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镜岩-生物化学-第22章糖酵解作用
生物化学第22章糖酵解作用

磷酸果糖激酶
果糖果糖-6-磷酸
果糖果糖-1,6-二磷酸
二磷酸转变为甘油醛(四)果糖-1,6-二磷酸转变为甘油醛 果糖 二磷酸转变为甘油醛 3-磷酸和二羟丙酮磷酸 磷酸和二羟丙酮磷酸
醛缩酶
果糖-1,6果糖-1,6-二磷酸
二羟丙酮磷酸
甘油醛甘油醛-3-磷酸
(五)二羟丙酮磷酸转变为甘油醛-3-磷酸 二羟丙酮磷酸转变为甘油醛 磷酸
葡萄糖 → 2乳酸 乳酸 2ADP + 2Pi → 2ATP + 2H2O 总能量变化为 ∆G10’=-196.7kJ/mol - ∆G20’= +61.1kJ/mol ∆G0’=∆G10’+ ∆G20’=-135.6kJ/mol -
其中由ATP捕获的能量的比例为 捕获的能量的比例为 其中由 61.1/196.7 ×100% = 31%
丙糖磷酸异构酶
二羟丙酮磷酸
甘油醛甘油醛-3-磷酸
五、酵解第二阶段的反应
磷酸氧化成1,3-二磷酸甘油酸 (一)甘油醛-3-磷酸氧化成 甘油醛 磷酸氧化成 二磷酸甘油酸
甘油醛甘油醛-3-磷酸 脱氢酶
甘油醛甘油醛-3-磷酸
1,3-二磷酸甘油酸
砷酸盐是磷酸的类似物, 砷酸盐是磷酸的类似物,可以代替磷酸结合 到甘油酸的1位 并很快水解, 到甘油酸的 位 , 并很快水解 , 使得不能形成 1,3-二磷酸甘油酸, 不能产生 二磷酸甘油酸, 二磷酸甘油酸 不能产生ATP, 导致解偶联 。 , 导致解偶联。
第22章 糖酵解作用
(Glycolysis)
一、糖酵解作用的研究历史 二、糖酵解过程概述 三、糖酵解和酒精发酵的全过程图解 四、糖酵解第一阶段的反应机制 五、糖酵解第二阶段——放能阶段的反应机制 糖酵解第二阶段 放能阶段的反应机制 六、由葡萄糖转变为两分子丙酮酸能量转变的估算 七、丙酮酸的去路 八、糖酵解作用的调节 九、其他六碳糖进入糖酵解途径
糖酵解作用Glycolysis

(2)第二阶段:3-磷酸甘油醛 2-磷酸甘油酸:3步反应
O COPO3H2 CHOH CH2OPO3H2 1,3- 二磷酸甘油酸 NADH + H+ NAD
+
O 磷酸甘油酸激酶 ADP Mg A TP COH CHOH CH2OPO3H2 3- 磷酸甘油酸 O COH CHOPO3H2
甘油醛-3-P-脱氢酶 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生 油成 醛 2 (分 第子 一 3 阶 段磷 )酸 甘
-
丙 酮 (酸 第是 二酵 阶解 段的 )终 产 物
(1)第一阶段:葡萄糖 1, 6-二 磷酸果糖:3步反应
CH OPO H • H H
2 3 2
H2O3PO 磷酸己糖异构酶
CH2 O H OH
CH2OH OH OH H ADP Mg 己糖激酶 HO ATP CH2OH OH OH OH H
抑制
柠檬酸
激活
F-2,6-BP对 磷酸果糖激酶的调节作用
磷 酸 果 糖 激 酶 1 的 活 力
ADP
果糖1,6-二磷 酸
-
大肠杆菌 PFK四亚基 中的两个
(3)丙酮酸激酶的调节作用
磷酸化
果糖-1,6-二磷酸对丙 酮酸激酶有激活作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去磷酸化
六、其它六碳糖进入EMP
(一)果糖 A. 在肌肉中,通过己糖激酶 hexokinase 转变为F-6-P进入EMP。 B. 肝脏中只有葡萄糖激酶,其只催化葡萄 糖磷酸化。在肝脏中由果糖激酶 Fructokinase 催化Fru生成F-1-P,再由F-1-P 醛缩酶aldolase 催化裂解为磷酸二羟丙酮 DHAP和甘油醛,甘 油 醛 激 酶 催 化 甘 油 醛 生 成 3-P- 甘 油 醛 ( 消 耗 1ATP)进入EMP。
王镜岩(第三版)生物化学下册课后习题答案

第19章代谢总论⒈怎样理解新陈代谢?答: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一切化学变化的总称,是生物体表现其生命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
它是由多酶体系协同作用的化学反应网络。
新陈代谢包括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两个方面。
新陈代谢的功能可概括为五个方而:①从周围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
②将外界引入的营养物质转变为自身需要的结构元件。
③将结构元件装配成自身的大分子。
④形成或分解生物体特殊功能所需的生物分子。
⑤提供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一切能量。
⒉能量代谢在新陈代谢中占何等地位?答: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
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包括核酸、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机体运动,包括肌肉的收缩以及生物膜的传递、运输功能等等,都需要消耗能量。
如果没有能量来源生命活动也就无法进行.生命也就停止。
⒊在能量储存和传递中,哪些物质起着重要作用?答:在能量储存和传递中,ATP(腺苷三磷酸)、GTP(鸟苷三磷酸)、UTP(尿苷三磷酸)以及CTP(胞苷三磷酸)等起着重要作用。
⒋新陈代谢有哪些调节机制?代谢调节有何生物意义?答:新陈代谢的调节可慨括地划分为三个不同水平: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和整体水平。
分子水平的调节包括反应物和产物的调节(主要是浓度的调节和酶的调节)。
