪末,瑞典化学家索雷和德国化学家阿伦尼乌斯独立地提出了电离理论,为酸碱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们认为,酸是能够产生氢离子的物质,碱是能够产生氢氧根离子的物质。
这一理论提供了对酸碱性质进行描述和解释的新视角,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指导。
3. 布朗斯特德和劳里亚的酸碱反应理论20世纪初,丹麦化学家布朗斯特德提出了酸碱反应的离子理论。
他认为,酸是能够给出氢离子的物质,而碱是能够给出氢氧根离子的物质。
与此同时,法国化学家劳里亚提出了酸碱体系中的氢离子浓度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的概念,并提出了酸碱中的pH值作为评价酸碱强弱的指标。
这些理论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酸碱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三、酸碱理论的应用与演变1. 工业应用酸碱理论在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酸碱滴定法是常用的分析化学方法,用于测定样品中酸碱的含量。
而在制药、化妆品和食品工业中,酸碱性质的调节对于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02-2 路易斯酸碱理论及应用
有机化学有机化学路易斯酸碱电子理论及其应用1酸碱的概念发展回顾路易斯酸碱理论在反应中的应用332路易斯酸碱电子理论主要内容一、酸碱的概念发展回顾1663年(英)Boyle R.酸具有酸味,能使蓝色石蕊变红;碱具有苦涩味,能使红色石蕊变蓝。
1781年(法)Lavoisier A L.酸是一类含氧化合物,氧——酸素。
19世纪初,HCl,HI等被发现;19世纪后期近代酸碱理论形成。
一、酸碱的概念发展回顾 19世纪后期近代酸碱理论形成A、1889年Arrhenius S A 水-离子论;20世纪B、Franklin FC. 溶剂论;C、Brönsted JN-Lowry TM. 质子论;D、Lewis GN. 电子论;E、Pearson RG.软硬酸碱理论。
一、酸碱的概念发展回顾阿伦乌尼斯Arrihenius离子论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氢离子的物质称为酸; 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称为碱。
局限性:不能解释非水体系和非溶剂体系的问题;一、酸碱的概念发展回顾二、路易斯酸碱电子理论Lewis GN二、路易斯酸碱电子理论Lewis GN 路易斯酸举例路易斯酸如:三氟化硼、三氯化铝(常用做催化剂);阳离子(氢质子、铵根离子、金属离子);过渡金属(铁、钴镍、釕、铑、钯)(做催化剂)等。
二、路易斯酸碱电子理论Lewis GN 路易斯碱举例路易斯碱如:分子(氨分子、有机胺、醇等含有孤对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阴离子(卤素负离子、酸根离子)等。
二、路易斯酸碱电子理论Lewis GN三、路易斯酸碱理论在反应中的应用路易斯酸??路易斯碱?三、路易斯酸碱理论在反应中的应用AlCl3H小结3、路易斯碱 电子对供体路易斯酸碱;质子酸碱。
1、酸碱概念2、路易斯酸 电子对受体;常用做催化剂。
有机反应多为电子对(n,π)授受关系!谢谢!。
酸碱理论
第一章酸碱理论§1-2酸碱理论的发展1-1 酸碱的电离理论酸: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酸;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叫碱。
此理论优点:1. 从物质组成上揭示了酸碱的本质;2. 解释了中和反应的实质及中和热相同的事实;3. 可用化学平衡原理定量标定酸碱的强度。
该理论的局限性:1. 限于水溶液,无法解释非水溶剂中物质酸碱性;2. 不能解释不含H+OH-的物质的酸碱性。
1-2 酸碱的质子理论酸:凡是给出质子(H+)的物质都是酸,如: HCl HSO4- NH4+H2PO4-碱:凡是接受质子(H+)的物质都是碱,如: Cl-HSO4-NH3SO42-NaOH常见共轭酸碱对P125表5-1总之:(1)质子酸碱可是分子、阳离子、阴离子;(2)有些分子或离子在某共轭对中是酸,在另一共轭对中是碱;(3)质子理论中无盐的概念;(4)质子理论中对无氢化合物的反应不能解释。
1-3 酸碱的电子理论酸:凡是可以接受电子对的物质;碱:凡是可以给出电子对的物质。
