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低渗透油藏有效驱替压力系统建立的探讨
深层特低渗透油藏注气开发必要性分析
4. 油气混合物的减阻作用:注入气体与原油混合后形成油气混合物,降低流体的粘度,减小流动阻力,提高采收率。
注气开发原理是通过改变油藏的物理化学条件,增加原油的可驱性和可采性,提高采收率。这种开发方法在深层特低渗透油藏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地开发潜在资源,提高油田采收率,实现油田经济效益最大化。
注气开发还可以减少地面处理设备的消耗和运行成本,降低开采过程的环境污染,提高油藏开发的可持续性。在当前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深层特低渗透油藏注气开发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加强研究和应用注气开发技术,提高对深层特低渗透油藏的认识和开发水平,对于实现油气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深层特低渗透油藏注气开发的必要性不仅体现在提高采收率和开采效率上,更体现在对国家能源战略的支持和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上。
3. 节约资源:深层特低渗透油藏的储量有限,开发难度大。注气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油气开采效率,延长油田生产寿命,节约资源。
4. 促进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创新:通过研究深层特低渗透油藏注气开发技术,可以推动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创新,提高整个油气行业的技术水平。
研究深层特低渗透油藏注气开发的意义在于提高采收率、增加产量、节约资源,并促进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科学价值。
2. 正文
2.1 深层特低渗透油藏概述
深层特低渗透油藏是指埋藏深度在3000米以上,孔隙度小于5%,渗透率小于0.1md的油藏。由于孔隙度和渗透率低,油藏地质构造复杂,储量勘探困难,导致开发难度大,开采效率低。此类油藏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开发潜力巨大。
深层特低渗透油藏具有以下特点:油层厚度大,储量丰富,油质好,藏层稳定等。由于较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传统的油藏开发方式往往难以实现高效开采。需要运用先进的注气开发技术来提高采油率和降低开采成本。
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压驱开发技术实践与认识
第30卷 第6期2023年11月Vol.30, No.6Nov.2023油 气 地 质 与 采 收 率Petroleum Geolog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 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压驱开发技术实践与认识杨勇1,张世明2,曹小朋2,吕琦2,王建2,刘海成2,于春磊2,孙红霞2(1.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山东 东营257000; 2.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山东 东营257015)摘要: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资源量丰富,已动用地质储量9.4×108 t ,采出程度为13.3%,未动用储量2.1×108 t ,提高采收率及效益动用面临注不进、驱不动、波及差等诸多难题。
为了提高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胜利油田攻关创新压驱技术。
综合运用地质学、渗流力学和油藏工程等理论和方法,采用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形成了压驱油藏适应性评价标准、室内实验技术体系、油藏工程方案优化设计方法等技术系列,配套了分层压驱、组合缝网体积压裂、调驱等工艺技术。
矿场试验表明,压驱能够快速补充地层能量,大幅度提高油井产能及采收率,2020年3月以来,低渗透油藏累积实施450个井组,累积注水量为1 384×104 m 3,累积增油量为55.7×104 t ,压驱开发技术正逐步成为低渗透油藏主导开发新技术。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提高注水能力;压驱开发技术;能量补充;高压注水;压裂裂缝文章编号:1009-9603(2023)06-0061-11DOI :10.13673/j.pgre.202206036中图分类号:TE319文献标识码:APractice and understanding of pressure drive development technologyfor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s in Shengli OilfieldYANG Yong 1,ZHANG Shiming 2,CAO Xiaopeng 2,LÜ Qi 2,WANG Jian 2,LIU Haicheng 2,YU Chunlei 2,SUN Hongxia 2(1.Shengli Oilfield Company , SINOPEC , Dongying City , Shandong Province , 257000, China ; 2.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Research Institute , Shengli Oilfield Company , SINOPEC , Dongying City , Shandong Province , 257015, China )Abstract : The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s in Shengli Oilfield are rich in resources , with produced geological reserves of 9.4×108 t , recovery of 13.3%, and unproduced reserves of 2.1×108 t. Enhanced oil recovery and benefit development face many challenges , such as injection failure , displacement failure , and poor swept volum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effect of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s , Shengli