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进展

合集下载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颅内动脉瘤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常常会给患者带来生命的威胁。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

本文将从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和新药治疗等方面,介绍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新进展。

一、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一直是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

传统的手术治疗主要采用开颅手术,通过切除或阻断动脉瘤来防止其破裂出血。

开颅手术具有创伤大、恢复慢、术后并发症多等缺点,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开始选择微创手术治疗。

微创手术可以通过小孔径或血管介入的方式进入脑部,达到治疗的目的。

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随着手术器械和影像技术的不断改进,微创手术的治疗效果也在不断提高。

目前,微创手术已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

二、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

介入治疗主要是通过导管经血管穿刺进入动脉瘤内,再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治疗,如栓塞、夹闭、支架植入等,从而阻断动脉瘤的血流,达到治疗的目的。

介入治疗的优势在于操作微创、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尤其适合老年患者和体弱多病者。

目前,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介入治疗已经成为了颅内动脉瘤治疗的又一重要手段。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介入治疗甚至可以取代传统的手术治疗。

三、新药治疗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新型药物也逐渐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

最近研究发现,一些抗凝血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对稳定动脉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影响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壁的修复和增强,从而减少动脉瘤的破裂风险,为动脉瘤的长期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些新型的靶向药物和基因治疗也正在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研究热点。

研究者通过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或干预信号通路,尝试寻找靶向动脉瘤生长和破裂的新途径,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摘要】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意义重大。

本文将探讨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包括微创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放射治疗、靶向药物治疗和基因治疗。

微创手术治疗因其优势日益受到重视,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放射治疗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具有重要应用,而靶向药物治疗和基因治疗的研究也在不断进行。

这些新治疗手段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提高了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未来,研究方向应该聚焦在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治疗并发症上,为颅内动脉瘤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前景。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治疗新进展、微创手术、介入治疗、放射治疗、靶向药物、基因治疗、治疗前景、研究进展、未来方向、意义。

1. 引言1.1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意义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病变,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避免破裂导致脑出血:动脉瘤一旦破裂会导致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量大、速度快,常常危及患者生命。

及时治疗动脉瘤可以减少其破裂的风险,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2. 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一些颅内动脉瘤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眩晕、视力模糊等症状,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

通过治疗动脉瘤可以缓解这些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 预防复发和并发症:一些动脉瘤可能会在治疗后复发,或者引发其他并发症,如血栓形成、脑梗死等。

因此及时治疗动脉瘤可以预防其复发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意义在于避免破裂导致脑出血,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预防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针对不同的病情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可以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

1.2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是多样化的,根据不同的病情和患者情况,医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微创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放射治疗、靶向药物治疗和基因治疗。

微创手术治疗是通过微创的手术方式来修复颅内动脉瘤,相比传统手术更加安全和有效。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1. 引言1.1 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性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潜在危险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命威胁: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动脉壁的异常扩张,如果动脉瘤破裂出血,可能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危及患者的生命。

及时治疗是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的关键。

2. 神经功能损伤:颅内动脉瘤在增大的过程中可能对周围的神经组织造成挤压和损伤,导致头痛、视力障碍、听力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3. 预防复发:一旦患者出现颅内动脉瘤,存在复发的风险。

对于已经治愈的患者,定期复查和随访是至关重要的,及时发现复发病灶并采取治疗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再次发作。

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及时准确地诊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可以帮助患者避免不必要的危险和后果,提高治疗效果,恢复患者的健康。

1.2 目前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挑战1.手术风险:传统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存在着较高的手术风险,包括术后出血、感染、神经功能损伤等并发症。

尤其是一些较大较复杂的颅内动脉瘤,手术难度和风险更大。

2.介入治疗技术不断更新:介入治疗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随着介入技术不断更新和创新,一些医务人员在技术上并不够熟练,患者的治疗效果可能受到影响。

3.放射治疗的限制:尽管放射治疗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选择,但是其应用范围较窄,而且长期放射治疗可能会对患者的大脑组织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4.药物治疗的局限性:目前针对颅内动脉瘤的药物治疗仍处于起步阶段,其效果有限且副作用较大。

5.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协调难度:颅内动脉瘤的综合治疗需要多个学科的协作,包括神经外科、介入放射学、放射治疗、药物治疗等,各学科之间信息共享、协调安排等方面仍存在不少困难。

2. 正文2.1 手术治疗的现状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传统方法之一,其在治疗颅内动脉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手术切除或夹闭动脉瘤,减轻或防止颅内动脉瘤造成的危害。

