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盐碱地资源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及具体措施
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及具体措施【摘要】盐碱地是全球面临的普遍问题,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本文主要介绍了盐碱地的形成与分布、生态环境影响以及治理技术进展。
针对盐碱地治理,提出了具体措施包括土壤改良、植被恢复、水资源管理等方面。
结合盐碱地治理效果评价分析,指出当前面临的关键挑战,包括技术与资金支持不足、长期效果难以保证等问题。
最后展望未来,应加强科研力量,创新治理技术,加大政府投入,实施综合治理措施,以促进盐碱地的持续治理和可持续发展。
盐碱地治理既是一项技术挑战,也是国家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具体措施、生态环境、技术、效果评价、关键挑战、未来展望、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盐碱地是指土壤中盐分和碱性物质超过一定限度,影响作物正常生长的土地。
由于气候变化、过度灌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原因,盐碱化土地的面积逐年增加,已经成为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盐碱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土壤中的盐分和碱性物质过多积累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根系吸收受限,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
盐碱地分布广泛,不仅仅存在于我国的渤海湾、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等地,还分布于世界各地。
盐碱地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导致土地沙漠化、荒漠化,降低了土地的植被覆盖率,影响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土地的生态功能。
对盐碱地的治理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和合理的措施,才能有效地减少盐碱地对土地资源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业生产力。
的内容到此结束。
1.2 研究目的盐碱地治理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找到有效的技术和措施,降低盐碱地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率。
通过深入研究盐碱地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探讨不同生态环境因素对盐碱地形成的影响,为科学制定盐碱地治理方案提供理论基础。
在盐碱地治理技术进展方面,研究目的是不断改进现有的治理技术,开发新的治理手段,提高盐碱地治理效率和成本效益。
盐碱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综述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6卷第5期2011年5月V ol.66,No.5May,2011收稿日期:2010-12-19;修订日期:2011-02-15基金项目: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0903001-1-4)[Foundation:Non-profit Industry (Agriculture)Financial Program of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f China,No.200903001-1-4]作者简介:王佳丽(1981-),女,安徽蒙城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土地利用变化。
E-mail:jialiwang1981@ 通讯作者:黄贤金(1968-),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土地利用、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
E-mail:hxj369@673-684页盐碱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综述王佳丽1,2,黄贤金1,钟太洋1,陈志刚1(1.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南京210093;2.安徽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系,合肥210036)摘要:盐碱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粮食生产具有重大贡献。
但水资源的缺乏、气候变化使盐碱地开发利用工作更具挑战性。
文章系统总结了近年来盐碱地可持续利用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1)盐碱地可持续利用的技术研发、排盐水环境安全处理及技术配套管理研究;(2)盐碱地可持续利用的农户技术选择行为研究;(3)盐碱地可持续利用的科学研究方法。
提出盐碱地可持续利用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强调农户技术选择行为研究;增强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关键词:盐碱地;可持续利用;技术研发;农户行为;科学方法1引言土壤盐渍化已上升为全球问题,并受到国际学术界的特别关注。
2005年第一届国际盐渍化论坛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召开,2008年3月30日-4月3日第2届国际盐渍化论坛——“Salinity,Water and Society -Global issues,local action(土壤盐渍化、水与社会:世界的问题和地区的行动)”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召开。
盐碱地的改良与可持续利用
盐碱地的改良与可持续利用盐碱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土地类型,其盐碱度高、土壤贫瘠,给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然而,盐碱地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土地资源,如果能够进行有效的改良和可持续利用,将给我们带来诸多好处。
第一部分:盐碱地的问题与原因盐碱地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土壤盐碱度高、养分含量低、水分保持能力弱等。
这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较浅,土壤中的盐分无法形成正常的水盐平衡,从而导致了土壤盐碱化的问题。
过量的盐分不仅限制了植物根系的吸收水分和养分,还会对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产生负面影响。
第二部分:盐碱地改良的方法1. 水分调节:盐碱地的改良首先要解决土壤的水盐平衡问题。
在改良过程中可以采用排水、上下起伏耕地等方法,保证地下水位的降低,减少土壤盐分含量。
2. 石灰施用:石灰是一种常用的盐碱地改良材料。
它可以中和土壤中的酸性物质,提高土壤的pH值,从而减少盐碱物质的毒害作用。
但是,在施用石灰时需要注意控制用量,避免对环境造成过度负担。
3. 有机质施用:有机质是改良盐碱地的有效手段之一。
通过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料,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改善土壤结构,提高抗盐碱能力。
4. 生物修复:利用植物和微生物对盐碱地进行修复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某些耐盐植物和盐碱土壤中的盐碱菌可以利用盐分和土壤中的有机质生长繁殖,从而逐步改善土壤质量。
第三部分:盐碱地的可持续利用方式除了改良盐碱地,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盐碱地的可持续利用。
1. 盐生农业:在盐碱地上发展盐生作物种植,如盐芦、盐豆等,可以利用土壤中的盐分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2. 饲养牲畜:将盐碱地改造成草场,适当饲养牲畜,可以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畜牧业发展的机会。
