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城市各类用地的布置方法与原则

合集下载

城市各类用地的布置方法与原则

城市各类用地的布置方法与原则

城市各类用地的布置方法与原则一、居住用地规划城市居住用地的组成:住宅用地和服务设施用地城市居住用地分为三类:一类、二类和三类居住用地城市居住用地的选址:1、选择自然环境优良地段2、注重用地自身及用地周边的环境污染影响3、处理好居住—工作、居住—消费的关系4、适宜的规模和形状5、若在城外布置,注意协调与旧城性区的关系6、结合房地产市场需求、建设可行和效益7、留有余地居住用地分布方式:1、集中布置2、分散布置比较适合矿业城市和组团城市3、轴向布置例如:沿交通轴布局居住用地的组织结构:1、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2、居住区—居住小3、居住区—组团居住用地指标:1、影响因素:城市地理位置、城市性质、地形条件、经济发展条件、建筑形式以及生活习惯等。

2、在城市用地中所占的比例:25%-40%3、人均居住用地的规模:建筑气候区划在Ⅰ、Ⅱ、Ⅵ、Ⅶ气候区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为28.0-38.0平方米,建筑气候区划在Ⅲ、Ⅳ、Ⅴ气候区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为23.0-36.0平方米。

居住用地规划布局原则:1、协调与城市总体布局的关系2、尊重地方文化脉络与居住方式3、重视与绿地等开敞空间的关系4、符合相关用地和环境标准5、具有健康、安定的社区品质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城市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是指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设计、社会福利共七类用地的统称。

行政办公设施用地:布局宜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以利提高效率。

文化娱乐用地:规划中宜保留原有的文化娱乐设施,规划新的大型游乐设施用地应选址在城市中心区外围交通方便的地段。

医疗卫生用地:布局应考虑服务半径,选址在环境安静交通便利的地段。

传染性疾病的医疗卫生设施宜选址在城市边缘地区的下风向。

大城市应规划预留“应急”医疗设施用地。

教育科研用地:新建高等院校和对场地有特殊要求重建的科研院所,宜在城市边缘地区选址,并宜适当集中布局。

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最新)

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最新)

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最新)一、定义城市用地是指城市建成区内的土地,包括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交通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等。

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是根据城市用地的主要用途和功能,对城市用地进行分类和制定技术要求的标准。

二、分类体系1. 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等。

2. 商业用地:包括商业用地、餐饮用地、娱乐用地等。

3. 工业用地:包括工业用地、仓储用地、物流用地等。

4. 公共设施用地:包括教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文化体育用地等。

5. 交通设施用地:包括道路用地、交通枢纽用地、停车场用地等。

6. 绿地与广场用地:包括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用地等。

三、技术要求最新的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对各类用地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包括用地规模、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高度、绿地率等。

这些技术要求旨在确保城市用地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最新的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指导。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和需求,灵活运用这些标准和要求,以实现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变化,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

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最新)一、定义城市用地是指城市建成区内的土地,包括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交通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等。

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是根据城市用地的主要用途和功能,对城市用地进行分类和制定技术要求的标准。

二、分类体系1. 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等。

2. 商业用地:包括商业用地、餐饮用地、娱乐用地等。

3. 工业用地:包括工业用地、仓储用地、物流用地等。

4. 公共设施用地:包括教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文化体育用地等。

5. 交通设施用地:包括道路用地、交通枢纽用地、停车场用地等。

6. 绿地与广场用地:包括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用地等。

三、技术要求最新的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对各类用地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包括用地规模、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高度、绿地率等。

新版城市各类用地的布置方法与原则

新版城市各类用地的布置方法与原则

新版城市各类用地的布置方法与原则城市用地布置是指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对不同类型的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和协调配置的过程。

新版城市用地布置方法与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整体性原则:二、均衡性原则:城市用地布置应注重均衡性原则,即要合理配置不同类型的用地,避免过度集中或过度分散。

要合理布置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教育区、医疗区等不同类型的用地,以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等需求。

三、生态性原则:城市用地布置应注重生态性原则,即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要将城市绿地和生态公园等生态用地合理布置于各个区域,增加城市的绿化率和绿色空间,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就近性原则:城市用地布置应注重就近性原则,即将不同类型的用地尽量就近布置,缩短居民的出行距离和时间。