颅内动脉瘤介入术的护理进展

颅内动脉瘤介入术的护理进展
1 3 相关 检 查 及 备 皮 术 前 行 血 尿 常 规 、 4层 增 强 C 心 电 . 6 T、
图 、 凝 系 列 、 肾功 能 等 检 查 , 规 行 双 侧 腹 股 沟 区备 皮 , 食 血 肝 常 禁
1 , 水 6h 2h 禁 。
应 严 密 监 测 血 压 的 变 化 , 后 术
Ab t a t I e i we r i r gr s te t t n r c a a ne r s b — s r c tr v e d nu sng p o e sofpa in s wih i t a r ni la u y m e f r nd a t r a c p i g i t r e to h r p I ut f r r h t t e c n s o o e a fe c e tn n e v n i n t e a y. t p o wa d t a h ha ge f bl o e s r a int e or pe a i n s ou d be mo t e l s l And o o d pr s u e ofp te s b f e o r to h l nior d c o ey. ne s ou d pa o e a t nton t he o c r n e o o p ia i ns f ate t . h l y m r t e i o t c ur e c fc m lc to orp i n s
颅 内动 脉 瘤 是 由于 脑 动 脉 局 部 血 管 异 常 改 变 产 生 的脑 血 管 瘤 样 突 起 [ 。颅 内 动 脉 瘤 破 裂 多 以 蛛 网膜 下 隙 出 血 ( u aah ] ] sb re — n i hmor ae S o e rh g , AH) 首 发 症 状 , 床 表 现 为 剧 烈 头 痛 , d 为 临 严 重 者 出现 意 识 丧 失 和 神 经 功 能 障 碍 [ , 病 死 率 、 残 率 极 高 。 2其 ] 致 首 次 出 血 幸 存 者若 未 得 到及 时 正 确 处 理 , 3周 内 有 4 病 例 发 O 生 再 出 血 , 再 出 血 的病 死 率 高 达 8 [ , 次 发 病 半 年 内 且 O 4 首 ] 再 次 出 血 率 为 3 %~ 5 , 次 出血 病 死 率 为 2 ~ 3 [ ] O O 再 5 5 , 是 脑 血 管 病 中病 死 率 最 高 的疾 病 , 因此 , 颅 内 动 脉 瘤 病 人 进 行 对 早 期 治 疗 尤 为 重 要 。 颅 内 动脉 瘤 介 入栓 塞 治 疗 是 一 种 安 全 有 效 的 微 创 治疗 方 法 , 有 微 创 、 具 简便 、 对 安 全 、 复 快 等 特 点 。现 相 恢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0, 10(12), 3246-3252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20 in Hans. /journal/acmhttps:///10.12677/acm.2020.1012486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欧阳超,苏平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云南昆明收稿日期:2020年11月27日;录用日期:2020年12月23日;发布日期:2020年12月30日摘要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 IA)近年来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为常见的一类重症疾病,也是导致人体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因素,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仅次于高血压性脑出血和脑梗死,且多好发于女性,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目前,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血管内栓塞(intravascular embolization, IE)和开颅夹闭术(microsurgical clipping, MC)两种。

随着栓塞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栓塞材料的改良,IE使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由巨创进展到微创,由开颅到血管内治疗,变难治为易疗,但并不是说取代开颅夹闭术,而是与开颅手术夹闭术相辅相成,成为不可或缺的治疗方式。

现将IE治疗IA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开颅夹闭术Research Progress of EndovascularInterventional Therapy forIntracranial AneurysmChao Ouyang, Ping Su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Kunming First People’s Hospital, Kunming YunnanReceived: Nov. 27th, 2020; accepted: Dec. 23rd, 2020; published: Dec. 30th, 2020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incidence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is on the rise, which is a common severe disease and the main factor leading to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The incidence of cerebrovascu-欧阳超,苏平lar disease is second only to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and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the older the female, the higher the incidence. At present, there are two main treatment methods for intracranial aneurysms: endovascular embolization and craniotomy.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emboliz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embolization materials, endovas-cular embolization has made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progress from giant trauma to minimally invasive, from craniotomy to endovascular treatment, and changed from refractory to easy treatment. However, it is not to say that it replaces craniotomy, but complements cra-niotomy and becomes an indispensable treatment.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endovascular embo-lization for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s summarized as follows.KeywordsIntracranial Aneurysm, Endovascular Embolization, Craniotomy and Clipping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颅内动脉瘤及其治疗概况IA是指部分颅内血管发育异常形成的一种瘤样突起的现象,其形成原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主要考虑与先天性动脉管壁缺陷、血管内压力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炎等因素有关[1][2]。

颅内巨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范一木

颅内巨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范一木
动脉瘤形态不规则,尤其对于梭形动脉瘤介入治 疗比较困难 动脉瘤腔内发生粥样硬化斑块、硬血栓以及部分 钙化等


闭塞载瘤动脉
• Mata’s试验及球囊闭塞实验(BOT)
BOT的评价标准:① 球囊闭塞30min,无临床症状; ② 脑灌注时间和静脉期出现时间与对侧相比不超过1s; ③ 降血压后,无临床症状和脑灌注的变化。
颅内巨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范一木
流行病学特征
• 巨大动脉瘤(直径>2.5cm)—Morley and Barr(1969年) • 发病率:约占颅内动脉瘤的5% • 好发部位:颈内动脉床突段、颈内动脉海 绵窦段、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等处。 • 自然史:未治疗的巨大动脉瘤年出血率为 8-10%,两年死亡率为66%,而五年死亡 率可达80%。





