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守护神——常书鸿读后感

合集下载

关于常书鸿的作文素材

关于常书鸿的作文素材

关于常书鸿的作文素材哎呀呀,常书鸿哇,那可是一个超级了不起的人物呢!常书鸿这个人呀,他对艺术有着一种近乎痴迷的热爱。

他就像一个执着的追光者,在艺术的道路上坚定地前行着呀。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呢!嘿,你知道吗?常书鸿在敦煌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方面,那可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啊!他放弃了国外优渥的生活条件,毅然决然地回到祖国,一头扎进了敦煌这片艺术的宝库。

哎呀,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呀!在敦煌的时候,条件那是相当艰苦的。

可是常书鸿呢,他根本就不在乎这些。

他心里想的就是那些精美的壁画,那些古老的雕塑呢。

他在敦煌的岁月里,日复一日地进行着临摹、研究、保护的工作。

哇,那一幅幅精美的壁画,在他的眼里就像是有生命的精灵一样呢!他想要把这些精灵的美展现给全世界看。

常书鸿面对的困难可不仅仅是艰苦的生活条件哦。

当时的敦煌,文物保护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比如自然环境的侵蚀,还有人为的破坏等等。

但是常书鸿没有退缩呀,他就像一个坚强的守护者,站在敦煌艺术的前面,挡住了所有可能的伤害。

他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敦煌艺术的伟大。

他的临摹作品呀,就像是一扇扇打开敦煌艺术神秘大门的钥匙,让更多的人能够走进这个充满魅力的艺术世界。

要是没有常书鸿,我们现在对敦煌艺术的了解可能就没有这么全面,这么深入呢!他这种对艺术的热爱和奉献精神,真的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呀!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在艺术追求道路上的方向。

哇,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应该像他一样,对自己热爱的事情充满执着呢?是不是也应该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勇往直前呢?常书鸿的一生,是为艺术奉献的一生。

他的故事呀,就像一首激昂的赞歌,永远在艺术的天空中回荡着呢!他在敦煌的坚守,就像一个不朽的传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热爱艺术,去保护文化遗产呢。

哎呀呀,他真的是一个非常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啊!。

学习樊锦诗事迹个人心得体会5篇

学习樊锦诗事迹个人心得体会5篇

学习樊锦诗事迹个人心得体会5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学习樊锦诗事迹个人心得体会1敦煌莫高窟的传承永不停息贾正:从“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到“艺术导师”段文杰,再到“敦煌女儿”樊锦诗,可以说,敦煌研究院75年发展背后,凝聚着你们三代掌门人的心血。

因为你们,才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敦煌。

樊锦诗:常书鸿先生是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者。

他是敦煌研究院的前身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首任所长。

他克服人员和资金短缺困难,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白手起家,一手抓保护,一手抓艺术。

对石窟做了力所能及的初步整修,阻挡了人为破坏和偷盗,使莫高窟得到初步保护。

常书鸿先生所做的各种努力为后来敦煌文物研究所各项工作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段文杰先生是上个20世纪80年代初担任敦煌文物研究所的第二任所长。

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段先生为第一任院长。

他在任内大力引进各方面专业人才,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学习和引进了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理念、技术和经验,创办了国内最早的敦煌学专业期刊《敦煌研究》,并带领全院努力奋斗,把敦煌保护、研究、弘扬的各项事业提升到了新高度。

我是1998年60岁时接受敦煌研究院院长任命的。

我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管理工作,直到2015年才离开管理岗位,这期间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975年到1983年,是我在敦煌搞管理工作的第一个阶段。

初到管理岗位也没有什么想法,就是继续做常书鸿先生以前做过的保护管理工作,以前辈为榜样,尽自己之力将工作开展起来。

第二阶段是1984年到1997年。

在这个阶段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在段文杰先生的带领下迈入了国际合作、科学保护、研究创新、弘扬创新的新阶段,为敦煌研究院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三个阶段是1998年到2014年。

这个阶段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期,一方面国家加大了对莫高窟的保护力度,国际上也对莫高窟给予了更大的关注。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和旅游的快速发展,游客数量逐年攀升,社会对莫高窟提出了各种想法和要求,给保护管理带来了很大挑战和压力。

