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 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性
让“生活化”走进中职语文课堂的思考与策略
让“生活化”走进中职语文课堂的思考与策略【摘要】文学源于生活。
语文教学决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掌握一种工具技能,而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灵性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引领学生用情感和生命力去诠释语文的内涵,从而真正地享受“生活化”的语文。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思考;策略《课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教学决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掌握一种工具技能,而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灵性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引领学生用情感和生命力去诠释语文的内涵,从而真正地享受“生活化”的语文。
一、“生活化语文课堂”的构建思考1.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
生活化的语文,就是自觉地把生活资源开发成语文课程资源。
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气息在洋溢,处处都是语文学习的资源,时时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
生活的语文就是要以大语文教育观为指导,打破课内外、学科间的严格界限,把语文学习视为长期积累的渐进过程,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与发展的环境,开放语文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联系,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既学习知识又培养能力,既培养兴趣又陶冶情操,构筑起一座现代语文教学的立交桥。
生活化的语文,就是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来生成语文实践的过程。
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活的语文,就是基于学生生活体验的语文。
结合课文的教学,可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自然,游览家乡的名胜古迹,参观现代建筑,调查社区环境,搜集民间故事,了解地方特产,观看电视新闻,采访新人新事,让学生自由地练说练写。
还可以利用晨会、班会、综合实践活动等时间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讲述体会和看法,展开讨论和辩论。
2.生活化语文是人性的语文。
语文的工具是浸润着浓浓人文的工具性,是负载着厚重文化的工具性,是流淌着美好人性的工具性。
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重要 , 父母之情也重 要, 都不能伤害 , 我 要 跟 父 母说 : 我 们要 尊重 父母 , 父 母也 要 尊 重
我们 。
这 是 一 个 典 型 的 面 向 学 生 生 活 的 教 学
1 “ 要不 要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教学片段
1 . 1引 出话题 师: “ 请 告 诉 我这 个新 朋 友 , 同学们 平 时 最喜 欢 参 加什 么 活动? ” 生: “ 游戏 。 ” 生: …… 生: “ 春游 、 秋游 。 ” 师: “ 春游 、 秋游 合称 为郊 游。 喜 欢 这 项 活 动 的 请举 手 ! ” ( 几 乎 全 部举 手) 师: “ 既然 同学 们 对 郊 游 这 么 感兴 趣 , 我 们 就 来 欣 赏 一组 关 于 郊 游 的镜 头 吧 ! ” ( 录 像上是 秀丽的风 光, 有举 生 观 赏 美 景 以及 参 加 各 种 有 兴 趣 活动 的场 面 。 伴 随 着 优 美 的 音 乐 和 教 师 的 旁 白) 师: “ 很 多 同 学 都 参 加过 郊游活动 , 在 郊 游 当 中 肯 定 有 许 多 有 上 , 贴 近学 生 的 生 活 实 际 , 这 样 传授 的 知 识 趣的事令你难忘 。 谁 来 大 伙说 说 ? ” ( 生争 学 生 学 得 才更 加 牢 固 。 先恐 后 举 手 发 言 ) ……师: “ 关 于 郊游 , 不 见 得都是好消息 。 现在 , 我{ f 1 来 看 一 条新 闻 。 ” 2 案例 3 羚羊木雕 教 学片段 ( 屏 幕 出 现 近 年 来 在 郊 游 中 发 生 事 故 的 有 师: 这 篇课文用 “ 我” 的 心 理 活 动 来 结 关数 据 ) 师: “ 同学 们 , 大 家 觉 得我 们 还 要 不 要郊 游 呢 ? 坚 持 要 去 郊游 的请 举 手 ! ” 1 . 2唇枪 舌剑 , 辩论 交锋 ( 把学生按照“ 要 去” 和“ 不去 ” 分 为正 方 和反方两大 组) 师: 好! 现 在 先 请 各 组 进 行 准备 , 研 究一下 “ 对方可能会说 什么 , 你 方 将如何进行反驳 ” , 要有理有据 , 把 你 方 的 理由说清楚 , 同 时 注 意 说 话 的分 寸 。 ( 生 分 组商议 , 师巡 视 ) 师: 现 在 辩 论 开始 。 每 位 辩 手都 可 随 时 站 进 来 发 表 意 见 。 正方生1 : 我 觉得 小 学 生要 去 郊 游… 师 : ( 示 意 暂停 ) 打 扰一 下, 你 现 在 是 正 方辩 手 。 你 的 意 见 代表 你这 一 方 , 应说 : “ 我 方 的观 点是 —— ” 能 再 说 一 次吗 ? 正方生1 : 我 方 的观 点 是 “ 要 去滞 辨一 , 为 我 方觉 得 郊游 可以 让 我 们 学到 许 多知 识 , 扩 大 我们 的 视 野 。 反方生l : 我 方不 同意 对 方 的观 点 。 美丽 的 校 园是 我们 学 习知 识的摇篮. 书本 中的 知识 学 也 学 不 完 , 何必 冒 险 到 外 面去 学 呢 ? 师: 所 以 我 方 认 为~ 反 方生 1: 我方认为不去郊游是对 的。 正 方 乍2: 对 与辩 友 , 你们 的 思 想 太封 闭 了 , 成天 关 在 家 、 学校里 、 抱着书本 , 不 成 书 呆子 才怪 呢 反 方生 2 : 但 是 对 方辩 友想 过 没 有 , 烨 _ 十 姆 对 都 有可 能 发 生 危 险 。 你 没 有 看刚 才 新闻吗? 山洪 暴 发 , 连命都没了 ,
让语文课堂走向生活
让语文课堂走向生活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我们教育者将课堂孤置于现实世界外的学习空间,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因此,有人提出“语文课堂呼唤生活的回归”,因为“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起来,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
链接生活,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才会充满不朽的活力。
