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与房扑的关系PPT课件
合集下载
房颤、房扑的处理治疗课件
![房颤、房扑的处理治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b600aeb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e2.png)
• 发病率:
心房颤动的发病率约占心律失常总数 的15%,
是继室性早搏后的第二位常见、有临 床意义的心律失常
房颤患者人群约:5,000,000 随年龄增长(zēngzhǎng)而明显升高 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率:720,000/年
近年来发病率正急剧上升
第二十二页,共65页。
房颤的病因(bìngyīn)及发生机制
➢
第二十四页,共65页。
第二十五页,共65页。
第二十六页,共65页。
分类
按 f 振幅: 粗颤 (f 波> 0.1 mv) 细颤 (f 波< 0.1 mv)
按心室率:
慢速房颤 HR < 50 bpm
快速房颤
HR > 130 bpm
极速房颤
HR > 180 bpm
极速房颤时,心功能明显下降,交感( jiāo ɡǎn)激活 ,
的可能。如无出血征象,可在3~4周后开始抗血栓治疗。如有出血征 象则不予抗凝治疗。如脑梗死面积较大,抗凝治疗开始的时间应进一 步延迟。在TIA患者,头颅CT或MRI除外新发脑梗死和脑出血后,应尽 早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
第四十页,共65页。
复律的抗凝原则(yuánzé)
房颤持续时间不明(bù mínɡ)或≥48h
• 很多房颤患者是无症状的
•
其症状与患者心功能受损程度和不规则心室率高度相
关
• 疲倦
• 呼吸急促
• 发作(fāzuò)性头晕
• 晕厥及晕厥前兆
• 胸痛 • 心悸
健康心脏
房颤
• 中风
第三十二页,共65页。
房颤的临床表现
房颤症状(zhèngzhuàng)的 起因
血液动力学紊乱
心房颤动的发病率约占心律失常总数 的15%,
是继室性早搏后的第二位常见、有临 床意义的心律失常
房颤患者人群约:5,000,000 随年龄增长(zēngzhǎng)而明显升高 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率:720,000/年
近年来发病率正急剧上升
第二十二页,共65页。
房颤的病因(bìngyīn)及发生机制
➢
第二十四页,共65页。
第二十五页,共65页。
第二十六页,共65页。
分类
按 f 振幅: 粗颤 (f 波> 0.1 mv) 细颤 (f 波< 0.1 mv)
按心室率:
慢速房颤 HR < 50 bpm
快速房颤
HR > 130 bpm
极速房颤
HR > 180 bpm
极速房颤时,心功能明显下降,交感( jiāo ɡǎn)激活 ,
的可能。如无出血征象,可在3~4周后开始抗血栓治疗。如有出血征 象则不予抗凝治疗。如脑梗死面积较大,抗凝治疗开始的时间应进一 步延迟。在TIA患者,头颅CT或MRI除外新发脑梗死和脑出血后,应尽 早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
第四十页,共65页。
复律的抗凝原则(yuánzé)
房颤持续时间不明(bù mínɡ)或≥48h
• 很多房颤患者是无症状的
•
其症状与患者心功能受损程度和不规则心室率高度相
关
• 疲倦
• 呼吸急促
• 发作(fāzuò)性头晕
• 晕厥及晕厥前兆
• 胸痛 • 心悸
健康心脏
房颤
• 中风
第三十二页,共65页。
房颤的临床表现
房颤症状(zhèngzhuàng)的 起因
血液动力学紊乱
房颤房扑的规范化抗凝治疗PPT课件
![房颤房扑的规范化抗凝治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22509d4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4c.png)
剂量调整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调整抗凝药物的剂量,以达到最佳抗凝效果 。
疗程确定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确定抗凝治疗的疗程,并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情况 适时调整。
抗凝治疗的监测与调整
监测指标
定期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指标 ,以评估抗凝效果。
调整方案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抗凝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安全有 效地进行抗凝治疗。
分类
房颤可分为阵发性、持续性和永 久性三种类型,而房扑则分为典 型房扑和不典型房扑两类。
病因与病理机制
病因
房颤和房扑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心 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
病理机制
