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统讲义-总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血液系统总论

本章要点

1.掌握血液学和血液病学的概念。

2.通过对血液学发展历史的了解和分析,体会科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思路,体

会技术进步在血液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举出典型的事例。

3.掌握分子病的概念并能举例说明(镰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

4.通过实例分析(全反式维甲酸,伊马替尼,万柯等),掌握靶向治疗的概念。

5.理解精准治疗的实质,能列举其在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6.了解血液病的细胞治疗概念,尤其是IPS,CART的原理和应用。

7.知道血液的组成和基本功能。

8.掌握血液细胞的正常值范围,了解各种血细胞的基本形态特征。

9.掌握血液病的基本诊断步骤,并能对典型病案进行分析。

10.了解血液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并知道其形成原因。

11.了解骨髓检查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12.了解血液疾病和其它系统疾病的关系。

儿童,本是天真开爱,像幼苗一样茁壮成长的时期。可是,一些儿童却因为白血病而出现发热无力,面色苍白,身上瘀斑,肝脾肿大等。心急如焚的家长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孩子怎么就得了白血病?这个病会遗传吗?能治得好吗?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能不能早期发现?有什么方法可以预防吗?针对这些问题,请予以思考和解答。

血液学(hematology)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血液和造血组织,包括它们的生理、病理、基础、临床等各个方面。血液病是指原发于或主要发生于造血系统并以血液学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包括各类贫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异常,各种良、恶性白细胞疾病,各类出凝血疾病,以及血浆中各种成分异常发生的疾病。血液系统主要学习造血器官的起源和发育,造血

干细胞及其微环境,各种造血细胞的产生和调控,各种血液细胞异常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出血和凝血异常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以及初步的血液系统诊断和治疗知识。此外,输血也是血液系统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

第一节血液学发展简史和未来趋势

中国对血液的认识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尽管中国医学在血液病的的诊断和治疗上取得过惊人的成就,但由于过于宏观,无法深入到微观,无法深入到细胞,分子中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西方医学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对血液及血液病的认识取得了飞跃。而这种进步,主要来自于实验血液学,来自于技术和理论的创新。一方面,由于电子显微镜,组织化学,同位素示踪等新技术的引入,对细胞形态学和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发展到了超微水平和动态研究的新阶段;另一方面,血液学和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产生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包括血细胞动力学、血液遗传学、血液流变学、免疫血液学、放射血液学等等。可以说,没有实验血液学,就没有血液病学。这是因为血液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难以通过症状和体征将血液病和非血液病区分开来,也不能将患有相同症状的血液疾病,细分为不同的类型或亚型。临床血液学和基础血液学的相互转化,相互促进,阐明了不少血液疾病的发病机制,发展了许多新的诊断技术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早在数千年前,人们就已经知道血液是维持生命的要素。但在相当漫长的时期内只能从象形推理的角度,对血液以及它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提出一些朴素而带有神秘色彩的解释,如Polybos(公元前350-300年)的四液(火、水、土、血)说,Galenos(公元129-199年)的液体病理学说及四体液(粘液、血液、胆汁、黑胆汁)疾病等。直到公元17世纪以前,对于血液的主要成分----血细胞尚且一无所知。但在这一时期内,对于血友病(公元2世纪)、萎黄病(公元5世纪)、贫血(公元11世纪)等已经有一些表象的描述。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显微镜的发明与改良(Jansen父子,1590等)为发现血细胞创造了前提条件。17世纪中期,Schwammerdam(1658)、Malpighi(1666)及Leeuwenhoek(1673)先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了蛙、小鼠及人的红细胞。1749年Senac观察了白细胞。1774年Hewson对比了人和各种动物的血细胞,指出红细胞并非球形,而是扁平圆形体,并且讨论了淋巴液中与血液中白细胞的关系。

此外,1660年Malpighi洗涤血凝块发现有纤维样物质残留,最先揭示了血液凝固现象的实质。1842年Donne发现血小板。

19世纪中期以后,由于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发展,开始了近代血液学的初级阶段,即形态血液学的阶段。

首先是发明并逐步改善了血细胞的计数方法。1852年Vierordt使用刻度毛细管第一次成功地进行了红细胞计数。1855年Gramer发明血细胞计数盘,1867年Potain设计出血细胞稀释计数管。再后,Hayem(1875)和Turk(1902)先后配制成红、白细胞稀释液。1878年Gowers研制出血红蛋白测定计,1895年Sahli 加以改良。于是,血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量测定逐渐得以推广。

其次是1868年Neumann和Bizzozero几乎同时证明红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有核细胞。最先揭示了骨髓的造血功能,使人们的视界从血液扩展到造血组织。

第三是1880年Ehrlich发明了血细胞染色法,并于1891年发表了他的著作“Frrbenanalytische Untersuchungen zur Histologie und Klinik des Blutes”,给形态血液学奠定了基础。

在Ehrlich之后,Romanowsky(1891),May和Grunnwald(1902)、Giemsa (1902)、Wright (1902)、Pappenheim(1911)等先后对染液做了种种改良,一些学者还发明了活体染色法(Rosin等,1902)以及氧化酶(Wright,1904)和过氧化酶(Kreibich ,1910)反应,进一步提供了血细胞形态学研究手段。很多学者应用这些手段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如1990年Naegeli准确地辨识了原粒细胞,1910年Wright证明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1914年Aschoff和Kiyono提出网状内皮系统的概念,等等,大大丰富了形态血液学的基本内容。

其他方面,1900年Landsteiner发现人血液中的同种凝集原和同种凝集素,从而确立了ABO血型系统和同型输血原则,是对输血工作的划时代的贡献。1905年Morawitz提出了古典的“四因子”血液凝固学说,这一学说风行了差不多五十年。

1926年Minot和Murphy用肝脏治疗恶性贫血获得成功。这一划时代的创举将病理生理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引入血液学中,结束了单纯形态观察的呆滞局面。1929年Castle证实了恶性贫血的内因子缺陷,四十年代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发现,是临床医学史中通过病理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的研究解决临床重要问题的光辉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