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送别诗
唐诗之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唐诗之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1. 背景介绍王昌龄(公元682年-公元737年),字则远,号长贵,唐代著名女诗人。
王昌龄的诗才高妙,以其诗风纤美、意境空灵、妙笔生花而闻名于当时。
她的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登鹳雀楼》《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歌,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诗就是《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给自己的表兄辛渐的一首送别诗,诗中描写的是春日芙蓉楼的景致和女主角在芙蓉楼与表兄辞别的情景。
该诗被誉为唐诗之王昌龄的经典之一,其所表达的情感深邃微妙、心灵流转跌宕,颇受今人推崇。
2. 诗歌翻译芙蓉楼送辛渐,寂寂别云间。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2.1 翻译在芙蓉楼上送别辛渐,人已经离开云彩的茫茫。
从古以来多情的人都被离别伤害,何况是这样冷漠的天气,这样清冽的秋节!这个夜晚酒醒后,我会去哪里呢?在杨柳岸边,月亮刚升,清风吹拂。
要是此去经过几年,肯定会觉得那个时候是多么美好的时光。
即使不断有千万种各式各样的情感,也难以与人分享。
2.2 诗歌赏析在诗歌中,王昌龄描绘了在芙蓉楼上与表兄辛渐告别的情景,表现出了她的细腻情感和人物形象塑造的能力。
这首诗中的主题是离别和寂寞,情感深邃,旋律优美。
王昌龄用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表达了“多情自古伤离别”的理念,将自己的心灵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为之一振。
3. 诗歌解析3.1 平仄格律该诗为五言绝句,每句设置了三个平仄、四个字,平仄格律比较刚烈,曲折生动,具有很高的美感。
3.2 诗歌主旨该诗静谧悠然地描绘了诗人在芙蓉楼上与表兄辛渐离别的场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让人体悟到“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意境,凸显出诗人的情感动人,女性的柔情细腻,强烈的召唤了读者对故土的思念,对故人的怀念,对生活的向往。
3.3 诗歌形象诗人通过诗歌中具体的自然景物描绘,营造了浓厚的离别氛围,让读者沉浸在寂静的情感中;同时,还通过杨柳岸晓等特定的景物描绘,跳进不受其他干扰的穹顶投影房,燃起人们对生活、对爱、对情感的希冀。
出塞王昌龄的诗有哪些

出塞王昌龄的诗有哪些边塞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
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出塞王昌龄的诗,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塞王昌龄的诗1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王昌龄的诗2塞上曲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塞下曲饮马度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出塞王昌龄的诗3芙蓉楼送辛渐(其一)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补充:文学成就成就综述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
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高。
边塞诗可并高适、岑参而三,四杰以后,诗坛几乎没有边塞诗作。
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
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后人依次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
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
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
而王昌龄的宫怨诗可与李白争胜,且其诗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道之处。
王昌龄闺怨诗以悲天悯人的精神书写那些久闭深宫的妃殡宫人的悲情哀怨,以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们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揭示她们在残酷的宫殡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客观上批判了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
千古名句的送别诗

千古名句的送别诗
以下是一些千古名句的送别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4.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5.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送别》
7.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8.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9.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10.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些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感慨和对友人的祝福,通过简练的文字传达出深厚的情感,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之《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前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教学目标1.认读“芙、蓉、洛”3个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3.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抓住“冰心”“玉壶”等词语理解诗句。