房颤和房扑的发生与心脏电信号传导 系统的异常、心肌细胞的坏死和纤维 化、心脏结构的变化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
抗凝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房颤和房扑患者的血栓形成和栓塞风险,预防心血管事件的 发生。
长期坚持规范化抗凝治疗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接受抗凝治疗的患 者。
抗凝治疗对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有积极的影响,能够减少医疗负担和社会负担 。
03
CATALOGUE
规范化抗凝治疗方案
抗凝药物的种类与选择
临床试验进展
目前正在进行大量的临床试验,以评估新型抗凝药物在房颤房扑治疗中的效果和安全性。这些试验的 结果将为新型抗凝药物的广泛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个体化抗凝治疗策略的探讨
基因检测的应用
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为个体化抗凝治疗 提供了新的手段。通过检测患者的基因 型,可以预测他们对不同抗凝药物的反 应,从而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在抗凝治疗过 程中需特别注意药物的选用和剂 量调整。同时,加强监测和管理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调整抗凝药物的剂量,以达到最佳抗凝效果 。
疗程确定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确定抗凝治疗的疗程,并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情况 适时调整。
抗凝治疗的监测与调整
监测指标
定期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指标 ,以评估抗凝效果。
调整方案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抗凝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安全有 效地进行抗凝治疗。
分类
房颤可分为阵发性、持续性和永 久性三种类型,而房扑则分为典 型房扑和不典型房扑两类。
病因与病理机制
病因
房颤和房扑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心 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
病理机制
房颤和房扑的发生与心脏电信号传导 系统的异常、心肌细胞的坏死和纤维 化、心脏结构的变化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
抗凝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房颤和房扑患者的血栓形成和栓塞风险,预防心血管事件的 发生。
长期坚持规范化抗凝治疗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接受抗凝治疗的患 者。
抗凝治疗对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有积极的影响,能够减少医疗负担和社会负担 。
03
CATALOGUE
规范化抗凝治疗方案
抗凝药物的种类与选择
临床试验进展
目前正在进行大量的临床试验,以评估新型抗凝药物在房颤房扑治疗中的效果和安全性。这些试验的 结果将为新型抗凝药物的广泛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个体化抗凝治疗策略的探讨
基因检测的应用
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为个体化抗凝治疗 提供了新的手段。通过检测患者的基因 型,可以预测他们对不同抗凝药物的反 应,从而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在抗凝治疗过 程中需特别注意药物的选用和剂 量调整。同时,加强监测和管理
房颤房扑消融进展PPT参考幻灯片
![房颤房扑消融进展PPT参考幻灯片](https://img.taocdn.com/s3/m/83dc4a46bb4cf7ec4bfed077.png)
–与比邻LA区域相比,PV近端传导更为缓慢 –缓慢传导区中存在分裂的电信号
17
房颤机制 三
• 存在适当的异质性AF基质情况下,局部触发因 素(focal trigger)可以形成持续高频折返性AF 驱动灶(转子rotors)。这些产生于AF转子的 波在空间上呈现为碎片样分布并颤动样传导
18
Atrial triggers
▪ 电压标测:消融线内电压<0.1 mV ▪ 激动标测:局部激动时间(LAT) >30 ms
• 成功率
▪ 阵发性房颤91% ▪ 慢性房颤88%
25
CARTO指导下环PV左房线性消融 (米兰)
26
Pappone C, et al. JACC 2003, 42: 185-97
改良左房线性消融(LACA)隔离肺静脉
PV前庭
PV电位完全消失
存在CAFEs的LA区域
CAFEs完全消失; AF终止 AF不能诱发