Oilfield has innovated the pressure drive technology to tackle these problems. A series of technolo ‐gies have been developed , including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the adaptability of pressure drive technology , the laboratory experi ‐mental technology system , and the optimization design method for reservoir engineering schemes by comprehensively applying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geology , fluid flow mechanics in porous medium , and reservoir engineering as well as combining physical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se technologies are supported by zonal pressure drive , combined network volume fracturing , and pro ‐file control and drive processes. Field tests showed that pressure drive can quickly replenish formation energy and dramatically im ‐prove oil well productivity and recovery. Since March 2020, 450 well groups have been implemented in low-permeability reser ‐voirs , with a cumulative injection of 1 384×104 m 3 and a cumulative oil increase of 55.7×104 t. Pressure drive development technol ‐ogy is gradually becoming a new leading development technology for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s.Key words :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 ;water injection improvement ;pressure drive development technology ;energy replenish ‐ment ; high-pressure water injection ;hydraulic fracture收稿日期:2022-06-20。
低渗透油田建立有效驱替压力系统研究
前 言
低渗透油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 , 我国也有 相当数量的该类油藏 , 在近年新探 明的石油地质储
= l — 一 rc ( - ( ) qn 2 n r zl+ 1  ̄ R ' )
d n R r 2 h r r 一2 h n
=
一 一
旦
・
-I 7
() 2
\‘ ,
量 中, 渗透、 低 特低 渗透储量所 占的 比例越来 越
大[ ] 1 。而在已投入开发的低渗透油 田中, 有相 当 部分是处于低产低效状态¨ j 。。因此如何进一步改
式 中: h为油层有效厚度 , C为与储层性质有关 m;
的常数 。
流理论推 导 出不等产量的 注水 井和生产井之 间驱替 压 力梯 度的分布 表达 式 , 以反 映 出注水 可 井与生产 井之 间的压力分布情况 。 拟计算表 明, 模 若将该 成果应 用于低渗 透 注水 开发油 田将
会明显改善 开发效果。
关键词: 低渗透油田; 压力梯度; 注采井距; 压力系统; 有效驱替; 榆树林油田
l n 等
式中: p 为地层压力, P; M ap 为生产丌丌底压力, ; 4- 4- _- -I I _ Ⅶ p 为注水井井底压力 , ;。 缸 ^ r为泄油半径, ;。 m 为原
1 低渗透油层注采井间的压力梯度分布
如图 1 所示 , 设在均质无限大地层 中有不同产
量的 A B2口井 , 中 A为注水井 , 、 其 日注水 量为 g; B为生产井 , 日产 油量为 g , 。2井之 间距 离为 R则A , B两井 主流线上任意一点 ( 距离注水井 为 r的势 M 4: ) 为【 J
低渗透油藏地质探讨
低渗透油藏的确定主要根据渗透率对其进行科学分类,可以分为低渗透油田、特低渗透油田以及超低渗透油田三大类,不同的渗透率对于开采工艺也有不同的工艺要求,由于其过低的油层渗透率,很多油田不采用增产措施都无法保证其正常生产,稳产状况难以得到保证,产量也难以得到保证。
油藏的地质特征对其开采工艺产生重要影响作用,因而确定油藏的地质特征,是保证开采工艺应用以及提高采收率的关键因素。
1 低渗透油藏的地质特征低渗透油藏的地质特征与中渗透油藏、高渗透油藏具有一定的差异,因而特殊的储层特征能够主观反应其地质特征。
1.1 地质特征低渗透油藏的地质特征主要表现为低渗透率和较差的物理性质。
渗透油层主要表现为透镜状特征,油层的连续性相对较差,油层中的砂体未发育。
同时油层中的孔隙分布较为多样,其泥质含量也相对较高,孔隙的表层特征较为粗糙,孔隙喉道的半径非常小,很多孔喉都呈现片状。
油层储层的均匀性质较差,再其横向与纵向的储物分布上能够体现较为明显的差异性特点,油层的束缚水饱和度也相对较高。
沉积相方面的表现特征也较为明显,多物源以及近物源是其主要表现特征,矿物的成熟度相对较低,结构不稳定,沉积现象变化较快都能够体现其不良的物性特征[1]。
1.2 开发特征低渗透油藏的天然储藏能量较弱,储层的可释放压力也相对较小,其内部的流体流度能力较弱,接受水驱动控制程度较差,储层的产量很小,内部压力释放和下降速度较快,自然产能十分低下,不采用外力干预的采收率极低,很多储层都不具备开采条件。
油藏内部的吸水能力也非常差,传统开采工程中应用注水等方式的作业方式能够提升开采工作效率,但是在低渗透油藏应用注水工艺其起效速度却十分缓慢,甚至有些储层在接受外界注水之后,会发展到无法继续注水的地步。
油层储层的内部压力较小,导致开采作业存在较大的工作难度,其自然产能严重不足,单次采收率往往微乎其微。
同时由于油层的饱和度相对较低,注水之后储层的产能下降速度非常快,因而低渗透油藏普遍不具备稳产期。
《低渗透油田注气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研究》
《低渗透油田注气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研究》篇一一、引言低渗透油田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在石油开发中面临的挑战之一。
由于低渗透油田的储层特性,传统的开采方法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开采效果。