读《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有感

读《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有感

两耳不闻世俗事,一生只为守敦煌——读《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有感敦煌,敦,大也;煌,盛也;取之盛大辉煌之意。

要说敦煌,大家第一想到的一定便是“莫高窟”吧。

没错,莫高窟,享有盛誉的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更是中华民族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作!对敦煌略有耳闻的我,怀揣着莫大的好奇心早已了解过敦煌,于是迫不及待的想要通读此书。

阅读完此书,久久不能平复心中的澎湃。

多想领悟“沙河阻远,鬼魅热风”的那般境界;多想同那风姿绰约、轻盈飘逸的飞天缠绵;多想一览鲜明亮丽、无与伦比的非凡石窟;我多想......但,这一切美好愿景的前提,还需忍受与挚爱的家人离别、对洞窟流沙的清理、围造土墙保护石窟群、居住在土房炕上、一日三餐粗茶淡饭、甚至是面临敦煌研究所被撤销的凄凉处境等等。

在本书主人公常老先生在守护敦煌之路的最初的生活条件状况就是那么的差强人意,那些因志同道合而随常老奔赴于敦煌的同志们同样要艰难,一面是现实生活的残酷,一面是美好理想的召唤,两难抉择。

哪怕是同不通情达理的官员唇枪舌战,还是面对经费不足生活苦难,亦或是妻子无法忍受萧条孤寂的生活而同他人私奔,常书鸿同志都未曾改变他的信仰——敦煌!不求其他,只是敦煌。

他也曾愧疚,愧疚他的粗心让儿女受苦,愧疚他对爱人的疏忽让她远去,愧疚他无法让同事们拥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但他从未愧疚于敦煌,那片承载了他血与泪的热土。

是啊,尽管如此,他未曾有过后悔。

只是,他将这份深深的愧疚化作继续守护敦煌的动力。

官员的威逼利诱不能让他出卖敦煌的文物;戈壁滩的漫天黄沙不能阻止他一次次地前去与官员交涉,只为更好的保护敦煌;政党之间的争夺丝毫不会然他分心,他两耳不闻世俗事,一生只为守敦煌!常老先生曾经说过:“现在的享乐主义者太多了,苦行主义就分外可贵,敦煌的事业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的苦行主义,才有了继往开来的的发展。

”正如常老先生所言,如今正处于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真正能沉得下心来,将全部身心付出在一门手艺上,不为世俗所同流合污,坚守真心,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敦煌守护人常书鸿观后感

敦煌守护人常书鸿观后感

敦煌守护人常书鸿观后感
看了关于常书鸿的故事,那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传奇世界的大门。

他回到咱们的大西北,那敦煌的环境刚开始可真不咋地。

风沙漫天飞舞,感觉就像天天在沙堆里过日子。

但是常书鸿就像一棵倔强的胡杨,扎根在那里动都不动。

他就那么看着敦煌的壁画,眼睛里全是小星星。

那些壁画对他来说,就像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宝藏,每一笔每一划都像是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他守护敦煌可不容易啊,不仅要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还要面对各种其他的困难。

可是他就没有退缩过,哪怕是在最艰难的时候,感觉他心里就只有一个想法:“我得把敦煌守住,这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啊。

”他就像一个超级英雄,只不过他的战场不是什么高楼大厦之间,而是那一片充满神秘色彩的敦煌石窟。

我就想啊,他得多爱敦煌才能这样啊。

他在敦煌的日子,肯定就像一场漫长而又充满激情的恋爱。

他对待每一个洞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生怕它们受到一点伤害。

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敦煌,这可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这是他的信仰,是他的生命啊。

看完他的故事,我对敦煌的敬意又多了几分。

以前就觉得敦煌是个很有名的地方,有漂亮的壁画。

但现在,透过常书鸿的眼睛,我看到了敦煌背后无数人的心血和坚持。

敦煌不仅仅是墙上的画,它更是像常书鸿这样的守护者们用生命书写的一部壮丽史诗。

我也希望自己能像常书鸿一样,对自己热爱的东西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哪怕面对再大的困难,也绝不放弃。

