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解题技巧之——逆向思维的运用
逆向解题思路在高中地理解题中的运用
逆向解题思路在高中地理解题中的运用作者:***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21年第04期高考地理综合題中含有有效信息的材料类型不一,如文字、地图、表格等。
因此,解题的思维起点也不是唯一的,但其终点却是唯一的。
所以,根据正向思维去解题,同学们易受多种思维起点影响。
如果同学们能很好地利用逆向思维,从答题的终点出发进行解题,那么对减少综合题的失分率是非常有利的。
所谓逆向解题思路是指从思维终点出发,结合已知信息进行推理判断,最终得出正确答案。
一、注重相关例题讲解逆向解题思路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思路。
同学们要认真研究高中地理内容,把握教材重点与难点,尤其应注重筛选典型例题,思考如何运用逆向解题思路准确解题。
【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广西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全国70%的水果都可以在此找到生存的地域。
广西既有热带、亚热带水果,也有温带水果。
简述我国70%的水果都可以在广西找到生存地域的原因。
解析:运用逆向思维,从结果出发进行推理。
我国70%的水果都可以在广西找到生存地域,说明广西的自然条件多样,适合多种水果的生长。
可从气候、地形等角度进行分析。
由纬度可知,广西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水热条件优越。
广西多山地、丘陵,地形复杂多样,有多样的局地气候。
二、注重应用训练为掌握逆向思路的解题技巧,在解题中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同学们应开展训练活动以进行巩固。
【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加里曼丹岛,地处亚欧板块南部,地质稳定,几乎无活火山。
岛内森林密布,树木高大稠密。
该岛土壤贫瘠,树木不能每年结果。
分析该岛土壤贫瘠的原因。
解析:土壤的主要成分为矿物质、有机质、空气与水分。
养分主要来源于矿物质与有机质,肥力大小主要取决于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多少。
运用逆向思维解答该题时,就要从结果出发进行推理。
土壤贫瘠说明矿物质和有机质含量少。
由纬度可知,该岛气候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光照、水分和热量充沛,植被生长速度快,因此土壤养分消耗快。
高考地理解题技巧之——逆向思维的运用
高考解题技巧之——逆向思维的运用高考试题具有“情境创设鲜活,设问巧妙灵活,测量目标明明确”的特点,试题设置时都会突出“联系实际”的风格,同时为了实现“选拔性”能力立意的考核目标,大多会为考生创建学以致用的地理思维展示平台,并贯彻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核心立场与基本功能,有很多试题会要求解题者在分析时抛弃传统的固有思维,结合着着所学知识进行逆向思维,以更好的检测答题者的地理必备知识能力与综合思维能力。
今天我们从几道高考题上来分析一下如何打破常思维,突破惯性牢笼。
1、河口没有形成三角洲2008全国卷1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3)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16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强调的是三角洲的形成,即便是平常的练习中也是。
可高考中却打破常规,不走寻常路,以河口没有形成三角洲的原因来考查解题者的地理知识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以逆向思维从三角洲形成的原因反推这里为何没有三角洲存在,也就是说形成三角洲的因素在此区域不能够满足。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三解洲的形成过程成原因:三角洲形成过程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流入海洋时,河流入海口处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缓,河流所携带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其它原因:入海口处水浅、入海口处不易形成强大的波浪与海流等。
(泥沙形成三角洲需要过程:流水侵蚀——流水搬运——流水堆积)反向思考:河流三角洲其实是流水堆积形成的地貌中的一种。
它的形成自然跟河流泥沙堆积有关,如果我们对知识能达到深度的理解,就可以再推进一步想到这跟泥沙来源的多少和泥沙是否容易堆积这两方面有关,对这两条内容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解释,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泥沙来源少可能是森林覆盖率高,水土流失少;流经地岩性较硬,不易侵蚀;上游建大坝或其它原因泥沙量少等。
而不易堆积,则可能是因为水流速度急不能堆积,或者是虽有堆积,但此处地壳一直下沉,外貌上看不出来。
答题时结合具体材料信息进行填充,比如本题图中经纬度信息——刚果盆地,热带雨林;等高线信息——河口处等高线较密,流水急。
基于思维能力提升的地理综合题的解题策略——以近年全国高考卷为例
高考地理综合题的得分率明显低于选择题的得分率,如2020年某省考生全国Ⅰ卷选择题的得分率是51.43%,而综合题得分率是38.04%,低于选择题13.39个百分点,可见,综合题解题准确率已成为考生提高地理高考成绩的主要瓶颈。
因此,高中地理教学如何提高学生解答综合题的思维能力,是一线地理教师亟需探讨的问题。
地理综合题的解题步骤一般分为四步,即审清题目—解读信息—构建思路—规范表述,每一步都有具体的解题要求,如图1所示。