因此,研究新的驱油技术和渗流机理,对提高低渗透油田的开采效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低渗透油田注气驱油技术及渗流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低渗透油田概述低渗透油田指的是地下油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较低的油田。
这种类型的油田储层复杂,单井产量低,开发难度大。
为了有效开发低渗透油田,需要采用特殊的开采技术和方法。
三、注气驱油实验为了研究低渗透油田的驱油技术,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注气驱油实验。
在实验中,我们向地下油层注入不同类型的气体,如氮气、二氧化碳等,观察并记录了注入过程中压力变化、气体分布、采收率等关键数据。
实验结果表明,注气驱油技术可以有效提高低渗透油田的采收率。
在注气过程中,气体通过改变地下油层的压力分布和流体流动状态,使原油更容易被采出。
同时,气体还可以与原油中的轻质组分混合,降低原油的粘度,提高其流动性。
四、渗流机理研究为了深入理解注气驱油过程中的渗流机理,我们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我们模拟了气体在地下油层中的流动过程,分析了气体对原油流动性的影响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注气驱油过程中的渗流机理主要包括气体对地下油层压力的改变、气体对原油粘度的降低以及气体对原油的置换作用等。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注气驱油技术能够有效提高低渗透油田的采收率。
五、结论本文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低渗透油田的注气驱油技术和渗流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注气驱油技术可以有效提高低渗透油田的采收率。
通过对渗流机理的分析,我们了解了气体在地下油层中的流动过程及其对原油流动性的影响机制。
这些研究结果为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六、未来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低渗透油田的注气驱油技术研究。
《低渗透油田注气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研究》范文
《低渗透油田注气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研究》篇一一、引言低渗透油田因地质条件和自然压力的影响,在采油过程中常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提高采收率,注气驱油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旨在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深入探讨低渗透油田注气驱油技术中的关键因素和渗流机理。
二、注气驱油技术概述注气驱油技术是通过向油田中注入其他气体,通过气压增加来降低油流阻力,从而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该技术广泛应用于低渗透油田,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等优点。
三、实验设计为了研究低渗透油田注气驱油的渗流机理,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实验。
实验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实验材料准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低渗透油田岩心,进行相关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分析。
2. 注气实验:采用不同压力和不同种类的气体进行注气实验,记录不同条件下的压力变化和气体流动情况。
3. 渗流观察:通过高速摄像技术,观察气体在岩心中的流动情况,分析其渗流机理。
4.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探讨注气驱油的效率、影响因素和改善措施。
四、渗流机理研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1. 在一定范围内,注气压力的提高有助于降低油流阻力,从而提高采收率。
然而,过高的压力可能会导致岩心结构破坏,反而降低采收效果。
2. 不同种类的气体对渗流效果的影响不同。
例如,某些气体在岩心中的扩散速度较快,有利于提高采收率;而另一些气体则容易在岩心中形成滞留,影响采收效果。
3. 渗流过程中,气体在岩心中的流动路径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岩心结构、孔隙度、渗透率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注气方案。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注气驱油技术在低渗透油田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能有效提高采收率。
2. 注气压力、气体种类和岩心性质等因素均对渗流效果产生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优化调整。
3. 进一步研究气体在岩心中的扩散和渗流机理,有助于提高注气驱油技术的效率和效果。
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技术研究
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技术研究低渗透油藏是油气勘探开发中常见的一种储层类型,其特点是储层孔隙度低,孔隙度小于10%,渗透率低,渗透率小于0.1mD。
由于储层渗透率低,导致油气开采更加困难。
如何高效地开采低渗透油藏成为了石油工业技术研究的重点之一。
其中,水驱开发技术是一种较为常用的开采方式。
本文将围绕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技术研究进行探讨。
一、水驱开发技术的基本原理水驱开发技术是一种以水为驱动力,将储层油水混合物推动至井口,以达到提高采收率和维持油气生产的目的。
在低渗透油藏中,水驱开发技术的实施需要保证注入水的压力高于储层流体压力,从而推动油水混合物流动。
此外,要保证注入水的质量是优良的,水页面稳,不污染储层。
二、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技术的难点1、水与油的分离难度大低渗透油藏中储层孔隙度小、孔径细,水与油相接触面积大,水与油协同性强,而且相互之间的粘度很小,难以分离。
同时,低渗透油藏中注入的驱水压力要合理调整,不能过大或过小,否则将影响油的驱出。
2、水驱开发的采油率底使用水驱进行开发,由于只是将油水混合物向井口推动,因此油藏中的原油存在无法被开采利用的情况,这意味着水驱开发技术不可能实现100%油的采集。