优点:不受溶剂和某种离子或元素限制,以电子对的授受说明酸碱反应,更广泛,更全面;不足:过于笼统,不易掌握酸碱特征。
作业:1、2题。
§1-2 溶液的酸碱性2-1 水的电离(讨论)K w=[H+][OH-]=1.0×10-14(受温度影响P128表5-2)2-2 溶液的酸度PH= -lg[H+] Ph+POH=14指示剂变色范围P129表5-3 (复习中学知识)§5-3 电解质的电离3-1 一元弱酸、一元弱碱的电离1 电离常数:HAc===H++Ac-NH3·H2O===NH4++OH-k a=[H+][Ac-]/[HAc] k b=[NH4+][OH-]/[NH3]O≒HB+OH+共轭碱的Ka与Kb关系:HB≒H++B- B-+H2Ka=[H+] [B-]/[HB] K b=[HB][OH-]/[B-]K a K b=[H+][OH--]]=Kw=1.0×10-14K a与K b成反比电离平衡的意义:(1)估计电离趋势;K越大,电离程度越大;(2)估计酸碱度;10-2~10-7为弱酸(碱)(3)K a或K b与浓度无关,与温度有关(常温忽略)2.电离度α=(已电离的浓度/弱电解质初始浓度)*100%例:HAC≒ H++AC—始浓度 C 0 0 Ki=(Cα)2/(C—Cα)= (Cα)2/(1—α)衡浓度C—Cα CαCα若α﹤5% 1—α=1 ∴α= √Ki/Cα= √Ki/C称稀释定律,说明电离度与平衡常数Ki的平方根成正比,电离度与浓度的平方根成反比。
第6讲 酸碱理论与解离(1)
根据
K
Θ W
=
c(H3O+ ) ⋅ c(OH− )
= 1.0 ×10−14
即
− lg c(H+ )
−
lg c(OH− )
=
无机化学
6.2 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6.2 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6.2.1 水的解离平衡与酸碱指示剂 6.2.2 一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6.2.3 多元弱酸弱碱溶液的解离平衡 6.2.4 两性物质溶液的解离平衡
无机化学
几个概念
¾弱酸、弱碱:指酸、碱的基本存在形式为中性 分子,在水溶液中只部分解离为阴、阳离子。
合,生成产物—酸碱配合物的过程,并不发生电子转移
⎡
H
⎤+
••
HCl + NH3 ⎯⎯→ ⎢⎢H — N → H⎥⎥ + Cl−
⎢⎣ H ⎥⎦
BF3 +
••
⎡
F-⎯⎯→
⎢ ⎢
F
⎢⎣
••
Cu2+ + 4 NH3 ⎯⎯→
CaO + Lewis 碱 无机化学
SO3 → Lewis 酸
F
⎤−
B ← F⎥⎥
F ⎥⎦
酸2 + 碱1
① 酸碱中和反应是质子转移反应
H+
H3O+(aq) + OH-(aq)
无机化学
2H2O (l)
6.1 酸碱理论
② 酸碱解离反应是质子转移反应
如HAc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反应是由给出质子 的半反应和接受质子的半反应组成的:
HAc(aq) H+ + H2O(l)
H+ + Ac-(aq) H3O+(aq)
酸碱理论的发展
酸、碱理论的发展人们对于酸、碱的认识是从它们所表现的性质开始的。
早在公元前,人们就知道了醋的存在,并知道醋是有酸味的。
在公元8世纪左右,阿拉伯的炼金术士制得过硫酸、硝酸。
但在当时,人们除了知道它们具有酸味外,并不了解它们更多的性质。
因此认为:凡具有酸味的物质都是酸。
“酸”这个字在拉丁文中写作“acidus”,就是表示“酸味”的意思。
17世纪后期,随着生产和科学的发展,科学家开始注意比较系统地研究酸和碱的性质。
他们发现,酸除了具有酸味外,还能使指示剂变色,能被某些金属置换出氢气;碱有涩味,也能使指示剂变色,并能与酸中和生成盐和水。
但为什么不同的酸(或者不同的碱)都具有类似的性质呢?是不是它们的组成中都具有相同的成分呢?于是科学家们又从分析酸和碱的成分来进行研究。
18世纪后期,法国的拉瓦锡提出酸是一种含氧的二元化合物,他认为氧是造成酸具有酸性的原因。
这种观点曾流行了二十几年。
到了19世纪初,科学家发现,有些酸(如盐酸)并不含有氧,但它们同样具有酸的性质。
据此,英国的戴维(Davy)提出了“氢才是组成酸所不可缺少的元素”的观点。
到了19世纪后期,阿伦尼乌斯(Arrhenius)创立了电离理论后,又相继提出了多种关于酸、碱的理论。
首先,阿伦尼乌斯从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的角度提出了水离子论。
