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世界遗产期末论文
浅析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
![浅析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3f425e06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7e.png)
浅析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摘要】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旅游业的发展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正反馈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旅游业对遗产保护的影响,以及遗产保护对旅游业发展的意义。
通过成功案例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应对策略并探讨如何平衡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
文章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呼吁在旅游开发中注重遗产保护,以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未来,我们应该在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谋求可持续发展,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为后代留下宝贵的遗产。
【关键词】旅游开发、遗产保护、关系、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影响、成功案例、存在问题、应对策略、平衡、可持续发展、未来展望1. 引言1.1 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的关系旅游开发和遗产保护是两个看似矛盾但又相互关联的领域。
旅游开发以其商业化和经济效益的优势,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览,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与此旅游开发也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和压力。
遗产保护则是为了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确保其能够传承和永久保存。
在实践中,旅游开发和遗产保护需要寻求一种平衡。
旅游开发可以为遗产保护提供经济支持和关注度,同时也需要尊重和保护遗产本身的特点和价值。
遗产保护需要在保护遗产的开放一定范围供游客参观和体验,以实现保护和利用的双赢。
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只有找到合适的平衡点,才能实现遗产的永续传承和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协同合作,共同推动旅游业和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的双赢。
1.2 研究背景旅游业是世界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而遗产保护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旅游开发对遗产保护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近年来不少旅游开发项目对遗产环境造成了破坏,引发了人们对于如何平衡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之间关系的讨论。
在这种背景下,对于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旅游与世界遗产
![旅游与世界遗产](https://img.taocdn.com/s3/m/647cba735acfa1c7aa00cc3a.png)
《旅游与世界遗产》期末论文人类艺术的殿堂——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它座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四周布满沙丘,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这里也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
而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体系:中国、印度、伊斯兰和欧美文化体系都戏剧性地在这里交流与融汇了。
莫高窟——历史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1900年在莫高窟偶然发现了“藏经洞”,洞里藏有从公元四世纪到十四世纪的历代文物五、六万件。
这是二十世纪初中国考古学上的一次重大发现,震惊了世界。
此后又由此发展出著名的“敦煌学”。
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而莫高窟与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和重庆大足石刻则是中国境内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四座石窟。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
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
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
元朝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莫高窟也停止了兴建并逐渐湮没于世人的视野中。
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后,这里才重新为人注意。
莫高窟——风格演变莫高窟现存有壁画和雕塑的石窟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
北朝—开凿于北朝时期的洞窟共有36个,其中年代最早的第268窟、第272窟、第275窟可能建于北凉时期。
窟形主要是禅窟、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彩塑有圆塑和影塑两种,壁画内容有佛像、佛经故事、神怪、供养人等。
这一时期的影塑以飞天、供养菩萨和千佛为主,圆塑最初多为一佛二菩萨组合,后来又加上了二弟子。
世界遗产和旅游的关系思考
![世界遗产和旅游的关系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2e9891dbb14e852458fb575f.png)
遗产和旅游的关系思考班级:12游憩生态1班姓名:吴雁佳学号:201230470120摘要:中国是目前拥有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而且人口众多,旅游业又处于如火如荼的发展阶段,繁荣的旅游业已经使部分遗产地不堪重负,处于十字路口的遗产地,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遗产”变“遗憾”的悲剧。
因此,思考遗产与旅游之间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应该正确理解这两者的关系并找到协调的方法。
