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及对策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摘要:公共政策的落实与执行是指公共机构或政府人员,为了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行动。
一个政策能否顺利执行直接影响到它既定目标的实现,是实现政策的唯一途径。
然而,政策的执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国政府在公共政策执行这一重要的环节中,仍存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执行效果偏离政策的最终目标并引起了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无序和混乱等政策失真现象。
如何改善现有的缺陷,探索出解决对策并保证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正是我们如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对策一、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一)公共政策内容的偏离。
实际上相违背的执行措施,妨碍公共政策的全面实施。
?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执行部门难免会考虑自身利益而偏离执行政策的内容。
擅自改动部分政策内容,存在选择性执行或者替代性执行,当需要执行的政策与负责执行的机关、部门存在利益冲突时,执行机关就制定与上级机关公共政策表面相一致,(二)公共政策执行不到位。
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
?甚至有时会出现负面效应,?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还存在着象征性执行。
只做表面文章,没有具体措施,对国家的公共政策阳奉阴违。
直接使政策被搁置,使政策成了一纸空文。
抑或对上级政策虎头蛇尾,消极执行。
,甚至还存在私自抵制执行。
致使一些政策在执行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三)公共政策扩大化执行扩大化执行指的是公共政策在执行中,为自身利益而盲目扩大原政策外延,将一些相近或者相似却不可行的政策与原政策捆绑执行,从而扩大了原政策的内容,使政策的调控对象、范围、目标等都有所扩大。
它改变了原政策的功能,超越了原政策的目标,影响了目标实现。
二、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我国政治和行政体制的影响依然较依赖传统的政策制定和执行体制。
尚未形成科学化、民主化政策决策的机制。
政策制定、执行、评价、监督各要素间缺少独立且又相互协调整合的运行机制。
许多政策存在“拍脑袋决定”,缺乏科学严谨的考察和专业的论证,有些政策甚至仅仅依靠领导者的智慧和经验决策来确定。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及对策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及对策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制定了大量的公共政策,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政策效果,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发展。
但有些政策由于执行中各种制约因素而大打折扣,从而导致政策执行的效力不尽人意,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故而,剖析政策执行过程,分析因果联系,探讨解决对策,是有效执行政策的关键,对保证我国公共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执行过程的角度研究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公共政策、政策执行、执行偏差、对策一、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方案被采纳之后,把公共政策内容转变现实的过程,也就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公共政策执行本质上是遵循指令所进行的变革,是为了实现政策目标而重新调整行为模式的过程,是将一种政策付诸实施的各项活动。
也可以说,公共政策执行既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唯一途径,也是检验政策质量的重要标准,然而,许多的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着偏差现象。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是指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的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下面分析产生这些偏差的原因,并给出纠正偏差的建设性对策。
二、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一)公共政策本身不合理政策实施的成功与失败,首先取决于政策本身是否科学合理。
就一般情况来看,敏感的政治性政策、直接涉及人们利益分配和调整的经济政策、竞争性和敌对性的外交政策及军事政策、涉及领域众多的综合性政策,创新性较强的政策等,大部分都属于比较复杂的政策。
所以政策本身内容是否科学合理相当的重要。
首先,政策内容不合理主要体现在政策目标缺乏可行性、目标僵化和目标缺乏前瞻性。
其次,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影响政策的执行成本和公正公平。
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紧密相连,若政策执行犹豫不定,不但是使政策执行成本增加,而且会影响政策的公正公平,使政策失去公信力。
最后,政策的配套影响政策执行的整体性。
政策执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因此,它需要多方面的政策措施与之相配套,形成完整的政策执行体系。
简述矫正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对策

简述矫正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对策矫正公共政策是指针对犯罪嫌疑人或已被判定有罪的罪犯,通过一系列的监管、教育和康复措施,使其重新融入社会并减少再次犯罪的可能性。
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和问题。
本文将从政策制定、执行监督、人员培训等方面提出对策,以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一、政策制定1.明确目标:在制定矫正公共政策时,应明确其目标和宗旨。
政策应该是以保护社会安全为主要目标,并注重对罪犯进行教育和康复。
2.科学依据:政策制定应该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数据统计结果来确定具体措施,并在执行过程中随时根据反馈意见进行调整。
3.参与合作: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专家学者等多方合作参与,共同制定完善的政策方案。
二、执行监督1.加强监管:加强对执法机关和监管机构的监管,确保其执行矫正公共政策符合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
2.建立投诉渠道:建立投诉渠道,让受监管的罪犯或其家属可以及时反映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及时处理。
3.加强信息公开:加强对矫正公共政策执行情况的信息公开,让社会大众了解政策的具体内容和执行情况,便于监督和反馈。
三、人员培训1.提高专业素质:对执法人员、监管人员等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执行能力。
2.注重心理辅导:加强对罪犯心理辅导工作,并对执法人员、监管人员等相关人员进行心理辅导,以便更好地应对复杂的工作环境和情境。
3.注重职业道德:加强对执法人员、监管人员等相关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和文化。