酶的调节是最基本的代谢调节,包括酶的数量调节以及酶活性的调节等。
酶的数量不只受到合成速率的调节,也受到降解速率的调节。
合成速率和降解速率都备有一系列的调节机制。
在酶的活性调节机制中,比较普遍的调节机制是可逆的变构调节和共价修饰两种形式。
细胞的特殊结构与酶结合在一起,使酶的作用具有严格的定位条理性,从而使代谢途径得到分隔控制。
多细胞生物还受到在整体水平上的调节。
这主要包括激素的调节和神经的调节。
高等真核生物由于分化出执行不同功能的各种器官,而使新陈代谢受到合理的分工安排。
人类还受到高级神经活动的调节。
除上述各方面的调节作用外,还有来自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
代谢调节的生物学意义在于代谢调节使生物机体能够适应其内、外复杂的变化环境,从而得以生存。
第22章糖酵解

(十)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为丙酮酸并产生 一个ATP分子
高能磷酸键
丙酮酸激酶
丙酮酸激酶是由4个亚基构成的四聚体,是酵解途径中的一个 重要的变构酶,其催化活性需要2价阳离子参与,如Mg2+、 Mn2+;果糖-1,6-二磷酸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对该酶有激活作 用;而ATP、长链脂肪酸、乙酰-CoA、丙氨酸对该酶有抑制作 用。
催化该反应的酶为磷酸甘油酸激酶(PGK),其催化机制类似
己糖激酶,Mg2+需与ADP形成Mg2+-ADP复合物才能被酶催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将底物 的高能磷酸基直接转移给ADP(或GDP)生成ATP(或GTP)。这种 ADP(或GDP)的磷酸化作用与底物的脱氢作用直接相偶联的反 应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1940年被阐明。(研究历史) Embden,Meyerhof,Parnas等人贡献最多, 故糖酵解过程一也叫Embdem-MeyerhofParnas途径,简称EMP途径。
在细胞质中进行
糖酵解的研究历史:
应追溯到4000年前的制酒工业。(发酵过程)
1854-1864年,Louis Paster的观点占统治地位:认
6-磷酸果糖激酶
这一步反应是酵解中的关键反应步骤。酵解的速度 决定于此酶的活性,因此它是一个限速酶。
磷酸果糖激酶是分子量为340000的四聚体。它是一 个别构酶,ATP是该酶的变构抑制剂,对此酶有抑制效 应,在有柠檬酸、脂肪酸时对加强抑制效应。AMP或无 机磷酸可消除抑制,增加酶的活性。高H+浓度(即pH 值低)抑制该酶活性(生物学意义是,可阻止酵解途径 继续进行,防止乳酸生成;又可防止血液pH下降,避免 酸中毒)。
生物化学第22章糖酵解作用

5. DHAP → GAP
丙糖磷酸异构酶
+2.51
6. GAP + Pi + NAD+ → 1,3-BPG + NADH + H+
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
-1.67
7. 1,3-BPG + ADP → 3-PG + ATP
磷酸甘油酸激酶
+1.26
8. 3-PG → 2-PG
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0.84
糖酵解途径是呼吸途径的一部分,其产物丙 酮酸有多种去向,在酵母菌中,丙酮酸转变成乙 醇和CO2;在肌肉中,丙酮酸转变成乳酸。从丙 酮酸到乙醇及从丙酮酸到乳酸的代谢途径是在无 氧条件下进行的,所以把糖酵解途径加上丙酮酸 转变成乙醇或乳酸称为无氧呼吸。
有氧呼吸
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进入柠檬酸循环途 径 , 在 柠 檬 酸 循 环 途 径 中 彻 底 氧 化 成 CO2 。 柠 檬酸循环途径中产生的NADH进入呼吸电子传 递链,在呼吸电子传递链中产生大量的ATP, 最终将NADH中的电子交给O2,生成H2O。所 以把糖酵解途径、柠檬酸循环加上呼吸电子传 递链合称为有氧呼吸途径。
乙醇
乙醇
酵解途径的能量代谢
从能量的观点出发,可以将酵解过程划分为两 个方面,一方面从葡萄糖转变为乳酸是物质的分解 过程,伴有自由能的释放。另一方面有ATP的合成, 这是吸收能量的过程。
葡萄糖 → 2乳酸
ΔG10’=-196.7kJ/mol
2ADP + 2Pi → 2ATP + 2H2O
ΔG20’= +61.1kJ/mol
呼吸途径示意图
细胞质
线粒体
二、糖酵解过程概述
(酵解过程)
由葡萄糖经历丙酮酸最后生成乳酸,称为酵解 过程,其碳原子的变化可作如下概括:
(NEW)王镜岩《生物化学》(第3版)(下册)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C.通过对各个蛋白质专一的载体传送
D.膜内外同类蛋白质交换传送
【答案】B
【解析】线粒体蛋白质的跨膜运送一般来说需要导肽的牵引,导肽牵引 蛋白质跨越线粒体膜时,除了需要能源以外,导肽形成两亲(兼有亲水 和疏水基团)的α-螺旋结构是比较重要的;另外,被牵引的蛋白质分子 在跨膜运送过程中呈解折叠状态也是必需的,待运送完成后,解折叠状 态又可转变恢复成折叠状态。另外,在线粒体蛋白质跨膜运送过程中, 还有一些蛋白因子也参与了这一过程。
四、简答题
高能化合物为水解或基团转移时释放大量自由能的化合物,高能化合物 的类型有哪些?各举一例。[中国科学院2007研]
答:高能化合物为水解或基团转移时释放大量自由能的化合物。高能化 合物类型有:
(1)磷氧键型:如三磷酸核苷和二磷酸核苷、氨甲酰磷酸。
(2)氮磷键型:如磷酸肌酸。
(3)硫酯键型:如酰基-CoA。
