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 1 章 导论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一、教学目标1.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基本概念。

2.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流派。

3.理解宏观经济学在现实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4.培养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宏观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定义: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规律的科学。

(2)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国民经济的总体现象,如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失业率、经济增长等。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2)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3)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4)宏观经济学模型与经济计量方法3.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国民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2)通货膨胀与失业(3)总需求与总供给(4)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4.宏观经济学的历史发展与主要流派(1)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2)凯恩斯主义:约翰·梅纳德·凯恩斯(3)货币主义:米尔顿·弗里德曼(4)供给学派:罗伯特·卢卡斯、托马斯·萨金特等(5)新凯恩斯主义:乔治·阿克洛夫、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等5.宏观经济学在现实经济中的重要作用(1)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2)经济预测与预警: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等(3)国际经济关系: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历史发展。

2.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经济中的宏观经济学问题,如通货膨胀、失业等。

3.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宏观经济学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4.实践法:开展宏观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如收集数据、建立模型等。

四、教学安排1.课时安排:共计4学时。

2.教学进度:每周2学时,连续两周完成。

五、作业与考核1.课后作业:每周布置一次,共计2次。

2.考核方式:平时成绩(30%)+期中考试(30%)+期末考试(40%)。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第⼀章第⼀章导论宏观经济学:研究⼀国的整体经济运⾏及政府运⽤经济政策来影响经济运⾏等宏观经济问题的社会科学。

第⼀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法⼀、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失业或充分就业※通货膨胀(Inflation)※开放经济※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法1.均衡与⾮均衡分析(包括局部均衡和⼀般均衡)2.静态分析、⽐较静态与动态分析3.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4.短期分析与长期分析需求分析与供给分析经济萧条时侧重于需求分析;经济⾼涨时侧重于供给分析。

短期内侧重于需求分析;长期内侧重于供给分析。

5.存量分析与流量分析流量是指⼀定时期测算出来的量值存量则是指⼀个时点测算出来的量值流量来⾃于存量,流量⼜归于存量之中⼈⼝总数是个存量,它表⽰⼀个时点上⼈⼝数;⽽⼈⼝出⽣数是流量,它表⽰⼀个时期内新出⽣⼈数。

⼀定的⼈⼝出⽣数来⾃于⼀定的⼈⼝数,⽽新出⽣的⼈⼝数⼜计⼊⼈⼝总数。

同理,⼀定的国民收⼊来⾃于⼀定的国民财富,⽽新创造的国民收⼊⼜计⼊国民财富中。

7.事前变量分析与事后变量分析8.边际分析9.经济模型分析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联系:两者互相补充;资源充分利⽤和合理配置是经济学的两个⽅⾯;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两者都是实证分析。

◆第⼆节经济学的产⽣与发展◆重商主义、重农主义:经济学的早期阶段◆古典经济学:经济学的形成时期◆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建⽴(标志: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的发表。

凯恩斯因此被称为现代宏观经济学之⽗。

)◆新兴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的现代复兴第三节国民收⼊核算⼀、国民收⼊帐户——GDP (⼀)国民收⼊帐户的重要性是国民经济运⾏的最重要指标,宏观调控的基础(⼆)国民收⼊帐户的产⽣背景20世纪30年代西⽅经济⼤危机,使得了解经济运⾏整体情况信息的需求⽐任何历史时期都更为迫切,国民经济帐户和GDP 度量体系应运⽽⽣;(三)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演变⼆、国内⽣产总值(⼀)国内⽣产总值的涵义——简写GDP ,度量⼀定时期(通常是⼀个季度或⼀年)内,⼀国运⽤⽣产要素所⽣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市场价值。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导语】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经济体整体而非个体的经济行为,涉及国民收入、就业、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等广泛领域。

本教案旨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对宏观经济学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2. 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如国民收入、总需求、总供给等;3.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4. 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2.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3. 宏观经济学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内容】1.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宏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体整体而非个体的经济行为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规律和问题,包括经济增长、就业、物价水平、货币政策等内容。

与之相对的是微观经济学,它研究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

2.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2.1 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指某一时期内某个国家或地区居民从各种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收入总额,包括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等。