3、井网密度不够低渗透油藏井距较大,井网密度不够,导致水的注入压力难以成为全井组的平衡,高压注水的区域仅能注入少量水,而低压注水的区域仍存油藏。
三、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技术的技术改进1、适量加入化学类驱动剂在水驱开发中,适量加入化学类驱动剂能够很好地实现水与油的分离,在水驱开发中起到更好的驱油效果。
2、提高井网密度在低渗透油藏的开发中,提高井网密度,增加井口数量,能够更好地实现驱油过程中的良好油水分离和油的驱除。
3、采用地面人工手段辅助提高水的注入压力使用人工方法进行补液,即保证水的注入压力和增加钻井深度,能够很好地帮助水驱开发实现更高的采油率。
四、结语低渗透油藏是油气勘探开发中常见的难题,采用水驱开发技术能够很好地提高其开采效率。
《低渗透油田注气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研究》范文
《低渗透油田注气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油田开发成为了至关重要的领域。
然而,对于低渗透油田的开发与生产却常常面临许多挑战。
由于低渗透油田的特殊性质,传统驱油方式的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寻求更高效、经济的开发方法,成为了科研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注气驱油技术,因其对低渗透油田的高效开采潜力,正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研究低渗透油田的注气驱油实验以及其渗流机理,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
二、注气驱油实验(一)实验材料与设备本实验主要使用低渗透油田的岩心样品、氮气、原油等材料。
实验设备包括高压驱替系统、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
(二)实验方法本实验采用高压驱替系统进行注气驱油实验。
首先,将岩心样品置于驱替系统中,设定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然后注入氮气进行驱油。
通过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并记录数据。
(三)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注气驱油技术对低渗透油田的开采效果显著。
随着注气量的增加,采出率也逐渐提高。
三、渗流机理研究(一)气体渗流规律注气驱油的渗流过程涉及多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
其中,气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是关键过程之一。
研究表明,气体在低渗透油田的岩心样品中渗流时,遵循一定的规律性,即气体在压力梯度的作用下,从高压区域向低压区域流动。
(二)驱油机理分析注气驱油的驱油机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气体对原油的置换作用,将原油从岩心样品中挤出;二是通过降低原油的粘度,提高其流动性,从而更容易地被采出。
这一过程涉及到气体与原油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多孔介质中的流体动力学等复杂因素。
四、结论与展望(一)结论通过对低渗透油田的注气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注气驱油技术对低渗透油田的开采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提高采出率。
2. 气体在低渗透油田的岩心样品中渗流时遵循一定的规律性,即气体在压力梯度的作用下从高压区域向低压区域流动。
低渗透油藏水驱过程研究
低渗透油藏水驱过程研究低渗透油藏,也称为难采油藏,其绝对渗透率小于1mD,是全球各地油气勘探和开发的难点之一。
由于岩石孔隙结构较不利于油水流动,低渗透油藏的水驱开发一直是石油工程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就低渗透油藏水驱过程的相关研究进行探讨。
一、低渗透油藏水驱原理低渗透油藏水驱过程,是利用地下水的能量来驱退油的一种油田开发方式。
在低渗透地层中,岩石孔隙微小,岩石表面较大,因此孔隙壁面张力相对较大,油水共存状态下,水会尽可能向孔隙壁面靠拢。
在这种情况下,岩石孔隙内仍有大量的原油,无法被直接采出。
因此,使用水驱注入方式,通过注入大量地下水,油水二相接触面积增大,使原油从孔隙中被逐渐替代出来,最终达到推动原油沿着孔隙移动,逐步被采集出来的效果。
水驱过程中,水能够消除孔隙间残余的油,促进油的排放,大幅提升采油效率。
二、低渗透油藏水驱过程的研究现状1、富水油藏水驱开发技术的应用难于开发的“富水油藏”,在油气勘探开发中一直是极具挑战性的对象。
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和改进,油气勘探公司依然在不断地通过加强富水油藏的水驱开发技术来加快开发进程。
在富水油藏的水驱过程中,主要通过注水方式来推动原油渗出,增加采油效率。
一方面,注水可以促使孔隙内油水共存状态下水多油少的现象逆转,从而实现赶油效果,另一方面,适当的注水也能保持井底压力稳定,防止油井泄漏。
虽然富水油藏水驱开发存在一定的挑战,但是研究学者与工程师们不断优化技术手段,不断提高推油效率,相信行业应用武器必将持续深入。
2、低渗透油藏水驱机制的探讨低渗透油藏水驱的机理一直是石油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目前,最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从物理机制及流体力学模型方面展开研究。
利用流体力学模型对低渗透油藏多孔介质进行数值仿真计算,可以模拟水驱过程中的流体流动及储集层的岩石破裂等现象。
同时,还可研究水驱过程中在不同注水条件下,油和水通过孔隙相互作用形成的界面和分布规律等。
3、低渗透油藏水驱中化学物质的应用为了促进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效率,科研人员尝试引入化学物质来提高水驱油过程中的效果。
【Selected】特低渗透油藏有效驱替压力系统建立.ppt
主要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二、驱替压力系统的建立 三、特低渗透油藏应用实例 四、结 论
一、问题的提出
特低渗透油藏由于岩性致密、渗流阻力大、压力传导能力差,导致 油井产量低。因此,注水等补充能量是开发特低或超低渗透油藏开发的 核心。本文以注水为例探讨低渗透油藏有效开发技术。
0.8
0.6
0.4
0.2
0 4 22 40 58 76 94 112 130 148 166 184 202 220 237
注采井距(m)
1.4 1.2
1 0.8 0.6 0.4 0.2
0 4
驱动压力梯度 启动压力梯度
22 40 58 76 94 112 130 148
注采井排距距((mm))
