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心肺复苏指南
2010心肺复苏指南2012.3
CPR 期间每分钟实施的胸部按压次数,是恢复自主循环 (ROSC) 以及存活后维持良好神经系统功能的重要决定因素
较多按压次数可提高存活率,而较少按压次数则会降低存活率
尽量减少CPR的中断比保证按压速率更重要!
修改要点-5(新指南)
5.胸部按压深度:成人胸骨的压下深度由4-5cm更改为至少5cm, 对儿童及婴儿则至少胸部前后径的1⁄3,分别约5cm和4cm
婴 儿:出生后一个月到1岁 儿 童:1 —8 岁
成 人:≥ 8岁
关注2010指南
针对医务人员的主要问题
关于调度员
由于心脏骤停患者可能会出现短时间的癫痫发作或濒死喘息, 并导致可能的施救者无法分辨的其它症状,调度员应经过专门 培训以识别心脏骤停的表现,从而提高对心脏骤停的识别能力
பைடு நூலகம்
调度员应指示未经培训的非专业施救者为心脏骤停的成人进行 单纯的胸外按压心肺复苏
CPR2010国际新指南 整体流程要点解读
指南证据评估流程
来自29个国家的356名复苏专家对复苏研究进行为期36个月 的分析、讨论
制作了包括277个复苏和心血管急救主题的411份科学证据总 结
2010年初在德克萨斯召开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及治疗建议 国际指南会议
指南对年龄划分
新生儿:出生后第一小时到一个月
关于判断
医务人员在检查反应时应该快速检查有无呼吸或不能正常呼 吸(即无呼吸或仅是喘息) 然后该人员启动急救系统并找到AED(或由其他人员寻找) 医务人员检查脉搏的时间不应超过10秒,如果10秒内没有明 确触摸到脉搏,应开始心肺复苏并使用AED(如果有的话) 已从流程中去除“看、听和感觉呼吸”
心肺复苏指南(2010年版)
AMSA 技术用于除颤治疗 有望能在 2010 年的心肺复苏指南中得
以推荐
• Weil 心脏医学研究院近年对于 VF波形的分析研 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 组合心电波形幅度与频率数值的幅度谱面积 (AMSA) 技术 , 根据 VF 波形分 析决定优先除颤、 还是先行 CPR 后再除 颤
• 整合 AMSA 技术的新一代智能商品化自动体外除 颤器现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精品PPT
图1 美国心脏协会 2010 年《心肺复苏指南》制定进程 (注 :ILCOR, 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
精品PPT
(一)心肺复苏优先次序的选择
• 专家达成的共识:
• 及早除颤的重要性达成共 识 • 现有指南建议当院外心跳骤停事件 被目击或者发
生院内心跳骤停事件时 , 假如在现场可以立刻获 得 AED 或者人工除颤器 , 急救人员应当立刻进行 CPR和尽早使用 除颤器
• 有人提出在猝死二级预防中应使用胺腆酮
• 猝死高危者一级预防 ; 心梗或心衰者射血分数 (EF)<35%; 微伏 T 波电交替 ; 频发非持 续性室 速没有条件接自动除颤器 (ICD) 植入治疗的患者
• 胺腆酮和硫酸镁合用
精品PPT
美托洛尔
• 交感风暴 ----反复发作性的室性心 动过 速 / 心室颤动
精品PPT
2. 恶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 2005 美国心脏协会 《心肺复苏指南》建 议:
• CPR时 , 如果 24 次电击、持续的心肺复苏 和应 用血管升压药物之后室性心动过速和 心室颤动仍然存在 , 应考虑给予抗心律 失 常药物
精品PPT
胺腆酮
• 近年各相关指南建议胺腆酮作为治疗恶性心律失 常的首选药物
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
2019/3/10
CPR2010国际新指南
修改要点-7
7.不建议在心脏停止时常规作环状软骨按压
理由:虽然环状软骨按压可在球囊面罩通气期间避 免发生胃胀气,并减少胃酸反流与吸入的风险, 但也可能阻碍通气 。
可能延迟或阻碍高级呼吸道装置的放置 仍可能发生吸入情形
要适当训练施救者使用此操作法很困难 。
2019/3/10
CPR2010国际新指南
新指南BLS部分
2019/3/10
2019/3/10
CPR2010国际新指南
关于判断
医务人员在检查反应时应该快速检查有无呼吸或不能正
常呼吸(即无呼吸或仅是喘息) 然后该人员启动急救系统并找到AED(或由其他人员 寻找) 医务人员检查脉搏的时间不应超过10秒,如果10秒内没 有明确触摸到脉搏,应开始心肺复苏并使用AED(如果 有的话)
已从流程中去除“看、听和感觉呼吸”
2019/3/10
CPR2010国际新指南
修改要点-1
1. 应提高急救人员与非专业施救者对心脏 停止的辨识能力
医务人员应电话指导非专业施救者于患者「没 有反应,沒有呼吸或沒有正常呼吸 (即仅有喘 息)」时开始 CPR,而无需检查脉搏对医务人 员亦不强调一定要先检查清楚脉搏(如10秒钟 内没有明确触摸到脉搏,则应开始CPR) 理由:紧急情况下,通常无法准确地判断脉搏 是否存在,特别是脉搏细弱时 。
2019/3/10
CPR2010国际新指南
修改要点-10
10. 儿童和婴儿使用AED 在无法取得手动除颤仪及配备剂量衰减 功能的AED时,可使用普通AED 理由:适用于婴儿和儿童有效除颤的最 低能量剂量及安全除颤的上限均不明确, 但>4 J/Kg (最大 9 J/Kg) 的剂量可有效 为儿童和动物实验模型的小儿心脏除颤, 且不会有显著的副反应
2010心肺复苏指南(中文版)
2010心肺复苏指南(中文版)《2010`AHA CPR&ECC 指南》新亮点《2010`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已经公开发表,该指南框架结构与《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基本相似。