四、其他措施1.社会支持:加强社会支持力度,为罪犯提供更多机会和资源,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2.加强宣传:加强对矫正公共政策的宣传,提高社会大众的认识和理解,减少对政策执行的误解和偏见。
3.创新措施:不断创新矫正公共政策执行措施,采取更为科学、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提高政策执行效果。
总之,在矫正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应该注重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方案,加强监督和反馈机制,并通过人员培训、社会支持等多种手段来完善和改进政策执行。
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公共政策的执行是实现政府目标和改善公众生活的关键环节。
然而,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执行的阻力、效果评估的困难、差异化执行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各国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对策。
首先,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之一是执行阻力。
政策的成功实施通常要面对来自多个方面的阻力,如政治行为、不愿意接受改变、官僚体系的阻碍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沟通合作:政府应与各利益相关方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包括市民、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等。
通过广泛的参与和开展多方合作,能够减少阻力来源,增加政策的成功实施机会。
2. 完善政策制定过程: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政府应广泛征求公众意见,提高透明度。
同时,应进行详尽的实证研究和评估,以确保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其次,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之二是效果评估的困难。
很多时候,政策执行结束后,对政策效果的评估和监测变得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制定评估指标:政府应制定明确的评估指标和标准,以便对政策执行后的效果进行量化评估。
政府还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建立适合本国情况的评估框架。
2. 提高数据共享:政府应建立起完善的数据共享平台,以便于政策执行后的数据收集和评估。
政府还可以与学术机构或独立机构合作,进行独立的评估和监测。
最后,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之三是差异化执行。
很多时候,政策在不同地区或群体中的执行效果存在差异,这给政策执行带来了挑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个性化执行: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应考虑到不同地区或群体的差异性。
通过个性化的执行方案,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地区或群体的需求,提高政策执行的效果。
2. 增强监督能力:政府应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监督,确保政策在各个地区和群体中得到均等的执行。
政府还可以加强对地方政府和政策执行机构的指导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执行能力。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一、引言公共政策执行在整个行政管理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作为政府调控社会成员之间利益关系,实现公共利益的合理分配及具体行政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公共政策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置身于一个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中去。
这也对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等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今,我国政府在公共政策执行这一重要的环节中,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政策执行偏误,即政策执行者在实施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执行效果偏离政策的最终目标并引起了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无序和混乱等政策失真现象。
如何改善现有的缺陷,探索出解决对策并保证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正是我们如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公共政策执行是在政策方案接受之后,国家行政机关及其组成人员通过运用各种手段,将其内容转化为现实从而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一种行为。
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实现政策目标、解决政策问题以及实现社会公共资源权威性分配的主要途径。
美国公共行政学者艾利森曾指出:”在达到政府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90%取决于有效的执行”。
这表明公共政策执行在公共政策活动及其生命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然而,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常常导致公共政策执行出现偏误,政策目标不能预期实现。
由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在我国这一问题尤为严重。
在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研究并解决我国的公共政策执行出现偏误问题,无疑是个十分重要紧迫的重大现实问题,对于提高我国公共政策执行效率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误的主要表现在整个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之中,政策执行是一个相当关键的环节,它决定了公共政策产生的直接而又实际的效果。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及对策

公共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偏差及對策摘要:在中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時期,政策執行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社會意義。
政策的執行成敗直接決定政策的效益和價值實現。
然而,政策執行是一項極為複雜的社會實踐活動,在政策實施的實際過程中,常常會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而導致執行偏差。
這使公共政策目標落空,政策問題得不到有效地解決,政府的形象嚴重受到破壞,甚至會影響一個國家的正常運行。
因此,我們要針對我國現實的國情,採取正確的對策,防止執行偏差的出現,維持社會秩序。
關鍵:公共政策、政策執行、執行偏差、對策公共政策執行的含義公共政策執行是公共政策方案被採納之後,把公共政策內容轉變現實的過程,也就是政策目標得以實現的過程。
公共政策執行本質上是遵循指令所進行的變革,是為了實現政策目標而重新調整行為模式的過程,是將一種政策付諸實施的各項活動。
也可以說,公共政策執行既是實現政策目標的唯一途徑,也是檢驗政策品質的重要標準,然而,許多的政策在執行的過程中存在著偏差現象。