3. 生态旅游:盐碱地所特有的景观和生态环境也为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机会。
通过合理规划和开发,开展盐碱地旅游业,既能够吸引游客,也能够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第四部分:盐碱地可持续利用的挑战与前景虽然盐碱地的改良和可持续利用有着广阔的前景,但是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盐碱地土壤利用与改良研究进展
盐碱地土壤利用与改良研究进展【摘要】盐碱地土壤是我国土地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盐碱化严重影响了土壤的利用价值。
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者们通过对盐碱地土壤形成原因及特点的分析,揭示了其特殊的化学和物理性质;通过对现有盐碱地土壤利用现状的分析,发现了现有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针对盐碱地土壤的改良技术研究,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手段,为盐碱地土壤的治理提供了可行的方案;通过对不同改良技术的效果评价,总结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并展望了盐碱地土壤利用与改良的未来发展方向。
本文全面探讨了盐碱地土壤利用与改良的研究进展,为更好地利用和改良盐碱地土壤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盐碱地、土壤利用、改良研究、进展、形成原因、特点、现状分析、改良技术、效果评价、展望、意义、不足之处、发展方向。
1. 引言1.1 盐碱地土壤利用与改良研究进展概述盐碱地土壤是世界上广泛存在的一种非常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土壤类型,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大的困扰。
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盐碱地土壤利用与改良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通过不懈努力,已经证实了一些有效的改良技术,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这些研究进展为解决盐碱地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在过去的研究中,通过对盐碱地土壤形成原因及特点的深入分析,研究人员已经逐渐揭示了盐碱地土壤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此基础上,盐碱地土壤利用现状分析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盐碱地土壤改良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也为我们探索盐碱地土壤改良的有效途径提供了重要线索。
盐碱地土壤利用与改良研究的进展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盐碱地土壤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探索。
2. 正文2.1 盐碱地土壤形成原因及特点盐碱地是指土壤中盐分过高或碱性过强的土地,主要形成原因包括长期过度灌溉、排水不畅、地下水位上升、土地退化等。
盐碱地的主要特点是土壤盐碱化严重,导致土壤结构疏松、通透性差、肥力低,水分利用效率低下,对作物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及具体措施
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及具体措施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盐碱地是指土壤盐碱化严重的土地,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特别是中国的西北地区。
盐碱地的形成主要受气候、土壤、地形和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盐碱地的面积不断扩大,严重威胁到了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盐碱地治理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
盐碱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盐碱地的存在使得土壤中的养分流失严重,导致植物无法正常生长,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盐碱地上的盐碱物质会随着地下水的流动进入到河流和湖泊中,引发水质污染,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盐碱地上的植被覆盖较差,容易发生土壤侵蚀,加剧水土流失的程度。
为了解决盐碱地带来的种种问题,盐碱地的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盐碱地的形成原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主要的治理方法等方面,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挑战和难题需要克服。
有必要加强盐碱地治理研究,提出更加有效的措施,实现盐碱地的治理和恢复。
1.2 研究目的盐碱地治理研究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探索盐碱地形成的机制和规律:通过研究盐碱地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可以深入了解盐碱地的特点和环境背景,从而为有效治理盐碱地提供科学依据。
2. 分析盐碱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了解盐碱地对农田生产、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危害程度,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3. 探索盐碱地治理的有效方法和措施:通过研究盐碱地治理的主要方法和具体措施,找出适合不同类型盐碱地的治理方案,提高盐碱地治理的效果和效率。
4. 为盐碱地治理提供技术支持和政策建议:通过研究盐碱地治理的进展和现状,为相关政府部门和农业专业人士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和政策建议,推动盐碱地治理工作的开展和进步。
1.3 研究意义盐碱地治理的研究意义在于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恢复土壤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地盐碱地综合治理可研报告
地盐碱地综合治理可研报告一、背景介绍地盐碱化是指土壤中盐分和碱性物质过高,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无法正常种植作物。
全球范围内,地盐碱化问题日趋严重,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针对地盐碱地问题,各国纷纷开展综合治理,通过不同的方法将地盐碱地转化为可利用的耕地,实现了增产增收的目标。
二、目标与意义本报告旨在研究地盐碱地综合治理的方法和措施,通过分析可行性,提出具体的治理方案。
通过综合治理地盐碱地,既可以提高土壤质量、增加农作物产量,又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方法和措施(一)土壤改良采用土壤改良措施是治理地盐碱地的首要步骤。
可以通过加入有机肥料、石膏、腐殖酸等物质来改善土壤质量,降低土壤中的盐碱含量。
同时,还可以采用深松、开沟排水等机械措施,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水分和盐碱物质的流动和排泄。
(二)种植适应性作物在土壤改良后,可以选择适应性强的作物进行种植,以提高对盐碱环境的适应能力。
一些耐盐碱、抗旱的作物如薯蓣、生态沙棘等,适应性强,可以有效提高产量。
(三)水资源合理利用(四)技术支持与培训综合治理地盐碱地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和培训,包括土壤测试、作物选择、灌溉技术等方面的培训。
通过专业技术的指导,农民可以正确使用农业技术,提高产量。
四、可行性分析地盐碱地综合治理的方法和措施在国内外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通过适当的土壤改良和作物选择,可以大幅度降低土壤中的盐碱含量,增加土壤肥力。
合理利用水资源可以有效降低灌溉和排水的成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同时,技术支持和培训可以帮助农民正确使用农业技术,提高产量和收益。
五、结论六、建议政府应加大对地盐碱地治理的支持力度,提供财政和政策上的支持,鼓励农民参与综合治理。