存在压裂缝注采井间压力梯度分布 不存在压裂缝注采井间压力梯度分布-3)、式(1-4)、(1-5)计算K=0.8×10-3mD,Xf=100m, 在考虑启动压力梯度情况下,存在压裂缝时合理注采井距260m,不存在压 裂缝时合理注采井距150m。
压力梯度(MPa/m) 压力梯度(MPa/m)
1.2
1
驱动压力梯度
启动压力梯度
储层压裂裂缝扩大了油水井间驱替距离。在储层渗透率一定的情 况下,极限最大静压差(Pinj-Pw)决定了油井孔隙最大泄油半径r。反 之若油田开发井网一旦确定,即油水井距确定,则油田开发注水强度 (Pinj-Pw)决定了油田采油速度及油田采收率。其次,如油水井距小 于(R+L),等强度的静压差(Pinj-Pw)将导致油藏快速见水。驱替端 点压力Pinj及末端油井流压控制 Pw是影响油藏开发好坏的关键因素。
0.02
0.389 1.052 13.73 8.568 4.478 2.405 4.842 0.346 26.84 8.064
《2024年低渗透油田注气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研究》范文
《低渗透油田注气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研究》篇一低渗透油田注气驱油实验与渗流机理研究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低渗透油田的开发与利用逐渐受到重视。
低渗透油田的开采难度大,储层渗透率低,传统的开采方法效果不佳。
因此,注气驱油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开采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低渗透油田的开发中。
本文旨在通过实验研究和渗流机理分析,探讨注气驱油技术在低渗透油田的应用及优化措施。
二、实验方法与材料1. 实验材料:本实验采用低渗透油田岩心、气体(如氮气、二氧化碳等)和油品。
2. 实验设备:包括高压驱替系统、岩心夹持器、压力传感器、流量计等。
3. 实验方法:首先,对低渗透油田岩心进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测定,如孔隙度、渗透率、润湿性等。
然后,进行注气驱油实验,观察注气过程中的压力变化、气体与油品的驱替情况。
最后,通过渗流机理分析,探讨注气驱油过程中的渗流规律。
三、注气驱油实验过程与结果1. 实验过程:将低渗透油田岩心置于岩心夹持器中,通过高压驱替系统注入气体。
观察注气过程中的压力变化,记录气体和油品的驱替情况。
重复实验,以获取更准确的数据。
2. 实验结果:在注气过程中,压力逐渐上升,气体逐渐替代原油,实现了驱油效果。
同时,注气过程对岩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产生了一定影响,如改变润湿性等。
通过对比不同注气条件下的驱油效果,发现注气速率、注气压力等因素对驱油效果具有显著影响。
四、渗流机理研究1. 渗流规律:在注气驱油过程中,气体通过孔隙渗流进入岩心,替代原油并推动其流出。
渗流过程中,受到岩心孔隙结构、润湿性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非线性渗流特征。
2. 影响因素:注气速率、注气压力、岩心孔隙结构、润湿性等因素均对渗流过程产生影响。
其中,注气速率和注气压力是影响驱油效果的关键因素。
此外,岩心的润湿性在注气过程中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渗流规律。
五、结论与建议1. 结论:通过实验研究和渗流机理分析,发现注气驱油技术在低渗透油田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低渗透油田注气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研究》
《低渗透油田注气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研究》篇一低渗透油田注气驱油实验与渗流机理研究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低渗透油田的开采变得尤为重要。
这类油田往往具有低渗透率、高粘度油等特性,导致传统的开采方法效率低下。
因此,研究新的开采技术,如注气驱油技术,对于提高低渗透油田的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实验研究注气驱油技术在低渗透油田的应用,并探讨其渗流机理。
二、实验设计1. 实验材料:本实验选用低渗透油田的岩心样本,并采用空气、氮气等气体作为驱油介质。
2. 实验设备:实验设备包括注气系统、压力测量系统、渗流模拟装置等。
3. 实验方法:将岩心样本放入渗流模拟装置中,通过注气系统向岩心注入气体,观察并记录渗流过程中的压力变化和驱油效果。
三、注气驱油实验结果分析1. 注气过程分析:在注气过程中,气体通过岩心样本的孔隙逐渐渗入,形成一定的压力梯度。
随着注气量的增加,压力梯度逐渐增大,驱使原油向生产井方向流动。
2. 驱油效果分析:通过实验发现,注气驱油技术能够有效提高低渗透油田的采收率。
在相同的时间内,注气驱油技术的采收率明显高于传统开采方法。
此外,注气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膨胀效应有助于降低原油粘度,进一步提高了采收效率。
3. 影响因素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注气压力、注气速度、气体类型等因素对驱油效果具有显著影响。
适当提高注气压力和注气速度有助于提高采收率,但过高的压力和速度可能导致岩心样本破裂,反而降低采收效果。
此外,氮气等轻质气体在驱油过程中具有较好的渗透性和膨胀效应,能够有效提高采收率。
四、渗流机理研究1. 气体在岩心中的渗流过程:气体在岩心中的渗流过程受到岩心孔隙结构、孔隙度、渗透率等因素的影响。
气体通过孔隙逐渐渗入岩心内部,形成一定的压力梯度,驱使原油向生产井方向流动。
2. 气体与原油的相互作用:在渗流过程中,气体与原油发生相互作用,降低原油粘度,提高其流动性。
此外,气体还可能对岩心内部进行溶蚀作用,进一步扩大孔隙结构,提高采收率。
《低渗透油田注气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研究》范文
《低渗透油田注气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研究》篇一一、引言低渗透油田的开发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因其丰富的油气储量在全球能源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由于低渗透油田的开发难度较大,导致开发成本较高、开发效率相对较低。
注气驱油技术作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采油技术,通过注入气体,利用气体的渗透作用,可以有效提高采收率,并改善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效果。
因此,对低渗透油田的注气驱油实验及其渗流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验设计与方法本实验针对低渗透油田,采用了注气驱油的方式进行研究。