公共政策執行偏差,是指執行者在實施政策的過程中,由於受到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其行為效果偏離政策的目標並產生了不良後果的政策現象。
下麵分析產生這些偏差的原因,並給出糾正偏差的建設性對策。
二、公共政策執行偏差的原因根據我國的特殊國情,政策執行偏差的形成原因有以下幾點:公共政策本身不合理政策實施的成功與失敗,首先取決於政策本身是否科學合理。
就一般情況來看,敏感的政治性政策、直接涉及人們利益分配和調整的經濟政策、競爭性和敵對性的外交政策及軍事政策、涉及領域眾多的綜合性政策,創新性較強的政策等,大部分都屬於比較複雜的政策。
所以政策本身內容是否科學合理相當的重要。
首先,政策內容不合理主要體現在政策目標缺乏可行性、目標僵化和目標缺乏前瞻性。
其次,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影響政策的執行成本和公正公平。
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緊密相連,若政策執行猶豫不定,不但是使政策執行成本增加,而且會影響政策的公正公平,使政策失去公信力。
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问题与对策

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问题与对策公共政策是政府对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各方面进行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行动,并通过特定的方法和手段,影响社会活动中各利益诉求者的行为和利益分配方式,以达到政府既定目标的一些规定和行为。
因此,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一、公共政策制定的问题与对策1. 缺乏参与和民主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满足公民的需要和期望,但如果在制定过程中缺乏广泛的参与和民主,很可能导致政策与公民的需要和期望脱离实际。
因此,政府应该积极推行公开、透明、高效、民主的政策制定模式,倾听和参考各方声音,确保政策的公平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同时,推动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政策制定,形成多元化、开放式的决策过程。
2. 官僚主义和手段型思维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官僚主义与手段型思维的问题十分突出。
官僚主义问题表现在政策制定者的权威性、封闭性与自我保护性等方面;而手段型思维问题则表现在政策制定者将手段作为目的,忽略了政策与现实的关系。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该坚持以公共利益为核心,促进上下联动和多部门合作,通过政策创新和实现政策目标,建设性地解决问题。
同时,建立健全的政策评估体系,强化对政策实施的审查和监督,不断完善和改进政策。
3. 利益分配不均公共政策不仅要解决社会问题,还要货币和非货币的资源能够合理分配,并对社会错综复杂的利益诉求进行协调和认真地考虑。
但是,利益分配的不均会影响政策实施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政府应该加强与各利益关联方的沟通和交流,强化政策宣传和公众教育,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政策资源合理利用。
此外,政府还应该注重政策衔接、协调和整合,提高政策效应的协同性。
二、公共政策执行的问题与对策1. 执行缺乏有效措施公共政策执行是政策最终实现的过程,但常常会受到执行机构和官员素质、资源配置等问题的影响,导致执行结果与预期不符。
简论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差与对策

简论 我 国公共 政 策执 行偏差 与对 策
朱如 亚
( 湘潭 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湖 南 湘潭 【 摘 4 1 1 1 0 5 )
要】 公共政策执行是政策 系统 中的关键环节 , 由于公共政 策内容本 身、 执行人 员、 执行环境等 多方因素 的影响 , 使得 目前
政 策偏 差现 象仍 然较 为普遍 。 本文在分析政策偏差及其原 因的基础 上, 从政策 内容 、 执 行主体 、 监督机制等方面提 出 了纠正政 策偏
二、 公 共政 策 执 行 偏 差 及 其 表 现
三、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 的原 因分析 在公共政策执 行活 动中往往会遇到政策主体、 政 策环境等 不 同问题 的干 扰 , 总的来 说, 影 响公共政策有 效执行 的因素主
( 1 ) 公共政策 自身的因素。公共政策的成功与否 首先 取决 公共政 策一旦制 定便进入执 行阶 段 , 事实上 , 目前 我 国公 要有: 一项合 理的政策应 该建立在严谨 的 共政策在 实际操 作中困难 重重, “ 执行梗 阻” 、 “ 执行走样 ”等 现 于政策本身 的科 学合理性 , 如果政策 目标缺乏 明确 的规划 , 表述模糊 不清 , 象仍较为普遍 , 具体来讲 , 有 以下几个方面 : ( 1 ) 象征性执行 。象 理论基础之上 , 征性政策执行 也称 政策敷衍, 指政策 执行 主体将执行活动停 留 不仅使得政策 目标无法实现 , 更严重影响政策的公信力。目前 , 执行 内容不是建立 在表面 上 , 只注重政 策宣传 而未采取 实际执行 措施 , 部分政 策 部分政策方针 理论上可行实际却无法执行 , 而是主观臆想 的结果 , 长期 以往更容 执行者还未 充分 认识到政策执行的重要性 , 仍热衷于政策 形象 在反 复的调查 研究之 上, 工程 , 将 政策 内容 中的实质 性部分如 组织安 排、 资金分配等 相 易导致政策执 行主体在判断上 的失误 。此外 , 由于我 国政策执 关规定束之 高阁, “ 摆花架子 ” 的现 象 比比皆是 , 这种取悦领导 , 行部 门繁多 , 政 策执行 的一致性仍较 为堪忧 , 由于不 同政策 主 欺骗群众 的形式主义不仅浪费有 限的政策 资源 , 更严重 影响政 体对 政策 内容 的认识 差异 , 以致政策 随意变通 、 朝令 夕改 的现 策 的最 终实施效果。 ( 2 ) 机械性执行 。机 械性执行也称 政策照 象时有发生 , 使得 政策过程脱 离实际轨道 。( 2 ) 公共政策执行者 搬 ,指执行 者在政策执行过程 中对政策 内容缺 乏足够的理解 , 的素质缺 陷。任何一项公共政 策的实施必须依赖于高素质的执 未考虑公共管理 的客观环境对政策 内容 简单的复制。在执行公 行人 员 , 政策人 员的道德 素质 、 知识 能力直接关系 到政策 实行
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第一章: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公共政策是政府为实现公共利益而采取的行动和措施的总称。
公共政策是政府为社会公共利益而制定的计划、方案和措施,包括社会经济政策、社会文化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城市规划政策、人口控制政策等各种领域的政策。
公共政策实施是政府的重要职能,是对政府执行力和社会管理能力的检验。
实施公共政策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和难点。
第二章: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1. 实施方案缺乏实效性很多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方案不具备实效性的问题,这进一步导致公共政策效果的不尽如人意。
主要表现在实施方案不够具体、操作性差、实施时间节点不够明晰等方面。
2. 社会参与不够广泛公共政策离不开社会参与的支持和配合。
然而,一些政策实施与征求问题意见阶段较少开展与公众的沟通交流,在实施过程中社会参与度不够广泛,反映或者重大意见无法得到充分的理解,导致公共政策的贯彻实施效果差异较大。
3. 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很多公共政策的实施离不开资金的保障,但是政府的财政支出并不总是能满足所有政策执行的资金需求。
由此衍生的问题是资金来源渠道过于狭窄,影响了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资金保障效果,直接造成公共政策无法执行的难题。
4. 管理机构职责不清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机构协调不够紧密,管理职责不够清晰,进一步导致实施流程的不顺畅。