LA顶部和二尖瓣峡部
证明线性完全阻滞
自主神经节丛消融 围绕PV的GP分布区域 高频刺激导致的迷走反射消失
转子相关消融 41
转子位置
有关消融术式的几点共识
• 针对PVs和/或PV前庭的消融策略是大多数AF消融的基石
Rotors
Fibrillatory conduction Atrial triggers
局灶性触发因素导致折返(转子)的形成。 19 最后,心房重构导致新的触发灶和永久性
黄色区域表
示四个主要 的LA自主神 经节丛和轴 突(左上、左 下 CS、:右包前裹、着 右 连接下心) 房的 肌 Ma纤rs维hall韧 带连接于 CS与LSPV
安全 有效
44
压力向量用颜色标示
17
房颤机制 三
• 存在适当的异质性AF基质情况下,局部触发因 素(focal trigger)可以形成持续高频折返性AF 驱动灶(转子rotors)。这些产生于AF转子的 波在空间上呈现为碎片样分布并颤动样传导
18
Atrial triggers
▪ 电压标测:消融线内电压<0.1 mV ▪ 激动标测:局部激动时间(LAT) >30 ms
• 成功率
▪ 阵发性房颤91% ▪ 慢性房颤88%
25
CARTO指导下环PV左房线性消融 (米兰)
26
Pappone C, et al. JACC 2003, 42: 185-97
改良左房线性消融(LACA)隔离肺静脉
PV前庭
PV电位完全消失
存在CAFEs的LA区域
CAFEs完全消失; AF终止 AF不能诱发
LA顶部和二尖瓣峡部
证明线性完全阻滞
自主神经节丛消融 围绕PV的GP分布区域 高频刺激导致的迷走反射消失
转子相关消融 41
转子位置
有关消融术式的几点共识
• 针对PVs和/或PV前庭的消融策略是大多数AF消融的基石
Rotors
Fibrillatory conduction Atrial triggers
局灶性触发因素导致折返(转子)的形成。 19 最后,心房重构导致新的触发灶和永久性
黄色区域表
示四个主要 的LA自主神 经节丛和轴 突(左上、左 下 CS、:右包前裹、着 右 连接下心) 房的 肌 Ma纤rs维hall韧 带连接于 CS与LSPV
安全 有效
44
压力向量用颜色标示
房颤及房扑护理课件
![房颤及房扑护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bb91723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cb.png)
护理经验分享
01
02
03
04
定期监测
对于房颤及房扑患者,定期监 测心电图、血压等指标,及时
发现异常情况。
药物治疗
遵循医生的指导,按时服药, 不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 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
等。
心理护理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心 理支持和疏导,帮助患者保持
良好的心态。
农业科技的应用领域
智能化农业机械
精准农业
生物技术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 技术提高农业机械的智 能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
利用卫星遥感、GIS等技 术实现农作物的精准管 理,提高产量和品质。
利用基因编辑、转基因 等技术培育抗逆、高产、
优质的农作物品种。
水肥一体化
利用智能灌溉系统实现 水肥的精准配给,提高 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作
物生长效果。
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
数字化转型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 现农业生产的数字化转型,提
高生产效率和决策水平。
智能化升级
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 实现农业装备的智能化升级, 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
生物技术广泛应用
基因编辑、转基因等技术将在 未来农业生产中得到更广泛的 应用。
可持续发展成为主流
房颤及房扑护理课件
• 房颤及房扑概述
01
房颤及房扑概述
农业科技的重要性
01
02
03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通过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 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增加农民收入。
保障粮食安全
通过科技手段提高农产品 品质和产量,保障国家粮 食安全。
促进可持续发展
通过科技手段实现农业的 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 境。
房颤与房扑的关系
![房颤与房扑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eb54b7ef46527d3240ce060.png)
