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五章人的全面教育
德育方法
1,明理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情境陶冶法 4,实践锻炼法 5,自我修养法 6,制度育德法 7,奖惩法
三、德育内容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 道德教育。 民主法制教育。 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三,道德行为的发展
道德行为:
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下, 在一定的道德情感激励 下, 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所履行的具有道德意义的 系列行动。在品德结构中,道德行为具有不可替代的意 文和地位。
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
1,获得新的反应方式
观察,模仿别人的行为——
2、抑制已习得的反映
贡献:突出了榜样教育的重要性
2,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 一、前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
向阶段 二、习俗水平。 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一直到青年、成年。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
向阶段 三、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品德发展规律(补充)
一,道德认识的发展
1,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 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0-2岁),
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来规范行为的自觉性 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2-8岁),
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 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 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
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8-12岁),
现代教育学 第五章 现代教师与学生
有制裁成员权力的专业组织;
专业人员对当事人有极高的权威;
对与其合作的群体有支配权;
专业人员对职业投入感强; 有一套制度化的道德守则; 获得社会及当事人的信任。
3.教师专业的历史进程
从兼职到专职
玛格丽特· 米德(Margaret Mead)的“三喻文化”理 论
典型的工业文明时代则是“同喻文 化”占据主导;
网络时代则表现出“前喻文化”日益凸 显的文化传递模式倾向,但后喻文化与 同喻文化并未消失,从而呈现出“三喻 文化”并存的局面。
前喻文化的凸显使教师面临着 角色的重新定位,他必须自动从 高位上走下来,由传统的讲授者 向学生获取信息的支持者和促进 者转变,其权威不再是超越性的 外在的,而成为共有的对话性的, 师生关系逐渐趋向平等。
一是对学生的教育权威 社会赋予的教育责任、教育权利、社 会地位自然构成了教师的外在权威; 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评价手 段、师生关系构成教师的内在权威。
二是对社会的知识权威
教师是知识与真理的化身。 中国的传统神龛:天、地、 君、亲、师。
㈡ 现代教师的劳动特点
教师的劳动性质
教师的劳动是塑造人 的劳动,即从事劳动力 再生产、科学知识再生 产和社会成员再生产的 一种特殊劳动。
第五章 现代教师与学生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现代教师 一、现代教师的内涵 二、现代教师角色 三、现代教师的素质 四、现代教师专业发展 第二节 现代学生 一、传统学生观 二、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现代师生关系 一、现代师生关系的理解 二、现代师生关系的变革 三、现代师生关系的重建
本章教学要求
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一章: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在我国的应用逐渐普及和深入,成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探讨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从硬件设施、教育资源、教育内容和教育实践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思考。
第二章:硬件设施方面目前,我国的教育技术硬件设施已经可以满足教学和学习的基本需求。
根据最新数据,我国的数字教育设备已经普及到各级学校中,并且大部分学校都已建立了配备相应软件和服务的数字校园。
同时,互联网技术也逐渐应用到了教育领域。
例如,在线教育平台、数字图书馆、教育资源网站等,这些途径大大方便了学习者获取信息和学习资源。
目前我国的硬件设施仍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一些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技术设施相对较差,需采取更多的政策和措施将数字教育普及到全国各地。
第三章:教育资源方面我国的数字教育资源已经非常丰富,很多优秀的教学资源通过多种渠道免费向公众开放。
例如,在线教育平台上的视频、教学PPT等,这些资源不仅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多教学材料,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高质量的学习资源。
同时,智能制造、机器人等新兴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更多实践操作的平台和机会。
这些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将推动教育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章:教育内容方面教育内容的改善和提升是教育技术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广泛的教学渠道和方法,同时也使教育内容更全面、更贴近实际,更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例如,移动学习已经成为了当今流行的学习方式之一,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等设备在不同空间、时间进行学习。
而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数字化教学手段,更生动明了地呈现教育内容,使学生能学得更深入、更全面。
第五章:教育实践方面教育实践是教育技术发展的验证和检验,它也是教育创新和改革的重要环节。
尽管数字化教育已经逐渐地推广到了我国的学校和教育机构中,但真正为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带来优质体验的数字化教育却仍有待提高。
教育学课件第五章现代教师与学生-PPT课件
(三)学生是完整性的人
理解
所谓“生命的整体性”,“是指人的生命是 多层次、多方面的整合体。生命有多方面、信仰的。任何 一种活动,人都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方式 参与和投入,而不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 面的参与和投入。”
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是否应该给学生以真实生活 的教育?我们是否应该把现实生活中严酷的一面 告诉学生?譬如,我们是否应该告诉学生不作为 的忍耐与等待有时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策略?我 们过多地强调保护学生的自尊是否会削弱学生承 受挫折的能力? 真实生活的教育并非简单地向学生提示社会的阴暗 面,而是重在帮助学生从各个侧面去认知真实的 世界,不要理想化地苛求周围的一切;认识到学 校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可能差异,要为未来的人生 艰辛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尽可能多地学习回应 生活挑战的策略;等等。
赫尔巴特
学生中心论
代表人物:杜威(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 人物)
主要观点:学生对自己最了解(教师不 完全了解),最好的教育、教学是由学 生自己作主,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手, 儿童是教育中的太阳。
讨论
比尔· 盖茨给中学生的人生规则
比尔 · 盖茨在为美国一所中学的学生作报告时,提出了 11条被他称为学校教育没有告诉学生的人生规则: 1.生活是不公平的,试着习惯它; 2.现实世界不会顾及你的自尊,它会要求你在自我感觉 良好前实现目标; 3.你刚出中学校门时不会挣到 4万年薪,也不会是一个 使用车载电话的副总裁,直到你赢得了这两样东西时为 止; 4.如果你认为你的老师是个顽固的家伙,那就等着遇到 一个一流老师吧,你现在的老师是没有终身制的;
第二节 现代学生
一、现代学生的内涵
广 义: 泛指一切受教育的人。
狭 义: 各种教育机关受教育的人。
特狭义:学校中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现代教育学知识点
导论:一、教育学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思想或主要观点(判断或选择题)我们把教育历史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1).前教育学阶段,.(2)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3)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1.前教育学阶段代表人物和代表作:(1)①先秦时期乐征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②《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有关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的言论、见解和论说的汇集(2)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这是西方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也是人类最早的教育学著作。
2.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1)教育学雏形时期代表人物和代表作:①(捷克)夸美纽斯的1632年《大教学论》,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标志着教育学已经初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班级授课制。
(2)教育学学科形成时期教育学学科形成的标志——1806年,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的问世。
这是第一部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他创立的教育学称为传统教育学)3现代教育学的代表是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提出的基本观点有:第一:教育即生活。
第二:教育即个人经验的增长。
第三:教育是生活。
第四:学校的课程是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打破了原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第五:教育教学中不再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中心。
第六,在教育教学中药注重学生的创造性。
P84、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事实,教育问题或者是教育规律。
P11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一、教育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典型特征(判断或选择)1.原始教育有如下特征:P19(1)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
(2)教育与宗教等活动联系密切,教育具有宗教性。