要将居住区和工作区、商业区、教育区等相互靠近,形成紧凑的城市结构,减少交通拥堵和能源消耗。

五、创新性原则:城市用地布置应注重创新性原则,即要与时俱进,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理念,设计并布置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的用地。

要根据城市的特点和需求,加强对新兴产业、创新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等用地的布置,推动城市经济的创新与发展。

六、灵活性原则:城市用地布置应注重灵活性原则,即要根据城市发展的需求和变化,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变更。

城市用地布置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城市的发展规划和调整,及时对用地进行调整,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七、人性化原则:城市用地布置应注重人性化原则,即要以人为本,关注城市居民的需求和福祉。

要合理布置居住区和公共设施,提供便利的交通、教育、医疗和娱乐等服务,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以上是新版城市用地布置方法与原则的主要内容。

新版城市用地布置要注重整体性、均衡性、生态性、就近性、创新性、灵活性和人性化等原则,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实际操作中,还要根据具体城市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用地布置方案,满足城市的发展要求和居民的需求。

城市用地布局规划

城市用地布局规划

① 布局紧凑,节约用地;
② 容易低成本配套建设基础设施;
③ 居民工作、生活出行距离较短,城市氛围浓郁,
交往需求易于满足。
2021/10/10
13
2)集中式布局的缺点
❖ ① 城市用地功能分区不十分明显,工业区与生活居 住区紧邻,如果处理不当,易造成环境污染;
❖ ② 城市用地大面积集中连片布置,不利于城市道路 交通的组织;
2021/10/10
19
(1)组团式 是指一个城市分成若干块不连续城市用地,每
一块之间被农田、山地、较宽河流、或铁路站场、 大片森林等分割。
包括一城一区形式
优点: ❖ 这类城市可根据用地条件灵活布置,比较好处理城
市发展的近、远期关系; 20❖21/1城0/10市容易接近自然,并使各项用地各得其所。 20
集中式的城市总体布局
分散式的城市总体布局
2021/10/10
11
城市平面形态类型---城市总体布局形式
1.集中式城市总体布局
网格状 环形放射状
2.分散式城市总体布局
2021/10/10
组团式
星座式(母城和卫星城模式)
城镇组群式(散点式)
星状(枝状)
环状
带状(线状)
12
1、集中式布局
1 ) 集中式布局的优点
❖ 易于各类建筑物的布置,但易导致布局上的单 调性。
❖ 适合于城市向各个方向上扩展,但不易于形成 显著的、集中的中心区。
❖ 适于汽车交通的发展,不适于地形复杂地区。
2021/10/10
16
(2)环形放射状
优点: ❖ 城市由放射形和环形的道路网组成,城市交通的
通达性较好; ❖ 有着很强的向心紧凑发展的趋势,有高密度的、

城市用地空间布局-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

城市用地空间布局-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

一、城市用地规划布局1、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立足全局的综合性原则立足区域的地方性原则——城市发展的内、外部条件抓住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矛盾近远结合,力求科学合理集中紧凑,节约用地规划结构清晰,内外交通便捷兼顾旧区与新区的发展需要保护环境,美化城市2、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是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它是研究城市各项主要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

(1)集中的城市布局形态城市各项用地集中连片。

这种模式的优点主要是便于集中设置较为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城市各项用地紧凑,有利于社会经济活动联系的效率和方便居民生活,较适合中小城市,但应注意近期和远期的关系,避免城市在发展中用地混杂和干扰的现象。

这种类型的城市形态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网格状、环形放射状、星状、带状和环状等。

网格状的城市形态较为完整,易于各类建筑的布置,但容易导致单调;环形放射状城市由环形和放射形道路组成,城市交通的通达性好,有很强的向心紧凑发展趋势,但易造成城市中心的过度集聚和拥挤;星状城市往往是环形放射道路沿主要交通走廊发展的结果;带形城市大多受地形限制,沿主要交通轴向两侧发展,城市组织有一定优势,但过长会导致交通物耗过大;环形城市则是带形城市在特定情况下的发展,除非有特定的地理环境,否则城市用地向环形中心扩展的压力很大。

(2)分散的城市布局形态最主要的是组团状城市,即一个城市分为若干块不连续的用地,每一块之间被农田、山地、较宽的河流或铁路站场、森林所分隔。

这种发展形态根据城市用地条件灵活布置,容易接近自然,比较好地处理城市近期和远期的关系,并能使各项用地布局各得其所。

不足之处在于城市道路和各类工程管线的投资和经营管理费用较大。

此类城市布局的重点在于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度,既要分工合理,又要在各个组团形成一定的规模,创造一定的就地生产生活条件,减少不必要的交通压力。

