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合集下载

科学《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说课稿(二篇)

科学《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说课稿(二篇)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说课稿(一)一、对教材的理解1、教材简析《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教学单元第三课的内容。

2、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

物质变化主要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这个单元着重探究的是物质的化学变化。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这篇课文是学生学习了化学变化这一科学概念后,开始系统学习物质的化学变化的第一课。

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重点,在整个单元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为后面学习《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铁生锈了》、《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等打下基础。

3、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本课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会变味的米饭,第二部分:米饭、淀粉和碘酒,第三部分:寻找淀粉的踪迹,第四部分:制作神秘的信件。

第一部分是课文的导入,通过学生品尝米饭出现甜味,引出淀粉这个概念,为第二部分的教学内容作好铺垫。

第二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教材设计了两个实验。

实验一:在米饭上滴碘酒,出现蓝色。

实验二:在淀粉上滴碘酒,也出现蓝色。

用实验二来验证实验一,也就是米饭变蓝色是里面的主要成分淀粉的作用。

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化学变化所伴随的现象之一——颜色的变化。

第三、四部分是对淀粉遇碘酒变蓝色这一特性的实际运用。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4、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科学概念(知识目标):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是蓝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和方法(方法目标):用细心体会,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通过实验验证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米饭、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

教学难点:米饭产生甜味的原因以及根据颜色的变化来判断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二、教法的使用1、假设——检验这种方法我主要运用在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反应、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这两个实验中。

碘酒和淀粉现象

碘酒和淀粉现象

碘酒和淀粉相遇后,会出现一种特殊的现象:淀粉会变成蓝色。

这是因为碘酒中的碘分子与淀粉分子发生了反应,导致淀粉的颜色发生了变化。

这种反应在化学上被称为“碘-淀粉反应”,是一种常用的化学检测方法,可以用于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除了碘酒,其他含有碘的物质,如碘水、碘片等,也能与淀粉发生类似的反应,使淀粉变成蓝色。

这种反应不仅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

例如,在烹饪中,我们可以使用碘酒来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从而判断食物是否煮熟或者是否含有足够的营养成分。

值得注意的是,碘-淀粉反应是一种可逆反应,也就是说,当反应条件改变时,淀粉会重新变回原来的颜色。

例如,如果将已经变成蓝色的淀粉加热,蓝色会逐渐消失,最终变回原来的白色。

这是因为加热会使淀粉分子和碘分子之间的化学键断裂,从而使反应逆转。

2-3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2-3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龙文教育个性化辅导授课教案教师:邓奋学生:时间:年月日段课题: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二、重、难点1、重点:米饭与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

2、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

三、授课内容【教学过程】一、谈生活经验:我们每天都吃的米饭,你是否知道它的味道?学生谈,激起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二、品味米饭:1、要求每位同学都品尝,马上请同学边品边答味道。

2~3分钟时间后,请同学说说。

2、思考:米饭是甜的么?说明了什么?刚吃的时候怎么不是,后来怎么又甜的呢?3、试尝馒头或面包1~2分钟,什么味道?你觉得它们的甜味与什么原因有关。

(一部分同学有这方面的知识)4、阅读课本30页资料。

认可淀粉的存在、唾液的作用。

三、淀粉实验:1、出示淀粉,观察感受淀粉。

2、实验感受淀粉特性:用滴管滴一滴碘酒,观察。

一定提醒学生滴管头不能碰到实验品。

3、用滴管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说明了什么?验证了我们的资料。

4、思考:蓝色的物质还我们的米饭和淀粉么?是一种新物质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四、食物淀粉鉴别:活动:我们有了碘酒可以鉴别淀粉的法宝,我们就可以鉴别许多的食物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了。

推测并验证你们的食物吧,记录在31页表格上。

五、激趣拓延:神秘信件活动:在革命时期,需要要写一封无字密信传递信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密信),谁能帮我们解读?课外活动:制作神秘无字信件四、本次作业:四、五、学生对于本次课的评价:○特别满意○满意○一般○差学生签字:六、教师评定:1、学生上次作业评价:○好○较好○一般○差2、学生本次上课情况评价:○好○较好○一般○差教师签字:七、教后记龙文教育教务处:家长签字:。

教科版科学六下《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科学六下《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米饭、淀粉和碘酒之间的变化关系。

教材以生活中的食物为素材,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并能运用这一特性进行相关实验。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实验操作能力,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有较高的兴趣。

但在实验操作细节、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等方面,还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可能对碘酒有一定的陌生感,需要老师在课前进行相关知识的介绍。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米饭、淀粉和碘酒之间的变化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实验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

2.难点:分析米饭、淀粉和碘酒之间的变化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讲授法:老师讲解相关科学知识,解答学生疑问。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米饭、碘酒、清水、滴管、培养皿等。

2.课件: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图片等。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老师提问:“你们知道米饭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引导学生思考食物中的科学。

2.学生回答后,老师简要介绍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呈现(5分钟)1.老师展示实验材料,提问:“我们今天要通过实验来观察米饭、淀粉和碘酒之间的变化,大家猜猜会发生什么现象?”2.学生猜测后,老师简要说明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操练(1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2.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巩固(10分钟)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老师板书重点。