具体步骤如下:1. 实验材料与设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低渗透油田岩心、注气设备、采收率测试设备等。
2. 实验条件:控制温度、压力等环境因素,以模拟实际低渗透油田的地层环境。
3. 注气过程:将气体以一定的速度和压力注入岩心,观察其渗流过程。
4. 采收率测试:在注气过程中及注气结束后,对采收率进行测试,记录数据。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注气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渗流规律及采收率变化情况。
具体分析如下:1. 渗流规律:在注气初期,气体迅速渗透到岩心内部,随着注气量的增加,渗流速度逐渐降低,但仍保持一定的渗流速度。
在注气后期,气体逐渐扩散到岩心的各个角落,形成较为均匀的渗流场。
2. 采收率变化:随着注气量的增加,采收率逐渐提高。
在注气初期,由于气体迅速渗透到岩心内部,采收率提高较快;而在注气后期,由于气体逐渐扩散到岩心的各个角落,采收率提高速度相对较慢。
3. 渗流机理:低渗透油田的注气驱油过程中,气体通过孔隙、裂缝等通道进入岩心内部,利用其渗透作用将原油驱出。
同时,气体在岩心内部形成压力差,进一步促进原油的流动。
此外,气体还能降低原油的粘度,提高其流动性。
四、结论通过对低渗透油田的注气驱油实验及其渗流机理的研究,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1. 注气驱油技术可以有效提高低渗透油田的采收率。
2. 注气过程中,气体通过孔隙、裂缝等通道进入岩心内部,形成较为均匀的渗流场。
低渗透油藏降压增注技术研究与应用
低渗透油藏降压增注技术研究与应用摘要:针对低渗油田部分注水井注入压力高、注水驱替效率低的情况,开展了表面活性降低注入压力实验研究,室内进行了表面活性剂体系界面张力、界面张力稳定性能研究,并进行了表面活性剂体系降低驱替压力物理模拟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出的表面活性剂体系具有较好的界面张力稳定性。
在史深100油田进行了3口井现场试验,都取得较为显著效果。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低渗透油田界面张力注入压力日注入量现河采油厂低渗透油藏储层以泥质胶结为主,粘土矿物含量高。
储层易受污染,且污染后难以恢复。
存在地层渗透率低、注水启动压力高、欠注严重等问题。
其中因物性差因素导致的欠注井实施酸化措施后效果较差,如何实现该类欠注井的有效注水,是水井工作的重要内容。
本文针对物性差欠注井增注难度大的问题,开展了低渗储层渗流特征调研,研究开发出适应于史深100沙三段储层的活性降压增效剂,通过现场试验取得较为显著效果。
一、低渗储层渗流特征渗流流体由体相流体和边界流体两部分组成。
边界流体是指其性质受界面现象影响的流体。
研究表明,岩石的渗透率越低,则岩石孔隙系统的平均孔道半径越小,非均质程度更严重,孔隙系统中边界流体占的比例越大。
这些特点明显地影响液体与固体界面的相互作用。
渗透率越低,这种液固界面的相互作用越强烈。
它将引起渗流流体性质的变化,使低渗透油层中的渗流过程复杂化。
在特低渗透储层中,由于固体与液体的界面作用,在油层岩石孔隙的内表面,存在一个原油的边界层。
在边界层内,原油的组成和性质都与体相原油的差别很大,存在组份的有序变化,存在结构粘度特征。
这个边界层的厚度,除了原油本身性质以外,它还与孔道大小有关,与驱动压力梯度有关。
一般来说,原油在特低渗透油层中渗流时呈现出非线性渗流特征,具有启动压力梯度。
二、表面活性降压增效剂的研究1. 表面活性降压增效剂作用机理注水压力与地层对注入水的有效渗透率有关。
因此,若能提高地层对注入水的有效渗透率,就能降低注入压差。
《低渗透油藏渗流规律及有效驱动压力系统研究》范文
《低渗透油藏渗流规律及有效驱动压力系统研究》篇一一、引言低渗透油藏作为一种非常规油藏资源,由于其特有的物理特性及经济价值,成为了现代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的关键领域。
对低渗透油藏的渗流规律及有效驱动压力系统的研究,对于优化油田开发策略、提高采收率以及保护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研究低渗透油藏的渗流规律及有效驱动压力系统,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低渗透油藏的渗流规律低渗透油藏的渗流规律主要表现为:1. 渗透率较低:低渗透油藏的渗透率普遍较低,通常为0.1~1mD之间。
其特点为多孔介质中流体流动的阻力大,导致采收率较低。
2. 渗流速度慢:由于渗透率低,低渗透油藏的渗流速度较慢,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稳定状态。
3. 渗流机制复杂:低渗透油藏的渗流机制包括扩散、对流和吸附等多种机制,这些机制在特定条件下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油藏的渗流规律。
三、有效驱动压力系统的研究有效驱动压力系统是低渗透油藏开发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了更好地开发低渗透油藏,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驱动压力系统。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 压力传播机制研究:分析在注入动力作用下,如何将动力传播至整个低渗透油藏的机制,探讨如何利用这些机制来优化油田开发策略。
2. 压力控制技术:通过技术手段如合理利用采出程度、水驱替率等来控制油田内的压力,实现更好的驱替效果和更高的采收率。
3. 驱动压力系统的优化:根据油田实际情况,结合地质条件、储层特性等因素,对驱动压力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提高其效率和效果。
四、实验研究及结果分析为了更好地研究低渗透油藏的渗流规律及有效驱动压力系统,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
具体如下:1. 渗流实验:通过模拟低渗透油藏的实际地质条件,在实验室内对渗流规律进行研究,发现与实际油藏有较高的一致性。
2. 数值模拟研究: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有效驱动压力系统进行研究,建立了压力传播模型、采出程度与驱替效率关系模型等,为后续实践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低渗透油田注气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研究》范文
《低渗透油田注气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研究》篇一一、引言低渗透油田的开发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由于其具有高开采难度、低产率等特性,对于驱油技术的改进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开展低渗透油田注气驱油实验,并结合渗流机理研究,以期提高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效率与效果。