他认为凡能在水溶液中电离出氢离子的物质叫做酸,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的物质叫做碱,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就是H+和OH-结合生成水的过程。
阿氏理论对于水溶液来说是适用的,但对非水溶液体系就不能解释,因此,这一理论有它的局限性。
针对阿氏理论的不足点,富兰克林(Franklin)在1905年提出了他的溶剂理论(简称溶剂论)。
溶剂论的基础仍是阿氏的电离理论,只不过它从溶剂的电离为基准来论证物质的酸碱性。
他认为:凡能电离产生溶剂阳离子的物质为酸,产生溶剂阴离子的物质为碱,酸碱中和反应就是溶剂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结合形成溶剂分子的过程。
例如,以液态氨为溶剂时,NH3的电离方程式为:2NH3NH4+ + NH2-NH4Cl在氨溶液中能电离出NH4+,所以NH4Cl表现为酸;氨基钠(NaNH2)能电离出NH2-,所以NaNH2表现为碱。
酸碱概念的演化
酸碱概念的演化酸碱概念的演化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人们已经知道了一些与酸、碱相关的物质。
但直到17世纪,酸、碱的概念才开始被系统化和科学化。
以下是酸碱概念的主要演化:1.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和罗伯特·博义(Robert Boyle)时期(16-17世纪)这个时期,人们认为酸是含有类似于醋酸的液体,碱是一种天然的碳酸钠。
但这种定义存在问题,因为不同种类的物质也可以被归为酸或碱,这就需要更具体的定义。
2. 加斯顿·波阁里(Antoine Lavoisier)时期(18世纪)Lavoisier是第一个将酸性物质定义为含有氧化物的物质。
他认为酸的本质是含氧化物(氧),碱则是一种含氢氧根(-OH)的物质。
这个概念被称为“氧化酸理论”,这是酸碱概念的第一个系统化的定义。
3. 范德蒙特(Johannes Nicolaus von Färbermundt)时期(18世纪)范德蒙特提出了“中和理论”,他认为酸和碱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时,会中和并生成盐和水。
这个理论大大促进了对酸碱性质的理解。
4. 普劳斯特(Joseph Louis Proust)时期(19世纪)普劳斯特是第一个提出“比例定律”的化学家。
他认为,当酸和碱进行化学反应时,它们总是以一定的比例进行反应。
这个理论推动了酸碱物质的定量分析,也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酸碱滴定。
5. 布朗利(Thomas Graham)时期(19世纪)在布朗利的时期,人们开始使用“氢离子浓度”(pH 值)来描述酸碱的强度。
这个概念被称为“氢离子理论”,认为酸是产生氢离子(H+),碱则是产生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这也是我们今天最常用的酸碱概念。
总之,酸碱概念从最初的具体的物质,逐渐演化为对于酸、碱性质的定性、定量分析,最终发展为了今天我们最常使用的氢离子理论。
学习化学的趣味历史酸碱理论的演变
学习化学的趣味历史酸碱理论的演变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通过研究物质及其性质的变化和转化,探索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体系。
而其中的酸碱理论作为化学理论的核心之一,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为您介绍酸碱理论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
一、古代的酸碱概念在古代,人们对于酸碱的认识主要基于经验观察。
早在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时期,人们就意识到某些物质具有刺激性的味道,同时还具有腐蚀性。
这些物质后来被称为“酸”。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水是酸的基础,它可以促使物质溶解。
而与酸相对的物质,人们称作“碱”。
古代的酸碱理论主要依赖于经验,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基础。
二、 Lavoisier的贡献18世纪末期,法国化学家Lavoisier系统地研究了酸碱物质,并提出了一种新的酸碱理论。
Lavoisier首次明确地提出,酸的含义是指能够释放氧气的物质。
