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1年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吕氏春秋》载:“夫攻伐之事,未有不攻无道而罚不义也。攻无道而伐之义,则福莫大焉,黔首(百姓)利莫厚焉。”此观点直接反驳的是
A.老子的“无为”思想B.荀子的“王道”思想
C.墨子的“非攻”思想D.孟子的“仁政”思想
25.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认为:“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知之何”。为解决“前此选举”所带来的弊端,中国封建统治者推出的举措是
A.九品中正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郡县制
2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中说:“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作者主要强调传统制度()
A.建设的延续性B.创新的曲折性
C.存在的合理性 D.产生的必要性
27.清道光年间《遵义府志》有载“玉蜀黍,俗称包谷……岁视此为丰歉。此丰,稻不丰,亦无损。价比米贱而耐食,食之又省便,富人所唾弃,农家之性命也。”这说明()
A.英国的侵略,使玉米的种植越来越普遍
B.玉米的收成情况作为丰收或歉收的唯一标准
C.玉米的种植已经超过水稻
D.玉米的种植有助于缓解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
28.清代的戴震指出:“凡事为皆有于欲,无欲则无为矣。有欲而后有为,有为而归于至当不可易之谓理。无欲无为,又焉有理?”这里戴震抨击了( )
A.道家的无为而治
B.程朱理学的理欲观
C.王守仁的知行合一D.佛教徒的禁欲主义
29.右图是《万里茶路》示意图,一条弥漫着茶香的曲
线从中国福建的武夷山脉伸向俄罗斯的恰克图。这
便是由中国晋商开辟的绵延清代200余年,长达万
里的中国“茶叶之路”。这反映出清代( )
A.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的过程
B.重农抑商政策逐步被打破
C.地域商帮崇尚逐利进取精神
D.工业文明推动的商品化浪潮
30.英国人傅兰雅于1874年在上海创办格致书院。格致书院的考试,或询西学,或问时务”。特别是王韬主持书院期间,不仅“以西学为主,而旁及时事、洋务”。材料最能体现该书院
A.中体西用的办学理念B.经世致用的办学特色
C.培养人才的办学宗旨
D.西学为主的办学内容
3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实行总统制;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颁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这种做法
A.引发政体频繁变更社会动荡
B.权力分散降低行政效率
C.有利于防止专制维护共和 D.因人设法违背法律精神
32.下面图片为1942年美国邮政总署发行的龙(指代中国)鹰(指代美国)握手抗战首日封。首日封的左部设计为将胜利标志“V”印在龙和鹰握手中间。当时美国政府发行此首日封的主要意图是
A.肯定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杰出贡献
B.加强中美在亚太战场的团结抗日
C.联合中国防止日本扩大侵略危及美国
D.深化中美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友谊
33.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写道:“十五世纪中叶到十六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主要事实便是:教皇与世俗的宗教批评者之间的冲突是以容许新人的某种不敬神的精神进入僧
侣统治集团为代价而得到避免。”与材料观点最为吻合的是
A.文艺复兴只限于社会上层,对天主教会冲击有限
B.宗教改革传播人文思想,冲击人们对上帝的信仰
C.人文思想的传播,缓和了教会与世俗社会的冲突
D.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产阶级与教会矛盾未激化
34.有学者指出:“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对这一时期英国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理解正确的是
A.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开始确立B.工业资产阶级未能充分参与国家政权
C.议会开始成为国家权力中心D.国王仍然掌握一定的行政权力
35.尽管法国主流文化不认可巴黎公社时代的社会主义,但是对巴黎公社还是有很多正面的评价。他们痛恨第二帝国在1870年秋天的失败与新政府的妥协,为自己的国家有这样
的理想斗士而自豪。据此判断,法国人正面评价巴黎公社是因为( )
A.其对民主政治的推动B.其对国际工运的支持
C.其改造旧世界的理想D.其表现出的民族精神
第Ⅱ卷(材料题,共160分)
40、(25分)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监察制度的国家之一,自秦汉就开始有了专门的监察部门。它在西汉时叫“御史府”,东汉以后叫“御史台”,明清改称“都察院”。不论御史台,还是都察院,都是直属天子的独立部
门。不但不受其他官员和部门的制约,反倒有权监督一切部门和官员…….何况历代王朝不但有监督官员的专门机构。也都有惩治腐败的严刑峻法,打击的力度也很大。朱元璋甚至规定凡受贿八十贯者,就要剥皮实草。然而腐败却并未因此有所收敛,反倒有“前赴后继”之势…….最后的结果,则是一个又一个的王朝在不可救药的腐败中垮台。这几乎成了一个规律。原因之一,恐怕就在于帝国的反腐倡廉治标不治本,也不可能治本。唯一可以指望的是道德。不可否认,正是由于道德的作用,帝国的官员才不至于腐败的全军覆没。
——易中天《帝国的终结》
材料二托克维尔认为,分权的“纯粹学说”也许可以这样表述:为了政治自由的建立和维护,关键是将政府划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门或三部分……基于对分权的上述理解,托克维尔进一步指出分权学说包含四个要素:第一是信奉“政治自由”,或排除“专断权力”。第二是政府具有三种具体的“职能”(立法机关、执行机关和司法机关)。第三个是他称之为“人员分离”。(即表明政府的三个部门应当由相当分离和不同的人群组成,而且成员身份没有重叠)。第四个要素主要是在以上三个要素基础上而得出的观点,即:如果遵循关于机构、职能和人员分工或分立的建议,那么政府的每个部门都将成为对其他部门行使专断权力的制约,以及因为只限于行使自身的职能、政府各部门便无法对其他部门行使不当的控制或影响。
——李剑宏《试论中西方政治监督目标和实践的差异》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的特点。(10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托克维尔的分权“四要素”在美国政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并指出西方政治监督与中国传统监督制度的主要差异。(15分)
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请思考:
材料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到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
——徐中约《中国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