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馒头(面包)中气孔形成的奥秘》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馒头(面包)中气孔形成的奥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实验——发酵现象,增强比较,分析,思考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人类与真菌的密切关系,养成热爱自然科学、关注社会和乐于创造的情感。

●教学重点

如何制定方案,去探究气孔的形成是否与加入发酵粉有关。

●教学难点

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的原理。

●教学方法

启发式谈话法、实验探究法。

●材料用具准备

面粉、发酵粉、烧杯、针管、细口瓶、温开水、橡皮塞(上插含有液滴的弯管)、小气球、橡皮塞、玻璃棒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心”动

1.展示实物:出示发酵的面包和馒头以及不发酵的馒头,让学生比较它们里面的结构有何不同。

2.提问:这些气孔是怎么形成的呢?

二、自主探究,互动交流,让学生“行”动

1.出示两段资料:

资料1:

制作馒头、面包时,所用的材料是面粉;平时常用的发酵粉之一是干酵母,其成分是一种真菌,叫酵母菌;酵母菌发酵的适宜温度是32~35度。

资料2:

气孔的形成说明产生了气体,气体遇热膨胀于是就会在面团中出现明显的气孔。所以探究气孔的形成奥秘其实就是探究气体产生的奥秘,气体是怎么产生的?是不是和刚才的假设加发酵粉有关呢?如何证明产生气体了呢?

2.师生共同评价方案是否可行,是否合理,并加以改进。

方案都设置了对照实验,使结论更具有说服性。在此重温对照实验的原则:只有一个实验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即实验中只有一个变量。

提醒学生在实验中注意安全并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提问:在探究过程中,有没有想到其他的实验方案呢?

教师及时作出评价。

设疑:由于在面粉里加入了发酵粉,从而产生气体并形成气孔。那么为什么加入干酵母这种发酵粉,就能产生气体呢?

3.拓展思维

质疑:发酵的结果产生了气体,那么这种气体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

观察比较后得出,发酵的馒头面包里有很多的气孔,而不发酵的馒头里气孔不明显。

思考并联想到自己的家人在蒸馒头的时候会在面里加入发酵粉,从而蒸出来的馒头膨大松软,于是自然而然把两者联想到一起:气孔的形成是不是与加发酵粉有关?

小组进行讨论,根据所给资料和实验台上提供的材料用具,设计实验方案,并把实验方案写在学案上。

方案一:

1.材料用具:

细口瓶、面粉、发酵粉、小气球、温开水、玻璃棒。

2.实验方案:

(1)在甲、乙两瓶中分别加入等量温开水。

(2)在甲瓶中加入一定量面粉和适量发酵粉。

在乙瓶中加入一定量面粉,不加发酵粉。

甲、乙两瓶都搅匀。

(3)分别在甲、乙两瓶口套上捏瘪的气球。

(4)观察气球出现的情况。

方案二:

1.材料用具:

细口瓶、插有含液滴弯管的橡皮塞、温开水、面粉、发酵粉、玻璃棒。

2.实验方案:

(1)在甲、乙两瓶中分别加入等量温开水。

(2)在甲瓶中加入一定量面粉和适量发酵粉。

在乙瓶中加入一定量面粉,不加发酵粉。

甲、乙两瓶都搅匀。

(3)把插有含液滴弯管的橡皮塞分别插在甲、乙两瓶上(此时液滴的位置相同)。

(4)观察液滴的移动情况。

方案三:

1.材料用具:

针管、橡皮塞、烧杯、温开水、面粉、发酵粉、玻璃棒。

2.实验方案:

(1)在甲、乙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温开水。

(2)在甲瓶中加入一定量面粉和适量发酵粉。

在乙瓶中加入一定量面粉,不加发酵粉。

甲、乙两瓶都搅匀。

(3)用两支针管分别吸取甲、乙两瓶中的液体,并记录两支针管的吸取刻度(要相同),然后都插在橡皮塞上。

4.观察活塞的位置变动情况。

小组各成员合作探究,并把实验现象记录在学案上。

学生踊跃回答,气氛热烈。

通过探究,观察结果,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气孔的形成和加入发酵粉有关。

通过看幻灯片,了解发酵原理。

课下继续进行探究。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出色完成了共同探究、动手实践、表达交流等工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多方面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与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悟真菌的独特之处,激发学生探索生物奥妙的兴趣。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第二十八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