关键词:遗产旅游关系协调遗产作为历史的见证、历史的载体,记录着丰富的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印证,对其进行保护有助于我们延续历史、传承文明。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遗产保护体系,在保护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保护了大批遗产,为旅游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自1978年以来,经过20多年,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居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同时还将成为世界第四大旅游客源输出国。
中国的旅游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生机蓬勃的大发展时代,而世界遗产地也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的。
同时,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及对过去时代纪念和追寻的往日情怀也使得文化遗产旅游地倍受青睐。
要了解世界遗产与旅游的关系,当然要了解世界遗产是什么。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狭义的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
广义概念,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
①遗产的概念已经在国际间广为传播和接受,其内涵也在不断扩大,从文物遗产到自然遗产,再到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
世界遗产与旅游论文[1]
![世界遗产与旅游论文[1]](https://img.taocdn.com/s3/m/fd92fcfb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07.png)
论安义千年古村群资源优势及其开发对策摘要: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旅游需求也呈持续增长之势。
本文通过对江西省安义千年古村群的分析和考量,总结出其的资源优势并作出相应的开发对策,力图挖掘出革命老区旅游业存在的机遇与发展的潜力。
潜力。
关键字:安义古村群安义古村群 旅游资源优势旅游资源优势旅游资源优势 旅游开发对策旅游开发对策1、引言在当今社会,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来被称为“朝阳产业”。
在革命老区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解决当地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和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加快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的步伐。
一天走过一千年的安义古村群以其特有的魅力对外界召唤:1.1 安义古村群景区概况江西省安义是千年古村群游览区,位于南昌市所辖安义县南面约十公里的西山梅岭之麓。
安义古村群游览区,由京台、罗田和水南三大古村落组成,面积约3平方公里。
三座古村相距约500米,成鼎足之势。
村间有长寿大道、祈福古道和丰禄大道,三星"道"相连通,各自相距仅一里之遥。
三大村落既是独立的,又是一个有机整体。
安义古村群为安义县龙头旅游景区,曾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江西省乡村旅游示范点、南昌城市名片等多项荣誉,2010年被批准为国家3A 级旅游景区。
并以“最具神秘色彩、最有田园风光、最有古郡风韵、最有乡村风貌”的“四最”特点,跻身江西“十五”生态旅游行列。
1.2 安义古村群旅游资源优势旅游资源是—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但旅游业要想获得更大发展,往往还取决于当地旅游资源的特色。
特色旅游资源是产生旅游吸引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旅游业获得发展的重要保证。
特色是旅游业的生命,特色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得以发展的基础,是旅游开发的重要依据。
极具开发价值。
对安义古村群旅游资源的认识,对今后本地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和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充分认识安义古村群旅游资源的特色及内涵,才能更好地在进—步的旅游开发中挖掘特色,发挥特色,使其更好地为旅游业服务,也才能在旅游资源保护中做到针对性强、有实效的保护。
世界遗产与旅游论文
![世界遗产与旅游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ac01e65783e0912a2162aef.png)
世界文化遗产破坏情况与保护对策09级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林敦锦上课时间:2010春截至2009年6月止,中国已经有世界遗产25项,并且世界很多国家的文化遗产也十分之多。
从中我们不难看到,世界各国成功申报的文化遗产数量与日俱增,在这数量增长的背后,是否代表着世界加强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否代表着世界文化遗产的被破坏程度逐渐降低?这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知道,世界文化遗产的破坏有多种分类,例如,有地震,海啸等天灾的破坏,有因战争导致的破坏,有日积月累的自然侵蚀,有人为破坏,还有因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破坏。
强烈的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具有难以预见、不可抗拒的特点,往往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海地南部的雅克梅勒曾于2004年被列入海地官方的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并申请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1月的海地地震使雅克梅勒市许多建于17世纪末的建筑坍塌,而位于海地北部、包括一个皇家宫殿遗址和一个堪称西半球最大城堡的国家历史公园等历史遗迹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发生在2004年年底的印度洋海啸,也使得印度南部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海岸寺院遗迹群遭到严重毁坏。
在我国四川汶川地震中,虽然都江堰水利工程目前基本无恙,但是处于都江堰市西门外岷江右岸的山坡上的二王庙,据都江堰一位市民介绍,目前二王庙已经垮塌,几乎不存。
同时,在位于都江堰市西南15公里处的青城山山上分布大小道观约百余座,据知情人士报导,有数座道观出现垮塌,而一些大型道观寺庙,也出现墙体裂缝等多处受损迹象。
此外还有一种天灾值得一提,那就是雷电。
位于日本京都的醍醐寺2008年8月曾发生火灾,寺中的观音堂——“准胝堂”以及与其相邻的一个建筑被全部烧毁。
据调查,火灾由雷击所致。
醍醐寺是日本佛教真言宗醍醐派的总寺,作为“古都京都的文物”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寺中许多建筑物也被指定为日本的“国宝”,珍贵遗迹遭此劫难令不少人扼腕叹息。
天灾不可避免,但战争可以防御。
探索世界遗产之旅(模板12篇)
![探索世界遗产之旅(模板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eaa2b34c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a3.png)