2.2 总需求总需求是指商品和服务在某个时间段内的总购买力,它的构成包括个人消费支出、政府支出、投资和净出口。

2.3 总供给总供给是指某一时间段内全部经济部门所生产和提供的全部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2.4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的一般购买力下降,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3. 宏观经济学的实际应用3.1 政府宏观调控宏观经济学为政府提供了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通过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手段,政府可以对经济进行调控,实现稳定增长、低通胀和充分就业的目标。

3.2 企业经营决策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结果能够帮助企业理解经济环境并做出相应的经营决策。

企业可以根据宏观经济的走势,调整生产规模、价格策略等,以适应市场需求。

3.3 个人理财规划宏观经济学的知识对于个人理财规划也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宏观经济的状况能够帮助个人做出合理的投资和储蓄决策,降低经济风险,实现自身财务目标。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章导论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与微观经济学有什么区别?答: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即以国内⽣产总值、国内⽣产净值和国民收⼊的变动及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财政与⾦融、经济增长等等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为及后果,是组成经济的具体单位,⽽不是聚集单位。

它企求解释个⼈、家庭、企业和⼯业的经济⾏为和经济原则,并研究各种市场结构和表现。

消费者和家庭的开⽀⽔平、具体企业和⼯业的价格、产出决策、⼯资、竞争机制和作⽤,市场结构及社会效益等,都是它需要研究的变量。

微观和宏观的区别在于:a研究对象不同;宏观的研究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为,微观研究的是个体经济⾏为。

b研究主题不同:宏观是资源利⽤以⾄充分就业;微观是资源配置最终到效⽤最⼤化。

c中⼼理论不同:宏观是国民收⼊决定理论;微观是价格理论。

第⼆章宏观经济的衡量与均衡1.试述国民⽣产总值、国内⽣产总值、国民⽣产净值、国民收⼊、个⼈收⼊和个⼈可⽀配收⼊之间的关系。

答:(1)国内⽣产总值(GDP)是指⼀国范围内在某⼀给定时期内运⽤⽣产要素所⽣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2)国民⽣产总值(GNP)是指⼀国所拥有的⽣产要素所⽣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GNP和GDP 的关系:⼆者统计⼝径不⼀样。

GNP是⼀个国民概念,GDP是⼀个地域概念。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国民⽣产总值=国内⽣产总值+本国公民在国外⽣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所⽣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3)国内⽣产净值(NDP)即⼀个国家⼀年中的国内⽣产总值(GDP)减去⽣产过程中消耗掉的资本(折旧费)所得出的净增长量。

(4)国民收⼊( NI)即⼀个国家在⼀年内各种⽣产要素所得到的实际报酬的总和,即⼯资、利息、租⾦和利润的总和。

从国内⽣产净值中(5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加政府转移⽀付(6)个⼈可⽀配收⼊(disposable personal income,简写为DPI),指缴纳了个⼈所得税以后留下的可为个⼈所⽀配的收⼊。

《宏观经济学》参考文献

《宏观经济学》参考文献

《宏观经济学》参考文献一、各章参考文献第一章导论1、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2、Hall and Tayler, “Macroecnomics” , 2nd Ed., Norton Co. , New York, 1988, Chapter 13、蔡继明,《宏观经济学》,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一章。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一章。

5、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复旦高校出版社1999年版,第一章。

其次章宏观经济的衡量与均衡1、Hall and Tayler, <<Macroecnomics,> , 2nd Ed., Norton Co., New York, 1988, Chapter 22、蔡继明,《宏观经济学》,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一章。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一章。

4、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复旦高校出版社1999年版,第一章。

5、美国商务部,《当今商业概览》,1976年一月号。

第三章经济增长1、Jones, “An Introduction to Mordern Theories of Economic Growth,, , McGraw-Hill Co.,New York, 19762 > So low, ^Technical Change and Agregate Production Inunction n, in “Review of Economicsand Statistics” , 1957第四章失业1、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2、斯蒂格利茨,《经济学》(其次版),中国人民高校出版社2000年版。

3、兰荣华,《我们国家当前失业的缘由和再就业的措施》,载《上海铁道高校学报》2000年第7期。

《宏观经济学》章节习题及答案解析

《宏观经济学》章节习题及答案解析

《宏观经济学》章节习题及答案解析第一章导论1、怎样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解答】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经济的总体行为。

它的基本研究方法是考察经济的总体趋势,采用总量分析法。

它解决的主要中心问题经济周期与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

与微观经济学不同,宏观经济学则主要研究整体经济,以产出、失业、通货膨胀这些大范围内的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是对产出、失业以及价格的变动作出经济解释,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

