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考语文复习《论语选读》背诵内容汇集

合集下载

《论语》选读高考题和背诵内容

《论语》选读高考题和背诵内容

举一反三 学生主体原则(自主学习原则)
注重身教原则(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 评说(略)
2010年
《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 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小人与小人以同利 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
《论语》选读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孔子幼年丧父,少时家境衰落。十 五岁立志于学。五十岁时由鲁国中 都宰升任司寇。后罢官,曾周游列 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教育,整 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 鲁国使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 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司马迁称他为“至圣”。
参考答案:
23.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以法治国
24.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 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 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 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
学习定位:
理解语言文字 基础 探究文化内涵 目的
“提高文化论著的研读能力” 包括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作者思想观点 的分析批判能力和联系实际阐释解决现实问题的 能力。
【原文】 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 矣。”
【评析】 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 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 是有争论的。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 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 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 理学意义上说的。
4·12 子曰:“放(1)于利而行,多怨(2)。”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
论,编纂(zuǎn)的意思;语,言谈。由孔子 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 的一部语录体文集,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教 育、文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

浙江省语文高考背诵篇目

浙江省语文高考背诵篇目

2010年浙江语文高考背诵篇目一.《论语》(10篇)1、《为政以德》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克己复礼》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3、《知其不可而为之》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4、《仁者爱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2020浙江高考《论语》背诵篇目整理版

2020浙江高考《论语》背诵篇目整理版

一为政以德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6·1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二克己复礼12·1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13·3 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18·5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8·7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完整版)2017浙江高考《论语》背诵篇目

(完整版)2017浙江高考《论语》背诵篇目

论语背诵篇目一为政以德2.1章、2.3章、16.1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而在萧墙之内也。

”)、13.6 章2•l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6・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二克己复礼12.1 章、3.1 章、16.2 章、13.3 章12• 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 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16 • 2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 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13• 3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18.5 章、18.7 章的最后一段18 • 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8 • 7子路曰:“不仕无义。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复习(课堂PPT)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复习(课堂PPT)
3
《为政以德》 --为政以德(德治)思想,均贫富含义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 之以礼,有耻且格。”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 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之。”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 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 “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 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选读 》复习
1
政治 • 一 为政以德 • 二 克己复礼 • 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学习与教育 • 十一 诲人不倦 • 十二 高山仰止 • 十三 沂水春风
修身 • 五 仁者爱人 • 六 君子之风 • 八 周而不比
哲学 • 十四 中庸之道
2
《〈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 《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 《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 求;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 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 《沂水春风》:师生关系;社会理想 《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
13
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有何异同?
同:忧国忧民
异:孔子济世 (用世) 隐士避世
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 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 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 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 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 知识分子的楷模。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复习65页PPT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复习65页PPT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复习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复习共65页文档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复习共65页文档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复习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2018浙江高考《论语》背诵篇目[2]

2018浙江高考《论语》背诵篇目[2]

2018浙江高考《论语》背诵篇目(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浙江高考《论语》背诵篇目(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浙江高考《论语》背诵篇目(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论语〉选读》背诵篇目一为政以德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6·1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二克己复礼12·1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13·3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完整版)浙江高考《〈论语〉选读》考点复习资料

(完整版)浙江高考《〈论语〉选读》考点复习资料

十四文化论著《〈论语〉选读》考纲解读《〈论语〉选读》是浙江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课目。

2009年的年浙江《考试说明》开始把该课目作为古代诗文阅读中的一个内容来考查,2010年、 2011年、2012年依然保持这些要求,分值都在5分左右。

《〈论语〉选读》的考试要求,可以分为基础要求和发展要求两个部分。

所谓基础要求,就是指名句名段的背诵积累、重点字词句子文段的翻译以及课文内容的解读等;所谓发展要求,主要是指初步理解文化经典《论语》的文化内涵,探究传统文化对人生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作用。

而这些内容往往不是直接写出的,而是通过孔子等的言行来展现的,所以理解《论语》章句的含义是前提。

要善于在理解原文有关的学说、观点、见解、态度、情感、行为等基础上,理解其思想,并能结合现实背景作分析,联系当今谈意义。

考查内容:浙江卷自2009年开始出现该考点,考题侧重考查对《论语》中体现出的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分析,如2009年考查孔子的教学原则, 2010年考查孔子的义利观, 2011 年考查孔子的为政观, 2012年考查孔子的仁爱观。