经过五年的应用实施,有相应的调整!几个最主要变化是:1.生存链:由2005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1)尽早识别与激活EMSS;(2)尽早实施CPR:强调胸外心脏按压,对未经培训的普通目击者,鼓励急救人员电话指导下仅做胸外按压的CPR;(3)快速除颤:如有指征应快速除颤;(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ALS);(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处理。
2.几个数字的变化:(1)胸外按压频率由2005年的100次/分改为“至少100次/分”(2)按压深度由2005年的4-5cm改为“至少5cm”(3)人工呼吸频率不变、按压与呼吸比不变(30:2)(4)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对普通目击者要求对ABC改变为“CAB”即胸外按压、气道和呼吸(5)除颤能量不变,但更强调CPR(6)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PEA者常规使用阿托品(7)维持ROSC的血氧饱和度在94%-98%(8)血糖超过10mmol/L即应控制,但强调应避免低血糖(9)强化按压的重要性,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5s3.整合修改了BLS和ACLS程序图2010新亮点:《2010`心肺复苏&心血管急救指南》《2010`AHA CPR&ECC指南》《2010`AHA CPR&ECC指南》成人CPR操作主要变化如下:突出强调高质量的胸外按压保证胸外按压的频率和深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避免过度通气,保证胸廓完全回弹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主要因素1、将重点继续放在高质量的CPR上2、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区别于大约100次/分)3、胸骨下陷深度至少5 ㎝4、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5、胸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6、避免过度通气CPR操作顺序的变化:A-B-C→→C-A-B★2010(新):C-A-B即:C胸外按压→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2005(旧):A-B-C即: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C胸外按压生存链的变化★2010(新):1、立即识别心脏骤停,激活急救系统2、尽早实施CPR,突出胸外按压3、快速除颤4、有效地高级生命支持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2005(旧):1、早期识别,激活EMSS2、早期CPR3、早期除颤4、早期高级生命支持(ACLS)应及时识别无反应征象,立即呼激活应急救援系统。
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完整版
强调了心肺 复苏术中脑 和神经系统 功能的恢复, 诞生了心肺 脑复苏的新 标准
发展为心肺 复苏学,每 隔5年更新 心肺复苏指 南
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完整 版
基础生命支持
高级气道管理 药物治疗 有效监测
高级生命支持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心肺复苏终点的判断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高品质的胸外按压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高品质的胸外按压注意事项
每2min(5个按压-通气循环)更换按压者,以减少疲劳对胸外按压的幅度 和频率的影响;
胸外按压时尽可能减少中断:每次更换按压者应在5s内完成;在实施保持 气道通畅措施,评估循环呼吸,或除颤时中断时间应不超过10s。
按压间歇的放松期,操作者应不加任何压力,以保证胸部的充分回弹;同 时,手掌不离开按压部位的胸壁,以免移位。
成人:下陷≧5cm 频率≧ 100次/分 儿童:约5cm,至少为胸部厚度的1/3
婴儿:约4cm, 至少为胸部厚度的1/3
频率≧ 100次/分 频率≧ 100次/分
e. 环境要求
除非患者处于危险环境或者其创伤需要外科处理,不要搬动患者, 确定环境安全后,实施心外按压; 患者应以仰卧位躺在硬质平面(如平板或地面)。
• 施救者呼出的气体含 有17%氧气和4%的二氧化碳, 这种氧含量可满足患者的需 要。有条件时,应补充氧气, 提供氧浓度。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 双人复苏通气——球囊面罩
要求:选择适合面罩;操作者在患者头侧;E-C手法;
提下颌、开放气道;固定面罩防止漏气;适量通气。
球囊总容积:1600ml 单手最大压缩:950ml 双手最大压缩:1350ml
④按压定位要准确,按压时手指不能用力、手掌不能移位。 ⑤ 按压需均匀、连贯、有节奏地进行,切忌突然急促地撞击。
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
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首先评估现场环境安全1、意识的判断: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问:“喂!你怎么了?”告知无反应。