同时,加强科研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专业水平。
通过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共同推进地盐碱地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
盐碱地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盐碱地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盐碱地治理的意义和目标盐碱地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盐碱地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降低了土地的生产力,限制了我国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
其次,盐碱地的治理对于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终,盐碱地的治理也可有效缓解土地沙漠化、干旱化的问题,有利于维护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盐碱地治理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盐碱地的土壤改良、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和农业发展。
具体而言,盐碱地治理应以提高土壤肥力和改良土壤结构为主要目标,通过合理的土壤改良措施,降低土壤盐碱度,增强土壤持水保肥能力,提高土壤通透性,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促进土壤固碳和增氧,最终实现盐碱地的农业利用和耕地再生。
二、盐碱地治理的可行性研究1. 自然条件盐碱地的治理可行性首先要考虑盐碱地的自然条件,包括土壤类型、地表覆盖情况、地下水位等。
不同的盐碱地具有不同的特点,需要制定不同的治理方案。
如在地下水位较高的盐碱地,可以考虑采取排水排盐的措施;在土层较厚的盐碱地,则可以考虑通过改良土壤结构等方式治理。
2. 技术条件盐碱地治理的可行性还要考虑技术条件。
盐碱地的治理需要借助于一系列技术手段,包括土壤改良、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
这需要充分考虑技术手段的成熟度和实施难度,必须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
3. 经济条件盐碱地治理的可行性还要考虑经济条件。
盐碱地的治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并且需要长期维护。
因此,还要考虑投资回报率和经济收益,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
4. 社会条件盐碱地治理的可行性还要考虑社会条件。
盐碱地的治理需要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和农户等多方合作,需要建立健全的治理机制和政策扶持,提高治理的社会可行性。
三、盐碱地治理的可行性研究结论综上所述,盐碱地的治理是可行的。
在自然条件、技术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均得到充分考虑的情况下,可以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有效地改善盐碱地土壤肥力和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盐碱地的农业开发和生态恢复。
盐碱地治理与利用技术研究
盐碱地治理与利用技术研究盐碱地是指土壤中的钠离子、氯离子、碳酸盐和硫酸盐等含盐物质和钙镁不足所导致的土壤盐碱化现象。
由于盐碱地土壤中含盐量过高,对植物生长和土地利用都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盐碱地治理与利用技术是一项重要的科研工作。
一、盐碱地治理技术1.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通过合理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资源,提高盐碱地环境的生态功能,达到治理盐碱地的目的。
植被修复是生物修复技术的主要手段之一。
例如,通过引种或选育耐盐碱、抗旱的植物,在盐碱地区营造绿色景观,同时延长植被生长期、保持土壤水分,从而达到治理盐碱化的目的。
此外,利用微生物在土壤中的生物化学反应,可以降低土壤盐度,改善土壤结构。
2.灌溉技术:灌溉技术是治理盐碱地的传统而有效的手段之一。
采取适当的灌溉方式和控制灌溉量,可以有效地降低土壤中的盐分含量。
例如,秸秆灌溉技术是一种通过把热水或蒸汽加热的秸秆引入土壤中,使盐分降低的方法。
此外,还有滴灌、微灌等节水型灌溉技术,可以降低水分蒸发,减少钠离子的积累,达到治理盐碱地的目的。
3.化学措施:化学措施主要包括土壤改良和化学治理两个方面。
土壤改良是通过添加改良剂改善土壤性质,降低土壤中盐分含量的方法。
例如,使用石灰等改良剂,可以提高土壤pH值,降低土壤中的碳酸盐和硫酸盐含量,达到治理盐碱化的目的。
化学治理则是以化学合成物为主要手段,采取稀释、沉淀、电渗析等方法降低盐度。
4.土地整理技术:土地整理技术是一种综合性强、可持续发展的治理盐碱地的手段。
其适用于不同种类的盐碱地,并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进行差异化的治理。
土地整理技术包括土地平整、防风固沙、修建水渠、疏浚水道等一系列措施,以达到拓宽農田、增加灌溉面积、提高耕作效率等目的。
二、盐碱地利用技术1.盐碱地改良利用:盐碱地的改良利用主要是采用土壤改良技术,例如添加改良剂、引入有机肥料等,通过提高土壤肥力,增强耕作能力,增产降耗,达到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目的。
某地盐碱地综合治理可研报告
某地盐碱地综合治理可研报告一、问题背景盐碱地是一种面积广泛的土地类型,由于地下水位上升、土地过度开垦、灌溉不当等原因造成盐碱化问题。
地是我国盐碱地面积较大的地区之一,盐碱地面积占据全市土地面积的30%以上。
这对农业生产、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都带来了困难和压力。
因此,开展盐碱地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目标及措施1.目标:实现盐碱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恢复,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土地资源利用率。
2.措施:a.地下水管理:加强地下水监测和管控,控制地下水位上升速度,减少盐碱地扩展。
采用合理的灌溉方式,降低灌溉水中盐分含量。
b.土壤改良:采用适宜的土壤改良措施,如添加有机肥、石膏、硫酸铝等,改善土壤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减少土壤盐分含量。
c.植被恢复:选择适应盐碱地环境的耐盐植物进行植被恢复,增加植被覆盖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盐分淋失,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d.农业措施:优化种植结构,选择适应盐碱地的农作物品种,合理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减少盐分积累。
引入农田地下排水系统,降低土壤含盐量。
e.经济考虑:加强盐碱地综合治理的经济分析,评估综合治理成本和效益,并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和激励措施。
三、工程实施方案1.盐碱地综合治理项目划分为若干个分块进行实施,分块间可以相互借鉴和补充。
2.各个分块的实施步骤包括:a.地下水管理:建立地下水监测站点,监测水位和盐分情况,制定管理措施。
合理布置灌溉设施和渠道,降低盐分含量,控制地下水位上升速度。
b.土壤改良:进行地理调查和土壤分析,制定土壤改良方案。
根据土壤类型、盐分含量等,选用适宜的土壤改良材料和技术,改善土壤质量。
c.植被恢复:选择适应盐碱地环境的耐盐植物,进行植被恢复工程。
采取合理的种植方式和密度,加强保护管理,提高植被覆盖度。
d.农业措施:调整种植结构,选择适应盐碱地的农作物品种,合理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
建设农田地下排水系统,提高土壤排水能力,减少土壤盐分积累。
3.工程实施过程中需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及具体措施
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及具体措施盐碱地是指土壤中盐分和碱分过高的土地,是影响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了改善盐碱地的环境条件和提高土地利用率,研究人员进行了盐碱地治理的研究,并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盐碱地治理的研究进展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通过了解盐碱地的形成机制和特点来探索治理的途径。