治疗
动脉瘤颈夹闭及载瘤动脉重建术
• 手术治疗
载瘤动脉闭塞或动脉瘤孤立术 脑血管重建术
• 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面临的问题

宽颈,甚至没有瘤颈,载瘤动脉常扩张为动脉 瘤体的一部分
无法做到致密栓塞,因为一旦追求致密栓塞, 极有可能造成载瘤动脉受压闭塞,且穿支及分 支动脉也常直接从动脉瘤体发出


疏松填塞动脉瘤腔带来不可避免的术后复发,动 脉瘤往往继续增大
覆膜支架
• 覆膜支架首次治疗巨大动脉瘤—Singer( 1997) • 2002年,Islak应用Jostent支架治疗颅内巨 大动脉瘤。
覆膜支架
• 覆膜支架适用范围:① 载瘤动脉有无重要 分支;② 载瘤动脉是否过度迂曲;因此主 要适用于颈内动脉虹吸段较直的脉络膜前 动脉以下段的巨大动脉瘤
病例
颈内动脉分叉处以上的大型动脉瘤,以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和切除为主要 治疗手段。但对于那些难以夹闭的夹层动脉瘤、梭形动脉瘤和假性动脉 瘤,在侧支循环良好的情况下(或血管架桥手术后),可以用弹簧圈行载 瘤动脉闭塞术。 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巨大型动脉瘤,主要采用单侧或双侧椎动脉闭塞术, 如果侧支代偿不良,可采用支架结合弹簧圈填塞的方法。可尝试多个裸 支架重叠治疗,疗效还有待观察。在椎动脉没有重要穿支的部位可以尝 试使用带膜支架治疗。大脑后动脉的巨大梭形动脉瘤可以行载瘤动脉近 端闭塞术。

颅内动脉瘤是什么,如何介入治疗岳文龙

颅内动脉瘤是什么,如何介入治疗岳文龙

颅内动脉瘤是什么,如何介入治疗岳文龙发布时间:2023-07-06T06:16:13.738Z 来源:《健康世界》2023年9期作者:岳文龙[导读]金堂县第一人民医院四川成都 610400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脑部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都有严重的威胁。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非常重要,不仅可以预防患者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还可以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和残疾率。

目前,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主要有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多种方法。

其中,介入治疗是一种非手术治疗方法,通过在脑血管内插入导管和微型器械,对动脉瘤进行修复和闭塞,达到治疗的效果。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已经成为目前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本文中,将详细介绍颅内动脉瘤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介入治疗等方面的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种疾病并提高对它的认识。

一、什么是颅内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脑血管疾病,它是由于脑血管壁的异常膨胀和扩张所引起的。