第24章 生物氧化—电子传递和氧 化磷酸化作用 第25章 戊糖磷酸途径和糖的其他 代谢途径 第26章 糖原的分解和生物合成 第27章 光合作用 第28章 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第29章 脂类的生物合成 第30章 蛋白质降解和氨基酸的分 解代谢 第31章 氨基酸及其重要衍生物的
生物合成 第32章 生物固氮 第33章 核酸的降解和核苷酸代谢 第34章 DNA的复制和修复 第35章 DNA的重组 第36章 RNA的生物合成和加工 第37章 遗传密码 第38章 蛋白质合成及转运 第39章 细胞代谢与基因表达调控 第40章 基因工程及蛋白质工程
B.NADPH C.FMNH2 D.FADH2 【答案】B 【解析】NADPH通常作为生物合成的还原剂,并不能直接进入呼吸链 接受氧化,只是在特殊酶的作用下,NADPH上的H被转移到NAD+上, 然后以NADH的形式进入呼吸链。 4.肌肉组织中肌肉收缩所需的大部分能量是以哪一种形式贮存的? ( )[华东师范大学2007&华中农业大学2008研] A.ADP B.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C.ATP D.cAMP E.磷酸肌酸 【答案】E 【解析】磷酸肌酸是肌肉组织中肌肉收缩的主要能量来源。 5.人体活动主要的直接供能物质是( )。[华东理工大学2007研] A.葡萄糖 B.脂肪酸 C.磷酸肌酸 D.GTP
王镜岩《生物化学》(第3版)(下册)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内容简介王镜岩主编的《生物化学》(第3版)是我国高校生物类广泛采用的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书目。
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参考书目为王镜岩主编的《生物化学》(第3版)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该教材的教学大纲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王镜岩《生物化学》(第3版)辅导用书(均可免费试读,阅读全部内容需要单独购买):1.王镜岩《生物化学》(第3版)(上册)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2.王镜岩《生物化学》(第3版)(下册)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3.王镜岩《生物化学》(第3版)(上册)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4.王镜岩《生物化学》(第3版)(下册)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本书是王镜岩主编的《生物化学》(第3版)(下册)的学习辅导电子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梳理知识脉络,浓缩学科精华。
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
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
(2)详解课后习题,巩固重点难点。
本书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对王镜岩主编的《生物化学》(第3版)(下册)的课后思考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延伸。
(3)精编考研真题,培养解题思路。
本书精选详析了部分名校近年来的相关考研真题,这些高校均以该教材作为考研参考书目。
所选考研真题基本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考生可以据此了解考研真题的命题风格和难易程度,并检验自己的复习效果。
(4)免费更新内容,获取最新信息。
本书定期会进行修订完善。
对于完善的内容,均可以免费升级获得。
目录第19章代谢总论19.1复习笔记19.2课后习题详解19.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20章生物能学20.1复习笔记20.2课后习题详解20.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21章生物膜与物质运输21.1复习笔记21.2课后习题详解21.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22章糖酵解作用22.1复习笔记22.2课后习题详解22.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23章柠檬酸循环23.2课后习题详解23.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24章生物氧化—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作用24.1复习笔记24.2课后习题详解24.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25章戊糖磷酸途径和糖的其他代谢途径25.1复习笔记25.2课后习题详解25.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26章糖原的分解和生物合成26.1复习笔记26.2课后习题详解26.