2.老师提问:“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淀粉会遇到碘酒变蓝?”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米饭淀粉碘酒的变化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米饭淀粉碘酒的变化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会变味的米饭
米饭是我们的主食,我们几乎天天在吃米饭。平时品尝米饭是什么味道?淡而无味 米饭入口后,被牙齿咬碎,形状、大小都发生了变化,所以是物理变化。但咀嚼 一为会什是 么什 ?么 咀味 嚼道米?饭和馒头略感微当觉的出一甜现样淡吗淡?的把甜糖味放时进,嘴咽里下,米能饭立。即米尝饭到出甜现味甜,味时是间因长
糖、冰糖、枣 根茎类蔬菜:马铃薯、芋头、地瓜,
子、桃、
南瓜、莲藕、山药、番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秘密武器—— 碘酒 豆 类蔬菜:碗豆、绿豆、红豆…
棕色液体、刺激性、杀菌消毒
制作神秘信件要领:
• 1、取一白色信纸
• 2、调制好淀粉液, 并搅拌均匀
• 3、用毛笔蘸着淀 粉液把内容写在信 纸上
• 4、等信纸上字迹 干后,无字信件就 完成了
注意:
1.用滴管吸取碘酒,滴1--2滴碘酒与物 体上,胶头滴管的管尖不要接触到食物。
2.滴管使用完毕之后,要放回到碘酒瓶中。
寻找淀粉的足迹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
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淀粉
和碘酒反应时颜色的变化这一特性,
我们来检验食物是否含有淀粉。
含淀粉
不含淀粉
验证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只要观 察与碘酒混合后是否能产生蓝紫色
课堂小结
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沫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淀粉遇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紫蓝色物质这一 特性可以利用来检验食物是否含有淀粉。
3.我们常见的大米、面粉、绿豆、胡豆、豌豆、土豆、红 薯中含有大量淀粉;我们常见的蔬菜类、肉类、水果类不 含淀粉。
一、判断
1.馒头遇到碘酒会变成蓝紫色是因为馒头含有淀粉。( √ )

小学科学实验课件--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小学科学实验课件--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3、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留在杯中的液体(C)。
A、全部是白醋 B、全部是水 C、是含有新物质 的液体
4、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生成的气体倒向蜡烛的火
焰,火焰( A)。
A、会立即熄灭 B、不会熄灭 C、半分钟后熄灭
5、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 B)。
A、比空气轻 B、比空气重 C、和空气一样重
3、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 含有淀粉。
寻找淀粉的踪迹 P31
含淀粉的食物 不含淀粉的食 物
马铃薯、玉米、 苹果、番茄、菠菜、
土豆、番薯、 胡萝卜(含较
洋葱、橘子、花菜、 白萝卜、大头菜, 白砂糖
少的淀粉)
总结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 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 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
米饭是我们的主食,我们几乎天天在吃米饭。 吃进去的米饭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1、会变味的米饭
品尝一口米饭,说说米饭是什么味道的? 再咀嚼一会儿,有什么感觉? 当出现甜味时,咽下米饭。 米饭出现甜味,说明了什么?
咀嚼馒头的外皮,也可以体会到甜味吗?
小知识:米饭是甜的吗
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 用发生了化学变化: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的实验记录表
实验方法 (实验过程)
①在玻璃杯里倒入三匙的白醋 ②再倒入一匙小苏打 ③盖上玻璃片。
实验现象 用肉眼观察:发现反应激烈,产生大量气泡。
初步结论
用手触摸杯壁:感觉 比原来凉。 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它们有明显的变化,有新物质产生。
新物质检测实验 当我们把盖在杯子口的玻璃片移开时,迅速用点燃的竹棒或火 柴伸进杯子口,发现火焰立即熄灭。
2、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 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 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含答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含答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班级姓名成绩一、选择题(共8题;共24分)1.下列各种食物或饮料中不含淀粉的是( )。

A.米饭B.方便面C.饼干D.汽水2.碘酒与淀粉反应时颜色发生的变化属于( )。

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3.下列( )滴上碘酒后不会变蓝色。

A.面包B.糖块C.馒头4.马铃薯遇到碘酒会变色,这种变色的物质()A.是马铃薯B.是碘酒C.不是马铃薯也不是碘酒5.将碘酒滴在下列物质中,能呈现蓝色的是()。

A.鸡蛋清B.面包C.酱油6.在下列食物中,淀粉含量最高的是()A.米饭B.鸡蛋C.青菜D.龙虾7.下列选项中,使用滴管的正确方法是()A.先用手捏住滴管的皮囊,再把滴管放进药瓶吸取药水B.先把滴管放进药瓶,再用手捏住滴管的橡皮囊,然后松开C.直接把滴管放进药瓶再拿出来即可8.咀嚼米饭会感觉到甜,这是因为米饭中含有()。

A.糖B.淀粉C.甜蜜素二、填空题(共8题;共30分)9.填表题“咀嚼米饭”实验记录表刚开始咀嚼米饭时刚开始咀嚼米饭时,并没有感觉到________味咀嚼米饭一段时间后咀嚼一段时间后,才出现一种________味名我的思考这说明________10.米饭中有一种叫________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的过程中会发生变化。

