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两则》完整教案
小学语文《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通用5篇)
⼩学语⽂《⽂⾔⽂两则》教学设计(通⽤5篇)⼩学语⽂《⽂⾔⽂两则》教学设计(通⽤5篇) 作为⼀位⽆私奉献的⼈民教师,往往需要进⾏教学设计编写⼯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是⼩编为⼤家收集的⼩学语⽂《⽂⾔⽂两则》教学设计(通⽤5篇),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
⼩学语⽂《⽂⾔⽂》教学设计1 教学⽬标 1、熟悉两则⽂⾔⽂中的⽣字⽣词,第⼀课《⽂⾔⽂两则》教案。
2、能根据⽂后的注释理解课⽂,正确流利地朗读课⽂,背诵课⽂。
3、能联系⽣活实际,悟出两个故事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背诵两则⽂⾔⽂ 2、联系⽣活实际,悟出两个故事中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课时(完成《学奕》的学习任务) ⼀、预习探究 1.读课⽂,熟悉本⽂⽣字⽣词。
2、结合⽂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3、检查预习: (1)出⽰⽣字⽣词,指名认读,随时纠正不正确的读⾳。
(2)指名读⽂。
(3)检查⾃⼰结合注释对⽂的理解情况 (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致意思就⾏。
) ⼆、合作交流 读熟课⽂,读懂故事 1、让学⽣⾃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然也。
"前⼀句读出疑问的语⽓,后⼀句读出肯定的语⽓。
2、师⽣共同讨论,再进⼀步结合注释,联系前后句⼦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4、练习背诵课⽂。
三、品读感悟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个什么道理? 让学⽣根据⾃⼰的理解总结说⼀说,教案《第⼀课《⽂⾔⽂两则》教案》。
2.引导学⽣谈谈,⾃⼰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联系实际谈谈,⽬的是进⼀步认识专⼼致志做事的重要性。
) 四、扩展延伸 把以前学过的⽂⾔成语故事再讲⼀讲背⼀背;把⾃⼰了解到的有关⽂⾔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第⼆课时,完成《两⼩⼉辩⽇》学习任务 ⼀、预习探究 1、回忆学习⽂⾔⽂的⽅法,读课⽂,要求读准字⾳,读通语句,注意停顿。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两则》课文原文、教案及习题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 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
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 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 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 的是“天鹅”呢?(“之”字。)
第二课时《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 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 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不过有一次, 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 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 “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不过学习效果 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 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 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四、 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两则》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两则文言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对文言文的兴趣和喜爱。
2.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理解文言文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3.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言特点和阅读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言特点,如繁复、句式奇特、多使用典故等。
•根据上下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 教学难点•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和学习难度较大。
•虽然学生已经学过一些文言文课文,但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方法还没有很深入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两篇文章的标准文本•教师选定的字词、词组、句式等知识点的介绍和解释材料•PPT,演示文稿等辅助教具•检测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测试1. 导入1.对学生进行简单的问答,了解学生之前的学习经历,为之后的教学安排提供指导和依据。
2.引入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文言文的学习,介绍本次课程的目标和重点,并对学生说一些简单易懂的关于文言文的趣闻琐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文言文文言文1:《鹅》1.教师放映《鹅》的PPT,通过连读让学生快速地听懂文章。
然后要求学生逐句朗读,进行反复训练。
2.教师讲解生词和知识点,例如“游荡”、“心急如火”等,并简单解释文言文的典故。
3.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回答问题,包括人与鹅的对话内容、鹅的绳索为什么断掉了等。
4.分组小练习,要求学生识别文言文中出现的作者意图、主题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和文化知识的能力。
文言文2:《题西林壁》1.教师分发文章副本,让学生先自己先通读一遍,理解大概的意思。
2.介绍文言文中的修辞等知识点,例如“三墨”、“林下风荷”等。
3.学生朗读全部文言文,教师分段,让学生在每一段理解大意。
4.按照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回答问题和讨论。
3. 总结1.让学生对《鹅》和《题西林壁》的文言文进行比较,总结两篇文章的写作风格、语言特点等。
2.强调细节:让学生练习对文言文中美文句型和常见古诗词等进行背诵总结,锻炼学生认识文言文积极性和学习能力。
小学语文《文言文两则》教案
小学语文《文言文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及基本知识;2.通过《文言文两则》这两篇文章的阅读,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文言文的基本知识;2.《文言文两则》的阅读理解。
三、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2.通过文章中的信息理解作者的意图。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文言文两则》的教学课件;2.学生准备好笔记本,并安装Markdown编辑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首先介绍文言文的特点并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包括文言文的构词法、语法、基本词汇和常用表达等。
2. 阅读《文言文两则》(3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别阅读《文言文两则》的两篇文章,并提供阅读材料的课件展示。
3. 理解文本(2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形式激发学生对文章的思考和理解,问学生一下问题:•这两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思想?•这两篇文章的形式和语言风格有何区别?•你觉得文言文阅读的难点在哪里?4. 文言文翻译(30分钟)教师让学生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比较学生的翻译结果,从而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翻译中的困难和技巧。
5. Markdown编辑(20分钟)教师提供Markdown编辑器,并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动手编辑Markdown文档。
六、教学总结1.学生通过阅读、翻译和Markdown编辑,学习了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阅读理解方法;2.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得到提高,为将来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3.学生学习Markdown编辑器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和兴趣。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地回归学生学习的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减少教师讲课的时间,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文言文两则人教新课标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课件、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3.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4.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如辩论赛、课本剧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在此基础上,教师对课文进行逐句解读,分析文章的结构、主题和内涵,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此外,教师还通过分享古人的智慧,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篇课文进行深入探讨。教师为学生提供讨论话题,如:“课文中的主人公具有哪些优秀品质?从课文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5.定期进行学习成果展示,让学生在展示中提升自信,激发学习动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本章节的教学伊始,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故事导入新课。例如,讲述古代文人墨客的趣事,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好奇心和兴趣。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你们觉得古人生活和我们现在有什么不同?他们是如何记录生活的?”引导学生思考文言文的起源和作用。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文言文两则人教新课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本章节两则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包括文章主题、故事情节及人物特征。