政策执行部门之间存在职责不明确,权责不清晰,信息共享不够及时等问题,搞乱了政策执行的效率和效果。
5. 社会媒体宣传不够全面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由于社会媒体宣传、舆论引导等工作不够全面和健全,对于公共政策效果展示和推广的工作也逐渐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第三章: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对策1. 提高公共政策实效性政府应该制定具体、可行性强、可度量的实施方案,避免制定过于模糊和不具体的方案,同时加强对公共政策实施的监测、评估和统计,经常根据实际情况以及社会意见推进个要素的政策实施过程,提高公共政策实效性。
简述矫正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对策

矫正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对策引言公共政策的执行是保证国家治理有效性和社会稳定的关键环节。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政策执行往往存在偏差,导致其效果不尽如人意。
本文将探讨矫正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对策,并提出建议以促进公共政策的有效落地。
背景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情境下,政府需要制定和实施各种公共政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然而,公共政策的执行并非一帆风顺。
执行偏差可能源于政府部门内外的各种因素,如个人行为、行政体制、资源限制等。
这些偏差可能导致政策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使其目标无法实现。
二级标题充实监管机构在矫正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方面,充实监管机构是关键措施之一。
监管机构的责任是确保政策能够按照预期达到目标。
为此,政府应加强监管机构的职能和能力,提供必要的资源和培训,使其能够有效监督政策的执行情况。
提高政策透明度政策的透明度是保证公正执行的重要前提。
政府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互动,及时向公众公布政策相关信息,包括政策制定的背景、目标、实施计划等。
透明度有助于提高公众对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减少潜在的执行偏差。
加强风险评估在制定政策时,政府需要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预测并应对可能出现的执行偏差。
风险评估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了解可能阻碍政策执行的风险因素,进而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政府可以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
三级标题优化政策设计政策设计是矫正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根本。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并确保政策目标明确、清晰可行。
政府可以通过广泛征求各方意见、调研实地情况等方式,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完善执行机制公共政策执行偏差部分原因是由于不完善的执行机制。
政府应建立健全的执行机制,明确政策的行动路径和责任分工。
通过设立明确的指标标准、加强部门间协作等方式,提高执行的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政府应及时调整执行机制以适应变化的环境和需求。
加强督导和问责政府应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督导和问责。
公共政策执行的偏差及其矫正

公共政策执行的偏差及其矫正第六节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及其矫正一、什么是政策执行偏差(一)政策执行偏差的含义所谓政策执行偏差是指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政策目标的偏离和不良后果的出现是统一不可分的。
政策是否偏离了政策目标,是根据政策执行当中出现的不良后果来确定的。
也就是说,政策目标的偏离是执行偏差的本质属性,不良后果是执行偏差的表象特征。
(二)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下列几种:1 .象征式政策执行。
主要指在实施政策过程中,执行主体仅做表面文章,或只做政策宣传而不务实际,或“阳奉阴违”,或前紧后松,或敷衍塞责。
其总的特点是政策最终成了一纸空文,根本谈不上解决什么具体的政策问题。
2 .附加式政策执行。
主要是指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附加了不恰当的内容,使政策的调整对象、范围、力度、目标超越了政策原定的要求,特别是执行者在现行政策的目标的基础上再自行增添了若干个新目标。
“土政策”往往是附加式政策执行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
“土政策”是指打着贯彻上级政策要结合实际的旗号而自行附加额外目标的政策,它另搞一套,使政策执行复杂化,影响政策目标的实现。
3 .残缺式政策执行。
主要是指一项完整的政策在执行中只有部分被贯彻落实,其余则被弃置不顾,使政策内容残损不全,不能有效地、完全地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
其典型表现就是“断章取义,为我所用”。
4 .替代式政策执行。
主要是指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被换上与现行政策表面上一致而事实上背离的内容。
这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执行偏差,其政策内容、目标、性质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它的特点是执行者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挂羊头,卖狗肉”。
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政策与执行主体之间出现极为激烈的利益差异和冲突的时候。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是一种典型的替代式政策执行。
“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变形”。
这就严重地损害了政策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公共利益。
5 .观望式政策执行。
试论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分析及对策

试论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分析及对策
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是指政策实施中与预期目标的偏离以及
政策效果的不符合预期。
这种偏差的出现会导致政策的效果降低,
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从而不利于决策者实现政策的成功。
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成因较为复杂,涉及政策制定的不确
定性、政策实施的困难、政策监管的不足等多个方面。
因此,为更
好地预防和解决偏差问题,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一、制定明确的政策目标和措施
对于公共政策的制定,政府需在工作坊上认真研究和检讨各方
面的问题和资源,并制定详细可行、明确的目标和措施。
这样一来,政策的执行者将有针对性的达成政府目标,也将有相应的思路去执
行政策。
二、建立完善的政策执行机制
政府在制定政策后,需要建立一整套执行机制,确保政策执行
的有序性和高效性。
执行机制应该定义政策权力、责任和流程,同
时应该让执行机制的各方面保持与政策预期一致。
三、强化政策实施与监管
政策的实施和监管是一个相互依存的过程。
因为政策制定往往
涉及到政治和经济的各种因素,必须确保政策实施和监管的性质及