颅内动脉瘤通常在脑血管分叉处形成,这些位置容易受到血流的影响,使得血管壁产生薄弱部位,而这些薄弱部位则可能会形成动脉瘤。

此外,颅内动脉瘤还可以由于外伤、炎症和遗传等因素导致。

二、颅内动脉瘤如何形成?颅内动脉瘤的形成是由于颅内动脉的一部分血管壁发生异常改变,局部膨胀扩张而形成的。

一般来说,颅内动脉瘤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更长时间。

以下是颅内动脉瘤形成的详细过程:(1)血管壁的结构异常:颅内动脉瘤的形成通常与血管壁的结构异常有关。

这种结构异常可能是先天性的,也可能是后天性的。

先天性的血管壁缺陷可能包括血管壁薄弱、弹性纤维缺乏、胶原纤维破坏等。

后天性的血管壁病变可能包括高血压、炎症、感染、动脉硬化等。

(2)局部血流的影响: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对于颅内动脉瘤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如果在血管壁结构异常的部位,血流受到阻碍或血流速度改变,血管壁的受力分布也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局部膨胀和扩张。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
n ny ms M t d a e r s . eho s A oa f7 p te t t ita r na i ta e r s r r ae y e d v s ua p ra h ttlo ains wi nr ca ilga n u y ms wee te td b n o a c lra po c h n
影响载瘤动脉内的血流 ; ③加强 随访观察 , 采用本组 病例 中随访 观察 有 2例 复发 , 发率 2 .7 , 复 85 % 2例均
为单 纯弹 簧圈栓 塞 , 时再 进 行 弹簧 圈 栓 塞 , 免再 及 避 破裂 出血 , 并继续 随访 , 后 复查 D A动 脉 瘤 完全 1年 S
通 讯 作 者 :黄 志 伟 , 治 医 师 , 士 研 究 生 ,电 话 :( 7 2) 主 硕 07
3 2 1 E- i :d c z 8 91 9, mal o h w@ 1 6 c n 2 .o
检查 , 中颈 内动脉 动脉 瘤 3例 , 脑 中动脉瘤 1例 , 其 大
中华 神 经 外 科 疾 病 研 究 杂 志 ( hnJN uougD s e) 02 1 ( C i e rsr i R s2 1 ;1 4
战, 根据 患者情 况 , 动脉瘤 所在 部位 , 载瘤 动脉 情况选 择合 适 的治 疗 方 案 , 用新 型 生 物 带 膜 弹簧 圈及 球 采 囊、 支架 辅助方 法 可减 少 动 脉 瘤 复发 率 , 远 期 效 果 其 还 需要更 多 的时 间观 察 , 访 观 察非 常 重 要 , 现 动 随 发
例共 7枚 动脉瘤 , 中随访 患者 7人 , 其 男性 3例 , 性 女 4例 , 龄 2 6 年 0~ 7岁 , 均 4 .5岁。 平 7O 2 .临床 表现 : 突发 蛛 网膜 下腔 出血 5例 , 破 裂 未 动脉 瘤 2例 , 中动 眼神经 麻痹 1 , 其 例 头痛 1 , 前 例 术 H n—es ut s 分级 : 2例 , H 0级 Ⅱ级 1 , 例 Ⅲ级 3例 , Ⅳ级 1例 , V级 0例 。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技术进展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技术进展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技术进展作者:蔡邵帅李龙杨金庆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年第31期【摘要】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技术在安全性、可靠性与治疗疗效上有出色表现,中要加强介入治疗技术的应用研究,进一步改进技术不成熟的地方,为更多动脉瘤患者治疗提供支持。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适应症;进展颅内动脉瘤是发生几率较高的典型疾病,其发生主要是由于颅内动脉血管因先天异常或者后天损伤等致使血管壁损害,在血流动力学或者其他因素影响下出现异常膨出现象,从而成为人体颅内的“定时炸弹”。

介入治疗应用较为普遍治疗手段,比起传统开颅手术治疗无论是安全性、依从性还是患者耐受都有较高表现,确立了介入治疗的应用优势,现报道如下。

1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1.1颅内动脉瘤颅内动脉瘤发生病因较为复杂。

先天因素以先天性动脉瘤最为多见,发生几率80%~90%,后天因素以动脉硬化为主,几率在10%~15%左右,其余以感染性动脉瘤与外伤性动脉瘤为主。

颅内动脉瘤的发生有极大可能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中目前导致患者发生脑血管意外的前三名,好发于中老年女性。

有关颅内动脉瘤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晰,有部分研究提示其可能与颅内动脉管腔压力增高、管壁缺陷有关,高血压、血管炎与脑动脉硬化等也是典型危险因素,其余诸如情绪过度紧张、血压突然增高、妊娠晚期、过度疲劳等也会诱发颅内动脉瘤出血。

1.2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普遍应用还是近十年问的事情,由于各类治疗专用支架及血流导向装置等的快速发展,介入治疗无论是安全性、疗效还是适应症都有了更好表现,在患者身体条件许可的前提下,选择介入治疗的几率越来越高,成为了部分颅内动脉瘤的首选疗法。

以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技术为代表治疗颅内动脉瘤,在微导管的指引下导入弹簧圈达到堵塞动脉瘤的疗效,无论是操作安全性还是治疗疗效都极为出众。

介入治疗主要以身体耐受差、无法实施开颅手术或者开颅失败患者等为主,介入治疗利用股动脉穿刺将微导管送入患者动脉瘤囊,配合不同材质弹簧圈致使囊内血流消失,从而消除再次出血风险,达到治疗目的。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通常指的是血管壁在动脉分支处出现的囊状扩张。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一直备受关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针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创新。

本文将就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新进展进行探讨。

介绍一种新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在临床上应用的微创治疗方法,它通过在动脉血管导管引导下将支架置入颅内动脉瘤内,实现对动脉瘤的栓塞,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比传统的开颅手术,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在近年来的临床应用中,介入治疗已经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重要手段,尤其是对那些位置较深、手术较为困难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

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改进,支架材料的更新换代,介入治疗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介绍另一种新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微创手术。

微创手术是指采用微小切口、显微镜下操作等技术手段进行的一种手术治疗方法。

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方面,微创手术可以通过更小的切口、更精细的操作,实现对动脉瘤的切除或修复,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手术已经成为了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之一。

介绍一种新型的颅内动脉瘤治疗药物——内膜修复剂。

内膜修复剂是一种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和血管内膜修复的药物,它的应用可以帮助动脉瘤的内膜修复,从而减少动脉瘤的破裂风险。

在临床上,内膜修复剂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内膜修复剂的出现,为治疗颅内动脉瘤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选择。

总结一下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新进展。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段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介入治疗、微创手术、内膜修复剂等新型治疗手段的出现,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但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位置的颅内动脉瘤,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1. 引言1.1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通常发生在脑动脉的分叉处,是血管壁局部薄弱形成的血管瘤。

治疗颅内动脉瘤一直是神经外科的重要课题,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式也在不断更新。

近年来,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创手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微创手术可以通过小切口直接进入病灶区域,减少了手术创伤和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恢复时间也更短。

除了微创手术,介入治疗也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介入治疗可以通过经血管途径将栓塞剂送入动脉瘤腔内,达到栓塞动脉瘤的效果。