(3)教育对象没有等级的区分,教育无阶级性。
2.古代教育有如下特征:P20(1)出现了学校教育,教育目标狭窄。
(2)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性质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与人的发展标题:教育与人的发展引言概述: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它对个体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情感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认知、情感、社会、职业和全面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认知发展1.1 教育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教育通过知识的传授和训练,激发个体的思维能力,提高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1.2 教育拓展认知边界教育开拓了个体的认知领域,让其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和信息,促进认知结构的完善和发展。
1.3 教育培养创新能力教育通过激发个体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促进个体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
二、情感发展2.1 教育塑造情感态度教育引导个体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品质,提高情感管理能力。
2.2 教育促进情感交流教育培养个体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促进情感交流和情感智慧的发展。
2.3 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教育通过价值观教育和道德规范的传授,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促进情感发展的全面提升。
三、社会发展3.1 教育促进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培养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技巧,帮助个体更好地融入社会。
3.2 教育促进社会互助教育倡导团队合作和社会互助的理念,培养个体的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3 教育促进社会进步教育通过培养社会创新能力和社会参与意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促进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四、职业发展4.1 教育引导职业规划教育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引导职业规划,提高就业竞争力。
4.2 教育提升职业技能教育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升个体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4.3 教育促进职业成长教育不断激发个体的职业潜力,促进职业成长和事业成功,实现个体的职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五、全面发展5.1 教育促进全面素质提升教育注重个体全面发展,培养个体的多方面能力和素质,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5.2 教育引导全面发展观念教育倡导全面发展观念,引导个体树立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助力个体实现自我价值。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与人的发展引言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的发展紧密相连。
教育不仅传授知识,更在深层次上塑造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
本文将深入探讨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分析其在认知、情感、身体健康、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一、教育与人的发展概述教育的定义与目的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旨在传递知识、技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人的发展的多维性人的发展包括生理、心理、认知和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
教育应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
二、教育对认知能力的影响知识体系的构建教育通过系统地传授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认知能力。
思维能力的培养教育鼓励独立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认知的灵活性。
学习方法的掌握教育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持续提高认知水平。
三、教育对情感能力的影响情绪识别与管理教育帮助学生识别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有效管理情绪,提高情感智商。
自我意识与自尊教育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尊和自信,形成健康的人格。
社交能力的培养教育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尊重与合作,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四、教育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教育应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和良好的作息。
体育教育的价值体育教育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受到足够的重视。
心理健康的维护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应对压力和挑战。
五、教育对职业发展的影响职业规划与指导教育应帮助学生了解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提供职业指导和咨询服务。
职业技能的培养教育通过专业教育和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就业竞争力的提升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教育是社会文明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途径,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现代教育原理课后练习答案
现代教育原理课后练习答案第一章教育概说思考与练习一、填空题1.孟子2.杜威3.《论语》4.《大教学论》5.田蒲武雄6.普通教育学7.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8.贝斯特二、单项选择1.C2.B3.D4.A5.D6.B7.C三、名词解释P6 P15 P18P7 P15 P19P8 P17四、简答题1.参见P212.参见P243.参见P27-P29五、论述题参见:P21第二章教育的历史演讲(上)——教育制度思考与练习一、选择题1.A2.A3.B4.B二、名词解释P40 P48 P60 P51三、简答题1. 参见P33~P342. 参见P383. 参见P52四、辨析题参见P45~P46五、论述题参见P62~P64第三章教育的历史演进(下)——教育思想思考与练习一、单选题1.B2.D3.A4.B5.A二、多选题1.ABCDE2.BE3.ABC4.ACD 三、填空题1.百科全书2.自然人心理3.教学阶段4.学科的基本结构发现法早期教育5.发现积累6.五育并举思想自由,兼容并包7.课堂教学8.面向现代化四、简答题1. 参见P69~P702. 参见P86~P893. 参见P88~P894. 参见P105五、论述题1.参见P80~P82 P86~P892.参见P103第四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思考与练习一、单选题1.A2.D3.B4.C二、多选题1.CD2.ABD3.DE4.ABC三、填空题1.自然性质社会性质2.P130四点3.数量结构地域分布(P113-114)4.教育民主的发展全民教育教育的终身化、构建学习社会(参见P147)四、简答题1. 参见P115~P1162. 参见P116~P1173. 参见P140~P141五、论述题1.P125~P1272. 参见参见P144~151第五章教育与人的发展思考与练习一、填空题1.尊重个性因材施教2.P108二、辨析题1. 参见P176~P1792. 参见P179~P181三、简答题1. 参见P163~P1652. 参见P171 P174~P1763. 参见P172~P173四、论述题1. 参见P176~P1822. 参见P182第六章教育目的思考与练习一、选择题1.C2.A3.B4.B5.A二、名词解释P208 P210P204 P216三、简答题1.P209 P2102.P203~P2063.P198四、辨析题参见P193~P194第七章教育内容思考练习一、填空题1.P2292.P2553.P263二、名词解释P253 P255P264 P264三、选择题1.ABC P229~P2312.C P2543.ABCD P256四、简答题1. 参见P2592. 参见P2573. 参见P233五、论述题1. 参见P2602. 参见P2633. 参见P260~262第八章教育途径思考与练习一、选择题1.A2.ABCD P2803.B二、名词解释P269 P269 P280三、论述题1. 参见P272~P2742. 参见P275~P2763. 参见P2784. 参见P2825. 参见P284~P285第九章教育形态思考与练习一、填空题1.P2932.P2963.P301二、简答题1. 参见P296~P2972. 参见P299~PP3003. 参见P302~P303三、辨析题P305(参见)四、论述题1.参见P305~2.参见P303第十章教师思考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B2.B3.A4.B5.B二、名词解释P357 P345 P372三、简答题1. 参见P322~P3242. 参见P319~P3203. 参见P3254. 参见P3305. 参见P357四、论述题1. 参见P334~P3372. 参见P316~P3243. 参见P345~P3464. 参见P328—结合教师角色特点谈(P329)5. 参见P370~第十一章学生思考与练习一、填空题1.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监督自我反馈自我发展2.P401二、名词解释P389 P399三、选择题1.ABDE2.ABCD3.B四、简答题1. 参见P3782. 参见P389~P3993. 参见P376~P377五、论述题1.参见P377~P3852.参见P401~P4123.参见P389~P400《现代教育原理》形考作业1答案(第一----三章)一、简答题1.教育的本质特性是什么?答:(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关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论文
关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论文人的发展从教育学和心理学角度说,是指人的个体的发展。
所谓人的个体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后的婴儿开始,经幼儿、童年、少年、青年、成年的发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与人的发展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教育与人的发展论文篇一《教育与人的发展》【摘要】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个体素质的发展必须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要,教育必须为现代化社会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这无疑给当代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教育要发展,要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关键是要促进人的发展,因此,了解人的发展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教育;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影响因素教育与人的发展是教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直接作用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最终主要是通过受教育者的变化来实现的。