时或及时暴露制定的不足和缺陷,使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得到持
续改进的可能。
四、加强社会参与
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政府应该加强社会参与,采纳社会
意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立公开、透明、参与的政策制定机制,并促进社会大众对政策的了解和支持。
以上是关于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分析及对策,希望有帮助。
政府作为决策者和执行者,应该不断完善自身的制度和执行体系,
以更好地解决政策执行偏差问题,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范文

《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公共政策是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调整社会关系、实现公共利益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准则和措施。
政策的执行是政策过程的关键环节,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政策目标的实现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然而,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
因此,对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提高政策执行效率、实现政策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1. 政策执行力度不足政策执行力度不足是公共政策执行中常见的问题。
这主要表现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拖延、敷衍了事、执行不力等现象。
其原因可能是执行机构的人员配置、资源分配不足,或者是执行机构对政策的理解和执行力不够。
2. 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导致政策执行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政策执行过程中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众多,各方的信息掌握程度不同,导致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决策困难、执行偏差等问题。
3. 政策执行中的监督机制不健全政策执行的监督机制不健全也是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之一。
这表现为监督机构不独立、监督力度不够、监督过程不透明等问题,导致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违规行为无法得到及时纠正。
三、对策研究1. 加强政策执行的力度为了解决政策执行力度不足的问题,需要从政策执行的资源和人员配置入手。
首先,要确保执行机构的人员配备和资源分配充足,以满足政策执行的需求。
其次,要加强执行机构对政策的理解和执行力,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提高执行人员的政策意识和执行力。
2. 完善信息沟通机制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需要完善信息沟通机制。
这包括加强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之间的沟通、加强执行机构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等。
通过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决策困难和执行偏差。
3. 健全政策执行的监督机制为了健全政策执行的监督机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确保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使其能够独立地行使监督职能;其次,加强监督力度,对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违规行为进行及时纠正;最后,加强监督过程的透明度,使公众能够参与到监督过程中来。
公共政策执行的偏差及其矫正

公共政策执行的偏差及其矫正第六节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及其矫正一、什么是政策执行偏差(一)政策执行偏差的含义所谓政策执行偏差是指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政策目标的偏离和不良后果的出现是统一不可分的。
政策是否偏离了政策目标,是根据政策执行当中出现的不良后果来确定的。
也就是说,政策目标的偏离是执行偏差的本质属性,不良后果是执行偏差的表象特征。
(二)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下列几种:1 .象征式政策执行。
主要指在实施政策过程中,执行主体仅做表面文章,或只做政策宣传而不务实际,或“阳奉阴违”,或前紧后松,或敷衍塞责。
其总的特点是政策最终成了一纸空文,根本谈不上解决什么具体的政策问题。
2 .附加式政策执行。
主要是指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附加了不恰当的内容,使政策的调整对象、范围、力度、目标超越了政策原定的要求,特别是执行者在现行政策的目标的基础上再自行增添了若干个新目标。
“土政策”往往是附加式政策执行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
“土政策”是指打着贯彻上级政策要结合实际的旗号而自行附加额外目标的政策,它另搞一套,使政策执行复杂化,影响政策目标的实现。
3 .残缺式政策执行。
主要是指一项完整的政策在执行中只有部分被贯彻落实,其余则被弃置不顾,使政策内容残损不全,不能有效地、完全地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
其典型表现就是“断章取义,为我所用”。
4 .替代式政策执行。
主要是指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被换上与现行政策表面上一致而事实上背离的内容。
这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执行偏差,其政策内容、目标、性质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它的特点是执行者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挂羊头,卖狗肉”。
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政策与执行主体之间出现极为激烈的利益差异和冲突的时候。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是一种典型的替代式政策执行。
“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变形”。
这就严重地损害了政策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公共利益。
5 .观望式政策执行。
公共政策执行难的原因及对策浅析

公共政策执行难的原因及对策浅析公共政策的执行难是指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是制定者和执行者之间的合作不顺畅,或者是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预期之外的挑战。
公共政策的执行难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政策制定的过程可能存在一些缺陷。
一些政策制定者在制订政策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执行方面的问题,导致政策难以在实际中执行。
此外,政策制定者可能也没有充分了解相关的社会和经济现实,使得他们的政策很难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其次,执行机构可能存在能力不足或不配合的问题。
一些执行机构可能缺乏足够的资源和能力来有效执行政策,或者缺乏对政策的充分了解和认同。