2、检查呼吸:观察病人胸部起伏5-10秒(1001、1002、1003、1004、1005…)告知无呼吸3、呼救:来人啊!喊医生!推抢救车!除颤仪!4、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划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告之无搏动(数1001,1002,1003,1004,1005…判断五秒以上10秒以下)。
5、松解衣领及裤带。
6、胸外心脏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深直,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至少5cm)7、打开气道:仰头抬颌法。
口腔无分泌物,无假牙。
8、人工呼吸:应用简易呼吸器,一手以“CE”手法固定,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每次送气400-600ml。
9、持续2分钟的高效率的CPR:以心脏按压:人工呼吸=30:2的比例进行,操作5个周期。
(心脏按压开始送气结束)10、判断复苏是否有效(听是否有呼吸音,同时触摸是否有颈动脉博动)。
11、整理病人,进一步生命支持。
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主要因素:1、将重点继续放在高质量的CPR上2、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区别于大约100次/分)3、胸骨下陷深度至少5 ㎝4、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5、胸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6、避免过度通气心肺复苏 = (清理呼吸道) + 人工呼吸 + 胸外按压 + 后续的专业用药据美国近年统计,每年心血管病人死亡数达百万人,约占总死亡病因1/2。
而因心脏停搏突然死亡者60-70%发生在院前。
因此,美国成年人中约有85%的人有兴趣参加CPR初步训练,结果使40%心脏骤停者复苏成功,每年抢救了约20万人的生命。
心脏跳动停止者,如在4分钟内实施初步的CPR,在8分钟内由专业人员进一步心脏救生,死而复生的可能性最大,因此时间就是生命,速度是关键,初步的CPR按ABC进行。
2010心肺复苏指南
2010
CPR
总结
• 几个数字的变化
– 除颤能量不变,但更强调CPR – 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无脉电 活动(PEA)者常规使用阿托品 – 维持自主循环恢复 (ROSC)的血氧饱和度在94%98% – 血糖超过10mmol/L即应控制,但强调应避免低血糖 – 强化按压的重要性,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5s
2010 CPR
成人基础生命支持简化流程
2010
CPR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 专门培训从而提高对心脏骤停的识别能力并指示 未经培训的非专业施救者进行单纯胸外按压 • 快速检查是否没有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即,无 呼吸或仅仅是喘息),启动急救系统并找到 AED (或由其他人员寻找)。检查脉搏的时间不应超 过 10 秒,应开始心肺复苏并使用 AED • 通常不建议在通气过程中采用环状软骨加压 • 继续强调需要缩短从最后一次按压到给予电击之 间的时间,以及给予电击到电击后立即恢复按压 之间的时间 • 进一步强调通过团队形式给予心肺复苏
2010 CPR
伦理学问题
• 对于接受低温治疗的心脏骤停后成人患者,建议 在心脏骤停的三天后,观察是否有神经损伤症状 并在适当地点完成电生理研究、生物标记和成像 • 目前,支持撤去生命支持的决策的证据有限。医 生应在为心脏骤停采用低温治疗后的 72 小时后 记录所有可行的预后检查结果,并根据该检查结 果做出最合理的临床判断,以便在适当情况下做 出撤去生命支持的决策。 • 心脏骤停后至少 24 小时后对体感诱发电位双侧 未出现 N20 波峰,且心脏骤停后至少三天后无角 膜反射和瞳孔反射。
2010
CPR
主要原则
• 生存链:由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
– – – – – 立即识别心脏骤停并启动急救系统 尽早进行心肺复苏,着重于胸外按压 快速除颤 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 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
心肺复苏的标准操作程序(2010年指南)
第三阶段处置:第三个ABCD
(心肺复苏成功后的进一步治疗)
A
B C D
Assist Care
多器官功能支持 ICU床旁重症监护
确诊并祛除病因
Brain 脑保护与冬眠、促清醒 Diagnosis
内容已超出现场心肺复苏的范围,从略
29
特别说明
有关实施第二个、第三个ABCD的程序问
题,由于此时已至少有 3 名以上的医生 护士赶到,组成了一个抢救团队,在组长 的指挥下、每个组员按照各自的分工,同 时执行ABCD程序,齐心协力地集体抢救 患者。因此单纯讨论操作流程究竟是 ABCD还是CABD、甚至DCAB,已经完 全失去了临床实际意义,只不过为了顺口 和方便记忆,仍然将其步骤归纳为ABCD 而已。
14
大量证据证明,延误或者中断胸外按 压将明显降低复苏成功率和出院生存率, 而过度通气会加重中枢神经损害,说明心 脏按压比人工通气更为重要,应该避免过 度通气,因此新指南提出六个更改要求:
先“压”后“吹”(第一步就是按压) 多“压”少“吹”(比例仍为30︰2)
15
快“压”慢“吹”(按压频率至少100
2
这五个环节环环相扣构成“生存之链条”
及早呼救
及早CPR
及早除颤
及早ACLS
3
时间是影响心肺复苏 成功率的最重要因素!
时间就是生命!!