二、低渗透油田概述低渗透油田指的是储层渗透率较低的油田,通常表现为孔隙度小、渗透性差等特点。
这种油田的开发需要较高的技术要求,因此对驱油技术进行研究和改进具有较高的必要性。
三、注气驱油实验设计为深入了解低渗透油田的渗流机理和优化驱油过程,我们设计了注气驱油实验。
该实验以低渗透油田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注气压力、注气速率等参数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中,我们详细记录了压力变化、产油量、产气量等数据。
四、注气驱油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1. 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首先进行了油田的预处理工作,包括清洁井筒、测试储层等。
随后,我们根据设计好的参数进行注气驱油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实时监测了压力变化和产油量等数据。
2. 结果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注气压力和注气速率对驱油效果具有显著影响。
在适当的注气压力和注气速率下,可以提高产油量,降低原油的含水率。
此外,我们还发现低渗透油田的渗流机理具有复杂性,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
五、渗流机理研究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低渗透油田的渗流机理,我们进行了以下研究:1. 储层物性研究:通过分析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参数,了解储层的物理性质对渗流的影响。
2. 渗流模型建立:根据实验数据和储层物性参数,建立低渗透油田的渗流模型,以便更好地描述渗流过程。
3. 影响因素分析:分析注气压力、注气速率、温度等因素对渗流的影响,找出最佳驱油参数范围。
六、结论与展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注气压力和注气速率对低渗透油田的驱油效果具有显著影响,通过优化这些参数可以提高产油量和降低原油含水率。
2. 低渗透油田的渗流机理具有复杂性,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
《2024年低渗透油藏渗流规律及有效驱动压力系统研究》范文
《低渗透油藏渗流规律及有效驱动压力系统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低渗透油藏的开发逐渐成为国内外石油工业的重要领域。
低渗透油藏因其储层渗透率低、储量分布不均等特点,其开采难度较大。
因此,对低渗透油藏的渗流规律及有效驱动压力系统进行研究,对于提高采收率、优化开发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低渗透油藏的渗流规律及有效驱动压力系统进行深入研究,为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低渗透油藏的渗流规律低渗透油藏的渗流规律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储层特性、流体性质、边界条件等。
研究其渗流规律对于掌握油藏的开发动态、优化开采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一)储层特性对渗流规律的影响储层特性是影响低渗透油藏渗流规律的重要因素。
储层的孔隙结构、渗透率、饱和度等特性参数直接决定了流体的渗流速度和流动方向。
研究表明,低渗透储层的孔隙结构复杂,流体在其中的流动往往呈现出非线性特征。
(二)流体性质对渗流规律的影响流体性质也是影响低渗透油藏渗流规律的重要因素。
流体的粘度、密度、压缩性等性质将直接影响其在储层中的流动状态。
在低渗透储层中,流体的非线性流动特征尤为明显,需要充分考虑流体性质对渗流规律的影响。
(三)边界条件对渗流规律的影响边界条件也是影响低渗透油藏渗流规律的重要因素。
储层的边界条件包括井网布置、生产制度等,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流体的流动路径和速度。
因此,在研究低渗透油藏的渗流规律时,需要充分考虑边界条件的影响。
三、有效驱动压力系统研究有效驱动压力系统是低渗透油藏开发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研究有效驱动压力系统,可以更好地掌握油藏的动态特征,为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一)有效驱动压力系统的构成有效驱动压力系统主要由地层压力、井底压力和流动压力等组成。
地层压力是储层内部的压力,井底压力是井筒内的压力,流动压力则是流体在储层中流动时所受到的阻力。
这些压力因素共同构成了有效驱动压力系统。
(二)有效驱动压力系统的优化优化有效驱动压力系统是提高采收率的关键措施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油藏最大驱替端点压力Pinj控制
pinj p (r ) 1 p p (r ) p w 1 Rr Rr r r r ln ln rw rw
计算油藏最大驱替端点流压Pinj= 26.4 MPa,即最大井口压力为8MPa。
4、注采关系模型确定
特低渗透储层有效驱替压力系统难以建立是因为有启动压力存在。 驱替端点压力损失大。因此,未建立有效驱替压力系统之前,产量递 减快,压力下降快。统计渗透率为0.6毫达西储层,采液量平均月下 降10.3%。因此,合理的注采关系模型,是制定合理注采技术政策的 依据,也是油藏获得长期稳产的基础。
3、有效开发注采关系模型确定
矿藏统计低渗透油藏高效开发注采比与油藏渗透率有较好的相关性。储层 渗透越低,建立有效驱替压力系统所需注采平衡比越高。 储层渗透率小于1mD时,所需注 采平衡比高达2以上;储层渗透 率大于100mD时,所需注采平衡 比低至1.0左右。反映出特低渗 透油层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及地 层对压力传导的损失。
增产作用
(1-3)
应用压力叠加原理确定地层中任一点驱动压力梯度:
pinj p (r ) 1 p p (r ) p w 1 Rr Rr r r r ln ln rw rw
Pinj—端点注入井底流压,MPa; R —油井孔隙泄油半径,m; Pw—末端油井井底流压,MPa; rw—井筒半径,m;
②有效驱替压力系统建立后的注采关系模型:快速建立起有效的驱 替系统以后,油藏开发特征是地层压力分布因储层非均质而不均匀,见 效幅度不均衡,见效方向不均衡等不良动态效应。这不利于油田的稳定 开发。油藏注采必须保持有效平衡。其注采比值亦随着地层渗透率的不 同而不同,但总体趋势比前期是降低的。 经验参数:注采比保持在1.05-1.1,油井流压不低于饱和压力80%, 注水井流压不高于最大驱替端点压力。地层能量保持水平100%以上。
高。当储层渗透率小于1×10-3μm2时,所需注采平衡比高达2以上。
有效驱替压力系统末建立时的合理的注采关系模型是先建立
