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特征的研究
混沌的现代性——东北地区建筑创作的地域性反思
城市建筑 2016.12|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Dec. 2016所谓地域性,是千百年来某一地区先辈在与自然对话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地缘文化与传统,在血缘融汇、亲缘繁复及史缘绵延的演化中,成为浸润了地域文明、烙印着区域生存样态的根性文化,并在时代发展中逐渐衍生出多种同源异构、异源同构的地域文化,塑造出一方水土的独特品格。
在建筑创作中,地域性以特定的地理、气候条件为依托,寻求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契合,是区域文化传统、精神内核的表征和诠释。
作为“个性载体”的地域性建筑,指涉物质、精神和信息三个层面,并在时代语境中积极探寻一种在地域文化意义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论与设计思想。
东北,不仅指东经118 53'~135 05'、北纬38 43'~53 33'的地理区域范围,还特指一方文化空间,一处绵延千年的历史文脉,也是不同时空多种文明源头生长叠加、融合、绵延所形成的“多重文化原型”复合体。
对于东北地域性建筑创作而言,多重文化原型是东北历史展现的多幅面孔和多种情境的叠合嵌套,构成多元建筑风格兼容并蓄的“混血”文脉。
时下,全球化裹挟着文化趋同、普适价值,在压缩了时空的技术张力推动下,消解了传统文化场域、异化了古典艺术情境,将地域性转译为现代性同一语境下的建筑创作①,打上了市场经济、商品主导、大众文化的烙印,走向“混杂”的创作格局;同时,东北地区的人口负增长、流动人口涌入、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高速铁路的开发及信息媒介无限链接等诸多力量,碎化了东北建筑创作的传统范式和运作模式,急速巨构的城市背后是金融利益、权力博弈、审美异化、虚拟网络交织下的暗流涌动,东北地区的地域性创作正在现代性的“混沌”中裂解与蜕变。
“混血”的创作文脉追溯东北文明源头与文化历程,呈现多种文化复合共生格局,给予当下建筑创作多种文明原型和文化生长点。
东北,又称关东或关外(关,指山海关),其涵盖的范围古今并不相同,今天在行政区划上指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所辖地域,面积近80万 k m2,生活着47个少数民族。
东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艺术研究
一、东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空间组合形式分析(一)空间尺度经过深入调查发现,东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空间尺度与南方天井或北方其他地区庭院的不同之处在于,东北大部分地区的传统村落建筑在建造时都具有显著的、围合尺度较为开阔的特点,这是因为我国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人们将这种传统村落建筑形式亲切地称为院落。
东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的围合墙体与其他地区的建筑相比,不仅尺寸更加低矮,而且受到院落空间范围等因素的影响,这种院落尺度满足了人们生产、生活的空间需求。
东北地区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无法像中原地区的村落建筑一样,设计为方正规整的样式,大多数村落建筑都是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采用矩形设计方法,而室内空间则采用方正且左右对称的设计方式。
正是因为受到传统文化与自然观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村落的传统建筑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建筑空间并未采用垂直上升的设计思路,而是根据东北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将水平横向延展设计理念作为本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设计的基础。
(二)空间组织如果站在宏观空间组织关系角度对东北地区常见的传统村落进行划分的话,东北地区的传统村落主要有面状型、带状型、团状型等几种。
因为东北地区具有独特的气候和环境,不仅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四季分明,而且其组团状人口规模与聚居效应为面状型聚居方式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对空间形体组织关系的分析发现,轴线设计方法在东北地区传统村落规划和设计中的应用,满足了传统社会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规制和要求。
不管是城池建筑还是宫殿建筑,在设计之初正厅部分采用的都是空间对称布置的设计方法,这种空间形态组织形式对村落规划与民居设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假如设计人员将空间形态分为若干个体块的话,那么不管是空间形态尺度复杂与否,都必须由一条无形轴线主导,按照方正规整的原则进行布置。
(三)空间围合东北地区的传统特色村落建筑对建筑空间围合、形态围合以及气韵围合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村落居民在准确反映空间围合特点的同时,将东北地区的传统文化风情、民俗民风等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北极村井干式住宅类型和特征浅析
北极村井干式住宅类型和特征浅析摘要:漠河县北极村,位于大兴安岭北麓,雄居祖国的最北端,当地民居最大的特色就是运用原木层层相叠作为墙体的井干式民居,但随着北极村旅游业的发展,井干式民居由于其独特的地域性而得到传承和发展,衍生出了其他类型的民居建筑类型,笔者通过实地的调研测绘,探讨了北极村井干式住宅类型,并总结了各个类型井干式民居建筑的建筑特征。
关键词:北极村,井干式住宅,类型,特征北极村位于大兴安岭北麓,坐落在黑龙江上游南岸,与俄罗斯的依格那思依诺隔江相望,雄居祖国的最北端。
北极村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热多雨.冬季最低气温可达一52C,结冰期长达8个月.北极村保留了苍翠繁茂的原始森林,地下资源也很丰富,受气候影响,山上树木以耐寒而高大的温带乔木为主,如松、柏、桦等树木.在这种极寒的中国最北端,当地的居民利用自然,适应环境的建造了“全身是木”的井干式民居建筑。
再加上处于中国最北端优越的地理位置,在1997年被开辟为“北极村风景旅游区”。
在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当地对于森林资源的保护意识的提高这样的大前提下,北极村的井干式住宅类型得到了传承和发展,衍生出了其他的住宅类型,笔者通过调研与详细的测绘,将北极村井干式住宅类型分为三大类:一、传统井干式民居北极村传统井干式民居一般选址在背风向阳比较平坦的地方。
为了争取最大的南向采光,建筑的朝向一般座北朝南。
平面都是“一”字形布局,基本的平面形式为两开间(如图1),两开间的面阔相差不多,由里屋和厨房组成,厨房一般在东面。
其他的平面形式都是在两开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有三开间,四开间甚至有极少五开间的平面(如图2),由于受到木材长度的限制,单个开间和进深都在3米~6米之间。
门窗一般设置在南向,如果必须在北面开窗,窗的比例相对较小,以保证热量的最少流失。
室内的陈设很简单,一灶台一铺炕是这类民居必不可少的室内陈设。
图1 图2北极村原始井干式民居的墙体都抹当地的黄泥以保温,只在转角处见到隼卯搭接的圆木,屋顶也是采用当地的松木劈开而成的木板瓦覆盖,屋顶与顶棚形成三角形的空间作为储物空间使用。
当代文化建筑地域文化表达研究r——以长春规划展览馆设计为例
当代文化建筑地域文化表达研究r——以长春规划展览馆设计为例李天骄;李泽锋【摘要】文化建筑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属性,如何表达它们是文化建筑设计成败的关键,是与其他建筑类型最本质的区别.以长春市规划展览馆项目为例,探讨地域文化表达的基本方法和设计手段,从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及经济技术三个角度对地域文化的表达进行深入剖析,讨论三种表达途径的具体运用,以期对当代文化建筑的设计有指导作用.【期刊名称】《四川建材》【年(卷),期】2018(044)002【总页数】3页(P54-55,58)【关键词】文化建筑;地域文化;长春市规划展览馆【作者】李天骄;李泽锋【作者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吉林长春 130118;吉林建筑大学,吉林长春 1301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2010 前言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城市建设的进程在高速前进。