盐碱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土壤中盐分和碱分的积累过高,以及土壤结构的疏松导致水盐代谢的不平衡。
通过了解盐碱地的形成机制和特点,可以为治理提供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盐碱地的形成与土壤盐渍化、土壤碱化、水分条件不良等因素有关,在治理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土壤改良、水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通过探索盐碱地的治理方法。
目前,盐碱地的治理方法主要分为机械治理、物理治理和生物治理三种方法。
机械治理主要是利用机械设备对土壤进行翻耕、排水和除盐等处理;物理治理主要是利用物理手段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如利用多孔渗透性材料改善土壤透水性;生物治理主要是通过植被恢复和植物种植来改善土壤的水分和盐分状况。
这些方法在盐碱地治理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进一步,通过研究盐碱地的改良措施来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作物产量。
盐碱地改良主要是通过改善土壤质量和提高农作物生长环境来实现的。
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合理的土壤改良方法,如利用有机肥料和微生物肥料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利用适宜的农艺措施,如轮作、深松、中耕等来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作物产量。
还可以通过施用抗盐碱剂和调节土壤酸碱度等措施来改善盐碱地的环境条件。
通过研究盐碱地治理的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
盐碱地治理的效果评价主要包括土壤质量变化、农作物产量变化和经济效益等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盐碱地治理方法,可以显著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
对盐碱地治理的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可以为盐碱地治理提供经验和借鉴。
盐碱地治理的研究进展及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对盐碱地形成机制和特点的探索、盐碱地治理方法的研究、盐碱地改良措施的研究和盐碱地治理效果的评价和总结等。
盐碱地的治理与利用研究
盐碱地的治理与利用研究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土地面临着盐碱化的问题。
盐碱地是指土壤中盐类和碱性物质的累积过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从而影响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
目前,全球严重受盐碱化影响的土地约占到全球土地总面积的10%,而中国盐碱地面积高达约1.3亿公顷。
因此,盐碱地的治理与利用研究成为当今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盐碱地的治理盐碱地治理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现代农业的发展,现在有许多治理盐碱地的方法。
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化学法化学法是利用化学药剂中的化合物与盐碱反应,从而降低盐碱度的处理方法。
主要包括石灰化、硫磺酸盐互等、盐酸、醋酸等处理方法。
但是,这些方法会造成土壤的生态平衡被破坏,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土壤肥力的恢复。
2.物理法物理法是利用物理手段来消除盐碱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水淋、水浸、运输和覆盖处理等方法。
物理法治理方法相对简单,但治理效果有限,难以达到彻底的治理效果。
3.生物法生物法是利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消耗盐碱度的处理方法。
这种方法不会影响土壤环境平衡,因此较为安全,也比较有效,但也需要耐盐碱的植物和微生物齐心协力。
综上,针对不同类型的盐碱化问题,采用不同的治理方法方案,使治理效果更加明显。
二、盐碱地的利用盐碱地作为一种“废地”,长期以来被人们忽视,弃置不管。
但是,针对不同类型的盐碱地,可以采用不同的利用方法,将废地变成宝地。
1.养殖业盐碱地可作为牲畜的饲料种植基地,培育奶牛、肉牛等草食动物,从而提高土地的经济利用效益。
养殖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在改善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2.旅游业盐碱地多为广袤而平坦的地貌,一望无际,构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因此盐碱地还可以用于旅游观光。
发展盐碱地旅游业,可以为当地经济增加新的收入来源,也有助于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3.农业盐碱地的产量低,但盐蔬菜、盐芝麻等富含盐碱元素的农作物在盐碱地培育具有天然条件和经济效益。
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及具体措施
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及具体措施盐碱地是指土壤中盐分和碱性物质过高,使得土壤肥力下降,甚至无法生长作物的一种土地类型。
我国盐碱地面积广泛,占据农用地的1/4以上,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盐碱地的存在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盐碱地治理一直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及科研机构关注的焦点和重点。
本文就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及具体措施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一、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盐碱地治理研究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有着丰富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土壤学、植物学、地理学、农业科学等多个学科。
盐碱地的治理研究主要集中在降盐碱、改良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等方面。
1.降低土壤盐碱度盐碱地的盐碱度过高是限制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
降低土壤盐碱度是盐碱地治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目前,主要的降盐碱措施包括水分管理、盐渍化物质的淋洗和添加复合材料等方法。
水分管理是指合理利用水资源,通过提高土壤湿润度,减少土壤中盐分溶解度,从而降低土壤盐碱度。
盐渍化物质的淋洗是通过灌溉和排水的方式,将土壤中的盐渍化物质冲洗出土壤层,减少土壤中的盐分累积。
添加复合材料是指在盐碱地种植作物时,向土壤中添加一些改良剂,如有机肥、石灰粉等,改善土壤结构,降低盐碱度。
2.改良土壤盐碱地的土壤肥力较低,改良土壤也是盐碱地治理的重要内容。
目前,改良土壤主要包括施用有机肥、灌溉改良水和开垦固碱地等方法。
施用有机肥是指向土壤中添加有机质,提高土壤的肥力。
有机质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保水性和通气性,促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灌溉改良水则是通过改变灌溉水的成分和质量,来减轻土壤中盐碱物质的积累,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透水性。
开垦固碱地是指在盐碱地上进行固碱地的改造,通过改变土壤盐碱度的方法,提高土壤肥力。
3.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土壤肥力是盐碱地治理的重要环节。
当前,提高土壤肥力主要包括建立合理的农业生产制度、种植抗盐碱作物及土地复垦等方面。
建立合理的农业生产制度是指根据盐碱地的特点,实行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制度。
盐碱地可行性研究报告
