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粟裕大将辞帅的难言之隐
毛主席心中的粟裕不能重用的大将
毛主席心中的xx----不能重用的大将关于粟裕大将的评价很多了,但评价方式存在很大问题,拿粟裕与林彪或彭帅、刘帅等人的战功以及战略、战术能力来比较,可以说各有道理。
而实际上在毛主席的心中,其实粟裕才是第一战将,并且是个不能重用的大将。
对于淮海战役,主席的评价是:硬吃了一锅夹生饭。
并讲过:淮海战役,粟裕立下第一功。
和淮海战役比较起来,抗美援朝,本来曾点将粟裕。
希望各位注意,当时粟裕有病在身,主席是派的是罗瑞卿看望,罗瑞卿是主席身边什么样的人,应该不需要在说明了吧。
而号称“战神”的刘帅更是说粟裕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日不是优秀之一。
那么,为什么说粟裕是个不能重用的大将,解放后又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呢?其实陈赓大将的评价早说明问题了。
陈赓大将对粟裕的评价是:“历来有2种人要倒霉,一是功劳太大的人,二是不会迎合的人。
你老兄都占齐了。
”功劳太大,而且粟裕是完全凭借战功的。
解放军将领中能让陈赓说功劳太大的有几个?陈赓本身就是大将啊。
不会迎合人,可能最有体会的是毛,而不是彭帅或其他人。
粟裕三让司令,看起来别的将领会认为粟裕太托大,实际上毛是最不愿意的。
领袖让你当司令,你都谦让,这可就不是一般的不会迎合人了。
所以在58年批斗粟裕的时候为什么有人说粟裕:“阴”“要夺权”。
这个意思不是说你真的夺权,是说你这个性格让别人时刻感觉你有可能夺权。
你的能力和不合群的性格让人不完全。
而肖劲光对主席说:xx对您老人家没有二心。
实际上是这句话让粟裕过关的。
不会迎合人的性格,从另一反面说,就是有反骨。
而功劳太大,有反骨,历史上是谁?韩信。
好在毛不是刘邦。
如果以上还只能说明粟裕是个优秀的将军,并不能说明就是第一战将,那再来看文革中:1967年,粟大将被增补为军委常委,后来国防工业由两人来管,一个聂帅,一个粟大将,粟的名头是国防工业军管小组组长,算是军委里有权力的了。
1976年,毛安排四人小组调整个大单位领导,四人就叶帅、陈锡联、聂帅、粟大将,毛将不久于人世,而安排四军治军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1958年粟裕蒙冤之谜因与两大元帅不和?
1958年粟裕蒙冤之谜,因与两大元帅不和?原标题:粟裕大将的蒙冤与平反在庐山会议上,有人劝粟裕把自己蒙受的冤屈提出来,他却明确表示:“我不愿在彭德怀受批判的时候提我自己的问题。
我绝不利用党内政治风浪起伏。
”《百年潮》杂志1997年第2期曾发表过萧克同志的一篇文章,回忆1958年军队反“教条主义”斗争及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文章提到,当时令人震惊地在军内高层揪出一个所谓“以萧克为主帅、李达为副帅的反党宗派集团”,包括刘伯承元帅在内的一批高级将帅及高中级干部因此受到错误批判和错误处理。
而实际上,处理这一问题的那次军委扩大会,还有另外一个议题,那就是把粟裕作为“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代表人物进行了批判。
会后,粟裕被撤销了总参谋长职务。
时至今日,还有许多人不了解在1958年那次风波中粟裕大将曾蒙冤。
风起于青萍之末195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成都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明确提出:“军队落后于形势,落后于地方”,提议召开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用整风的方式检查总结建国以来的军事工工作。
这之后,在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彭德怀的主持下,研究确定了军委扩大会议的内容和议程。
4月29日,中央军委秘书长黄克诚召集了有中央军委和各总部领导参加的座谈会。
传达了中央军委确定的扩大会议议程。
奇怪的是,身为总参谋长的粟裕这时虽然就在北京,却没有通知他参加这个座谈会。
而且,中央军委拟定的扩大会议议程,竟赫然把解决所谓“总参和国防部关系”问题也列入其中。
总参与国防部之间存在矛盾,情况比较复杂。
新中国成立后,徐向前被任命为总参谋长,因病于1950年初即由副总参谋长聂荣臻代理,1951年10月又增调粟裕出任副总参谋长。
由于从建国初一直到1952年7月,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基本上都是由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主持,粟裕在工作中与军委负责人之间没有发生过明显的矛盾,工作还比较顺利。
唯一出现过的一次误会,是发生在他与聂荣臻之间。
当时聂荣臻担心毛泽东事情太多,太忙,认为不必事无巨细都直接报到毛泽东那里去,因此要求军队方面的报告,都要经他批阅后再根据情况看是否有必要上报。
新中国元帅军衔评定的几个误传
历史天空新中国元帅军衔评定的几个误传文/郭志刚1955年9月27日下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授予10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以元帅军衔。
10位元帅依次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关于元帅军衔的评定问题,社会上的说法很多。
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本来也准备授予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元帅军衔,毛泽东表示不当大元帅后,他们也同时表示不评元帅了;近几年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即本来也要授予粟裕元帅军衔,是粟裕自己让了。