此外,一些执行机构可能存在内部利益冲突,导致他们在执行政策时不积极配合或拖延执行。
此外,一些执行难的原因还包括社会和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
政府实施政策的环境可能会发生变化,如政治形势、经济状况和社会需求的改变等,这将会对政策的执行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受到困扰,导致执行难。
解决公共政策执行难的对策如下:首先,政策制定者应该在制定政策时充分考虑执行的可行性。
政策制定者应该广泛征求相关各方的意见,包括执行机构、相关利益相关者和专家等,以确保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此外,政策制定者应该通过分析实际情况和数据,确保政策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其次,政府应该加强执行机构的能力和配合。
政府应该向执行机构提供足够的资源和支持,以确保他们有足够的能力来执行政策。
此外,政府应该加强对执行机构的监督和评估,确保他们按照政策要求履行职责。
此外,政府应该积极应对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
政府应该及时调整政策,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此外,政府应该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合作,以增强政策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
最后,政府应该加强公众的参与和监督。
政府应该倾听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以确保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此外,政府应该加强对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督和评估,及时纠正执行中的问题和困难。
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
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不断提高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
地方政府的行政和管理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地方政府执行公共政策的问题。
地方政府是地方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层次,处于“宏观之末、微观之首”,既是公共政策执行者,也是公共政策执行的对象,在公共政策的执行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民主政治建设的稳步推进,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也进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
但是,用党的十六大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高行政效率”和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来衡量,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执行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概括起来,主要反映在八个方面:一是行政管理体制不尽合理,地方政府职能还未根本转变。
政府机构虽然进行了多次改革,但仍然存在着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执法主体不明确、监督与执行混为一体等现象,政府职能还没有完全转到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进行社会管理、开展公共服务上来,政府管了许多应该由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去管的事情,而该管的一些事情却没有管好,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状况仍有发生。
二是依法行政方面有差距。
突出反映在有的地方政府领导及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与依法行政的要求不适应,民主作风与依法行政的要求不适应,规章制度与依法行政的要求不适应,工作方法与依法行政的要求不适应,导致不依法办事、执法违法、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等现象发生。
三是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不完善。
有的地方政府不能准确领会国家宏观政策和判断把握市场经济形势,作决策订措施时不遵循客观规律,执行公共政策时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做得不够,不能充分发扬民主,决策机制不健全,政策缺乏连续性,存在着“朝令夕改”的现象。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及对策

部等各个层次之 间存在执行权 的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其次 , 政 政策执行偏差存在的几个 问题 ,对此提 出以下几 点对策建议 :
策 实施 时民众们常对政策 内容毫不知情, 因而很难在一 定时期 第一 , 政策有 效执行 的前提是政策 内容的科学性。科技的迅速
内得到他 们的认同 , 从而政策执行的难度大。因此政策 在制定 发 展 使政 府 部 门的 工 作 日趋 走 向 专 业 化 规 范 的道 路 , 政 领 导 行 和执行过 程中缺乏公众 的广泛参 与,导致政策的透明度很低 。 不再是 以前 的通 才, 因此 , 在制 定政策过程 中应 该充分体现政 最后, 政策监督机 制没有强有力的保 障。 第一 , 监督机关一般实 策顾 问团的作用 , 使政 策做 到科 学合理 。要积极听取专家 的意
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分析及对策

P ublic relations Forum一、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及表现形式1.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相关概念及特征(1)公共政策执行概念:公共政策的执行具体含义是指政策执行主体为有效完成公共政策制定的目标,采用清晰准确的认知以及认同,进而有效的配置现存的政策资源,同时采用相关行为把公共政策目标蜕变成现实,进而完成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系列过程。
(2)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概念: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则表示公共政策的执行主体因百般消极因素的互相制约从而在某些规定的的政策执行阶段中,影响或阻碍该政策的顺利进行,从而使得政策执行的现实效果与最初制定的目标相悖而行,造成一定程度的负向后果[1]。
该现象也被部分学者称为政策执行阻滞、政策执行变异、执行不力等。
即使定义不同,但其中的内涵却是相通的[2]。
2.公共政策执行偏差表现形式(1)象征式政策实施即政策表面化,是指政策在实施阶段并未做任何实际行动而只停留在教育宣传,政策从始至终并未进行具体操作。
象征式执行公共政策仅仅停留在口头或书面上,假意要认真完成政策,但对于政策实施则是敷衍了事,有始无终,不仅不能达到政策目标原有效果,还有可能会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例:我国为更快顺应社会经济发展新要求,提升我国公民当前集体素质水平,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素质教育的相应政策,期望基础教育能够脱离传统的应试教育。
但该政策并未得到具体的落实。
以原有的应试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仍为主流。
(2)附加式政策实施即称政扩大化,主要是指政策在实施阶段繁增了部分不和适宜的内容,使得政策的调控对象、范围、力度以及目标均溢出原本的规定,从而扰乱既定政策目标的完成,政策的执行在附加后其本质就是一个政策的“再造”过程。
因政策主体将原有政策进行细化,就有可能产生增加原政策内容的现象。