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27章光合作用27.1复习笔记27.2课后习题详解27.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28章脂肪酸的分解代谢28.1复习笔记28.2课后习题详解28.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29章脂类的生物合成29.1复习笔记29.2课后习题详解29.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30章蛋白质降解和氨基酸的分解代谢30.1复习笔记30.2课后习题详解30.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31章氨基酸及其重要衍生物的生物合成31.1复习笔记31.2课后习题详解31.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32章生物固氮32.1复习笔记32.2课后习题详解32.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33章核酸的降解和核苷酸代谢33.1复习笔记33.2课后习题详解33.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34章DNA的复制和修复34.2课后习题详解34.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35章DNA的重组35.1复习笔记35.2课后习题详解35.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36章RNA的生物合成和加工36.1复习笔记36.2课后习题详解36.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37章遗传密码37.1复习笔记37.2课后习题详解37.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38章蛋白质合成及转运38.1复习笔记38.2课后习题详解38.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39章细胞代谢与基因表达调控39.1复习笔记39.2课后习题详解39.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40章基因工程及蛋白质工程40.1复习笔记40.2课后习题详解40.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19章代谢总论19.1复习笔记一、新陈代谢概述1.定义(1)新陈代谢(metabolism)简称代谢,是营养物质在生物体内所经历的一切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表现其生命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
(NEW)王镜岩《生物化学》(第3版)(下册)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2)

2.生物催化剂—酶 (1)定义 酶是推动生物体内全部代谢活动的工具。
(2)特点 ①高度专一性
酶对催化的反应和反应物有严格的选择性,往往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反 应。
②很高的催化效率
③活性受到调节
每种特殊的酶都有其调节机制,使错综复杂的新陈代谢过程成为高度协 调的、高度整合在一起的化学反应网络。
(3)将结构元件装配成自身的大分子,例如蛋白质、核酸、脂类以及 其他组分;
(4)形成或分解生物体特殊功能所需的生物分子;
(5)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一切能量。
二、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
1.分解代谢(catabolism)
(1)分解代谢
分解代谢是指从外界环境获得的或自身贮存的有机营养物通过一系列反 应步骤转变为较小的、较简单的物质的过程,与分解代谢相伴随的是能 量的释放。
(2)分解代谢途径
分解代谢途径是指分解代abolism)
合成代谢又称生物合成,是生物体利用小分子或大分子的结构元件建造 成自身大分子的过程。由小分子建造成大分子是使分子结构变得更为复 杂。这种过程都是需要提供能量的。
3.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途径的异同点
(1)不同点 ①同一种物质,其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途径一般是不相同的,他们并非 可逆反应,而是通过不同的中间反应或不同的酶来实现;
种化学反应的核苷酸类分子有ATP、GTP、UTP以及CTP等。
(3)自然界以ATP形式贮存的自由能的用途
①提供生物合成做化学功时所需的能量;
②是生物机体活动以及肌肉收缩的能量来源;
③供给营养物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到机体细胞内所需的自由能;
④在DNA、RNA和蛋白质等生物合成中,保证基因信息的正确传递, ATP也以特殊方式起着递能作用。
22 糖酵解-王镜岩生物化学(全)

调控位点 己糖激酶
激活剂 ATP
抑制剂 G-6-P,ADP ATP, 柠檬酸, pH下降 ATP,Ala, 乙酰-CoA
6-磷酸葡萄糖 果糖6-磷酸
a
葡萄糖
磷酸果糖激 ADP , 酶(限速酶) AMP, 果糖-2,6二磷酸 丙酮酸激酶 果糖-1,6二磷酸, 磷酸烯醇 丙酮酸