4.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解题导入,介绍作者1.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预设:《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2.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芙蓉楼送辛渐》。
揭题: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板书课题,齐读。
(板书:芙蓉楼送辛渐)3.解题: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送”是送别的意思。
“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4.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李白与王昌龄送别诗比较研究

李白与王昌龄送别诗比较研究李白的朋友很多,王昌龄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可以用深刻的比喻来形容。
李白比王昌龄小3岁。
他在巴陵初遇李白时,恰逢李白流放夜郎。
由于上辈子注定要在一起,他们一见如故,有说不完的话。
也有称这并不是两人初次相见,他们在长安便已相识,但若是重逢,就更可以理解两人甚笃的情谊。
临别之前,两人乘舟饮酒赋诗,好不畅快。
王昌龄为李白赋诗一首《巴陵送李十二》。
《巴陵送李十二》王昌龄〔唐代〕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王昌龄的这首诗很难理解。
题目中有一个“送别”字,指的是在哪里送别,是临别前写的欢聚,还是送别中的一个瞬间场景。
多年来,争议不断,每个人都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但如果更符合诗中的话,似乎更准确的解释是两个人在临别前在水中的一条船上聊天。
诗的大意是,我与李白在巴陵的江中乘船飘游,把酒畅谈,途中遇到洲渚将江水分为两半,讲话的声音是可以随风传给对方的,这里诗人写得颇为含蓄,意为,当我们别离之后,可以通过信件的往来传递两人相互的惦念。
后两句意为,两人在兴致勃勃地在舟上回望巴陵,视线却被两岸的高山隔断,已经不见了巴陵城的秋色,日落之时,唯见芦苇和和倒映水中的白云。
王昌龄一生官场不顺,好在他有许多至真的好友,让生命充满亮丽的色彩,王昌龄留存下来的送别诗有四十多首,李白、孟浩然、王维、王之涣、高适、常建等与他交情极深,都在他的诗中出现过.王昌龄的送别诗有着自己独特的标签,那就是不写离别之刻的伤感和恋恋不舍,用更多的笔墨去抒发与好友之间真挚纯洁的情感,因此在他的送别诗中,读不到分别时的哀婉凄清,离愁别绪,《巴陵送李十二》就是这样一首小诗。
李白也曾为王昌龄写过一首送别诗,就是十分著名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其中的一句“杨花落尽子规啼”“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可谓是千古名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代〕在容易的容易的秋天之后,布谷鸟钟,我听见你经过五条溪流。
王昌龄的诗词《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导语】王昌龄此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的⾼风亮节。
下⾯就给⼤家介绍下王昌龄的诗词《芙蓉楼送⾟渐》,欢迎阅读! 《芙蓉楼送⾟渐》 唐•王昌龄 寒⾬连江夜⼊吴,平明送客楚⼭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冰⼼在⽟壶。
【赏析】 ⾸两句写景,⽤苍茫的江⾬和孤峙的楚⼭,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以晶莹透明的冰⼼⽟壶⾃喻,与前⾯屹⽴在江天之中的孤⼭之间形成⼀种有意⽆意的照应,令⼈⾃然联想到诗⼈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澄澈的品格。
全诗即景⽣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穷。
“⼀⽚冰⼼在⽟壶”句,细致精密,给⼈以冰清⽟洁之感。
“冰⼼”,形容⼼地光明磊落,如冰⼀样澄清透明。
“⽟壶”指美⽟制成的壶,晶莹剔透,陆机有“⼼若怀冰”句,⽐喻⼼地纯洁;鲍照曾⽤“清如⽟壶冰”来⽐喻⾼洁清⽩的品格,这⾥⽤来代指诗⼈⾼洁的胸怀。
诗⼈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壶⾃喻,新奇⽽贴切,再结合诗的前两句“寒⾬连江夜⼊吴,平明送客楚⼭孤”,屹⽴在江天之中的楚⼭与置于⽟壶之中的冰⼼,前后形成照应,是诗⼈孤⾼耿介、冰清⽟洁形象的写照。
现可⽤来表达胸怀坦荡,⼼地纯洁,也可⽤来赞美⼼地耿直纯正的⼈。
扩展阅读:王昌龄的⽂学成就 王昌龄存诗181⾸,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
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杜甫和⾼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
边塞诗可并⾼适、岑参⽽三,四杰以后,诗坛⼏乎没有边塞诗作。
唐⽞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
开元⼗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活体验,创作了⼤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11岁,⾼适还没有开始边塞⽣活,后⼈依次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
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细腻的内⼼世界。
千家诗拼音版:王昌龄《送郭司仓》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这是⼀⾸表达友谊的作品,是⼀⾸送别诗。
全篇写出了诗⼈对朋友的深厚感情,感情表达得⼗分细致。