对常书鸿的评价50字

对常书鸿的评价50字

对常书鸿的评价50字
1、常书鸿:为莫高窟瑰宝坚守敦煌50年,不言辛苦不道累,不言放弃不妥协。

2、常书鸿曾说:“敦煌艺术是一部活的艺术史,一座丰富的美术馆,蕴藏着中国艺术全盛时期的无数杰作。


3、只有在敦煌,我们才可以“行五十步穿越百年,行百步穿越千年”系统而完整地目睹中国伟大的艺术宝藏和一脉相承的艺术传统。

4、“没有常书鸿,就没有今天的敦煌。

”XXX在他的《常书鸿》这样写道。

常书鸿坚守敦煌的意义在于,他靠自身努力,把敦煌“写入”了世界。

5、坚守敦煌的常书鸿,坚守的其实是一种信念,而这种信念正来自于他对本国文化的热爱和自信。

6、也许是由于常书鸿先生在敦煌艰苦创业,开创了敦煌石窟保护研究事业,成为他人生的辉煌成就。

7、筚路蓝缕,居功至伟,常公大名,宇宙永垂!。

敦煌守护者作文素材

敦煌守护者作文素材

敦煌守护者作文素材《向敦煌守护者致敬》在那遥远的西北荒漠,有一处闪耀着千年光芒的艺术瑰宝——敦煌。

而在它的背后,有一群默默奉献的“敦煌守护者”,他们的故事,让我敬佩不已,也感触颇多。

提起敦煌守护者,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为了保护敦煌而奋斗终身的人们。

他们远离繁华的都市,扎根在这片黄沙漫天的土地上,与寂寞为伴,却甘之如饴。

他们就像是守护宝藏的卫士,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每一寸壁画、每一尊佛像。

我常常想,如果我能穿越时空,回到他们守护敦煌的日子,那该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啊!想象一下,自己和那些前辈们一起在洞窟里忙碌,拿着小小的刷子,仔细清理着壁画上的灰尘,那种专注和认真,肯定会让我也变得“高大上”起来。

或者跟着他们一起在烈日下测绘,记录下每一个洞窟的数据,虽然汗流浃背,但心里肯定充满了成就感。

这些敦煌守护者们,可真不是一般人。

他们没有被恶劣的环境吓跑,也没有被巨大的困难打倒。

他们就像那顽强的骆驼刺,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

他们之中,有的放弃了优渥的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地来到这里;有的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敦煌,甚至连子孙后代也继承了这份事业。

他们的故事,听起来就觉得很酷。

还记得那个叫常书鸿的前辈吗?他被称为“敦煌守护神”。

听这个名号就知道他有多厉害了吧。

他带领着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敦煌坚守了一辈子。

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只为了让后人能够欣赏到这无与伦比的艺术宝藏。

有时候我会想,要是我也能成为一名敦煌守护者该多好啊。

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却能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足迹。

每天和那些精美的壁画、佛像作伴,感受着千年的文化沉淀,那该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

敦煌守护者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不需要多么华丽的舞台,也不需要多么响亮的口号,只需要一颗坚定的心和一份执着的信念。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奉献。

最后,我想向所有的敦煌守护者们致敬。

你们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这个时代。

大师感悟常书鸿

大师感悟常书鸿

大师感悟常书鸿常书鸿出生于杭州的一个满族驻防旗兵的骑尉之家,自幼学画,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染织科毕业后赴法留学。

常书鸿与陈芝秀的婚姻虽然是父母指定的,但由于门当户对,兴趣爱好相同,一同赴法留学,也曾真心相爱过。

1931年,陈芝秀在法国生下了一个女儿,为两人的生活增添了一份喜悦,彼时,他们的生活优渥,风花雪月,自然是浪漫的。

1936年,常书鸿携妻带女返回国内,受教育部部长之邀,担任了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而常书鸿接受到敦煌后,便对敦煌恋恋不忘,那是他所向往的地方,是他的理想所在。

1943年,常书鸿与陈芝秀的儿子常嘉陵才只有2岁,他们一家四口便来到了荒漠戈壁的敦煌,常书鸿是为艺术献身,不怕苦不怕累,但陈芝秀是名门出生的姑娘,从来没有受到这种苦日子,因此对敦煌的生活十分嫌弃。