因此毛泽东说要授予粟裕第一大将,同时毛泽东决定“先这样定下来,十大将十元帅”;还有人说元帅军衔在1954年就已基本确定。
上述说法都不甚准确。
笔者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撰成此文,以飨广大读者。
1955年初军委座谈会提出中央军委委员授予元帅军衔1955年2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
该《条例》明确规定:对创建全国人民武装力量和领导全国人民武装力量革命战争、立有卓越功勋的最高统帅,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按照这一规定,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完全应该授予大元帅军衔,但毛泽东自己放弃了。
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除了后来被授予元帅军衔的朱德等10人,如果授予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包括授予粟裕等战功赫赫的高级将领以元帅军衔,亦符合基本规定。
就首次授衔这一历史事件而言,1955年1月中旬的中共中央军委座谈会应该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因为它框定了授予元帅军衔人员的范围。
1月14日和15日,中央军委座谈会开了两天,具体对授予元帅、大将、上将军衔的人选进行研究。
在北京的中央军委委员彭德怀、贺龙、徐向前、聂荣臻、罗荣桓出席会议,陈毅和叶剑英因病,邓小平因事未出席。
会议由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主持。
粟裕为何没能当上元帅
帅军衔” 的命 令。
粟 裕 未 能授 衔 元 帅 ,着实 引起
了当时及后来许 多人的 由衷感慨 。
电中共中央 “ 请求 中央以张鼎丞同
《 开国将帅轶事》 记载 :粟裕身经百 “
战 ,曾组织指挥 了 ‘ 七战七捷 ’鲁 、 战役。9 5年评 军衔 ,粟裕将 军战 15
没有动身前 往中原就职 。中央于 5 月2 1日致 电陈毅 : 陈毅不参加 此 “ 次作 战( 豫东战役 ) , ” 敦促他 “ 尽可
高级将领 ,授予 中华人 民共和国元 领导 的人事安排上 , 他坚 持让 自
能迅速偕 同邓子恢及大批 干部去豫
■圈
■■ 壤 鎏壁 : I 墨垒竺
个纵队配合华野作战 。 西和刘邓会面 ,建立中原军区及 中 战军 4 原局经常T作。 ” 5月 2 l粟裕率领华东野战 8E, 军指挥机关与军委后勤部长杨立三 传》 中有这样一段话 : 陈毅托杨立
把缴 获 的 交直 流 ( ) 用 收 音 机一 电 两
军各部队的负责干部专门做思想l T 作来 的。贺龙首 先从 自我讲起 。 他
按照惯例 ,在一次战役 中,
‘ 若几支部 队联合作战 , 一般 是主 说 : 军委 已内定 我为一名元 帅了 。
要 方 向上 的 指 挥 员 指 挥 次 要 方 我知道 ,这元帅衔是党和毛主席给 挥 员 指挥 后 打响 的部 队指 挥 员 , 兵 员 多 的 指 挥 员 指 挥 兵 员 少 的 先 烈 流 血柄 牲 的结 果 。 ’ ” 粟裕身边 的知情 人士也透 露 :
I堡 壅 ● I 望 :墨 堡 ■
粟 裕 为 何 没 能 当 上 元 帅
粟裕授衔的真相
粟裕授衔的真相作者:鞠开来源:《领导文萃》2008年第21期1955年全军实行军衔制,授了10位元帅,10位大将,57位上将,177位中将,1359名少将。
粟裕名列十大将榜首,人称“共和国第一大将。
”打那以后,在几十年的时间里,粟裕的军衔问题常常成为大家议论的焦点。
许多同志认为,粟裕战功很大,评大将低了,应该授元帅。
不光是党内、军内,连党外高层民主人士邵力子、黄炎培等人也持这种认识。
不少中青年也认为,粟裕战功很大,应该评元帅。
也有人说没有评上元帅,他不满意,受到毛泽东的批评,他哭了。
国防大学党史专家姚旭同志跟我谈到这件事时,很气愤,要我写一篇文章,说明真相。
我知道这件事情后,心中很不平静,认为有必要将粟裕对评衔问题的态度向大家讲清楚。
粟裕授衔的真相究竟如何?作为当时在他身边工作的我来说,有必要将我了解的情况作简要介绍。
我知道,资历、威望、战功,是当时授衔的主要依据。
中央政治局考虑元帅、大将军衔,中央军委考虑上将至少将军衔,考虑好以后报到中央去批。
实行军衔制前,粟裕是大军区级,比正兵团高两级。
他的军衔当然要由中央政治局来考虑。
关于上将至少将的授衔问题,军委确定了一个原则:正兵团,原则上评上将,个别的可评中将或大将;副兵团,原则上评中将,有少数可评上将,个别的评少将;准兵团,有的可评中将,有的可评少将,极个别的可评上将;正军级到准军级,原则上评少将,有少数可评中将,也有少数可评大校;正师级,原则上评大校,有战功的,个别的也可评少将。
粟裕是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是中国军事舞台上一位了不起的伟人。
他演出了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叱咤风云、气吞山河的活剧,指挥和参与指挥了七战七捷、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沙土集、豫东、济南、淮海、渡江和上海等许多重大战役。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赞不绝口。
据毛泽东身边的卫士长李银桥说:“中央在中南海颐年堂讨论解放军高级将领军衔问题,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参加了会议。
“粟裕辞帅”是不是真的?如果粟裕当了元帅,他将顶替哪一位?