探索世界遗产之旅(模板12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学心得体会、工作心得体会、学生心得体会、综合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培训心得体会、军警心得体会、观后感、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teaching experience, work experience, student experience, comprehensive experience, party member experience, training experience, military and police experience, observation and feedback, essay collection,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探索世界遗产之旅(模板12篇)范文可以起到指导和激励作用,帮助读者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
旅游与世界遗产
![旅游与世界遗产](https://img.taocdn.com/s3/m/21d909c258f5f61fb736663d.png)
旅游与世界遗产期末论文美丽的开平碉楼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开平市,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于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最迟到明代后期(16世纪)已经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
这一类建筑群规模宏大、品类繁多,造型别致,分布在开平市的乡村。
其特色是中西合壁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
开平碉楼虽然仅有100余年的历史,但它见证了一个多世纪以来华侨的不屈不挠与风雨沧桑,每一座碉楼背后都凝聚着一段辛酸往事,也饱含着人间最美好的真情。
2007年6月27日,当“开平碉楼与村落”仅用11分钟的时间就毫无争议地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时,世遗大会的评估结论是:它“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开平碉楼为多层建筑,远远高于一般的民居,便于居高临下地防御;碉楼的墙体比普通的民居厚实坚固,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碉楼的窗户比民居开口小,都有铁栅和窗扇,外设铁板窗门。
碉楼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俗称“燕子窝”),角堡内开设了向前和向下的射击孔,可以居高临下地还击进村之敌;同时,碉楼各层墙上开设有射击孔,增加了楼内居民的攻击点。
开平碉楼的上部造型最具表现力,人们着力运用外国建筑中的穹顶、山花、柱式等建筑元素大做文章,形成了千楼千面的建筑式样。
根据上部造型,可以将开平碉楼分为柱廊式、平台式、退台式、悬挑式、城堡式和混合式等多种式样。
这些不同的建筑造型反映着楼主人的经济实力、审美情趣和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的程度,是开平碉楼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开平碉楼具有防卫、居住两大功能,可分为更楼、众楼、居楼三种类型。
更楼出于村落联防的需要,多建在村口或村外山冈、河岸,起着预警的作用。
论文旅游与世界遗产
![论文旅游与世界遗产](https://img.taocdn.com/s3/m/758461c1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08.png)
《旅游与世界遗产》期末论文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陵兵马俑姓名:***班级:1112班专业:金融学学号:*****11245秦始皇陵兵马俑提起秦始皇陵兵马俑,相信我们大家并不陌生,我们之前一定或多或少的通过很多渠道了解过它的工程之浩大、气势之宏伟,接下来就让我们再次共同去领略一下吧!一、修建历史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59~前210年)在13岁继位后不久,便开始营建他的陵墓,统一六国后,更从全国各地征调70万人参加陵的修建。
前后费时近40年,至秦亡时陵园尚未完全竣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
陵丘高五十余丈,周围五里有余,墓内建有各式宫殿,陈列各式奇珍异宝,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开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
当时,秦朝总人口约2000万,而筑陵劳役达72万之多。
修陵冢所用黄土,取自今陵园以南2000米的三刘村到采石场之间,该地有高5~25米的多级黄土崖。
修陵园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岸的仲山、峻峨山,全靠人力运至临潼,工程十分艰难。
秦始皇陵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足见其雄伟神奇。
如今所呈现出来的兵马俑,只占到秦始皇陵总体部分的3.5%。
其余部分,我国目前尚无能力开发和保护。
由此可见秦始皇陵的宏大。
二、遗迹实况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
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
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
《旅游与世界遗产》期末论文.doc
![《旅游与世界遗产》期末论文.doc](https://img.taocdn.com/s3/m/3af1e1a5caaedd3382c4d33a.png)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旅游与世界遗产》期末论文 题目:赞比亚与津巴布韦间的维多利亚瀑布姓名:高晓龙班级:信管1045学号:1402104520维多利亚瀑布(英语:Victoria Falls)位于非洲三比西河的中游,赞比亚与津巴布韦之间,是世界三大瀑布之一。
最宽处为1690米,最高处108米,年平均流量约934立方米/秒。
1855年苏格兰探险家戴维•利文斯敦成为首位见到维多利亚瀑布的欧洲人,并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为Z命名。
当地人则称它为莫西奥图尼亚,意为“像雷霆般轰轰作响的烟雾”。
维多利亚瀑布也是赞比亚的莫西奥图尼亚国家公园和津巴布韦的维多利亚瀑布国家公园的一部分。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维多利亚瀑布和这两个国家公园列入世界口然遗产的名录。
它们是南部非洲最重要的旅游点乙-。
维多利亚瀑布的历史:1851年苏格兰传教士和探险家戴维•利文斯敦听说在非洲内陆有一个大瀑布并开始寻找这个瀑布。
从1852年到1856年他从赞比西河的上游向下探险一直到达海岸。
1855年11月16日他成为第一个看到这个大瀑布的欧洲人。
利文斯敦是从上游接近维多利亚瀑布的,在瀑布上方他越过了一个小岛,今天这个岛就叫做利文斯敦岛。
利文斯敦在赞比西河上游就已经被NGONYE 瀑布的景彖所打动,他觉得维多利亚瀑布比上游的瀑布耍壮观多了:在一团水雾下赞比西河就像是突然从地面上消失了一般。
下大雨后这团水雾在数千米外就可看到。
人越走近维多利亚瀑布,其轰鸣之声就越响。
这个奇景至今未变。
他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为之命名。