b
1,6-二磷酸果糖 3-磷酸甘油醛磷酸二羟丙酮
细胞壁
叶绿体
中心体
吞噬 分泌物
溶酶体 细胞膜
糖的酵解途径
糖的酵解途径(glycolysis)是指葡萄糖在
糖原(或淀粉)
第 一 阶 段 第 二 阶 段
EMP的化学历程
1-磷酸葡萄糖
葡萄糖
葡萄糖的磷酸化
6-磷酸葡萄糖 6-磷酸果糖 1,6-二磷酸果糖
磷酸己糖的裂解
3-磷酸甘油醛磷酸二羟丙酮 21,3-二磷酸甘油酸
+ATP
CH20 P
1,3-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
△G0/=-18.83kJ/mol
说明:第一次产生ATP,发生底物水平磷酸化。 (ATP的形成,直接由一个代谢中间产物上的磷酸基 团转移到ADP分子上。)
O
O
8、
C-OH HC-OH
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C-OH HC-O P
CH20
P
CH20H
3-磷酸甘油酸
丙酮酸脱羧酶
TPP
H+ C -
4
其它单糖进入酵解的途径
D-果糖;D-半乳糖;;D-甘露糖
5
糖酵解的调控(83页)
糖酵解代谢途径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各种 变构剂对三个关键酶进行变构调节。分 别为己糖激酶(葡萄糖激酶)、磷酸果 糖激酶、丙酮酸激酶。
第22章、糖酵解作用(下册P63).doc

第22章、糖酵解作用(下册P63)本章重点:糖酵解是代谢中的重中之重,要求全面掌握,尤其是:1、糖酵解的过程和步骤,2、调节步骤,3、调节酶,4、糖酵解的生物学意义和中心代谢途径,5、糖酵解中的脱氢作用,6、糖酵解途径有氧呼吸和无氧酵解的关系。
本章主要内容:糖类是细胞中非常重要一类物质,在几乎所有重要生理过程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糖的生物学作用:C1)生物体的结构成分:动植物躯壳,如纤维素和甲壳素(昆虫和甲壳类动物的外骨骼)。
C2)能源物质:贮存能源的糖类,如淀粉、糖原和葡萄糖。
C3)转变为其他物质(碳源物质):为合成其他生物分子如氨基酸、核昔酸和脂肪酸等提供碳骨架。
C4)作为细胞识别的信息分子:大多数蛋白质是糖蛋白,如免疫球蛋白、激素、毒素、凝集素、抗原以至酶和结构蛋白。
在糖蛋白中起信息分子作用的为糖链。
如B-型血外端的半乳糖用a-半乳糖昔酶(来自海南产的咖啡豆中)切除掉,则B-抗原活性丧失,呈现0-型血的典型特征。
糖在几乎所有重要生理过程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生命开始,卵细胞受精、细胞凝集、胚胎形成,细胞的运转和粘附。
2.细胞间的相互识别,通讯与相互作用。
3.免疫保护(抗原与抗体),代谢调控(激素与受体),形态发生、发育, 器官的移植。
4.癌症发生与转移,衰老、病变等过程。
糖是生物体内重要信息物质,在细胞识别、信号传递与传导、免疫过程、细胞通讯和代谢调控中都扮演重要作用。
糖生物学已发展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内谷。
(二)糖的结构特点:糖的分子结构比蛋白质和核酸复杂。
如葡萄糖有4个不对称碳原子,成环后G又形成a、B两个异头体结构,葡萄糖同分异构体有2、=32个。
结构复杂多样的糖分子成为携带生物信息的极好载体。
多肽与核酸携带信息仅依赖于其组成单体的种类、数量和连接顺序,而糖链携带信息除单体种类、数量和排列外还有分支结构和异头碳构型。
因此糖的聚合体单位重量携带的信息量比蛋白质和核酸大的多。
第22章 糖酵解作用

2.快速提供能量,使机体或组织有效适应缺氧
3.某些特殊组织或细胞的主要获能方式
(如成熟红细胞、皮肤、视网膜)
4.G完全氧化分解成CO2、H2O的必要准备阶段
2017年10月21日星期六 43
2017年10月21日星期六
44
2017年10月21日星期六
45
2017年10月21日星期六
2017年10月21日星期六 14
二、酵解的研究历史(P63) 发酵历史悠久,酿酒、工业酒精、面包
研究发酵,19世纪下半叶开始
1854~1864,法国Louis Paster
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被酵母菌分解生成乙醇
“活力”、“酵素”
发酵:“不要空气的生命”
2017年10月21日星期六
15
1897,德汉斯· 巴克纳兄弟(Hans buchner、Edward buchner)
乳酸 糖酵解 乙醛→乙醇 生醇发酵
2017年10月21日星期六
22
糖酵解的反应过程
葡萄糖→→→→丙酮酸
两个部分:准备、放能 三个阶段:活化、裂解、放能 10步反应
2017年10月21日星期六
23
(一)准备
ATP
Mg2+ (1)
己糖激酶/葡萄糖激酶
*
ADP
(2)
磷酸己糖异构酶
* 磷酸果糖激酶-1
(3)
2017年10月21日星期六
ATP
Mg2+
ADP
24
1、葡萄糖磷酸化(phosphorylation)→6-磷酸葡萄糖(G-6-P) 己糖激酶 葡糖糖激酶 分布广泛,专一性低 仅肝脏,专一性高 关键酶、调节酶,消耗1分子ATP
糖原的分解和生物王镜岩生物化学(全)

糖原分解的生理意义
提供能量
糖原是动物体内主要的能量来源之一,在需要能量时,糖原可通过分解产生葡 萄糖,进而通过糖酵解或氧化磷酸化产生ATP。
维持血糖水平
在长时间没有食物摄入的情况下,糖原分解产生的葡萄糖可以进入血液循环, 维持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
3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研究蛋白质、核酸、多糖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 性质和功能,以及它们与生物体其他组分之间的 相互作用。