在构建解题思路时,选择合适的解题策略至关重要。
本文结合近年来全国高考综合题从七种解题策略出发,分析综合题解题思路的构建。
图1一、图解法图解法解题是一种思维的可视化过程。
思维可视化是指以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把原本不可见的思维路径、结构、方法及策略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1]。
通俗地讲,就是把大脑中的思维“画”出来的过程。
例1.(2016年全国Ⅰ卷第36题摘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
喜光,根系发达。
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
横县(广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茉莉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
(1)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
【图解分析】解答该题时,学生往往套用思维模板:“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甚至答气候等区位因素,而不是根据材料信息与设问的具体条件,现场进行逻辑推理,构建答题思路。
答题应注意设问的限定条件“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依据限定条件获取答案。
画图2示意图有利于理清解题思维,从而得出答案: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平坦便于种植茉莉;排水良好,土壤不会过湿;离河较近,便于灌溉,且不易受洪水侵袭;土层深厚且疏松,利于茉莉根系发育;冲积平原土壤肥沃。
图2二、逆向思维法逆向思维法亦称目标反推法,该策略的基本思路是从目标状态出发向初始状态反推,直至达到初始状态为止,然后再由初始状态沿反推路线一步步正向求解[2]。
高考地理微专题:逆向思维(共15张PPT)
逆向思维 · 示例
降水与水源的关系 一般性思维
正比
降水较多,水源充足 降水较少,水源缺乏
反比
降水较多,水源不足 降水较少,水源充足
① ②
有没有逆向思维所说的情况出现? 有
①我国西南云贵高原,降水充足,但是因为喀斯特地貌广布、 裂隙发育充分,地表水大量渗漏到地下,导致地表灌溉水出合理解释。(8分)
逆向思维 · 真题重现
【2016·新课标卷】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8分)
河上很少有桥 逆向思维
不必要性: ①人们出行、经济发展需求不大
②桥的替代性交通方式方便
不可行性: ①自然环境不适宜建桥
逆向思维 · 真题重现
【2008·全国1卷】36.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⑶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6分)
逆向思维 · 真题重现
【2008·全国1卷】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⑶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6分)
不利于形成三角洲 逆向思维 有利于形成三角洲
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 · 目录
一、概述
二、真题应用 三、备考策略
逆向思维 · 概述
“逆向思维” ,是指从所面对问题的反方向来思考问题,并且将 反方向思考得出来的结论进行逆推,最终得出所面对问题答案的一种 思维方式。
人们往往习惯于沿着问题所提出的方向,被牵着鼻子去思考问题, 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反常的问题,如果能从其反向进行 思考,并根据反向思考得出的结论,进行逆推,得出正向问题的答案, 反而会使问题的解决简单化。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微专题逆向思维在高考解题中的应用ppt
逆向思维在高考解题中的应用
1.研究题意寻果 2 逆向思维推因 3.答题思路构建 4.有理有据作答
追本溯源
题1.【2014·海南卷21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在冷湿环境下,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逐渐堆积,形成泥炭。图9所示岛屿泥炭 资源丰富。 分析该岛屿适宜泥炭形成的冷湿环境的成因。
1.研究题意寻果 2 逆向思维推因 3.答题思路构建 4.有理有据作答
按逆向思维的解题思路进行,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该岛屿纬度较高,常年盛行西风(位于西风带),受海洋(寒流)影响(4 分);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较均匀,(一年中雨日较多),日照时间少(2分);年均温 较低,蒸发弱(2分);地势地平(地形以平原为主),河流落差小,排水不畅。(2分)
1.研究题意寻果 (1) 行为动词。仔细审读问题项的行为动词可获得与标准答案 指向的相关信息,利于把握试题要求,揣测考查目的。若是 “写出”、“指出”、“说出” ,可简述,不需分析。如题干中有 “分析” 、“阐析” 、“说明” ,则需据材料展开论述。 (2) 中心词。题中的行为动词“分析”指向的名词为“成因”,也 就是说解题的重点在于分析成因。 (3) 修饰词。修饰词常为形容词或副词,用来修饰或者限制题 干里的关键部分或中心词。本题题干中修饰成因的是“泥炭形 成的冷湿环境”。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微专题逆向思维在高考解题中的应用pp t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微专题逆向思维在高考解题中的应用pp t
追本溯源