他还推翻了传统的观念,提出了全新的氧气理论。
根据Lavoisier的理论,碱被定义为能够与酸反应并且化合生成相应的盐。
这一理论成为了后来酸碱化学的基础,并在当时极大地推动了化学学科的发展。
三、 Arrhenius的电离理论到了19世纪末期,瑞典化学家Arrhenius提出了一种新的酸碱理论,即电离理论。
根据Arrhenius的观点,酸是指能够在水溶液中释放出氢离子(H+)的物质,而碱则是能够在水溶液中释放出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这一理论解释了水溶液中酸碱的离子行为,并奠定了酸碱的现代定义。
四、 Brønsted-Lowry的贡献20世纪初,丹麦化学家Brønsted和英国化学家Lowry独立地提出了一种新的酸碱理论,被称为Brønsted-Lowry酸碱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酸是指能够转移质子(H+)的物质,而碱则是指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
Brønsted-Lowry酸碱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将酸碱的定义从溶液的性质转移到了酸碱反应的本质上,使得酸碱的范围得以扩大。
第1章+2节+酸碱理论
判断标准:SHA越大,酸硬度越大; SHB越负,则碱硬度越大;
(3)刘祁涛标度-键参数标度
• 以有效核电荷Z*、半径r和电负性X为参数;
Z* 酸标度:f 0.3 2.2 r
判据:f>0为硬酸;f<0为软酸;f~0为交界酸
Z* 碱标度:= 0.65 1.7 r
判据:Φ>0为软碱;f<0为硬碱;f~0为交界碱 获得结果与Pearson分类相似;
3.酸碱质子理论-共轭酸碱理论
• (1)酸碱定义
酸:凡是能够给出质子的任何含氢分子和离子; 碱:凡是能够接受质子的任何分子和离子;
(2)酸碱反应本质:
物质间质子的授受(或转移);
即:酸 = 碱 + 质子
共轭关系
理论优点与缺点:体系较水溶液扩大;
不适用无质子体系;
4.酸碱电子理论-Lewis酸碱理论
2. Pearson软硬酸碱分类表
• 其中:R为烷基
3.软硬酸碱规则(SHAB规则)及应用
• 即:“硬酸优先与硬碱结合,软酸优先与软碱结合”。 • 或“硬亲硬,软亲软,软硬结合不稳定”。
• 这虽然是一条经验规律,但应用较广。
(1)取代反应
都倾向于形成硬 - 硬、软 - 软的化合物。 HgF2 + BeI2 软-硬 硬-软 → BeF2 + 硬-硬 HgI2 , 软-软
• (1)酸碱定义
酸:凡是能够接受电子的分子和离子; 碱:凡是能够给出电子的分子和离子;
(2)酸碱反应本质:
物质间电子的授受形成酸碱加合物;
如:Ag+ + NH3 = [Ag(NH3)2]+
理论优点与缺点:适用体系广;
强度标定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酸碱理论的发展
布朗斯特酸碱理论概念的核心系于分子或离子间的质子转移,显然无法对不涉及质子转移,但却具有酸碱特征的反应做解释.这一不足在布朗斯特概念提出的同年由美国化学家路易斯提出的
lewis.G.N
另一个更广的酸碱概念所弥补,但后者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在化学界产生影响.
酸碱电子理论(the electronic theory of acid and alkali),也称广义酸碱理论、路易斯(lewis)酸碱理论,是1923年美国物理化学家吉尔伯特·牛顿·路易斯(Lewis G N)提出的一种酸碱理论,它认为:凡是可以接受外来电子对的分子、基团或离子为酸;凡可以提供电子对的分子、基团或离子为碱。
这种理论包含的酸碱范围很广,但是,它对确定酸碱的相对强弱来说,没有统一的标度,对酸碱的反应方向难以判断。
后来,皮尔逊提出的软硬酸碱理论弥补了这种理论的缺陷。
编辑本段电子酸碱的定义
该理论认为:
凡是能够接受外来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团称为路易斯酸(Lewis acid),简称受体;
凡是能够给出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团称为路易斯碱(Lewis base),简称给体。
或者说:
路易斯酸(Lewis acid)是指能作为电子对接受体(Electron pair acceptor)的原子,分子或离子;
路易斯碱(Lewis base)则指能作为电子对给予体(Electron pair donor)的原子,分子或离子;
酸碱反应是电子对接受体与电子对给予体之间形成配位共价键的反应.