但伴随着城市化的急剧扩散,城市、建筑以及人类的整体生存环境的地域特色及地域文化面临着日益趋同的问题。
如何提取和发扬地方建筑特色,并结合当地特有的风俗习惯和气候环境,设计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是建筑从业者们努力的方向。
1 项目综述长春市素有“北国春城”的美誉,是中国首批园林城市之一,其绿化率在亚洲各大城市中位居前列。
为了建设绿化充沛、结构完善的北方园林城市,长春以“流绿都市”作为自己未来的生态定位。
“流绿”文化在长春市当代社会的发展与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长春市规划展览馆选址于长春市南部新城,市政府西南方向(见图1),其肩负着展现城市历史文脉和城市未来走向的双重任务,是南部新城展现长春城市精神的地标性建筑。
项目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及其团队设计,总用地面积7.3万m2,总建筑面积6.3万m2,主体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局部结构形式为型钢混凝土。
金属材质屋面,屋顶采用钢桁架结构,建筑外围护结构采用斜交异型钢网格与幕墙型式。
该项目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在特定的城市与自然环境中,发掘“流绿”文化的内涵使之与场地相结合,并利用合理有效的建筑语言使地域文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中国建筑的地域差异
华东地区的建筑风格以江南水乡 民居为代表,多采用白墙、黑瓦、 木梁架结构,注重与自然环境的
协调。
建筑布局灵活多变,以天井、院 落、水池等构成开放式空间,注
重绿化和景观设计。
装饰风格细腻,色彩丰富,以白、 灰、蓝、黑等为主色调,体现了 华东人民的细腻、灵秀的特点。
华南地区的建筑特点
华南地区的建筑风格以岭南建筑为代表,注重通风(通风在英语中的意思 是通风,通风在中文中的意思是通风)和遮阳,适应热带气候。
历史、文化、气候等特点。
地域性是建筑的基本属性之一, 是建筑多样性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地域性在建筑中的体现
01
02
03
建筑材料
不同地区的建筑材料有所 不同,如南方的砖、瓦、 石,北方的土、木、草等。
建筑形式
不同地区的建筑形式也有 所不同,如南方的园林建 筑、水乡建筑,北方的四 合院、窑洞等。
建筑风格
THANKS
东坯房为代表,注重防寒保暖和生态适 应。
建筑材料以木、土、石为主,屋顶多采用坡屋顶或平屋顶。
装饰风格粗犷,色彩以红、黄、蓝等为主色调,体现了东北人民的豪放、 热情的特点。
03
中国建筑的地域性形成因 素
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中国建筑地域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地势复杂多样,从西向东呈阶梯状分布,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对建筑形 式和风格产生了显著影响。例如,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建筑往往依山而建,利用地形地貌,形成独特的山地建筑风格;而在 平原和盆地地区,建筑则注重布局和空间规划,形成了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建筑群。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通过立法保护传统建筑和地域特色建筑,限 制破坏性建设。
推广传统建筑材料和技术
鼓励使用地方材料和技术,传承传统建筑工 艺。
【专业介绍】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介绍
【专业介绍】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介绍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介绍一、专业概述建筑历史及其理论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地域性建筑研究、建筑遗产保护研究、东北地方建筑史研究、旧城改造与更新研究、建筑文化研究、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与改造修复设计研究、传统民居研究等。
建筑历史及理论是建筑学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研究的范畴主要是建筑历史和各类建筑理论。
建筑历史的研究,不论是寻找证据澄清史实还是立论阐释建筑演变的因果,都是认识和理解建筑现象的基础,是分析和解决当前建筑问题的必然参照。
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介绍二、培养目标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的目标是培养研究建筑历史、建筑理论与园林艺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人才,能在建筑历史与理论某一领域具有独立研究能力,并能提出一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见解。
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介绍三、专业特色建筑历史与理论除了与建筑学的其它支学科有直接联系外,同时还有历史学、考古学、哲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美学和科学技术史学等人文科学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作为建筑院校必开设的专业,建筑历史与理论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堪称“长老级”专业。
本学科是建筑理论与实践、建筑史观与现代意识、城乡演变与遗产保护研究的综合性学科,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园林绿化、室内装修等各设计领域内不可缺少的历史性和前瞻性理论学科。
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介绍四、课程设置当代西方建筑理论、建筑人类学、中国建筑史、建筑设计中的历史向度、西方古代建筑史、古建筑鉴定与维修、中国古典园林、中国传统建筑工艺、中国古代建筑文献、西方建筑文献、日本园林史、印度建筑、伊斯兰建筑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介绍五、就业方向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的毕业生,适合在建筑规划、设计院所、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及高等院校等部门从事研究、设计、教学和开发等。
此外,考古、古建筑复原、建筑论证、建筑评价等都可以成为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
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介绍六、就业前景虽然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对国内外的建筑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从长远大方向来看,目前我国地产业发展势头仍然良好,一些比较知名的地产企业成为建筑房地产专业学生就业时的主要选择,如万科地产、中海地产、招商局地产、富力地产、金地、保利等地产机构;另外,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企业,如江苏的新城、重庆的龙湖、成都的置信、北京的城建等,也成为毕业生青睐的就业选择。
寒地地区下第五代住宅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 生态文化背景下的第五代住宅
在人类的文明长河中,住房已经历了三代。第一代:茅草 房;第二代:砖瓦房;第三代:鸟笼房;第四代:电梯房,但电梯 房没有任何室外空间,只有透过窗户才能看到屋外的世界,才 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显然,它并不是人类最终的理想住房, 那人类最终的理想住房是什么样呢?人类还能发明更适合人 类居住的第五代住房吗?