题1.【2014·海南卷21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在冷湿环境下,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逐渐堆积,形成泥炭。图9所示岛屿泥炭 资源丰富。
分析该岛屿适宜泥炭形成的冷湿环境的成因。
追本溯源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提高高三地理课堂复习效率.doc
逆向思维在地理复习课堂中的应用【摘要】逆向思维是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思维品质,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必备的一种思维品质。
对于习惯正向思维的学生,若及时点拨并引导他们进行逆向思维,可扩展其思维联想,对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本文就逆向思维方式在地理课堂复习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逆向思维;提高;复习效率1.绪论在复习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大纲上要求的内容掌握了,但做起题目来仍感觉比较棘手,有时甚至无从下手。
其原因在于,基础知识都己经掌握,但对知识点的应用还相对缺乏。
题目是千变万化的,题目给的背景材料也是五花八门,如何把掌握的知识准确、完整、有针对性地应用到题目所涉及的问题当中,并且给出严谨的、科学的、准确的、全面的解答,还需要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的实现就是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得到提高的过程。
那么,如何实现这个过程呢?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采取逆向思维的方法尤为重要。
2.正文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几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
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反面进行深入的探索。
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实际上就是以“出奇”来达到“制胜”,逆向思维使创新活动充满创造的活力。
如果学生有逆向思维的能力,从问题的反而去剖析、理解、应用、推理、设想,他就能突破思维定势的藩篱,较为容易的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寻找到恰当的路径和解题方法,使解题过程简洁、明了,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复习效率,也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项教学任务。
那么如何把逆向思维的方法运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中, 提高课堂的复习效率呢?一、由果引因在地理复习课中,如果我们按一般程序,通过正向思维教学让学生重新回顾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虽然条理清楚,但教师学生都易出现照本宣科,课堂氛围略显乏味,不仅学生能力没有得到提高,课堂复习效率也显得低下。
高考地理复习经验之十种思维方法
高考地理复习经验之十种思维方法高考地理复习经验之十种思维方法1、聚合思维法是指从不同来源,不同方向探索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方法。
如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教授通过长期对气温、气压、风向和湿度等气候要素的观察,并仔细观察冰的初冻、融化以及物候现象等,得出了我国近五千年以来的气候变化规律。
2、逆向思维法这是以背道常规现象、由结论推原因或条件的思维方式。
如,近年来在青藏高原发现了岩溶地形,这一反常现象怎样解释?按青藏高原现在的自然条件,不能形成岩溶地貌。
但如果反过来由果索因,从青藏高原的发展历史来探寻答案,则问题就解决了。
3、假设思维法这种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科学假说。
由于受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某些现象不能确切了解其产生和发展规律,往往借助猜测,作出假定说明。
如魏格纳用这种方法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科学家们对地中海未来的情形提出了消亡说、干涸说、扩展说三种假设。
4、发散思维法发散思维又叫扩散思维,是指当遇到一个问题,以解决这一问题为目标,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智力活动,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
如植树造林有什么作用?用发散思维就8、演绎思维法这是由一般地理原理推断个别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的思维方法。
如地中海式气候的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非洲大陆西南角属地中海式气候,所以这里必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9、归纳思维法归纳思维是由一系列具体地理事实材料概括出一般地理原理,或者是由一些特殊地理事物推导出一般地理原理的思维方法。
如我国北方的黄河,海河,辽河等河流,除了它们各自的特性之外,都具有含沙量大,水位变化大,冬季结冰等共同特点,这些特点加以归纳,即可得出中国北方河流水文的一般特征。