“粟裕辞帅”是不是真的?如果粟裕当了元帅,他将顶替哪一位?粟裕,解放战争中表现最突出的双子星之一,就连毛泽东也是高度评价:淮海战役,粟裕要记第一功。
就连林彪,也夸赞粟裕是“打神仙仗”!1955年授衔,林彪等人被授予“元帅”,粟裕却被授予“大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粟裕本来要被授予元帅的,是粟裕让了出来。
是不是这样?1、李银桥说:粟裕让出了“元帅”衔让没让衔,最有发言权的就是军委,以及毛泽东、粟裕等身边的人。
李银桥当时是毛泽东的警卫人员,他曾经告诉外界,粟裕确实是让衔了的。
当时,主张给粟裕授予“元帅衔”的除了党内人士外,党外人士邵力子等人也是绝对的支持者,只因粟裕的功劳太大,解放战争中的表现太过突出。
授衔前,毛主席是支持给粟裕授予元帅的,他说道:“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都可以领元帅衔。
在解放战争中,哪个不晓得华东粟裕啊!”此时,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这个人就是周恩来,他说道:“可是,粟裕已经辞帅了啊!”听完这话,毛泽东不无感慨:“难得粟裕,三次辞让啊!比起那些为了军衔喊着要跳楼的人,强了千百倍啊!”这么一段话,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粟裕得知上面有意授予自己元帅,已经做出了辞帅的举动了;二是,粟裕曾经有过“三次辞让”。
哪三次辞让?一是在1945年,粟裕不当华中军区司令员,坚持只当副司令员,他认为张鼎丞无论资历,还是战功,都在自己之上。
因此,组织上经过商议,最后同意张鼎丞当了华中军区司令员。
二是在1948年,组织上要任命粟裕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坚持只当副司令员,让陈毅当了司令员。
最后,经过组织上的批准,让粟裕担任了华东野战军的代司令员。
三是在1955年,粟裕听到要授予他元帅的消息,表达了让出“元帅”的意思。
很多人认可粟裕辞任“华中军区司令员”和“华东军区司令员”这两件事情,但是,对于“粟裕辞帅”,争议非常大。
一方认为,粟裕的资历可能稍有欠缺,按照标准,粟裕不够条件,所以谈不上“让”;另一方认为,粟裕的军功已经够了,完全可以授予元帅,如果不是粟裕在1945年、1948年的两次辞让,资历也够了。
战神粟裕
粟裕大将的奇闻轶事有着“军神”之称的刘伯承元帅曾评价说,粟裕同志智深勇沉,非常优秀,百战百胜,有古名将之风,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是中国的战略家。
林彪自比天马,从不夸赞其他人,惟独对粟裕是个例外,林彪说:“粟裕尽打神仙仗。
”粟裕从没有上过正规军校,完全是在战争实践中成长起来的。
他有着怎样的传奇色彩呢?一、粟裕大将是个超级“图痴”刘伯承、林彪、粟裕都是军事指挥的高手,他们都不吸烟,不喝酒,不打牌,不跳舞。
滚滚红尘里,他们似乎都是“榆木疙瘩”,不大会“享受”人生。
他们当然也有自己的嗜好。
刘伯承爱看书;林彪爱看地图,还一边看,一边吃容易使人放屁的炒黄豆;粟裕也是个超级“图痴”,但是他不爱吃炒黄豆。
许多人大惑不解,好奇地问粟裕,地图究竟有何奥妙?粟裕笑笑说,奥妙无穷!熟悉地图,熟悉地形,是指挥员的基本功,“不谙地图,无以为宿将”。
这正是他百战百胜的法宝之一。
粟裕用图有一个特点,“不仅看1/50000的地图,还要看更大范围的地图和全国地图”。
也就是说,粟裕不只考虑战役、战斗,还从战略全局考虑问题。
所以,“他总是把战役的局部和战略的全局结合得很好”。
看地图不算粟裕的最佳境界,还要能背。
他的作战参谋秦叔瑾回忆,秦叔瑾说:“在我所接触到的军事指挥员中,还没有一个像他那样精通地形图而又熟记战区地形的。
”这就是背地图的功夫。
正因为有对地图的熟悉,所以抗日战争时期粟裕在苏中一带打游击时,很少与敌人打遭遇战,指挥部从未遇到过突然袭击。
实际上,这在敌、友、伪、顽交错的苏中一带是非常难以做到的。
二、毛主席迎到院门口粟裕的军事指挥才能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称他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称他在淮海战役中,立了第一功。
1948年5月4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中央书记处的五大书记正在花山村的一间房子里开会,听见外面有人和警卫人员打招呼,毛泽东立刻放下手中的文件,惊喜地对大家说:“粟裕来了!“在大家起身的同时,毛泽东已经迈开大步,跨过炭盆,迎到门外去了。
粟裕大将的蒙冤与平反
粟裕大将的蒙冤与平反
梁丞
【期刊名称】《武汉文史资料》
【年(卷),期】2009(000)012
【摘要】@@ 1958年军队进行反"教条主义"斗争,当时令人震惊地在军内高层揪出了一个所谓"以萧克为主帅、李达为副帅的反党宗派集团",包括刘伯承元帅在内的一批高级将帅及高中级干部因此受到错误批判和错误处理.而实际上,处理这一问题的那次军委扩大会,还有另外一个议题,那就是把粟裕作为"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代表人物进行了批判.会后,粟裕很快被撤销了总参谋长职务.时至今日,还有许多人不了解在1958年那次风波中粟裕大将也曾蒙冤.