3 以东北地区第五代住宅为例的具体实施方案 3.1 采光
为了在当代都市住宅环境中保证容积率的情况下最大程 度地追求采光面积,我们拟想出两种不同方式的旋转建筑以 满足居民与植物的健康生长。分别为:水平旋转与垂直旋转。
(1)水平旋转。以达芬奇旋转塔为灵感来源,以中轴线为 基础,每层均可以进行 360° 旋转,且旋转速度足够慢不至于使
它每层楼就是一座公共院落,一条街巷,使居住重新有了 街坊四邻,有了生活气息,使住户都如同生活在四合院中一 样,有了活动空间。第五代住房每层楼的每户人家门前都有 停车位,不用再建地下停车场,使住户彻底告别空气污浊黑暗 的地下停车时代。它每家每户的客厅外都有一户私人小院, 可在家种树、种花、种菜、遛狗、养鸟、聚会、聚餐、休闲、娱乐。 隔空的屋顶设计,将彻底隔绝楼上楼下噪音。
(2)在处理工艺的选择方面,住宅的处理单元要考虑经济 型,占地面积,管理方式,运行效果等。传统的混凝沉淀方法, 情节效率相对较低,而且占地面积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不宜于在民用住宅区 域使用。从现阶段的使用情况来看。生物处理单元是最合理 的选择。
3.3 雨水的收集净化
东北地区夏季降雨较多,而且屋面和外立面可收集的雨 水较多。含沙量也处于较低水平,净化简易,可用性强。因此 我们可以运用雨水的收集净化技术,来用于节约水资源的用 途。在设计时也可在基桩浇筑时加入地源热泵技术,使得建 筑更加节能。
环境决定论影响下中国东北民居
环境决定论影响下的中国东北民居摘要:从广义上来讲,环境决定论是认为人类的体质特征、心理特征、民族特性、文化发展、社会进程等受地理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理论。
从建筑角度来讲,影响民居形态及营造技术的主要因素是地理气候环境因素。
中国东北地区属于我国严寒气候区,其民居形态及营造技术较特殊。
在本文中,作者将从地理气候环境影响的角度,阐述中国东北民居的布局、形态及构造技术等,旨在对东北民居形态及营造技术等对地理气候环境的适应进行总结和推广。
关键词:气候环境地域性材料保温防寒中图分类号: p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居住建筑是人类在适应大自然的过程中所衍生的,自然环境条件是民居种种特性的至关重要的制约和影响因素,这种制约和影响主要来自于地理气候条件。
气候环境、地理环境、人文环境都对东北传统民居的形式、材料、构造技术等有着巨大的决定性作用。
1.东北地区的地理气候概况东北地区位于北纬40°-50°之间,地处我国大陆的东北部,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区域。
在地理学中的范围包括吉林、黑龙江、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三市一盟。
幅员辽阔,气候复杂,地貌多样。
在中国建筑气候区划中,东北地区属于第一气候区,即严寒地区,最冷月平均温度≤-10℃。
[1]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凉爽而短促,区域东部由于靠近海洋而较湿润,西部由于多丘陵、山地、林木而较干燥,气温年温差较大,冬天多大风。
在这部分地区中的建筑,必须充分满足冬季保温要求,一般可不考虑夏季防热。
2.建筑特征2.1建筑布局东北地区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而凉爽的气候特征,决定了东北民居营造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防寒保暖。
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传统民居以院落式布局为主,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模式,这不仅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有关,也与气候区内的气候特征有关:院落式的布局方式有调气候调节的功能,封闭且露天的庭院能够明显的起到改善小气候并减弱不良气候侵袭的作用。
在东北地区,无论是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大部分也为合院式的固定民居,但由于气候条件特殊,其院落布局较中原地区有所不同。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哈尔滨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也是我国哈尔滨市区内中华巴洛克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
其建筑艺术风格呈现出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征,被称为“中华巴洛克”,代表着哈尔滨城市建筑发展中的一种文化符号。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建筑形式、装饰特点等方面,对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一、历史背景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风格首次出现可追溯至上世纪初,那个时期哈尔滨处于历史上的“黑龙江封建军阀混战时期”,各种文化、建筑元素相互融合。
同时,哈尔滨也是当时的东北重镇,吸引了大批的外来移民和资本,因此形成了一种风格狭窄、历史地域性极强的建筑艺术特征。
二、建筑形式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风格的建筑形式特征主要表现在平面布局、建筑外形、建筑高度三个方面:1、平面布局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风格的建筑平面呈“L”型或“U”型,主体建筑建于前段,后面附有宽敞的庭院。