又因为常书鸿一心扑在敦煌的事业上,对陈芝秀没有足够的关心,陈芝秀便与常书鸿的学生赵忠清有了密切往来,久而久之,陈芝秀不再满足与担任军官的赵忠清私底下往来,对常书鸿也不再有感情,后来陈芝秀更是只留下了书信,便与赵忠清私奔了。

常书鸿看到信件后才知道妻子把他和两个孩子给抛弃了,忙跑出去追,但陈芝秀已经不愿回头,常书鸿觉得事已至此,自己还有未完成的事情,就由赵秀芝去了。

因此在遭遇被妻子抛弃的事情后,常书鸿依然没有放弃敦煌学,辛辛苦苦抚养着两个孩子。

常书鸿不怨恨陈芝秀,但不表示儿子常嘉陵没有任何感想,当时常嘉陵还只有四岁,内心因为母亲的离开受到了很大伤害。

这也就导致使多年后,母子在街上重逢,但常嘉陵却对同伴说:“我不认识她。

”十分冷漠,始终没有原谅自己的母亲。

那陈芝秀后来的生活又是怎样的?陈芝秀在私奔后并没有迎来自己的幸福生活,不久后赵忠清并因为变故而遭受到了打击,对陈芝秀的态度愈发不好。

而赵忠清逝世后,陈芝秀孤苦无疑,后来是无奈嫁给了普通工人,自己晚年还因为生活落魄而不得不去做女佣。

陈芝秀后来想念自己的一儿一女,但也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因此无脸面对子女,心中多有愧疚和悔恨。

常书鸿事迹素材

常书鸿事迹素材

常书鸿(1904-1994),是我国著名的油画家、敦煌艺术研究家,他是“敦煌守护神”。

为了守护我国敦煌文化艺术这颗璀璨的明珠,常书鸿排除万难,奉献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

在常书鸿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代又一代的敦煌人所秉承的“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

常书鸿是值得国人敬重的敦煌艺术专家,他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011904年,常书鸿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市景色迷人的西子湖畔。

从小时候起,常书鸿就表现出对绘画的兴趣和热爱,还参加了名画家们举办的西湖画会。

利用周末到西子湖畔写生,还临摹刊物上的名画,还为人画像,获得的收入拿来贴补家用。

从工业学校毕业后,当时的常书鸿醉心于西欧美术,决心去往浪漫之都法国巴黎攻读绘画。

于是,常书鸿开始一边自学法文,一边积攒出国的费用。

在1927年,常书鸿终于如愿奔赴法国留学,在法国国立里昂美术专科学校专供油画。

常书鸿刻苦勤学,加上他独特的领悟能力,很快便在油画创作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

他的很多绘画作品,如《怀乡曲》、《G夫人像》等等,不断拿去参加里昂和巴黎的画展,荣获诸多荣誉和奖项。

常书鸿在法国大约居住了十年。

在此期间,他不光事业取得不俗的成绩,同时也结婚育有一女,过着不错的生活。

常书鸿的敦煌情缘始于一场法国街头的邂逅。

那天,常书鸿在塞纳河畔散步,经过一家旧书摊时,偶然发现了一本敦煌摄影集。

至此,他才惊讶地发现从4世纪到15世纪之间我国所绘的壁画,绝不逊色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这时,常书鸿才明白,“并非只有法国绘画才是最优秀的绘画,因此下了决心回国到敦煌去。

021936年秋天,在法国漂泊了十年的常书鸿终于踏入归途,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抱着莫大的希望,立志做个敦煌艺术宝库的守护者。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总是存在着巨大的落差。

由于时局动荡,几经折腾,七年后的1943年,常书鸿才以敦煌艺术研究所副主任的身份第一次到访魂牵梦萦的敦煌。

而去往敦煌莫高窟的路上也是历尽周折和艰辛。

常书鸿事迹读后感

常书鸿事迹读后感

常书鸿事迹读后感在了解常书鸿的事迹之前,我从未想过,一个人的执着与坚守能有如此强大的力量。

常书鸿,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或许并不如雷贯耳。

但当我深入走进他的世界,才发现他的人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传奇。

他原本在法国过着安逸的生活,艺术的成就已经让他在异国他乡崭露头角。

可命运的转折总是来得猝不及防,当他在旧书摊上偶然看到那本敦煌石窟图录,他的心瞬间被那神秘而璀璨的艺术瑰宝紧紧抓住。

那一刻,他仿佛听到了来自古老东方的召唤,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回国的征程,奔向那片黄沙漫天的敦煌。