如若增加的政策量符合原有政策执行精神,那将没有问题,如若增加的政策与原有精神毫不相干,那就属于附加式政策。
最为突出的案例莫过于用相关政策名头来进行大肆的乱收费、乱罚款的不合理现象。
论公共政策执行的障碍与对策

论公共政策执行的障碍与对策公共政策执行是政策运行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只有政策得到了有效的执行,制定政策时确立的政策目标才能够实现,政策问题才能得以解决。
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障碍,无法取得预期的政策效果,甚至导致政策执行失败,因而,只有找出并分析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才能克服其不利影响,促进政策有效执行。
一、公共政策执行的障碍分析1.政策执行主体的问题(1)政策执行者的自身利益需求。
公共政策执行主体是人,有自身利益的追求和行为倾向,难以做到绝对的价值中立;一项政策威胁到自身利益,执行主体就有可能抵制这一政策,甚至恶意对某项政策进行歪曲、篡改。
凡是对本地区、本部门有用有利的政策则传达、贯彻;凡是对本地区、本部门无用无利的政策内容则不贯彻、不传达。
当执行者千方百计使政策的执行效果偏向自己的利益取向时,就可能使原有的决策达不到既定的目标,直接影响政策的有效执行。
(2)政策执行者素质欠缺。
公共政策执行者的政策水平、行为意向、工作态度、知识结构、和组织能力等构成了影响和制约公共政策执行的重要因素。
执行者的素质要是低下,必然影响和阻碍公共政策的执行。
主要表现为:一是对政策精神理解不透,因知识水平有限,对中央和上级的有关政策浅尝辄止,凭经验主观片面理解和执行政策,使政策执行不能正确的体现政策目标;二是对政策贯彻不及时,行动迟缓,消极待命,思想道德素质低下,以权谋私,弄虚作假,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严重;三是业务素质低下,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公共政策不能有效的贯彻执行,从而产生公共政策执行者的行为近视,思维滞后,执行僵化。
(3)政策执行主体之间沟通协调不畅。
政策执行机构组织间如果沟通或协调不畅,就会导致政策执行障碍,从而导致政策执行中的失实,乃至失误。
各执行主体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协调,不同执行主体之间职能不清,交叉、重叠或错位,造成相互推诿、相互指责、多头执行或执行中断的混乱局面,给政策执行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及对策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及对策摘要:在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期,政策执行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
政策的执行成败直接决定政策的效益和价值实现。
然而,政策执行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政策实施的实际过程中,常常会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导致执行偏差。
这使公共政策目标落空,政策问题得不到有效地解决,政府的形象严重受到破坏,甚至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正常运行。
因此,我们要针对我国现实的国情,采取正确的对策,防止执行偏差的出现,维持社会秩序。
关键:公共政策、政策执行、执行偏差、对策一、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方案被采纳之后,把公共政策内容转变现实的过程,也就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公共政策执行本质上是遵循指令所进行的变革,是为了实现政策目标而重新调整行为模式的过程,是将一种政策付诸实施的各项活动。
也可以说,公共政策执行既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唯一途径,也是检验政策质量的重要标准,然而,许多的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着偏差现象。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是指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的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下面分析产生这些偏差的原因,并给出纠正偏差的建设性对策。
二、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根据我国的特殊国情,政策执行偏差的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点:1、公共政策本身不合理政策实施的成功与失败,首先取决于政策本身是否科学合理。
就一般情况来看,敏感的政治性政策、直接涉及人们利益分配和调整的经济政策、竞争性和敌对性的外交政策及军事政策、涉及领域众多的综合性政策,创新性较强的政策等,大部分都属于比较复杂的政策。
所以政策本身内容是否科学合理相当的重要。
首先,政策内容不合理主要体现在政策目标缺乏可行性、目标僵化和目标缺乏前瞻性。
其次,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影响政策的执行成本和公正公平。
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紧密相连,若政策执行犹豫不定,不但是使政策执行成本增加,而且会影响政策的公正公平,使政策失去公信力。
最后,政策的配套影响政策执行的整体性。
政策执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因此,它需要多方面的政策措施与之相配套,形成完整的政策执行体系。
2、转型时期的政策环境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其经济运行处于“转型经济”阶段,即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之中,虽然党的十四大就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但是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都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仍是存在着市场机制作用不够充分,市场配置功能很不健全;企业的非理性行为较为突出;强大国际竞争力压力下,本国的幼弱产业难以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对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的超前发展要求较高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政策执行者来讲,就增添了正确地把握和分析环境诸因素的难度。
致使在公共政策执行时出现偏差,政策目的无法实现。
3、公共机构的管理缺陷任何一项政策的实施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机构和执行人员,因此,公共机构的管理缺陷是导致政策执行偏差的重要原因。
(1)组织机构不合理。
组织机构是一个组织内部构成或各部分构成之间所确立的关系的形式,它决定组织的职权分配形式和功能机制。
因此,政策执行机构的不合理讲直接影响其功能的运行、效用的发挥。
许多政策执行偏差的产生都可以在组织结构上找到原因。
(2)领导的管理水平低。
执行机构领导者的领导方法、领导能力、领导艺术,对政策执行效果起着关键的作用。
没有较高管理水平的领导,势必影响管理中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各个环节的作用,影响政策的实施,导致政策执行偏差的产生。
(3)执行机构中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差。
为了整个执行机构及其全体人员统一行动、互相配合,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就需要有效地沟通和协调。
沟通的目的也就是协调。
之所以,我国政策上多次强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这体现了沟通是如此的重要。
执行机构中如果很好的沟通和协调,那么就不能保证政策执行活动的协调和步调一致,从而导致政策执行偏差的产生。
严重影响行政效率,无法维持社会秩序。