2.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词汇和句式,进行日常交流和应用写作。
3.学生能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文言文两则》人教新课标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
1.朗读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味,提高朗读能力。
2.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3.进行简单的文言文翻译练习,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在练习过程中,我会关注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助互爱的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本教学设计旨在让六年级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两则》的过程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经过前几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对文言文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有初步的了解。但在实际阅读中,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古汉语词汇的理解、句式的分析以及文章主旨的把握等。此外,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缺乏主动探究和积极参与的热情。
1.重点:文言文词汇、句式、修辞手法的学习和理解,以及文章主旨的把握。
难点:对古汉语词汇的准确理解,文言文句式的转换,以及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挖掘。
2.重点:培养学生朗读文言文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
难点:提高学生对文言文朗读的兴趣,以及克服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畏难情绪。
3.重点: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4.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文言文翻译和创作,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2.通过对文言文词汇、句式、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分析,培养学生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观察、深入思考的能力。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文言文两则_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文言文两则_人教新课标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两则》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
2.技能目标:通过查阅工具书,对照注释,培养读通、读懂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懂得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有正确的态度,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到本领。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课文。
2.每句话的意思,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一点感想。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弈》口语训练内容及方法:介绍你自读过的文言文。
一、导入新课读课题,解题。
什么是学弈?请同学们通过阅读“预习提示”寻找答案。
(学弈:学习下围棋。
)4.本文选自《孟子》的《告子篇》,作者是孟子,是他谈到学习态度和聪明不聪明的问题时举的一个例子。
二、读通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1.师范读课文(或有声有色背诵)。
2.总结老师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3.学生小声跟教师读一遍。
认真模仿,切实掌握每一句话的读法。
4.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为止。
5.请同学们对照字典及课后的注释自学生字、词语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并把不懂的词句和其他问题记下来。
学习时可以轻声地朗读课文。
6.请同学们在小组里把自己学习的情况互相交流一下。
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学情况。
7.课件出示:《学弈》这篇古文。
请同学朗读。
8.请同学提出不懂的问题。
9.全班交流讨论。
(各小组汇报:可一人朗读,一人解释重点字词的意思,一人解释句意,一人再读第一句。
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教师适当点拨、讲解))(1)哪个小组愿意先说第一句?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是全国下围棋最好的人。
)(2)哪个小组愿意说说第二句的意思呢?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个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听得很专心,只要是弈秋说的,他都听;另一个人虽然听弈秋讲着,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过来,想象着拉开弓用箭射天鹅。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两则》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两则》教案教案: 语文下册《文言文两则》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文言文两则》,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2.让学生能够理解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结构;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学习掌握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结构;2.理解并正确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和成语;3.通过阅读和写作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课本上的课文标题《文言文两则》并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标题的意义和可能内容。
2.预习文本(10分钟):让学生在课前阅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句子,预习课文内容。
3.整体阅读(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注意停顿、抑扬顿挫等语言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课文理解(15分钟):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和句子进行解释和讲解,确保学生真正理解课文。
5.语法学习(20分钟):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讲解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结构,如句式“以…为A,以…为B”、“斯是”等。
6.生字词学习(15分钟):教师给学生讲解和解释课文中的生字词和成语,帮助学生理解并能够正确运用。
7.阅读理解(2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课文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然后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些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
8.写作活动(20分钟):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由发挥,写一篇关于古代文化的文章,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句式和词汇。
9.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如抄写生字词、阅读理解题目等,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手段和资源:1.教师采用讲解与互动相结合的授课方式;2.课件、黑板和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评价:1.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回答问题的准确程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2.布置一些作业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3.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并及时给予反馈。