【总页数】6页(P8-13)
【作者】梁丞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粟裕大将的蒙冤与平反 [J], 梁丞
2.粟裕:第一大将从蒙冤到平反始末 [J], 蔡晓铭
3.粟裕:第一大将从蒙冤到平反始末 [J], 蔡晓铭
4.粟裕大将的蒙冤与平反 [J], 梁丞
5.粟裕大将的蒙冤与平反 [J], 梁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揭秘粟裕大将辞帅的难言之隐
揭秘粟裕大将辞帅的难言之隐揭秘粟裕大将辞帅的难言之隐1952年,全军开始干部评级工作,正式确立军队干部等级制,并着手授衔的准备。
次年1月,中央军委发布了《关于实施军衔制度准备工作的指示》,提出”如果可能的话,拟于今年(1953年)7月份全军实行军衔制度”.从这时起,元帅、大将人选已在中央书记处的考虑之中,也就是《关于实施军衔制度准备工作的指示》说的”军衔鉴定”工作。
最后在人选既定的情形下(即贺龙1953年透露的内定),为使职务与军衔相匹配,罗荣桓于1954年6月被增补为军委委员、军委副主席,随后成为新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委员,从而在1955年9月顺理成章授衔元帅。
这一点,似乎与王树声有着某些相似之处。
1954年1月前,曾是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的王树声职务并不高,仅为湖北省军区司令员。
因中央书记处决定授他大将衔,因此他在短期内,相继被任命为中南军区副司令员兼湖北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总军械部部长。
正因为此,认为自己资历不够,被毛泽东称赞”是个老实人”的罗荣桓深感不安。
得知中央准备授予元帅军衔后,他再次表现了一个纯粹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立即给毛泽东写信,说自己参加革命较晚,请求不要授给他这样高的军衔。
罗荣桓的请求无疑是诚心诚意的,但他的授衔与否,显然已不是个人的荣誉与待遇问题,而是代表了秋收起义以及全军的政工队伍,因此这一请求也就未被毛泽东批准。
罗荣桓主动辞帅,粟裕这个老邻居也不例外。
1955年的军衔制,特别是将军以上级别的授衔,的确有些令毛泽东为难。
张爱萍之子张胜说,当过一把手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最复杂的莫过于人事问题了。
”许多重要的人事安排,并不是简单地看功劳和能力的,离不开当时的历史背景、人际关系以及各个方面平衡的需要。
这也许会是个令人尴尬的话题。
”张胜似乎说出了1955年毛泽东的心里话。
由于不仅仅是出于军队正规化的需要,还是对开国将领们有史以来一次总授衔,多少带点”梁山好汉英雄排座次”的味道。
“难得粟裕,竟三次辞让!”
“难得粟裕,竟三次辞让!”作者:欧阳海峰来源:《领导之友·综合版》2016年第04期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是名扬中外的一代名将。
在1955年授衔时,毛泽东说:“难得粟裕,竟三次辞让!”他居功谦让的高尚品德和负重进取的全局胸怀,值得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习和发扬。
谦虚谨慎,淡泊名利粟裕为党为人民立下了赫赫战功,刘伯承赞扬他,“百战百胜,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陈毅说:“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是保持其常胜纪录,愈打愈奇,愈打愈妙。
”流传至今的苏中民谣称:“粟司令打仗仗仗胜。
”但是,在功劳和荣誉面前,他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作风。
1955年,全军实行军衔制。
资历、威望、战功,是当时授元帅和将军衔的主要依据。
在讨论到粟裕的军衔问题时,毛泽东不仅要给粟裕授元帅衔,而且以对比方式给了粟裕极高的评价。
他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
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呀?”此时,粟裕却再一次作出谦让的表态。
周恩来说:“粟裕已经请求辞帅!”毛泽东说:“难得粟裕,竟三次辞让!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让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现在又辞了元帅衔,比起那些要跳楼的人,强千百倍嘛!”毛泽东又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
我们军队中有些人,打仗时连命都不要了,现在为了肩上一颗星,硬是要争一争,闹一闹,有什么意思?”周恩来说:“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
”毛泽东则补充说:“而且是第一大将。
我们先这样定下来,十大将十元帅。
”1955年9月27日,粟裕参加授衔仪式。
周恩来把授予大将军衔命令状第一个授予粟裕,并代表毛泽东授予粟裕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在1603名将军中,粟裕名列首位。
胸怀全局,待人以宽1958年5月,在彭德怀主持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粟裕被错误地扣上“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帽子,受到批判和斗争,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战功赫赫的粟裕,1955年授衔时落选十大元帅,原因真的是他谦让吗
战功赫赫的粟裕,1955年授衔时落选十大元帅,原因真的是他谦让吗1955年授衔仪式结束后,远在台湾的蒋介石很快就收到了情报,作为我党的“老对手”,他十分关注授衔的结果。
然而,当蒋介石看过十大元帅的名单后,却感慨地叹息道:“没想到他落选了。
”这个令蒋介石耿耿于怀的“他”就是有“一代战神”美称的粟裕大将。