生物化学的发展历程
静态生物化学阶段
主要研究生物体内各种化学物质 的种类、结构和性质,以及它们 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动态生物化学阶段
开始研究生物体内的物质代谢和 能量代谢过程,揭示生命活动的 本质和规律。
糖原的分解和生物王 镜岩生物化学(全)
目 录
• 糖原分解概述 • 生物王镜岩生物化学简介 • 糖原分解与生物化学的关系 • 糖原分解的详细过程 • 生物化学在糖原分解中的应用 • 总结与展望
01
糖原分解概述
糖原的定义与结构
糖原是一种多糖,由许多葡萄糖分子 通过α-1,4-糖苷键连接而成,是动物 体内主要的储能物质。
质。
糖原分解还与生物体的糖代 谢、脂肪代谢和蛋白质代谢 等相互关联,共同维持生物
体内的代谢平衡。
在某些病理条件下,如糖尿 病、肥胖症等,糖原分解的 异常可能导致代谢紊乱和疾 病的发生发展。
04
糖原分解的详细过程
糖原的磷酸解
01
糖原在磷酸化酶的催化下,从非还原性末端开始,断开α1,4-糖苷键,生成葡萄糖-1-磷酸。
糖原分解产物的去向
进入血液
葡萄糖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组织 器官,提供能量或合成其他物质。
第22章 糖酵解作用

细胞壁
叶绿体
中心体
吞噬 分泌物
溶酶体 细胞膜
二、葡萄糖的无氧分解:糖酵解 (glycolysis) 糖酵解是将葡萄糖降解为丙酮酸并伴随着
ATP生成的一系列反应,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
的葡萄糖降解的途径。该途径也称作Embden-
Meyethof-Parnas途径,简称EMP途径。
1、化学历程和催化酶类 2、 化学计量和生物学意义 3、 糖酵解的调控
激酶:催化ATP分子的磷酸基(γ-磷酰基)转移 到底物上的酶称激酶,一般需要Mg2+或Mn2+作为 辅因子。 已糖激酶:专一性不强,可催化Glc、Fru、Man (甘露糖)磷酸化。己糖激酶是酵解途径中第一 个调节酶,被产物G-6-P强烈地别构抑制。与底 物结合时构象发生变化
葡萄糖激酶:对Glc有专一活性,存在于肝脏中, 不被G-6-P抑制。Glc激酶是一个诱导酶,由胰岛 素促使合成。
第22章 糖酵解作用
葡萄糖的分解代谢
一、糖酵解概述
二、葡萄糖的主要代谢途径及细胞定位 三、葡萄糖的无氧分解:糖酵解(EMP) 四、丙酮酸的去路:无氧降解和有氧降解途径
五、其它六碳糖进入糖酵解途径
一、糖酵解概述
1、糖的化学本质是多羟醛或多羟酮类及其衍生物
或多聚物,包括单糖、二糖、多糖等。
2、糖广泛分布于所有生物体内。 人体所需能量的50%-70%来自于糖。
激活剂 ATP ADP,AMP, F—2.6—2P 果糖-1,6-二磷 酸 抑制剂 G-6-P ADP ATP 柠檬酸 Ala、ATP
调控位点 a 己糖激酶 b 磷酸果糖激酶 (限速酶) c 丙酮酸激酶
五、其它六碳糖进入糖酵解途径
除葡萄糖外,其它单糖也可进行酵解,各 种单糖进入糖酵解的途径简介: 1. D—果糖 2. D—半乳糖 3. D—甘露糖
王镜岩-生物化学-第22章糖酵解作用

磷酸果糖激酶催化的反应不可 逆,ATP是别构抑制剂, F-2,6-BP 是别构激活剂。两次磷酸化使葡萄 糖转化为反应活性很高的F-1,6-BP, 有利于随后的分解反应。
(四) 果糖-1,6-二磷 酸转变为甘油醛-3磷酸和二羟丙酮磷酸
*
醛缩酶有多种同工酶, 型醛缩酶存在于高等动植物, 为四聚体,有3种同工酶,A主要 存在于肌肉中,B主要存在于肝 脏,C主要存在于脑组织, 3种 同工酶均由4中不同的亚基组成。 型醛缩酶存在于微生物,相 对分子质量只有型醛缩酶的 一半,含有二价金属离子。 23970 = -8.314310lnK K=10-4 FBPDHAP+G3P 1-X X X 若FBP为: 1mol/L 10-4= X2 / (1 X) X=10-2 若FBP为: 10-5mol/L 10-4= X2 / (10-5 X) X=0.92 10-5
六、由葡萄糖转变为两分子丙酮酸能量转变的估算
ATP的生成数
七、丙酮酸的去路和NAD+ 的再生
九、其他 六碳糖进 入糖酵解 途径
半乳糖的 代谢途径
缺乏半乳糖-1-磷酸尿苷酰转移酶使晶状体半 乳糖增高,引起白内障,严重时引起生长停 滞,智力迟钝,甚至引起肝损伤导致死亡。
反应的乒乓 动力学机制
(六) 琥珀酸脱氢 形成延胡索酸
琥珀酸脱氢酶为αβ二聚体, 活性部位有铁硫串。 琥珀酸脱氢 的抑制剂
(七) 延胡索酸水 合形成L-苹果酸
延胡索酸酶为四聚体, 有两种可能的反应机 制。反应的G大约为 0,反应可逆。
(八) L-苹果 酸脱氢形成 草酰乙酸
苹果酸脱氢酶为二聚体,反应 的G大约为0,反应可逆。
5.铁硫蛋白
(三)呼吸链的结构
1.氧化还原电位 2.阻断剂实验 3.亚组分重组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铁硫蛋白
(三)呼吸链的结构
1.氧化还原电位 2.阻断剂实验 3.亚组分重组实验
电子传递 链的氧化 还原电位
黑线表示E0 ,红线表示E
4.线粒体内膜的电子传递途径
复合体的电 子传递途径
复合体的结构和电子传递途径
复合体Ⅲ的结构
*黏噻唑菌醇
*
复合体Ⅲ的电 子传递途径
复合体Ⅳ的结构
L-苹果酸脱 氢酶的结构 苹果酸为红 色,NAD+ 为蓝色。
脱氢酶 的作用
脱氢酶的 活性中心
乙酰-CoA 碳原子在 柠檬酸循 环中的命 运
四、柠檬酸循环的化学总结算
柠檬酸循环有4个脱氢步骤,其中3对电子经NADH传递给氧,每对电子产 生2.5个ATP,一对电子经FADH2传递给氧,产生1.5个ATP,柠檬酸循环本身产生 1个ATP,每次循环产生 7.5+1.5+1=10个ATP. 过去的计算是9+2+1=12个ATP.