人的发展就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就其根本性而言,是人的发展。
没有人的解放和发展,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就必须首先关注作为社会个体的人及其发展问题。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曾指出:“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
”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本体功能。
怎样促进人的发展,首先涉及对人的发展的正确认识。
一、教育学中人的发展的含义教育学中所讲的人的发展主要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个体的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向积极方向发生变化的过程。
具体来说,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大方面。
(一)身体发展。
身体发展,即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包括人自身机体各种器官组织系统的正常发育和体制的增强。
机体是一切生命个体的统称,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大约有100万亿个结构和功能不同的细胞组成个体不同的组织、器官和系统,并各有其独特的功能。
他们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
(二)心理发展。
(完整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原理》重点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性质:1.实践性。
2.交往性: 个性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二者互为前提、互为基础、密不可分。
动力性: 教育活动在上述进程中起到促进和加速作用。
社会性:教育活动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也是塑造不同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学校教育的定义: 学校教育实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 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 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 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要素的关系: 相互独立、相互规定、构成完整的系统。
学校教育的过程就是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第二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起源:1.神话起源说宗教(错误的、非科学的)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勒图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3.教育不只存在于人类社会, 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 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4.没有把握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论述。
5.心理起源说代表人: 美国教育史家孟禄6.劳动起源说代表: 主要集中在前苏联和我国, 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产生发展: P16各阶段教育的特征: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1.原始社会教育:2.教育水平低3.教育没有阶级性4.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密切的联系1.奴隶社会的教育:2.古代学校的出现教育阶级性的出现: 奴隶主对精神生活和生产资料的绝对占有, 同样占领了学校, 使学校培养奴隶主阶级治理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对象主要是奴隶主贵族子弟, 内容以军事教育与道德教育为主。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有非正规的教育方式。
1.封建社会教育:2.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 传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治国方略, 培养能够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官吏。
现代教育促进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现代教育促进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在当代社会中,教育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现代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递,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本文将探讨现代教育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1.发展个人的综合素质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
学校不再只是灌输知识,而是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例如,教育系统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现代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能够自主思考,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生们会被鼓励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个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和谐现代教育不仅致力于培养个人的能力,也注重培养社会公民的责任感和共同体意识。
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使学生在个人层面取得成功,更是培养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益的公民并为社会作出贡献。
在现代教育中,学校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和社区服务。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到社会发展中。
这种参与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此外,现代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学校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和合作项目,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
这种团队合作的经验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教育与社会的互动与合作现代教育强调教育与社会的紧密联系,通过与社会各界的互动与合作,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学校与社会各界建立起合作关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指导和实习实践等,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和职业发展,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
人的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资料
响他人人的生活与社区的发展进程;他 积极努力地改善他自己和家庭的状况; 他拒绝对生活中一切事件采取被动、顺 从的和宿命论的观点。他之独立于传统 权威,对公共问题,表现在他听从政府 官员和工会领袖的劝告而不是乡村中长 者的劝告;对他个人的事务,表现他在
选择职业和妻子时是凭他自己选择而不 是由父母包办。现代人之乐于接受新经 验,表现在他对技术革新的兴趣,他乐 于同陌生人交往,他乐于允许妇女们利 用家庭限制以外的机会。
2. 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此指标反映目前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状 况和教育成就。中等收入国家的15岁以 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一般在7~9年, 但是国家之间的差异非常大,有的国家 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2.42年,最高的国 家为9.84年。2019年中国的人均受教育 年限为8.3年,已经达到中上等收入国家 的高水平。
(3)具有现代法律意识和理性精神。 现代法制社会不仅要有完备的立法和确 立法理的权威,更重要的是要求公民在 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能逐步形成现代的 法律意识和理性精神,只有法律意识真 正深入人心,才能自觉依法行事,理性 地处理各种问题。
(4)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化的时空 观念。处在信息社会,空间视野应当开 阔,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尽可能吸收 人类创造的一切有价值的精神文化财富, 并注重信息和知识的更新,注重实证, 珍惜时间,注重效率。
2.人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 条件
教育中的人就是教师和其他教育工 作者,他们必须率先实现自己的现代化, 才能推动实现教育现代化,因为他们是 先进教育理念、制度、体制、机制、方 式方法的主体,是创造者,是承载者, 是执行者。所以,实现教育现代
化,最要紧的、第一位的是“教育者” 的现代化。中国教育与发达国家现代 化的差距主要在人上,从事教育工作 的人,在观念、行动和精神、方式方 法等方面没有达到现代化水平。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试题