他写道:“在英国没有这样美丽的景象,没有人能够想像出它的美景。
从来就没有一个欧洲人看到过它,只有天使在飞过这里时才能看到这么漂亮的景象。
”1860年利文斯敦与约翰•柯克一•起重返维多利亚瀑布并对Z进行详细的研究。
利文斯敦本人当时就己经理会到了这个瀑布形成的过程:“……赞比西河从它的左岸向右岸不断刻入坚硬的花岗岩/其他早期到达过维多利亚瀑布的欧洲人有葡萄牙探险家塞尔帕•平托和英国画家托马斯•贝恩斯,贝恩斯也是最早为维多利亚瀑布画画的人。
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与开发——城市旅游学论文
![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与开发——城市旅游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cda5254be23482fb4da4c15.png)
宁波大学答题纸(20 —20 学年第学期)课号:课程名称:改卷教师:学号:姓名:得分: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与开发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狭义的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
广义概念,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85年11月22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行列以来,截至2012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的世界遗产共有43项(包括自然遗产9项,文化遗产30项,双重遗产4项)。
在数量上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意大利和西班牙。
遗产的价值涉及美学,宗教,社会学,历史,科学与技术等,世界遗产是人类独特的艺术成就,为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承提供了特殊的见证。
它们既是古代历史的见证,又是现代文明的象征。
总的来说,世界遗产资源的价值划分为有形(显性)价值和无形(隐性)价值两大类,旅游价值、科考价值、文化价值和环境价值4个亚类。
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或地区主要是通过遗产旅游的方式来实现遗产资源向公众的展出功能,世界遗产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根本的遗产旅游已成为这些国家或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名牌产品或“金字招牌”。
这是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
科考价值是指考察研究、审美实践而不断发掘遗产资源的科学、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并不断提高和深化遗产旅游的科教、游览和山水文化创作体验水平,同时可对对遗产所在地的文化、民风、习俗等资源研究与开发。
文化价值是指对于一种已经消逝的文明历史的一种特殊见证,对反映历史,证实历史,补全历史,传承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现代生活得人们来说世界遗产无疑是精神家园,有助于加强人们文化的了解,提高审美和文化素养,帮助人们更加清楚地了解社会的历史发展。
世界遗产与旅游课程论文
![世界遗产与旅游课程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382200fa8114431b90dd8a1.png)
《世界遗产与旅游》期末论文《中国世界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学生姓名:学号:学院:专业:上课时间:指导老师:成绩:中国世界遗产基本概况: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行列以来,截至2015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世界遗产共有48项(包括自然遗产10项,文化遗产34项,自然与文化遗产4项),含跨国项目1项(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
在数量上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意大利(50项)。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与澳大利亚并列,均为4项)。
中国的首都北京是世界上拥有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7项)。
而苏州是中国至今唯一承办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城市(2004年,第28届)。
------《百度百科》总体特征:1.类别齐全48项世界遗产已经包括了世界遗产地全部类型:文化,自然,文化与自然双重,文化景观,这是其他国家无法相比的,也是罕见的。
2.时间跨度大。
在目前的48项世界遗产中,上至20万年前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和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修筑的万里长城,下至明清时期的故宫,天坛,上下几十万年的时间跨度;另一方面表现为,中国世界遗产中的文化遗产,也具有单体时间跨度大的特征。
如重庆的大足石刻文化遗产,时间跨度从公元9世纪到13世纪,在大足地区的险峻山崖上保存着绝无仅有的系列石刻。
3.空间分布不均匀。
中国的世界遗产地分布在空间上十分广泛,并且呈现东部集中,西部稀疏的特征。
从总数量上来看,约有90%的世界遗产分布在我国的中部和东部,西部地区仅占10%。
这既是历时发展的结果,同时与自然地理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4.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价值高。
文化与自然的兼容并蓄是中国文明的基本观念。
中国的世界遗产极好的反映了这一观念,无论名山大川,还是历史古迹,都将自然与人文巧妙地融于一身,成为中国世界遗产地独特魅力所在,也造就了很高的价值。
世界旅游文化遗产论文
![世界旅游文化遗产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8568a647e21af45b307a81b.png)
中国旅游景观学之世界遗产学院:专业:姓名:学号:中国于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现在是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成员。
自1986年中国开始申报世界遗产。
2010年在巴西利亚举行的第三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并通过了将中国河南省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将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和浙江江郎山联合申报的中国丹霞地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至此,中国共有40项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其中文化遗产28项,自然遗产8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