下⾯是分享的千家诗拼⾳版:王昌龄《送郭司仓》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送郭司仓》 王昌龄 yìng mén huái shuǐ lǜ,liú jì zhǔ rén xīn。
映门淮⽔绿,留骑主⼈⼼。
míng yuè suí liáng yuàn,chūn cháo yè yè shēn。
明⽉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译⽂】 碧绿的淮⽔映照着屋门,我挽留的⼼意⼗分诚恳。
明⽉代我为客⼈送⾏,我的⼼绪却如春潮翻滚不息。
【解释】 (1)郭司仓:作者的朋友。
司仓,管理仓库的⼩官。
(2)淮(huái)⽔: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流经安徽、江苏,注⼊长江。
(3)留骑(jì):留客的意思。
骑,坐骑。
(4)良掾(yuàn):好官吏,此指郭司仓。
掾,古代府、州、县属官的通称。
【赏析】 这是⼀⾸表达友谊的作品,是⼀⾸送别诗。
全篇写出了诗⼈对朋友的深厚感情,感情表达得⼗分细致。
诗的开头⽤了画意般的描写,点明时间和地点。
这是临⽔的地⽅,淮河碧绿的颜⾊被映在门上,应该是晚上吧,⽩天太阳下⽔的影⼦应该是闪烁不定的,不能看清楚颜⾊。
只有静夜下平静的⽔⾯才会将绿⾊抹在⼈家的门户上吧。
当然做这个推测,也因为诗⼈后⾯还写有留客的句⼦,应该天⾊已晚主客都有了不便之处,诗⼈才会⽣出挽留的⼼意吧。
后⾯的两个短句都有祝福的意思。
尤其⽤渐渐⾼升的明⽉来⽐喻朋友将要得到的发展,表明诗⼈不但希望他能⾼官厚禄,⽽且希望他能成为清正廉明的好官,诗⼈真是在⽤善良的⼼对待朋友。
春季的淮河潮⽔会夜夜⾼涨,诗⼈⽤潮⽔来形容⾃⼰对朋友的思念之⼼,这⾥即使有夸张地⼀⾯,但是也很形象化了那看不见的⼼绪,诗⼈的思念⼀下⼦变⽣动了。
有关送别的古诗100首

有关送别的古诗1.《送别》--唐·骆宾王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
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5.《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6.《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9.《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0.《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1.《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2.《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王昌龄《送魏二》全诗赏析及翻译

王昌龄《送魏二》全诗赏析及翻译《送魏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作。
此诗前两句写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后两句想象魏二梦里听见猿啼,难以入眠。
诗歌表面写好友分别后愁绪满怀,实际上是写作者送别魏二时难舍难分的情感。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王昌龄《送魏二》全诗赏析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①潇湘:潇水与湘水的并称,泛指今湖南地区。
②清猿梦里长:想象中的梦境里听猿声长啸。
《水经注》卷三十四,记述巫峡,关于猿声的描写:“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屡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句解: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七言绝句《送魏二》是一首送行诗。
这两句是说,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席上饮得大醉;送友人上船时,秋风萧飒,风雨入舟,引入一片凉意,身凉心亦凉,依依惜别之情,昭然已见。
诗句寓情于景,情景互见,在艺术构思上颇有特色。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这两句是作者虚构了一个友人行程中的境界——友人夜泊在潇湘之上,一轮明月高照,夜不成寐,孤寂之情对月难明,两岸哀鸣的猿声,也会搅扰得他心神不宁,即使入梦,也摆脱不掉愁绪。
留恋之情自见,收余韵不绝之感。
译文:在橘柚清香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江风引来江雨感到了凉意,送友人上船后,我好像看到了友人远远的在潇湘的月照下,在不尽的`愁绪里,听着两岸猿啼一声一声而感到夜长难眠。
在橘柚清香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江风引来江雨感到了夜凉后送友人上船。
好像看到了友人远远的在潇湘的月照下难以成眠,愁绪里听到两岸猿啼声而感到夜长难眠。
赏析: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
送别魏二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
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
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
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
最有名的六首送别诗

最有名的六首送别诗
1、《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2、《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6、《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7、《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眉眼盈盈处。
8、《别董大·其一》高适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10、《送友人》李白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牵牛楼送辛渐》- 王昌龄-拼音版

《牵牛楼送辛渐》- 王昌龄-拼音版
牛雨甘乘凉,
风泉朗听涛。
驿楼何峻峭,
登临自此高。
qiān niú lóu sòng xīn jiàn,
niú yǔ gān chéng liáng,
fēng quán lǎng tīng tāo,
yì lóu hé jùn qiào,
dēng lín zì cǐ gāo.