11.分类题含有淀粉的食物________不含有淀粉的食物________①鸡蛋②玉米③莲藕④黄瓜⑤燕麦片⑥洋葱⑦西兰花⑧红薯⑨苹果12.米饭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________变化。

13.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最简便的方法是在食物上滴________,如果食物变蓝色,说明食物中含有________;如果食物不变蓝色,说明食物中不含有________。

14.我们常见的大米、面粉、土豆、红薯中含有大量的________。

15.如图所示,往米饭和淀粉里分别滴加几滴________,米饭和淀粉都出现________物质。

米饭遇碘酒实验报告结论

米饭遇碘酒实验报告结论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米饭与碘酒的反应原理,验证淀粉与碘酒的反应现象,进一步认识淀粉的性质。

二、实验原理淀粉是一种天然高分子碳水化合物,由大量的葡萄糖分子通过α-1,4-糖苷键连接而成。

碘酒是一种含有碘和碘化钾的溶液,具有氧化性和漂白性。

当淀粉与碘酒接触时,碘分子会嵌入淀粉分子的螺旋结构中,形成深蓝色的复合物。

三、实验材料1. 米饭2. 碘酒3. 洗净的玻璃片4. 玻璃棒5. 滴管四、实验步骤1. 将米饭用镊子放在洗净的玻璃片上。

2. 用玻璃棒蘸取少量的碘酒。

3. 用滴管将碘酒滴于米饭上。

4. 观察米饭的颜色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当碘酒滴在米饭上后,米饭的颜色迅速由白色变为深蓝色。

这是由于米饭中含有淀粉,碘酒中的碘分子与淀粉分子发生反应,形成了深蓝色的复合物。

六、实验结论1. 米饭中含有淀粉,淀粉与碘酒发生反应,形成深蓝色的复合物。

2. 淀粉是天然高分子碳水化合物,具有独特的螺旋结构,能够与碘分子形成稳定的复合物。

3. 碘酒是一种常用的化学试剂,具有氧化性和漂白性,可以用于检测淀粉的存在。

七、实验拓展1. 探究其他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如土豆、玉米等。

2. 研究淀粉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如淀粉勾芡、淀粉勾芡等。

3. 了解淀粉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如能量储存、细胞结构维持等。

八、实验反思本次实验通过观察米饭与碘酒的反应现象,让我们对淀粉的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以下问题:1. 实验过程中,部分碘酒溅到了手上,导致皮肤轻微刺激。

在今后的实验中,应加强实验操作规范,确保实验安全。

2. 实验过程中,部分米饭因操作不当而洒落,导致实验结果受到影响。

在今后的实验中,应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减少实验误差。

总之,本次实验让我们受益匪浅,不仅加深了对淀粉性质的认识,还提高了我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个特性能够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1、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2、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三、教学难点: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个特性能够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四、教学准备:每组米饭、淀粉、碘酒、滴管、棉签、勺子和几种常见的食物。

五、教学过程:教师给大家玩一个魔术,把碘酒溶液迅速喷射在用淀粉液写的“淀粉”的贴纸上,白纸上出现了“淀粉”这两个字。

二、寻找淀粉活动:1.学生理解碘酒,观察碘酒的颜色,说说碘酒的作用,并用碘酒对手指消毒。

2.米饭弄脏了分发实验用米饭,学生通过用涂碘酒的手指抓米饭的活动中,观察米饭的变化,得出结论,并猜测米饭为什么脏了。

(板书:米饭+碘——紫色) 3.会变味的米饭(1)品尝一口米饭,马上说说米饭的味道。

(2)咀嚼大约1--2分钟,米饭中出现了什么味道?(3)思考:米饭是甜的吗?米饭出现了甜味,说明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4)你认为出现甜味与什么原因相关?假如学生提到了唾液的作用,教师要肯定下来;假如学生认为是咀嚼时,把米饭、白面包中的糖分挤出来了,那么能够再做一个实验实行验证:把一些米饭放人杯子中反复挤压或捣碎,就像米饭在口腔中咀嚼一样,1^-2分钟之后,拿出来尝味道。

假如甜了,说明米饭中本身就有糖分;假如不甜,说明米饭产生出甜味,还需要唾液的作用。

4.提出新问题米饭里出现了淡淡的甜味,到底是什么物质在起作用呢?(板书:淀粉)三、理解淀粉:1.说说淀粉2.观察淀粉的外观特点,描绘手摸淀粉时的感受。

四、淀粉的踪迹:1.滴一滴碘酒在淀粉上,观察淀粉发生了什么变化。

2.用碘酒来鉴别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是寻找淀粉踪迹的另一个活动。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演示实验教案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演示实验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基本性质。

2.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演示实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现象及其实验操作。

2. 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解释。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变化现象。

3.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米饭、碘酒、淀粉、滴管、试管等。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台、显微镜等。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米饭、淀粉和碘酒之间的关系。