10、选言排除法选言排除法是指为了找到正确答案,根据现有材料作出一系列的假定,然后通过验证,逐一排除那些站不住脚的假定,余下的一种就是正确答案。
如世界地势最低的国家是:(1)芬兰(2)瑞士(3)冰岛(4)荷兰,本题用选言排除法,确定答案为(4)。
强化逆向思维训练精准对接高考地理试题
强化逆向思维训练精准对接高考地理试题纵观2022年全国高考文综卷Ⅰ、卷Ⅱ地理试题,呈现四个突出特点。
结合四个特点,地理教师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备考的精准性。
一、地理试题考查的突出特点〔一〕凸显逆向思维考查逆向思维是一种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思维方式。
教师在日常的地理教学活动中根本以正向思维训练为主导,缺少逆向思维的开发,但2022年全国高考文综卷Ⅰ、卷Ⅱ均出现了多分值考查逆向思维的地理试题。
〔见表1〕〔二〕注重地理实践力考查2022年全国高考文综卷Ⅰ、卷Ⅱ地理试题根本以真实情景为背景材料,如研学旅行的实践成果、野外实习的地理结论、科学研究成果等,地理实践力考查占比拟高,凸显地理学科特色。
下表为对考查地理实践力试题的分析。
〔见下页表2〕〔三〕偏重思维过程的考查2022年全国高考文综卷Ⅰ、卷Ⅱ的综合测试题加强了对地理原理推导过程的考查,学生需要依托地理要素推导未知地理要素的特点和区域特征。
下表为对考查地理要素内在关联性试题的分析。
〔见表3〕〔四〕坚持地理原理的延續性考查2022年全国高考文综卷Ⅰ、卷Ⅱ坚持地理原理的延续性考查。
有些是不同年份的试题材料发生改变,但考查的地理原理不变;有些是考查的区域不变,但考查的地理原理等发生变化。
下表为对考查区域〔长白山〕连续性试题的分析。
〔见表4〕二、地理学科精准备考的策略针对试卷凸显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逆向思维的训练。
教师可将典型试题的结论和设问互换,引导学生逆向推导地理规律;对于高考经常考查、延续性考查的内容,可引导学生进行地理原理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比拟研究;设置简单的问题或者原创试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质疑和论证,切实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和关键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以适应新高考一核四层四翼的要求。
〔一〕强化逆向思维训练1.逆向思维训练策略在深入研究教材的根底上,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教材地理原理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双向推导,也可将试题条件和设问互换,改编试题,并对试题进行分析和论证,还可重新选取素材,研发逆向思维的原创试题。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解题中的创新 反弹琵琶,逆向思维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解题中的创新反弹琵琶,逆向思维【高中地理】高考地理解题中的创新反弹琵琶,逆向思维高中是人生的转折点。
抓紧时间,努力学习,为将来打好基础,组织好学生高考地理问题解决创新:反弹琵琶,逆向思维:高考地理解题中的创新:反弹琵琶,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属于发散思维的范畴。
这是一种寻求差异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逆向思维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逐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学习往往更注重积极思维,长期积极思维形式的思维定势会影响逆向思维的建立。
由于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的转变,需要重新调整心理过程,重构心理过程的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衔接的难度。
对于一些试题的答案,如果你在前进的方向上思考,应用传统的思维方法或根据思维定势,往往是充满了云雾,无法思考,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如果你能从另一个角度逆向思考,就很容易摆脱云雾。
例1:阅读北半球中纬度某地区冬季情况示意图。
图中阴影部分是海洋,空白部分是均匀裸露的陆地。
阅读图表并回答以下问题:B和D处的风向分别为。
[答案]西北风、东南风。
【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在新情况下运用气压相关知识和热循环原理阅读地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问题考察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用常规思维似乎很难解决这个问题,但如果你能做相反的事情,通过逆向思维,困难就可以解决。
要知道B和D的风向,我们应该知道在同一水平面上B和D两侧的气压。
要知道B和D两侧的气压,必须知道B和D两侧的气流方向,根据“阴影部分是海洋,空白部分是均匀裸露的土地”的信息可以推断B和D两侧的气流方向。
由于该地区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根据冬季陆地和海洋的热性质差异,可以得出同纬度冬季海洋温度高于陆地温度的结论。
因此,可以得到该区域的热循环示意图。
通过这种逆向推理思维,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难点。
由于北半球水平移动的物体向右偏移,因此不难找到B D。
这两个地方的风向分别是西北风和东南风。
高考地理解题中的创新思维方法