六、教学延伸:1.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文学讲座,给学生讲解古代文言文的魅力;2.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展览等,增进对古代文化的了解;3.设计一些游戏和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练习古代文言文。
六年级文言文两则教案
六年级文言文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文言文两则。
2、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体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3、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言文,背诵重点语句。
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体会文中的道理。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含义,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引导学生从文中领悟深刻的道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加以运用。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2、讲解法针对文中的重点词句和难点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道理,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拓展法通过拓展相关的文言文知识和故事,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在语文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不少古代的诗词和文章。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两则文言文,感受一下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2、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两则,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向老师、同学请教。
3、指名朗读请几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评价其朗读情况,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4、全班齐读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节奏整齐。
(三)理解文意1、结合注释学生结合课文下方的注释,自主理解文言文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讨论不懂的问题,尝试共同解决。
3、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例如:在第一则文言文中,“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这句话中,“弈秋”是人名,“通国”指全国,“善弈者”指擅长下棋的人。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教案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篇文言文。
2.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意思,理解文章内容。
3.学习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文言文,理解文章内容。
2.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意思,把握文章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两小儿辩日》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哪些著名的古代科学家?他们有什么样的故事?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2.学生自主理解课文内容,标注不理解的词语。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教师逐句翻译课文,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文章中两小儿与孔子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2.学生分组讨论,发表意见。
第二课时:《学弈》一、复习导入1.复习《两小儿辩日》的内容,回顾文章寓意。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篇文言文《学弈》,看看这篇文章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2.学生自主理解课文内容,标注不理解的词语。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教师逐句翻译课文,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文章中讲述了哪些关于学习的故事?这些故事给你什么启示?2.学生分组讨论,发表意见。
六、课后作业1.朗读并背诵两篇文言文。
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孩子完成作业。
七、教学反思2.学生反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出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文言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文言文,理解文章内容。
同时,学生们也学会了从文言文中汲取智慧,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第一课时:《两小儿辩日》教学重点: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意思,正确背诵课文。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两则》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两则》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文言文两则》,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2.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水平。
3. 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文言文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并理解《文言文两则》中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2. 理解和分析《文言文两则》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
3. 掌握运用相关技巧解读和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文言文中的古文机构和修辞手法。
2. 掌握运用相关技巧解读和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3. 通过阅读和理解《文言文两则》,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准备:1. 课本和课外辅助资料。
2. 针对《文言文两则》编写的教学讲义和习题。
3.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10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精彩的文言文片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 学习《文言文两则》(30分钟)a. 教师简要介绍《文言文两则》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
b. 教师逐段讲解《文言文两则》的内容,重点讲解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
c. 学生跟读、朗读和讨论《文言文两则》的内容,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3. 分析文言文的特点(10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文两则》中的句式特点和修辞手法。
b. 学生讨论和归纳文言文的特点,并将其记录在黑板上。
第二课时1. 复习(10分钟)学生们回顾《文言文两则》的内容,并进行简要复述。
2. 阅读理解(30分钟)a. 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两则》的相关题目,理解并回答问题。
b. 学生同桌讨论答案,并与全班共同核对答案。
3. 拓展学习(10分钟)学生使用课后阅读资料了解更多与《文言文两则》相关的内容,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第三课时1. 温故知新(10分钟)学生们回顾《文言文两则》的内容,并回答导学问题。
2. 拓展学习(30分钟)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阅读和分析其他文言文课文,发现并总结其中的语法和词汇特点。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优秀6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优秀6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该页是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优秀6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三个生字,理解语句意思,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做事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背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有关孟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激趣导入1、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2、简介作者,认识孟子。