这种平面布局体现了巴洛克艺术风格对建筑空间布局的一种特殊讲究,既强调艺术性又强调实用性。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风格的建筑外形呈现出庄重华丽、装饰繁复、造型对称等特点。
建筑划分明显,采用多个建筑体进行组合搭配,形成了整齐、简洁、明朗的外观风格。
3、建筑高度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风格的建筑高度主要以中高层为主,多为三至五层。
建筑高度的这种特征既是对地区的环境、气候条件的一种因应,同时也反映了建筑艺术的发展趋势。
三、装饰特点1、建筑立面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风格的建筑立面装饰特点主要表现在拱形、柱形、窗扇以及浮雕、雕刻等细节上。
侧重于香槟色和金色这类用于装饰的颜色,强调华美、柔美、精美的感觉。
2、窗帘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风格的窗帘主要采用曲线形材料,如扭曲的木条、手工铁艺等,增添了建筑立面的流动感,使建筑更加具有装饰性。
3、屋顶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风格的屋顶主要采用瓦、石材等材料,屋面造型呈拱形、尖顶等形状,增加了建筑的高低变化的艺术效果。
萧红故居的意和美——浅析东北传统民居的形制和特征
沧桑变化 , 中国的传统 文化交织 、 与 变化 、 碰撞 、 融合形成 了有着 丰富独特的造型规律和深厚 的文化 内涵并表现 出浓郁 的东北地 域特征的民居形式 。东北传统 民居建筑包含着 丰厚宽 广的人 文
观念 、 精神情感 、 价值取 向和审美理想, 其独特 的建筑装 饰风格, 在我国多种类型的传统 民居 中独树一帜, 特色鲜明 。萧红故 居作
、
东北传统 民居的地域性特征
中国传 统民居 的典型形态可分 为 : 北京 的四合院 、 西北高原 的窑洞 、 南方 的天井 院落 、 西南少数民族 的吊脚 楼和土楼 、 北方 草原的毡包等。东北地 区包括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三省 , 由于独 特 的气候 、 地理条件和文化差异 , 东北地 区的民居与同属于北方 大地 的传统 民居既有 着千 丝万缕 的联 系 ,同时在建筑模式上又 有着其 自身独特的地域性风貌特征 。 从 自然条件来看 : 东北地区位于我 国温带湿润 、 湿润季风 半 气候 区, 四季分 明、 热同期 。在建 造房 屋上多采 取坐北朝南的 雨
影响 。如 : 满汉联姻 、 东北秧 歌 、 萨满文化等 , 粗犷豪迈 的民族性
格特征在建筑上也体现 出淳朴敦厚的艺术特色 。
二、 萧红故居是东北传统民居 中的一抹重彩 被柳 亚子老先生赞美有 “ 掀天之意气 , 盖世之才华” 的萧红 ,
为东北传统 民居 的典 型的代表 ,为我们研究 和探索 民居建 筑文
一
级历 史保护建 筑 ,它 独特 的展现 了东北 传统 建筑 的古朴 和典 雅—— 清末传统八旗式住宅 , 青砖青瓦 , 土木建造 , 青砖垒成 的院
墙, 有着质朴 、 敦厚 、 浓郁 的地域性建筑特色 的萧红故居 , 为我们 研究北方 民居文化特别是东北地 区的传统 民居提供 了宝贵的借
东北地区城市建筑景观特色
东北地区城市建筑景观特色摘要受地域、文化因素的影响,东北城镇具有寒地性、边疆性、资源性、工业性、铁路主导性和文化融合性等基本特点,建筑与建筑群则具有阳光院落、规整外廊、实体墙体、坡式屋顶、偏暖色调、公共空间室内化等共性特征。
本文针对当前城市特色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以达到增强文化个性与魅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的目的。
关键字东北地区;城市建筑特色;城市文化;建筑文化东北,又叫关(指山海关)东或关外,系中国东北部的简称,其所涵的范围古今并不相同,今在行政区划上是指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所辖的地域。
国土面积80万k㎡,在东北地区生活着47个民族,这是一个多元文化的聚焦地。
新中国,东北地区以“工业摇篮”,“共和国长子”的名义,作为新中国老工业基地,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屡立奇功;如今,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指引下,它又在新时代再展雄风。
东北地区城市发展历程1.1古代城市东北地区的古城,有遗址可考的较为重要的约有150余座,古代先民活动的区域多为松辽平原、黑龙江鸭绿江流域以及兴安岭、长白山山脉。
各民族的人民多集中在这些地区,保持着较高的密度。
由于受到政权更迭,都城迁徙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东北古城体系曾现出时间上的不平衡性,虽然有的时期统治强盛,但随后又走向衰落,总体上城市经济发展缓慢。
多数东北古城的政治,军事功能大于经济功能。
空间布局也比较简单,基本采用了中原城市的模式。
一般都因地制宜,随水而建,因而形态各异。
在建筑风格上:既融入关里汉族建筑的影响,又保持原民族的一些形态特征。
1.2近代城市东北地区近代城市是在19世纪下半叶,由于西方资本的逐步输入和中东铁路的修建而在辽河流域,渤海沿岸和铁路沿线兴起并发展。
1931-1945年,东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日本帝国主义疯狂掠夺资源,实行殖民统治。
多数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停滞,严重受阻。
由于受到西方和日本文化影响,一些城市和建筑的功能和形态产生了新的变化,殖民地半殖民的色彩浓重。
浅析民俗元素在东北地区建筑立面装饰设计中的地域性表达
浅析 民俗元素在 东北地 区建筑立面装饰设计 中 的地域性表达