星座式是分散式城市形态中典型的一种类型,主要大城市及其周围卫星城镇组成的布局形式。

完整版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完整版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1总贝]1.0.1为统筹城乡发展,集约节约、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制定、实施和监督城乡规划,促进城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用地统计和用地管理工作。

1.0.3编制城市(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2.0.1 城乡用地tow n and cou ntry land指市(县)域范围内所有土地,包括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包括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区域交通设施用地、区域公用设施用地、特殊用地、采矿用地等,非建设用地包括水域、农林用地以及其他非建设用地等。

城乡用地内各类用地的术语见表 3.1.2。

表2.0.1城乡用地分类中英文对照表2.0.2 城市建设用地urban development land指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内的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绿地。

城市建设用地内各类用地的术语见表 3.2.2。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指上述用地之和,单位为hm2。

表2.0.2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中英文对照表2.0.3 人口规模population人口规模分为现状人口规模与规划人口规模,人口规模应按常住人口进行统计。

常住人口指户籍人口数量与半年以上的暂住人口数量之和,计量单位应为万人,应精确至小数点后两位。

2.0.4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urban development land per capita指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内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除以中心城区(镇区)内的常住人口数量,单位为m2/人。

2.0.5 人均单项城市建设用地sin gle-category urba n developme nt la nd per capita指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内的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交通设施用地以及绿地等单项城市建设用地面积除以中心城区(镇区)内的常住人口数量,单位为m2/人。

总体规划各项用地选址原则

总体规划各项用地选址原则

总体规划各项用地选址原则第一篇:总体规划各项用地选址原则一、城市建设用地选择要求:1、选择有利的自然条件2、尽量少占农田3、保护古迹与矿藏。

4、满足主要建设项目的要求。

5、要为城市合理布局创造良好条件。

二、城市总体布局基本原则:1、城乡结合,统筹安排。

要立足城市全局,符合国家、区域和城市自身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发展的要求。

2、功能协调,结构清晰。

城市规划用地结构清晰是用地功能组织合理性的一个标志,它要求城市各主要用地功能明确,各用地之间相互协调,同时又安全便捷的联系,保障城市功能的整体协调、安全和运转高效。

3、依托旧区,紧凑发展。

总体布局在发挥城市正常功能的前提下力争集中紧凑,节约用地,节约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利城市运营,方便管理,减轻交通压力,有利城市生产和方便生活。

4、分期建设,留有余地。

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发展与建设的战略部署,必须具有长远观点和科学预见性,力求科学合理、方向明确,留有余地。

基本内容:1、按组群方式布置工业企业,形成工业区。

2、按居住区、居住小区等组成梯级布置,形成是城市生活居住区。

3、配合城市各功能要素,组织城市绿化系统,建立各级休憩与游乐场所。

4、按居民工作、居住、游憩等活动的特点,形成城市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

5、按交通性质和交通速度划分城市道路的类别,形成城市道路交通体系。

三、居住用地规划布局用地指标影响因素:1、城市规模2、城市性质。

3、自然条件。

4、城市用地标准。

用地选择的要求:1、选择自然环境优良的地区,有合适的地形与工程地质条件,避免易受洪水、地震灾害和滑坡、沼泽、风口等不良条件影响的地区。

可能的情况下接近水面和风景优美的环境。

2、应协调与城市就业区和商业中心等功能地域的相互关系,减少居住—工作,居住—消费的出行距离和时间。

3、居住用地选择要十分重视用地自身及用地周边的环境污染影响。

4、应有适宜的规模与用地形状,从而合理的组织居住生活,经济有效的配置公共服务设施。

5、在城市外围选择居住用地,要考虑与现有城区的功能结构关系,利用旧城区公共设施、就业设施,有利于密切新区与旧区的关系,节省居住区建设的初期投资。

城市用地及其规划布局

城市用地及其规划布局

城市用地及其规划布局1. 简介城市用地及其规划布局是城市规划领域的核心内容之一,涉及到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

城市用地及其规划布局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生态环境的健康。

2. 城市用地分类根据城市功能和利用方式的不同,城市用地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居住用地:用于建设住宅和住宅配套设施的土地,是城市中人们居住的主要地区。