第五章现代教育与生活一、单选题1.教育原初的存在状态是;A.生活式教育B.学校式教育C.科学式教育D.灌输式教育2.最早提出“生活世界”的人物是; A.哈贝马斯B.胡塞尔C.杜威D.海德格尔3.生活世界是一切事物存在的背景,是“没有人能够任意支配的背景知识”;这句话是谁的观点;A.哈贝马斯B.胡塞尔C.杜威D.海德格尔4.“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是; A.科学世界源于生活世界B.科学世界独立于生活世界C.科学世界先于生活世界D.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同时产生5.“课题化”的教育是指;A.生活世界的教育B.科学世界的教育C.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教育的总称D.一种基于“课题”解决的教育6.以下哪个不是日常生活教育的特征; A.自发性B.异质性C.创造性D.自为性7.以下哪个不是非日常生活教育的特征;A.自发性B.同质性C.创造性D.自为性8.科学世界的教育是对生活世界的删除;A.系统性B.抽象性C.结构性D.琐碎性9.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是;A.追崇科学世界B.回归生活世界C.更多的科学世界,较少的生活世界D.都不是10.现代教育主要缺乏;A.生活世界教育B.科学世界教育C.两者都缺乏D.知识教育二、多选题1.通常情况下,教育由哪几种组成A.生活世界的教育B.科学世界的教育C.知识教育D.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2.以下人物中,有谁提出过“生活世界”的概念A.胡塞尔B.杜威C.阿普尔D.哈贝马斯3.生活世界的教育特点是A.感性的B.自发的C.实然的D.组织性4.科学世界的教育的特点是A.理性化B.结构化C.技术化D.课题化5.现代教育的生活意义的失落表现在以下哪个方面A.自我的迷失B.关系的异化C.理解的缺失D.情感的疏远6.教育与生活关系的历史考察中,有哪几种观点A.教育即生活B.教育与生活若即若离C.教育非生活D.教育即成长7.日常生活教育的特征主要有A.传统性B.自发性C.异质性D.自为性8.非日常生活教育的特征主要有A.创造性B.自发性C.同质性D.自为性9.现代教育的多重疏离只要体现为A.现代教育与自然的疏离B.现代教育与人的疏离C.现代教育与社会的疏离D.现代教育与自我的疏离10.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涵义是A.由过于注重“科学世界”转向更多地关照“生活世界”B.在“生活世界”中认识“科学世界”C.只要求“生活世界”,不关心“科学世界” D.“科学世界”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三、辨析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生活世界是一个非课题性的世界,是一个自然存在的、不言自明的世界;2.科学世界是一个由抽象的概念、逻辑性的程序、客观的话语的世界;3.回归“生活世界”就是意味着抛弃“科学世界”;4.生活世界的教育的特点是感性的、自发的,并充满逻辑的;5.科学世界的教育的理性化的教育;6.现代教育重视“科学世界”的教育,而往往忽视“生活世界”的教育;7.日常生活的教育是一种自为的教育; 8.非日常生活的教育是一种自发的教育; 9.科学世界的教育是对生活世界的系统化、抽象化和结构化;10.科学世界起源于生活世界;四、材料分析题1.“科学因人的生活需要而登上教育的舞台,并获得发展,甚至使传统的人文学科教育都失去了往昔的辉煌;但科学教育自产生之日起也潜隐着遗忘生活世界的可能性;这既有科学自身的局限,也有科学教育的不当;瓦托夫斯基曾指出过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分离和对立;他说,科学与常识、科学活动与人类基本活动、科学理解和平常理解的连续性被打破了;胡塞尔认为科学对生活世界的客观性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远离生活世界的过程;科学世界一旦诞生获得了自身的独立性,就隐含着对生活世界这一母体遗忘的可能;胡塞尔说:“自伽利略起,理念化了的自然就不知不觉地取代了前科学的直观的自然;”在胡塞尔看来,伽利略及其后继者以理念世界代替了人的生活世界;所以当他说,伽利略既是发现的天才,又是掩盖的天才时,就道出了生活世界被遗忘的现实;针对科学丧失生活世界的意义危机,胡塞尔提出要把原初的直观的生活世界提到首位的观点;应该说胡塞尔的观点对科学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有启示的;……”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生活世界的教育与科学世界的教育的关系;2.沈从文在自传中说:“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与水不能分离”他经常偷偷下河洗澡、“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找寻解答;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时就有点发愁;就为的是白日里太野,各处去看,各处去听,还各处去嗅闻,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若把一本好书同这种好地方尽我拣选一种,直到如今,我还觉得不必要看这本弄虚作假千篇一律用文字写成的小书,却应当去读那本色香具备、内容充实、用人事写成的大书”——摘引自沈从文散文选尽管沈从文所受的教育跟当今的教育大不相同,但其中所蕴涵的道理仍然富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应用教育与生活的理论试做分析;五、论述题1.论述生活世界的教育的主要特征2.论述科学世界的教育的主要特征第六章现代教师与学生一、单选题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反映了教师职业的;A.创造性B.示范性C.公共性D.模糊性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教师的工作具有的特点;A.教育性B.长期性C.示范性D.创造性3.我国的教师资格条例颁布于; A.1986年B.1994年C.1995年D.1999年4.最早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是A.美国B.英国C.法国D.德国5.“内发论”学生观的代表是A.柏拉图B.卢梭C.赫尔巴特D.杜威6.“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这一命题中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关系B.学生主体教师客体的关系C.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D.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7.以下哪种观点不符合“主体教育观”的内涵A.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中是交互主体的关系B.只有学生才是教育中的主体,所以必须提升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C.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师生交往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D.教育只有回归生活世界,才在社会中具有主体地位8.认为“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这是课程实施的A.忠实取向B.相互适应取向C.主体取向D.课程创生取向9.在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存在的;A.先知者B.管理者C.促进者D.指导者10.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 A.课外活动B.课堂C.游戏D.提问二、多选题1.美国霍姆斯小组发表的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报告有;A.明天的教师B.明日之学校C.明日之教育学院D.教师专业标准大纲2.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学者弗朗西斯•富勒将教师的专业成长划分为以下;A.教学前关注阶段B.早期生存关注阶段C.教学关注阶段D.关注学生阶段3.“外塑论”学生观的代表有;A.洛克B.赫尔巴特C.斯宾塞D.卢梭4.行动研究的倡导者有;A.勒温B.斯腾豪斯C.埃利奥特D.凯米斯5.美国学者伯顿认为教师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A.求生存阶段B.调整阶段C.专家生涯阶段D.成熟阶段6.现阶段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的主要形式有;A.教学研讨B.案例分析C.专题讲座D.经验交流7.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A.主体性B.发展性C.完整性D.个性化8.教师在教学中作为促进者的角色的特性A.积极地旁观B.给学生心理支持C.知识传授D.帮助学生培养自律能力9.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能力;A.加工和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B.自我调控能力C.教学实验与研究能力D.教学直觉与想象能力10.历史上曾经提出学生是完整性的人的教育家有;A.苏格拉底B.西塞罗C.亚里士多德D.马克思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我国目前的教师职业正处于追求专业化阶段;2.世界上正式的教师评价制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3.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自我教育的客体; 4.学生的兴趣、好恶、意志以及其它个性品质等因素实际上是指非智力因素;5.英国的表现管理是国外的一种发展性教师评价模式;6.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 7.在美国所有州于1901年均实施了教师资格制度;8.司德菲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教师生涯的人文发展模式,他将教师的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9.校本培训作为“教师在职培训的新概念与新策略”,于20世纪70年代最先在我国产生; 10.美国霍姆斯小组在一篇报告中最先提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四、材料分析题1.一位青年教师讲秦牧的土地一文时,对其中精彩段落动情地高声朗诵;教师:“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的地方,收起缰绳,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话音刚落,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野马怎么会有缰绳”教师毫无准备,不耐烦地说:“你总钻些牛角尖,学习成绩会好吗”学生脸胀得通红,自尊心受到打击,欲言又止;请运用学过的课程与教学原理来分析该教师的行为是否妥当并为他设计处理办法2.某学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距离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请联系我国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并运用有关教师角色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理论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五、论述题1.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存问题以及现实途径2.我国当前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以及可能途径第七章现代课程一、单选题1.“文化课程概念”的提出者是:A.布鲁纳B.胡塞尔C.杰特D.惠勒2.科学教育与人本主义走向融合的一个重要标志是:A.学会生存B.学会关心C.学会学习D.学会做事3.回归生活世界的课堂生态观的本质:A.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有机统一;B.强调与自然界融为一遄匀患纯纬蹋C.强调同社会融为一体生活即课程;D.强调向自我开放自我即课程4.课程实际的目标模式最初源于:A.泰勒的目标模式B.惠勒的过程模式C.塔巴模式D.博比特的“活动分析法”5.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即:A.者“忠实”地落实课程设计者的意图;B.者忠于自己的教育观念来实施课程;C.者以社会目标为依据来实施课程;D.者以教参为依据来实施课程6.第一次明确提出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的人是:A.布鲁纳B.阿特金C.斯腾豪斯D.斯基尔贝克7.课程设计的取向即:A.课程设计的方向B.课程设计的标准C.课程设计的模式D.制约课程设计活动的价值准则8.课程政策关注的核心问题是:A.课程设计B.课程实施C.课程权力的分配和再分配D.课程管理体制9.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宣言以______为中心内容:A.终身学习B.全民教育C.和平文化D.人文文化10.过程模式的思想最初可以追溯到______:A.皮压杰B.布鲁纳C.斯腾豪斯D.卢梭二、多选题1.自然设计模式的要素有:A.目的B.立场C.慎思D.设计2.要探讨课程的本质问题,需回答以下几个问题:A.课程从本质上讲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B.课程是系统知识、经验体系的计划,还是一种目标体系C.课程是预设的还是结论性的D.课程是有意的、客观的,还是无意的、主观理解的3.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有:A.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观B.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C.回归生活的课堂生态观D.均衡化的课程设计观E.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F.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4.