28处文化遗产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甘肃敦煌莫高窟长城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明清故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府及孔林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西藏布达拉宫苏州古典园林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北京天坛北京颐和园重庆大足石刻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明孝陵、十三陵、盛京三陵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山西云冈石窟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澳门历史城区中国安阳殷墟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福建土楼8处自然遗产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三江并流”自然景观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中国南方喀斯特江西三清山4处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山东泰山安徽黄山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福建省武夷山经历了本学期的教学,老师带领了我们详细的了解了返璞归真的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古韵犹存的山西平遥古城;蜿蜒曲折的箭扣长城;雄伟的秦始皇陵、壮观的兵马俑群;富丽堂皇的北京故宫;皇家典范的北京颐和园;苏州的古典园林;北京的天坛;明清皇家陵寝以及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府及孔林和泰山。
而在这当中印象最深的当属北京天坛的圜丘坛了!“天圆地方”。
圜丘的整个结构是对数学的巧妙运用,坛面、台阶、栏杆的石制构件,都取九或九的倍数,即阳数,用以象征天。
坛中心的圆形石板,叫天心石,站在上面高喊或发出敲击声,周围即起回音,好似一呼百应,“天音若雷”。
中国世界遗产的开发与保护 文化遗产期末论文
![中国世界遗产的开发与保护 文化遗产期末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1744a3b0066f5335a8121c5.png)
中国世界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摘要: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继承和拥有的宝贵财富,它因其具有“突出的、普遍的价值”而成为当今旅游开发的热点之一。
然而,对遗产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掠夺性索取,使我国的自然文化遗产正处在有史以来的高压力和高损耗时期。
因此,本文就我国在世界遗产保护与开发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与开发措施与对策1 中国世界遗产的发展现状1.1 世界遗产的数量在逐年增加中国于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6年开始申报世界遗产,2007年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国。
中国从1996年至今,几乎每年都有世界遗产申报成功,截至2010年8月,中国已拥有包括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古典园林、古村落等在内的40项、65处世界遗产地,世界遗产数量仅次于意大利(44项,含跨国项目)和西班牙(41项,含跨国项目),位居世界第三,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6处,世界自然遗产8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处,文化景观2处。
1.2 遗产类型以世界文化遗产为主中国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比例不平衡,以世界文化遗产居多,比例高达65%,世界自然遗产数仅占20%,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数10%,文化景观占5%。
1.3 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中国的世界遗产更集中地分布在人口较密集的东部,呈现西疏东密的空间分布现状。
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北京周边地区、黄河中下游、长江流域以及中国西南地区;从省域分布看,中国目前共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拥有世界遗产,其中,北京市最多(有6处),其次是四川(有5处),辽宁、山西、河南、江西、福建、云南等地也较多;从遗产类型分布看,自然遗产大多位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南等相对偏远封闭的西南山区,而文化遗产大多位于中部和东部地区,尤其是六大古都(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与杭州)所在地最为集中。
1.4 世界遗产项目的后备资源充裕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后备候选的遗产类项目众多。
浅述旅游开发与世界遗产的保护关系5则范文
![浅述旅游开发与世界遗产的保护关系5则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e697f2a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94.png)
浅述旅游开发与世界遗产的保护关系5则范文第一篇:浅述旅游开发与世界遗产的保护关系浅述旅游开发与世界遗产的保护关摘要:大自然和人类在我们古老而又美丽的地球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给我们这些后人留下了无数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
我们在瞻仰这些辉煌硕果时,不禁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先人的聪明才智所叹服。
今天,那些自然和文化遗产依然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芒,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享有的财富。
对于世界遗产,其实在没有接触到世界遗产这门课程之前,我并没有太深刻的了解,主要把旅游景点和世界遗产混肴在一起了,把世界遗产简单的定义为:知名度很高的旅游景点。
然而,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如此简单,既有交叉点又有不同点,因为世界遗产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今天我要和大家探讨的是旅游开发和世界遗产的保护关系。
关键词:世界遗产旅游开发保护正文:文化遗产对于其创造者来说担负着具体的使用功能,包括社会、文化或经济等;对于保护和传承它的今人和后人来说,主要发挥文化象征和人文景观的作用,帮助人们确定自己、社群和民族及人类在历史与未来、心理与情感认同等方面的坐标。
同事,文化遗产也是一种宝贵的可以带来经济收益的资源。
