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本禹《西方心理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新行为主义)【圣才出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新行为主义

5.1 复习笔记

一、新行为主义概述

(一)新行为主义的历史背景

1.社会背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量心理学家参与战时的后勤服务工作,心理测验被广泛用于军官选拔、士兵筛选与分类等工作。战后,以行为主义为代表的心理学也被广泛应用于生产、教育、司法等领域。一时间心理学的知名度大增,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也大大提高。

2.哲学背景

(1)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对心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使得新行为主义在不失客观性的前提下,得以探讨有机体内部的中介变量,使心理学进入了科克所谓的“理论时代”。1930年代后期,逻辑实证主义在美国实验心理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2)操作主义

操作主义是指所有抽象的科学术语都应该根据操作进行界定的观点。通过操作性定义,内驱力、焦虑等理论术语可以转化为经验事件,去掉其形而上学的内涵,从而我们就可以接受它并加以研究。行为主义正是在这一点上迎合了操作主义的观点,充当了操作主义的传播工具,使自身得以巩固并发展到新行为主义。

3.心理学自身的发展

(1)古典行为主义的困境

早期的行为主义体系存在着诸多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为了走出困境,发展出新行为主义也是古典行为主义内在发展的需要和必然。

(2)功能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①吴伟士的动力心理学影响了新行为主义者。

a.吴伟士在1918年提出以S—O—R公式取代华生的S-R公式,试图弥补古典行为主义忽视有机体内部因素的缺憾。这对托尔曼后来直面而不是回避有机体内因并提出“中介变量”不无影响。

b.吴伟士提出用机制和内驱力两个概念来解释人类个体行为的发生,他的这种动机观点影响了后来的新行为主义者赫尔。赫尔提出了内驱力概念,并在其后期理论中越来越强调动机在行为中的核心作用。

c.吴伟士指出生理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不是平行的,而是分层次的,二者不能相互取代。这就促使行为主义者反思华生将情绪、思维等还原为“肌肉收缩”、“腺体分泌”的主张,克服生理还原论,从而注重对行为本身的研究。

②功能主义强调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功能,而适应环境则需要借助于学习过程来实现。因而,功能主义重视对学习过程的研究。在这一点上,新行为主义者也与其相呼应,他们大都对动物学习感兴趣,并做了较深入的研究。

(二)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

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赫尔、托尔曼和斯金纳。

(三)新行为主义的特点

1.以逻辑实证主义和操作主义为哲学基础

新行为主义者之间有一个共识,即如果要使用抽象的概念或命题,必须遵循逻辑实证主

义所要求的方式,将之与可观察的现象联系起来或对之进行操作性的界定。

2.以非人类的动物为研究对象

(1)动物被试比人类被试更易于控制其相关变量;

(2)在新行为主义者看来,动物与人类的认知和学习过程相比,只有程度上的差异,因而可以把动物研究的结论推及到人类身上。

3.以对学习的研究为重点

新行为主义将其注意的焦点集中在学习上,并把学习看作是心理学的基础。学习作为理解和控制行为的一种手段,成为心理学中很有前途的一个研究领域。新行为主义者对学习问题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他们通过对动物学习机制的深入探讨,来研究有机体是如何适应环境变化的。

二、新行为主义的主要理论

(一)逻辑行为主义

赫尔是唯一试图运用综合的、科学的理论来研究刺激与反应联结,并创立了高度复杂的假设—演绎理论的心理学家。他的理论被称为逻辑行为主义或假设—演绎行为主义。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赫尔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有机体的适应性行为,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其原因如下:

①环境刺激和行为反应本身都是客观的、可观察的;

②可以在有机体内部因素与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系,用数量化的方法加以研究。这样就可以客观地来研究中介变量。

(2)刺激痕迹

赫尔提出了刺激痕迹的概念。所谓刺激痕迹,是指作用于有机体的外在刺激消失后,其作用不会马上停止,而是持续一段时间,正是这种持续作用导致了运动神经冲动,而运动神经冲动又导致了外在行为反应。因此,赫尔将S—R公式修改为S—s—r—R。借此公式的修改,赫尔希望行为主义能接纳和研究意识等有机体内部的因素。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赫尔认为,假设演绎法是最有价值的发现科学事实的方法,采用假设演绎方法来建构系统化的理论体系,从而不仅能整合和组织实验研究的结果,还能指出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假设演绎法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①引入定义系统;

②选择一些最基本的、由经验研究概括出来的理论命题,来作为前提即公设;

③从这些定义和公设中严格地推论出一系列详细的定理。所有的这些定义、公设、定理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统一理论,并必须接受严格的实验检验。

赫尔正是用假设演绎法建立了他的理论体系。

3.中介变量说

(1)在华生刺激—反应联结理论的基础上,赫尔断定在解释行为时必须考虑中介的内部条件。在赫尔看来,中介事件主要是生理的。

(2)刺激和反应仍是处于核心地位的概念,但二者是通过内驱力、疲劳、习惯强度、诱因等中介变量连接起来的。赫尔试图在中介变量与可观察的刺激、反应之间建立起数量关系。

(3)内驱力是刺激和反应之间重要的中介变量之一,它是个体行为发生的内在动力。赫尔认为,内驱力是一种有机体组织状态引起的刺激,它的力量可以由生物需要被剥夺的时

间长短或所激起的行为的强度、力量等客观指标来加以确定。内驱力为行为提供了初级强化发生作用的基础。

4.强化观

(1)赫尔是一个强化理论家。赫尔把强化区分为初级强化和次级强化:

①初级强化是内驱力降低的过程;

②次级强化是指经常与初级强化联系在一起的刺激通过学习而成为有效的强化因素。次级强化在控制行为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赫尔持有的是驱力—降低的强化理论。

(2)在赫尔的早期著作中,他认为所有初级强化都降低相应的内驱力,或者说任何内驱力的降低都会产生强化效果。例如食物降低饥饿内驱力。

(3)在后期的著作中,赫尔稍微修正了自己的观点,把内驱力的降低和内驱力刺激降低加以区别。

5.消退观

赫尔认为,有两种抑制将引发行为的消退,它们分别是反应性抑制和条件性抑制。

(1)反应性抑制

赫尔将与每个反应相联系的抑制性潜能称为反应性抑制。反应性抑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因而它是伴随每个反应的暂时性状态。

(2)条件性抑制

条件性抑制是在反应性抑制消失期间建立起来的。赫尔根据条件性抑制解释了永久性消退。

(二)认知行为主义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托尔曼反对根据严格的物理的和生理的“肌肉抽搐”来界定行为,他认为心理学应该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