3、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二、试读质疑1、初读课文。
交流对课文的印象,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2、再读课文。
指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故事大意,并就不懂的地方自由质疑。
三、研读交流1、探究疑难,深入研读:⑴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① 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同时借助课件,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基本方法。
② 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者、也的含义。
③ 通过反复诵读,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⑴ 使弈秋诲二人弈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① 自由朗读,交流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明白几个之的不同意思。
② 学习生字,指导识记书写。
③ 运用成语分别概括两人不同的学习态度,了解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联系,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④ 指导朗读。
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美。
⑴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① 理解交流句意,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句子的意思说明白,说顺畅。
② 指导朗读,体会文言文朗读的语气。
2、串联全文,整体把握:师生问答,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相应的语句回答老师的提问,从而帮助学生疏通全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四、吟诵体味1、教师配乐朗诵。
2、学生自由练读。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文言文两则》人教新课标
1.开展文言文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训练,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3.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
七、教学评价
1.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2.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等进行定期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自我反思的能力。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与问题导向相结合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与两篇文言文相关的图片和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运用提问、回顾旧知识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这种情景创设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的方式,既营造了生动、直观的学习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学习新知识奠定了基础。
3.对比分析两篇文言文的异同,了解古代文化背景,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两篇文言文的基本内容,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运用文言文的句式、语法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2.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风格,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对古代文化背景的把握。
五、教学措施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文言文的关键知识点,巩固学习成果。
2.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发现规律,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总结归纳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2.小组合作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他们相互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教师还关注各小组的学习进度,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合作中获益。此外,教师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小组合作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2024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4文言文二则教案新人教版
-词义推断:通过上下文和词组关系,推断词语的具体意义。
-句意理解:通过分析句子成分和语境,理解句子的意思和作者的意图。
-意境感悟:通过朗读和感悟,体验文言文的意境和情感。
5.文言文鉴赏方法:
-语言欣赏:欣赏文言文的优美语言和修辞手法。
-意境感悟:通过感悟文言文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这两篇文言文都是经典之作,语言优美,意蕴深远。通过学习这两篇文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同时也能领略到古代文学的魅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文知识,如实词、虚词的用法,句式的结构等。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会如何通过朗读、感悟来理解文言文的意境和情感。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围绕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展开,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两篇文言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提升自己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同时,通过深入感悟文言文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以及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此外,通过学习古代文学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
2024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4文言文二则教案新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2024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4文言文二则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2024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4课《文言文二则》。本节课的两则文言文分别是《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所作,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和登楼所引发的感慨。《醉翁亭记》则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作品,通过描绘醉翁亭周围的山水景色,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人生态度。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 文言文二则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4 文言文二则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词汇,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文言文,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本课为学生介绍两篇文言文作品,分别是《孟子·告子下》和《庄子·逍遥游》。
通过学习这两篇文言文,使学生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学会阅读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词汇,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尝试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标注文言文中的重点词汇。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阅读文言文的感受,交流文言文中的重点词汇,共同探讨文言文的意义。
4. 探究实践: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文言文,解析文言文中的难点,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布置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1. 文言文的基本特点:言简意赅、韵味十足、内涵丰富。
2. 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注重词汇积累、把握语境、学会推理。
3. 重点词汇解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