课程目标一般包括:A.认知类B.技能类C.情感类D.价值类E.应用类5.课程要素一般包括:A.目的B.教材C.教与学的方法D.教学评估E.内容6.生态主义课程的表现形式有:A.多元文化教育课程B.生态政治课程观C.国际理解教育D.开发教育E.后现代课程观7.泰勒认为课程资源的类型有:A.目标资源B.素材性资源C.教学活动资源D.组织教学活动资源E.制定评估方案的资源8.现代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有:A.共享策略B.需求导向策略C.增强特性策略D.因地制宜策略E.全员参与策略9.现代课程实施的取向有:A.忠实取向B.创生取向C.相互调适取向D.缔造取向10.兰德变革模式的阶段有:A.启动B.实施C.合并D.评价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课程的价值是作为主体的社会和课程与作为客体的学生之间需要关系的反映; 2.美国20世纪80年代掀起了“回归基础”的教育运动;3.科学主义是科学文化发挥到极致的表现,它的核心是“科学崇拜”和“工具理性”; 4.人本主义认为只有人的非理性因素,诸如人的情感、意志等,才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质,而理性和科学不过是意志的工具;5.科学人文性就是将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结合成一个整体;6.自我即课程,意味着以我为中心设计课程,关注自我的知识和文化;7.课程设计主要是一个理论研究过程,以理念来统领实践;8.课程结构主要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与配合,它涉及课程的基本学习范畴的确定; 9.在从事课程设计时,教师是最主要的资源开发主体,学生应该服从并顺应教师资源开发的要求;10.建国以来,我国的课程改革主要是采取的自上而下的策略;四、材料分析题1.某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距离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请用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管理等有关理论分析这一案例;2.某人认为,课程设计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和学生只是课程的实施者,教师的任务就是如何将课程内容有效地传达给学生,学生的职责就是如何运用有效的办法学会课程的内容;请结合课程设计的知识、课程实施的有关理论分析这一案例;五、论述题1.试论述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 2.试论述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及新的发展特点第八章现代教学一、单选题1.的出版标志着现代教学的初步形成; A.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B.夸美纽斯大教学论C.洛克教育漫话D.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2.大教学论一书中,夸美纽斯提出新的教学制度是;A.班级授课制B.个别教学C.小组教学D.合作学习3.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可分为、联合、系统和方法四阶段;A.分析B.综合C.明了D.统合4.教学过程是实现现代教学目的、及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A.任务B.内容C.方法D.策略5.现代教学需要构建平等、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以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性B.交互主体性C.学生主体性D.教师主体性6.教学活动既要有动力来发动和维持,又要有一定的程序、方法、来具体操作; A.形式B.策略C.模式D.内容7.在教学活动中制定实施方案的过程是;A.教学原则B.教学策略C.教学设计D.教学模式8、设计教学评价时应遵循全面、客观、公正、的基本准则;A.平等B.民主C.合理D.及时9.先行组织的设计是针对教授内容之间的联系,起着教学的作用;A.辅导B.定向C.目标D.方式10.教学管理是指对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多因素组织、规划、和控制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处理好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关系,以提高教学质量;A.设计B.协调C.评价D.反馈二、多选题1.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一书中提出的教学方法有;A.叙述教学法B.分析教学法C.综合教学法D.直观教学法2.狭义的教学特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一切学习活动;其中,教师有目的地进行教,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形成,使其获得发展;A.技能B.情感C.态度D.能力3.现代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一种交往关系,是一种基于“对话”基础上的教学活动;A.合作的B.动态的C.平等的D.民主的4.教学动力的主要特征是;A.方向性B.转化性C.强度性D.多样性5.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是;A.指导性B.系统性C.操作性D.预演性6.现代教学策略具有的特点是; A.指向性B.灵活性C.多样性D.创造性7.教学目标一般分为;A.认知领域B.心理动作领域C.情感态度领域D.人际交往领域8.教学监控策略是指为了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积极主动的、控制和调节嗦采用的教学谋略或措施;A.计划B.检查C.评价D.反馈9.师生互动策略指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的诸多教学策略的统称,主要有;A.规范约束策略B.营造和谐课堂气氛的策略C.多向交往与合作学习策略D.行为矫正策略10.教学活动中,反悔方式一般分为; A.现场言语反馈B.专家反馈C.摄像反馈D.测验反馈三、辨析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主要是从目的和内容、方法和原则、形成和制度三个方面系统阐述其教学理论与思想;2.从狭义上讲,教学是指教育者指导学习者所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3.从教学的存在形态上看,教学是以交往为一般形态存在的,所以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般交往形式;4.现代教学所倡导的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温故知新等教学原则都是对传统教学原则的继承和发展; 5.杜威从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出发,认为教学过程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过程;6.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教学活动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处于客体地位;7.教学动力来源与教学主体自身、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学本身和社会系统;8.史密斯和瑞根把教学设计模式划分为分析、策略、实施和评价阶段;9.教学评价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我们只需在教学完结的时候进行评价;10、教学策略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原则,综合教学过程的诸要素,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式方法;四、材料分析题1.现代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之间以交流、对话、合作为基础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 2.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五、论述题1.试论现代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基本关系; 2.试析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3.试论现代教学过程的主要教学策略;第九章现代德育一、选择题1.现代德育建立的基础是;A.农业经济B.现代信息社会C.现代工业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2.现代德育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人本化、民主化、科学化B.现代德育与现代社会的结合C.国际化和民族化趋势日益明显D.终身化和全民化3.关于原始社会德育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德育的内容及其简单B.德育的方式是和劳动、生活相结合C.德育是平等的D.德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4.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品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的;A.交往的发展B.个性的发展C.思维的发展D.情感的发展5.提出观察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皮亚杰B.杜威C.班杜拉D.柯尔伯格6.德育应“服从最强烈的人性冲动”,对这句话的启示应:;A.德育不能背离教育者的道德认知规律B.德育应重视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C.舍弃情感,仅靠理推理而来的道德是毫无意义的;D.德育应寓于情感教育之中7.德育活动的基本环节包括;A.德育任务的制定B.德育内容的确立C.德育模式和德育方法的选择D.德育途径的实施8.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最高级的教育技巧和艺术;”这段话强调德育的过程具有以下哪种特点;A.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具有塑造性和能动性B.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活动与交往的过程,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很强的实践性D.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即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它具有侧重性和同时性9.下列那种德育模式主张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引导他们对现实生活中所看到、发现的现实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和评价,自己做出价值选择;A.体谅模式B.价值澄清模式C.社会行动模式D.榜样学习模式10.说服教育法的方式主要有;A.灌输B.疏导C.模仿D.奖惩11.德育方法是A.教师德育工作方式的总和B教师德育工作方式的总和C.教师德育手段的总称D.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1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知识的德育方法是A.说服教育法B.榜样教育法C.陶冶教育法D.品德评价法13.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的代表人物是;A.杜威B.马卡连柯C.班杜拉D.柯尔伯格14.德育过程的基础是;A.提高品德认识B.陶冶品德情感C.激发品德发展的动机D.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15.学生在教育者的帮助下,主动地进行自觉学习、自我反思、自我锻炼、自我监控等来提升自己修养的德育方法是;A.说理教育法B.榜样教育法C.陶冶教育法D.自我修养法16.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强调是以下哪种方法的重要性;A.说理教育法B.榜样教育法C.陶冶教育法D.自我修养法17.教育者自觉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和组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在思想、道德、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感染、熏陶和陶冶的德育方法是;A.