2. 讲解与演示:讲解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基本性质,演示实验变化过程。

3. 学生实验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变化现象。

4.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解释变化原因。

5. 总结与拓展:总结实验结论,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确保实验安全。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课堂效果。

八、课后作业1. 复习实验内容,整理实验报告。

2. 完成相关练习题,加深对米饭、淀粉和碘酒变化的理解。

九、评价方式1. 实验操作评价: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安全。

2. 实验报告评价: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是否完整、准确。

3.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十、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基本性质,演示实验变化过程。

2. 第3-4课时:学生实验操作,观察变化现象,分析与讨论。

3. 第5课时:总结与拓展,完成课后作业。

4. 第6-7课时: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总结教学效果。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教科版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1、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2、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米饭、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

【教学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

【教学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一些常见食物【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很快就要小学毕业了,老师想送你们4个字。

(师打开白布)咦,怎么没有字?那就让我把它变出来吧。

(喷雾,字迹显现)师:都看到字了吗?这就是老师送给你们的字。

祝同学们未来的路心想事成!为什么喷了东西字迹就会显现出来呢?一学生猜测师: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找到答案。

现在,我们一起开启解密之旅吧。

二、米饭、淀粉与碘酒的变化1、淀粉与碘酒的变化过渡:上课前,老师要先请出我们的一位老朋友——棕黄色的液体——碘酒。

如果将它滴在淀粉上(投影淀粉),可能出现什么现象?学生猜测师:大家都是这样猜测的吗?在淀粉里滴加碘酒是否会变蓝色呢?接下来就用实验进行验证。

师:为了更好证明我们的猜测,我们要对实验前后的淀粉进行对比,先观察实验前淀粉的样子,再观察实验后滴了碘酒的淀粉是什么样的。

对于淀粉,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观察?生:可以用看、摸、闻等方法观察淀粉师:是的,我们可以用看、摸、闻等方法观察淀粉。

(出示记录单)实验中记得及时记录我们的观察发现。

同时注意:1.碘酒滴1~2滴即可;2.操作时,滴管不能碰到淀粉!现在,请材料员取出材料和记录单一,小组开始实验。

学生观察淀粉、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指导学生颜色的表述:有点蓝有点紫)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和大家分享你们组的观察发现?其他组认真听,你们的观察发现是否一样?学生1交流观察记录(实验前淀粉什么样,实验后什么样,发现:淀粉遇碘酒产生了蓝色的新物质是化学变化)(没有气味不表述成无味,无味是无气味无味道,闻出没有气味我们要明确描述为无气味)师评价:这组同学运用了......等观察方法观察淀粉。

科学--碘酒和米饭的变化

科学--碘酒和米饭的变化
碘酒和米饭的变化
昆明路小学四年二班 张昊翔
在米饭上滴上一滴碘酒,发现什 么现象?
点上酒碘酒后的现象
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在米饭上生 成了紫色的新物质, 因为,米饭内含有淀粉,淀粉遇到 点酒后会后变成紫色。
我们可以利用淀粉遇碘酒变紫的特性 来检验物质是否含有淀粉。
米饭中含有淀粉,所以遇到碘 酒后,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 一种紫色的新物质。利用这一 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 淀粉。
6

问题一:什么化学反应? 米饭内含有淀粉 ,淀粉是由葡萄 糖组成的糖类大分子,遇到碘酒 后会变紫。因为碘分子进入葡萄 糖分子后,分子间的作用力(价键 作用力)使两者结合地紧密,这样 的结构使得光通过分子时发生散 射(物理原因),成紫色.
问题二:什么新(紫)物质?
淀粉与碘酒相遇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其 显色原理是因为形成了一种碘与淀粉形 成了一种包合物,这个淀粉一定要是支链 淀粉才能与碘反应生成蓝色的,直链淀粉 不能与碘反应的。淀粉是一种高分子化 合物。淀粉与碘酒反应的本质是生成了 一种包合物(碘分子被包在了淀粉分子的 螺旋结构中了),这种新的物质改变了 吸收光的性能而变了色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第一章:米饭与碘酒的变化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米饭和碘酒的基本性质。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米饭与碘酒的变化。

让学生理解米饭与碘酒变化的原理。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观察米饭与碘酒的变化。

难点:理解米饭与碘酒变化的原理。

1.3 教学准备材料:米饭、碘酒、滴管、玻璃片。

仪器:显微镜。

1.4 教学过程1.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米饭?米饭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什么是碘酒?碘酒有什么作用?1.4.2 实验操作取适量的米饭放在玻璃片上。

使用滴管滴入适量的碘酒到米饭上。

用显微镜观察米饭与碘酒的变化。

1.4.3 观察与讨论让学生观察米饭与碘酒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米饭会变成蓝色?碘酒对米饭有什么作用?1.4.4 解释与总结解释米饭与碘酒变化的原理:米饭中的淀粉与碘酒反应,形成蓝色的复合物。

总结实验结果:米饭与碘酒反应后变成蓝色。

第二章:淀粉与碘酒的变化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淀粉和碘酒的基本性质。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淀粉与碘酒的变化。