简介: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创作的送别诗,送给他的朋友辛渐。
辛渐此时应该是要去跟他的老师刘长卿研究,而王昌龄自己则留在
长安城。
这首诗是抒发了王昌龄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
他对朋友未来的祝福之意。
诗意:
在牵牛楼上听雨声、乘清凉,看到前方山峦起伏,风景优美,
这使王昌龄产生出对这个世界的喜好,但是随着朋友的离去,他的
心情也变得低落;看风景是非常愉快的,但是如果没有朋友陪伴,
那么这种感受会相形失色。
诗中所蕴含的意境表达的是洒脱,对待离别的态度坚定而坦然,表现了王昌龄清高淡泊的个性和爽朗率真的性格。
结尾两句“登临自此高”,表现出王昌龄对辛渐去往的长卿先生
处的神往追求。
这种向往和祝福是非常朴素和真挚的。
整首诗情感流畅、自然,融入了自然景观、人物情感来言志,
以此诉说着每一个离别的人都怀着远大志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
祝福。
10首经典的送别诗 送别诗句大全10句

10首经典的送别诗送别诗句大全10句古人交通不便,因此一旦与人分别,很难再会,所以离别就变成了一个很重要的时刻。
为了显示这一时刻的重要性,他们会设宴饯行,举酒相祝,此时,写诗相赠就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从而催生出了众多流传千古的送别诗。
今天小楼就跟大家分享唐诗中最经典的十首送别诗,和大家一起品读古人的离愁别绪。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天才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别诗中的一首另类经典,它却一改送别诗黯然忧伤的情调,变得豪迈激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
2、千古送别第一诗——王维《渭城曲》王维的《渭城曲》(又作《送元二使安西》),被宋代刘辰翁评为古今第一,还被后人改成歌曲《阳关三叠》,流传千古。
王维的这首《渭城曲》,一改送别诗的灰暗色调,意境变得明丽清新,诗中所写不再是离别的伤感凄凉,而是对友人浓浓的深情和美好的祝愿。
3、王维《山中送别》离别什么时候最伤感,不是送别的时候,而好友已经离去,一个人回到家里,关上门,此时黄昏降临,内心的孤寂袭来,这才是最伤感的时候。
王维的这首《山中送别》,正是抓住这样一个时刻,抒写他内心的离别之情。
结句”春?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朋友刚离去,便问“归不归”,可见诗人内心难以抑制的离愁。
4、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写这首《芙蓉楼送辛渐》时,是一个被贬的官员,时时遭受谗言的攻击,因此诗中的重点并不是离愁别绪,而回应友人对自己的关心。
“一片冰心在玉壶”,并不是对友人洗刷谗言的辩白,而是告诉友人,自己有冰清玉洁的精神,无惧他人之谗言,此情此景,这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亲友的深情。
5、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别孟浩然,还留下了这样一首千古名篇,这绝对是文学史上最经典的送别场景。
像李白孟浩然这样的风流名士,离别之时自然不可能“儿女共沾巾”,因此,诗中的离别之情是克制的,你能感受到浓浓的深情,但却没有深切刻骨的悲伤。
唐诗三百首送别诗有哪些 题目

唐诗三百首送别诗有哪些1、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唐代·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送朱大入秦(唐代·孟浩然)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芙蓉楼送辛渐(唐代·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3、送友人 (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伏携尺。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饯别王十一南游(唐刘长卿)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隐派上,相思愁白苹。
4、送友人(唐薛涛)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5、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6、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唐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7、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唐王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8、山中相送(唐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9、送李端(唐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10、巴陵夜别王八员外(唐贾至)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随浮云散,离恨空随缺高江水长。
11、送柴侍御(唐王昌龄)流水通波接五冈,送君不没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2、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芙蓉楼送辛渐》全文与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全文与赏析《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全诗内容为:“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的开篇“寒雨连江夜入吴”,描绘了一幅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的画面。