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章节习题及答案解析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下列项目是否计入GDP,为什么?(1)政府转移支付(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3)购买普通股票(4)购买一块地产【解答】(1)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障税)和社会保险及社会救济等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发生。

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倒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生活来源才给予救济的。

(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不计入GDP,因为在生产时已经计入过。

(3)购买普通股票不计入GDP,因为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而人们购买股票和债券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

(4)购买一块地产也不计入GDP,因为购买地产只是一种所有权的转移活动,不属于经济意义的投资活动,故不计入GDP。

2、如果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对GDP 总和会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解答】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 总和会有影响。

因为甲乙两国未合并成一个国家时,双方可能有贸易往来,但这种贸易只会影响甲国或乙国的GDP,对两国GDP 总和不会有影响。

袁志刚《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袁志刚《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宏观经济学》学习指南第一部分各章提要、补充说明、习题选答及补充练习第1章宏观经济学导论一、本章提要本章是全书的导论部分,因此,它要告诉读者的首先是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容、研究方法以及这门学科存在的意义,也就是说,它力图要给出宏观经济学这门学科的一个大概轮廓。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以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它需要揭示的最主要问题是宏观经济在短期为何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波动,在长期又是什么力量决定一国经济的增长。

经济运行中最常见的宏观问题是通货膨胀和失业,因此,宏观经济学必将以相当的篇幅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由于本书是以中国读者为主要对象的教材,因此我们在导论中还特别描述了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个大概状况。

宏观经济学存在意义,是通过宏观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对宏观经济现象作出的有效的分析,然后判断和预测宏观经济运行的现状和趋势,从而为政府实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提供依据。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宏观经济学,两个主要流派(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之争构成了宏观经济经济学发展的主要线索,它们在市场机制能否保证使经济波动回复到均衡状态上面有着截然相反的哲学信念和观点,但是,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毕竟有着各个流派都遵循的规则和方法。

二、补充说明1.宏观经济学导读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容,从短期看,是要解决实际总产出的决定问题以及为什么实际总产出会围绕潜在总产出发生波动;从长期看,是要探讨潜在总产出在怎样的条件下才能增长,为什么有的国家经济增长迅速而另外的一些国家经济增长则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因此,在学习宏观经济学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时间概念,因为在不同的时间围,宏观经济学关注的对象是不一样的,当然,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手段也各自不同。

在短期里,宏观经济学假定潜在总产出水平和价格水平均固定不变。

在这一假定之下来分析实际总产出的决定与波动问题。

由于潜在总产出水平既定,因而实际总产出的大小就主要取决于总需求。

总需求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净出口,这四部分的大小就决定了一个国家短期里实际总产出的大小。

经济学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经济学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2024/10/12
10
• 如体育馆里坐着观赏球赛时,如果有一个 人为了看清楚些,就站起来,开始它可一 览无余;但其他观众效仿都站起来,大家 就会彼此遮挡,视野和原先大家坐着时的 效果一样或更差。这时,如果有少数人先 知先觉地意识到这种情况的荒谬或者站的 腿酸了,就会坐下来,大家效仿逐渐都坐 下来,则又回到原来的坐着的状态。
2024/10/12
11
• 单个家庭购车不会引起价格变化,所有家庭购车 就会引起价格变化;一个企业投资不会引起货币、 利率的变化,所有企业投资就会引起货币、利率 等变化。正像微观经济学中学到的:单个企业面 临的需求曲线是平行于横轴的,而行业的需求曲 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 如果说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森林中的树木,宏观 经济学研究的则是森林整体,而不是其中的树木。 微观经济学以价格为中心被称为价格理论,宏观 经济学则以国民收入为中心,被称为收入理论。
2024/10/12
8
• 3、宏观经济学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核心。通过 研究国民收入的决定来解决资源利用问题,分析 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因此,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成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其他理论则是这一理论 的运用。宏观经济学也被称为“收入理论”。
• 4、宏观经济学进行的是总量分析。总量是反映整 个国民经济的综合变量,诸如国民收入、总就业 量、总消费、总投资、总储蓄、货币需求、货币 供给量等,总量分析就是研究这些总量如何形成 以及相互关系。
2024/10/12
4
• 天才失败了就是蠢才! • 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这
么做的好处就是让自己少一点后悔。我们 在做一件事之前要先想后果,要先往远处 想想,谨慎再谨慎,以求避免对他人的伤 害,减少自己之后的悔恨。说话要用脑子, 做事要考虑后果,这是为人处事的准则。