这种治疗方式相比传统手术更为安全和有效。

在手术治疗中,3D打印技术的应用也给医生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医生可以通过3D模型进行手术规划,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术后药物治疗和新型治疗设备的应用也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随着多学科合作模式的出现,颅内动脉瘤治疗逐渐走向个体化,治疗成功率也在不断提高。

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创新,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将迎来更多的突破和进步。

2. 正文2.1 微创手术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创手术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

微创手术技术相比传统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微创手术技术主要包括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微创开颅手术两种方式。

血管内介入治疗通过血管内途径将支架等器械送达到动脉瘤部位,实现动脉瘤栓塞或栓塞联合手术。

这种方式不需要开颅,减少了手术风险和创伤,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治疗动脉瘤。

微创开颅手术也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微创开颅手术通过小切口和微创技术,可以精确地切除动脉瘤,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提高手术成功率。

微创手术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为患者提供了更为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式,是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进展之一。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颅内动脉瘤是一种严重的血管疾病,其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不断涌现,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也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为您介绍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方面的最新动态。

一、微创介入治疗技术的应用微创介入治疗技术是目前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该技术通过导管等介入装置,经血管系统进入颅内动脉瘤部位,采用不同的介入手术器械对动脉瘤进行治疗。

微创介入治疗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

近年来,微创介入治疗技术在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取得了重大突破。

首先是动脉瘤栓塞术,通过导管在动脉瘤内注入栓塞剂,使动脉瘤内血栓形成,从而达到闭塞动脉瘤的作用。

其次是支架植入技术,通过在动脉瘤颈部植入支架,改变血流动力学,使血栓形成于动脉瘤内,达到闭塞动脉瘤的效果。

这些新的微创介入治疗技术,使得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更加安全、准确和有效。

二、靶向药物治疗的新进展随着对颅内动脉瘤分子生物学机制的深入研究,靶向药物治疗技术也逐渐应用于临床实践。

靶向药物治疗通过作用于动脉瘤内部特定的生物分子靶点,阻断动脉瘤生长和扩张,达到抑制动脉瘤进展的目的。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治疗效果确切等优点,备受关注。

近年来,一些新的靶向药物治疗技术也在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得到了应用。

通过靶向治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或其受体,抑制血管新生,减少动脉瘤血供,达到抑制动脉瘤生长和扩张的效果。

一些激素和生长因子受体的靶向治疗技术也被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

这些新的靶向药物治疗技术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三、基因治疗的前沿研究成果随着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基因治疗技术逐渐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新热点。

基因治疗技术是通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治疗所需的基因导入患者的细胞内,增强或改变患者自身的生物学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摘要】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危险的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新进展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手术治疗技术的进步让手术更加精准和安全,介入治疗技术的创新使得治疗更加便捷和有效。

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为一些患者提供了另一种治疗选择,微创治疗的应用广泛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放射治疗的新方法为某些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路径。

颅内动脉瘤治疗领域充满希望,但需要多学科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患者将获益于治疗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突破,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治疗、新进展、手术、介入、药物、微创、放射、技术、研究、合作、患者、希望、多学科、发展。

1. 引言1.1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血管瘤,常见于脑血管系统。

其治疗一直是神经外科和介入放射学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手术治疗技术的进步是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方面。

传统手术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介入治疗技术的创新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选择。

介入治疗通过血管内操作,可以准确地定位和治疗颅内动脉瘤,同时避免了传统手术中对颅骨和脑组织的损伤。

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为一些无法手术或介入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

通过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可以更好地控制颅内动脉瘤的生长和进展。

微创治疗的应用广泛使得更多患者可以受益于颅内动脉瘤治疗。

微创技术不仅可以减少手术风险和恢复时间,还可以提高手术的精准度和效果。

放射治疗的新方法为一些复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放射治疗可以通过高能射线破坏颅内动脉瘤,达到治疗的效果。

颅内动脉瘤治疗领域充满希望,多学科合作是取得更好效果的关键,患者将获益于治疗新技术的不断发展。

2. 正文2.1 手术治疗技术的进步手术治疗技术的进步是颅内动脉瘤治疗领域的重要进展之一。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进展摘要:颅内动脉瘤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否则将会导致患者出现肢体功能障碍,甚至失去生命。

目前,临床上主要是采用手术介入方式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治疗。

本文笔者主要针对近年来临床上使用的介入治疗方法进行探究,旨在提高对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挽救广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生命,提高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进展在临床上,颅内动脉瘤比较常见,该病的死亡率非常高,达30%-60%之间,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1]。

目前,临床上关于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不是十分明确,大部分的医学工作者认为此病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疾病存在密切的关系。

在过去,临床上治疗颅内动脉瘤主要是采用开颅夹闭手术方法,但是这种手术方法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比较大,恢复比较慢,预后差,治疗的整体效果不理想,因此需要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2-3]。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临床上开始采用介入方法进行治疗,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介入治疗的方式变得多样,介入治疗技术也变得更加成熟,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也逐渐提高,给广大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带来福音[4]。