高考地理解题中的创新思维方法高考地理解题中的创新思维方法高考地理试题突出力量立意,重视对同学的素养和潜能的考查,尤其是对同学的制造力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思维方法的把握显得格外重要,把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也就能够机敏机动地快速寻求最佳思维,最简便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从而使难点迎刃而解。
一、反弹琵琶,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属于发散性思维的范畴,是一种制造性的求异思维,提高逆向思维力量,对于提高同学的科学思维水平,使之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学习往往对正向思维关注较多,长期正向思维形式的思维定势会影响逆向思维的建立。
由于经正向思维转向逆向思维需要重新调整心理过程,重建心理过程的方向,这在肯定程度上增加了正逆向思维联结的难度。
有些试题的解答,假如顺向思维,应用常规思维方法或依据思维定势来考虑,往往云雾袅绕,百思不得其实,难以找到解题的切入点,而假如能换个角度进行逆向思维,就简洁拨开云雾、茅塞顿开。
例1,读北半球中纬度某地区冬季状况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海洋,空白部分为均质裸地,读图回答下列问题:B、D两处的风向分别为。
[答案]西北风、东南风。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同学读图力量以及在新情景下应用气压的有关学问和热力环流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力量,此题考查了同学规律推理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此题的解答假如用常规思维显得有困难,但是假如能够反其道而行之,通过逆向思维,则难点可迎刃而解。
要知道B、D的风向,就应当知道同一水平面上B、D两侧的气压凹凸,而要知道B、D两侧的气压凹凸,也就必需知道B、D两侧的气流方向,而B、D两侧的气流方向可依据题目“阴影部分为海洋,空白部分为均质裸地”这一信息来推断,由于此地区为北半球中纬度,依据冬季陆地和海洋的热力性质的差异,可得出,同一纬度冬季海洋温度比陆地高,由此,可得出此地区的热力环流示意图,通过这种逆向的推导思维,其实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难点也就破解了,由于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从而不难得出B、D两处的风向分别是西北风、东南风。
运用逆向思维,巧解地理试题
运用逆向思维,巧解地理试题摘要:逆向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在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运用常规思维难以实现而而感到“山重水复”的时候,运用逆向思维去解决,往往能够另辟蹊径,呈现出“柳暗花明”的景象,使问题获得圆满的解决。
在高中地理试题的解答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去分析、运用,可以更为快速与准确的解答问题,有效地提升解题能力,提高学业成绩。
关键词:逆向思维;高中地理;解题一、逆向思维的含义逆向思维是针对问题的反方向来思考,并将思考的结果进行逆推,最终得出所面对问题答案的—种思维方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思维过程都有一个与之相向与逆向的思维联结。
逆向思维则善于从对立的角度、相反的方向、互逆的路线去思考问题,能随时逆转心理过程,表现出灵活性和较强的思维调节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习惯于用固定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这种单维度的思维方式缺乏广度和深度,还会束缚住人们的头脑,使思维日趋机械化,扼杀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逆向思维改变了认识事物的常规思维方式,能够激发超常的思维效应,从而获得较大的创新。
应用好逆向思维能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克服思维方式的单一、理解的片面、方法的局限,孕育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意识,能使其打破常规途径和方法去解答问题,从而提升了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二、逆向思维的特点逆向思维一种创新的行之有效的科学思维方式。
它能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从事物或问题的相反方向去思考问题、分析研究和探索新事物、解决新问题。
因此,逆向思维具有批判性、新颖性、创造性等特点。
1.批判性逆向思维从相反方向看问题,是对传统、习惯、常规的正向思维的批判和挑战,它需要解除条条框框的束缚,抛去司空见怪的想法,不断挑战传统的思维模式。
因此,逆向思维的前提就是反思、批判旧的东西,用怀疑、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它能帮助克服习惯、权威、从众等思维定势,破除刻板、僵化的认识模式。
2.新颖性面对问题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常规的正向思维模式去解决,但这种思维方式难以摆脱习惯性的束缚,使思维刻板僵化而不活跃,得到的往往是一些耳熟能详的结果。
高中地理逆向思维在高考地理解题中的应用优秀课件
陆地内循环
淡水湖演 变为咸水
湖
盐分 增加
水量 减少
>
补给 少
蒸发 多
内流湖,盐 分随径流汇 入不断积累
降水少; 冰川融水减少
气候干旱, 蒸发旺盛
思考、归纳:综合题中逆向思维应用的一般方法?
小结2:综合题中逆向思维应用的一般方法?