房扑在50岁以下的人 群发病率为0.05%,随 着年龄的增长,80岁 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增 加为5.87%,男女发病 率比为2.5:1。
房颤更为常见,50-59 岁的人群房颤发病率 达到0.5%,80岁以上 达8.8%。随年龄增长 达10%以上。
根据折返环路---房扑分型
峡部依赖性, 非峡部依赖性(损伤性大折返型房性心动过 速), 非典型性(在机制上与粗房颤难于区分)。
房扑与房颤的关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 杨新春
临床体会
房扑与房颤可以同时存在,其共存的发生
率达20%-56%, 房扑与房颤在发作时可以相互转换 房扑、房颤在病史上并不是一连续的发展 过程 由于客观资料的缺乏,明确的阐述房扑与 房颤的关系十分困难。
房扑与房颤的临床概况
房颤的发生率在房扑消融后下降 50%
从理论上讲,房扑的发生机制与房颤的发生机 制不同,为什么消融房扑会使房颤的发生率下 降 可能的原因:房扑的根治,有助于限制和逆转 房扑反复发作对心房的电重构,使心房不应期 正常化,从而从机制上减少房颤发生的可能。
10%的患者房扑消融后出现了新 的房颤
,房扑消融术本身是否是术后出现房颤的
房扑的治疗
峡部依赖及非峡部依赖房扑
• 射频消融得到根治,
非典型性房扑的治疗相对困难,
• 与房颤的治疗基本一致。
房颤可能的机制
房颤的机制更为复杂,到目前为止,依然不清。
Moe假设的AF的基础是由心房存在随机无序的多个折返环,在治 疗上,主要采用外科迷宫或改良迷宫术,或使用射频和冷凝模拟 外科方式进行消融治疗。 某些患者房颤产生机制是右心房内存在一个大的折返波,当其变 得不稳定时,产生出多个继发的小波而引起房颤,临床上消除了 房速或房扑,则房颤也不再发生。 近年来的研究及射频消融经验证实,部分房颤病人的发生,与肺 静脉内的肌袖的电活动有关,尽管机制存在争议,但对肺静脉的 电隔离,可以治愈房颤,成功率在30%-95%之间,但复发率也高, 达30%-50%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诊断与治疗PPT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诊断与治疗PPT](https://img.taocdn.com/s3/m/e5da30b6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05.png)
05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研究现状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因、病理生理机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局限性 非药物治疗如射频消融、左心耳封堵等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研究进展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研究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的诊断方法研究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的治疗方法研究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的预后研究
适量饮水:保持水分平衡,预防血栓形成
避免刺激性食物:减少咖啡因、酒精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降低心率
营养均衡: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摄入, 增强免疫力。
康复护理
定期监测:定期监测心电图、血压、血糖等指标 药物治疗:遵医嘱按时服药,注意药物副作用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 心理支持: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减轻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高脂肪、高糖、高盐的食物 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避免熬夜和过度睡眠 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
饮食护理
低盐饮食:减少钠摄入,降低血压
低脂饮食:减少脂肪摄入,降低血脂
高纤维饮食,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 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 遵医嘱服用抗凝血药物,预防血栓形成
预防建议
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如戒 烟、限酒、合 理饮食、适量
运动等
定期进行心电 图检查,及时 发现心房扑动 或心房颤动的
迹象
控制高血压、 糖尿病等基础 疾病,降低心 房扑动或心房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诊断与治疗