路易斯酸的分类
1、配位化合物中的金属阳离子,例如[Fe(H2O)6]3+和[Cu(NH3)4]2+中的Fe3+离子和Cu2+离子.
2、有些分子和离子的中心原子尽管满足了8电子结构,仍可扩大其配位层以接纳更多的电子对.如SiF4 是个路易斯酸,可结合2个F–的电子对形成[SiF6]2–.
3、另一些分子和离子的中心原子也满足8电子结构,但可通过价层电子重排接纳更多的电子对.再如CO2能接受OH–离子中O 原子上的孤对电子
4、某些闭合壳层分子可通过其反键分子轨道容纳外来电子对.碘的丙酮溶液呈现特有的棕色,是因为I2分子反键轨道接纳丙酮中氧原子的孤对电子形成配合物(CH3)2COI2.再如四氰基乙烯(TCNE)的π*轨道能接受一对孤对电子。
常见的Lewis酸:
1.正离子、金属离子:钠离子、烷基正离子、硝基正离子
2.受电子分子(缺电子化合物):三氟化硼、三氯化铝、三氧化硫、二氯卡宾
3.分子中的极性基团:羰基、氰基
在有机化学中Lewis酸是亲电试剂
路易斯碱的分类
1、阴离子
2、具有孤对电子的中性分子如NH3,H2O,CO2,CH3OH;
3、含有碳-碳双键的分子如CH2=CH2.
Lewis碱显然包括所有Bronsted碱,但Lewis酸与Bronsted酸不一致,如HCl,HNO3是Bronsted酸,但不是Lewis酸,而是酸碱加合物.
常见的Lewis碱:
1.负离子:卤离子、氢氧根离子、烷氧基离子、烯烃、芳香化合物
2.带有孤电子对的化合物:氨、胺、醇、醚、硫醇、二氧化碳
在有机化学中Lewis碱是亲核试剂
注意:
1.Lewis酸碱电子理论中只有酸、碱和酸碱络合物,没有盐的概念;
2.在酸碱电子理论中,一种物质究竟属于碱,还是属于酸,还是酸碱配合物,应该在具体反应中确定。
在反应中起酸作用的是酸,起碱作用的是碱,而不能脱离具体反应来辨认物质的酸碱性。
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反应环境中,既可以做酸,也可以做碱。
3.正离子一般起酸的作用,负离子一般起碱的作用;AlCl3, SnCl2, FeCl3, BF3, SnCl4, BCl3, SbCl5等都是常见的Lewis酸;
4.这一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酸碱的特征不明显
编辑本段酸碱反应的基本类型
根据酸碱电子论,可把酸碱反应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酸碱加合反应酸碱反应是电子对接受体与电子对给予体之间形成配位共价键的反应如:
Ag+ +2∶NH3 =[Ag(NH3)2]+
2.酸取代反应酸取代了酸碱配合物中的酸,生成了新的酸碱配合物,这种取代反应叫酸取代反应。
如:Al(OH)3 + 3H+=Al3+ + 3H2O
酸(H)取代了酸碱配合物Al(OH)中的酸(Al),形成了新的酸碱配合物H2O。
又如:[CdI] + Hg =[HgI] + Cd
酸(Hg)取代了酸碱配合物[CdI]中的酸( Cd),形成了新的酸碱配合物[HgI]。
3.碱取代反应碱取代了酸碱配合物中的碱,生成了新的酸碱配合物,这种取代反应叫碱取代反应。
如:[Cu(NH3)2]2+ + 2OH-== Cu(OH)2↓ + 4NH3
碱(OH)取代了酸碱配合物[Cu(NH)]中的碱(NH),形成了新的酸碱配合物Cu(OH)。
又如:[Ag(NH3)2]+ I ==AgI↓ + 2NH3
碱(I)取代了酸碱配合物[Ag(NH3)2]中的碱(NH3),形成了新的酸碱配合物AgI。
4.双取代反应两种酸碱配合物中的酸碱互相交叉取代,生成两种新的酸碱配合物,这种取代反应称为双取代反应。