让学生理解淀粉与碘酒变化的原理。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观察淀粉与碘酒的变化。

难点:理解淀粉与碘酒变化的原理。

2.3 教学准备材料:淀粉溶液、碘酒、滴管、玻璃片。

仪器:显微镜。

2.4 教学过程2.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淀粉?淀粉有什么作用?什么是碘酒?碘酒有什么作用?2.4.2 实验操作取适量的淀粉溶液放在玻璃片上。

使用滴管滴入适量的碘酒到淀粉溶液上。

用显微镜观察淀粉溶液与碘酒的变化。

2.4.3 观察与讨论让学生观察淀粉溶液与碘酒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淀粉溶液会变成蓝色?碘酒对淀粉有什么作用?2.4.4 解释与总结解释淀粉与碘酒变化的原理:淀粉与碘酒反应,形成蓝色的复合物。

总结实验结果:淀粉溶液与碘酒反应后变成蓝色。

第三章:米饭与淀粉的变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米饭和淀粉的基本性质。

六年级科学下册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 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 教科版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米饭与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

【教学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

【教学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以及自带常见食物【教学过程】一、谈生活经验:我们每天都吃的米饭,你是否知道它的味道?学生谈,激起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二、品味米饭:1.要求每位同学都品尝,马上请同学边品边答味道。

2-3分钟时间后,请同学说说。

2.思考:米饭是甜的么?说明了什么?刚吃的时候怎么不是,后来怎么又甜了呢?3.试尝馒头或面包1-2分钟,什么味道?你觉得它们的甜味与什么原因有关。

(一部分同学有这方面的知识)4.阅读课本30页资料。

认可淀粉的存在、唾液的作用。

三、淀粉实验:1.出示淀粉,观察感受淀粉。

2.实验感受淀粉特性:用滴管滴一滴碘酒,观察。

一定提醒学生滴管头不能碰到实验品。

3.用滴管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说明了什么?验证了我们的资料。

4.思考:蓝色的物质是我们的米饭和淀粉吗?是一种新物质吗?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四、食物淀粉鉴别:活动:我们有了碘酒可以鉴别淀粉的法宝,我们就可以鉴别许多的食物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了。

推测并验证你们的食物吧,记录在31页表格上。

五、激趣拓延:神秘信件活动:在革命时期,需要要写一封无字密信传递信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密信),谁能帮我们解读?课外活动:制作神秘无字信件。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优秀教案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优秀教案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米饭、淀粉遇到碘酒变蓝。

2.学会用碘酒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米饭、淀粉与碘酒的反应现象。

2.难点:用碘酒检验食物中淀粉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法、观察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展示一碗米饭和一瓶碘酒,提问:米饭和碘酒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变
化呢?
2.新课讲授
1.讲解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2.演示米饭遇到碘酒变蓝的实验。

3.介绍淀粉遇到碘酒变蓝的原理。

3.实验活动
1.学生分组用碘酒检验面包、土豆、苹果等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2.记录实验结果,交流讨论。

4.总结归纳
1.总结米饭、淀粉与碘酒的反应现象。

2.强调用碘酒检验淀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3.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5.布置作业
1.让学生回家用碘酒检验更多的食物,看看哪些食物含有淀粉。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是教科版六年级下次第二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即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血药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

本科通过两个实验,让学生知道米粉里含有淀粉,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发生变化,生成的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

这属于化学变化。

二、教学目标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蓝紫色的新物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2.会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的方法获得结论,并能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米饭、淀粉与碘酒发生化学变化产生蓝紫色新物质。

四、教学难点思考米饭出现淡淡甜味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谈论法、演示法六、教学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药匙、盘、喷瓶、适量淀粉溶液、烧杯、粉笔灰、常见食物若干、记录表、简易课件。

七、教学过程(一)兴趣引入这是一封密信,你能看懂内容吗?喷碘酒后显示,读一读。

学习了这节课,大家就能知道其中的奥妙,也能这样来当特工、写密信了,想学吗?(二)会变味的米饭1.品尝米饭:我们先来做一件既简单又难的事——品尝米饭。

我想先采访一下同学们,请说说你印象中米饭的有什么味道。

但这次吃饭可非同寻常,我有几个任务。

(课件出示)仔细品尝,注意米饭在不同时间的味道变化:(1)刚品尝时的味道。

(2)咀嚼一分钟后的味道(等有甜味了再吞下去)。

(3)小组猜测变味的原因?(4)作好记录。

师:大家明白要求了吗?每人都来品尝一下吧!小组内可以一边品尝一边交流感觉,并完成记录表。

那就六人小组开始用餐吧!记录表一:“品尝米饭”注:小组内认真讨论,及时作好记录。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章节测试习题(1)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章节测试习题(1)

章节测试题1.【答题】米饭遇到碘酒会发生蓝紫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生活中的化学变化。

淀粉有遇碘变蓝的特性,产生了既不是淀粉也不是碘酒的新物质。

【解答】米饭中含有丰富的淀粉,根据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米饭遇到碘酒会发生蓝紫色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故此题是正确的。