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让学生课后阅读一篇文言文,总结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写出自己的感悟。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通用13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通用13篇)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通用13篇)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难点:读通,读懂文言文,能够结合注释理解疏通全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读单元导语1.了解单元学习重点.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的.学习时要注意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2.提示学期学习重点.通过前几年的学习,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这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们要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努力,认真地读书作文,使各项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二,打开练习册,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口头完成各题,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正式学文: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全部精力.)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yuacute;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1)谁学下棋(2)怎么学下棋(3)学得结果怎么样(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不能照读译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1.(听课文录音)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三,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老师指导学生标出停顿的符号.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5.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读文后注释,标出重点的部分要求学生记忆.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3.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2. (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 后一个三心二意.)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以三心二意.)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1.联系生活实际,你能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什么道理(一个班级四十多个同学是相同的老师教的,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很好,而有些同学成绩不好,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不是智力的差异,而是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专心致志.每节课都能专心致志地听讲的,学习成绩优秀;上课时三心二意的,学习就落后.所以,我们在学习文化知识也好,学习技艺技能也好,都要以专心致志的态度去学,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1.请生背诵《学弈》.2.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yugrave;御kograve;u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4. 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读准字词,读通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2)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结合注释,疏通文意(1)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3)请学生参考注释,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1)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什么(太阳在早晨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2)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形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不同时间里的温度来判断的.)(3)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补充孔子的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zōu陬yigrave;邑(今山东曲fugrave;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4)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①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1)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2)孔子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1)分角色朗读课文.(2)学生背诵课文.板书设计:1,文言文两则一人专心致志(成功)学奕一人三心二意(失败)两小儿辩日日始出近大如车盖一儿日中时远小如盘盂(大则近,小则远) 孔子不能决也日初出远沧沧凉凉一儿日中时近热如探汤(凉则远,热则近)参考译文。
小学语文《文言文两则》 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篇文言文。
(2)理解两篇文言文的大意,把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使用文言文的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通过学习文言文,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篇文言文。
(2)理解文言文的大意,把握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语的理解。
(2)文言文翻译和表达的准确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两篇文言文的内容,理解文意。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教具,如文言文译文、注释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篇文言文,初步理解文意。
(2)收集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料,增加对文言文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篇文言文,理解文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译文,辅助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文言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互相交流。
4. 讲解与示范:(1)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讲解和示范,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分析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5. 巩固练习:(1)学生进行文言文的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尝试运用文言文的句式和修辞手法,进行小作文写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准确性。
2. 学生对文言文大意的理解和关键词语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文言文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运用能力。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教案、教学设计
3.培养合作意识: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能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注重方法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课文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如分析文章中的某一人物形象、某一事件等。
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看法,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总结讨论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如填空、翻译、简答题等,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应注重提问技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强化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
5.融入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将情感教育融入文言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中掌握文言文知识。
2.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文言文的语言美,提高审美情趣。