说理教育法B.榜样教育法C.陶冶教育法D.自我修养法18.成长记录袋法是属于下列哪种德育方法;A.说理教育法B.品德评价法C.陶冶教育法D.自我修养法19.纽曼认为公民社会行动模式的过程包括;A.制定政策目标B.争取目标支持工作C.解决心理哲学难题D.让学生掌握理论20.体谅模式形成于20世纪的70年代的英国,后来广泛流行于北美各国;代表人物为A.彼得•麦克菲尔B.路易•拉斯思C.弗雷德•纽曼D.科尔伯格二、辨析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德育这个概念是个历史的范畴,它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逐步发展并逐步完善起来; 2.德育是阶级社会才有的教育;3.德育要以灌输为依托,知、情、行的教育道应植根于道德知识灌输之中;4.心理健康教育不属于德育的内容;5.社会的道德规范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基础的矛盾构成了学生品德发展的动力;6.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7.学校德育的任务、内容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8.生活德育模式强调通过学生主体参与,来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主动积极的道德素质与能力,即道德上的自律能力或道德上的自律素质;9.陶冶教育方式主要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文艺熏陶三种;10.“榜样”模仿是学生进行自我修养的基础;三、论述题1.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2.联系实际,如何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3.试述我国当前德育的基本任务包括哪些方面四、材料分析题材料1:在虹桥小学,三1班班主任王老师对学生张明近期的表现感到不安;为了了解张明在家中的情况,王老师主动到张明家家访;在同张明父亲交流情况时引用了一句古语:"养不教,父之过",偏偏张明的父亲也比较较真,便对王老师说:“王老师,您这话欠妥;‘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说孩子是我生养的,我不送他到学校接受教育,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那是我的过错;现在,我把孩子送学校接受教育,你们教不好,这应是老师的过错,怎么能说是我们做家长的过错呢”结果,双方未能在教育张明的问题上达成共识;问题:王老师和家长的说法正确吗试用合力教育理论加以分析说明,并联系实际谈谈应该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材料2:摘自董德中四国道德教育管窥,河南日报,2004年7月23日;韩国人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养成教育,强调“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通过设置“道德训练教室”,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训练;仅礼节教育方面就具体包括:1.个人生活礼节,如坐、立、走的姿势,与人谈话时的语调、眼神及面部表情,接递物品时的举止;2.家庭生活礼节,如对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亲戚邻里的礼节;3.学校生活礼节,如对老师、前辈、同窗的礼节,上学、放学时的见面礼、告别礼;4.社会生活的礼节,如在社会交往中的鞠躬礼、举手礼、注目礼、对拜礼以及各种称谓;5.国家生活礼节,如国旗、国歌的礼节等; 谈谈阅读这段材料之后,你认为对我国如何抓好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的教育有哪些启示。
第五章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 之 2 智育
第五章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第二节智育
思考题:
1,现代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尤其重视智育的投入,如何从这一现象看智育的重要性。
2,如何看待实质教育论与形式教育论之间的辩论。
智育是指教师通过师生交往活动,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向学生传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智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
教育智育
1,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智力3,培养实践能力
知识≠
能力
怀疑态度、批判精神、冒险精神
1,语言类课程
2,数学课程
3,科学课程4,社会课程
四、智育的路径
1,知识与心智能力相结合。
实质教育论和形式教育论之争
学校既要教授有助于培养心智能力的课程,也应教授有助于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课程
2,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
再见!。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与人的发展引言概述: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一、教育培养人的综合素质1.1 培养知识和技能教育通过传授各种学科知识和技能,使人们具备理论和实践能力。
这些知识和技能不仅可以满足个人的需求,还可以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1.2 培养思维能力教育强调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
这些能力使人们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创新,对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起到重要作用。
1.3 培养社会责任感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还要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责任,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1 个性发展教育应该注重培养每个人的个性发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天赋,教育应该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
2.2 身心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关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还应该关注人的身心健康。
教育应该提供健康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素质,使人们能够在身心健康的状态下全面发展。
2.3 社交能力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是人们在社会中相互交往和合作的能力,对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生活幸福都起到重要作用。
教育应该提供社交训练和机会,培养人们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教育推动社会进步3.1 经济发展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3.2 社会和谐教育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培养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3.3 文化传承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保护和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
现代教育原理章节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教育概说一、多项选择题1.对普通教育学的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和专门研究时又分为(ADE)p9A、教学论B、学校管理学C、教育心理学D、德育论E、教育原理2.在中国古代,为后来中国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作出历史性贡献的著作有(BC)P7A、《史记》B、《论语》C、《学记》D、《墨子》E、《战国策》3.从根本上看,贯彻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AD)P15A、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B、教育与自然之间的矛盾C、教育与课程之间的矛盾D、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矛盾E、教育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二、填空题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问世,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的开始。
P82.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P193.教育的本质就是人的培养。
P27三、名词解释1.教育(广义、狭义):P5广义教育——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一种社会活动。
广泛地说,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
2.教育学:P7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或者说是研究教育特别是研究教师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培养人的科学。
教育学是一种理论形态。
3.教育科学:P8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4.教育现象:P10教育现象是以培养人为主体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5.教育问题:P12当某种教育现象或教育行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被人们广泛地议论、评说,甚至因其违反教育规律或社会发展规律,阻碍了教育或人的身心发展而急需改变时,这种教育现象或教育行为就成了教育问题。
教育学选择题
导论一1.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是 D 的出版。
A.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C.洛克的《教育漫话》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2.“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这一观点是 A 首先提出的。
A.裴斯泰洛齐B.卢梭C.杜威D.赫尔巴特3.提出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的是 CA.培根B.格斯纳C.洛克D.克伯屈4.“把一些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指的是 BA.卢梭的《爱弥儿》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C.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D.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5.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CA.《大学》B.《论语》C.《学记》D.《礼记》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1.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第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A 。
A.教育的生物起源论B.教育的心理起源论C.教育的劳动起源论D.教育的生活起源论2.“君子忧道不忧贫”,故孔子把请学稼、学圃的樊迟视为“小人”。
这反映了 C 。