盐碱地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人口增长,土地资源逐渐受到严重的威胁和浪费。
盐碱地是一种常见的土地质量问题,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
盐碱地主要是指土壤中盐分浓度过高或土壤碱性过强的土地,无法维持作物正常生长。
盐碱地一直被认为是不可开发的劣质土地,严重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然而,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科研工作者对盐碱地开发利用的研究,人们发现盐碱地并非完全无法利用。
通过合理的土地整理、施肥、改艴、排盐等手段,可以将盐碱地转化为肥沃的土地,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进行盐碱地可行性研究,探讨如何有效开发利用盐碱地,对于改善我国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和解决土地资源不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盐碱地的现状分析、潜力评价、开发利用方案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明确盐碱地可行性开发利用的方法和措施,为我国北方地区盐碱地的治理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三、研究内容1. 盐碱地现状分析(1)盐碱地的分布特点(2)盐碱地的土壤性质分析(3)盐碱地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2. 盐碱地潜力评价(1)盐碱地改良潜力评价(2)盐碱地农业生产潜力评价3. 盐碱地开发利用方案设计(1)盐碱地改良技术(2)盐碱地农业生产模式设计(3)盐碱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4. 盐碱地可行性分析(1)盐碱地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分析(2)盐碱地开发利用的社会效益分析5. 盐碱地开发利用建议(1)盐碱地可行性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2)盐碱地可行性开发利用的技术建议(3)盐碱地可行性开发利用的管理建议四、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文献资料收集、实验分析等方法,结合统计数据和专家经验,对盐碱地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并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评估盐碱地的开发潜力和可行性。
五、研究结果1. 盐碱地现状分析显示,我国北方地区盐碱地广泛存在,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河南等省份。
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重,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严重影响。
盐碱地土壤利用与改良研究进展
盐碱地土壤利用与改良研究进展盐碱地是指土壤中盐分和碱性物质含量过高,超过了作物生长的适宜范围。
这种土壤容易导致作物生长不良、减产甚至死亡。
为了解决盐碱地问题,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提出了许多土壤利用与改良的方法。
一、土壤利用方法1. 海水灌溉:盐碱地土壤的盐分主要来自地下水,通过海水灌溉可以将地下水冲刷排出,降低土壤盐分。
但需要注意控制浓度,避免盐分过高,导致更严重的盐碱化。
2. 面积利用: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方式,将盐碱地用于牧草种植、沼气产业等,减少对经济作物种植的依赖,降低经济损失。
3. 调水排水:通过修建排水沟、渠道等排水设施,将盐分浓度较高的地下水排出,降低土壤盐碱度。
二、土壤改良方法1. 施用有机肥料:有机肥料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降低土壤盐分浓度。
2. 施用石灰:盐碱地的碱性较高,通过施用石灰可以中和土壤酸碱度,提高土壤的酸碱平衡,促进作物生长。
3. 施用石膏:石膏可以与土壤中的盐分结合,形成较为稳定的盐类,减少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4. 淋洗法:通过灌洗大量的清水,冲刷土壤中的盐分,减少土壤盐碱度。
5. 植物修复:选择适应盐碱地生长的耐盐植物,通过其吸收土壤中的盐分来修复土壤。
以上方法的应用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多数方法需要大量的投入和劳动力,增加了种植成本。
有些方法的效果并不是长久的,需要长期不断的维护和修复。
还需要解决相关技术和政策的问题,加强科研与产业的结合,促进盐碱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盐碱地土壤利用与改良的研究虽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面临一系列挑战。
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能够找到更加有效和可持续的方法来解决盐碱地问题,同时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土地资源的保护做出贡献。
地盐碱地综合治理可研报告
地盐碱地综合治理可研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地盐碱地是指土壤中盐分和碱性物质过高,导致土壤肥力低下、农作物生长受限的土地。
在全国范围内,地盐碱地占据较大比例,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对地盐碱地进行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研究目标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探讨地盐碱地综合治理的可行性和效果,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三、研究内容1.地盐碱地的成因分析:分析地盐碱地产生的原因,包括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
2.地盐碱地的影响评价:评价地盐碱地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确定治理的急迫性和重要性。
3.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研发适合地盐碱地治理的技术,包括土壤改良、排水系统建设、盐渍水处理等方面的技术研究。
4.综合治理效果评价:通过实地试验和观测,评价综合治理技术的效果和经济效益。
四、研究方法1.实地调查:对地盐碱地进行详细的调查和采样,获取相关数据和样品。
2.实验室分析:对采集的土壤和水样进行分析,确定土壤性质和盐碱度等关键参数。
3.数据处理与模拟:通过统计学方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利用模拟软件进行模拟实验。
4.综合评价:根据实验结果,综合评价综合治理技术的效果和可行性。
五、预期成果1.地盐碱地综合治理技术:研发一套适用于地盐碱地治理的综合技术方案。
2.治理效果评价报告:编写地盐碱地综合治理效果评价报告,介绍技术方案的实施效果和经济效益。
六、进度安排1.第一年:开展地盐碱地实地调查和样品采集工作。
2.第二年:开展实验室分析和数据处理工作,研究综合治理技术。
3.第三年:开展综合治理效果评价和报告编写工作。
七、研究团队本研究由地质学家、土壤学家、农业科学家等多学科的专家组成,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
八、经费预算本研究的经费预算为XX万元,包括实地调查费用、实验室分析费用、研发费用等。
九、预期效益本研究的预期效益主要包括:1.为地盐碱地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盐碱地土壤利用与改良研究进展
盐碱地土壤利用与改良研究进展【摘要】盐碱地土壤是一种常见的土壤类型,其盐碱含量较高,给农作物种植和生长带来了很大困扰。
本文主要对盐碱地土壤的特点、利用与改良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总结。
在盐碱地土壤利用方面,研究者们通过优化种植结构、引入耐盐碱作物等方法来提高土壤的利用价值。
而在盐碱地土壤改良方面,研究者们通过施用有机肥料、生物修复等技术来改善土壤质地和提高作物产量。
本文还对未来盐碱地土壤利用与改良的重要性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希望能够为解决盐碱地土壤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盐碱地土壤的利用与改良对于提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盐碱地、土壤利用、改良研究、特点分析、技术、重要性、未来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农业生产中,盐碱地土壤一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世界上大约有亿亩土地受到盐碱化影响。