2.【答题】米饭本身的味道是甜的。

()【答案】×【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淀粉。

口腔周围的唾液腺所分泌的唾液,它具有润滑口腔粘膜、溶解食物和便于吞咽的作用,其中还含有淀粉酶和溶菌酶,能帮助消化和具有部分杀菌作用,主要的作用还是消化和味觉的作用以及清洁作用,对局部有一定的免疫保护功能。

【解答】米饭会变甜,是由于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当唾液腺分泌的唾液通过导管流入口腔,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该酶能够将淀粉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在口腔内经过充分咀嚼米饭后会觉得有甜味,这是淀粉被分解成麦芽糖的结果。

故此题是错误的。

3.【答题】往猪肉上滴碘酒,猪肉会变成蓝紫色。

()【答案】×【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

淀粉有遇碘变蓝的特性,常用滴碘酒的方法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解答】猪肉的主要成分是脂肪和蛋白质,往猪肉上滴碘酒,猪肉不会变色。

故此题是错误的。

4.【答题】长时间咀嚼米饭能感觉到有甜味是人的错觉,其实甜味物质并不是真的存在。

()【答案】×【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含有淀粉的食物。

人的口腔内有唾液腺,它能分泌唾液。

唾液里有一种促进食物消化的酶,它能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解答】根据淀粉与唾液的反应认识,米饭本身不是甜的,我们开始吃米饭时感觉不到甜味,所以产生甜味的物质一定不是原来米饭的甜,产生甜昧的物质应该是米饭在口腔内经过咀嚼产生的新物质。

故此题是错误的。

5.【答题】在食物上滴碘液,如果食物变蓝色,说明食物中含有淀粉。

()【答案】✓【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

【解答】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米饭、淀粉和碘酒 的变化
1、会变味的米饭:
仔细品尝,注意米饭在不同时间的味道 变化: (1)刚品尝时的味道。 (2)咀嚼1—2分钟后的味道。 (3)小组猜测变味的原因?
淀粉是厨房里常备的烹调用品,我们来观 察一下淀粉。
白色、无味、极细的粉末
淀粉和碘酒
在淀粉上滴上碘酒,观察出现的现象。
米饭和碘酒
记录表: (含淀粉的画√,不含淀粉的画×)
食物 花 红 白萝 洋 马铃 苹 馒 白 名称 菜 薯 卜 葱 薯 果 头 菜
我的 预测检验 结果来自×√××

×
√×
滴碘酒变成蓝色说明食物中含有 淀粉
课堂练习:
判断: 1、馒头遇到碘酒会变成蓝色,是因为馒头含淀 粉。( √ ) 2、在嘴里咀嚼时有甜味的食物一定含有淀粉。 ( ×) 3、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会发生颜色变化这一 特性,我们可以用来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
选择:
1、咀嚼米饭会感觉到甜,是因为米饭中
含有( B )
A、糖
B、淀粉
C、甜蜜素
2、马铃薯遇到碘酒会变色,这种变色的
物质( C )
A、是马铃薯
B、是碘酒
C、不是马铃薯也不是碘酒
3、将碘酒滴在下列物质中,呈现蓝色的
是( B )
A、鸡蛋清 B、面包 C、酱油
本课小结: 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拓展:
制作神秘的信件
用毛笔蘸淀粉调制的液体,在白纸上 写下几个字,晾干后送给同学,让同学想 办法让白纸上的字显示出来。
在米饭上滴上一滴碘酒,发现 什么现象?
小结: 米饭、淀粉遇到碘酒,变成了蓝色 , 这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 淀粉的新物质。这是 化学变化。
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 是否含有淀粉。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科版共8张PPT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科版共8张PPT

小实验
●寻找食物中淀粉的踪迹
食物 名称


西


洋 饼肉





葱 干片



预 有无 测 淀粉
检测 结果
通过实验发现:有些食物中含有淀粉,如

有些食物中不含有淀粉,如。 Nhomakorabea我们的其他发现是:

小提示
1. 先预测,再实验。 2. 滴碘酒时,滴管头不能碰到实验物质。
3.食物上滴了碘酒后,稍微等上一小会儿,再观察现象。
小实验
●淀粉和碘酒
直接观察淀粉 我 们 的 研 究
在淀粉上滴几点碘酒
我们 发现
研究
淀粉遇到碘酒,颜色发生了变化,这种物质的变化属于

结论 这是因为

小提示
1. 先用感官观察淀粉,再滴碘酒实验。 2. 滴碘酒时,滴管头不能碰到实验物质。 3.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
4. 小组长负责分工,带领小组同学有序完成实验。
小知识
淀粉遇碘酒为什么变色?
◆ 淀粉碰到碘酒会变色,是淀粉与碘酒反应, 生成了一种包合物,碘分子被包在了淀粉分 子的螺旋结构中了,这种新的物质改变了吸 收光的性能而变了色。因此淀粉遇碘酒变色 这种物质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小知识
米饭是甜的吗
◆ 米饭里面含有大量的淀粉,我们唾液里含 有一种能消化淀粉的物质叫唾液淀粉酶。唾 液淀粉酶在常温下能很快使没有甜味的淀粉 水解,生成有甜味的麦芽糖,所以我们咀嚼 米饭时会感觉到甜味。这种物质变化属 于 化学变化 。
4. 小组长负责分工,带领小组同学有序完成实验。
考考你?
◆把米饭放进嘴里不停地咀嚼,会出现甜 味是米饭中 淀粉 和唾液混合变成了有甜 味的糖。 ◆米饭、淀粉遇到碘酒会变成 蓝色 ,这 种 蓝色物质 是不同于原来那些物质的新物 质。这种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实验教学案例吴堡县三完小张肖艳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二、过程与方法:1、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2、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设计意图:本课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通过他他们身边的一些物体进行科学的探究,使学生从自己的生活走近课堂,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研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和知识基础,加上本课的活动内容生动有趣,只要组织合理,整堂课学生会在比较轻松的情行下学习。