•商业用地:用于建设商业建筑和商业设施的土地,包括购物中心、超市、餐饮店等。

•工业用地:用于建设工厂、仓库和其他工业设施的土地,是城市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农业用地:用于进行农业生产和农田保护的土地,保障城市的食品安全和农民的生计。

•公共设施用地:用于建设公共设施的土地,包括学校、医院、公园、体育场等。

3. 城市用地规划原则城市用地规划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3.1 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用地规划布局应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倡导绿色低碳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

3.2 经济效益原则城市用地规划布局应注重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合理配置城市资源,推动城市产业的发展。

通过优化用地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

3.3 社会公平原则城市用地规划布局应强调社会公平,均衡城市各区域的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的分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缩小城市内部发展差距。

3.4 文化保护原则城市用地规划布局应注重保护城市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

通过合理规划文化用地和保护区域,保护城市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4. 城市用地规划布局的方法城市用地规划布局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4.1 集约化用地布局集约化用地布局是指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提高城市用地的利用率,实现用地的紧凑和集约。

这种布局方式可以减少土地的消耗,降低城市用地的开发压力,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规定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规定

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的規定根據土地用途分類根據《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的規定》,城市用地可以分為九類:1、居住用地;2、公用設施用地(含商業用地);3、工業用地;4、倉儲用地;5、對外交通用地;6、道路廣場用地;7、市政公用設施用地;8、綠化用地;9、特殊用地;根據房屋用途分類1、居住用途的房屋。

2、工業用途的房屋。

3、商業用途的房屋。

4、文體娛樂設施。

5、政府和公用設施。

6、多功能建築(綜合樓宇,又叫城市綜合體)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规定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1年3月1日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统一全国城市用地分类,科学地编制、审批、实施城市规划,合理经济地使用土地,保证城市正常发展,特制订本标准。

第1.0.2条本标准适用于城市中设市城市的总体规划工作和城市用地统计工作。

第1.0.3条编制城市规划除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与规范的要求。

第二章城市用地分类第2.0.1条城市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0大类,46类,73小类。

第2.0.2条城市用地应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和归类。

第2.0.3条使用本分类时,可根据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深度的不同要求,采用本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但不得增设任何新的区别。

第2.0.4条城市用地分类应采用字母数字混合型代号,大类应采用英文字母表示,中类和小类应各采用一位阿拉拍数字表示。

城市用地分类代号可用于城市规划的图纸和文件。

第2.0.5条城市用地人类和代号必须符合表2.0.5的规定。

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2.0.5第三章城市用地计算原则第3.0.1条在计算城市现状和规划的用地时,应统一以城市总体规划用地的范围为界进行汇总统计。

第3.0.2条分片布局的城市应先按本标准第3.0.1条的规定分片计算用地,再进行汇总。

第3.0.3条城市用地应按平面投影面积计算,每块用地只计算一次,不得重复计算。

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与布局原则

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与布局原则

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与布局原则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城市规划的核心是土地利用与布局,它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城市规划中,土地利用与布局原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与布局原则,旨在为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提供一些指导性的思考。

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城市规划中的基本原则之一。

土地是有限的,而城市的需求却是无限的,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土地的稀缺性和可持续性。

在土地利用中,应优先考虑保护农田和生态环境,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

同时,要根据城市的实际需求,合理划定不同功能区域,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效益。

二、促进城市的紧凑发展城市的紧凑发展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

紧凑的城市布局可以减少城市的面积,提高交通的便捷性,降低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成本。

同时,紧凑的城市布局也有利于形成繁荣的市中心,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应尽量避免城市的无序扩张,而是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布局,实现城市的紧凑发展。

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的独特之处,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

在城市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一方面,要加强对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的保护,避免过度改建和拆除。

另一方面,要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将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融合起来,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形象。

四、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土地利用与布局中,应注重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

首先,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合理划定生态保护区和绿地系统,提供人们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其次,要鼓励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此外,还要加强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垃圾处理,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五、注重社会公平和人文关怀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土地利用和布局的问题,更是关乎人们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问题。

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和布局的主要原则

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和布局的主要原则

(1)点⾯结合,城乡统⼀安排。

必须把城市作为⼀个点,⽽其所在的地区或更⼤的范围作为⼀个⾯,点⾯结合,分析研究城市在地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