下面,本文主要探究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技术发展过程,详细情况见下文:1弹簧圈栓塞术和球囊重塑术1.1弹簧圈栓塞术对于初期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来说,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手段就是单纯的弹簧圈栓塞术,主要的治疗原理就是通过闭塞动脉瘤腔来实现治疗的目的,但是这种手术方式对术者要求比较高,一旦出现放置位置不合适的情况,无法及时进行撤回,为解决这一问题,临床上出现了机械可脱性弹簧圈[5]。

这种弹簧圈是在1991年设计发明并用于颅内动脉瘤治疗的,具有较好的柔软性,操作相对比较简单,可以显著提高成功率。

伴随着医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机械可脱弹簧圈也逐渐淘汰,开始使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这种弹簧圈可以在无拉力的情况下脱落,从而有效避免了弹簧圈向载瘤动脉移动。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畸形,它通常出现在大脑的供血动脉上,其治疗一直是神经外科领域的热点和难点。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针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也在不断取得新进展。

本文将介绍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新技术和新进展,以及对患者的影响和意义。

一、微创手术治疗技术的应用微创手术治疗技术是目前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一大突破,它主要包括了内窥镜手术和介入治疗。

内窥镜手术通过经鼻内窥镜的方式进入颅内,对动脉瘤进行治疗。

这种手术不需要进行大面积开颅,减轻了患者手术的创伤和痛苦,术后恢复也更快。

介入治疗则是通过导管经过动脉进行治疗,主要包括了栓塞术和支架植入术。

这种治疗方式可以直接将栓塞物或者支架送达到动脉瘤的部位,减少了手术对周围脑组织的损伤,使得治疗更加安全和有效。

随着三维打印技术的发展,它在医学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三维打印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动脉瘤的形态和周围结构,为手术提供更加准确的指导。

医生可以通过三维打印出动脉瘤的模型,对手术进行预演和模拟,提前制定好手术方案。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减少手术中的意外情况,还可以减少手术时间和减轻患者手术的风险。

三、基因治疗的应用基因治疗是近年来医学领域的热点,它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基因治疗可以通过转染适当的基因修复动脉壁的缺陷,减少动脉瘤的形成和扩展。

基因治疗还可以通过调节血管生成素的表达,增强血管的稳定性和抗炎性,从而减少动脉瘤的破裂风险。

基因治疗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四、个体化治疗的发展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形态各异的疾病,因此对于不同形态的动脉瘤,需要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个体化治疗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形态等因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个体化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周围正常脑组织,同时保证动脉瘤得到有效治疗。

这种治疗方式需要医生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式,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技术现状与进展

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技术现状与进展

颅 内动脉 瘤是 最 常 见 的脑 血 管病 之 一 , 动脉 瘤 破 裂造
成 的蛛 网膜下 腔 出血致残 率和死 亡 率都极 高 。颅 内宽 颈动
脉瘤是指动脉瘤颈宽≥4 m或颈体比大于 1 2的动脉瘤 , m :
是 目前手 术夹 闭 和血 管 内 治疗 的共 同难 点 , 其 曾被认 为 尤 是 介入治 疗 的弱项 , 栓塞 物移位 、 存在 瘤颈 残 留和 栓塞 术后 易 复发 等问题 。随着 神经介 入技术 的 日 成熟 和介 入 材料 趋

4 0・ 1
J un lfMii al Ivs eMein , u 2 1 ,o. , o 4 o ra nm l ai d i A g,0 2 V17 N . o yn v ce
颅 内宽颈 动 脉 瘤 介 入 治 疗 技 术 现 状 与进 展▲
周 志宇 综述 黄 纯真 审校
1 2 瘤颈 重塑形技 术 . 瘤 颈重 塑形 (e dln ) rmoe ig 技术 又 叫 l
载 瘤动脉 重塑 技术 , 用 于宽 颈 动 脉瘤 的球囊 辅 助 可脱 弹 是 簧 圈栓塞 技术 , 法 国学 者 M r 最早 设计 并使 用 。其通 为 ot e J
建议 采用 支架后 释放 技术 , 为 可避 免 微 导 管到 位 困难 及 认 微 导管 穿越支 架 网眼进入 动脉瘤 导致 的 支架 移位 。 曲友 直 等 认 为采 取何种 术 式 应根 据 动 脉瘤 的具 体情 况 而 定 , 对 于微导 管容易 到位 的可 采用 顺 序 式 , 免 微 导管 被 支 架 压 避 迫 固定 后摆动 不佳 而影 响弹簧 圈栓塞 。但 对 于微 导管 不 易 到位 的动脉 瘤 如 微 小 或 瘤 颈 与 载 瘤 动脉 成 逆 角 的 动 脉 瘤 等 , 采用 支架 后 释放 技 术 。临床 上 现 在 常采 用 支 架 后 应 释放技 术 , 即先把 微导 管送人 动脉瘤 腔 内到 位 , 填 塞弹 簧 且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颅内动脉瘤是指发生在脑血管系统内的血管局部脆弱,形成血管瘤的疾病。