4、公共政策资源的局限好的政策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撑,政策只能变成空谈的理论。
政策资源的不足是政策执行偏差的重要原因。
首先是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在执行进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人力资源在在质和量上的投入不足或者投入过量也是政策执行困难的原因。
再次是信息资源。
财政资源是政策执行的物质基础,投入的过量或者不足也是政策执行的困难的原因。
再次是信息资源。
政策执行过程是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和目标群众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的过程。
执行过程中,信息的不足和信息的断裂都有可能导致政策执行过程的失控,容易导致政策执行的偏差。
最后是权力资源。
权力资源是政策有效执行的又一重要的资源。
政策执行的权力支撑是政策执行者调度人力、物力、财力的重要保障,是政策有效执行的保障。
权力的不足不仅使其他资源难以调度,政策目标也可能因外界权力压力产生扭曲,导致政策执行的偏差。
总之,缺乏必要的政策资源,那么执行的过程肯定是不会顺利的,执行的结果也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甚至会出现偏离政策目标的情况。
5、利益集团的压力。
任何政策,势必利益的调整,因而和利益集团必然千方百计地影响公共政策,这不但表现在公共政策制定的时候,同时也表现在公共政策执行的时候。
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表现尤为突出。
现阶段我国也存在着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三者之间的矛盾,也还存在着“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许多政策执行偏差往往是由于执行者受到利益集团的压力而扭曲或擅自改变政策内容造成的。
6、公共政策执行目标群体制约。
在我国,无论是政策的执行者还是普通的人民群众,他们的民主、法制都还是比较薄弱的。
政策能否成功,并不是政策制定者一厢情愿的事情,它与政策目标群体对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政策执行中,政策目标群体参与政策讨论的主动性、自觉性不够,对执行者违反政策的行为往往缺乏有效监督,从而为政策执行偏差的造成提供条件。
首先是目标群体对政策的认同度。
陈庆云教授认为,“政策对象对政策的反应有一个不同的层次,分别是服从、认同与内化”。
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的认同不足,使目标群体对政策产生“冷漠”,甚至抵抗情绪,制约着政策的有效执行。
其次是目标群体的结构与规模。
政策的执行往往因为政策目标群体的结构复杂和庞大而使政策执行更加复杂化,难以执行。
最后是目标群体的利益。
尤金.巴达克博弈理论同样适用于政策群体利益选择。
当政策不符合目标群体利益时,也会出现不执行或对抗的现象。
二、解决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对策1、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
政策内容的科学性是政策有效执行的前提,而政策制定过程的科学性则是政策内容科学的重要保证。
因此,科学合理地制定政策包括政策制定过程的科学性个政策内容的科学性。
(1)政策制定过程的科学性。
首先要注重调查研究。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只有以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的态度制定政策,才能使政策内容正确反映政策现实和政策问题。
其实要倾听专家的意见。
科技的迅猛发展使政府工作日趋专业化,因此,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政策顾问团的作用,倾听专家的意见,取长补短,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更加科学合理。
再次要体现民主决策。
决策的民主,一方面有利于运用大众的智慧,完善政策的内容:另一方面有利于调动参政者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各种参与者的政策认同感,为政策执行打好沟通与协调的基础。
最后要注重政策执行实验。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应该重视政策的执行实验。
通过实验发现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为科学合理地制定政策提供证实和参考。
(2)政策内容的科学性。
政策内容的科学性是政策顺利执行的前提。
因此,政策内容的制定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政策本身的不可行、目标的僵化和缺乏配套措施等都是造成政策执行偏差的重要原因。
因此,政策内容的制定必须坚持宏观性原则、连续性和稳定性原则、合理的目标弹性原则、政策的前瞻性原则以及政策的配套原则。
2、优化政策执行机构(1)优化政策执行的组织机构。
政策执行是一种组织行为,需要依托一个强有力的执行组织完成。
优化政策执行的组织机构,首先要合理分权,处理好上下级关系。
合理分权既要体现中央在大局利益、整体利益上的控制,又要体现地方政府在处理地方事务中的能动作用。
其次要明确执行组织的权利和职责,防止权责的“交叉”和“空洞”。
明确执行组织的权利和职责,应该做到“事事有人做”、“事权不冲突”,达到组织机构纵向和横向的合理分布。
再次要加强执行组织间的沟通和协调。
政策沟通和政策协调密不可分,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沟通是达到思想上的统一,协调则是取得行动上的一致。
为此,应该建立专门的沟通机构,畅通沟通渠道,缩短沟通距离,加强横向的工作交流和工作轮换,以此完善沟通机制。
在权利下放的趋势下,对基层政府及其人员的监督和引导,使他们能够合理合法地利用权力是必不可少的。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大的监督作用,完善司法和行政监督,积极发挥社会的舆论监督作用,完善政策执行监督体系;另一方面,要通过保证监督的独立性、扩大监督的权限、常规监督和突击检查以及严惩戒等手段提高政府执行监督的有效性。
(2)提升政府执行人员的执行能力。
首先,要提升政策执行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方面,要通过公务员法的实施不断使公务员队伍更新换代,提高整体水平: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学习型政府建设,通过日常学习不断加强公务员的政治素养,提高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平,增强公务员的心理素质。
其次,要合理配备执行人员的结构。
政策执行群体往往是一个有机群体,建立、配备、调整执行群体应该从群体的年龄结构、知识能力结构、气质结构的合理性和功能的全面性,从而提高整体执行能力。
再次,要完善干部管理制度。
完善干部管理制度,应该在现有公务员法的基础上,建立以德为先得公务员录取制度,完善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公务员绩效评估体系,建立公开监督制度以及加强对公务员绩效评估体系,建立公开监督制度以及加强对公务员内部监督的保护机制等。
最后,要完善政策执行人员的组织生活。
事实证明,情感的稳定有利于有利于做事的认真,完善政策执行人员的组织生活,对稳定政策执行人员的情绪,提高政策执行人员的执行态度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应该积极地创造丰富多彩的组织生活,为政策执行人员提供工作中的合理追求,并为完善组织生活提供适度的物质保障。
3、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在我国,改革开放。
建设社会之一市场经济是我国前所未有的事业,许多方面尚缺既有经验可鉴,需要艰苦探索,不免有失败与成功的反复,这就尤其需要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深切关怀和大力支持”。
因此,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加强与政策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要改进政策执行的手段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