盐碱地的出现不仅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甚至无法种植任何作物。
盐碱地土壤中盐分过高、PH值失衡、土壤结构疏松等特点,严重限制了植物生长发育,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对盐碱地土壤的利用和改良进行了大量研究,希望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将这片荒地重新变成肥沃的耕地。
了解盐碱地土壤的特点、探究盐碱地土壤利用与改良的研究进展,以及探索盐碱地土壤利用与改良的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解决盐碱地土壤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盐碱地土壤的不利影响已经被广泛认识到,而对盐碱地土壤的利用和改良研究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总结盐碱地土壤利用与改良的研究进展,探讨相关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具体而言,我们的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析盐碱地土壤的特点,深入了解其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和依据。
2. 总结目前盐碱地土壤利用的研究进展,包括种植盐碱地适应性植物、改良土壤环境等方面,探讨其应用效果与局限性。
中国盐碱地资源现状及改良利用报告
中国盐碱地资源现状及改良利用报告中国盐碱地资源是我国特有的土地类型之一,其分布广泛,占据着相当大的土地面积。
盐碱地的存在对土地的利用和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同时也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利用提供了挑战和机遇。
因此,对盐碱地资源的现状及改良利用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盐碱地资源的潜力,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盐碱地资源的现状中国盐碱地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河北、山东、河南、甘肃、新疆等省份,总面积达到数亿亩。
这些盐碱地的形成主要受到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
在自然条件方面,主要是由于气候干旱、土壤碱化、地下水位过浅等因素造成的土壤盐碱化。
而人为因素包括不合理的灌溉、排水管理、过度施用化肥等,导致土壤盐碱化问题日益加剧。
目前,中国盐碱地资源的利用率较低,仅有部分盐碱地进行了开发利用,大部分盐碱地处于荒芜状态。
这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也限制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
盐碱地对种植作物的生长有一定的限制,使得当地农民的生计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如何有效改良和利用盐碱地资源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中国盐碱地资源的改良利用针对中国盐碱地资源存在的问题,我国开展了一系列盐碱地改良利用的研究和实践工作。
在改良盐碱地土壤方面,主要采取了石灰化、石膏改良、盐土复合肥等手段,以降低土壤的盐碱度,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适时灌溉、排水排盐、调整种植结构等方式,改善盐碱地的种植条件,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
在盐碱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方面,可采取多种方式,如种植耐盐植物、发展畜牧业、生态旅游等。
通过科学种植、养殖和开发,可以有效利用盐碱地资源,实现盐碱地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科研合作,推广相关改良技术,提高当地农民的综合素质,促进盐碱地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和利用。
三、中国盐碱地资源改良利用的挑战与机遇盐碱地资源的改良利用虽然面临着一些挑战,但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我国盐碱地成因及改良利用现状
四、结论与展望
四、结论与展望
盐碱地改良利用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盐碱地的形成机制和演变规律,为改良技术的开发 提供理论支撑;同时需要加强盐碱地改良利用技术的集成和优化,形成一套适用 于不同地区的综合改良方案;此外,还需要加强盐碱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和应 用,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改良利用技术
在实际应用中,这些改良技术的效果因地区和具体条件而异。例如,物理改 良技术在平原地区的效果较为显著,但在山区等特殊地形条件下可能受到限制; 化学改良技术虽然能迅速降低土壤盐分含量,但长期使用可能对环境产生副作用; 生物改良技术虽然具有可持续性的优点,但对改良时间较长,需要一定的耐心。
研究进展
我国盐碱地成因及改良利用 现状
内容摘要
盐碱地是指由于土壤中盐分和碱性物质含量较高,导致农作物难以生长的土 地。我国盐碱地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和沿海地区。盐碱地的 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气候、地形、地质和水源等。本次演示将探讨我国盐碱 地的成因及改良利用现状,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研究进展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新疆盐碱地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地质 勘查、成因分析、改良技术等方面都有所突破。例如,地质勘查方面,利用地球 物理勘测技术对新疆盐碱地的分布和地下水位进行了精确测量;成因分析方面,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等方法深入探讨了新疆盐碱地的形成机制;改良技术方面,结 合现代农业技术,成功研发出了一系列高效、环保的改良方案。
盐碱地成因
盐碱地成因
1、气候因素:气候是影响盐碱地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东北、华北和西 北地区气候干燥,蒸发量大,致使土壤中的盐分和碱性物质难以淋溶,从而积累 在土壤中。
盐碱地土壤利用与改良研究进展
盐碱地土壤利用与改良研究进展盐碱地是指含有过量盐分和碱性物质的土地,是我国土地资源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由于天然受限和农业开发过度,近年来我国盐碱地面积逐年增加,已经成为制约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充分利用盐碱地资源,加快盐碱地的利用和开发,目前盐碱地土壤利用与改良研究成为热点。
盐碱地土壤利用研究是指通过合理使用盐碱地土壤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治理的技术和方法,主要包括秸秆覆盖、盐耐性植物种植、微生物改良等。
1. 秸秆覆盖技术秸秆是农户日常生活和农作物生产的废弃物,经过适当处理后可作为覆盖物,在盐碱地上应用可以调控盐渍化程度,提高土壤肥力和水分保存能力等。
研究表明,秸秆覆盖能够降低盐碱土表层土壤温度,减缓水分蒸发速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作物产量。
2. 盐耐性植物种植技术盐碱地的种子库和土地条件适合种植盐碱植物,这些植物具有适应高盐和高碱的特性,在盐碱条件下仍能存活和生长。
与传统作物相比,盐碱植物能够有效地收集并吸收土壤里的盐分,同时通过根系微生物促进土壤有机质的更新。
研究表明,种植铁线莲、狼尾草等盐碱生态工程植物在盐碱地上可实现良好改良效果。
3. 微生物改良技术微生物改良技术是指筛选和筛配适合盐碱地土壤的微生物种类,建立适宜的微生物群落,活化盐碱土壤和调控土壤盐渍化和碱化反应。
研究表明,节律菌、灰胶菌等微生物可通过代谢产生酶解有机质和吸附Na+离子提高盐碱土壤肥力。
盐碱地的土壤改良研究主要是针对改良盐碱土壤结构,提高盐碱土壤的肥力,调节盐碱土壤pH等问题,主要包括化学改良、物理改良、生物改良等。