教学片段师:我们在吃的米饭中找到了淀粉的踪迹,那其他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呢?先让我们来预测一下。

生1:粉干、面包、梨含有淀粉,马铃薯、胡萝卜不含淀粉。

生2:我有不同意见。

梨不含淀粉。

生3:我认为马铃薯含有淀粉。

师:哦,意见不一致。

那,你们打算怎样证明自己的想法?生:用滴管把碘酒滴上去。

如果变成了紫黑色,那这种食物就含有淀粉。

如果没有变色,就没有含淀粉。

学生实验后交流:师:你们有什么发现?生1:我们发现面包、粉干、马铃薯都含有淀粉。

梨、胡萝卜不含淀粉。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关注学生的真实探究,因此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不同的发现。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第四组学生:老师,我们组发现梨也含有淀粉,因为它变成了紫黑色。

生:(很多学生都说:不可能吧,我们的梨都没有变色。

)师:(略带惊奇地走到这一组旁边)这一组的发现怎么不一样?这是怎么一回事?[师遇到“意外”时,不能措手不及,而要随机应变,因势利导。

]生3:老师,他们一定看错了。

怎么就他们一组不一样,少数服从多数,梨里面肯定没有含淀粉。

生2:(不服气)你才看错呢!不信你看。

(这位学生举起了自己组的梨,果然变色了。

)生4:他们做实验时可能出错了!师:(很有兴趣)可能是什么地方出错呢?[教师不妄加断言,反而对学生实验的反常现象表示出探索的兴趣,这样更能激励学生将探究进行到底。

]生4:(皱起了眉头,摸了摸后脑勺)这,我也不知道。

(教室里一片沉默,这时的沉默是学生在积极地思索,老师静静地等待着。

过了一会儿,出现了窃窃私语的情景,各组在议论出错的原因。

)生5:老师,我有一个建议。

师:(满含期待)请说!生5:我想问问他们是怎么做的?可以让他们再做一次。

师:我觉得这个建议不错。

你们接受吗?(这一组的学生纷纷点头,向老师要了一片梨,又做起了实验。

)第四组学生:是我们错了,这回没变色。

可是第一次我们也是这么做的呀。

(几个学生有点自责,显得有点无奈,都垂下了头。

)师:(满含鼓励的目光)实验中出现与别人不一样的现象是难免的。

科学家研究时,一个实验也常常反复做好几次才成功。

失败不可怕,我们得找找原因。

生:我还是很纳闷,两次实验做法一样,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师:(有点欣喜)真了不起!会思考自己实验出错的原因。

大家帮忙找找原因。

(老师的鼓励使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寻求原因。

)生6:肯定是他们组的那片梨有问题。

第四组一位学生:(恍然大悟,非常兴奋地叫起来)老师,我明白了!观察好淀粉后,我把弄过淀粉的几根牙签插在了梨上,做实验时又拔了下来。

牙签上粘有淀粉,你看,现在还有呢!(其他学生情不自禁地围上来,有的边观察边笑着说:“都怪你,怪不得……”。

)这个“惹祸”的学生有点不好意思。

师:刚才,我听到有些人在怪那位同学……生1:(接上了话茬)他自己不小心乱弄牙签,浪费了这么多时间,这节课肯定上不完了。

(其他学生也纷纷附和。

)师:那,你们真的一点收获也没有吗?(学生沉思片刻,纷纷举手。

)生1:老师,我们这一组起先实验没有成功,后来成功了,我感到非常高兴!生2:以后,如果实验失败了,我也不怕。

师:为什么?生2:找出原因,重新做。

生3:失败乃成功之母。

(另一位学生文诌诌地插了一句。

)生4:我明白了做科学实验时,必须非常小心。

用过的东西决不能乱放,不然实验就会失败了。

生5:我觉得第四组同学非常勇敢。

其实我做实验时,发现了梨的颜色也有一点点变紫,大家都说没变色,我想肯定是我错了,也就不敢说了。

师:那你现在明白原因了吗?生5:明白了!我的手上有点淀粉。

(微笑着又有点不好意思地坐下了。

)……分析与思考:这堂课由于学生在实验中偶然的出错,我花费了计划外的6分钟来让学生自己寻找原因修正错误,而这6分钟不仅不是浪费时间,反而可以体现科学实验课的意义与价值。