裘鞠 孙佳 长 春
1 8 0 1 1 8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吉林建筑大学 艺术设计学 院
摘 要: 现代 建 筑立 面装 饰 是城 市 环境 艺 术重 要 的组 成要 素 , 是 城 市面 貌 的直观 反 映 。建 筑 立面 装 饰 由于 其依 附性 性 、 关联性、 艺 术 性 等特 点 而传达 着 丰 富的人 文 历 史和 社会 涵 义 。结 合现 代建 筑 中的装 饰倾 向 , 立足 城 市 化进 程 的背 吊 , 探 讨 民俗元 素在东 北地 区 建 筑立 面装 饰 设计 中的地 域 性表 达 。 关键 词 : 建 筑立 面 装饰;民俗 元 素 ; 地 域 性
制约, 注 重社 会 、 经济 与 文化 的参 与 方 面 , 反 映 出本地 区历 史 发展 的 连续 性 和
( 1 ) 装饰 窗花 传 统 民居 建筑 中 的采 用对 开 的格 栅窗 , 窗花 工 艺精 致 , 选 材考 究 。 现代 建 筑 中窗 户 以保证 透 光和 通 风为 主要 原则 , 对 于这 种木 工 工 艺 的表 现 只是 在 建 筑局 部 表 现。通 过 提取 元 素—— 比例放 大— — 移植 的方式 , 以装饰 符 号 出现 在高 层住 宅立 面之 中 ,如建 筑顶 部 采用 这种 构 件并 且 适 当 的放 大原 有 尺度 , 使这 些传 统 窗花 具 象 的表现 出来 。
0 引言
人们 越来 越 多地 将 关 注投 向建 筑 立 面装饰 的建 设 。城 市 建筑 的外 观 , 特 别是 建 筑立 面 的装饰 作 为 城市 形 象最 为直 观 的体 现 , 它 的设 计 因此 就 尤 为重 反映 。 建 筑立 面装 饰 由 于其 依 附性 性 、 关 联性 、 艺术 性 等特 点 而传 达着 丰 富 的
机场航站楼暖通空调设计探讨
机场航站楼暖通空调设计探讨发表时间:2018-12-29T09:30:10.47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7期作者:张为[导读] 本文研究的东北地区自南向北跨中温带与寒温带,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东北分公司 110043摘要:在机场中,航站楼即候机楼,是航站区域一个非常重要的建筑物,是机坪在地面交通中重要的纽带。
近些年来,随着航空业的快速发展,修建的候机楼越来越现代化,其具备建筑面积大,设备复杂以及使用功能多,人流量大的特征,并且航站楼暖通空调设计有很强的专业性、设计难度比较大。
因此做好机场航站楼暖通空调设计是非常关键的。
基于此,本文以东北地区为例,对机场航站楼暖通空调设计进行分析。
关键词:民用机场;航站楼;暖通空调设计一、东北地区地域性特征本文研究的东北地区自南向北跨中温带与寒温带,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自东南而西北,年降水量自1000mm降至300mm以下,从湿润区、半湿润区过渡到半干旱区。
二、东北地区机场航站楼暖通空调设计通常机场航站楼都有2层,局部还有地下,一般地下室为设备、电气用房,一层为离港大厅、安检以及行李分拣厅等,二楼为候机大厅、贵宾室等。
1、冷热源设计空调冷源由地下一层冷冻站内的两台制冷量1231kW的螺杆式冷水机组提供,供回水温度9~14℃,空调水系统采用一次泵变流量系统;热源来自机场院内自建燃煤锅炉房,供回水温度75~50℃,在地下一层设置换热机房,换热机房内设置空调热水换热系统和地板辐射供暖热水换热系统。
经过换热机房换热的二次空调热水温度为60~50℃,地板辐射供暖的热水温度为45~35℃。
换热系统循环泵均采用变频控制,系统定压均采用变频泵定压,地暖系统设置气候补偿器。
2、空调系统设计航站楼入口大厅、二层候机厅等高大空间区域采用一次回风的全空气空调系统,新风采用定新风比25%。
东北地区小城镇及古建筑防灾减灾探究
( N o r t h e a s t F o r e s t r y U n i v e r s i t y , H a r b i n 1 5 0 0 4 0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I n t h i s p a p e r , t h e a u t h o r i n t r o d u c e d s ma l l t o w n s a n d t h e a n c i e n t b u i l d i n g s ’p r e s e n t s i t u a — t i o n i n n o r t h e a s t C h i n a , a n d ma d e a g e n e r a l s u mma r y , t h e n a n a l y z e d t h e c a u s e o f o u r c o u n t y r n o r t h e a s t a r e a p r o n e t o d i s a s t e r s . T h r o u g h s u mma i r z i n g o f n o r t h e a s t a r e a s ma l l t o w n s i n C h i n a a n d i t s a n c i e n t b u i l d — i n g we c o n c l u d e d d i s a s t e r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mi t i g a t i o n e n g i n e e i r n g c o n c r e t e i mp l e me n t a t i o n me a s u r e s , I t h a s i mp o r t a n t r e f e r e n c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o s ma l l t o w n s a n d i t s a n c i e n t b u i l d i n g d i s a s t e r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mi t i g a t i o n