福建卷自 2008 年开始考查该考点,其相关试题可供参考。

2009年阅读材料全部出自《论语》,2010年另给了欧阳修《朋党论》的材料,2011年另给了《韩非子》的选段,要求与《论语》中的观点进行比较; 2012年用《论语》与《经典释文》对同一段话的不同标点情况,来考查对孔子思想的认识及对后人观点的评价。

四年高考【2012 浙江,23-2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5分)《论语·乡党》:“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复习65页文档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复习65页文档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复习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复习65页文档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复习65页文档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复习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一:为政以德二、重要思想陈述(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

“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

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后人评价: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用道德标准来规范统治者和百姓的行为,以维护社会性稳定,有积极意义。

)(2)“民生与教化”: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

子贡问政时,孔子先强调“足食”再强调“教之”。

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

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孔子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本准则。

(4)“均无贫”与“均贫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是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

三、课后练习训练1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

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真题(2021年-2009年)总汇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真题(2021年-2009年)总汇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率陶为己忧。(《孟子·滕文公上》)
【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
21.“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
。子贡认、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
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
• (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儒家与墨家对“义”的不同理解。
• (2)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儒家之“义”或墨家之“义”的看法。
• 1.(1)①儒家认为“义”是君臣父子兄弟等之间的伦理道德规范 (或礼法),可以维系社会的纲常秩序。②墨家认为义即利,可以利 人利民。
• (2)略。(提示:必须表明看法并说明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 3, (2016·浙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 《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 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 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①而为者,是故用财 不费,民德②不劳,其兴利多矣。”
• 【注 】 ①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②德:通“得"。
虑周密;而行事简约,把握重点,不敢烦扰百姓。这样百姓就能享受和平
安宁之福。②“居敬而行简”,居心简单,处处生怕多事,不肯尽心竭力;
而行事也只图简单,敷衍塞责。这样百姓就会受其苟且草率之弊。
2019年浙江真题(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又如:孔子称赞伯夷、叔齐“求仁得仁”,为“古之贤人”;批评季氏 僭越礼制,开启了祸端。
(2020年浙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浙江省高考语文复习《论语选读》背诵内容汇集

浙江省高考语文复习《论语选读》背诵内容汇集

浙江省高考语文复习《论语选读》背诵内容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4.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颜渊问仁。

子曰:“克已复礼为仁。

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矣。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6.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7.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8.于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9.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0.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大行,已知之矣。

”1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2.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复习PPT文档共65页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复习PPT文档共65页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复习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复习

在现实中确实有些人不值得我们去“爱”, 对死不悔改且危害甚大的人要深恶痛绝。真正 的仁者是“爱憎分明”的:爱人,才能使人们 敬佩你,归顺你;憎人,才能使小人敬畏你, 远离你。孔子的"爱人"并不是不讲原则的爱。
2、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 哉人焉廋哉"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结合以上文段,请说说孔子的交友原则。
重要问题
1、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可过分 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 2、看人从不片面出发,而是详细考察一个人, 作出综合评价。 3、 不能以言举人,也不能以人废言,要客观公正 地待人。
重要问题
3、如何理解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老子主 张“报怨以德”,孔子却主张“以直报怨” 这是否违反了儒家的忠恕之道?
重点问题
1、“去食”和“富之”有没有矛盾?
——没有矛盾。“去食”是特定语境下对“教民”的 强调。
2、如何理解“均无贫”的“均”? ——孔子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强调“各得其分”。 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 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 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3、“政”“德”“刑”“礼”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1、以德、礼导民 2、富而后教 3、节用爱人,使民以时 4、反对横征暴敛 5、“足民”、藏富于民、以民为本
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对统治者的具体要求:正身、以身作则 12.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 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强调正身(善)、正己教民、以身作则及其效果 2.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 劝。” 德政的手段:正身(庄、孝慈)、教民、举贤 孔子的德治思想:爱民,富民,教民,举贤,正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高考语文复习《论语选读》背诵内容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4.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颜渊问仁。

子曰:“克已复礼为仁。

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矣。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6.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7.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8.于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9.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0.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大行,已知之矣。


1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2.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3.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5.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7.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8.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19.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0.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支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22.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23.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4.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5.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6.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27.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28."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29.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 “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30.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1.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32.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