学生在进行探究活动时,我们教师应该创设机会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当一组学生出现“梨遇到碘酒会变成紫黑色”错误的实验结果时,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寻找原因、修正错误,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亲历知识的生成,并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吴堡县第三完全小学张肖艳科学课的课堂应该以科学实验探究为核心,这已经成为广大科学教师的共识。

科学特级教师章鼎儿老师说:科学实验探究活动是主体参与、主动参与的活动,是多感管参与、思维参与的活动,是具有学生实际经历意义的活动。

科学实验课堂要让学生真正经历一个个实验探究活动,从中获取科学知识,增长探究能力,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性学习。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与研究的问题,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做法:一、足够的材料是实验课堂探究的物质保证兰本达教授有一句名言:“材料引起经历”。

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学生探究经历的水平与质量。

学生有权获得、使用多种器材也是科学实验探究活动的重要特征。

教师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关键和基础。

那么提供怎样的材料,更有利于学生实现科学实验探究的积极推进呢?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能激发学生们的灵感,活跃学生的积极性思维,从而创造性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否则,科学探究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了。

在材料的准备上,教师应根据探究活动的需要,选择易于揭示科学概念、容易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与学生探究能力相适应的充足的材料。

例如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为学生提供鼓、米;音叉、小喇叭、导线、电池、牛皮筋等材料,保证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有足够的材料可以利用。

让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动手做实验:在鼓号队的小鼓上放一些米,用槌棒轻轻地敲击鼓面、通过米粒的跳动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鼓面是振动的。

借助别的物质的帮助可以更好地体验振动的产生。

用手拨动牛皮筋,可以观察到牛皮筋在振动,通过拉紧和放松牛皮筋,可以真切地体会到振动产生了声音,还能观察到振动的强弱和声音的高低都是有变化的,为后面的课做好铺垫。

用导线和电池把小喇叭连接起来,发现小喇叭在振动的同时发出声音等等很多实验现象。

于是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有时候,老师准备的材料必须事先实验一下,选择最适合的材料。

为的是更好地进行探究实验,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为实验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在教学《马铃薯的沉浮》时,学生往往对于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一下子就知道是盐水。

因为被他们一猜就中,后面的教学,学生的兴趣就减弱了。

因此,在这学期上课准备材料的时候我选择了用糖水,然而接下去的实验要加热糖水却出现了问题:糖水加热了会变焦。

于是,重新寻找更适合的材料,后来换了味精,溶解在水里更清,加热后的结晶也很明显。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很重要。

充分地经历过程是科学探究的重点在传统的科学教学课堂中往往是“重结果轻过程”的。

有些老师图省事,学生的探究实验没有得到正确的结论,便把这课的知识点和概念直接告诉他们了事。

杜威的教育理论有一个重要命题就是“做中学”。

科学知识不是通过简单的记忆,而是通过学生的参与、感悟、交往、实践、猜想、探索、归纳等活动去探究事物。

、二、科学课的实验课堂教学要重视“动手做”实验课上,只有学生亲自动手做了,亲身去经历了实验的过程,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科学教学中要强调从过程当中获取能力和动手的经历,以发展学生在面对自然现象时能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出答案的能力。

只有孩子们自己做的科学才算是真正的科学。

如教学《摩擦力》这一课,可先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然后由学生自主讨论出“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然后让学生动手去验证自己提出的方法是否正确。

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实验的操作。

这样把学习的过程真正交给学生,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发展了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又如:《测气温》一课中,学生拿着气温计在室外任意选择不同地点进行气温测量。

有的在沙地上,有的在水泥地上,有的在向阳处,有的在阴暗处……通过实际测量、记录、比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问题。

如:为什么不同地方的温度不一样?哪里测得的温度才准确呢……这一切都是因为经历了过程才得到的,在过程中学生通过认知,使思维积极取来,活跃起来。

印象最深的是在《观察蜗牛》一课中,我跟孩子们一起蹲下来观察蜗牛。

孩子们面对眼前慢慢爬动的蜗牛,通过仔细观察,获得了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知识,只有在书本上读到的知识。

知道了蜗牛壳的样子,亲眼看到了蜗牛的眼睛,蜗牛软软的身体,向前爬动留下的湿湿的轨迹,还有蜗牛张开嘴吃菜叶的情景。

很多学生表示:从来没有想到蜗牛的眼睛还可以伸缩的呢!这是多么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观察他们不仅记下了一篇篇观察记录,而且还提出了许多的问题:蜗牛最喜欢吃什么?蜗牛爬过为什么会留下湿的印迹?蜗牛是不是长着两对眼睛?蜗牛会闻到气味吗?……在经历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在不断深入,也正是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使他们获取了知识。

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

”在科学课上要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测量、去寻找、去种植,要让他们记录数据,总结交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提高学生探究活动的效率。

三、有效的指导是探究活动开展的保证在平时的科学课堂上,很容易走两个极端:一种是让学生自行探究,教师几乎不指导;另一种是教师指导过多。

有的教师不是不想去指导,而是深受“学生主体”的影响(其实是理解有误了),什么都非得要学生自己去发现,让学生自己说出来。

当学生有困难的时候拐弯摸角,教师死活不开口告诉他们正确的科学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