四个“及早”便 是时间观念的具体体现 心搏骤停留给我们的抢救时间,只 有短短的8~10分钟,称之为“心肺 复苏的黄金8分钟” 动物实验证明,CPR成功率与开始 抢救的时间大约呈10%的正相关性
30
心肺复苏的方法与流程
C
第一步
A
第二步 (1) 徒手开放 气道:压头抬颏 (2) 建立人工
2010心肺复苏指南
类型
房颤 房扑 阵发性室上速 单形性VT 多形性VT VF
单相波 100~ 200→200 50~100J
100 J 200J 360J
能量 双相波
备注
100~120→120~ 200
50~100J
递增 递增
同步 同步
100 J 200J
递增 同步 递增 非同步
非同步
内容
建议
识别
无反应,没有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 (仅仅是喘息)
性电活动)者常规使用阿托品。
生存链的变化
★2010(新): 1、立即识别心脏骤停,激活急救系统 2、尽早 实施CPR,突出胸外按压 3、快速除颤 4、有 效地高级生命支持 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
●2005(旧): 1、早期识别,激活EMS 2、早期CPR 3、早期 除颤 4、早期高级生命支持(ACLS) 应及时识别无反应征象,立即激活应急救援系统。 如无呼吸,应立即进行胸外按压。
胸部按压(C,compression) 开放气道(A,airway) 人复苏—BLS(CAB)
C:
部位: 胸骨下1/2处
胸骨中下部
双乳头之间
频率:100次/分→至少100次/分
按压幅度:胸骨下陷4~5cm→至少5cm
压下后应让胸廓完全回复
压下与松开的时间基本相等
强调胸外按压的重要性
★2010(新): 明确:如果旁观者没有经过心肺复苏术培训,可以 提供只有胸外按压的CPR。 即“用力按,快速 按”,在胸部中心按压,直至受害者被专业抢救者 接管。
训练有素的救援人员,应该至少为被救者提供 胸外按压。 另外,如果能够执行人工呼吸,按压 和呼吸比例按照30:2进行。在到达抢救室前,抢 救者应持续实施CPR ●2005(旧): 没有区别抢救者是否受过培训。 仅建议旁观者可以 在指导下行胸外按压。
2010 AHA心肺复苏指南
取消 “看、 听和感觉呼吸” * 胸外按压速率: 每分钟至少 100 次*
胸外按压幅度*
医务人员
心肺复苏程序变化: C-A-B 代替 A-B-C* 取消 “看、 听和感觉呼吸” *
胸外按压速率: 每分钟至少 100 次*
胸外按压幅度* 以团队形式实施心肺复苏
现代CPR四大基本技术
口对口人工通气
(1950s,Elam,Safar,Gordon)
体表电除颤
(1956-57年,Zoll,Kouwenhoven)
闭式胸外心脏按压
(1960年,Kouwenhoven,Jude,Knicherbocker)
肾上腺素等药物的应用
(1963年,Redding,Pearson)
复苏后的重要处理措施
代谢支持:血气,电解质,酸碱平衡。
呼气末CO2分压(PETCO2) 反映心排血量指标,但与动脉PCO2
无相关性; PETCO2监测更安全、有效地评价CPR 心排血量,
可作为CPR时ROSC的一项预后指征。
循环支持:药物治疗 体温控制:降温! 血糖控制:控制在4.4~6.6 mmol/L 镇静适度:有益,12-24 h内撤除
指南 五大变化
将“A-B-C”改变为“C-A-B” “生命链”延长至5环节
基本生命支持(BLS)的主要改变
成人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 复苏后仍要积极的救治
针对所有施救者的主要问题
继续强调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
按压速率至少为每分钟 100 次(而不是每分钟“大约”
胸外按压中断,血压立即下降
“为什么每当我按 他的胸部,他就睁开 眼睛,每次停下来 做 人工呼吸,他就睡过 去了?”
心肺复苏指南2010
• 除颤波形和能量水平?
双相波120-200J;单相波360J。
• 固定能量?递增能量?
如首次双相波除颤没有成功,则后续除颤至少使用相当的能量级别,可以考虑使用 更高能量级别。
• 电击1次还是电击3次?
单次电击、之后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3.早期除颤、电治疗
• 经皮、经静脉或经心肌起搏,不能提高自主心律恢复概 率及存活率。对于无脉心脏骤停患者,不建议将起搏作 为常规处理。 • 对于有脉搏但有症状的心动过缓患者,应准备好为对药 物无反应的患者进行经皮起搏。 • 如果经皮起搏失败,经过培训、有经验的操作者可以开 始经中心静脉心内起搏。
必须首先确定周围环境安全 。 医务人员则要在检查反应性同时检查是否有呼吸或是否正常呼吸。 (不再强调检查呼吸) 医务人员在10秒内无法明确感觉到脉搏,就要开始胸外按压。 (不再强调判定心脏骤停必须进行脉搏检查)
非专业人员可以对一个突发意识丧失或者
无反应无呼吸或无正常呼吸(即,仅有喘息) 的成年患者推定其发生心脏骤停并要开始 CPR 。
1、鼓励非专业人员对假设发生心脏骤停的
患者进行胸外按压(既可以是单纯按压也可以 是包括人工呼吸的传统CPR) 2、窒息性心脏骤停、心脏骤停已经较长时间 ,建议所有的经过训练的施救者要施行传 统带人工呼吸的传统CPR。
2.早期CPR
• 胸外按压。强调:高质量的心肺复苏。
给予足够频率的胸外按压(至少100次/分钟)。 给予足够深度的胸外按压: 成人:按压深度至少5cm。 婴儿和儿童:深度至少达到胸廓前后径的1/3,或婴儿4cm,儿童5cm。 每次按压后让胸廓完全回弹。 将中断按压减到最少。 避免过度换气。 如果有多位施救者,应该每2分钟轮换一次。
心肺复苏指南2010版
不确定有脉搏
CPR:
30:2
AED/除颤器到达
检查心律
可电击心律?