单击添加副标题
房颤及房扑PPT课件
![房颤及房扑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52a3291da38376baf1faead.png)
②休息 ③饮食 ④呼氧 ⑤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病情
⑥ 用药护理
①心理护理
• 应向病人适当作解释工作, 消除其思想顾虑和悲观情绪, 取得理解和合作,必要时可 酌用镇静剂 。
②休息
• 协助做好生活护理,保持周围环境安静、整洁, 保证病人休息。
③饮食
•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清淡、 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避免过饱,增 加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有心功能 不全的病人应限制钠盐摄入,对服用利尿 剂者应鼓励多进食富含钾盐的食物,如桔 子、香焦等,避免出现低钾血症而诱发心 律失常。
流电复律 • 抗凝:预防栓塞 • 治愈:RFCA
房颤的抗凝治疗
• 房颤患者有较高的栓塞发生率,应长 期抗凝治疗
• 一般主张口服华法令,使凝血酶原时 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03.0之间
• 不宜用华法令者改用阿斯匹林,每日 300mg
• 警惕抗凝药物的出血并发症
房扑与房颤的护理①心理护理来自• P-R间期:时间:0.12-0.20s。 • QRS波群:QRS间期在0.06-0.10s范围内。
房颤与房扑病因
• 阵发性: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 • 持续性: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
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心包炎、 酒精中毒、甲亢、肺栓塞、心衰、 心脏手术
房扑
• 特征: • 1.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间隔相等的
房颤的分类
• 持续时间: 1.阵发性:<48h 2.持续性:>48h 3.永久性:>6month
• 发生原因:器质性心脏病、心脏以外的疾 病、特发性(孤立性)
• 心室率快慢:快速性房颤(心室率>110次/ 分)
房颤的治疗
• 病因治疗 • 控制心室率:洋地黄 • 预防复发 • 复律:奎尼丁、心律平、胺磺酮、同步直
⑥ 用药护理
①心理护理
• 应向病人适当作解释工作, 消除其思想顾虑和悲观情绪, 取得理解和合作,必要时可 酌用镇静剂 。
②休息
• 协助做好生活护理,保持周围环境安静、整洁, 保证病人休息。
③饮食
•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清淡、 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避免过饱,增 加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有心功能 不全的病人应限制钠盐摄入,对服用利尿 剂者应鼓励多进食富含钾盐的食物,如桔 子、香焦等,避免出现低钾血症而诱发心 律失常。
流电复律 • 抗凝:预防栓塞 • 治愈:RFCA
房颤的抗凝治疗
• 房颤患者有较高的栓塞发生率,应长 期抗凝治疗
• 一般主张口服华法令,使凝血酶原时 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03.0之间
• 不宜用华法令者改用阿斯匹林,每日 300mg
• 警惕抗凝药物的出血并发症
房扑与房颤的护理①心理护理来自• P-R间期:时间:0.12-0.20s。 • QRS波群:QRS间期在0.06-0.10s范围内。
房颤与房扑病因
• 阵发性: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 • 持续性: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
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心包炎、 酒精中毒、甲亢、肺栓塞、心衰、 心脏手术
房扑
• 特征: • 1.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间隔相等的
房颤的分类
• 持续时间: 1.阵发性:<48h 2.持续性:>48h 3.永久性:>6month
• 发生原因:器质性心脏病、心脏以外的疾 病、特发性(孤立性)
• 心室率快慢:快速性房颤(心室率>110次/ 分)
房颤的治疗
• 病因治疗 • 控制心室率:洋地黄 • 预防复发 • 复律:奎尼丁、心律平、胺磺酮、同步直
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的临床应用课件39页PPT
![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的临床应用课件39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5442e3fd52ea551811a68755.png)