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创作研究共3篇
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创作研究共3篇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创作研究1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创作研究东北地区,作为中国的传统工业基地和粮食生产基地之一,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
从民居到公共建筑,从乡村到城市,东北地区的建筑风格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对于研究和挖掘这些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一、东北传统建筑的特点东北传统建筑,基本可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大类。
其中居住建筑包括了木结构、砖木结构和石木结构等,而公共建筑则包括了庙宇、城楼、长城、城隍庙等建筑。
这些建筑,均具有自己特有的装饰和风格。
1、房顶东北传统建筑的房顶以“翘角挑檐”为主要特点,其形状类似翘起的翅膀。
在屋顶的中央,通常设置着一座寿字形的墩子,以保护屋主吉祥如意、健康长寿。
2、榫卯结构东北传统建筑通常都是采用榫卯结构,即以榫头互相嵌合,采用木质连接方式。
这种结构使建筑在地震和台风等情况下更加稳定,能抵御自然灾害。
3、彩画和彩塑东北传统建筑中,彩画和彩塑也是常用的装饰方法之一。
居民们常常在房屋内外画出精美的壁画,这些彩画通常表现的是一些历史人物、动物形象等内容。
而彩塑则是用泥土或者灰泥塑造的小雕塑,通常用于祭祀或者庆典用途。
4、气势宏伟东北传统建筑的风格气势宏伟,彰显着严谨、简洁的特点。
它们往往以巨型石刻、雕塑、建筑柱子、石门等来表现,富于雄浑之美。
二、东北地区现代建筑的创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东北地区的现代建筑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在现代建筑的创作中,东北地区建筑师们常常会从传统建筑的元素中汲取灵感,将传统元素添加到现代建筑中,使得建筑更加具有地域特色。
1、创意混搭在现代建筑的创作中,很多建筑师都借鉴传统建筑的造型及材料。
如大连市泉水街的别样地产,借鉴了东北传统建筑的“禾雀顶”,既有传统元素的影子,又不失现代建筑的氛围感,这种创意混搭的手法使此建筑成为了别具一格的代表作。
2、保存传统东北地区现代建筑的创作,并不是摆脱传统,而是以创新的方式去保存传统。
哈尔滨冰雪文化视阈下的城市景观建筑研究
哈尔滨冰雪文化视阈下的城市景观建筑研究摘要:文章结合哈尔滨优秀城市景观建筑艺术为案例进行分析与探究,尤其是对哈尔滨城市景观建筑中冰雪景观建筑打造为例,对于哈尔滨富有冰雪文化的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民俗性及地域性进行剖析,究析冰雪文化在哈尔滨城市景观建筑中的方法、设计及应用。
关键词:冰雪文化;城市景观;建筑设计前言位于东北地区的哈尔滨冬季较为漫长,一旦冬季来临,松花江水结冰,城市中大多数树叶会掉落,呈现的景色相对其它季节较为单调。
枯燥乏味的白色景色不仅制约了人们对于自然以及崇尚自然的向往,人们外出活动明显减少,对于哈尔滨的良性发展极为不利。
为此,以哈尔滨冰雪文化为视阈,研究哈尔滨城市景观建筑,不仅有利于哈尔滨城市景观建筑个性化的形成,而且有利于促进哈尔滨经济发展,为城市景观建筑设计提供新颖的构思。
二、哈尔滨冰雪文化的特性对于哈尔滨而言,冰雪作为城市建筑造型的物质载体之一,在冰雪文化建筑设计中,不仅要求掌握材料的独特性能,而且需要创新造型艺术。
冰雪通常以透明度高作为衡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尤其是空气污染或者受地面污垢作用会对其洁白程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自然性冰与雪的化学成分是以水分子以多样的方式呈现,在零度以下的水即由液态向固态转变,二者也可互相转化,产生质的变化。
雪在零度以下则会升华成为固态。
因此,水、冰及雪三者均能够实现相互转变,且均存在于自然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受场地限制,在合适的温度下均可存放冰雪。
(二)生态性在康芒纳的《封闭的循环》中记载了生态学中对于冰雪诠释的四条基本法则,主要涉及几个方面:首先是有关事物间的关系。
即是生态关联的基本原则。
其次,事情去向的必然性。
即关于物质不来的定律。
第三,自然界懂得的方为最好。
即“生态智慧”原则。
冰与雪两者的形成从实质上讲就是自然生态循环的重要环节。
寒冷的温度与充足的水分、水汽成为冰雪形成的基本要求。
一旦冬季来临,当气温低于零度以下,水凝华形成冰,水最终又升华为雪。
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创作解析
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创作解析
宿晨鹏;张骏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10(028)011
【摘要】地域性建筑创作强调隐藏在建筑背后的深层地域因素,同时,它也会受到建筑师主体思维的影响.据此观点,东北地区的地域性建筑创作呈现出根植性、边缘性和介入性的特点.该文以九位建筑师不同的创作视域,通过典型设计案例的分析,总结了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多样性表现,旨在探寻具有创新意义的地域性创作途径.