初到敦煌,现实的残酷就给了常书鸿一个狠狠的“下马威”。

那里没有繁华的都市,没有舒适的生活条件,只有漫天的风沙和艰苦的环境。

但常书鸿没有退缩,他带着对敦煌艺术的热爱,一头扎进了洞窟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中。

我仿佛能看到他在昏暗的洞窟里,手持油灯,仔细端详着墙壁上的壁画。

那微弱的灯光在黑暗中摇曳,却照亮了他坚定的眼神。

他的手指轻轻触摸着石壁,感受着岁月留下的痕迹,每一处线条、每一种色彩,都像是在向他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

他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壁画,不辞辛劳地四处奔走,筹集资金,招募人才。

面对经费的短缺,他甚至变卖了自己的家产。

他的家人一开始不理解他的执着,觉得他放弃了原本优越的生活,来到这荒凉之地受苦受累,是一种“傻”。

但常书鸿心里清楚,这些艺术瑰宝值得他付出一切。

在修复壁画的过程中,常书鸿和他的团队遇到了无数的困难。

洞窟内的壁画因为年代久远,很多都已经褪色、剥落。

他们需要小心翼翼地进行修复,每一个步骤都要极其谨慎,生怕对壁画造成二次伤害。

我能想象到他们拿着细小的工具,全神贯注地工作,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却顾不得擦拭。

常书鸿不仅注重壁画的修复,还致力于培养人才。

他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的学者和艺术家,希望他们能接过保护敦煌艺术的接力棒。

他对学生们既严格又关爱,就像一位严厉而慈祥的父亲。

经过多年的努力,敦煌石窟在常书鸿的守护下,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

敦煌守护者——父亲常书鸿与敦煌的历史情缘

敦煌守护者——父亲常书鸿与敦煌的历史情缘

敦煌守护者——父亲常书鸿与敦煌的历史情缘
常嘉煌
【期刊名称】《人民周刊》
【年(卷),期】2024()5
【摘要】2024年是常书鸿诞辰120周年、李承仙诞辰100周年,他们的儿子、著名画家常嘉煌在本刊开设专栏“嘉煌说敦煌”,回顾常氏家族的文化苦旅。

在敦煌,自古就有致敬先驱、守护遗产、铭记先辈、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一代代学者踏沙而行,弘扬优良的传统,赓续古老的文明。

20世纪30年代,在常书鸿等人的推动下,“敦煌学”应运而生。

1996年,李承仙、常嘉煌母子继承常书鸿遗愿,在甘肃党河开凿现代石窟,完成了延续敦煌文明的又一伟大创举。

【总页数】3页(P79-81)
【作者】常嘉煌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今天,我们怎样守护敦煌?--纪念敦煌研究院成立60周年暨常书鸿先生百岁诞辰
2.敦煌的守护神——常书鸿——省档案馆馆藏常书鸿手迹介绍
3.“敦煌研究院成立60周年暨常书鸿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在敦煌举行
4.“敦煌守护神”常书鸿艺术思想探析——中国近现代设计教育先行者研究系列
5.夏鼐与常书鸿——以敦煌学为中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游莫高窟观后感范文800字5篇

游莫高窟观后感范文800字5篇

游莫高窟观后感范文800字5篇莫高窟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太深,底蕴太厚重,只有虔诚的心灵,仔细体察的眼睛和穿梭历史时空的思索,才无愧于这片佛教圣地。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游莫高窟观后感范文800字,希望能帮到各位。

游莫高窟观后感范文800字1余秋雨先生说,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这话是不错的。

来到莫高窟,你虽然能体会到历史的沧桑,但更能感受到一股勃勃的生命力。

记得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学过一篇有关莫高窟的文章,那精美的插图和优美的文字,深深打动了我。