宏观经济学习题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习题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习题及答案第一章导论1、宏观经济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答:性质:第一、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及其运行方式和规律。

第二、宏观经济学试图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充分利用,而把资源配置作为是既定的。

第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其它理论则是运用这一理论来解释国民经济中的各种问题。

第四、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及其运行方式和规律。

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与相互关系是怎样的?答;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在研究对象、解决的问题、中心理论和分析方法上都有所不同。

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1、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都是实证分析○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3、宏观经济学主要涉及哪些基本分析方法?答:(一)形式逻辑(归纳法、演绎法、(二)经济理论与经济模型(三)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四)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五)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六)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4、怎样理解宏观经济学发展变化的历史性、现实性和一般意义?答:一个学科在形成与发展必然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历史背景下。

随着社会发展,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古典的经济学理论已不能解决这些问。

因此必然要寻求和发展新的理论来解决这些问题。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目赌了市场机制的严重缺陷,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通论的出版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诞生,自此以后宏观经济学具有了一个较为成形、较为严密理论体系,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5、怎样看待某一个时期占主流地位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主张?那些占流行的、主流地位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主张是否就是最正确与合理的理论和政策主张?答:在某一个时期占主导地信的宏地位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主张,在一定时期和历史背景下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它为解决人类社会那个时代所遇到的问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导论)思维导图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导论)思维导图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有效需 求不足理论,主张政府采取扩张性经济政策。
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为现代宏观经济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如IS-LM模 型、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等。
货币主义学派
01
货币主义的理论基 础
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是经济波动的 主要原因,主张控制货币供应量 以实现经济稳定。
循环经济与资源综合利用
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废弃物 资源化利用,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Biblioteka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消费增长
01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02
促进就业与收入增长
03
激发消费市场活力
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 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保 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02
保罗·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中提出了新古典综合派
的理论体系,主张政府和市场共同发挥作用。
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影响
03
新古典综合派为现代宏观经济学提供了综合性的理论框
架,如经济增长模型、经济政策分析等。
04
宏观经济学核心概念解析
国民收入核算方法及指标体系
GDP核算方法
包括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用于衡量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内 所有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的最终 成果。
03
乘数效应与加速原理:投资与收入相互作用的机制
新古典综合派与货币主义论战
01 新古典综合派:融合凯恩斯主义与古典经 济学
02 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货币供应与 经济增长的关系
03
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权衡取 舍

宏观经济学复习大纲及思考题

宏观经济学复习大纲及思考题

宏观经济学复习大纲第一章导论考核要求: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

(2)了解失业的类型以及失业所带来的危害。

2.宏观经济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理解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概念与区别。

(2)理解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的概念与区别。

(3)注意区分流量与存量的概念。

第二章宏观经济的衡量与均衡考核要求:1.国民收入的衡量(1)学会分析收入和支出的循环流动。

(2)掌握用总支出和总收入衡量国民收入的方法。

2.价格指数和失业率(1)注意区分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概念。

(2)掌握GDP消胀指数与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含义及二者的区别。

3.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消费(1)掌握公式Y=C+I+G中C、I、G的变化规律。

4.宏观经济均衡(1)识记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

(2)识记金融市场的均衡条件。

(3)理解财政政策的作用。

第三章经济增长考核要求:1.资本积累(1)掌握经济增长的含义。

(2)理解储蓄率对稳态的影响。

2.资本积累的黄金率(1)了解资本过多或过少时对储蓄的影响。

3.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1)了解人口增长的影响(2)理解技术进步和劳动效率的关系。

4.经济增长理论的深化(1)索洛模型的缺陷。

(2)了解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第四章失业考核要求:1.失业的类型和自然失业率(1)识记失业的几种类型。

(2)自然失业率的定义。

2.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1)识记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概念。

(2)了解职业搜寻理论。

3.实际工资刚性(1)了解效率工资理论。

4.失业的构成和治理政策(1)理解自然失业率的上升及其原因。

(2)掌握主动和被动的失业治理政策。

第五章通货膨胀考核要求:1.货币的概念(1)识记货币的职能及类型。

2.货币数量论(1)掌握货币供给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3.通货膨胀与利率(1)注意区分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的概念。