【总页数】4页(P57-60)
【作者】宿晨鹏;张骏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150090;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15009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0
【相关文献】
1.传承与创新--当代拉萨地域性建筑创作解析 [J], 范占勇;陈蔚
2.混沌的现代性——东北地区建筑创作的地域性反思 [J], 朱莹;刘松茯;佟秋旭
3.建筑地域性的技术表达倾向——芬兰建筑师海克宁与科莫宁的地域性建筑创作评介 [J], 刘志勇;张兴国;李震
4.时代性还原的地域性建筑——建筑创作中的时代性、地域性 [J], 石锴
5.基于“抽象—隐喻”模式下地域性建筑创作手法研究——《关中传统民居及其地域性建筑创作模式》评介 [J], 范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北新农村文化与建筑空间布局研究
东北新农村文化与建筑空间布局研究【摘要】本文首先分析新农村文化内涵,通过对现在的农村文化和新农村文化的分析研究,了解农村文化的基本特征,更好的指导新农村的文化和空间建设。
总结吉林省农村的地域文化特征,提出适合吉林省村落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地域文化;空间结构;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获得了长足发展,也遇到了无法回避的严峻挑战.东北地区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本地文化对该地区的人们生活方式、居住空间模式、适居性、归属感均有着深层次的影响。
1 新农村文化的内涵近几十年,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党在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确立了在全新理念引导下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方案。
在这里“新农村文化”指的是一种全新型的农村文化,它是一种与时俱进、粉彩多呈、健康和谐的文化。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2 东北地域文化的发展状况中国东北主要是指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的东北而言。
从我国的历史来看,在这个特定的历史区域形成了多民族的聚居形式。
受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该地区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点色的地域文化。
各种民族文化的融合有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区域文化具有独特性。
多民族文化的共处与并存、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兼容、地域文化内部的地域性与不平衡性,这些文化特征与我国其它地方的地域文化相比,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
1)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构成方式从历史发展来看,东北地区的多民族文化的融合,是由肃慎系民族、秽栢系民族和汉民族文化所构成。
多民族文化融合,是受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不同民族的集聚,必然会导致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
2)地域文化内部的地域性与不平衡性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特征,决定了汉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成为文化发展的主流,并包含着其他东北民族文化因素、独具地方特色的东北地域文化。
在我省的东部山区,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农村的居住组团呈分散式布局,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聚居形式是东部山区的主要特征。
黑龙江传统建筑的适寒性研究
摘 要:建筑是时代的产物,是特定时期、特定社会环境下,生产技术、经济水平与实际自然环境合理结合的结果。
建筑与自然地理环境相适应,原本就是各地人民建设自己的生活环境的普遍原则之一。
如何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既是人类建筑活动最古老的一个课题,也是现代地域性建筑创作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黑龙江省地区特殊的气候环境,造就了黑龙江地区传统建筑浓郁的地域特色。
四季分明,冬季漫长而寒冷,并且长时间被冰雪覆盖,夏季短暂而高温,春秋两季时间非常短,温度升降变化迅速,全年温差变化较大。
平原地区多风,夏季以东南风为主,冬季西北风盛行,太阳辐射量较为充足等等,这些都是黑龙江地区的主要特点。
黑龙江省的传统建筑具有寒地气候适应性的特征并反映在建筑设计布局、形体等各个方面。
关键词:建筑布局;建筑形体;适寒性;坡屋顶;院落Abstract :Architecture is the product of the times. It is the outcome of reasonable combination of technology, econom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in a specific period and social environment. The adaptation of architecture to the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one of the universal principles for local people to create their own living environment. How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environment is not only one of the oldest topics of human constructing activities, but also an important aspect of modern regional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 special climate environment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s brought up the typical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building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Heilongjiang region has four distinct seasons, including a long and cold winter, short and hot summer, fairly short作者简介周立军,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教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特征的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东北地区的建筑审美,与中原地区的一些文化区域相进行了比较,东北地区一个突出的特征是多民族为其背景,并且指出地域性建筑的特征,论述了东北地区沈阳城市的建筑特征。
【关键词】建筑文化;地域性建筑;建筑学
Northeast regional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the study
Zhang Gui-xi
(Northeast China Architectural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henyang Liaoning 110000)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esthetic construction of the Northeast, some of the cultural and the Central Plains region were compared with the Northeast region is a prominent feature of its multi-ethnic background,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architecture, discusses the northeast city of Shenyang building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Architectural culture;Regional architecture;Architecture