“寒雨”不仅点明了时节和气候的寒冷,更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这连绵不断的寒雨,在夜晚悄然潜入吴地,给人一种压抑和沉重之感。
“平明送客楚山孤”,到了清晨,诗人在江边送别友人辛渐,只留下楚山孤影。
“平明”承接上句的“夜”,表明时间的推移。
而“楚山孤”三个字,将诗人送别友人后的孤独感形象地展现了出来。
那屹立的楚山,仿佛也因为友人的离去而显得格外孤寂,实际上是诗人内心孤独的投射。
“洛阳亲友如相问”,这一句笔锋一转,从眼前的送别场景联想到远方的洛阳亲友。
诗人设想,如果洛阳的亲友们询问起自己的近况。
“一片冰心在玉壶”则是诗人给出的回答。
他告诉亲友们,自己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无瑕。
这里的“冰心”和“玉壶”,都是象征着诗人高洁、纯净的品格和操守。
他以此表明,无论身处何地,遭遇何种境遇,自己都坚守着内心的正直和纯洁,不为世俗所染。
从整首诗来看,王昌龄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寒雨、楚山等自然景象,既烘托出了离别的哀愁,又映衬出了诗人的孤独。
而最后一句的自白,则将诗人的精神境界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这首送别诗不仅仅局限于离愁别绪,更展现了诗人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追求。
在艺术手法上,此诗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诗人没有直接抒发离别的痛苦,而是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和内心的表白来传达情感,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同时,“冰心在玉壶”这一经典的比喻,生动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后世传颂的名句。
这首诗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诗人的人生境遇。
王昌龄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但他始终保持着高尚的情操和坚定的信念。
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友情的珍视,对故乡亲友的思念,以及对自身清白的坚守。
对于现代人来说,《芙蓉楼送辛渐》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稿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一、说教材《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
前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改对我们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1 、扫清阅读障碍,掌握本课生字,熟读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 、理解《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的内容,体会诗人高尚的节操。
三、说重点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古诗的一些特点,我将本科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景象。
教学难点确定为:品读古诗,比较阅读,体会诗中人物的精神品质。
四、说教法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创设情景法、联系生活法、讲授法、引导想像法、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创设情景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法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感悟法和想象悟情法。
此外,我还借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五、说教学流程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流程我设计为五个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好的导入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烘托良好的课堂气氛,此时,我先让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赠汪伦》由此揭题,导入新课。
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二)读通诗文新课标中一再强调:阅读教学是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王昌龄《送魏二》全诗赏析及翻译

王昌龄《送魏二》全诗赏析及翻译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送魏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作。
此诗前两句写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后两句想象魏二梦里听见猿啼,难以入眠。