停止给药标准
①转为窦性心律 ; ②QTc > 550 ms ; ③心室率 < 50 次/ min ; ④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
疗效评价
有效 :
①给药开始后90 min内转为窦性心律(包括成功 转复后又复发者)。
②房颤或房扑在给药开始后90 min至4 h转为窦 性心律者。
疗效评价
无效 : 用药后未转复 。
房颤引发室颤者占18%
室颤
转复房颤
药物治疗
保持窦性心律 电复律
起搏治疗
控制心室率 消融术
+抗凝治疗
房颤复律及维持窦律的药物主要是离子通道阻 滞剂,按其作用的特点分为三类:
• IA类:奎尼丁、丙吡胺、普鲁卡因胺。 • IC类:氟卡尼、普罗帕酮、莫雷西嗪。 • III类:多非利特、索他洛尔、伊布利特、可达龙、决
mm Hg 或 > 110mm Hg ; ⑦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未控制的甲亢; ⑧QTc ≥440 ms 。
药物
富马酸伊布利特注射液 (安徽产) 规格 1 mg∶10 mL
给药方法
在心电、血压监测下于 10 min 内静脉注射伊 布利特 1 mg,如给药后 10min 仍未转复为窦 性心律 ,重复前述治疗 1 次 。
3. 促进平台期Ca内流
QRS
QT QRS N
T N
J Pharmacol Exp Ther, 1998;286(1): 9-22 Cardiovasc Pharmacol, 1995;25, 336-340
伊布利特通过上述机制达到延长心房和心室心 肌动作电位时限 、延长 QT 间期和有效不应期 的作用 ,从而终止 AF 和 AFL 转复为窦性心律 。
安全性评价
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PPT课件
![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aa83f9069dc5022aaea0077.png)
15
6
2018/10/27
7
房颤治疗焦点
4 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1. 病情不稳的病人要紧急电复律治疗
2. 控制心室率
3. 转复心律
4. 指征明确开始抗凝治疗
2018/10/27 8
房颤率控制
治疗目标:
静息时心室率<100bpm,运动时心室率 <120bpm
药物选择:钙通道阻滞剂 Nhomakorabea维拉帕米或硫氮卓酮)和 β阻滞剂(艾司洛尔或美多洛尔);低血压和 心力衰竭时推荐洋地黄;电转复不能成功的患 者,可使用胺碘酮
频率 200 - 500 次/分 分为粗颤和细颤
2018/10/27
12
心电图检查
心室扑动呈正弦图形,波幅大而规则,频 率200~250次/分。 心室颤动的波形、振幅与频率均极不规则, 无法辨认QRS波群、ST段与T波。
2018/10/27
13
预激综合症伴房颤恶转为室颤
2018/10/27
14
2018/10/27
2018/10/27 3
心房扑动
2018/10/27
4
心房扑动
2018/10/27
5
房颤
房颤的心电图特征 1、正常P波消失,代以大小不等、形状 各异的颤动波(f波),V1导联最明显。 2、房颤波的频率为350~600次/分。 3、RR绝对不齐,QRS波一般不增宽。
2018/10/27
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
房扑和房颤
房扑 房扑往往有不稳定的倾向,可恢复窦性心律 或进展为心房颤动,但亦可维持数月或数 年。 心房扑动的心室率不快时,患者可无症状。 房扑伴有极快的心室率,可诱发心绞痛与 充血性心力衰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些患者房颤产生机制是右心房内存在一个大的折返波,当其变 得不稳定时,产生出多个继发的小波而引起房颤,临床上消除了 房速或房扑,则房颤也不再发生。
近年来的研究及射频消融经验证实,部分房颤病人的发生,与肺 静脉内的肌袖的电活动有关,尽管机制存在争议,但对肺静脉的 电隔离,可以治愈房颤,成功率在30%-95%之间,但复发率也高, 达30%-50%
2020年10月2日
4
房扑的解剖基础
➢ 峡部依赖性右房房扑
完整的大折返环包括:位于三尖瓣和下腔静脉之间的界嵴、房间 隔、右房前上壁、以及连接到界嵴的前侧壁。界嵴是缓慢传导的 关键部位,使折返得以维持的基础。
➢ 非峡部依赖性
其心房内的大折返环不累及界嵴,其折返环路中同样存在关键的 缓慢传导区
➢ 非典型性房扑
房扑与房颤的关系
2020年10月2日
1
临床体会
➢ 房扑与房颤可以同时存在,其共存的发生 率达20%-56%,
➢ 房扑与房颤在发作时可以相互转换 ➢ 房扑、房颤在病史上并不是一连续的发展
过程 ➢ 由于客观资料的缺乏,明确的阐述房扑与
房颤的关系十分困难。
2020年10月2日
2
房扑与房颤的临床概况
➢ 房扑在50岁以下的人 群发病率为0.05%,随 着年龄的增长,80岁
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增 加为5.87%,男女发病 率比为2.5:1。
➢ 房颤更为常见,50-59 岁的人群房颤发病率 达到0.5%,80岁以上 达8.8%。随年龄增长 达10%以上。
2020年10月2日
3
根据折返环路---房扑分型
峡部依赖性, 非峡部依赖性(损伤性大折返型房性心动过