因此,可以将文化遗产定义为一种由先人创造、留存现在、并期望通过保护传承子孙后代的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在文化与社会的公共性日益加强的今天,文化遗产不应该只是少数专业工作者呵护的对象,而应当融入文化和社会,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进一步诠释和丰富它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以及社会价值。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务的行业。
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要素。
其中旅游资源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
旅游为人们认识文化遗产价值提供了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但各国要在二者之间建立平衡关系,避免文化遗产遭到破坏。
下面我们浅述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保护是开发和发展的前提,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发。
旅游与世界文化遗产论文
![旅游与世界文化遗产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2dc6f6a4693daef5ff73d0a.png)
吉林财经大学旅游与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任课教师:刘明菊姓名:马丁院系:管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商务0806班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也是西千佛洞的总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
南北长约1600多米, 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形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
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
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号为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
莫高窟虽然在漫长的岁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至今保留有从十六国莫高窟、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的洞493 个,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像两千身,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
若把壁画排列,能伸展3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个画廊。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敦煌艺术极感兴趣,不断进行研究,形成了一个专门学科“敦煌学”。
莫高窟景色莫高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尤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于世。
敦煌壁画容量和内容之丰富,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宫殿都不能媲美的。
环顾洞窟的四周和窟顶,到处都画着佛像、飞天、伎乐、仙女等。
有佛经故事画、经变画和佛教史迹画,也有神怪画和供养人画像,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装饰图案等。
莫高窟的雕塑久享盛名。
这里有高达33米的坐像,也有十几厘米的小菩萨,绝大部分洞窟都保存有塑像,数量众多,堪称是一座大型雕塑馆,它的石窟主要开凿于盛唐时期。
莫高窟是一座伟大的艺术宫殿,是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
莫高窟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 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于1991年授于"世界文化遗产"证书。
世界遗产与旅游
![世界遗产与旅游](https://img.taocdn.com/s3/m/12f635f52b160b4e777fcf67.png)
世界遗产与旅游华南农业大学期末论文中国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题目:中国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年级专业:2010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号:201030530120上课时间:周二晚学生姓名:王志元指导老师:刘小蓓日期:2012年5月20日目录一、对我国世界遗产保护问题的冷思考 (3)(一)我国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 (3)(二)我国世界遗产的管理体制存在弊端 (4)(三)我国保护世界遗产的法律有待完善 (4)二、我国世界遗产的合理利用及可持续发展 (5)(一)世界遗产的合理利用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5)(二)数字化技术在世界遗产地保护和可持续开发中的运用 (6)结语 (7)参考文献 (8)引言当今世界,各国经济交往日渐频繁,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日益紧密的国际经济合作有力地促进了各国的的文化交流,逐渐形成了文化全球化的格局。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护世界遗产、传承世界文明已经成为在联合国主导下的全球性运动,成为人类共同的、崇高的事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国通《保护世界遗产公约》以来,全世界范围内已经形成了有着广泛代表性的国际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运动,目前世界遗产公约有177个缔约国,数量超过任何其他的国际政府间公约。
在这种形势下,明确中国世界遗产事业的责任与地位,对于加强遗产保护、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文明发展与进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对我国世界遗产保护问题的冷思考(一)我国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自中国进行申报世界遗产以来,国内处于“遗产开发热”阶段。
一些地方“申遗”成功后,知名度显著提高,游客蜂拥而至,给当地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致使一些地方领导对世界遗产地的认识产生偏差,将遗产这种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当成一般性的旅游资源和“摇钱树”,大肆进行商业性的破坏性开发,从而危害了对世界遗产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旅游与世界遗产期末论文
![旅游与世界遗产期末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7a500c70c22590102029daf.png)