一、柠檬酸循环概貌
又称三羧酸循环 (Tricarboxylic acid cycle,TCA ),或Krebs循 环,是物质代谢的枢纽。
二、丙酮 酸进入柠 檬酸循环 的准备阶 段:形成乙 酰-CoA
E1:丙酮酸 脱氢酶, E2: 二氢硫辛酸 转乙酰基酶, E3:二氢硫 辛酸脱氢酶。 有5种辅酶参 与反应。
(一 ) 甘油醛3-磷酸氧化 成1,3-二磷 酸甘油酸
从兔的肌肉中分离的 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 有4个相同的亚基
砷酸化合物迅速分 解,不能生成ATP
(二) 1,3-二磷 酸甘油酸转移 高能磷酸基团 形成ATP
(三) 3-磷酸甘油酸转 变为2-磷酸甘油酸
酵母的反应机制 磷酸甘油酸变位酶为二聚体
(三 )电势和自由能的关系 ΔG0= -nFΔE0
(四)标准电动势和平衡常数的关系 E0 = (RT / nF)lnk = E0+(RT/nF)ln{[ox]/[red]}
二、电子传递和氧化呼吸链
(一)呼吸链的概念 (二)呼吸链的各个成员
1.NAD
2.FAD
3.CoQ
4.细胞色素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的调控
E1被磷酸化活力降 低,脱磷酸活力增高, 乙酰-CoA竞争性抑制E2, NADH竞争性抑制E3。 亚砷酸盐及有机砷 化合物抑制作用的机制 之一是使还原型硫辛酰 胺形成无催化能力的砷 化物。同样的机制还可 抑制α-酮戊二酸脱氢酶 复合体。
活力降低
三、柠檬酸循环的反 应机制
二、糖酵解过 程概述
四、糖酵解第一 阶段的反应机制
(一) 葡萄糖的磷酸化
己糖激酶是调控酶,受葡萄糖6-磷酸的抑制。该酶催化的反应释 放大量能量,为不可逆反应。
Glucose
Induced fit
Hexokinase
己糖激酶(哺乳动物 为单体酶,酵母为二聚体) 有4种同工酶,同工酶主 要存在于脑和肾,葡萄糖 -6-磷酸对该酶有抑制作 用,少量的无机磷可解除 葡萄糖-6-磷酸的抑制作 用,同工酶主要存在于 骨骼肌和心肌,同工酶 主要存在于肝脏和肾脏, 同工酶 (葡萄糖激酶) 只存在于肝脏,其合成受 胰岛素的诱导。
(四) α-酮 戊二酸氧 化脱羧形 成琥珀酰CoA
该酶的结构,催化及调控机 制与丙酮酸脱氢酶相似。
(五) 琥珀酰-CoA转化成琥珀 酸并产生一个高能磷酸键
琥珀酰-CoA合成酶为αβ二聚体, 反应的G大约为0,反应可逆。
Coenzyme A
His246-Pi
Succinyl-CoA Synthetase from E. coli
第22章 糖酵解 作用
一、糖酵解作用 的研究历史
1897年Buchner 兄弟发现糖转化 为乙醇不需要活 细胞。
1905年 Harden A和 Yang W J发现 糖分解过程中生成磷酸酯,随后发 现这一过程有辅酶参与。
30年代 Embden 和 Meyerhof对糖的无 氧分解进行深入研 究,基本搞清了无 氧分解的途径,故 这一途径也称作 Embden - Meyerhof 途径。
(一) 草酰乙酸 (oxaloacetate)与乙酰-CoA 缩合(condense)形成柠檬 酸
反应不可逆.
柠檬酸合酶为二聚体,图中所示为亚 基的结构。草酰乙酸为黄色,CoA为红 色。ATP,NADH,琥珀酰- CoA, 酯酰 -CoA抑制该酶的活性。
(二) 柠檬酸 异构化形成 异柠檬酸
乌头酸酶为二聚体,图中所示为活性部位的结构。铁硫 串为红色,半胱氨酸为黄色,异柠檬酸为白色。
果糖-1,6-二磷酸浓 度较低时,容易转变 为甘油醛-3-磷酸和 二羟-3-磷酸和二羟丙酮磷酸的反应机制
(五) 二羟丙酮磷酸转变 为甘油醛-3-磷酸
丙糖磷酸异构酶为四聚体,图中所示为 单体的结构,红色为二羟丙酮磷酸。
反应机制
五、酵解第二阶段放 能阶段的反应机制
麦芽的反应机制
(四) 2-磷酸甘油酸 脱水生成磷酸烯 醇式丙酮酸
烯醇化酶为二聚体
(五) 磷酸烯 醇式丙酮酸 转变为丙酮 酸并产生一 个ATP分子
丙酮酸激酶为四聚体, 反应可以看作2步。
A mechanism for the pyruvate kinase reaction: (a) a water on the Mg2+ ion coordinated to ADP is replaced by the phosphoryl group of PEP; (b) Mg2+ dissociates from the α-P of ADP; (c) the phosphoryl group is transferred;and (d) the enolate of pyruvate is protonated.