(2)掌握利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4.通货膨胀的社会成本(1)了解通货膨胀带来的社会成本。

宏观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宏观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第1章宏观经济学导论: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也叫做总量经济学,它是通过对整个社会经济总量决定及其变化的科学研究,来提醒和描述稀缺资源配置、国民收入变化以及宏观经济增长和开展规律的科学。

其研究所涉及的主要容是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总产量、就业水平和其他经济总量的决定。

2.凯恩斯学派(Keynesian)是最初由凯恩斯等人开创的、二战以后在欧美等兴旺国家开展起来、并迅速得到世界上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认可与推崇的宏观经济学学派。

凯恩斯开创的宏观经济理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获得最大开展。

主要代表有凯恩斯、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等。

3.理性预期学派〔Rational E*pectation School〕是在197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

相对"适应性预期〞而言,理性预期是指人们预先充分掌握了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做出的预期。

人们参照过去历史提供的所有知识并加以有效利用,并经过周密的思考之后,才做出的与有关经济理论相一致的"理性预期〞。

4.货币主义学派〔Monetary school〕是1950-19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经济学流派,亦称货币主义,其创始人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

货币学派的政策主主要有:坚持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过多干预;认为"货币最重要〞;主实施"单一规则〞即固定货币供给增长率的货币政策。

5.供给学派(supply-side school)是19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

该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变化。

其政策主有:崇尚"供给自创需求〞的萨伊定律;反对政府过多的干预;应通过减税刺激投资,增加供给;反对过多社会福利,反对通货膨胀,竭力主大幅度减税等。

宏观经济学课件全(共427张PPT)

宏观经济学课件全(共427张PPT)

1. 宏观经济思想的早发展:
a. 古代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b. 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
c. 重农学派的宏观经济思想
d. 斯密的宏观经济思想 e. 19世纪70年代出现的边际革命和均衡分析方 法
f. 20世纪初一些经济学家对宏观经济分析和理论的贡献
2. 凯恩斯革命——现代宏观经济学的 形成:
流量与存量的含义
GDP 是一国一年当中市场价值量的总和 e. GDP既包括物质产品价值又包括劳务价值:
在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中不仅物资生产部门创造 价值,而且非物资生产部门同样也创造价值 f. GDP是在本国领土上提供的价值:
即既包括本国居民在本土上提供的价值又包括外国居 民在本土上提供的价值,但不包括本国居民在外国领土上 提供的价值。
d.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的方法;
总量,即反映经济整体运行状况的经济变量。 总 量既是个量的总和或加总(如总收入、总产出、总 投资、总储蓄等),也是指均量(如价格水平、利 率、人均收入等);总量也分为存量(某一时点发 生的经济量)和流量(某一时期发生的经济量)。
2.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二、宏观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1. 两部门经济收入流量循环模型(见下页图):
收入循环流量模型图:
货币收入流向
要素市场
消费者
商品市场
厂商
(箭头是货币收入流向)
消费者
(居消民费户者)
要素市场
厂商支付要素报酬
产品市场
生产者 (厂商)厂 商
居民购买产品与劳务
如果居民全部收入购买产品和劳务,则:总支出 = 总收入 也就是:总需求 = 总供给 或: AD = AS
c. GDP是最终产品的价值(即要剔除中间产品的价 值或只计算各道工序的增加值):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2)以2002年为基年:
2002年的名义GDP=100*1.0=100,实际GDP=100*1.0=100,
GDP平减指数=(100÷100)×100=100
2003年的名义GDP=200*1.5=300,实际GDP=200*1.0=200,
GDP平减指数=(300÷200)×100=150
习题库
第一章 导 论
一、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采用总量分析方法,研究国民经济总体的运行及其规律的学科。
总量分析:总量分析则是分析这些总量(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经济增长率和国际收支状况)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揭示经济整体的运行状况及其规律,提出应该采取的对策措施。
非均衡分析:所谓非均衡分析是指凯恩斯《通论》出版后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理论,非均衡是与均衡相对而言的,它是采用动态分析方法所研究的是实现某个均衡的过程以及均衡变动的过程,而在这些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正是一个个连续的非均衡状态。
持久收入:指消费者可以预计他一生可得到的收入的期望值。比如,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收入比一个只受过高中教育的人的收入高,则其较高的收入来自于持久收入。
暂时收入:暂时收入是意料之外的收入,比如,农民由气候原因丰收或歉收而增加或减少的收入。
二、选择题
(1)A (2)A (3) D (4) A (5)A (6)C
四、计算题
(1)折旧=总投资-净投资=1150-292=858, NDP=GDP-折旧=8800-858=7942;
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所以,净出口=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8800-5800-1150-1500=350;政府财政盈余=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的收入-政府购买,所以,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的收入=政府财政盈余+政府购买=44+1500=1544,个人可支配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的收入(因为政府的收入增加了,居民的收入救减少了),个人可支配收入=8800-1544=7256;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7256-5800=1456。