1. 化学改良化学改良是指通过添加化学药剂来改善盐碱土壤条件,例如,添加石灰、硫酸镁、氨氮等化学物质来实现提高pH值和土壤肥力目的。
但长期使用化学改良会降低土壤的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性。
2. 物理改良物理改良是指通过采用物理处理措施来弱化盐碱土壤的结构。
例如,超声波处理、热泵处理等方法能够对盐碱土壤结构进行改变,提高土壤肥力和水分保存能力。
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及具体措施
摘要:目前,土壤盐渍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不同地区的土壤盐碱化管理及治理措施也不尽相同,具体因地区土壤类型而异。从总体上看,国内外盐碱地管理技术的发展主要是将盐水应用于灌溉和耐盐植物的栽培。我国土地辽阔无垠,盐碱地面积更是巨大,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和滨海等地区广泛分布。因此,盐碱地土壤资源的优化和合理开发利用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治理盐碱地工程的有效措施分析
以某地盐碱地为例,其主要处于某河流的中下游,也有部分盐碱地出现在上游沿河阶地、低洼区域及平原水库周边。根据现场调查分析可知,产生盐碱地的主要原因在于地下水位过高。由于构成盐碱地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地下水位高以外,土壤自身的含盐量与灌溉水源矿化水平也是影响原因,而降水量、蒸发量属于自然因素,不科学灌溉、排水不流畅等属于生产及人为因素。通过明确盐碱地构成原因,在治理盐碱地时要提出综合措施,其中包含管理措施、生物措施及工程措施等。其中,工程措施作为盐碱地治理综合措施中的基础内容,也是实践工作落实的前提条件。现阶段,为了有效控制地下水位变化,提升盐碱地治理水平,各地最常见的工程措施为建立明沟排水系统,并引用干、支及斗等排水管沟,排
(2)暗管排水。按照规定深度和距离在田间埋设滤水暗管,有助于聚集到一起的地下水进入农业排水系统,而后流经各级排水沟进入容泄区。这项工作与明沟排水一致,会随着排水沟等级的提高,增加设计宽度。但这种工程措施也可以控制农沟深度,各级排水沟所需耕地面积低于明沟排水。
(3)竖井排水。通过结合规定深度与距离在田间设计排水井,选用机械抽取方式,将地下水排入到斗排、农排中,而后经过各级排水沟进入到容泄区。因为这项工作是以机械化方式排放地下水,所以在工作中要保障压力水头的有效性。通常情况下,要保障斗农排水沟的沟底在地下水位以上,有的可以直接放在地表上。此时,各级排水沟可以按照输水渠道进行规划,不仅能降低开挖深度和断面,而且可以降低占用耕地面积。上述三种工程措施,从直观角度分析,第一种方法更加简单明确,有助于为后期施工维修提供方便,且实践投资较低;第二种的施工较为繁琐,且影响后期施工维修工作的落实,一次性投资过高;而第三种虽然也简单明确,且后期施工维修操作便捷,但一次性投资与整体运行成本支出过高。因此,现阶段我国盐碱地治理与改良工作依旧以传统明沟排水系统为重心。但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中,要想实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从社会环境、经济效益等方面全方位探索,此时竖井机电排灌方式的优越性将得到充分展现,不仅可以实现灌排结合,而且可以有效利用地下水资源,控制地下水位变化,为当地盐碱地治理工作提供基础保障。同时,这种方法也可以减少排水沟占用耕地的现象,解决周围居民频繁清除淤泥的难题。由此可知,竖井机电排灌将是持续优化盐碱地治理工作关注的焦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卷第2期干旱地区农业研究V o l.23N o.2 2005年3月Agr icultura l Research i n the Ar id Area s M ar.2005中国盐碱地资源与可持续利用研究①李 彬1,2,王志春1,孙志高1,2,陈 渊1,杨 福1(1.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吉林长春 130012;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摘 要:根据自然资源定义与基本属性,并从开发利用角度,将我国盐碱地资源分为盐渍土资源、盐生植物资源、咸水和微咸水资源以及生态和旅游资源等几个主要类别。
分析了中国盐碱地资源的主要特征及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盐碱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及对策,并对中国盐碱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盐碱地;分类;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图分类号:F3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601(2005)022******* 土壤盐碱化和次生盐碱化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问题更为严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 N ESCO)和粮农组织(FAO)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盐碱地面积为9.54亿hm2[1]。
土壤盐碱化和次生盐碱化问题,已经成为世界灌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制约因素。
中国盐碱地面广量大,西北、华北、东北西部和滨海地区都有分布,类型多样,改造治理及合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对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本文在总结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自然资源的定义与特点,从资源开发利用角度,对盐碱地资源分类进行了初步划分,并讨论了中国盐碱地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盐碱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及对策,对中国盐碱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建议。
1 中国盐碱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1.1 盐碱地资源与分类自然资源是指在自然界形成的,能够被人类开发利用并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
自然资源以一定的质和量分布在一定地域,具有层次性和整体性的属性[2]。
从自然资源整体性看,土地资源是由土壤、水文、生物、气候等诸自然资源要素构成的一个自然综合体。
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基于以上认识,并从资源开发利用角度出发,将中国盐碱地资源划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类别:1.1.1 盐渍土资源 盐渍土资源作为一种土壤资源,是盐碱地资源的核心部分。
中国盐渍土面积大,分布广泛,类型多样。
据最新研究,现代盐渍化土壤面积约3693.3万hm2,残余盐渍化土壤约4486.7万hm2,潜在盐渍化土壤为1733.3万hm2,各类盐碱地面积总计9913.3万hm2[1]。
由于盐渍土分布地区生物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差异,大致可将中国盐渍土分为:滨海盐土与滩涂,黄淮海平原盐渍土,东北松嫩平原盐土和碱土,半漠境内陆盐土和青新极端干旱的漠境盐土等五大片[3]。
1.1.2 盐生植物资源 盐生植物是指一类具有较强抗盐(抗碱)能力,能够在高盐(高碱性)生境中生长并完成生活史的植物总称。
盐生植物资源是植物资源的一种,可以定义为对人们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盐生植物总称[4]。
据赵可夫等研究,中国大约有盐生植物430种,分属于66科、197属,可以作为资源开发利用的大约有200多种,其中相当一部分具有多种利用价值,例如可作为食品原料或直接作为食品、饲料、医药原料和纤维原料等。
与盐渍土分布区域一致,中国盐生植物资源主要分布在内陆盆地干旱极干旱盐渍土区、宁蒙高原干旱盐渍土区、东北平原半干旱半湿润盐渍土区、黄淮海平原半干旱半湿润盐渍土区、滨海盐渍土区和西藏高原高寒干旱盐渍土区等几个主要区域[1,4]。
1.1.3 咸水和微咸水资源 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浅层地下水中,广泛分布着微咸水和咸水,此外滨海和内陆盐碱湖沼中也含有大量的咸水或微咸①收稿日期:2004209216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优化调控”(KZCX12S W21925201)作者简介:李 彬(1980-),男,江苏省邳州市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壤盐碱化。
E2m ail:njlibin@水。