这样,城市与农村、⼯业与农业、市区与郊区才能统⼀考虑,全⾯安排。

(2)功能明确,重点安排城市⼯业⽤地。

要合理布置好对城市发展及其⽅向有重要制约作⽤的⼯业⽤地。

并考虑其与居住⽣活、交通运输、公共绿地等⽤地的关系。

要防⽌出现“⼀⼚⼀电”、“⼀⼚⼀路”等现象。

要处理好⼯业区与市中⼼区、居住区、⽔陆交通设施等的关系。

(3)兼顾旧区改造与新区的发展需要。

新区与旧区要融为⼀体,协调发展,相辅相成,使新区为转移旧区某些不适合功能提供可能,为调整、充实和完善旧区功能和结构创造条件。

处理好开发区与中⼼城市的关系,使之有利于城市布局结构。

(4)规划结构清晰,内外交通便捷。

要合理划分功能分区,使功能明确,⾯积适当,避免将不同功能⽤地混淆在⼀起,造成相互⼲扰,但也要避免划分得过于分散零乱。

旧区的各项功能往往混杂在⼀起,要根据实际情况,在符合消防、卫⽣等情况下可设置综合区,不⽚⾯追求单纯的功能分区。

要构成多层次、多功能道路,与对外交通有⽅便的衔接。

(5)各阶段配合协调,留有发展余地。

城市需要不断发展、改造、更新、完善和提⾼。

研究城市⽤地功能组织,保证城市在开始阶段有⼀个良好开端,在建设发展各个阶段都能互相衔接,配合协调。

特别要合理确定⾸期建设⽅案,加强预见性,在布局中留有发展余地(有⾜够的“弹性”主要表现为:在定向、定性上具有可补充性;在定量上具有可伸缩性;在空间定位上具有可变移性)。

新版城市各类用地布置原则、方法

新版城市各类用地布置原则、方法

新版城市各类用地布置原则、方法城市各类用地的布置原则与方法新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区别一、框架体系的变化新版的标准对原有标准的大、中、小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进行了调整,改成分层次控制的综合用地分类体系,主要有城市与乡镇用地分类、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城市乡镇用地附加几个部分构成,表现了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发展的需求。

新版的标准对原有标准进行了结构性的调整,在具体的内容方面,着重体现在对相关的概念划分和内涵进行了改变。

在概念方面,新增了城市与乡镇居民建设用地、区域其他建设用地、非建设用地城市与乡镇用地等。

在内涵方面的调整方面,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城市交通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和绿化广场用地的等均有调整。

除此之外,新标准还将原标准的公共设施用地分为公共办事用地和商业办事设施用地两大类。

二、“居住用地”的调整1、原有的四级中类标准调整为三级标准。

“一类居住用地”: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包括别墅区、独立式花园住宅、四合院等。

这类用地在我国大多数城市中均匀一定数量,通常现状居住用地调查分类时采用。

“二类居住用地”:设施齐全、布局较完整、环境良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类居住用地”:设施较欠缺、环境较差,以需要加以改造的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包括危改房、棚户区、临时住宅等。

2、居住用地小类调整:将居住用地小类调整为“住宅用地”和“服务设施用地”2类,其中:“住宅用地”既包括住宅建筑用地,也包括城市支路以下的附属道路、停车场、小游园等用地;“服务设施用地”指居住小区以及小区级以下的幼托、文化、体育、商业、卫生服务、养老助残设施等用地,不包括中小学用地;在二类居住用地中增加“保障性住宅用地”小类,以体现国家关注低收入群众住房问题的公共政策。

3、中小学用地划入“教育科研用地”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分化调整将原有“公共设施用地”拆分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设施用地”两类。

新版城市各类用地的布置方法与原则

新版城市各类用地的布置方法与原则

新版城市各类用地的布置方法与原则一、居住用地规划城市居住用地的组成:住宅用地和服务设施用地城市居住用地分为三类:一类、二类和三类居住用地城市居住用地的选址:1、选择自然环境优良地段2、注重用地自身及用地周边的环境污染影响3、处理好居住—工作、居住—消费的关系4、适宜的规模和形状5、若在城外布置,注意协调与旧城性区的关系6、结合房地产市场需求、建设可行和效益7、留有余地居住用地分布方式:1、集中布置2、分散布置比较适合矿业城市和组团城市3、轴向布置例如:沿交通轴布局居住用地的组织结构:1、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2、居住区—居住小3、居住区—组团居住用地指标:1、影响因素:城市地理位置、城市性质、地形条件、经济发展条件、建筑形式以及生活习惯等。