宏观经济学教学课件(全)

宏观经济学教学课件(全)

宏观经济政策
• 宏观经济政策是从全局上对经济运行施加 影响的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 两种最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形式。
➢财政政策是通过改变政府的支出和税收对 宏观经济的运行施加影响。
➢货币政策主要是指通过中央银行这一政府 机构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进而影 响宏观经济的运行。
• 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主要应该包括以下五个 方面的内容:
➢2、股票价格与经济周期
• 同失业率相比,股票价格与经济周期的吻 合性稍显逊色。总的来说,股票价格能够 反映经济周期的演变,并且由于其往往领 先于经济活动的变化,因而具有一定的预 测性。因此,股票价格常常被认为是国民 经济的晴雨表,这一点在大萧条期间表现 得最为突出。发生在1929年的股价暴跌正 是后来经济滑坡的先兆,而在其后的经济 恢复时期,股市的表现明显领先于实际GDP 的增长。
大萧条
25
1990-91萧条
20
1982年萧条
2001萧条
15
1973石油危机
新经济
10
二战
5
0
1928 1938 1948 1958 1968 1978 1988 1998 2003
图1.3 美国失业率的变动
从图1.3的美国经济的历史表现来看,在大萧条、石油危机和20世纪80年 代后的历次萧条中,失业率均创出阶段性的高点,而在二战期间由于政 府战争支出大幅增加,20世纪90年代由于“新经济”带动的经济高速增 长等,失业率均达到一个显著的低点。这极好地反映了失业率与实际GDP 的联动性,二者的波动非常吻合。
133.8,1989年12月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为126.1,
则: 1990年通货膨胀率
133.8
-
126.1

第一章 宏观导论

第一章 宏观导论
顶点

谷底

2013-8-4
宏观经济学
第一章
导论
14
我国经济的周期变化
20 15 10 5 0
–5
–10
2013-8-4
78
80
82
84
86
88
90
第一章
92
导论
94
96
98
趋势成分
00
15
周期成分
宏观经济学
增长速度
研究问题之三:失业(Unemployment)
美国1900-2000年失业率
2013-8-4 宏观经济学 第一章 导论 16
2013-8-4 宏观经济学 第一章 导论 36
3. 凯恩斯革命(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社会背景对经济学提 出了新的要求。 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确 立。 在理论上,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是 有效需求理论
2013-8-4 宏观经济学 第一章 导论 37
区 别:
研究对象 解决问题 中心理论 研究方法
微观 个体经济活 资源最优 价格理论 个量分析 法 经济学 动者的行为 配置 及后果 宏观 社会总体经 资源充分 国民收入 总量分析 决定论 法 经济学 济行为及其 利用 后果
2013-8-4 宏观经济学 第一章 导论 29