获取和解读相关的信息(文字、图像、数据材料等); 调用相关的原理和知识,从结果入手,层层推理; 组织答案:倒着推,顺着写。 表达详细 因果关系正确 运用学科术语,是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的重要表现。
高三地理解题小专题
逆向思维在高考地理解题中的应用
[20xx·全国卷Ⅰ]37.〔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以下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直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 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 〔图10〕。扎龙湿地面积广阔,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 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6分〕
洲界
国界 未定国界 C.14:00~15:00
图2
D.17:00~18:00
• 〔20xx全国卷Ⅲ〕贝加尔湖〔图2〕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 说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
7.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C
• A.湖区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径流增多 • 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
〔2〕横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 茉莉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 上。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 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8分〕
• 【参考答案】 〔2〕〔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平坦便于 种植;排水良好,土壤不会过湿;离河较近,便于灌溉,且不 易受洪水侵袭;土层深厚且疏松,利于茉莉根系发育;冲积平 原土壤肥沃。
逆向解题思路在高中地理解题中的运用
逆向解题思路在高中地理解题中的运用发布时间:2021-07-06T08:19:40.686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5月总第372期作者:寇薇[导读] 如果运用逆向解题思路解决习题,就需要从结论着手,反向推理,最终由论点推导出已知信息。
山西省怀仁市第一中学校038300摘要:在高中地理解题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逆向解题思路解决地理习题,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难度系数比较高的习题。
在高中地理知识的讲授中,教师要无形中引导学生运用逆向解题思路解决习题,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让学生快速准确解出习题。
文章主要是对逆向解题思路在高中地理解题中的运用进行探究,希望能给教育者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逆向解题思路高中地理解题一、逆向解题思路的定义逆向解题思路就是学生不运用由原因推到结论、由开始推到终点的思维定势,而是“反常规”由结论推导出原因,由终点推导出开始,从而达到正向解题思路的目的。
学生面对的高中地理习题主要有两种:已知信息和求解问题。
为了更加便利地评卷,或者减少对结论的争议,习题的答案经常都有明确的标准方向。
在正常状况下,考生的任务就是从习题中的已知信息着手,运用平常所学的知识对问题进行推理,最终得出结论。
如果运用逆向解题思路解决习题,就需要从结论着手,反向推理,最终由论点推导出已知信息。
二、如何运用逆向解题思路运用逆向解题思路就是充分考量问题的结论,也就是思维的终点,套用答题模板,根据已知信息项也就是思维的基点探究到本质。
比如,在下面这道习题中,学生就可以运用逆向解题思路解决习题。
在冷湿环境中,没有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逐渐堆积,形成泥炭。
在纬度58°到59°之间,经度51°30′到52°之间存在一个小岛,在这个小岛中的泥炭资源非常丰富。
探究小岛适宜泥炭形成的湿冷环境因素。
学生运用逆向解题思路,可以五步走:1.认真阅读问题,仔细审题。
注意问题项的行为动词。
仔细阅读问题项中的行为动词可以获得与结论相关的信息,这样可以准确把握习题,揣测考官考查学生的目的。
构建逆向思维模式命制地理模拟试题
构建逆向思维模式命制地理模拟试题
逆向思维是一种引导学生抛开传统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构建逆向思维模式来命制地理模拟试题可以促使学生运用非常规思维来思考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以下是一些关于如何构建逆向思维模式来命制地理模拟试题的方法。
1. 利用错误的信息或观点:在试题中故意引入错误的信息或观点,要求学生辨别和纠正错误。
给出一个关于地球形状的错误观点,要求学生解释为什么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并提供正确的相关知识。
2. 提出看似荒谬的问题:提出一个看似不合常理的地理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并解释这个问题的原理。
问学生为什么北极熊不会冻死,然后要求学生从传导热量,毛发保温等方面解释。
3. 要求学生从对立角度思考:给出一个地理问题,要求学生从对立的角度来解释和论证。
问学生为什么人口过多对一个国家是好事,要求学生从人力资源,市场规模等方面给出正面的论证。
4. 引导学生思考多个可能的答案:提出一个开放性的地理问题,要求学生提供多个可能的答案,并解释他们的理由。
问学生为什么一些人认为气候变化是一个政治阴谋,要求学生提供多个可能的理由。
5. 要求学生进行因果推理:给出一个地理现象,要求学生通过因果关系进行推理和解释。
问学生为什么一些地区发生大规模洪水,要求学生提供并解释这些洪水的可能原因。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1讲 选择题常用答题技巧 逆推法课件
现象是厄尔尼诺。其他几项不会有规律地造成每隔几年鱼
.因果搭配不正确 典例分析 读“1937~2005 年内蒙古商都县土地耕垦、人
口、放牧强度和荒漠化面积发展变化图”,回答(1)~(2) 题。
(1)对该县 1937~2005 年土地耕垦、人口、放牧强度和荒漠
1.原因叙述错误
典例分析 墨累—达令盆地是澳大利亚重要的混合农业所
在地。墨累河所处地区降水量少、河流水量不丰。造成该
地降水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B)
A.背东北信风
B.背东南信风
C.背西风
D.寒流经过