如:BaCl2 + Na2SO4 =BaSO4+ 2NaCl
CH3COOH + CH3OH =CH3COOCH3 + H2O
也有化学家这样分类:
A + :
B A—B 配位反应(即以上分类中的酸碱加合反应)
第一类反应叫配合物形成反应(Complex formation reaction), 是最简单的一类路易斯酸碱反应,或是酸与碱在惰性溶剂(Non-coordinating solvent)中发生的反应,或是反应物与溶剂本身的反应,或发生在气相的反应:
第二类反应叫置换反应(Displacement Reaction).或表示配合物中的碱配位体被一个外来碱置换,例如:
A —
B + :B A—B' +:B 取代反应(即以上分类中的酸取代反应和碱取代反应)
或表示配合物中的酸被一个外来酸置换,例如:
[MnF6]2- + 2 SbF5 2 [SbF6]- + MnF4
HS-(aq) + H2O(l) H3O+(aq) + S2-(aq)
[Cu(NH3)4]2+(aq) + 4 H2O(l)
[Cu(H2O)4]2+(aq) + 4 NH3(g)
第三类反应叫复分解反应(Metathesis Reaction),希腊语中的"Metathesis"意为"交换",所以复分解反应即配位体交换反应,又叫双取代反应.例如:
A —
B + A'—B' A—B' + A'—B 复分解反应(即以上分类中的双取代反应)
(C2H5)3Si-I + AgBr
(C2H5)3Si-Br + AgI
编辑本段酸碱电子理论的不足
酸碱电子理论扩大了酸碱范围,可把酸碱概念用于许多有机反应和无溶剂反应,如:CaO + SiO =CaSiO。
这是它的优点。
它的缺点是这一理论包罗万象,使酸碱特征不明显,同时,如果选择不同的反应对象,酸或碱的强弱次序也可能不同,对酸碱强弱也没有一个定量标准。
在有机化学中,能吸收电子云的分子或原子团称为路易斯酸,在有机硫的化合物中,硫原子的外层有空轨道,可以接受外来的电子云,因此可称这类有机硫的化合物为路易斯酸。
相反,能提供电子云的分子或原子团称为路易斯碱。
路易斯酸碱理论:
凡是可以接受电子对的物质称为酸。
凡是可以给出电子对的物质称为碱。
因此,酸又是电子对的接受体,碱是电子对的给予体。
酸碱反应的实质是配位键(两原子间的共用电子对是由一个原子单独提供的化学键)的形成并生成酸碱配合物。
路易斯酸是一种广泛定义,能够提供质子,或者能够接受电子的全都是路易斯酸。
甚至能让电子向自身偏移的也可以认为是较弱的路易斯酸。
例如,三氟化硼BF2,按布伦斯特定义,它不是酸,但它的硼原子的外层只有六电子,可以接受电子对,所以它是个路易斯酸。
...大多有机化学资料中所指的酸碱,都是布伦斯特定义的酸碱
路易斯酸碱理论又称为酸碱电子理论。
这个理论将酸碱定义为:酸是任何可以接受外来电子对的分子或离子,是电子对的接受体;碱是可以给出电子对的分子或离子,是电子对的给与体。
酸碱之间以共价配键相结合,并不发生电子转移。
例如:1、H+与OH-反应生成H2O。
这个是我们熟知的酸碱中和。
根据酸碱电子理论,H+是酸,OH-是碱,二者反应时,OH-给出电子对,H+接受电子对,形成配位键OH→H,H2O 是酸碱加合物。
又例如:在Ag+与NH3反应中,Ag+有空的轨道,可以接受电子对;对于NH3中的N原子有孤对电子,可以作为电子对的给与体。
Ag+与NH3以配位键相结合,生成二氨合银配离子[H3N→Ag←NH3]+。
按照配合物的价键理论,配合物的形成体(中心离子)有空轨道,配位体的配为离子有孤对电子,二者以配位键相结合。
形成体即为路易斯酸,配位体即为路易斯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