粟裕一生戎马,战功赫赫,按理说完全够格评上元帅,有人说他的落选是因为自己的谦让,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能让昔日敌人蒋介石这么关注,就能看出粟裕的能力有多强了。
粟裕可以说是少年成名,20岁加入我党后就参加了南昌起义,初次作战就展露出不俗的军事天赋。
此后,粟裕更是屡立战功,打出了名气,创造了一个个军事奇迹。
不管是我军内部还是国民党,对于粟裕的评价都很高,据说早年间蒋介石还曾想以高官厚禄的条件把粟裕挖到己方阵营,却被严词拒绝。
粟裕是草根出身,参军前并没有受过专业的军事训练,但那些黄埔军校出身的国军将领却都是他的手下败将。
粟裕一生打了无数胜仗,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几场战役。
在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中,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主力由汤恩伯领兵,我方将领则是粟裕和陈毅。
战役打响后,敌军兵力强于我军数倍,又有精良的美式武器,简直是如虎添翼。
国军将我军层层包围,如铁桶一般密不透风,我军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困境。
一开始,我军以为汤恩伯率领的国军主力部队的目标是我方前线的主力军,准备集中力量突围。
就在这时,我军截获了敌军情报,这才知道原来敌军的真正目的是歼灭我军的核心指挥部,之前的攻势是迷惑我军的“诱饵”。
于是粟裕立刻改变战术,决定采取“猛虎掏心”的战法,利用地形优势和地面障碍,将国军实力最强的74师和其他队伍分隔开,使其无法及时求援,然后,粟裕下令集中力量歼灭47师。
在这场战役中,国军出动了约54万兵力,而我方只有27万人左右,国军是我们的两倍。
虽然敌强我弱,但在粟裕的战术下,我军的优势得以发挥,和国军展开激战。
这是一场苦战,每个阵地都经历了十几次冲锋和反冲锋,战士们甚至直接与敌人肉搏。
最新-揭秘粟裕大将辞帅的难言之隐 精品
揭秘粟裕大将辞帅的难言之隐揭秘粟裕大将辞帅的难言之隐1952年,全军开始干部评级工作,正式确立军队干部等级制,并着手授衔的准备。
次年1月,中央军委发布了《关于实施军衔制度准备工作的指示》,提出"如果可能的话,拟于今年1953年7月份全军实行军衔制度"从这时起,元帅、大将人选已在中央书记处的考虑之中,也就是《关于实施军衔制度准备工作的指示》说的"军衔鉴定"工作。
最后在人选既定的情形下即贺龙1953年透露的内定,为使职务与军衔相匹配,罗荣桓于1954年6月被增补为军委委员、军委副主席,随后成为新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委员,从而在1955年9月顺理成章授衔元帅。
这一点,似乎与王树声有着某些相似之处。
1954年1月前,曾是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的王树声职务并不高,仅为湖北省军区司令员。
因中央书记处决定授他大将衔,因此他在短期内,相继被任命为中南军区副司令员兼湖北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总军械部部长。
正因为此,认为自己资历不够,被毛泽东称赞"是个老实人"的罗荣桓深感不安。
得知中央准备授予元帅军衔后,他再次表现了一个纯粹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立即给毛泽东写信,说自己参加革命较晚,请求不要授给他这样高的军衔。
罗荣桓的请求无疑是诚心诚意的,但他的授衔与否,显然已不是个人的荣誉与待遇问题,而是代表了秋收起义以及全军的政工队伍,因此这一请求也就未被毛泽东批准。
罗荣桓主动辞帅,粟裕这个老邻居也不例外。
1955年的军衔制,特别是将军以上级别的授衔,的确有些令毛泽东为难。
张爱萍之子张胜说,当过一把手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最复杂的莫过于人事问题了。
"许多重要的人事安排,并不是简单地看功劳和能力的,离不开当时的历史背景、人际关系以及各个方面平衡的需要。
这也许会是个令人尴尬的话题。
"张胜似乎说出了1955年毛泽东的心里话。
由于不仅仅是出于军队正规化的需要,还是对开国将领们有史以来一次总授衔,多少带点"梁山好汉英雄排座次"的味道。
粟裕为什么没评上元帅?5条铁一样的标准,粟裕有2条没有达到
粟裕为什么没评上元帅?5条铁⼀样的标准,粟裕有2条没有达到粟裕被誉为“战神”,他指挥起战⽃来出神⼊化,既能纵观全局也精于局部韬略,逢战必胜。
解放战争时期,⼏乎四分之⼀的重⼤胜利战役由粟裕领导,敌⼈听见他的名字皆闻风丧胆。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歼灭了敌军主⼒部队,确定我军取得最终的胜利,粟裕参与指挥其中的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
1955年,中央向开国将领授衔,战功赫赫的粟裕列10名⼤将⾸位。
包括⽑主席在内的不少⼈说粟裕可以评为元帅,那他为什么没有评上元帅呢?评定元帅的标准是什么呢?军衔等级划分新中国历经烽⽕狼烟才建⽴起来,没有带兵打仗的将军们⼈民就⽆法享有安定的⽣活。
⽴国初期,对将军们进⾏授衔既起到表彰作⽤,也彰显着国家的形象和荣耀。
1952年,军衔实施委员会成⽴,聂荣臻负责相关⼯作的开展。
新中国没有建⽴过这⽅⾯的体制,⼀切需从头开始。
经过多次研究,军衔定为六等,元帅两等,⼤元帅⼀⼈,元帅⼗⼈。
将、校、尉三等各分⼤、上、中、少四级,还有两等是⼠、兵。
军衔等级已确定,威风凛凛的元帅和⼤将名额有限,如何评选、让谁担任成为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聂荣臻和其他参与评衔⼯作的同志动了很多脑筋,关系国家最⾼奖章的事不可马虎。
他们根据⾰命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成评元帅和各级将领的标准。
粟裕让贤根据标准,共和国⼤元帅衔授予⽑主席⼀⼈。
当他得知众⼈让⾃⼰当⼤元帅时极⼒推辞,并解释说,他需要经常到⼈民中开展⼯作不⽅便穿军装。
因⽑主席绝不肯接受,⼤元帅衔没有实际颁发,最⾼军衔变为元帅。
