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及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及评价
摘要
本文通过如何进行语文教育审美观的训练、怎样进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中学审美教育评价三个方面予以论述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目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信心,从而塑造健康、向上、和谐的审美观。语文素材中蕴含了许多美的因素,教师的责任在于发掘这些因素,并通过美的方法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并将这将其传递给学生,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渴望和探索热情;语文教学是培养其审美能力最普遍的手段。具体地说,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包括三个方面,即:审美感知力、鉴美能力、创造美的能力;中学语文教学,其职能经历了一个从工具性、思想性到审美性的一个过程。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中阶段,审美性是首当其冲的。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前言
审美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其关键在于“育好人”,这集中地体现在“教”与“学”两个层面。教师的一切教学过程,尤其是语文课教学,都与审美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学中没有用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得一些文质兼美、思想内容深邃、有很高美学价值的资源在“教”的过程中,显得生硬呆板,不利于形成生动活泼、和谐新颖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正处于审美观的形成时期,语文教学渗透
审美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信心,从而塑造健康、向上、和谐的审美观。
一、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观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在《是“育人”,非“制器”》的学术报告中指出:“我们的教育如果失去了人,忘记了人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①语文审美教育在培养学生有高尚道德情操、健全人格、坚强意志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语文素材中蕴含了许多美的因素,教师的责任在于发掘这些因素,并通过美的方法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并将这些传递给学生,从而激发他们的渴望和探索热情。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包含多层面的内涵。如《记念刘和珍君》中“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还有,如《荷塘月色》的淡雅,《天山景物记》的壮丽,《海燕》的激昂,《茶花女》的低回;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陈涉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
(一)美读
首先弄清什么是美读。美读就是有感情的诵读,是体会语文美的有效手段,并对美读展开必要的作用分析。“诵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是无声的书面语变成有声语言的过程,这是一个“倾听”的过程,,一个品味优美、流畅、凝练语言的过程”。②因此,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传统意义上,所谓朗读的“声情并茂”,就是审美的一个层面。美读,就是通过口、耳、眼等感官,让自己的思想和心情全部渗透到文本当中,并在这个过程中享受愉悦、激发审美创造并陶冶情操。通过美读,可以将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元素,通过声音的韵律美把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表现出来,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欣赏能力。美读主要是通过声音,将教材信息转化为真切的感知,进入课文的情境,当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和想象,用抑扬顿挫的声音朗读课文时便会收到美的效果和难以忘怀的记忆。如在对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教学时,让学生朗读课文,尤其是那番对“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徐志摩的“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暗淡是梦里的光辉”诗歌朗诵,使学生好似进入画境之中。通过指导学生运用低沉的语调朗诵课文,体验诗人所要表达的那种诗意。
(二)想象力和课文情景再现
学习文学作品,主要在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也是一个感悟的过程,感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心智活动,需要审美的想象。具体来讲,就是要将作品的语言文字,还原为读者脑海中的艺术形象,将作品中原有的图画、意象通过衍生,更迭出新的内容。通过想象,作品中原有的感性材料便有可能经过新的排列组合创造出形象的思维。如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文。可以通过演示文稿的形式,配上一些旋律比较柔美的音乐,以诗歌中“康桥”的景色作为背景图,诗人在写景时选择了一系列具有柔美、宁静、平和等美感特征的自然风光意象:“夕阳中灿烂若新娘的金柳;碧波中依依摇摆的青荇;倒映着晚霞彩虹般的清潭;暮色中苍翠的水草;夜幕下满载星辉的小船。”选取这些风景作为背景,让这些优美的意象组成了一幅带有梦幻色彩的仙境般的图画,有力地烘托出诗人重游康河时满怀喜悦,美不胜收的内心感受,这些意象是意和象的契和,它灌注了作者的情思,已是意中之象,使之成为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
(三)注重审美教学媒介的选取
审美教学媒介对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对教学媒介的选择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语文审美教育的教学效果。在语文审美教育中,我们要注意对两种媒介的运用。其一是语文自身所具有的美这种媒介,这是语文的本质属性;二是在网络时代,充分利用电脑网络技术设备媒介开展教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不重视“语文美”。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死扣字、词、句来理解其中蕴含的枯燥而单调的意义。缺乏发挥和想象,教法呆板,学生没有兴趣,语文无美可言。然而,汉语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劳动创造和生活积淀的结果,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精神。语文美不是人为的,而是汉语语言文字和文学自身的特有属性。比如汉语独特的音、声、形、韵、义等使之文学作品读起来抑扬顿挫,给人在一种音乐之美,而也正是这种美使语文审美教育的实施者在情感抒发、声音模拟和情感描绘等方面探索美感传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再者,汉字结构的象形字也给人增添了审美想象,让我们在认识汉字的同时,来想象它所展示出的鲜活的生命形象,以及祖先造字时的那种伟大智慧,体会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③,让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因此,通过汉字美这种介质,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对文字美的鉴赏兴趣。另外,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课文大多情文并茂,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语文教学作为一个审美过程,自始至终都带有情感活动。教师的教学情感,教材的创作情感,学生的学习情感,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