2、在城市用地中所占的比例:25%-40%3、人均居住用地的规模:建筑气候区划在Ⅰ、Ⅱ、Ⅵ、Ⅶ气候区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为28.0-38.0平方米,建筑气候区划在Ⅲ、Ⅳ、Ⅴ气候区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为23.0-36.0平方米。

居住用地规划布局原则:1、协调与城市总体布局的关系2、尊重地方文化脉络与居住方式3、重视与绿地等开敞空间的关系4、符合相关用地和环境标准5、具有健康、安定的社区品质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城市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是指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设计、社会福利共七类用地的统称。

行政办公设施用地:布局宜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以利提高效率。

文化娱乐用地:规划中宜保留原有的文化娱乐设施,规划新的大型游乐设施用地应选址在城市中心区外围交通方便的地段。

医疗卫生用地:布局应考虑服务半径,选址在环境安静交通便利的地段。

传染性疾病的医疗卫生设施宜选址在城市边缘地区的下风向。

大城市应规划预留“应急”医疗设施用地。

教育科研用地:新建高等院校和对场地有特殊要求重建的科研院所,宜在城市边缘地区选址,并宜适当集中布局。

城市建筑用地规划

城市建筑用地规划

城市建筑用地规划城市建筑用地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它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城市建筑用地规划进行探讨,包括其定义、原则、方法以及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一、定义城市建筑用地规划是指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和规划理念,对城市中的用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分配和利用安排。

其目的是优化城市用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

二、原则1.可持续性原则:城市建筑用地规划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

2.统筹协调原则:城市建筑用地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各类用地之间要进行统筹平衡,确保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

3.科学性原则:城市建筑用地规划需要基于充分的科学调查和准确的数据,依据科学方法进行分析和预测,使规划具备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4.多元化原则:城市建筑用地规划要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和类型的用地,满足不同需求,创造多元发展的城市空间。

三、方法1.城市用地评估:通过对城市用地资源的评估,了解不同用地的特点和潜力,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整体规划: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确定城市建筑用地的总体布局,包括各类用地的位置、规模和功能。

3.分区规划:按照规划的要求,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并制定相应的用地规划方案,以实现不同区域的特色发展。

4.空间布局:根据城市的发展需要和功能要求,进行用地的空间布局,合理安排建筑密度和分布,确保城市空间的高效利用。

四、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1.优化城市结构:城市建筑用地规划可以通过合理分配用地,优化城市结构,提高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2.促进经济发展:科学规划城市建筑用地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吸引投资和人才,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的经济增长。

3.改善城市环境:城市建筑用地规划可以优化城市环境,提高生态效益,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4.促进社会发展:合理规划城市建筑用地可以满足居民的各类需求,改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提高社会发展水平。

规划方案中的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原则

规划方案中的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原则

规划方案中的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原则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成为城市规划中的重要议题。

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科学的空间布局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规划方案中的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原则,并分析其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生态优先原则生态优先原则是规划方案中的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之一。

在城市化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至关重要。

规划方案应将生态保护作为首要任务,合理划定生态保护区,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同时,要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经济合理利用原则经济合理利用原则是规划方案中的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的重要原则之一。

城市土地是有限的资源,必须合理利用。

规划方案应根据城市发展的需求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科学规划土地用途,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同时,要注重土地的多功能利用,提高土地的综合效益。

三、人文关怀原则人文关怀原则是规划方案中的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的重要原则之一。

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土地的规划,更是人的规划。

规划方案应注重人文关怀,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要合理规划公共空间,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服务设施。

同时,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城市的文脉。

四、协同发展原则协同发展原则是规划方案中的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的重要原则之一。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规划方案应注重协同发展,优化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的整体效益。

要注重城市与农村的协同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

同时,要注重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形成有机的城市群。

五、科学规划原则科学规划原则是规划方案中的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之一。

规划方案应科学规划土地用途,合理划定各类用地范围。

要注重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同时,要注重空间布局的合理性,提高城市的空间效率。

六、社会参与原则社会参与原则是规划方案中的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的重要原则之一。

规划方案的制定应注重社会参与,广泛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城市用地规划布局

城市用地规划布局

一、城市用地规划布局1、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立足全局的综合性原则立足区域的地方性原则——城市发展的内、外部条件抓住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矛盾近远结合,力求科学合理集中紧凑,节约用地规划结构清晰,内外交通便捷兼顾旧区与新区的发展需要保护环境,美化城市2、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是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它是研究城市各项主要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