他们依次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军衔事关军⼈的荣誉、地位,新中国⾸次授衔更是万众瞩⽬,不免引起争议,有的将领向主席学习主动辞让,有的则感觉受了委屈,⼤多数将领赞同评定结果。
群众和其他⼲部们也有各⾃不同的想法。
朱⽼总资历⽼、功勋⾼,排名元帅⾸位得到⼤众的⼀致认可。
他在⾟亥⾰命时已参加⽃争,很早便担任红军的最⾼指挥,与⽑主席地位相当。
粟裕大将的“三次辞帅”
粟裕大将的“三次辞帅”作者:颜广明来源:《领导之友》2014年第08期粟裕一生从人民利益出发,顾全大局,谦让不争,只讲贡献,不思索取,勇于放弃,敢当配角,“二让司令员、一让帅”在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中传为美谈,为领导干部如何正确对待组织、对待自己、对待名利,树立了榜样,立下了标杆,给领导干部深刻的启迪。
1955年,在讨论到粟裕军衔问题时,毛泽东给这位为新中国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心腹爱将极高的评价。
毛泽东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呀?”周恩来说:“可是粟裕已经请求辞帅呢。
”毛泽东说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
我们军队中有些人,打仗时连命都不要了,现在为了肩上一颗星,硬是要争一争、闹一闹,有什么意思!”毛泽东还说:“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让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现在又让元帅军衔,比起那些要跳楼的人,强千百倍么!”周恩来也说:“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
”毛泽东补充说:“而且是第一大将。
”粟裕本人淡泊如水,公而忘私,功名为下,公心为上,以其一贯的谦逊,对授衔大将平静处之。
“评我大将,就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
”他还批评想为他争元帅是“低级趣味”。
粟裕虽辞掉了元帅军衔,虽没能获得对于军人来说至高无上的元帅头衔,虽与军人的最高荣誉失之交臂,却并没有让掉元帅的责任,把功名归于他人,职责留给自己,他被授予大将军衔,担当的却是元帅重任!这反映了粟裕是一名真正的军人,在名利面前心平如镜、淡定自如,折射了他与日月同辉的高尚人格,体现了军人气节和军人本色。
“半世生涯戎马间,一生系得几危安。
沙场百战谈笑过,际遇数番历辛艰。
松苍敢向云争立,草劲何惧疾风寒。
生死沉浮寻常事,乐将宏愿付青山。
”这首感人至深的豪迈抒怀诗,这些振聋发聩的肺腑之言,正是这位开国大将豁达坦荡的人生写照,正是他淡泊名利的精神写照。
粟裕为何未被授予元帅军衔
粟裕为何未被授予元帅军衔粟裕是否该列位元帅?这是谈论元帅不可回避的话题。
1955年军衔的元帅人选,原为13人(毛泽东不算在内,拟为大元帅,与斯大林平级,学习苏联嘛。
可能后来老人家还是觉得穿便服为好)。
除了后来的十位元帅外,另三人是: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
后因为众多因素改为10人。
元帅的评定,基本在1952年就确定,54年新的军委成员组成实际已经等于公布了元帅名单。
如果高岗不出问题,1954年新军委中,很可能有高岗。
从元帅的组成来看,资力和渊源是第一位的,如朱德,贺龙,陈毅,叶剑英等。
战功是第二位的,如彭德怀,林彪,刘伯承,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等。
资力相当,再加战功,就涉及到名次先后的问题,如林彪。
当然,确定元帅的另一个看不见的因素乃是路线和立场。
中共军队成立于1927年,政权建立于1949年。
在长达22年的历程中,中共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这是中共军队与前苏共军队最大的区别。
列宁则是先有十月革命,先有托洛茨基带着一批不愿打仗的沙皇水兵在彼得堡暴动,隔年2月才有托洛茨基建立的红军和红海军。
可后来,在喀琅施塔得造反的恰恰就是十月革命的暴动官兵。
因此,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共的最大特点。
由此,对党的忠诚(主要是对毛泽东路线的忠诚),对党内领导人的忠诚,对军衔高低起着的至关重要得因素。
军队中高级领导人(元帅级)的个人好恶及感情因素也对下级将领定衔的高低产生了重要影响。
粟裕,红军时期的师长和7军团参谋长(1934年7月)。
与罗荣桓同级。
抗战因战场不同,粟裕先后为支队长,师长。
理论上讲,组建新四军。
但南方八省健儿东一块儿,西一快儿,真要形成有效的战斗力谈何容易。
据说高敬亭被枪毙之前大骂项英,叶挺无耻。
加上延安毛泽东与长江局王明,项英之争,不用说粟裕了,就是叶挺的话,也只能在皖南的新四军军部传达传达,还要看项英,袁国平,周子昆高兴不高兴。
上不了台面,粟大将如何展示才华?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组,八路军部分南下部队归属新四军,粟裕的一师方开始有进一步发展。
粟裕功勋卓著,为什么建国后仕途坎坷?被陈赓一语道破原因
粟裕功勋卓著,为什么建国后仕途坎坷?被陈赓一语道破原因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涌现许多能征善战的将军,在这些之中“战神”粟裕无疑是非常耀眼的一员。
他位列于开国十大将之首,被中央军委评为中国当代三十六名军事家之一,足见其军事才能出众。
可是这样一位战功卓著,能力极强的将军为何在建国后仕途坎坷,不到十年就退居二线了呢?一、军事天才,屡立奇功在南昌起义时,粟裕还只是一个警卫队班长。
仅七年的时间,他就凭借着优秀的军事才能成为红七军团参谋长。
1935年初,国民党军队集20个兵团的力量将粟裕带领的红十军团包围在了怀玉山,经过七个昼夜的奋战,粟裕带领400多人突围。
之后他又带着这些人虎口拔牙,在蒋介石的老家浙西南建立了游击区。
在1935年到1938年这三年间,粟裕与中央完全断绝了联系,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他率部在敌人的腹地发展了整整三年。
1938年3月,粟裕率部加入新四军战斗序列,在此后的抗日战争中他多次将日寇打得望风而逃,成为我军著名的将领。