我想看那飞天起舞的画面,想看那闻名世界的藏经洞,想看那神态安详的卧佛……我曾三番五次地央求爸妈带我去莫高窟玩,但他们总是说:“不,去莫高窟不是去玩儿的,你还小,看不懂。

”终于,在我即将步入中学的这个暑假,在我自认为长大的年纪,我来到了莫高窟。

我不信佛,但每每听闻家乡护城河畔定慧寺的钟声,看到大西北黄沙中舞动的经幡,我的心总会不由地一颤,而在莫高窟更是如此。

走进一个个昏暗的洞窟,我感受到的是一个个不一样的世界。

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欢腾、热烈。

你看,那慈眉善目的菩萨,千奇百怪的神兽,衣袂飘飘的飞天,神采飞扬的天王,每幅壁画都有一种让人炫目的忻悦,神仙下凡与民同乐,禽鸟翩翩起舞,繁花卷成图案。

人人的眉眼之中都酿着笑意,衣衫似清泉般流泻的自然、舒缓,整幅画像一首急促而欢欣的古典音乐,让人忘却了在佛祖面前应有的肃穆,不自觉地融入这音乐中去。

你仔细听,就仿佛真的能听见那一个个飞腾着的音符,飞速的在你心尖上流逝着,使你的心跳加快,沉醉着,不由地融入这壁画中的极乐世界。

但当你回过神来,环顾四周,望向中间那尊沉默着的佛像,心便一下子静了下来,刚刚仙境般的世界一下子像空气般从手中逃去了,只觉得心里空荡荡的,与刚才的热烈截然相反,我很自然地浸没在这洞窟的漆黑之中,心如止水,在这种静寂中很容易让人沉思。

我想到了王道士,想到了斯坦因,这两个人注定要和莫高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常书鸿自传愿为敦煌燃此生读后感

常书鸿自传愿为敦煌燃此生读后感

常书鸿自传愿为敦煌燃此生读后感当我合上这本书,常书鸿先生的形象在我心中变得无比清晰和高大。

他对敦煌艺术的执着与热爱,那种愿意为之奉献一生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

常书鸿先生原本在巴黎过着优渥且充满艺术气息的生活,在艺术的殿堂中已经崭露头角。

然而,当他偶然在旧书摊上看到一本敦煌石窟图录时,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那画册中的敦煌艺术瑰宝,仿佛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召唤着他,让他毅然决定放弃国外的一切,奔赴那片充满未知和挑战的沙漠。

这让我想起自己曾经的一次经历。

有一年暑假,我心血来潮想要学骑自行车。

那辆自行车对当时的我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庞然大物。

一开始,我连怎么上车都不知道,脚一蹬,车没走,我倒是摔了个狗啃泥。

膝盖擦破了皮,疼得我直咧嘴。

但我心里就跟常书鸿先生看到敦煌画册时一样,有一种莫名的执着,告诉自己一定要学会。

于是,我扶起自行车,继续尝试。

我小心翼翼地先把一只脚放在踏板上,另一只脚在地上用力一蹬,车子歪歪扭扭地向前移动了一段距离。

我兴奋极了,觉得自己好像掌握了诀窍。

可没高兴多久,车子就失去了平衡,我又重重地摔倒在地。

这次胳膊也擦伤了,火辣辣地疼。

我坐在地上,有点沮丧,甚至想放弃了。

这时,我想起常书鸿先生面对敦煌艰苦的环境和重重困难都没有退缩,我这一点点挫折算什么呢?我咬咬牙,再次站起来。

经过无数次的摔倒和爬起,我终于能够骑着自行车绕着小区转一圈了。

那种成就感,真的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就像常书鸿先生第一次踏入敦煌石窟,看到那些精美绝伦的壁画时,内心的激动和满足。

常书鸿先生来到敦煌后,面临的困难超乎想象。

敦煌地处偏远,生活条件极为艰苦。

没有充足的食物和水,住的地方也是简陋不堪。

但他却不以为意,一头扎进了对敦煌艺术的研究和保护中。

他带着工作人员,一点点清理石窟中的积沙,修复那些破损的壁画。

每一笔、每一划,都倾注着他的心血。

他对待敦煌艺术的那种细致和认真,让我深感敬佩。

我想起自己在做数学题的时候,稍微遇到一点难题就想放弃,从没有像常书鸿先生那样,静下心来,一点点去攻克。

关于常书鸿的作文素材

关于常书鸿的作文素材

关于常书鸿的作文素材1. “我一定要守护好莫高窟!”常书鸿曾坚定地这样说。

记得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去参观莫高窟,看着那精美的壁画和古老的佛像,我们都惊叹不已。