“地域性”并非当代建筑的主要特征,只有那些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建筑才能称之为地域性建筑,这种特征表现为与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文化环境、经济形态等具有特定的关联。
但在传统建筑中,“地域性”却是建筑存在的基本方式。
从建筑类型看,我们大致可将东北地区的现代建筑分为两类。
一类是高层、大跨、大空间等较新类型的建筑,如高层商业楼宇、大型购物中心、航空港、火车站、体育场馆、会展中心等。
第二类建筑是城市中人量存在的普通住宅,以及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中、小型公共建筑等,它们的功能构成有一定的地方色彩,可借鉴地方传统的建筑技术特征。
这些建筑量大面广,是营造城市地域特色的重要建筑载体,很多地域性的建筑创作理念也能在这些建筑上得以充分体现。
1. 独特的东北地区建筑审美
1.1 方正直白的地域观念。
东北地区的建筑布局多采用平实直白、大开大阖的空间形式,这与东北人豪
爽、耿直的性格有关。
东北地区场域观念的直白体现在多方面,从城市广场空间到建筑单体空间形态,多以完整的矩形为母题,基本不做形状上的变化,而空间的布置和划分也受到了中国传统建筑追求轴线、对称、均衡等设计原则的影响。
1.2 粗犷阳刚的体量特征。
东北人向以人高马大而著称,相应地审美艺术以粗犷质朴为传统风格。
尽管随着当代经济文化交流的国际化,东北人已不完全是“五大三粗”的代名词,他们同样也具有粗中有细、柔中带刚的性格特征和审美倾向。
但正如个性永远代替不了共性一样,作为一个地区的基本文化形态,东北地区的建筑风格仍然趋向于厚重、粗犷,强调体块,能够表现男性的阳刚之美。
1.3 率真质朴的装饰取向。
建筑装饰是借助于实物、绘画、雕刻等形象化的手段,传达特定的信息和意义的建筑外显特征。
建筑装饰具有表达能力强,较为感性和外露的特点。
因此,装饰在许多情况下,对于表现建筑的风格个性或民族性、地域性有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地域性的建筑装饰,其内容、形式、色彩来源于地域的自然环境、文化和技术经济的综合反映。
因此,不同地域的建筑装饰既具有其自身的意义,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象征。
2. 东北地区的乡土个性建筑文化
与中原地区的一些文化区域相比较,东北地区一个突出的特征是多民族为其背景,而且多民族的共居又是历史性的,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在东北地区,村民自建的乡土建筑秉承了一贯的质朴气息,由于缺少现代建筑技术的支撑,这种乡土建筑在很大程度上更能体现一个地区建筑的地域性智慧。
乡土建筑的这种自发自为的原生特点,使得乡土建筑成为一种最为典型的地域建筑形态。
东北地区的乡土建筑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东北地区民间流传有这样一句俗语:“高高的,矮矮的,宽宽的,窄窄的”,它形象地概括了东北地区传统民居科学合理的尺度关系。
“高高的”是指房屋的台基要高,“宽宽的”是指南窗要宽大。
台基高了不仅能防积雪保护基础,还能使人们的视野开阔;加上宽宽的南窗,可以使人们享受更多的口照。
“矮矮的”是指房屋室内的净高要适当低些,“窄窄的”是指房屋的进深应该窄些、小些,这样有利于居室的防寒保温。
此外,东北地区民居另一大特点是院落较为宽敞,占地面积普遍较大,房屋在庭院中布置得较为松散,其原因一是因为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建宅时可以多占土地,二是因为冬季寒冷,厢房与正房错开可以为正房多争取到日照。
3. 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文化特征
东北地区的传统乡土建筑在为当代东北地区的地域性建筑文化形成方面起到了着很大的启示作用。
并形成独特的地域性建筑文化特征。
3.1 朴素的环境应对意识。
东北地区的村落选址与中国大部分地区相似,都遵循着背山近水的基本原则,由于冬季盛行寒冷的西北季风,村落选址尤其以南低北高的向阳坡地为佳。
为了满足漫长冬季的口照采光需要,建筑朝向大多坐北朝南,并将主要出入口设在南面,北面通常是宅后空地或仅开一道小门,因而,多数村落中的主要道路大多沿东西向成带形分布,住宅于两侧紧密连接,较少有临街成对面布置的情况。
南北向的道路较少,主要
起辅助交通作用。
尽管气候使得建筑的室内空间需要封闭,但在人们的主观观念上,东北地区的民居一贯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联系,院子于分开放,通过种植树木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对话,直来直去的开门方式,以及通过开窗将室内的活动中心一一火炕空间,与室外环境直接连接起来的办法,都使室内外的关系呈现出紧密的状态。
乡土建筑作为典型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行为”,呈现出一种原生态的地域特点。
它们的形式是原始的,设施是简陋的。
长期以来,这些建筑形式变化不大,它们最大限度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建筑语言反璞归真,具有粗犷、原始、混沌的特质。
3.2 实用的低成本技术思想。
对东北地区的南部民居,《奉天通志》有详细的描述:“正房二间或五间,或于二间之东首接盖一间者曰’耳房’,东西各有厢房,配以门房,俗曰四合套。
房皆起脊,旧俗俭约,多用坯土砌成,近侧两山及前后皆用砖石,椽上盖以苇笆或林秸,上覆稗草,铺置平整,名曰’硬山房’。
”我国北方各地农村冬季还有地炉、火墙等其他多种取暖方式。
地炉的炉了是落地的,既用来取暖,也可烧水、做饭。
3.3 俭省的崇实文化内涵。
“不是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选择了材料,而是作为经济基础的材料造就了文化”对地方材料的精妙组用和工匠技艺是一种长期的历史积累,这其中的意义在于它们已经从为了对付物理的和生物的环境而发展成为可以传承和寄托情感的文化传统。
相对于现代工业技术,它们在这方面的特质对人类文明而言有着更为重要的价值。
4. 外来建筑文化对东北地区建筑文化的影响
东北地区近代城市是在19世纪下半叶,由于西方资本的逐步输入和中东铁路的修建而在辽河流域、渤海沿岸和铁路沿线兴起并发展的。
中东铁路开通后,资本主义的殖民势力深入整个东北地区,在加速原有自然经济解体的同时刺激了工商业的发展,西方文化汹涌而入,使东北地区社会生活开始呈现多层面,多样化的特征。
一些城市与建筑的功能和形态产生了新的变化,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浓重,较重要的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带有西方城市文化的影子。
表现在建筑上便是对新的建筑功能空间需求,“以不变应万变”的传统民居此时己无法适应丰富的社会生活功能。
为满足新的生产,生活功能,人们不得不求助于西方建筑文化,或全引进西方建筑型制,或结合本地政治,经济,地理,文化等环境对之进行加工取舍。
如采用西方的空间布局而贯以传统形式,融汇中西创造出中西合璧的新建筑,局部采用西方建筑语汇等等。
逐渐形成了一种既区别于西方建筑又区别于中国传统建筑中国近代建筑文化。
5. 当代的东北沈阳建筑景观特征
地域气候条件与建筑文化的演替关系十分密切.东北地区处在北方寒冷地区,建筑设计考虑更多的是防寒与节能.由于气候的寒冷,人们的交往活动多在建筑内进行,因此,建筑都有较强的封闭性;另外,考虑寒冷气候的建筑节能,建筑立面大量采用实墙,建筑体型系数小,造型简洁厚重;为了防止灰尘和空气污染对建筑外饰面的影响,绝大多数建筑采用浅色瓷砖作为外墙装饰,使得建筑的色彩过于单一,景观单调.这些地域气候条件使得沈阳的建筑景观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近年来沈阳空气质量有明显的好转,许多建筑外墙选用涂料饰面,色彩也趋于多样,使得冬季寒冷的沈阳由于建筑景观的丰富色彩而有了更浓的生活气息.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用石头谱写的历史.在建筑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有特色的城市都形成了其鲜明的建筑景观特征.城市建筑景观的发展更新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记载城市社会文化变迁、社会经济兴衰、受地域气候条件影响的过程.在城市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应关注城市特有建筑景观特征的延续及发展,使保护与更新相得益彰,各得其所。
[文章编号]1619-2737(2011)07-25-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