在解放战争中,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苏中七战七捷,歼敌五万;豫东战役,开始了我军的反攻势态;淮海战役,歼灭了国军的大部精锐。
二、知已相交,英雄相惜1947年9月,是这两名优秀将领第一次在战场上合作,当时陈赓率领第四纵队向中原进发,而粟裕也带着华东野战军朝中原挺进。
在中原地区会合后,粟裕发现蒋介石秘密调集大军直指刘邓大军。
当时粟裕认为应该当机立断向这支军队发动攻击,同时他提出希望可以和陈赓共同打这场仗。
战斗开始后,两人从两个方向发动进攻,在他们前后夹击下,蒋介石的5万大军一触即溃,不久他们就胜利会师。
英雄惜英雄,两个军事天才很快就成为知己。
在以后的几次配合中,他们也是无比默契。
在淮海战役中曾经遇到一个很大的困难,最后还是被粟裕和陈赓共同解决了,当时他们的意见出奇的一致,就连陈毅也不由得感慨“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建国之后,中央决定创办一所军事院校,粟裕向中央极力推荐陈赓。
粟裕建国后为何一直郁郁不得志
粟裕建国后为何一直郁郁不得志粟裕建国后为何一直郁郁不得志粟裕这样一位不世出的顶级名将,在建国后的命运却非常坎坷,郁郁不得志,几次被降职、批判,甚至连去世都是戴罪之身,直到去世十年后才得以平反。
这确实很不正常,其中必定有着外人不得而知的秘密。
当年毛主席下令解放军渡江作战,但粟裕坚决不同意,最后硬是拖了好几天才渡江,最终渡江成功,也成就了粟裕坚持己见、敢于抗命的美名。
但陈士榘同时也说,其实即使是照毛主席的命令去做,渡江战役也同样会成功,只是过程会有不同罢了。
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来,粟裕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人,而不是一个职场达人。
年轻人往往都会认为,坚持自己的观点就是对的,甚至对领导提出不同的意见就是光荣的。
年轻人有这种想法无可厚非,但真正会做事的人是不会这么做的。
这里的“会做事”不是贬义,而是能够让事情更顺利地完成,并且不会让别人感到不舒服。
1954年,粟裕被任命为总参谋长后不久,就提出抽调几个精锐军,作为统帅部的战略部队,平时由各大军区领导,但不隶属于各军区,一旦遇到战争,由统帅部直接调遣。
粟裕的这个建议,如果单纯从军事上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体现了他一贯的灵活的军事思想。
但要知道,和平时期不等于战争时期,当时各大军区已尘埃落定,各负其责,粟裕突然安插进来一支额外的部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所以国防部长彭老总就说,没有这个必要,如果战争爆发,统帅部完全可以直接从各大军区调兵,不用单独组建战略部队。
如果是林彪或刘伯承,这个时候多半不会再跟彭老总顶撞,最多会私下里再沟通一下,但粟裕却牛脾气上来了,坚持认为战略部队必须组建,结果惹恼了彭老总,两人的关系出现了裂痕。
后来,彭老总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后,提名黄克诚担任副总参谋长兼军委秘书长,实际上架空了粟裕。
从此,粟裕就陷入了不得志的怪圈,经常受到各种事的牵连,最后还是周恩来亲自出面,才把他保了下来。
本文作者:战友们的事情。
粟裕为什么和多位元帅的关系都不好,陈赓一句话道出真相
粟裕为什么和多位元帅的关系都不好,陈赓一句话道出真相
粟裕曾经是华东野战军的副司令员,而陈士榘则为参谋长,两人共同经历了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著名大战。
曾经比肩作战的战友,却变成了相互“揭发批判”的对象,不得不让人感慨。
1952年,粟裕当上了副总参谋长,1954年后,当上了总参谋长。
在战争年代,坚持己见的粟裕往往能获得军事上的胜利。
在政治味道浓厚的总参,不喜曲意迎合,常常坚持自己观点的粟裕,在工作中深深得罪了聂荣臻和彭德怀。
粟裕就是因为性格问题,太过直爽,不懂的迂回处理问题,他在在革命中功劳巨大,无人能及,在后来的新中国建设中,还是以当初作战的军事思想处理问题,自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
在新中国的建设中,粟裕既要保持以往的军事作风,要又完好的处理工作上的事情,两者思维方式不同,处理的手法思想也不同,所以最终粟裕将军在建国后没有太大的建树,也是性格使然。
后来陈赓(大将)曾对粟裕说:“古往今来,两种人最危险,一是功劳太大的人,一是不去迎合上司的人,你老兄这两样一样都不少,能不被整吗?”。
解放战争的谣言
解放战争的谣言
【解放战争的谣言】
1、林彪说粟裕打神仙仗;
源头是粟裕侄子的文学作品《虎啸血野》,“神仙仗”的定义与林彪的《硬拼仗问答》恰好相反。
2、林彪说自己七分把握才敢打,粟裕五分把握就敢打;
源头又是《虎啸血野》,关于作战把握的论述与林彪的《硬拼仗问答》不符,而且《硬拼仗问答》通篇没有提到粟裕。
3、主席说粟裕指挥的豫东战役,让解放战争过山坳了;
源头是《粟裕传》,书里描述主席对陈锐霆说解放战争过山坳了,并表扬了粟裕。
但是,与陈锐霆的回忆录并不相符。
4、主席对蒙哥马利说我的战友中粟裕最会打仗;
源头是石征先,石征先说,他是听师哲说的。
但是,师哲是俄语翻译,蒙哥马利是英国人。
另外,蒙哥马利访华时,师哲不在北京,在陕西。
5、抗美援朝志愿军统帅第一人选是粟裕;
边防军司令员的确是粟裕将军,但是边防军受中央军委、东北军区、四野三重领导,后来的志愿军是直接受中央军委领导的。
而且,成立边防军时,美军并未在仁川登陆,中央认为朝鲜很快可以取得胜
利。
6、胡琏感叹土木不及一粟;
胡琏晚年写过《泛述古宁头之战》,认为跟他交过手的人,除陈毅。
刘伯承外,比如粟裕、叶飞、许世友等,都不是杰出之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揭秘粟裕大将辞帅的难言之隐
导读:本文揭秘粟裕大将辞帅的难言之隐,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揭秘粟裕大将辞帅的难言之隐
1952年,全军开始干部评级工作,正式确立军队干部等级制,并着手授衔的准备。
次年1月,中央军委发布了《关于实施军衔制度准备工作的指示》,提出"如果可能的话,拟于今年(1953年)7月份全军实行军衔制度".