(1)集中的城市布局形态城市各项用地集中连片。

这种模式的优点主要是便于集中设置较为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城市各项用地紧凑,有利于社会经济活动联系的效率和方便居民生活,较适合中小城市,但应注意近期和远期的关系,避免城市在发展中用地混杂和干扰的现象。

这种类型的城市形态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网格状、环形放射状、星状、带状和环状等。

网格状的城市形态较为完整,易于各类建筑的布置,但容易导致单调;环形放射状城市由环形和放射形道路组成,城市交通的通达性好,有很强的向心紧凑发展趋势,但易造成城市中心的过度集聚和拥挤;星状城市往往是环形放射道路沿主要交通走廊发展的结果;带形城市大多受地形限制,沿主要交通轴向两侧发展,城市组织有一定优势,但过长会导致交通物耗过大;环形城市则是带形城市在特定情况下的发展,除非有特定的地理环境,否则城市用地向环形中心扩展的压力很大。

(2)分散的城市布局形态最主要的是组团状城市,即一个城市分为若干块不连续的用地,每一块之间被农田、山地、较宽的河流或铁路站场、森林所分隔。

这种发展形态根据城市用地条件灵活布置,容易接近自然,比较好地处理城市近期和远期的关系,并能使各项用地布局各得其所。

不足之处在于城市道路和各类工程管线的投资和经营管理费用较大。

此类城市布局的重点在于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度,既要分工合理,又要在各个组团形成一定的规模,创造一定的就地生产生活条件,减少不必要的交通压力。

星座式是分散式城市形态中典型的一种类型,主要大城市及其周围卫星城镇组成的布局形式。

规划方案中的城市用地分区规划

规划方案中的城市用地分区规划

规划方案中的城市用地分区规划城市用地分区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城市功能的布局。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合理的城市用地分区规划能够有效地引导城市发展方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规划方案中的城市用地分区规划的重要性、原则和方法,并以某城市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一、城市用地分区规划的重要性城市用地分区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合理的城市用地分区规划能够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目标:1.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城市用地有限,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城市规划的核心问题之一。

通过科学规划城市用地分区,可以将土地用于最具经济效益的用途,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避免资源浪费。

2. 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城市用地分区规划可以合理安排城市的各项功能,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文化教育区等,使城市的功能布局更加合理和均衡。

这有利于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3. 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城市用地分区规划可以合理布局城市的绿地、公园和水系等生态空间,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4.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用地分区规划需要考虑城市的长远发展需求,注重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城市用地分区规划的原则城市用地分区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 合理适度原则:城市用地分区规划应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土地资源状况,合理确定各个用地区域的规模和布局,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

2. 综合平衡原则:城市用地分区规划应综合考虑城市的各项功能需求,实现城市各个功能区域之间的平衡和协调。

例如,居住区的规划应考虑就业机会的分布,商业区的规划应考虑居住人口的需求等。

3. 紧凑集约原则:城市用地分区规划应尽量减少用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通过集约化的用地规划,可以减少对农田和自然生态的侵占,保护生态环境。

4. 生态优先原则:城市用地分区规划应注重生态保护,合理布局绿地、公园和水系等生态空间,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版城市各类用地的布置方法与原则
一、居住用地规划城市居住用地的组成:住宅用地和服务设施用地城市居住用地分为三类:一类、二类和三类居住用地
城市居住用地的选址:
1、选择自然环境优良地段
2、注重用地自身及用地周边的环境污染影响
3、处理好居住—工作、居住—消费的关系
4、适宜的规模和形状
5、若在城外布置,注意协调与旧城性区的关系
6、结合房地产市场需求、建设可行和效益
7、留有余地
居住用地分布方式:
1、集中布置
2、分散布置比较适合矿业城市和组团城市
3、轴向布置例如:沿交通轴布局居住用地的组织结构:1、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2、居住区—居住小3、居住区—组团
居住用地指标:
1、影响因素:城市地理位置、城市性质、地形条件、经济发展条件、建筑形式以及生活习惯等。

2、在城市用地中所占的比例:25%-40%
3、人均居住用地的规模:建筑气候区划在Ⅰ、Ⅱ、Ⅵ、Ⅶ气候区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为28.0-38.0平方米,建筑气候区划在Ⅲ、Ⅳ、Ⅴ气候区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为23.0-36.0平方米。