可电击 不可电击
进行1次电击 立刻继续CPR 维持2分钟
立刻继续CPR,维持2分钟 每2分钟检查一次心律; 持续直至ALS人员接管 或者患者开始移动
儿科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流程图
无反应无呼吸或仅喘息 派人启动EMS,获得AED/除颤器 一名施救者: 对于发生猝倒的患儿, 启动EMS,获得AED/除颤器 检查脉搏:10秒 内有明显搏动?
其特点是操作安全、可靠、简便,对心电节律的 分析极为准确Fra bibliotek电击能量
双相波 200J
AED操作程序: 打开AED电源 粘贴电极片,连接电极线 分析心律(自动进行),建议除颤,充电 放电除颤:人员离开,按下放电键 电除颤1次后,立即CPR 5个周期(2分钟),
再检查心律,判断是否需再次除颤。
心电监护提示仍为室颤/无脉性室速:
检查心律 可电击心律?
可电击
不可电击
进行1次电击 立刻继续CPR 维持2分钟
立刻继续CPR,维持2分钟
每2分钟检查一次心律;
持续直至ALS人员接管 或者患儿开始移动
成人基础生命支持简化流程 (非专业人员)
复苏用药
给药途径
(1)静脉给药(IV) (2)气管给药(ET):
肾上腺素epinephrine
阿托品atropine
纳络酮naloxone
(3)骨内给药(IO)
复苏药物
肾上腺素
血管加压素
0.1%
(1mg-1ml)
IV/IO: 1 mg/ 3-5 min
IV/IO 40 U:可取代第一或第二剂肾上腺素
2010心肺复苏指南
建立静脉通道
复苏药物 心电监护 脑复苏
供氧
氧浓度(Fi02)的计算: Fi02(%)=21+4×氧流量(L/min) 供氧方法: 鼻导管;鼻咽插管;面罩;气管内直接给氧 心肺复苏早期建议给100%纯氧,以后根据患 者情况选择低浓度Fi0225~30%,中浓度 Fi0235~55%和高浓度Fi0260%以上
2010(AHA)心肺复苏标准
2010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内容提要
心跳骤停的表现及原因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2010年新指南的主要内容
内容提要
心跳骤停的表现及原因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2010年新指南的主要内容
心搏呼吸骤停诊断
突然意识丧失 大动脉搏动消失
注意:一旦诊断明确就应立即投入抢救,不能因听 心音、测血压、开放静脉通道等操作而耽误时间, 影响抢救效果。
心搏呼吸骤停的原因呼吸Fra bibliotek停心跳骤停、溺水、触电、室息、雷击、外伤、 烟雾吸入、药物过量、脑卒中、会厌炎、 各种原因引起的昏迷、麻醉和手术中的意外事故
心跳骤停
急性冠状脉供血不足、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炎、各种心律失常、触电、 各种医疗意外等
内容提要
心跳骤停的表现及原因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2010年新指南的主要内容
3min 5min 10min 12min 4分钟内进行CPR多能获救 超过12分钟无一存活
获救机会
75% 25% 1% 0.001%
脑复苏(H human)
低温疗法:早期开始,足够低温 脱水疗法:高渗脱水剂、利尿剂、胶体脱水剂 止痉疗法:安定、巴比妥类 血液稀释法:平衡液、低右、自体血浆 钙拮抗剂:尼莫地平、尼卡地平 清除氧自由基:SOD(超氧化歧化酶) 、VitE 抗凝疗法:肝素、华法令 高压氧疗法 促进脑代谢药物:ATP、辅酶A、胞二磷胆碱…
2010心肺复苏指南
胸外按压频率的变化
至少100次/分
2010 年(新):以每分钟至少 100 次频率进行胸外按压 (≥100次/分)。
2005年(旧):以每分钟100次频率进行胸外按压(=100次 /分)。
胸外按压深度的变化
至少5cm≧5cm
2010年(新):成人胸骨下陷至少5cm ≥5cm
2005年(旧):成人胸骨下陷4cm-5cm
高级生命支持
药物治疗:
外周静脉、骨内给药、中心静脉给药、气管内给药。
首选外周静脉给药,用药后在静推20ml 液体,并抬高肢体1020s。
骨内给药类似于中心静脉给药。
中心静脉给药对于卒中和急性冠脉综合症溶栓中相对禁忌。 利多卡因、阿托品、肾上腺素、纳洛酮、和血管加压素经气管 给药后均可吸收。 气管内给药量应为静脉内给药的2-2.5倍。 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稀释至5-10ml,然后直接注入气管。
2010心肺复苏指南
泌尿甲乳胸外科——颜倩
内容
心肺复苏定义 CPR的发展 2010心肺复苏指南亮点 心脏骤停后的治疗 心肺复苏内容及实施细则
心肺复苏的定义
CPR(Cirdio-Pulmonary-Resusciation)即心肺复苏术, 指专业或非专业对心脏骤停者采取徒手抢救恢复心跳和呼吸 紧急救护措施,又称徒手心肺复苏。