诗歌表面写好友分别后愁绪满怀,实际上是写作者送别魏二时难舍难分的情感。
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①潇湘:潇水与湘水的并称,泛指今湖南地区。
②清猿梦里长:想象中的梦境里听猿声长啸。
《水经注》卷三十四,记述巫峡,关于猿声的描写:“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屡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句解: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七言绝句《送魏二》是一首送行诗。
这两句是说,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席上饮得大醉;送友人上船时,秋风萧飒,风雨入舟,引入一片凉意,身凉心亦凉,依依惜别之情,昭然已见。
诗句寓情于景,情景互见,在艺术构思上颇有特色。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这两句是作者虚构了一个友人行程中的境界——友人夜泊在潇湘之上,一轮明月高照,夜不成寐,孤寂之情对月难明,两岸哀鸣的猿声,也会搅扰得他心神不宁,即使入梦,也摆脱不掉愁绪。
留恋之情自见,收余韵不绝之感。
译文:在橘柚清香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江风引来江雨感到了凉意,送友人上船后,我好像看到了友人远远的在潇湘的月照下,在不尽的愁绪里,听着两岸猿啼一声一声而感到夜长难眠。
在橘柚清香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江风引来江雨感到了夜凉后送友人上船。
好像看到了友人远远的在潇湘的月照下难以成眠,愁绪里听到两岸猿啼声而感到夜长难眠。
赏析: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
送别魏二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
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
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
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昌龄的送别诗1、《送张四》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2、《送窦七》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3、《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4、《送郭司仓》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5、《送任五之桂林》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掉。
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6、《送李十五》怨别秦楚深,江中秋云起。
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
7、《送狄宗亨》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8、《送胡大》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
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
9、《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相关阅读: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色来源:光明网盛唐诗人王昌龄,一生留下将近200首诗作,在他为数不多的诗作中,送别诗有五十二首,占了四分之一左右。
这些送别诗,不论是在审美情趣、艺术手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有风神独具的一面。
本文试针对其送别诗的艺术特色,谈谈自己的一得之见。
一、审美情趣超然高绝审美情趣是一个诗人在必须的文学观念、审美理想等指导下而产生的一种审美决定和审美选取。
它具化在诗人具体的创作过程之中,常常表此刻对题材、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的选取上。
王昌龄的送别诗在盛唐诗坛上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
(一)意象继承古人却又独出心意1.继承传统意象。
古人送别多用杨柳、风月,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柳”在古代因其谐音“留”故多做离别之用,古人在送别之时折柳相赠以表达挽留之意。
而“月”因其有圆缺之分有满月残月之别,故此被人赋予团圆和残缺的意象。
圆月代表团圆,弯月和残月自然而然的代表着分散、人各他乡。
并且在笔者认为,古人由于对太空缺乏了解,只是透过肉眼所见,觉得月晶莹剔透,是一种高洁、纯洁毫无尘杂的意象,故此多喜爱以月与人尤其是自己做比较。
以明月证明自己超脱高洁,不受尘事所累,也有在无人明白的时候自慰自己还有明月明白。
王昌龄的送别诗中不乏选取月这个意象以表达别离之痛和分手之愁的。
如:《送郭司仓》中有:“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的句子,此处作者以明月反衬自己内心的悲苦,以淮水之绿证明主人留客之心殷殷切切,以明月、春潮来表达分别之愁。
再如:《送任五之桂林》中有“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的句子。
此处的作者以天下人家共一月的概念证明即使分别各异他乡,我们仍在同一个月亮之下。
此处一方面以“月”和“山”对称,另一方面以“月带千里貌”证明自己的慷慨,相隔千里依然同在一片月光之下,好不豪爽。