A.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B.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C.古代教育脱离生产劳动D.古代教育形式简单3.教育本质的“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本来具有 A 双重性质。
A.上层建筑和生产力B.上层建筑和为阶级斗争服务C.为阶级斗争服务和为发展经济服务D.为发展经济服务和为传递文化和促进人的发展服务4.教育起源于 A 。
A.人类早期的心理摹仿;B.人类的生产劳动;C.生物界老动物对幼小动物的照料D.本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5.在 A 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是完全分离的。
A.古代B.近代C.现代D.当代6.在有史以来的教育中,除 D 以外,都具有阶级性的特征。
A.三代教育B.近代教育C.现代教育D.原始教育7.对于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国外比较典型的三分法是把它分为 B 三个阶段。
A.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阶段B.萌芽阶段、独立阶段、科学阶段C.萌芽阶段、独立阶段、发展阶段D.形成阶段、独立阶段、理论深化阶段8.“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有关教育的论述见之于对后世影响极大的 B 。
《现代教育原理》读书笔记
教育学读书笔记从教六年,看了一些关于教育学的书籍,也在不断摸索着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我读了柳海民的《现代教育原理》,感受颇深,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 第一章教育概说关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地位:首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有一定的相对性。
在教育活动中,学生从总体上相对教师来讲是受教育者,但是每一个学生不一定在一切方面都不如教师。
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生未必不如师,这就意味着教师也可能向学生学习。
学生群体的每个人各有长处,他们可以互教互学,而且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时,各自也经常“扮演”着教育自己的教育者的“角色”。
其次:尽管他们在教育活动中承担的任务不同,但相对于教育活动的其他基本因素,他们都处于主体地位。
他们互为主客体,又互为存在的条件。
关于现代教育特点:现代教育不仅表现出社会主义教育和资本主义教育并存发展的基本格局,而且在这一基本格局下,表现出极不平衡的多样性统一。
关于教育学科发展: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统计学、教育政治学、教育评价学、教育人类学、教育技术学等第二章教育的历史演进(上——教育制度关于学校的产生与发展:“自从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出现以后,不同时代或多或少有一定制度规范教育活动。
在古代,教育事业不发达,教育系统尚未形成,加之,当时实行个别施教,“教”也“学”主要诉诸个人经验,还不可能对“教”也“学”活动进行客观分析;相比之下,近代以集体施教代替个别客观分析,从中发现教育活动的标准、规则与规范,更由于各级各类学校的分化,学校数量增多,学校系统形成,遂使教育过程——教育实体标准化从潜在的可能性变为现实的需求。
”“在近代,以班级教学代替个别教学,出现了“制度化教育”的端倪;教育系统的形成,教育事业的普及,推动了教育“制度化”的进程;教育研究的进展与教育经验的积累,使“制度化教育”趋于成熟。
”“随着教育“制度化”的实现,在教育系统中,各级各类学校、社会教育机构及教育实体内部的教育活动、教育过程,都形成一定标准……”关于我国现代学制的产生与发展:近百年来我国现代学制发展的道路和前景是: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通过发展基础教育后的职业教育单轨学(通过高中综合化。
浅谈新时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论文3篇
浅谈新时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论文3篇浅谈新时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论文3篇新时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论文篇1:《论新时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重要的人文关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为之奋斗的目标,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本文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核的解读、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反思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论述新时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新时期促进人的发展提供绵薄之力。
关键词新时期教育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尺度、最高价值,也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中进行,有赖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
现代化是各国家、各民族发展的必经之路,现代化推动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
同时,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现代化也产生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如人的片面发展也即人的异化。
基于此,文章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力发展整体的现代教育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途径和重要举措。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核(一)精典作家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解读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即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
马克思等精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的论述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在《184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初步提出了人的发展的思想,并把它作为“历史之迷解答的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①。
随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又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唯一使人可以获得全面发展的社会,因而是共产主义者的奋斗目标。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进一步强调,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②在《184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马克思把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称之为“自由人联合体”,把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这个社会的基本原则,认为只有这样的条才能为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的基础。
现代教育与全面发展
现代教育与全面发展现代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它旨在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认知、情感、社交和实践等方面的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育实践中,许多学生似乎陷入了单一的评估和能力培养的怪圈中。
为了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教育的使命和方法。
首先,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有他们独特的兴趣、潜力和目标。
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并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
教育应该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个有利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才能。
其次,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全面发展不仅包括学术方面的能力,还包括情感、艺术、体育和实践等方面。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参与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育者还应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
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者应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表达情感,培养他们的情感管理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这样,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积极应对,增强自信心和适应能力。
除此之外,教育还应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文化素养。
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学科知识,还需要了解社会的运作规则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学校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社交活动和文化教育,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社会交往,增加他们的社会技能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最后,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的知识更新迅速,学生需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持续学习和适应变化。
教育者应该从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引导他们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
总之,现代教育应该以全面发展为目标,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社交和实践能力。
为了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全人发展,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情操、独立思考、有创新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表人物
华生 、洛克 、爱尔维修等
精品课件
讨论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 …我保证能 把其中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选定的任何 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 甚至乞丐和盗贼。”代表的是什么观点?