磷酸果糖激酶催化的反应不可 逆,ATP是别构抑制剂, F-2,6-BP 是别构激活剂。两次磷酸化使葡萄 糖转化为反应活性很高的F-1,6-BP, 有利于随后的分解反应。
(四) 果糖-1,6-二磷 酸转变为甘油醛-3磷酸和二羟丙酮磷酸
*
醛缩酶有多种同工酶, 型醛缩酶存在于高等动植物, 为四聚体,有3种同工酶,A主要 存在于肌肉中,B主要存在于肝 脏,C主要存在于脑组织, 3种 同工酶均由4中不同的亚基组成。 型醛缩酶存在于微生物,相 对分子质量只有型醛缩酶的 一半,含有二价金属离子。 23970 = -8.314310lnK K=10-4 FBPDHAP+G3P 1-X X X 若FBP为: 1mol/L 10-4= X2 / (1 X) X=10-2 若FBP为: 10-5mol/L 10-4= X2 / (10-5 X) X=0.92 10-5
基本要求
1.熟悉形成乙酰-CoA 的过程。(难点) 2.掌握柠檬酸循环的概况。(重点) 3.熟悉柠檬酸循环的反应机制。(难点) 4.掌握柠檬酸循环的能量计算。(重点) 5.熟悉柠檬酸循环的调控和双重作用。(难点) 6.熟悉柠檬酸循环的研究历史。
第24章 电子传递和 氧化磷酸化作用
一、氧化-还原电势
(一) 氧化-还原电势 生物氧化是通过加氧、脱 氢或失电子而进行的,加氧反 应较少见,氧原子通常是通过 加水再脱氢引入代谢物的。代 谢物中生成的羧基,可通过脱 羧基作用生成二氧化碳。脱氢 或失电子反应是生物氧化的主 要方式,反应过程中伴随着氧 化-还原电势的变化。 ε = E正极- E负极
(二) 生物体 中某些重要 的氧化-还 原电势
三、氧化磷酸化作用
(一)线粒体的结构
(二)氧化磷酸化作用机制
杀粉蝶菌素
二环己基羰二亚胺
汞制剂
2-噻吩甲酰 三氟丙酮
双香豆素
对三氟甲氧基苯腙羰基氰基化物
(三)质子梯度的形式
(四 )ATP 合成机制
A model of the F1and f0 components of the ATP synthase .a rotation molecular motor.The a,b,α,β,and δ subunits constiture the stator of the motor,and the c,γ,and ε subunits form the rotor.Flow of protons through the structure turns the rotor and drive the cycle of conformation changes in α and β that synthesize ATP.
催化丙酮酸转 变为乙酰-CoA 的反应步骤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结构
12个丙酮酸脱氢酶二聚体 (PDH, E1,黄色)构成立方体,8个二氢 硫辛酸转乙酰基酶三聚体 (TA, E2 ,粉色)构成另一个立方体,6个二氢 硫辛酸脱氢酶二聚体 (DLD, E3 ,蓝色)与上述两个立方体相互嵌合,构 成一个由60个亚基组成的复杂的复合体。
甘油分解的途径
基本要求
1.熟悉糖酵解作用的研究历史。 2.掌握糖酵解过程的概况。(重点) 3.熟悉糖酵解作用的反应过程。(难点) 4.掌握糖酵解过程的能量计算。(重点) 5.掌握丙酮酸的去路。(重点) 6.掌握糖酵解作用的调节。(重点) 7.熟悉其他六碳糖进入糖酵解的途径。
第 柠 23 檬 章 酸 循 环
六、由葡萄糖转变为两分子丙酮酸能量转变的估算
ATP的生成数
七、丙酮酸的去路和NAD+ 的再生
九、其他 六碳糖进 入糖酵解 途径
半乳糖的 代谢途径
缺乏半乳糖-1-磷酸尿苷酰转移酶使晶状体半 乳糖增高,引起白内障,严重时引起生长停 滞,智力迟钝,甚至引起肝损伤导致死亡。
反应的乒乓 动力学机制
乌头酸酶的铁-硫串 在反应中的作用
氟乙酸形成的氟柠檬酸对乌头酸酶有抑制作用
(三) 异柠檬酸氧化 形成α-酮戊二酸
异柠檬酸脱氢酶为四聚体(α2βγ),图 中所示的活性部位。异柠檬酸为绿色,NADP+ 为金色, Ca2+为红色。ADP,NAD是该酶的别构 激活剂,ATP,NADH是该酶的别构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