类似意象还有:《山中别庞十》中的“月出寒蝉鸣”、《送韦十二兵曹》中的“海净月色真”、《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中的“月明见古寺”、《巴陵别刘处士》中的“月寒江风起”、《送李十五》中的“月影在寒水”、《送张四》中的“别后冷山月”、《送刘十五之郡》中的“窅窅含楚月”、《送魏二》中的“忆君遥在潇湘月”、《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二)中的“寂寂寒江明月心”、《送窦七》全诗两次写“月”――“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还有《送程六》中的“武冈前路看斜月”、《别辛渐》中的“扁舟月色渡江看”、《送柴侍御》中的“明月何曾是两乡”、《送崔参军往龙溪》中的“秋月孤山两相向”。
这些证明王昌龄在选取物象上沿袭了古人的风格,但是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此,他更深入的发奋去挖掘生活中一切能够利用的物象用来宣泄和附着自己的情感,同时又善于组合意象,看似十分普通的两种意象甚至有些风马牛不相及的意象,一旦经过组合便生发出许多饶有情趣的境界,耐人玩味。
2.不局限于古人诗歌中的意象。
他从生活中挖掘了许多可用意象,用以附着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心意。
综合考察王昌龄这五十二首送别诗,其中可考物象有江、夜、山、水、春潮、松、蝉、云、海、舟、寺、溪、日、雨、酒、虫、烟、等。
那里江为寒江(寂寂寒江明月心),夜为寒夜(寒夜天光白),水为流水(东流山水长),松为幽松(幽娟松筱径),蝉为寒蝉(月出寒蝉鸣),云为秋云(江中秋云起)为黄云(“江西日落起黄云”“蓟门秋月隐黄云”),海为净海(海净月色真),舟为孤舟(看君孤舟去;微风引孤舟;孤舟坐如此;楚客醉孤舟;徘徊入孤舟;东南棹孤舟),寺为古寺(月明见古寺),溪为石溪(石溪流已乱),日暮日(日暮蒹葭空水云),雨是寒雨(别馆萧条风雨寒),酒为广陵酒(一尊广陵酒),虫为悲鸣虫(草根寒露悲鸣虫),烟是暮烟(井邑苍茫含暮烟)。
每一种物象都不仅仅仅是物象本身那么单纯了,都附着了作者的感情色彩,都成为作者流露情感的工具了。
作者正是用这种平常的物象,大家都熟知的景物来附着情感,使得诗歌易懂明了,却又流露深情,将离别之情写的深沉、浓烈、却又丝毫不含夸张,让人能够感知到遥远时代的王昌龄离别之时的那份悲愁。
3.以情为线索组合意象。
作者善于组合物象,把十分平常的物象或者是两个几乎没有联系的意象组合起来,到达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美感。
例如上文所述“海净月色真”,把“月”和“海”这两个不通的意象组合起来,“海”给人的感觉是浩大、宽广、蔚蓝、波涛汹涌,而“月”呢?是明亮、是晶莹、是纯洁,那么把“海”和“月”放在了一齐,以“海”的“净”衬“月”的“真”,同时“月色”更能衬托“海净”,这种相依相生的关联让诗句有种交织的景象,又有一种微妙的情感转换的意味,比仅仅说“海净”和仅仅说“月色”更能表现作者的心绪和心境。
再如“秋月孤山两相向”,依然是用“秋月”和“孤山”这两个意象组合,让人感到山更孤月更单,仿佛有种合力,这种合力是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工具,作者把握了,高超的审美情趣悠然而生,令人不禁拍案叫绝。
尤其“寂寂寒江明月心”,此句把“明月”和“心”关联在一齐,以明月证明己心,用明月得晶莹衬托己心得高洁,没有直言却于文字之中流露出自己得委屈和傲然,不为谗言所累,不为世俗折腰,近一步表现出作者得心境之高,情感之真。
对古人得沿袭让王昌龄得送别诗有所可依,浩瀚得传统送别意象是他背依得大山,而对意象得挖掘和组合是他得以傲然诗林的根本,他以自己独具特色的或单纯或复杂的意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到达了超然高绝的境界,这是其他诗人所不能望其项背的。
(二)情真意切,自然深厚真正的文学是纯粹的,真挚的情感也是纯粹的。
古往今来,朋友之情不断被人们歌之咏之,颂之赞之,正是正因朋友之间那种心与心交融的真挚的情感让人们激动不已。
那是一种醇正的人情美,真正的友情美,而真正的美从来都是不用雕琢的,“豪华落尽见真淳”,在送别友人的时候,诗人们往往把自己的一颗真心,用最朴素的语言捧出,化成千古绝唱。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语言平直清淡,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复杂的修辞,精到简洁,但语言精简并不是含义浅显,恰恰相反,这样精简的语言表达的却是浓浓的深情,作者借玉壶证明自己的情结,宦情已薄。
这样表达起来更能有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感。
1.抒情真挚朴实,不矫揉造作。
王送别诗都是情动于衷,有感而发,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送窦七》,全诗这样写道:“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前两句实笔绘景,渲染清明光洁,幽静深远的环境气氛。
皓月当空,银辉四射,秋深气爽,林木葱茏,清江荡漾,波光粼粼,呈此刻诗人眼前的就是这样一个明净而静谧,清幽而空明的境界。
朋友窦七所乘的小船就在这时离去了,诗人一往深情地凝望着“渐行渐远”的小船。
千种离情,万般别绪全在这深情一“望”当中展露无遗。
后两句虚笔联想,抒发难分难舍,相依相伴的深挚情怀。
说友人的轻舟务必尽早出发,不想分别却又不得不别,只有善解人意的明月能够明白我们这伤情绪,留下不走,万里相照。
朋友走了,却留下了一轮相思明月;秋天凉了,却温暖了一颗赤诚之心。
全诗字里行间充溢着缕缕真诚朴实的离情别意。
2.借送别以明志。
代表作是《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同,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是诗人贬官江宁(今江苏南京市)期间,送别友人辛渐回洛阳时所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