系:
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经济学的目的 是要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因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 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第二,两者都采用了实证分析法,属于实证经济学。经济学的 科学化也就是经济学的实证化,努力使所研究的问题摆脱价值判 断,只分析经济学本身的内在规律,即解决宏观经济现象“是什 么”的问题,是两者的共同目的。 第三,两者都以市场经济制度为背景,都是市场经济的经济学; 分析市场经济之下经济的运行规律与调控。所以,两者的理论分 析只适用于发达的市场经济,不适用于计划经济,也不完全适用 于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化的转型经济。 第四,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但总体经济行为不是 个体经济行为的简单加总。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宏观经济学学科概述-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宏观经济学学科概述-
不平衡的原因、国际收支盈余与赤字对一国就业与财政的影响等。
2020/5/23
14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之六: 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从全局上对经济运行施加影响的方法和手段。 两种最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形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由政府的税收政策和支出政策所组成 货币政策:在中央银行的控制下如何决定和调整一个国家
与世界其他经济体之间的各项经济交易。其中的 经济交易是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的。经济交 易反映经济价值的创造、转移、交换、转让或削 减,包括经常项目交易、资本与金融项目交易和 国际储备资产变动等。
国际收支顺差(盈余):一国来自国外的货币收 入总额大于付给国外的支出总额 国际收支逆差(赤字) :一国来自国外的货币收 入总额小于付给国外的支出总额
的货币供给增长速度
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促进增长、稳定经济、减少失 业、控制物价、对外平衡
要研究:宏观经济政策的实际作用和长期效果如何? 什么
是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
2020/5/23
15
(三)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三市场划分 金融市场、产品和服务市场、要素市场 2、行为主体的划分 家庭、企业、政府、国外(国外消费者) • 四个经济主体又称为四部门。 3.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
2020/5/23
21
(三)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5.具体分析方法 (3)几何图形法 (4)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 (5)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 静态分析:分析均衡的决定。 • 比较静态分析:分析均衡的移动。 • 动态分析: 考虑了时间因素。
2020/5/23
22
2020/5/2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夏皮罗
• 宏观经济学考察的是国民经济作为一 个整体的功能,包括国民经济中物品与劳 务的总产量和资源的总利用量是如何决定 的,以及引起这些总量变动的原因是什么 的一门学科。
萨缪尔森
保罗.萨缪尔森
(1915-2009)
代表作:《经济学》
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
• 古典宏观经济模型是对萨伊定律的全面论证。其基本观点 是:由于价格机制是健全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常处于 充分就业的状态。 • 该模型主要内容包括:总产出等于总供给,总供给主要取 决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工资的灵活变动使劳动力市 场实现充分就业均衡,从而使总产出量达到最大;利息率 的灵活变动使投资与储蓄趋于一致;货币数量决定总需求, 并在总供给不变的情况下,直接影响价格水平。
研究内容之一:长期经济增长 (Economic Growth)
增长源泉

劳动人口增长 人均劳动生产率增长 案例2.doc
美国1900-2000年人均实际GDP
1.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研究内容之二:经济周期 (Business Cycle)
商业周期的不同特征 各种对周期波动的解释
1.4 从历史角度看宏观经济学:流派与方法之争
重商主义
(15c 初 -17c)
古典经济学
(17c 中 -19c初) <工场手工业> 资本主义初 劳动价值理论
庸俗经济学
(19c 初 -20c30 年代)
新古典综合派
(20c30 年代 - )
<工场手工业前> 前史
各种价值理论
资本主义发展
阶段 边际效用价值理论
– 第三阶段(1958-1978) 动荡时期 • 经济历经曲折和困难,国民收入出现三次负增长 – 第四阶段(1978-)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 经济高速增长并创造中国奇迹
中国经济增长(1949-2007)
中国经济增长(1990-2007)
1.2 中国宏观经济现象
——经济增长与波动
国 30 民 收 20 入 增 长 10 率 ( 0 )
——樊纲(2007/08/24)
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19902006)
1.2.3 中国的金融改革
• 改革开放前,银行、企业和家庭都处于被动的地位。 物质平衡:通过国家对企业下达的投入—产出计划和消费品的生 产计划实现 财政平衡:集中所有生产领域的剩余进行投资 信贷平衡:企业和事业单位的货币往来是“簿记”货币,统一在 人民银行内部结算 外贸平衡:对外贸易由国家垄断 • 改革开放后,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体制逐步形成,企业和居民存款逐 步上升。 金融市场逐步形成。 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开始在金融市场上发挥作用。
• 萨伊是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法国著名经济学家。 • 他认为,商品的买卖实际上只是商品和商品的交 换;在交换中,货币只是在一瞬间起了媒介作用; 卖者得到了货币,马上又会购买商品,所以卖者 同时就是买者,即供给者就是需求者。一种产品 的生产给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供给会创造自己 的需求,不论产量如何增加,产品都不会过剩, 至多只是暂时的积压,市场上商品的总供给和总 需求一定是相等——萨伊定律。
-10 -20 -30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年份
%
00
1.2 中国宏观经济现象