4.结合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良好的人生观。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4文言文二则教案新人教版
示例答案: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受外界干扰;要善于思考,勇于提问,与他人交流讨论,以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注意:以上示例答案仅供参考,实际作业完成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创作和描述。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应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逻辑以及对课文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让学生尝试将《学奕》中的道理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习态度和方法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像弈秋一样,专心致志,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七环节:作业布置
1. 家庭作业:让学生结合《学奕》的学习,写一篇关于学习态度的感悟。
3. 文化背景和作者简介:
- 《学奕》选自《孟子·告子下》,作者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 《两小儿辩日》选自《庄子·逍遥游》,作者庄子,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4. 课文结构分析:
- 《学奕》的结构:起承转合,通过弈秋教诲,引出学习态度的重要性。
- 《两小儿辩日》的结构:设问答辩,通过两小儿辩论,展示对自然现象的探究。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提前预习《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4课《文言文二则》,并准备好相应的课本及学习资料。
2. 辅助材料:准备《学奕》与《两小儿辩日》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便在课堂上直观展示文章内容、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
3. 教学器材:准备白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以便展示多媒体资源和板书重要知识点。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和寓意。
难点:对文言文语境的理解,以及古汉语词汇的准确运用。
小学语文《文言文两则》教案(2篇)
小学语文《文言文两则》教案教学目标:1、能读通课文,理解课文意思。
背诵课文。
2、能了解古今语言的区别,能根据课后的注释理解课文。
3 、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对文言文产生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2.教学难点是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奕》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出示常见的文言警句(投影片):三人行,必有我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再把你理解的意思讲一讲。
2.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这些警句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文言文的一般特点: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3.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写成的。
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
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学弈》这篇文言文,仅有____句话,____个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二、读通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1.师范读课文(能有声有色背诵更好),也可读两遍。
2.总结老师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3.学生小声跟老师读两遍。
4.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
5.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6.讨论交流。
(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三、读熟课文,读懂故事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再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四、读书明理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
)2.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言文两则
一、教学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背诵课文。
2.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是本课的重点。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
“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
“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
(板书:学弈)
(1)介绍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
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
《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2)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
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
(3)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1.\谁学下棋?2\怎么学下棋?3\学得结果怎么样?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思援弓缴而射之。
这一句是写后一个人学弈时的表现,他虽然看上去在听弈秋教导,
心里却在想拉弓箭射天鹅。
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叙述,使结论水到渠成,具有说服力。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这是《学弈》一文的结语,对文中所讲的事情作了结论而未论证,但论证已包含于叙事之中。
抓住前面一句“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读懂“弗若之”的原因,明白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结果是完全不相同的。
为了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③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这是一小孩在争辩时的观点,他是凭自己所观察到不同时间太阳大小的变化所做出的判断。
④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这是另一小孩在争辩中的观点,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照在身上的凉热感觉得出结论的。
⑤孰为汝多知乎?这是两个小孩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着说的话──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本句采用反问的句式,表现出两个小孩的天真可爱。
学弈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
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第二课时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⑴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
⑵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
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
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
⑶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
⑷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
①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
由于视觉的误差。
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
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
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
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
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
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⑴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⑵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文言文两则
学奕
1、二人学奕师从奕秋
2、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然后成功
3、另一人三心二意、思援弓缴而射之,然后失败
总结,条件相同,但结果不同,得到道理:学习之理贵在专心。
两小儿辩日
1、起因:两小儿辩斗
2、观点相反:一儿日始出近日中远
另一儿日初出远日中近
3、理由:一儿近大远小
另一儿远凉近热
4、结果:孔子不能决
总结:善于观察,有理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