速), 非典型性(在机制上与粗房颤难于区分)生机制 (1)
多个子波折返激动
2020年10月2日
➢ 房颤时心房激 动电位标测
➢ Cox的Maze外 科手术治疗效 果
➢ Swartz的 Maze导管线 性消融治疗效 果
8
房颤发生机制 (2)
主导环+多个继发子波
房颤时心房激动 电位标测
Ic类AAD相关房 扑
房扑线性消融后, 房颤消失
2020年10月2日
5
房扑的治疗
峡部依赖及非峡部依赖房扑
• 射频消融得到根治,
非典型性房扑的治疗相对困难,
• 与房颤的治疗基本一致。
2020年10月2日
6
房颤可能的机制
➢ 房颤的机制更为复杂,到目前为止,依然不清。
Moe假设的AF的基础是由心房存在随机无序的多个折返环,在治 疗上,主要采用外科迷宫或改良迷宫术,或使用射频和冷凝模拟 外科方式进行消融治疗。
2020年10月2日
12
房扑与房颤之间的转化及机制
➢ 人的典型的I型房扑进行电生理检查时发现,房扑与房颤的转化关系与 动物不同,89例房扑患者无一例发生房扑向房颤的自然转化,即使在 使用腺苷时,也未发生房扑向房颤的转化。而这些病人中,有10例患 者在出现了无序的房颤后,经过右房侧壁的电静止期,以及激动的进 一步延迟,转化为相对有序的房颤,最后转化为典型房扑的现象,而 且在房颤发生时,沿小梁化的右房游离壁,房颤波的激动方向决定了 房扑折返的方向(6)。根据近年来射频消融治疗典型房扑的经验,在 三尖瓣环至下腔静脉间的阻滞线的形成,可治愈绝大多数的房扑患者, 而且,临床经验表明,尽管腺苷可缩短不应期,但并不会使大多数的 房扑转化为房颤,支持心房内存在的天然的解剖屏障,是房扑形成的 基础,与房颤的发生机制截然不同
有关,当二者同时存在时,术后发生房颤的的比率为40%,只存在一个 参数时,发生率为20%,没有房颤与心功能不全时,发生率仅为10%
2020年10月2日
14
房颤的发生率在房扑消融后下降 50%
从理论上讲,房扑的发生机制与房颤的发生机 制不同,为什么消融房扑会使房颤的发生率下 降
可能的原因:房扑的根治,有助于限制和逆转 房扑反复发作对心房的电重构,使心房不应期 正常化,从而从机制上减少房颤发生的可能。
➢ 可能机制是:抗心律失常药物通过减慢传导或延长心房不 应期,使折返激动只有当界嵴包括在折返环路内时才能得 以维持。
2020年10月2日
11
房扑与房颤之间的转化及机制
➢ 在动物实验中发现,房扑和房颤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房扑 可以自发的,活给予三磷酸腺苷后转化为房颤,而房颤也 可以自发的转化为房扑,在转换过程中,右房游离壁的等 时标测显示:沿小梁化的右房,主要在终末嵴区域存在着 功能性阻滞线,功能性阻滞线的逐渐延长,决定了房颤向 房扑的转化。ATP是这条阻滞线缩短,从而导致房扑转化 为房颤。
2020年10月2日
9
2020年10月2日
房颤发生机制 (3)
异位局灶自律性
➢ 肺静脉起源早搏诱 发阵发性房颤
➢ 肺静脉早搏消融后 可治疗房颤
➢ 起源心房其他部位 的局灶性房颤
10
Ic类药物敏感性房颤
➢ 有些房颤病人,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Ic类普罗帕酮或III 类胺碘酮),可使房颤变为大折返波的房扑,对房扑进行 经典的右房下部的峡部线性消融后,继续服用上述抗心律 失常药物房颤可以得到控制,这种病人约占房颤病人中的 10%
2020年10月2日
13
房扑射频消融后房颤出现情况及 可能机制:
➢ 典型的房扑消融后临床观察发现的现象,
许多临床报道房扑患者射频消融后出现房颤的发生率为6-22% 术前房颤的发生率为20-56%,术后仅为6-22%,房颤的发生率在房扑消
融后下降50%,。 对房颤的发生因素分析显示:房颤的发生与术前存在房颤和心功能不全
➢
2020年10月2日
16
演讲完毕,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reading! In order to facilitate learning and use, the content of this document can be modified, adjusted and printed at will after downloading. Welcome to download!
2020年10月2日
15
10%的患者房扑消融后出现了新 的房颤
➢ ,房扑消融术本身是否是术后出现房颤的 原因?即手术本身是否有致心律失常作用?
首先有关Holter地回顾性总结发现,不少患者 存在着无症状的房性心律失常,包括房颤,很 难说术后出现房颤的患者术前没有房颤。另外,
由于房扑消融的消融线是消融房颤的基本线条 之一,不支持其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
近年来的研究及射频消融经验证实,部分房颤病人的发生,与肺 静脉内的肌袖的电活动有关,尽管机制存在争议,但对肺静脉的 电隔离,可以治愈房颤,成功率在30%-95%之间,但复发率也高, 达30%-50%
2020年10月2日
4
房扑的解剖基础
➢ 峡部依赖性右房房扑
完整的大折返环包括:位于三尖瓣和下腔静脉之间的界嵴、房间 隔、右房前上壁、以及连接到界嵴的前侧壁。界嵴是缓慢传导的 关键部位,使折返得以维持的基础。
➢ 非峡部依赖性
其心房内的大折返环不累及界嵴,其折返环路中同样存在关键的 缓慢传导区
➢ 非典型性房扑
房扑与房颤的关系
2020年10月2日
1
临床体会
➢ 房扑与房颤可以同时存在,其共存的发生 率达20%-56%,
