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特征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特征的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东北地区的建筑审美,与中原地区的一些文化区域相进行了比较,东北地区一个突出的特征是多民族为其背景,并且指出地域性建筑的特征,论述了东北地区沈阳城市的建筑特征。
【关键词】建筑文化;地域性建筑;建筑学
Northeast regional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the study
Zhang Gui-xi
(Northeast China Architectural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henyang Liaoning 110000)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esthetic construction of the Northeast, some of the cultural and the Central Plains region were compared with the Northeast region is a prominent feature of its multi-ethnic background,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architecture, discusses the northeast city of Shenyang building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Architectural culture;Regional architecture;Architecture
“地域性”并非当代建筑的主要特征,只有那些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建筑才能称之为地域性建筑,这种特征表现为与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文化环境、经济形态等具有特定的关联。但在传统建筑中,“地域性”却是建筑存在的基本方式。从建筑类型看,我们大致可将东北地区的现代建筑分为两类。一类是高层、大跨、大空间等较新类型的建筑,如高层商业楼宇、大型购物中心、航空港、火车站、体育场馆、会展中心等。第二类建筑是城市中人量存在的普通住宅,以及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中、小型公共建筑等,它们的功能构成有一定的地方色彩,可借鉴地方传统的建筑技术特征。这些建筑量大面广,是营造城市地域特色的重要建筑载体,很多地域性的建筑创作理念也能在这些建筑上得以充分体现。
1. 独特的东北地区建筑审美
1.1 方正直白的地域观念。
东北地区的建筑布局多采用平实直白、大开大阖的空间形式,这与东北人豪
爽、耿直的性格有关。东北地区场域观念的直白体现在多方面,从城市广场空间到建筑单体空间形态,多以完整的矩形为母题,基本不做形状上的变化,而空间的布置和划分也受到了中国传统建筑追求轴线、对称、均衡等设计原则的影响。
1.2 粗犷阳刚的体量特征。
东北人向以人高马大而著称,相应地审美艺术以粗犷质朴为传统风格。尽管随着当代经济文化交流的国际化,东北人已不完全是“五大三粗”的代名词,他们同样也具有粗中有细、柔中带刚的性格特征和审美倾向。但正如个性永远代替不了共性一样,作为一个地区的基本文化形态,东北地区的建筑风格仍然趋向于厚重、粗犷,强调体块,能够表现男性的阳刚之美。
1.3 率真质朴的装饰取向。
建筑装饰是借助于实物、绘画、雕刻等形象化的手段,传达特定的信息和意义的建筑外显特征。建筑装饰具有表达能力强,较为感性和外露的特点。因此,装饰在许多情况下,对于表现建筑的风格个性或民族性、地域性有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地域性的建筑装饰,其内容、形式、色彩来源于地域的自然环境、文化和技术经济的综合反映。因此,不同地域的建筑装饰既具有其自身的意义,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象征。
2. 东北地区的乡土个性建筑文化
与中原地区的一些文化区域相比较,东北地区一个突出的特征是多民族为其背景,而且多民族的共居又是历史性的,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在东北地区,村民自建的乡土建筑秉承了一贯的质朴气息,由于缺少现代建筑技术的支撑,这种乡土建筑在很大程度上更能体现一个地区建筑的地域性智慧。乡土建筑的这种自发自为的原生特点,使得乡土建筑成为一种最为典型的地域建筑形态。
东北地区的乡土建筑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东北地区民间流传有这样一句俗语:“高高的,矮矮的,宽宽的,窄窄的”,它形象地概括了东北地区传统民居科学合理的尺度关系。“高高的”是指房屋的台基要高,“宽宽的”是指南窗要宽大。台基高了不仅能防积雪保护基础,还能使人们的视野开阔;加上宽宽的南窗,可以使人们享受更多的口照。“矮矮的”是指房屋室内的净高要适当低些,“窄窄的”是指房屋的进深应该窄些、小些,这样有利于居室的防寒保温。此外,东北地区民居另一大特点是院落较为宽敞,占地面积普遍较大,房屋在庭院中布置得较为松散,其原因一是因为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建宅时可以多占土地,二是因为冬季寒冷,厢房与正房错开可以为正房多争取到日照。
3. 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文化特征
东北地区的传统乡土建筑在为当代东北地区的地域性建筑文化形成方面起到了着很大的启示作用。并形成独特的地域性建筑文化特征。
3.1 朴素的环境应对意识。东北地区的村落选址与中国大部分地区相似,都遵循着背山近水的基本原则,由于冬季盛行寒冷的西北季风,村落选址尤其以南低北高的向阳坡地为佳。为了满足漫长冬季的口照采光需要,建筑朝向大多坐北朝南,并将主要出入口设在南面,北面通常是宅后空地或仅开一道小门,因而,多数村落中的主要道路大多沿东西向成带形分布,住宅于两侧紧密连接,较少有临街成对面布置的情况。南北向的道路较少,主要
起辅助交通作用。尽管气候使得建筑的室内空间需要封闭,但在人们的主观观念上,东北地区的民居一贯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联系,院子于分开放,通过种植树木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对话,直来直去的开门方式,以及通过开窗将室内的活动中心一一火炕空间,与室外环境直接连接起来的办法,都使室内外的关系呈现出紧密的状态。乡土建筑作为典型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行为”,呈现出一种原生态的地域特点。它们的形式是原始的,设施是简陋的。长期以来,这些建筑形式变化不大,它们最大限度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建筑语言反璞归真,具有粗犷、原始、混沌的特质。
3.2 实用的低成本技术思想。对东北地区的南部民居,《奉天通志》有详细的描述:“正房二间或五间,或于二间之东首接盖一间者曰’耳房’,东西各有厢房,配以门房,俗曰四合套。房皆起脊,旧俗俭约,多用坯土砌成,近侧两山及前后皆用砖石,椽上盖以苇笆或林秸,上覆稗草,铺置平整,名曰’硬山房’。”我国北方各地农村冬季还有地炉、火墙等其他多种取暖方式。地炉的炉了是落地的,既用来取暖,也可烧水、做饭。
3.3 俭省的崇实文化内涵。“不是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选择了材料,而是作为经济基础的材料造就了文化”对地方材料的精妙组用和工匠技艺是一种长期的历史积累,这其中的意义在于它们已经从为了对付物理的和生物的环境而发展成为可以传承和寄托情感的文化传统。相对于现代工业技术,它们在这方面的特质对人类文明而言有着更为重要的价值。
4. 外来建筑文化对东北地区建筑文化的影响
东北地区近代城市是在19世纪下半叶,由于西方资本的逐步输入和中东铁路的修建而在辽河流域、渤海沿岸和铁路沿线兴起并发展的。中东铁路开通后,资本主义的殖民势力深入整个东北地区,在加速原有自然经济解体的同时刺激了工商业的发展,西方文化汹涌而入,使东北地区社会生活开始呈现多层面,多样化的特征。一些城市与建筑的功能和形态产生了新的变化,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浓重,较重要的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带有西方城市文化的影子。表现在建筑上便是对新的建筑功能空间需求,“以不变应万变”的传统民居此时己无法适应丰富的社会生活功能。为满足新的生产,生活功能,人们不得不求助于西方建筑文化,或全引进西方建筑型制,或结合本地政治,经济,地理,文化等环境对之进行加工取舍。如采用西方的空间布局而贯以传统形式,融汇中西创造出中西合璧的新建筑,局部采用西方建筑语汇等等。逐渐形成了一种既区别于西方建筑又区别于中国传统建筑中国近代建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