居住用地规划布局原则:
1、协调与城市总体布局的关系
2、尊重地方文化脉络与居住方式
3、重视与绿地等开敞空间的关系
4、符合相关用地和环境标准
5、具有健康、安定的社区品质
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城市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是指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设计、社会福利共七类用地的统称。

行政办公设施用地:布局宜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以利提高效率。

文化娱乐用地:规划中宜保留原有的文化娱乐设施,规划新的大型游乐设施用地应选址在城市中心区外围交通方便的地段。

医疗卫生用地:布局应考虑服务半径,选址在环境安静交通便利的地段。

传染性疾病的医疗卫生设施宜选址在城市边缘地区的下风向。

大城市应规划预留“应急”医疗设施用地。

教育科研用地:新建高等院校和对场地有特殊要求重建的科研院所,宜在城市边缘地区选址,并宜适当集中布局。

三、商业服务设施用地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指各类商业、商务、娱乐康体等设施用地,其核心内涵是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商业服务设施,但是不一定完全由市场经营,政府如有必要亦可独立投资或合资建设(如剧院、音乐厅等机构),分为5 个中类:“商业设施用地”
指从事各类商业销售活动及容纳餐饮、旅馆业等各类活动的用地,包括“零售商业用地”、“农贸市场用地”、“餐饮业用地”、“旅馆用地”、“加油加气站用地”五小类。

与原“商业金融业用地”相比较,将“金融保险业用地”、“贸易咨询用地”纳入“商务设施用地”,将“市场用地”中以批发为主的工业品市场等纳入“物流仓储用地”,增加了原“休疗养用地”的内涵。

“商务设施用地”
指金融、保险、证券、新闻出版、文艺团体等行业的写字楼或以写字楼为主的综合性办公用地,包含了原国标中的“行政办公用地”中除政府机关团体以外的部分、“金融保险业用地”、“贸易咨询用地”、“科研设计用地”中除了科研事业单位以外的部分等。

“娱乐康体用地”
指各类娱乐康体等设施用地,包含了原国标中“体育用地”中除了基本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以外的部分、“游乐用地”中除了文化宫、青少年宫、老年活动中心以外的部分、“影视院用地”等。

“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
是新增加的中类,指零售加油、加气、电信、邮政等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包括“加油加气站用地”、“其他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两小类。

考虑到加油加气站等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现在已经市场化运作,国土部门将其作为经营性土地出让,因此也纳入“商业设施用地”。

“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
指业余学校、民营培训机构、私人诊所、宠物医院等其他服务设施用地。

包括了原“成人与业余学校用地”中的夜大学、业余学校、培训中心等用地,并新增了私立学校、私人诊所、宠物医院等地类。

商业金融设施用地宜按市级、区级和地区分级设置,形成相应等级和规模的商业金融中心,商业金融中心的规划布局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商业金融中心应以人口规模为依据合理布置,市级商业金融中心服务人口宜为50-100万人,服务半径不宜超过8km;区级商业金融中心服务人口宜为50万人以下,服务半径不宜超过4km;地区级商业金融中心服务人口宜为10万人以下,服务半径不宜超过1.5km。

2、商业金融中心规划用地应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但不宜沿城市交通主干路两侧布局。

3、在历史文化保护区不宜布局新的大型商业金融设施用地。

4、商品批发市场宜根据所经营的商品门类选址布局,所经营商品对环境有污染时还应按照有关标准规定,规划安全防护距离。

四、工业用地
工业生产是城市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其布局影响城市的发展方向。

城市工业的功能
1、城市发展主要因素
2、为城市提供就业岗位
3、产生大量的人流与物流,影响城市空间布局
4、产生环境问题
工业用地的自身要求
1、用地形状和规模:与生产类别、产业状况等相关
2、地形要求
3、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水文要求
4、某些特殊要求
对自然条件的要求
1、工程地质条件:a、避开不良地质—地震断裂、滑坡、洪水、地下水B、避开地下文物、矿藏C、地基承载力—一般:1.5-2.0kg/cm²,大型机械:2.0-2.5kg/cm²
2、坡度条件:a、一般要求地势平坦——5% 、某些工业生产流程的需要,例如:重力自流
3、场地条件:a、生产规模的要求C、生产工艺流程的要求对能源的要求
1、靠近电源,有些要有自备电源
2、靠近煤矿
3、综合利用
对水源的要求
1、食品工业要求水质优良
2、造纸、印染工业要求用水量大,有污染
【本文档内容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们将会做得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