精品课件
评价
外铄论把心理发展看作外界环境影响的 结果,否认心理发展的内因作用。其根 本错误在于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 种机械主义的发展观。
• (一)人性论的主要观点及其教育学说 • 1.性善论: • 孟子从他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提出来 • 老子:人的先天素质是最完美的 • 卢梭:天性至善论,认为人生来就具有良心、
理性和自由的本性,人后天的罪恶都是因为私 有制社会对人性的残害。 • 教育要从儿童的天性出发,考虑儿童的年龄特 征、性别差异和个别特点来进行不同的教育。
精品课件
(二)对人性的认识
• 人性,从其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是人 所共有的,区别于动物的特性。
• 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在此基 础上形成人的心理特点。
• 人性的现实机构由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和心里因素所组成。
精品课件
(三)人的根本特性的认识
• 人的根本特性就是人的本质。 • 人性是人的一般属性,人的本质则是在人性
精品课件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这两个方面是密切相关的。
精品课件
身体发展
各种组织系统的正常发育 体质的增强
精品课件
心理发展
认识能力的发展 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
二、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1.发展的顺序性 规律 从量变到质变, 从低级到高级
精品课件
• 体现 身体:按“首尾法则和近远法则”进行 认识:从感觉到知觉 思维: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 情感:从初级情感到高级情感
精品课件
2.发展的阶段性
• 六个发展阶段
• 乳儿期(1周岁以内) • 婴儿期(1~3岁) • 幼儿期(3~6岁) • 童年期(学龄初期,六七岁至十二三岁) • 少年期(学龄中期,十二三岁至十五六岁) • 青年初期(学龄晚期,十五六岁至十七八岁)
精品课件
3.发展的差异性
• 体现 • 发展水平,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存在差异 • 形成的原因 • 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 另一方面,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方面 发展不均衡。
精品课件
三、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
• 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 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身 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 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 材施教。
精品课件
第二节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精品课件
• 2.性恶论 • 荀子:人生来就有各种不良的情欲,如果听
之任之这些本能发展而不加以节制,必致暴 乱而悖于礼义。 • 弗洛伊德:人生下来的本我与动物的本性没 有什么区别,蕴藏着接近兽性的一些本能。 • 强调教育和环境的作用
精品课件
• 3.性无善无恶论 • 墨子:染丝说 • 洛克:白板说 • 强调环境与教育的重要作用
精品课件
基本思想
遗传与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 存的。 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是始终固定不变的,它 们是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过程。 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作用与反作用的动力关系。
精品课件
二、遗传素质在人的 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精品课件
代表人物
霍尔、彪勒 、高尔顿
精品课件
讨论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代表的是什么观点?
精品课件
评价
内发论完全否定后天学习、经验 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这就导致 了以生理发展曲解心理发展,这 是内发论的根本错误所在,是庸 俗进化论观点在心理发展问题上 的一种表现。
精品课件
外铄论
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环境影响的 结果,环境影响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水 平与形式。这种观点又称环境决定论、 外塑论或经验论等。
精品课件
• 正确认识 • 差异是存在的,但不能夸大。 • 差异不完全由先天因素决定,
多是后天影响的结果。
精品课件
• 马克思说:“搬运夫和 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 要比家犬与猎犬之间的 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 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
精品课件
4.发展的不均衡性
• 体现
• 一方面,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某一方面发 展不均衡。
第五章 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
精品课件
第一节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精品课件
• 教育的任何一种社会功能的实现 都离不开受教育者个体品质的形 成与发展,如果不研究教育与受 教育者个体发展的关系,不按这 种关系中存在的客观规律组织、 开展教育活动,再美好的教育设 想也不能变为现实。
精品课件
一、关于人的基本认识
一、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 素的主要观点
精品课件1.单因素论与多因来自论单因素论遗传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 教育决定论
精品课件
二因素论
三因素论
遗传 教育
遗传 环境 教育
精品课件
多因素论
生理因素 心理因素 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 实践活动
精品课件
2.内发论与外铄论
内发论
认为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 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心 理发展的实质是这种自然因素按其内在 的目的或方向而展现的。外部条件只能 影响其内在的固有发展节律,而不能改 变节律。内发论又称自然成熟论、生物 预成论、遗传决定论等 。
中其决定作用的根本属性,决定着人的其他 属性。 • 人性讲人是怎样的,人的本质则讲人为什么 是这样的。
精品课件
• 劳动在人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 定性的作用。
• 在人的各种属性中,人在劳动中所表现 出来的主体性是最根本的属性,是人之 本质所在。
精品课件
发展的含义
发展,是指一种连续 不断的变化过程。这 种变化既有量的,也 有质的。
精品课件
3.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 也称双因素论、遗传—环境决定论。主 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人的发展 既不单由遗传决定,也不单由环境决定, 而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人的发展 不是遗传和环境之和,而是二者的乘积。 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
精品课件
• 另一种观点认为遗传从怀孕起就受环境因素 的影响,人出生后环境的影响无时无处不在; 遗传和环境在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明确划分。代表 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施太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