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较低,但由于该病可导致猝死、中风等严重后果,因此对于患者和家庭来说是极其危险和痛苦的。

目前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式主要分为两种,手术和介入治疗。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颅内动脉瘤治疗也有了一些新的进展。

1. 脑膜下动脉瘤手术显微镜下弹力剪切技术脑膜下动脉瘤是指位于大脑表面的动脉瘤,医学界通常将其分类为大、中、小三类。

由于大多数脑膜下动脉瘤都位于近颅底区域,传统手术切除方案较为复杂,且容易受限于视野和器械操作。

而显微镜下弹力剪切技术则能够最大程度上缩小手术损伤,实现神经功能保护、病灶完全清除、术后恢复较快等优点。

2. 颅内动脉瘤多平面重建显像技术多平面重建显像技术指的是利用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实现颅内动脉瘤侧面、底面、前后面等多角度的清晰显示。

与传统的二维成像技术相比,多平面重建显像技术能够更加准确地定位血管瘤位置、大小,提供术前更为详细的手术计划,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和术后效果。

3. 肝素化介入治疗肝素化介入治疗是指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中采用肝素抗凝的技术。

传统介入技术会造成血管内血栓形成、血管破裂等风险,而肝素化介入治疗能够在保证不影响凝血状态的前提下,避免血栓的形成,提高介入手术的安全性。

此外,肝素化介入治疗也能够在手术后较快地恢复术后功能。

4. 腔内可调式动脑神经瘤夹腔内可调式动脑神经瘤夹是一种新型的脑血管介入治疗设备。

该设备通过腔内引导,在动脑神经瘤内放置一个与主动脉相连的夹子,实现了对动脑神经瘤的完全封闭,从而避免动脑神经瘤再发作。

此外该设备还可以随时调整夹子大小,以适应不同患者和不同大小的动脑神经瘤。

总之,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技术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患者们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可以考虑其治疗效果、手术难度、安全性等因素来进行综合评估。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更加先进的治疗方式问世,让患者们更好地摆脱疾病的困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进展摘要:颅内动脉瘤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否则将会导致患者出现肢体功能障碍,甚至失去生命。

目前,临床上主要是采用手术介入方式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治疗。

本文笔者主要针对近年来临床上使用的介入治疗方法进行探究,旨在提高对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挽救广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生命,提高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进展在临床上,颅内动脉瘤比较常见,该病的死亡率非常高,达30%-60%之间,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1]。

目前,临床上关于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不是十分明确,大部分的医学工作者认为此病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疾病存在密切的关系。

在过去,临床上治疗颅内动脉瘤主要是采用开颅夹闭手术方法,但是这种手术方法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比较大,恢复比较慢,预后差,治疗的整体效果不理想,因此需要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2-3]。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临床上开始采用介入方法进行治疗,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介入治疗的方式变得多样,介入治疗技术也变得更加成熟,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也逐渐提高,给广大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带来福音[4]。

下面,本文主要探究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技术发展过程,详细情况见下文:1弹簧圈栓塞术和球囊重塑术1.1弹簧圈栓塞术对于初期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来说,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手段就是单纯的弹簧圈栓塞术,主要的治疗原理就是通过闭塞动脉瘤腔来实现治疗的目的,但是这种手术方式对术者要求比较高,一旦出现放置位置不合适的情况,无法及时进行撤回,为解决这一问题,临床上出现了机械可脱性弹簧圈[5]。

这种弹簧圈是在1991年设计发明并用于颅内动脉瘤治疗的,具有较好的柔软性,操作相对比较简单,可以显著提高成功率。

伴随着医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机械可脱弹簧圈也逐渐淘汰,开始使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这种弹簧圈可以在无拉力的情况下脱落,从而有效避免了弹簧圈向载瘤动脉移动。

近年来,为了满足宽颈动脉瘤治疗的需要,开发出了很多类型的弹簧圈,主要有水凝胶弹簧圈、纤毛弹簧圈、放射活性弹簧圈等,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治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6]。

1.2球囊重塑术对于宽颈动脉瘤患者来说,最主要的介入治疗方法就是球囊重塑术,主要是指弹簧圈栓塞的基础上采用球囊进行辅助,主要方法如下:在将微导管置入动脉瘤之后,球囊会保持充盈的状态,将瘤颈口封闭,然后将通过微导管在瘤腔内部置入可脱弹簧圈,保证栓塞致密后,排空球囊,将其撤出导管。

这种手术方法的适应症比较广泛,适合用于复杂解剖结构的动脉瘤,可以有效的避免弹簧圈脱出,提高完全栓塞率。

但是一定要注意一点,就是在充盈球囊的过程中,一定要适度,防止出现载瘤动脉和瘤动脉发生破裂。

另外,反复对球囊进行充盈,也比较容易导致出现血管痉挛以及迟发型狭窄的情况。

同时,还需要注意,不能填塞过度,否则容易出现动脉瘤破裂的情况[7]。

2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颅内动脉瘤的类型有很多,其中比较复杂,治疗难度比较大的动脉瘤包括夹层动脉瘤、宽颈动脉瘤、梭形动脉瘤等,为了解决注意问题,国外开展了深入的研究,提出将支架辅助技术运用于动脉瘤治疗中。