2010心肺复苏亮点
救援者应避免停止胸外按压和过度通气。
强调普通胸外按压着仅做胸外按压 CPR ,弱化人工呼吸的 作用。
肾上腺素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患者使用阿托品。
心脏骤停的治疗
心脏骤停的定义
心脏机械活动突然停止 患者对刺激无反应 无自主呼吸或濒死喘息
201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时间就是生命——早CPR
心肺复苏成功率与开始CPR的时间密切相关, 心搏骤停1分钟内实施——CPR成功率>90% 心搏骤停4分钟内实施——CPR成功率约40% 心搏骤停6分钟内实施——CPR成功率约10% 且侥幸存活者可能已“脑死亡” 心搏骤停10分钟实施——CPR成功率几乎为0
生存链中添加第5个新环节
1.立即识别CA并启动急救系统 2.尽早CPR,并强调胸外按压 3.快速除颤 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 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
培训、实施和团队
进一步强调 团队形式
医务人员都以团体形式工作
• 进一步强调以团队形式给予心肺复苏,由 不同的施救者同时完成多个操作。例如:
• 一名施救者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 另一名施救者拿到自动体外除颤器 (AED)
➢成人:按压频率为至少100次/分 垂直下压至少5厘米 20-40Kg 按压:通气 30︰2
➢婴儿、儿童 >100次/分:单人30︰2 双人15:2
婴幼儿胸外心脏按压方法
定位:双乳连线与胸骨垂直交叉点下方1横指。 幼儿:一手手掌按压。 婴儿:环抱法,双拇指重叠下压;或一手食指、中指并拢下压。 下压深度:(儿童为约5cm,婴儿为约4cm,即下压婴幼儿胸廓前 后径的1/3) 按压频率:每分钟至少100次。
心脏骤停的类型
1、心室颤动 2、心脏停搏 3、心电机械分离
引起心搏骤停常见原因
凡是能导致心博出量减少、冠状血流 下降、心率失常、气道阻塞、心肺功 能衰竭的各种因素均可引起心跳骤停
201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2010 Internation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guidelines
伊春市中心医院ICU
孟楠
概述
伊春市中心医院ICU 孟楠
2010年1月31日—2月6日国际复苏联合会 (ILCOR)和美国心脏协会(AHA)共同 在美国达拉斯洲酒店举行的2010心肺复 苏指南(CPR)暨心血管急救(ECC)国 际科学共识推荐会既要。 2010年10月18日-美国心脏协会(AHA) 公布最新心肺复苏(CPR)指南
开放气道
伊春市中心医院ICU 孟楠
开放气道手法
伊春市中心医院ICU 孟楠
仰面抬颌法 要领: 用一只手按压伤病 者的前额,使头部后仰, 同时用另一只手的食指 及中指将下颏托起
复苏步骤第三步(B)人工呼吸
伊春市中心医院ICU 孟楠
B:即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是心肺复苏基本技术之一 开放气道后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最常见、最方便的人 工呼吸方法是采取口对口人工呼吸和口对鼻人工呼吸。 方法: 口对口人工呼吸时要用一手将病人的鼻孔捏紧(防止吹 气气体从鼻孔排出而不能由口腔进入到肺内),深吸一 口气,屏气,用口唇严密地包住昏迷者的口唇(不留空 隙),注意不要漏气,在保持气道畅通的操作下,将气 体吹入人的口腔到肺部。吹气后,口唇离开,并松开捏 鼻的手指,使气体呼出。观察人的胸部有无起伏,如果 吹气时胸部抬起,说明气道畅通,口对口吹气的操作是 正确的。
伊春市中心医院ICU 孟楠
心肺复苏—BLS(CAB)
伊春市中心医院ICU 孟楠
按压方法: 按压时上半身前倾,腕、 肘、肩关节伸直,以髋关 节为支点,垂直向下用力孟楠
心肺复苏—BLS(CA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 • 急诊 • 基地 • 培训
改善血液循环:多按压、 改善血液循环:多按压、少通气
多数院前心脏骤停患者无法在早期开始4分钟内接受治疗。在早期需要立即 作胸外心脏按压来产生血流,为细胞膜提供生成有效节律所需的部分能量。 若呼叫救助4~5分钟后急救医务人员才能到达,电击前先做CPR可改善患 者生存率。若5分钟内开始除颤,则患者生存率无显著差异。若呼叫救助5分 钟后救护车才能到达,先接受CPR患者的生存率和出院率能提高5倍(22% 对4%)。 复苏时应注意多按压、少通气。援救者一旦为患者建立了可靠的通气道,则 应立即进行持续胸部按压,不应中断按压来进行通气。在基本生命支持 (BLS)阶段,为减少因通气而中断按压的次数,胸部按压/通气比率应至少 30:2。因为即使在最佳状况下,CPR产生的心输出量也小于正常值的20%, 且每次正压通气时的心、脑血流量立即减少。此外,尽管每分钟通气量小于 正常,但患者肺气体交换相对充分,这是由于患者肺血流严重降低,而肺泡 通气/血流比值相对正常所致。最近的动物实验证明,胸部按压/通气比率从 15:2增至30:2,颈总动脉血流量增加1倍,心输出量增加25%,且不影响氧 合和酸碱平衡。