有效驱替压力系统。有效驱替压力系统建立后的注采关系模型是 油藏注采必须保持有效平衡。其注采比值亦随着地层渗透率的不 同而不同,但总体趋势比前期是降低的。
汇报结束! 谢 谢!
源 汇
达西渗流
非达西渗流
镇53:2175.65m 长81 灰褐色油浸细砂岩
压力剖面示意图
一、问题的提出
特低渗透油藏开发实践中往往出现两个极端现象: 1、油藏驱替压力系统长期建立不起来。油井低产,采 油速度过低。 2、水驱突进。油藏含水上升过快,产量递减较大。 特低渗透油田开发初期如何避免上述不利的开发状况, 核心是建立最佳的有效驱替压力系统。
μ—流体粘度,mPa·s; a—常系数。
(1-1) G—压力梯度,MPa/m; K—储层渗透率,10-3μm2
三叠系延长组岩心实测启动压力梯度
根据三叠系延长组岩心测得的启动压力梯度在0.0071MPa/m~ 0.0933MPa/m之间,平均为0.0678MPa/m。启动压力梯度随驱替速度的增大 而增大,随渗透率的增高而降低。
压力敏感 启动压力梯度
kQ f re 1 p ln 1 ln G ( re r ), r r f ; i k 2 K i h r p (r ) Qf r p wf ln , r rf , 2 K h r f w 考虑压裂
三叠系延长组注水井实测视吸水指示曲线 三叠系延长组长6层孔隙度与渗透率关系
2、末端油井流压及见效特征评估
末端油井流压控制主要受控于油藏饱和压力及工况要求。该值一般 容易确定。见效特征评估,特低渗透油藏与中高渗透油藏基本一致。地 层压力或流压、单井日产液能力变化、含水变化等末端油井见效特征。 以安塞油田王窑区为例,压裂后的油井产量变化特征:见效后油井日均 产油4.0吨,与非见效井相比,单井产能提高1.6倍。含水变化特征:孔 隙型见水井,水线推进速度0.61m/d。裂缝型见水井,水线推进速度 4.06m/d。孔隙-裂缝型见水井介于两者之间,含水上升受注水压力的 影响。
储层渗透率与建立有效驱替注采平衡比关系
三、特低渗透油藏应用实例
1、油藏主要参数
油藏中深: 温 度: 渗 透 率: 1845m 55.1℃ 1.68mD
靖安油田五里湾区长612油藏综合成果图
原始地层压力: 13.8MPa 井 网:300m正方形反九点 地层原油密度: 0.76g/cm3 粘 度: 1.95mPa.s 7.81 MPa 饱和压力:
特低渗透油藏 有效驱替压力系统建立的探讨
程启贵
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二○一○年五月
主要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二、驱替压力系统的建立 三、特低渗透油藏应用实例 四、结 论
一、问题的提出
特低渗透油藏由于岩性致密、渗流阻力大、压力传导能力差,导致 油井产量低。因此,注水等补充能量是开发特低或超低渗透油藏开发的 核心。本文以注水为例探讨低渗透油藏有效开发技术。
pinj p (r ) 1 p p (r ) p w 1 Rr Rr r r r ln ln rw rw
1、驱替端点压力Pinj控制
特低渗油藏孔隙度与渗透率有很好相 关关系,可见地层条件下微裂缝基本处于 闭合状态。注水开发视吸水指数变化曲线 也得到相同的结果。低压时视吸水指数相 对稳定,注水压力超过微裂缝开启压力时, 吸水指示曲线会出现拐点。注水开发过程 中,必须确定最大驱替端点压力,避免造 成裂缝开启,使油田发生裂缝性见水。因 此驱替压力建立原则之一为最大驱替端点 压力必须小于微裂缝开启压力。
1.2 1
压力梯度(MPa/m)
驱动压力梯度 启动压力梯度
1.4 1.2
压力梯度(MPa/m)
驱动压力梯度 启动压力梯度
0.8 0.6 0.4 0.2 0 4 22 40 58 76 94 112 130 148 166 184 202 220 237 注采井距(m)
1 0.8 0.6 0.4 0.2 0 4 22 40 58 76 94 112 130 148
①有效驱替压力系统末建立时的注采关系模型:特低渗透储层注水开发初 期,注采比保持1.0左右,开发实践表明,油水井之间不能建立起有效的驱替 系统(与中高渗透储层开发有明显区别)。注采比上调到1.22以上,3个月后 该油田油井大面积注水见效,油藏压力上升。表明已建立起有效的注水驱替压 力系统。“快速有效地建立起驱替系统”与“超前注水”都是同样的指向:即 减轻因地层压力降低造成的各种伤害,提高地层驱替压力。 经验参数:注采比保持在1.15-1.2,油井流压不低于饱和压力85%,注水 井流压不高于最大驱替端点压力。地层能量保持水平105%以上。
二、驱替压力系统的建立
特低渗透油藏中流体的流动明显区别于中高渗透性油藏中的渗流,最本 质也是最明显的就是流动规律不再符合经典的渗流规律—Dracy定律。特低渗 透油层要建立有效的驱替压力系统,必须使油水井之间的驱替压力梯度大于 启动压力梯度。 特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梯度理论上可表述为:
G = a(k/μ)
五里湾一区历年开发指标
四、结
论
特低渗透油层启动压力梯度随着驱替速度的增大而增大,随
着渗透率的增高而降低。 在储层渗透率一定的情况下,极限最大静压差决定了油井孔
隙最大泄油半径。驱替端点压力及末端油井流压控制是影响油藏 开发好坏的关键因素。 储层渗透率越低,建立有效驱替压力系统所需注采平衡比越
注采井距(力梯度分布
不存在压裂缝注采井间压力梯度分布
储层压裂裂缝扩大了油水井间驱替距离。在储层渗透率一定的情 况下,极限最大静压差(Pinj-Pw)决定了油井孔隙最大泄油半径r。反 之若油田开发井网一旦确定,即油水井距确定,则油田开发注水强度 (Pinj-Pw)决定了油田采油速度及油田采收率。其次,如油水井距小 于(R+L),等强度的静压差(Pinj-Pw)将导致油藏快速见水。驱替端 点压力Pinj及末端油井流压控制 Pw是影响油藏开发好坏的关键因素。
五里湾一区历年产量柱状图
5、油田开发效果
到2009年已开发13年, 单井日产油一直稳定在 3.5~5吨,水驱储量控制程 度98.6%,水驱动用程度78%, 水驱指数1.85,存水率0.85, 地层压力保持在原始地层压 力的103%,采油速度1.14%, 采出程度13.6%,计算采收 率可达30%。
油井压裂:加砂 20~25m3 排量1.1~1.2m3/min 水 井: 射孔完井
2、油藏压力梯度及油井生产压差 由
G = 0.0511k-1.2558
启动压力梯度: 饱和压力: 油井合理生产压差: 最小流压:
得到: 0.0244 MPa/m 7.81 MPa 6 MPa 7.8 MPa
压裂改造设计及实测裂缝半长: 120-130m
实测启动压力梯度与地层渗透率关系图
不同渗透率的岩心试验数据回 归,得到启动压力梯度与地层渗透 率关系式:
G=0.0591K-1.463
(1-2)
对于特定的注水油藏,由于油层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及压裂改造措施,其 注水压力有效驱动距离与地层渗透率和压裂改造缝长相关。 一源一汇稳定径向流,压裂改造半缝长为rf,注采井间任一点的地层压力为:
(1-4)
rf —压裂裂缝半长,m。(水井不压裂;忽略裂缝内流动阻力)
根据注采井间地层压力梯度分布特点,注采井间存在启动压力梯度最 小值,因此,要使注采井间流体达到充分流动,流体的驱动压力梯度必须 大于启动压力梯度,结合非达西渗流定律:
Min(ΔP/r) G
(1-5)
根据式(1-3)、式(1-4)、(1-5)计算K=0.8×10-3mD,Xf=100m, 在考虑启动压力梯度情况下,存在压裂缝时合理注采井距260m,不存在压 裂缝时合理注采井距15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