1997年,国外学者使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联合支架方式治疗梭形动脉瘤,取得了成功,这就标志着将支架辅助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是可行的[8]。

所谓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就是指将支架作为辅助,在弹簧圈栓塞的过程中,可以有效降低栓塞过程中血流对瘤壁的冲击力,促使瘤内血液停滞,逐步形成血栓[9]。

另外,这种手术治疗方式也有效降低了弹簧圈脱入载瘤动脉的可能性,从而促进内膜新生。

但是这种手术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就是支架的使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微导管的到位,从而容易出现支架移位的情况。

目前,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支架包括Neuroform 支架、LEO 支架和 SolitaireAB 支架,其中Neuroform 支架主要应用在宽颈动脉瘤治疗中,在填塞动脉瘤方面更为致密,能更有效防止血栓游走和弹簧圈的脱出。

LEO 支架比较柔软,可以在较为弯曲的血管壁上附着。

SolitaireAB 支架较为灵活方便,可以反复回收和使用[10]。

3覆膜支架置入术和血流重建术3.1覆膜支架置入术覆膜支架置入术主要用于宽颈动脉瘤和巨大动脉瘤的治疗,其表面覆盖共聚物薄膜,治疗原理是通过封闭血管壁缺损、重构载瘤动脉以达到治疗的目的,这与传统的栓塞治疗方式有所不同,临床实践证明,这种创新的介入治疗方法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即比较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血栓,适应症范围较为狭窄,不适合用于弯曲部位的动脉瘤治疗,并且比较容易闭塞分支动脉[11]。

因此,在对患者治疗时,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情况以及各种治疗手段的利弊,对于位置低的颈内动脉、无重要分支血管以及椎动脉动脉瘤患者的治疗,就可以采用覆膜支架置入术。

为了进一步提高治疗的临床效果,今后需要不断开发更为柔软的新型覆膜支架[12]。

3.2血流重建术对于载瘤动脉的治疗,临床上比较常采用覆膜支架置入术和血流重建术,但是临床实践发现,血流重建术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不容易产生覆膜支架置入术所导致的并发症[13]。

血流重建术的治疗原理是依靠植入的支架改变动脉瘤内部的血流方法而引发的血栓,以达到治疗动脉瘤的目的。

近年来,关于血流重建术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少,主要有分支血管在支架释放后的安全性问题以及术后缺血问题[14],临床上也有出现引发血栓的情况,对于这些负面影响,目前临床上还没有十分明确的答案,其具体的原因还需要深入研究,明确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不断完善治疗手段,提高手术治疗效果[15]。

4小结:到目前为止,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已经在临床上应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伴随着其他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技术水平也得到不断提高,很好的解决了传统开颅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预后差的缺点,并且治疗效果确切,因此在患者身体允许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介入方法进行治疗。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的弹簧圈和支架材料不断涌现,栓塞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因此介入治疗的适应症范围不断扩大,效果变得更好,安全性也更高。

虽然如此,目前临床上对于治疗颅内动脉瘤仍然存在较大的难度,如何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是今后研究的重点,需要医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1]于金录,许侃,王宏磊等.13例烟雾病及其综合征合并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0,26(10):871-873.[2]高国栋,邓剑平.努力提高和普及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0,09(10):973-974.[3]龙霄翱,陈兵,陈立一等.长条状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改进[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30(12):2689-2692.[4]Molyneux A,Kerr R,Stratton I,et a1. International subarchnoidaneurysm trail(ISAT)of neurosurgical clipping versus endovascularcoiling in 2143 patients with 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a-randomized trail[J]. Lancet,2012,360(9342):1267-1274.[5]高霞,方芸,刘刚等.1例多发性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2):16-18.[6]厉春林,胡娜,阮亚飞等.神经外科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护理体会[J].河北医药,2011,33(12):1901-1902.[7]Guglielmi G,Vinuela F,Sepetka I,et a1. Electrothrombosis of-saccular aneurysms via endovascular approach,part I:electro-chemical basis,technique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J]. J Neurosurg,2011,75(1):1-7.[8]徐伟光,彭蓉.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并发症观察及原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07(34):156-157.[9]孙羽.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护理体会[J].心理医生,2017,23(22):249-250.[10]梁鹏,刘桂杰,于文文等.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技术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3,36(4):31,33.[11]白新学.91例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7):67.[12]王永祥,罗俊生,霍小川等.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进展[J].解剖科学进展,2010,16(4):377-379,381.[13]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介入学组.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39):3093-3103.[14]林发牧,李西锋,许小兵等.血管内介入治疗周围型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其复发和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7,16(5):484-490.[15]谭华桥,周育苗,方淳等.血管内介入治疗周围型颅内动脉瘤17例[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6,25(4):279-2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