——失业与通货膨胀 1978年以前,失业和通膨都是隐性的;改革开放 后,失业和通膨成为中国宏观经济中的一对主要 矛盾。
125 120 115 3.0 110 2.5 105 100 95 78 80 82 84 86 88 90 92 94 96 98 00 2.0 4.0 3.5
重农 主义 古典经济学
1870年 边际革命 门杰尔 杰文斯 瓦尔拉斯 新古典经济学 凯恩斯革命 1936年 凯恩斯经济学
重商 主义
大卫.李嘉图 马尔萨斯 萨伊
马歇尔 1890年 经济学原理
新古典综合派 新剑桥学派 凯恩斯经济学 的现代发展
货币主义 理性预期 供给学派 新制度主义
新凯恩斯主义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中国法定存款利率(一年期,1990-2007)
1.2.4 中国的对外开放
• 1979年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 2001年加入WTO
中国进出口总额(1990-2006)
最近十二个月预警信号图
1.3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存在的意义

宏观经济预测 宏观经济分析 宏观经济研究
8 7
2007年05月19日 2007年03月18日
6
5 4 3 2 1
2006年08月19日
2006年04月28日 2005年03月17日 2004年10月29日 1993年07月11日 1993年05月15日
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0.27%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调0.27%,到5.85% 提高了住房贷款利率 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均上调0.27% 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9.18%上调到10.98% 各档次定期存款年利率平均提高2.18%,各项 贷款利率平均提高0.82%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620.9000 718.4000 849.4000 917.4000 1210.100 1487.800 1510.500 1827.900 1838.100 1949.300 2492.000 2661.000
8
04年04月25日
7%
7.5%
0.5%
1635.50
+0.14
5
4 3 2 1
98年03月21日
88年9月 87年 85年 84年
13%
12% 10%
8%
13% 12%
-5%
1% 2% 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
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
资本主义高级
阶段
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看不见的手 批封建社会
1.垄断(张伯伦等)--个量问题
2.凯恩斯主义 3.序数效用价值论 和一般均衡 --总量问题 --个量问题
无政府主义,自由竞争 鼓吹资本主义社会
政府干预 三次修改
货币主义学派
萨缪尔森
组装
混 70 年代 合 经 滞 胀 济
理性预期学派 供给学派
1.4.1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1.萨伊定律与古典经济模型

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都不可能以一种不变的速度 进行 宏观经济学家用商业周期来描述短期经济活动的急剧 收缩与扩张
1.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研究内容之三:失业 (Unemployment)
基本概念

有劳动能力并寻求工作但找不到工作的现象
度量方法

失业人口除以总劳动人口
美国1900-2000年失业率
1.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研究内容之四:通货膨胀(Inflation)
基本概念

一个经济中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 遍上涨。
产生原因

发行货币过量、投资消费需求过旺、工资等成本上升
美国1900-2000年通货膨胀率
1.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研究内容之五:国际经济 (International Economy)
1.1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研究内容之六:宏观经济政策
Macro Economic Policy
财政政策

由政府的税收政策和支出政策所组成
货币政策

在中央银行的控制下如何决定和调整
一个国家的货币供给增长速度
宏观经济政策:中国利率调整 (1993-2007)
央行历次调整利率时间及内容 次数 调整时间 调整内容 公布第二交易日股市表现(沪指 ) 上证指数开于4091.24点,盘中 最高4220.32点,收盘收于 4213.36点,涨154.51点或 3.81%。 5月21日 开盘:3902.35低开 127.91 报收4072.22 涨幅1.04% 3月19日,开盘:2864.26 报收 3014.442 涨幅2.87% 8月21日,沪指开盘1565.46, 收盘上涨0.20% 沪指低开14点,最高1445,收 盘1440,涨23点,大涨1.66% 沪综指下跌0.96% 沪指大跌1.58%,报收于1320 点 沪指下跌23.05点 沪指下跌27.43点 9 2007年07月20日 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 分点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 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 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
封闭经济
开放经济

通货膨胀在国与国之间的传导 外贸盈余与赤字对一国就业与财政的影响
美国1960-2000年的贸易盈余
1.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40
中国出口商品总额(亿美元)
30
20
10
0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00 01
出口商品总额增长率(%) 年平均增长率14.15%
1.5 78 80 82 84 86 88 90 92 94 96 98 00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年=100)
城镇登记失业7)
中国CPI/PPI与CPI同比增长
当前中国通货膨胀问题 思考:当前通货膨胀的原因 并不是国内总供求关系 失衡,也不是因为农产 品出现了供求失衡,而 主要是国际能源价格上 涨导致的粮价上涨。
1.1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