小伙伴问我:“这些都是常书鸿守护的成果吗?”我用力点头说:“是啊,没有他,我们可能就看不到这么美的艺术了!”我想,常书鸿的决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莫高窟的未来。

2. “莫高窟就是我的生命!”常书鸿的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

有一天,我在电视上看到关于常书鸿的纪录片,爸爸在旁边感慨地说:“他真的太伟大了!”我回应道:“那当然啦,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莫高窟,就像我们爱护自己最宝贝的东西一样!”莫高窟对于常书鸿来说,不就是最珍贵的宝贝吗?3. “为了莫高窟,再苦再累我也不怕!”常书鸿的豪言壮语让我敬佩不已。

那次我在图书馆看到一本关于常书鸿的书,我对旁边的同学说:“常书鸿真的好勇敢啊!”同学也点头说:“是呀,他面对那么多困难都不退缩,这得有多大的毅力啊!”这不就像我们为了实现梦想,努力克服困难一样吗?4. “我不能让莫高窟毁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常书鸿的这句话掷地有声。

记得有一回,老师在课堂上讲常书鸿的故事,我心里想:他真的承担了好大的责任啊!就好像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家一样,常书鸿也要守护好莫高窟。

5. “哪怕只有我一个人,我也要坚持下去!”常书鸿的坚持让人动容。

有次我去莫高窟游玩,看着那一个个洞窟,我仿佛看到了常书鸿孤独而坚定的身影,我不禁感叹:他一个人得有多大的勇气啊!这不就像我们在遇到困难时,即使没人支持也要勇敢向前吗?6. “莫高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一定要保护好它!”常书鸿的话语萦绕在我耳边。

有一天,我和家人讨论常书鸿,我说:“他真的好厉害,把保护莫高窟当成自己的使命。

”妈妈说:“是啊,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莫高窟在常书鸿心里的地位,就像我们心中最珍视的东西一样重要吧!7. “我愿意为莫高窟奉献一生!”常书鸿的誓言让我感动。

记得那次我在网上看到常书鸿的事迹,我对朋友说:“他真的太了不起了,奉献了一生啊!”朋友也感叹道:“是呀,这种精神太难得了!”这不就像我们为了热爱的事情可以全力以赴一样吗?8. “莫高窟是我的信仰!”常书鸿这句话震撼着我的心灵。

花开与敦煌读后感

花开与敦煌读后感

花开与敦煌读后感
读完《花开与敦煌》这本书,我感到深深的震撼和感动。

作者常沙娜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将敦煌艺术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书中第一部分,作者精选了一系列关于敦煌艺术的文章,包括石窟历史文化、洞窟壁画艺术、装饰图案艺术、服饰图案艺术、敦煌的色彩等等。

常沙娜不仅以敦煌为主题创作了大量画作,还以文字细腻地描绘了敦煌艺术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魅力。

这些文章和画作相得益彰,内容宽博而详实,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敦煌艺术的精髓。

第二部分则是常沙娜的个人经历。

这部分内容展现了作者跌宕起伏又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从她的父亲“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的影响,到她如何承载父亲遗志,一生致力于敦煌艺术的保护、研究与教育。

这些真实的照片和故事让我更加敬佩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和教育家。

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敦煌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常沙娜的人生经历和艺术追求有了更多的认识。

她的执着和坚持让我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花开与敦煌》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籍,它不仅让我欣赏到了敦煌艺术的瑰宝,也让我感受到了艺术的无限可能。

敦煌瑰宝的“守护神”--著名国画艺术大师常书鸿

敦煌瑰宝的“守护神”--著名国画艺术大师常书鸿

敦煌瑰宝的“守护神”--著名国画艺术大师常书鸿
一迪
【期刊名称】《浙江档案》
【年(卷),期】2011()9
【摘要】在苍茫无际的甘肃西部大漠,有一片被祁连山雪水浇灌的绿洲,那就是敦煌。