2010 • 急诊 • 基地 • 培训
治疗性低温:保护心脑、 治疗性低温:保护心脑、推荐应用
研究证明,在心脏骤停的代谢期降低核心体温能保护心肌,减轻心肌再 灌注损伤。低温对脑也有保护作用,可能通过降低颅内压和预防脑缺血 性损伤来发挥作用。2项大样本量随机研究显示,复苏后轻、中度低温 (32~34℃)可改善有目击者的室颤后心脏骤停患者的不良神经系统 预后(绝对风险降低16%~23%),低温组患者6个月生存率显著改善。 对于接受复苏的心脏骤停患者,尤其是接受较长期复苏的患者,应考虑 低温治疗。对于其他心律导致心脏骤停者,亦可考虑接受低温治疗。 根据支持治疗性低温的资料,成功复苏后的昏迷患者应充分考虑予以降 低体温,一旦低温治疗方案准备就绪应立即启动,并保证在推荐的24 小时降温期间细心监督核心体温和血流动力学,同时预防寒颤,以及维 持足够的灌注压。
2010 • 急诊 • 基地 • 培训
与2005主要变化 主要变化
按ABC顺序,现场急救者开放气道、嘴对嘴呼吸、放置防护隔膜或其他通气 设备会导致胸外按压延误。通过改变顺序,使胸外按压开始的更快,至胸外 按压第一组完成(30次按压约18秒即完成),因通气延迟时间最少。 不足50%的心脏骤停者能得到在场目击者所施CPR。其原因很多,但其中之 一是ABC的顺序,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对救援者开始做最为困难。开始就胸 外按压可使更多心脏骤停者得到CPR,特别对不能或不愿予人工通气者至少 会实施胸外按压。 这对大多数骤停者采取急救最为合理。例如,如果单独的急救者看到有人突 然倒地,他意识到此人因突发室颤致心脏骤停,一经证实,该人无反应,无 呼吸或喘息,急救者应立即求救EMS(救援医疗服务)系统,获取和使用 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并予CPR。但对一个溺水或其他窒息者在EMS到 达前优先予施5组(约2分钟)常规心肺复苏(包括人工呼吸)。此外,新生 儿心脏骤停更可能是呼吸道病因,通常复苏按ABC顺序,除非已知心脏病的 病因。
2010 认识、充分减压
减压期的重要性被强调。减压期胸壁在弹性作用下回弹,在胸腔内形成负 压,促使静脉血回流至心脏,从而增加下一次按压周期的前负荷。 减压不充分(如通气过度)较常见,致使CPR时流入心脏和脑的血流量减 少。救援者疲劳、无效技术和手放置不适当可使胸部回弹不充分。最近一 项随机研究显示,由于很多救援者的不充分减压,导致舒张末期胸内压持 续升高。胸壁回弹不完全会明显降低平均动脉压,升高右房压,从而降低 冠脉灌注压,导致颅内压升高,进而使脑循环和体循环灌注压明显下降。
2010 • 急诊 • 基地 • 培训
与2005主要变化 主要变化
1.生存链:由2005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 (1)早期识别与呼叫; (2)早期CPR:强调胸外心脏按压,对未经培训的普通目击者,鼓励急救 人员电话指导下仅做胸外按压的CPR; (3)早期除颤:如有指征应快速除颤; (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ALS); (5)完整的心脏骤停后处理。 2.几个数字的变化: (1)胸外按压频率由2005年的100次/min改为“至少100次/min” (2)按压深度由2005年的4-5cm改为“至少5cm” (3)人工呼吸频率不变、按压与呼吸比不变 (4)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对 普通目击者要求对ABC改变为“CAB”即胸外按压、气道和呼吸 (5)除颤能量不变,但更强调CPR (6)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无脉电活动(PEA)者 常规使用阿托品
2010 • 急诊 • 基地 • 培训
药物治疗:证据缺乏、 药物治疗:证据缺乏、有待探索
抗心律失常药 与其他静脉用药一样,关于CPR期间抗心律失常药的应用缺乏足够资料或 专家共识。 当前考虑胺碘酮为首选,序贯应用CPR→电击→CPR→血管收缩药治疗却 无法取得疗效的室颤或无脉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可静脉注射150~300mg 胺碘酮。上述建议依据有限的临床研究而提出,其结果表明,胺碘酮较安 慰剂或利多卡因能降低患者住院率,但出院率无明确升高。 虽然缺乏明确数据,但心脏骤停患者也可静脉应用利多卡因(初始剂量为 1~1.5mg/kg)。