从这时起,元帅、大将人选已在中央书记处的考虑之中,也就是《关于实施军衔制度准备工作的指示》说的"军衔鉴定"工作。
最后在人选既定的情形下(即贺龙1953年透露的内定),为使职务与军衔相匹配,罗荣桓于1954年6月被增补为军委委员、军委副主席,随后成为新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委员,从而在1955年9月顺理成章授衔元帅。
这一点,似乎与王树声有着某些相似之处。
1954年1月前,曾是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的王树声职务并不高,仅为湖北省军区司令员。
因中央书记处决定授他大将衔,因此他在短期内,相继被任命为中南军区副司令员兼湖北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总军械部部长。
正因为此,认为自己资历不够,被毛泽东称赞"是个老实人"的罗
荣桓深感不安。
得知中央准备授予元帅军衔后,他再次表现了一个纯粹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立即给毛泽东写信,说自己参加革命较晚,请求不要授给他这样高的军衔。
罗荣桓的请求无疑是诚心诚意的,但他的授衔与否,显然已不是个人的荣誉与待遇问题,而是代表了秋收起义以及全军的政工队伍,因此这一请求也就未被毛泽东批准。
罗荣桓主动辞帅,粟裕这个老邻居也不例外。
1955年的军衔制,特别是将军以上级别的授衔,的确有些令毛泽东为难。
张爱萍之子张胜说,当过一把手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最复杂的莫过于人事问题了。
"许多重要的人事安排,并不是简单地看功劳和能力的,离不开当时的历史背景、人际关系以及各个方面平衡的需要。
这也许会是个令人尴尬的话题。
"
张胜似乎说出了1955年毛泽东的心里话。
由于不仅仅是出于军队正规化的需要,还是对开国将领们有史以来一次总授衔,多少带点"梁山好汉英雄排座次"的味道。
而且,从西汉宣帝"麒麟阁十一功臣"、东汉光武"云台二十八将",到唐太宗开国"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国似乎早就有"排座次"的传统。
因此,最高统帅部极为慎重,酝酿、筹备几乎达五年之久。
"今代麒麟阁,何人第一功?"一介书生杜甫当年尚有如此霸气的一问,授衔的将领们也大多把军衔看成是对自己过去战功、对革命贡
献大小的一种肯定,而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专业技术职称。
授衔的方案几易其稿,结果终于出来后,一位老红军听说自己只授少将军衔,大失所望,说了一句贻笑大方的名言:"我要把那个牌子挂到狗尾巴上去。
"①还有人因此闹情绪,两三天不吃饭,甚至哭起了鼻子。
共产党人虽然是"特殊材料做成的",但到底是人不是神,也食人间烟火,也吃喝拉撒,有七情六欲,存在这些"不和谐"音符当然一点也不奇怪。
历史上,老祖宗们这一现象也屡见不鲜。
刘邦当年就要登上皇帝宝座的时候,一次和张良看见将领们都在窃窃私语。
刘邦很不解,问张良他们在干什么。
张良一语惊人,说他们在商量造反。
刘邦惊得差点跌下龙椅,忙问他们为什么要造反。
张良说您最近封了许多王侯,而没有奖励他们,他们心中不服。
刘邦这才知道了问题的严重性,急出了一身冷汗,最后在张良的锦囊妙计之下才得以摆平。
毛泽东面临的问题还不至于严重到这种地步,毕竟都是共产党人,"风格不高"的仅仅是极少数。
他也很清楚,出于各种考虑与需要,授衔的确未必能做到绝对一碗水端平。
1956年9月,他曾在中国共产党八大预备会上说:"这个世界就是这么个世界,要那么完全公道是不可能的,现在不可能,永
远不可能。
"
皮定均本来准备授衔少将,按规定与其他书记处成员一样,只负责元帅与大将提名的毛泽东,忽然间"意兴遄飞","越级指挥",来了一句"皮有功,少晋中",皮将军因此得以官升一级。
这虽然被传为佳话,但皮将军的老上级刘少卿因此易位,反而只授衔少将。
这种不按规定出牌,未按条文行事的特例,自然难免个别人会有想法。
还有东北野战军八纵的司令员段苏权,红军时期就是师级干部,只授少将衔,而他的政委邱会作并无此等经历,却是中将。
元帅授衔公开的标准只有两条,当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规定:"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
通俗一点说,就是资历或者战功两个标准。
这里的"或"字(并非"和"字)十分关键,就是说,"资历"或"战功"两个条件中任意一条即可。
按这一标准,粟裕一生征战以及指挥华东野战军(即战役军团)创造的辉煌战绩,就完全符合"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一条。
针对个别抱怨的将领,毛泽东亲自出面,严肃地批评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
"
最高统帅发话,金口玉言,一言九鼎,当然就没人敢公开发牢骚了,不过腹诽的不免也有。
玉皇大帝尚且有人心里嘀咕,鲁迅就说过:"我对玉皇大帝所做的事,腹诽的非常多。
"
好在罗荣桓这个总政治部主任提出辞帅,及时做出了表率。
总参谋长粟裕也主动请求降衔,不做元帅,又树立了一个高风亮节的标杆。
毛泽东身边的卫士长李银桥,是他的贴身"影子",后来多次回忆说,在中南海颐年堂,中央书记处曾谈过粟裕的军衔。
毛泽东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
"
周恩来说粟裕已请求辞帅。
毛泽东当然也知道,又感慨地说:"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
"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