据国土资源部《2003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数据,全国地下微咸水天然资源(矿化度1~3g L)多年平均为277亿m3,半咸水天然资源(矿化度3~5 g L)多年平均为121亿m3。
过去我国矿化度>2g L的地下水即弃之不用,长期潜伏地下,影响蓄纳降雨及地表淡水,还是土壤盐碱的根源。
目前世界范围内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及土壤盐碱化问题日益加重,合理开发利用咸水和微咸水对于缓解水资源危机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有必要从资源的角度对各类咸水和微咸水重新认识,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水资源看待。
1.1.4 生态与旅游资源 盐碱地作为地球上一类比较独特的景观,在生态系统中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和旅游价值。
例如,盐生植被在维持和改善盐碱地区生态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一些植被具有观赏价值。
生态与旅游资源是一种无形的资源,随人们的认知及欣赏水平而变化,条件成熟时,可以开发利用。
1.2 中国盐碱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盐碱地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积累了一批丰富的资料和经验。
在盐渍土资源调查方面,引入了遥感和G IS等先进技术,制作完成了“中国土壤盐渍分区图”和“中国盐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图”[5]。
在盐生植物资源研究上,赵可夫、范海等对中国盐生植物资源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1,4];山东省东营市建立了中国首家盐生植物园,进行盐生植物耐盐性与盐生植物利用等多方面研究。
区域性盐碱地资源研究也获得很大进展,如进行了东北地区盐渍土生态分区[6]和松嫩平原盐碱地资源与可持续利用研究[7,8],西北干旱地区土壤、水资源和盐生植物资源调查与利用研究[9~11]以及黄淮海平原盐碱地资源与利用研究等[12,13]。
盐碱地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主要成果主要体现在:确立了“可持续利用、因地制宜,分区开发、保护与利用并重”等盐碱地资源开发利用基本原则;提出了盐生植物利用,咸水灌溉,盐碱沼泽渔业开发等资源利用方法或模式;培育了一批耐盐碱作物[1,3~5,14,15]。
虽然中国盐碱地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1)对盐碱地资源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盐碱地开发利用多着眼于盐渍土,对盐生植物、咸水微咸水开发利用力度不够。
在思想观念上,受发展传统农业观念制约,通常把盐渍土、盐碱地咸水微咸水资源等视为生产限制条件,因而过分强调盐碱地治理与改造,而对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则认识不足。
(2)盐碱地开发利用缺乏统一规划,无序开发、粗放经营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3)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综合利用观点认识不够全面,资源可持续利用存在问题;重治理轻保护,导致已经治理改良的盐渍土重新发生盐渍化。
土壤盐碱化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开发利用不当极易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
因此,应加大盐碱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力度,探索盐碱地资源利用的多种途径,以推动盐碱化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2 中国盐碱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2.1 盐碱地资源开发利用基本原则脆弱的生态环境,不良的气候、地质、地貌和水文等自然条件,是目前盐碱化地区的主要特征。
任何不适当的资源开发利用,都可能造成极严重的后果。
为了达到盐碱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2.1.1 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原则 盐碱化地区生态脆弱,自然条件限制因素多,对于盐碱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切实加强生态建设,防止生态环境恶化。
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宜开发则开发,不宜开发则应以保护和恢复生态为主,为盐碱地资源后继开发利用创造条件。
2.1.2 因地制宜,分区利用,综合利用 中国盐碱地面积大,分布范围广,类型多样,盐碱化程度不一。
同时盐碱地所在地区气候、水资源等各种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也不相同,因此对于盐碱地资源的利用,应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发利用。
应综合考虑土壤、植物、水等各种条件,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等有机结合,努力拓展盐碱地资源开发利用途径,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
2.1.3 适应盐碱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目前对于土壤是否盐碱化的划分是基于传统作物考虑的,盐碱环境对于传统作物而言是一种不利的生境,而对于盐生植物则可能是比较适合的生长环境。
长期以来,中国盐碱地治理与利用似乎走进了一个“怪圈”之中,人们对于盐碱地治理改造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传统农业生产,而传统农业却恰恰容易造成土壤盐碱化,由此易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我们认为,不宜过分强调盐碱地改良治理,而应以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为目标,主动适应盐碱地实际情况,立足盐碱环境,着眼点以盐渍土发展向盐生植物,充分发挥盐生植物的作用,发展盐碱551第2期李 彬等:中国盐碱地资源与可持续利用研究农业。
唯有此,才能真正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三统一。
2.2 中国盐碱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分析2.2.1 区分不同盐碱地情况,合理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 盐碱化土地成因复杂多变,既有其形成的自然因素,又受人类活动影响。
从成因看,东部滨海地区盐碱化土地主要由海水作用所致;华北平原多是由于水资源调控不当,过量灌溉造成的次生盐碱化土壤;东北西部地区及西北内陆干旱地区除自然因素外,人类滥垦过牧造成相当面积草地盐碱化,不合理灌溉导致大面积土壤次生盐碱化。
东部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盐碱地资源宜精细经营,可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业、水产养殖、特种种植业(果蔬、花卉)、制盐业及观光旅游业等;华北平原盐碱化土地在优化水资源调控,改进农田水利工程的条件下,可用来发展经济作物种植,盐碱洼地则可发展水产养殖;东北西部盐碱化土地应以生态草建设为主,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畜牧业,不宜过量开垦;西北内陆气候干旱,盐碱化土地应以生态恢复为主,塔里木盆底、吐鲁番盆地等极端干旱区荒漠化土壤盐分含量丰富,可用来进行制盐、化肥等生产。
从土地盐碱化程度看,重度盐碱化土地应以保护为主,可引入耐盐碱植被进行生态恢复;中轻度盐碱化土地则可适量开发利用。
2.2.2 立足盐碱环境,发展盐碱农业,跳出盐碱地治理开发“怪圈” 据邢军武研究[16],盐碱环境主要由含有较高盐分的水和土两大要素组成,如滩涂、盐碱地和咸水微咸水等。
所谓盐碱农业是指在传统“淡土”和淡水作物无法生长的盐碱环境中进行的农业生产,一般是以盐生植物的作物化种植为特征。
广义盐碱农业还应包括陆地和水体盐碱环境中的动物养殖等。
传统农业主要依赖于淡水和“淡土”环境,盐碱环境对其是一种限制性因素,试图通过治理改造盐碱地而发展传统农业,从长远看常常是花费颇多而又得不偿失的,特别是在淡水资源短缺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更是难以有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