解析 结合墨累—达令盆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知该地地处
澳大利亚东南部,受大分水岭影响,处于东南信风背风坡,
增分体验 10 某地理研究小组在下图中不同地区进行地理
研究发现,甲处渔民每隔几年会发现该海域会突然出现大
量死鱼和死鸟,其原因是
()
A.海洋石油污染
B.厄尔尼诺现象
C.酸雨
D.臭氧空洞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海域位于秘鲁渔场,由于特殊年
份海水温度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增暖,冷水
鱼群而大量死亡,海鸟找不到食物而纷纷离去或饿死,该
四、追根溯源——逆推法
[技巧总览] 逆向思维包含多种形式,常见的形式有:逆用知识、逆向推 理、反证法等。突破思维障碍的关键是结合题目给定的信息, 逆向思考,合情推理,最终找到解题思路。执果索因,使思 维顺序倒逆,选择出这一结果或结论的原因或条件。逆推法 (逆向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 维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有利于拓展思路、活化知识、提高解 题能力,又有利于防止思维的僵化、克服习惯性思维。在备 考复习中,应有意识地多做一些与之有关的训练题,学会分 析、推理,从中探索出正确的答案或规律,并注意进行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解题技巧之——逆向思维的运用高考试题具有“情境创设鲜活,设问巧妙灵活,测量目标明明确”的特点,试题设置时都会突出“联系实际”的风格,同时为了实现“选拔性”能力立意的考核目标,大多会为考生创建学以致用的地理思维展示平台,并贯彻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核心立场与基本功能,有很多试题会要求解题者在分析时抛弃传统的固有思维,结合着着所学知识进行逆向思维,以更好的检测答题者的地理必备知识能力与综合思维能力。
今天我们从几道高考题上来分析一下如何打破常思维,突破惯性牢笼。
1、河口没有形成三角洲2008全国卷1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3)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16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强调的是三角洲的形成,即便是平常的练习中也是。
可高考中却打破常规,不走寻常路,以河口没有形成三角洲的原因来考查解题者的地理知识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以逆向思维从三角洲形成的原因反推这里为何没有三角洲存在,也就是说形成三角洲的因素在此区域不能够满足。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三解洲的形成过程成原因:三角洲形成过程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流入海洋时,河流入海口处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缓,河流所携带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其它原因:入海口处水浅、入海口处不易形成强大的波浪与海流等。
(泥沙形成三角洲需要过程:流水侵蚀——流水搬运——流水堆积)反向思考:河流三角洲其实是流水堆积形成的地貌中的一种。
它的形成自然跟河流泥沙堆积有关,如果我们对知识能达到深度的理解,就可以再推进一步想到这跟泥沙来源的多少和泥沙是否容易堆积这两方面有关,对这两条内容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解释,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泥沙来源少可能是森林覆盖率高,水土流失少;流经地岩性较硬,不易侵蚀;上游建大坝或其它原因泥沙量少等。
而不易堆积,则可能是因为水流速度急不能堆积,或者是虽有堆积,但此处地壳一直下沉,外貌上看不出来。
答题时结合具体材料信息进行填充,比如本题图中经纬度信息——刚果盆地,热带雨林;等高线信息——河口处等高线较密,流水急。
反向思考其实是地理综合思维中的一种,也是对知识的一种归纳总结。
参考答案:①入海口附近,泥沙不易沉积,因为地形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
②入海泥沙较少,因为G河在M点以上多流于盆地中,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且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
2、河流要不要截弯取直2016新课标II(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发过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总面积的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
19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并于1931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图4示意罗纳河流域的地形。
(4)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
(6分)一般来说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河流的弯曲河道是要进行取直的,这样便于减少由于流水不畅而造成的洪涝灾害的影响。
可实际上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的。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本题中弯道恢复了又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将思维的触角再拓展得远一些:恢复弯道明显的是延长了河流的长度,截弯取直是为了增加河水的流速,加快河水的通过时间,而此时河水通过此段的时间变长了,则有利于减少洪水到达下一个地点的时间,同时因为有更长的河道容纳水,可以减少河水的峰值;由于河道变长了,湿地面积增加了;河流面积增加,河水中的生物增加,河流的自然生产力也会提升,当然这也恢复了河流的自然状态。
如此用反转的思维去考虑一下,答案基本上也就出来了。
参考答案: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自然河道、沿岸湿地等),扩展河道宽度,延长河流长度,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河流的自然生产力和对污染的净化能力。
(本小题共6分)3、沙丘的形成要水还是要风一般情况下,我们看到沙丘立刻就会联想到如果是在干旱地区是风力堆积而形成,而在河流边侧就会是因为流水搬运、流水堆积而形成。
其实大自然形成的外力作用则不是由我们大家给固化出来的,所以这样的惯性思维在解题时一定要打破,有一个针对农业提到最多的“因地制宜”的原则就是地理解题思维中的一个体现,也可以说这是解题时的一个通则。