➢ 房扑与房颤在发作时可以相互转换 ➢ 房扑、房颤在病史上并不是一连续的发展
过程 ➢ 由于客观资料的缺乏,明确的阐述房扑与
房颤的关系十分困难。
2020年10月2日
2
房扑与房颤的临床概况
➢ 房扑在50岁以下的人 群发病率为0.05%,随 着年龄的增长,80岁
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增 加为5.87%,男女发病 率比为2.5:1。
➢ 房颤更为常见,50-59 岁的人群房颤发病率 达到0.5%,80岁以上 达8.8%。随年龄增长 达10%以上。
2020年10月2日
3
根据折返环路---房扑分型
峡部依赖性, 非峡部依赖性(损伤性大折返型房性心动过
速), 非典型性(在机制上与粗房颤难于区分)生机制 (1)
多个子波折返激动
2020年10月2日
➢ 房颤时心房激 动电位标测
➢ Cox的Maze外 科手术治疗效 果
➢ Swartz的 Maze导管线 性消融治疗效 果
8
房颤发生机制 (2)
主导环+多个继发子波
房颤时心房激动 电位标测
Ic类AAD相关房 扑
房扑线性消融后, 房颤消失
2020年10月2日
5
房扑的治疗
峡部依赖及非峡部依赖房扑
• 射频消融得到根治,
非典型性房扑的治疗相对困难,
• 与房颤的治疗基本一致。
2020年10月2日
6
房颤可能的机制
➢ 房颤的机制更为复杂,到目前为止,依然不清。
Moe假设的AF的基础是由心房存在随机无序的多个折返环,在治 疗上,主要采用外科迷宫或改良迷宫术,或使用射频和冷凝模拟 外科方式进行消融治疗。
2020年10月2日
12
房扑与房颤之间的转化及机制
➢ 人的典型的I型房扑进行电生理检查时发现,房扑与房颤的转化关系与 动物不同,89例房扑患者无一例发生房扑向房颤的自然转化,即使在 使用腺苷时,也未发生房扑向房颤的转化。而这些病人中,有10例患 者在出现了无序的房颤后,经过右房侧壁的电静止期,以及激动的进 一步延迟,转化为相对有序的房颤,最后转化为典型房扑的现象,而 且在房颤发生时,沿小梁化的右房游离壁,房颤波的激动方向决定了 房扑折返的方向(6)。根据近年来射频消融治疗典型房扑的经验,在 三尖瓣环至下腔静脉间的阻滞线的形成,可治愈绝大多数的房扑患者, 而且,临床经验表明,尽管腺苷可缩短不应期,但并不会使大多数的 房扑转化为房颤,支持心房内存在的天然的解剖屏障,是房扑形成的 基础,与房颤的发生机制截然不同
有关,当二者同时存在时,术后发生房颤的的比率为40%,只存在一个 参数时,发生率为20%,没有房颤与心功能不全时,发生率仅为10%
2020年10月2日
14
房颤的发生率在房扑消融后下降 50%
从理论上讲,房扑的发生机制与房颤的发生机 制不同,为什么消融房扑会使房颤的发生率下 降
可能的原因:房扑的根治,有助于限制和逆转 房扑反复发作对心房的电重构,使心房不应期 正常化,从而从机制上减少房颤发生的可能。
➢ 可能机制是:抗心律失常药物通过减慢传导或延长心房不 应期,使折返激动只有当界嵴包括在折返环路内时才能得 以维持。
2020年10月2日
11
房扑与房颤之间的转化及机制
➢ 在动物实验中发现,房扑和房颤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房扑 可以自发的,活给予三磷酸腺苷后转化为房颤,而房颤也 可以自发的转化为房扑,在转换过程中,右房游离壁的等 时标测显示:沿小梁化的右房,主要在终末嵴区域存在着 功能性阻滞线,功能性阻滞线的逐渐延长,决定了房颤向 房扑的转化。ATP是这条阻滞线缩短,从而导致房扑转化 为房颤。
2020年10月2日
9
2020年10月2日
房颤发生机制 (3)
异位局灶自律性
➢ 肺静脉起源早搏诱 发阵发性房颤
➢ 肺静脉早搏消融后 可治疗房颤
➢ 起源心房其他部位 的局灶性房颤
10
Ic类药物敏感性房颤
➢ 有些房颤病人,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Ic类普罗帕酮或III 类胺碘酮),可使房颤变为大折返波的房扑,对房扑进行 经典的右房下部的峡部线性消融后,继续服用上述抗心律 失常药物房颤可以得到控制,这种病人约占房颤病人中的 10%
2020年10月2日
13
房扑射频消融后房颤出现情况及 可能机制:
➢ 典型的房扑消融后临床观察发现的现象,
许多临床报道房扑患者射频消融后出现房颤的发生率为6-22% 术前房颤的发生率为20-56%,术后仅为6-22%,房颤的发生率在房扑消
融后下降50%,。 对房颤的发生因素分析显示:房颤的发生与术前存在房颤和心功能不全
➢
2020年10月2日
16
演讲完毕,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reading! In order to facilitate learning and use, the content of this document can be modified, adjusted and printed at will after downloading. Welcome to download!
2020年10月2日
15
10%的患者房扑消融后出现了新 的房颤
➢ ,房扑消融术本身是否是术后出现房颤的 原因?即手术本身是否有致心律失常作用?
首先有关Holter地回顾性总结发现,不少患者 存在着无症状的房性心律失常,包括房颤,很 难说术后出现房颤的患者术前没有房颤。另外,
由于房扑消融的消融线是消融房颤的基本线条 之一,不支持其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