2010 • 急诊 • 基地 • 培训
药物治疗:证据缺乏、 药物治疗:证据缺乏、有待探索
血管活性药 在CPR期间广泛应用血管活性药的证据主要来自动物实验,尚无安慰剂对 照研究证明肾上腺素或加压素的长期益处。 肾上腺素:作为CPR期间最常用的血管升压药,肾上腺素有强的α肾上腺 素能效应,可在CPR期间产生有益的血流动力学作用。肾上腺素可显著升 高中心动脉压,导致冠脉和脑灌注压显著升高,还能提高复苏成功率。但 多项临床研究显示,心脏骤停患者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素是禁忌或有害的。 当前建议心脏骤停的成年患者每3~5分钟应用肾上腺素1mg。若患者无静 脉通路,气管内或骨内给肾上腺素也有效。 加压素:被建议作为CPR期间的替代血管升压药,也有很强的血管收缩作 用。尚无研究证明,加压素可升高心脏骤停患者出院率。最近一项研究显 示,联合应用肾上腺素和加压素可提高复苏成功率,但无法改善长期生存, 且神经系统预后有较强的恶化趋势(初始心律是心搏停止者除外)。根据 这些结果,可用40U加压素替代第一剂或第二剂肾上腺素。 心搏停止尚无满意的疗法。阿托品作为一种消除迷走神经作用的药物,对 于心搏停止患者无已知的不良作用,可用于治疗严重心动过缓和心搏停止, 但无动物和人类的随机研究支持该药可改善预后。静脉给药剂量为每分钟 1mg,总剂量为3mg。
2010 • 急诊 • 基地 • 培训
总
结
治疗心脏骤停患者时,应强调尽早除颤,保证胸外按压的质量 和持续性,以及低通气频率和充分减压。为了简化CPR的实施, 所有单个救援者应采用统一的胸外按压/通气比率(30:2)。一 旦能迅速备齐支持患者所需要的全部基础设施,昏迷的室颤心 脏骤停患者应接受轻度治疗性低温。
2010 • 急诊 • 基地 • 培训
与2005主要变化 主要变化
(7)维持自主循环恢复 (ROSC)的血氧饱和度在94%-98% (8)血糖超过10mmol/L即应控制,但强调应避免低血糖 (9)强化按压的重要性,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5s 3.整合修改了基本生命支持(BLS)和高级生命支持 (ACLS)程序图 2010年AHA(美国心脏学会)的CPR和ECC(心血管急救)指南最新发生 变化是将成人和儿童患者(不包括新生儿)BLS中“ABC”(气道,呼吸, 胸外按压)的步骤更改为“CAB”(胸外按压,气道,呼吸)。其重要性是 减少开始首次胸外按压的时间,这一步骤顺序变化需要所有人重新学习心肺 复苏术。指南推荐变化的理由如下: 绝大多数心跳骤停发生在成人,据报告所有年龄心脏骤停者CPR存活率最高 均属被目击的室颤或无脉搏性室性心动过速(VT)患者。这些患者CPR早 期最关键要素是胸外按压和电除颤。
2010 • 急诊 • 基地 • 培训
2010心肺复苏方法 心肺复苏方法
2010 • 急诊 • 基地 • 培训
2010心肺复苏方法 心肺复苏方法
2010 • 急诊 • 基地 • 培训
2010心肺复苏方法 心肺复苏方法
2010 • 急诊 • 基地 • 培训
2010心肺复苏方法 心肺复苏方法
一手的鱼际处紧贴 在按压部位上,双 手重叠握紧,双臂 绷直,双肩在病人 胸骨上方正中,垂 垂 直向下按压,按压 力量应足以使胸骨 下沉大于5 厘米, 压下后放松,但双 双 手不要离开胸壁。 反复操作,频率大 于100次/分钟
2010 • 急诊 • 基地 • 培训
改善血液循环:多按压、 改善血液循环:多按压、少通气
在进一步生命支持(ALS)阶段,建议不间断胸部按压频率至少为100次/分 钟。负责通气的援救者应提供的通气率为8~10次/分钟,但不应过度通气, 且需经常轮换(每2~3分钟),以免过度疲劳使CPR质量降低。胸外按压: 用力快速、持续勿中断。 当胸外按压时,由于胸内压升高(胸泵理论),在胸骨与脊柱间挤压心脏的 机械效应(心泵理论)和心脏的瓣膜系统(使血液向一个方向流动)形成血 流。在CPR中胸外按压是使患者生存的基本步骤,胸外按压时应该“用力快 速”按压。足够的按压深度至少为5cm。 胸外按压率应为100次/分钟,因为按压率较低会减少向前流动的血流量。由 于每次按压中断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重新建立足够的主动脉和冠脉灌注压, 应尽量避免按压过程中断。例如,检查脉搏不应多于10秒。动物实验和人类 研究均已证明,在CPR的最初数分钟,不间断的单纯胸部按压是常规CPR的 替代方法,其优势在于促使不愿做口对口通气的非医务人员参与其中。 在电击前后即刻进行不间断的胸部按压非常重要。除颤前胸部按压1.5~3分 钟,有助于将血液注入心脏泵内,从而增加除颤恢复自主循环的可能。除颤 后即刻胸部按压1~2分钟,有助于预防除颤电击后常见的低血压和心搏停止。
心肺复苏终止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