在解决具体地理问题时,大脑中的地理思维要注意的是“大尺度与小尺度”,要考虑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整体性与差异性。
比如2014年安徽卷的一题就通过改变大家的惯性思维来进行考查。
2014·安徽卷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
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见图10(b)。
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
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
读图10,完成31~32题。
31.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分布的影响,图10(b)所示地区( )A.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冬半年风速较大B.夏半年以西南风为主,风速较大C.全年以偏南风为主,夏半年风速较小D.冬半年以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小32.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我们主要来看的是本题组中的第32题,看到这里是鄱阳湖与赣江,则大家可能从潜意识里就会迸出来这外力肯定是流水作用了,其实则不然。
细细分析,题干信息里告诉大家了,图中沙岭沙山形成时间较早,颗粒松散(不是流水堆积物的特征),再加上枯水期时水流归入赣江,大片湖滩裸露,上一小题又得出当地盛行西北风,则可推测出沙山应为冬季风将湖滩沙粒搬运至此堆积而成。
这是运用知识的逻辑推断而出来的。
我们也可以突破惯有的知识思维去解决,高考考查时以获取与解读信息为基本技能,所以高考题常会有一定的情境设置,常需结合此情境用地理综合思维去解答。
比如同样此题,如果你能认真的看图的话,可以发现不管是丰水期的湖滩,还是枯水期的赣江,均没有水将沙山淹没或水浸沙山一部分,沙山与湖滩基本没有直接性接触,流水都没有接触到沙滩,则沙山与垄槽侵蚀不可能是流水作用所致。
答案:A C相似高考题:2013全国(新课标2)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松。
图5所示区域中,M 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季季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6分)(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8分)(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8)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 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该题组的第一小题,则打破了教学和学习中的固有思维,特别有首歌里唱道“你是风儿我是沙”,也通常作为老师加深学生记忆理解的一种方法,加剧了一些同学记忆沙丘形成思维模式的固化:沙丘一般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风力沉积形成的。
我们一是要突破沙丘只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的这种常规思维,二是要抓住湿润半湿润地区沙如何能从其载体中脱离而出——流水侵蚀、搬运,这样才能完成此题的解答。
【参考答案】36.(22分)(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3分)(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2分)风沙在此沉积。
(1分)(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2分)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3分)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
(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3分)(3)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2分)河流持续搬运泥沙:(2分)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2分)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2分)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2分)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2分)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2分)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2分)(每名考生选择一种观点做答,所提供的论据应支持所选择的观点,否则不得分,若两种观点都提供了论据,以所答的第一种观点评分。
)4、河流上建桥少一般情况下,我们所遇到的大多是河流上为什么建桥,而接下来这一题反而是河流上为什么建桥少。
我们可以从为什么建桥说起:人口稠密,交通联系、文化经济交流受河流阻隔,建桥技术资金力量雄厚等。
从而可以知道建桥少可能是地质条件复杂不能建桥、当地不需要桥,或者技术及资金根本无法去建桥;建桥可能会对自然地理环境破坏大;人口少,没有必要浪费这么大投入;其它交通方式便利而无须建桥等。
2016·全国丙卷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图6)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
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限,景色令人震撼。
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2)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8分)本题参考答案:小蹊这里就不再给出了。
在解题时也可以参照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入手:自然环境特征——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沉积作用强等;社会经济特征——人口少、经济落后等。
正因为高考这种选拔性的考试,常以不同寻常的情境设置进行命题,且与平时相比对解答者的能力素养要求更高,所以解题者一定要冲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打破平时的常规思维,如果答题时还拘泥于惯性思维的牢笼中,则难以正确给出答案。
如遇到情境设置与平常不同的,则要应用反向思维,逆向思考,逆推出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