旅游与世界遗产期末论文《世界第八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学院管理科学与信息工程专业年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级学生姓名学号 1401080920任课教师刘明菊二○一一年六月世界第八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1978年9月,法国总理雅克·席哈克先生慕名来到秦兵马俑坑参观。
面对高大众多的秦俑,宏伟壮观的场面,这位法国前总理相当震撼,赞叹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
”又说:“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从此,“世界第八大奇迹”,便成了秦俑坑的代名词。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临潼县内,从远望去,秦皇陵不过是一座小山似的土包。
据有关勘测结果得知,秦皇陵原高166米,极为富丽、豪华,是中国古代皇帝陵墓中最大的一座。
秦始皇帝将自己的陵墓建造成一个如其人间帝国一样威严的地下帝国,凡是皇帝在都城中所应具备的,陵寝中也应有尽有;而其赖以征服6国的军队,也以兵马俑的形式,捍卫着这一地下帝国。
经过2000余年的风霜雨雪,陵墓现高76米。
它面朝渭水,背依骊山,在当时,被认为是陕西最佳的“风水宝地”。
1974年3月间,农民打井时,无意间发现了淹埋2000余年的兵马俑,这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为捍卫自己的陵园而刻制的一支“地下冥军”。
随后一个震撼世界的考古发掘就此展开,它的秘密终于被揭开,这一总数达8000件以上,与真人实物大小相等的兵马俑群,展现了秦人奇伟的军事阵容、高超的雕塑艺术、发达的科学技术,实在令人惊叹不止。
考古工作者从打井的地方探查起,逐步发现了几个俑坑,按发现先后定为一、二、三号坑。
这组陪葬坑位于秦始皇陵园东垣外1000米的地方,正当东门大道的北侧。
丛葬坑共有4个,皆坐西面东,各自独立,互不相通。
秦俑一号坑是一个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左右、面积14260平方米的一个长方形的土木建筑。
坑东部为南北向走廊,排列着三列横队,每队有70个战袍俑,大概是军阵的前锋,其后是东西向的11条过洞,排列着38路纵队,形成方阵,无疑是军阵的主体,表现出一种森严戒备的场面。
论文:浅析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
![论文:浅析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cc72c9f60066f5335b812186.png)
73572 旅游管理论文浅析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xx年和20xx年中国世界遗产遭到黄牌警告为例分析旅游开发对旅游遗产带来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保护措施。
拟在提醒人们在注重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大自然和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珍贵的资源。
一、案例背景20xx年1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我国湖南张家界、江西庐山和黑龙江五大连池发出黄牌警告,原因是没有“向公众科普地球科学知识”。
[2]随着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速度的加快,一些不受控制的旅游开发和不当的旅游管理造成的部分旅游资源的破坏引起国内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
世界遗产地开发和保护的矛盾成为各方争论的焦点。
对于世界遗产产生的一系列黄牌警告,引发了下列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国的世界遗产被不断亮黄牌?怎么才能避免此类悲剧上演?怎么解决开发和保护之间的矛盾?黄牌警告是否对保护遗产有作用?本研究将从我国遭受的遗产旅游危机案例中分析出以上几个问题,并提出一定的看法和相应的解决办法。
二、案例解剖――亮黄牌的原由(一)张家界、庐山、五大连池这三处世界遗产作为我国的地质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向公众科普地球知识”等方面有所不足”被黄牌警告。
6处世界遗产被亮黄牌,和旅游过度开发脱不了干系。
重视商业利益、重视商品开发、轻视遗产的保护、欲求无度的索取经济利益等因素让丽江陷入危机。
(二)云南丽江1.商业氛围浓重丽江古街道的古色古香的古景以及纳西人淡泊名利从容淡定的生活得场景已经逐渐被繁华的商业铺子冲淡,在主要的旅游街道东大街、新华街、新义街等路段,各种店铺相连,各种旅游纪念品店铺林立,走入其中仿佛走进批发市场。
.2.文化的原真性的丢失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丽江原有的民族特色文化受到极大的挑战,包括原真性的丧失、一些甚至变得低俗平凡、受到扭曲、得不到顺利的传承,出现严重的断层现象。
(三)故宫天坛颐和园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将明清皇宫列入了评估名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与世界遗产期末论文《世界第八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学院管理科学与信息工程专业年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级学生姓名学号 1401080920任课教师刘明菊二○一一年六月世界第八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1978年9月,法国总理雅克·席哈克先生慕名来到秦兵马俑坑参观。
面对高大众多的秦俑,宏伟壮观的场面,这位法国前总理相当震撼,赞叹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
”又说:“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从此,“世界第八大奇迹”,便成了秦俑坑的代名词。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临潼县内,从远望去,秦皇陵不过是一座小山似的土包。
据有关勘测结果得知,秦皇陵原高166米,极为富丽、豪华,是中国古代皇帝陵墓中最大的一座。
秦始皇帝将自己的陵墓建造成一个如其人间帝国一样威严的地下帝国,凡是皇帝在都城中所应具备的,陵寝中也应有尽有;而其赖以征服6国的军队,也以兵马俑的形式,捍卫着这一地下帝国。
经过2000余年的风霜雨雪,陵墓现高76米。
它面朝渭水,背依骊山,在当时,被认为是陕西最佳的“风水宝地”。
1974年3月间,农民打井时,无意间发现了淹埋2000余年的兵马俑,这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为捍卫自己的陵园而刻制的一支“地下冥军”。
随后一个震撼世界的考古发掘就此展开,它的秘密终于被揭开,这一总数达8000件以上,与真人实物大小相等的兵马俑群,展现了秦人奇伟的军事阵容、高超的雕塑艺术、发达的科学技术,实在令人惊叹不止。
考古工作者从打井的地方探查起,逐步发现了几个俑坑,按发现先后定为一、二、三号坑。
这组陪葬坑位于秦始皇陵园东垣外1000米的地方,正当东门大道的北侧。
丛葬坑共有4个,皆坐西面东,各自独立,互不相通。
秦俑一号坑是一个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左右、面积14260平方米的一个长方形的土木建筑。
坑东部为南北向走廊,排列着三列横队,每队有70个战袍俑,大概是军阵的前锋,其后是东西向的11条过洞,排列着38路纵队,形成方阵,无疑是军阵的主体,表现出一种森严戒备的场面。
坑的南北两端和西端各有一列武士俑,似为军阵的侧翼和后卫,是掩护大部队的小分队。
目前已出土陶俑、陶马2000余件。
预计全坑可出土陶俑6000余尊,陶马200多件,木质战车50余乘。
一号坑东端向北20米,便是二号坑。