无与伦比的敦煌石窟艺术,是中国文化最为璀璨的明珠。

为敦煌艺术而贡献毕生的
著名国画艺术大师常书鸿,则被人们公认为是敦煌瑰宝的"守护神"。

他是一代中
国知识分子的楷模。

【总页数】2页(P16-17)
【关键词】敦煌石窟艺术;艺术大师;常书鸿;守护神;国画;中国知识分子;中国文化;敦煌艺术
【作者】一迪
【作者单位】省委党史研究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19
【相关文献】
1.“敦煌守护神”常书鸿 [J], 章琳
2.敦煌的"守护神"常书鸿--访常书鸿之女常沙娜 [J], 张桐瑀
3.敦煌艺术大师与文学家的“不期而遇”——记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常书鸿和草明的《飞天》情谊 [J], 慕津锋
4."敦煌守护神"常书鸿 [J], 徐忠友
5.敦煌的守护神——常书鸿——省档案馆馆藏常书鸿手迹介绍 [J], 徐华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煌守护神——常书鸿读后感
导语:敦煌守护神——常书鸿读后感
文/Fyswjb
一个杭州人,为了学画,不远万里去法国勤工俭学,数年后放弃在油画界鹊起的名声,回到日寇蹂躏下的故国。

抗战结束,好不容易安顿下来,一声远古的呼唤,又吸引他把家搬到西北阳关之外,斗风沙,摹古画,数十年不辍。

他,叫常书鸿;吸引他的,是敦煌。

对于敦煌,我早就心向往之。

最早知道这“大也,盛也”的所在,是从余秋雨的《道士塔》、《莫高窟》等散文,中学时的我,对王道士(1849-1931)发现石窟、倒卖经卷的故事读了又读,至今难忘。

大学时选修“中西文化交流史”,老师第一句话就是“如果遇到搞敦煌的人,一定要尊重,这些人的学问大得无边”。

直到几年前,在中国美术馆看了“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才第一次积累了些感性认识。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而敦煌学的创始人——无论罗振玉、还是王国维——都是浙江人,这本传记文学的主人公——常书鸿(1904-1994)亦不例外。

1923年,在西湖边写生时,他目睹雷峰塔的倒掉。

1927年自费赴法,考取戴望舒曾就读的里昂中法大学。

1932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

1936年在书摊偶遇法国汉学家伯希和(1878-1945)的《敦煌石窟图录》,由此发现了自己一生的使命。

为了接近敦煌,他不顾战乱,立刻回国,在北京国立艺专西画系任教。

1937年,在北海带着学生画白塔时,他听到了卢沟桥的炮声,只得一路内迁。

1942年,教育部成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监察院长于右任请常书鸿出任
筹委会副主任。

1943年,他坐了一个月汽车、骑了四天骆驼,终于从兰州抵达敦煌。

这些四至十四世纪的艺术留存,正面临风沙和无知的双重侵蚀。

常书鸿一方面保护、整理、研究,一方面与权贵周旋,争取政府拨款。

生活艰苦,颜料需要自制,他不以为意,大度地说“只要一家人住在一起,敦煌也是杭州”。

抗战胜利后,研究所划归中研院,傅斯年代为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

讽刺的是,抗战时期,敦煌虽然条件艰苦,却因远离战事而吸引不少才俊前往;战争结束,常书鸿的不少助手却无意久留,纷纷要求回乡。

研究、传布工作仍在继续:1948年春,完成了对洞窟的重新编号,总计465个(现在的公认数字是492个);夏,在南京举办“敦煌艺术展”,蒋介石前来参观。

此后,叙事极为简略,我们只是约莫知道:国民党想把敦煌摹本抢运台湾,常书鸿没有从命;1957年和1966年,他多次遭到批判。

此外,常书鸿视敦煌为生命的全部,婚姻生活注定曲折,尽管他的生活不免受到敦煌的搅扰,但敦煌能遇见他,则是起死回生,幸何如之。

鲁迅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常书鸿庶几近之,不愧为“敦煌守护神”(赵朴初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