1994年3月1日,二号坑开始正式发掘,引起世界注目。
二号坑较小,约6000平方米,形状为曲尺形。
坑内的陶俑、陶马,按兵种可分为车兵、步兵和骑兵。
二号坑已出土各种陶武士俑及陶马1300余件,战车80余乘:其中车马356件,鞍马116件,并有大量金属兵器和其他文物。
陶武士俑所持兵器也因兵种和战斗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各自持有弓、弩、戈、矛、戟、铖、剑等。
这是一个形状独特、兵种复杂,由4个独立方阵组成的大型军阵,形成了“大阵套小阵、大营包小营、阵中有阵、营中有营、可分可合”的古代军阵的生动图谱。
在研究古代军事史上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一号坑西端以北25米是三号坑,三号坑最小,面积50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
坑中正面有一辆面朝东的华盖乘车,后边跟随4个戴长冠的甲俑。
坑的东、北及南部甬道中面对面站着64个武士俑,这是被称为秦俑三坑的统帅部。
这三个坑面积合计2万多平方米,呈品字形布列,形成一个庞大的军事场面。
估计三个俑坑可出土陶俑近8000个、陶马数百件、木质战车百余乘。
这些陶俑、陶马和战车,都同原物一样大小。
陶俑身高1.7米左右,最高的达到1.9米。
这样的身高,反映出秦代军人的风姿;它们是秦代人的实际高度的写照。
陶马高1.5米左右,身长约2米,体型高大。
这样宏大的场面,这样众多而体型高大的陶俑,这样精良的古代兵器以及精美的雕塑艺术,都是举世罕见的。
它所反映的丰富内容,包括秦代的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等各方面。
秦俑坑生动而真实地再现了秦代军队的形象,它反映出秦代的兵种、兵器和军队的阵列等丰富的内容。
秦俑塑造的形象有血有肉有性格。
陶俑中大体有三个阶层的人物,即武将、军吏和士卒。
武将们职务较高,权力较大,因此便被塑造得深沉、果敢、坚毅、严峻和老谋深算。
军吏们一般具有严肃、坚定的形象。
众多的士卒,看上去是灵活、机警、勇敢、视死如归。
除了这些一般的共性之外,他们还有不同的个性。
同是武将俑,除了服饰不同外,面容也各不相同。
有的武将看上去比较温厚,有儒将之风;有的则面容肃杀,似有杀一儆百的架势。
士卒们的表情更为复杂。
有的面带微笑,似心满意足;有的年轻幼稚,满脸顽皮;有的额上皱纹重叠、愁容满面,似有难言之隐;有的两眼呆滞,缺乏表情,似处于无可奈何之中;有的面广体胖,表情随和;有的老练沉着,情状幽默。
真是各具特色,无一雷同。
这些形象的不同个性,大概是由于他们所处的地位、年龄、阅历的不同所决定。
陶马的雕塑技艺在秦俑的雕塑中更为突出。
马头方正,棱角显露,两耳短促,双目大而有神,鼻广口阔,马身浑圆,腿部筋腱突出,四腿开张,臀圆肉厚,造型富有活力,显得异常神骏。
秦代的雕塑家们了解秦马的体态,他们忠实谨严地按照实物塑造作品,一丝不苟。
陶俑头上的发髻,都缕缕刻出。
跪射俑鞋底上的针线也刻得和生活中一模一样。
陶马口中的牙齿,虽然不为人所注意,也塑成四颗牙或六颗牙,说明这些陶马正是青壮时期的骏马。
这是真实的艺术,艺术的真实。
它反映了秦代的雕塑艺术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成熟时期。
秦俑的出土,不仅为中国雕塑艺术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同时也使人们对秦代的科学技术水平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秦俑坑中的文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制陶、冶金和手工机械的水准。
巨大的陶俑是怎样烧制的呢?至今还是一个谜。
秦俑烧成后,质地坚硬如青石,叩击的声音清亮铿锵,表里颜色灰青,火候均匀。
秦俑坑中的青铜剑,经过化学分析,铜占74%左右,锡占22%,质地比较坚硬,又有韧性,不容易折断。
金属加工工艺也有了较高水准。
青铜剑剑身光亮,经过抛光处理。
剑和矛的刃部磨纹细而且密,磨纹纹理清晰。
镞的加工更使人惊奇。
镞呈三棱形,它的三个面和三个棱被加工成抛物线形;这样会使箭飞行平稳,速度快,命中率高。
镞的加工也比较规整,误差极小。
秦俑坑中的秦砖共有4个类型,每一类型的长、宽、厚都一样。
秦俑坑中铜弩机的各个部件都可以互换。
这种高标准的规格和标准程度,对金属加工工艺有很高的要求,没有一定的机械,仅凭双手是达不到的。
更引起人们注意的是秦俑坑中青铜兵器的防锈技术。
这些青铜剑、镞、矛、镦、殳等实战武器,虽已在地下泥土中长眠了2000多年,但至今它们表面仍光洁锃亮,颜色深灰。
经过检验,发现它们的表面有一层含铬化合物的氧化层,起着良好的防锈作用。
这一发现,引起了世界有关学者的关注。
因为中国在2000多年前已经成功地掌握了用铬盐氧化物保护金属的工艺,这可能是当时生产条件下的一项特殊工艺。
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才出现这项技术的专利。
秦俑坑中这个发现,无疑是世界冶金史上光辉的一页。
秦陵是出奇迹的地方。
秦俑被发现后,1980年又发现了秦陵铜车马。
它们那雄奇瑰丽的风姿,令中外艺术家瞠目。
秦俑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秦始皇陵(含兵马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
它将在世界文化史及人类的文化交流中,发挥出不可估量的伟大作用。
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现已在一号俑坑之上建起一座跨度72米、长230米、高22米的拱形展览厅。
出土的俑像,经修复后,依照原来位置及阵势排列在坑道中。
1979年建立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
1994年10月14日,秦始皇陵兵马俑二号坑发掘现场也正式向中外人士开放。
这种边发掘边开放的形式在世界上是罕见的,来这里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
近来,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又添一景,即环幕故事影片《世界第八奇迹》,它以历史记载与考古发现作为主要表述内容,讲述了一个关于秦始皇、秦始皇陵和秦始皇兵马俑的概括而又丰富真实的故事。
影片中可以看到秦始皇登基主政,剪除异己的惊心场景,秦军横扫六合、统一中国的壮阔场景,数10万工匠和囚徒烧制秦俑、筑坑布阵的过程以及项羽率部焚烧秦宫、捣毁兵马俑坑的千古憾事。
影片还再现了1974年农民打井发现秦兵马俑的往事。
这部环幕故事影片《世界第八奇迹》拍摄仅20分钟,共投资1580万港币和280万人民币,上千人参加了该片的拍摄和演出。
秦始皇陵和气势恢宏的兵马俑出自谁手?考古发掘证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是这项伟大工程的创造者,是他们的累累白骨筑起了世界第八奇迹。
考古工作者先后发现3个秦始皇陵修陵人员(包括兵马俑制作工匠)墓葬区:一是在临潼赵家背户村北,发现103座秦代墓葬,每个墓穴中埋葬2至3人,最多埋14人;从墓葬的简陋程度以及对尸骨的初步研究可以确认,这是修陵人的墓葬,被葬者大都是青壮年累死或病死的,也有年迈老死的。
另外还有一些尸骨上面有刀砍痕迹,证明是被害致死。
二是该村西部,发现一座100多米长、12米宽的大型乱坟坑,里面堆满了层层尸骨,其惨状不忍睹,证明修陵民工众多,死后草率埋葬。
三是在临潼旧砂轮厂旁边,初步发现28座修陵人墓葬,经初步勘探,这里约有上千座这样的墓葬。
在发现的这批修陵人墓葬中,尤为珍贵的是在赵家背户村墓葬中发现了18件刻有文字的秦代残瓦,记录了19个修陵人的姓名和身份,这是中国最早的墓志文。
从这些墓志文中可以得知,秦统一六国后所使用的修陵人和制俑工匠,已经超越秦地而远至山东、江苏、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再次佐证了《史记》中《秦始皇本纪》关于“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后,用“天下徒送诣70余万人”修陵的记载是确实的,几乎有半数以上的家庭出民工为其干苦役,工程历时36年,给百姓带来的疾苦无以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