一、点化场景,课堂引向生活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新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师要创设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情感。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菜园里》一课时,在教室的四周放满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并在这些蔬菜旁放上了写有蔬菜名称的小卡片。
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这些蔬菜,然后再读一读卡片,记住蔬菜名称。
由于教师点化了生活场景,让学生走进了相关的认知园地,学生们便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飞向了教室的四周,立刻沉醉于“菜园”之中……在这种境界里,教育不再是未来生活的预备,而是儿童现实生活的过程。
语文处处皆生活,将语文课堂引向生活,为学生提供一个认知的生活平台,他们思维的火花将会在这里绽放,我们也会看到一个个充满活力、个性飞扬的生命。
二、创设情境,体验生活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在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起联系,使新学的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的理解。
如《西门豹》一课中有这么一个片段:“这些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教学中我抓住“磕头求饶”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请几位同学通过表演补充出官绅们求饶悔过的言行。
如:“哎呀,大人,小的该死啊!给河伯娶媳妇这事都是小的瞎编的,小的是在谋财害命啊……”随后我又趁势引导其余扮演百姓的学生:“这位大爷,您老有什么话说?”已经入情入境的学生很自然地学着老大爷的腔调,说:“啊呀,我真糊涂啊!居然会信了这群狗官!”“我的孩子死得冤啊!今天总算报了仇啦!”……在创设的这一生活情境里,整堂课上学生一个个“小脸通红,小眼大放异彩”,课堂活力四溢。
让生活走进语文教学课堂
让生活走进语文教学课堂摘要: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
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在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学生的生活,关键词:生活走进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1.访一访,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
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
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
回归生活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2014年第20期119青年时代 YOUTH TIMES. 基础教育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曾经非常羡慕音乐老师丰富的拥有:能与学生一起徜徉在美妙的音乐殿堂里,欣赏动听的乐曲,产生心灵的共鸣。
音乐课堂,师生在音乐的享受中,营造出激情飞扬、诗意流淌的境界。
我常常思考:语文课堂上,我以什么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新课程下呈现的语文是科学,是艺术,它蕴涵着人类文化的美。
语文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不同的人会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与孩子一起营造的课堂应该是充满阳光、充满生命活力、呈现灵动色彩的课堂。
那么,如何让自己的教学舞台变得精彩?充满阳光焕发活力?我寻找着原因,也找着解决的方法。
一、关爱每一名学生使语文教学充满阳光充满活力欣赏学生,就得爱学生。
没有爱就谈不上教育,爱是师生关系和谐的基础,是教育成功的先决条件。
在一个班级里,不论对待什么样的学生,教师均应一视同仁,班级里每一名学生都需要老师的关爱,只要我们睁大眼睛去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因素,及时给予积极的鼓励、暗示、肯定,就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
课堂气氛才能更加活跃。
学生才会与教师”零距离“地亲密接触,才会在平等的人际关系中自由地伸展童真。
把学生从传统的“我教你学”的师生关系中解放出来,形成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氛围二、灿烂的微笑使语文教学充满阳光充满活力给学生以更多的微笑,也就给了他们更多的自信,给了他们更多的学习选择权,以至学生会相信老师不会轻易否定他们,更不会批评他们。
这样,学生就找到了张扬个性的空间。
何愁语文课堂没有活力与激情?而我正是由于某些学生影响了自己的笑容,而自己的笑容又影响了语文课堂气氛,真是得不偿失。
三、抑扬顿挫的语言、幽雅的教态使语文教学充满阳光充满活力三尺讲台,其实就是教师每天的“舞台”,若教师的语调抑扬顿挫,伴之适宜的教态,学生上你的课,就会感觉轻松、愉快、充实,与其说在学习语文知识,不如说在“享受”语文课堂。
激情进入语文课堂,必将使语文教学更加魅力四射,风采迷人。
创设灵活、多变的小学语文课堂的尝试和实践
创设灵活、多变的小学语文课堂的尝试和实践【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课堂是体现学生主体的主要阵地,也是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场所。
只有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真正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体现把课堂交还给学生的教学思想,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参与、主动学习的主体意识。
为此,创设灵活多变的语文课堂应是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质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主体如何创设灵活多变的课堂,提高学生主动意识,我想,具体的实践做法可从以下开展:一、移情体验,让小学语文课堂更活泼小学语文课堂如同生活中的舞台,学生是舞台的主角,教师则导演与策划。
一台好戏需要导演的精心策划,一堂好的语文课也需要老师精心的导演,才能有活泼、宽松的课堂气氛,才能熏陶、感染学生,让其批文入情、移情入文,真正达到文人合一之目的。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移情体验和角色激情扮演,以达到“演出”中内化文体,移情熏陶,真正把文本内涵内化于胸,产生共鸣。
教学《詹天佑》一文课,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形铁路。
学生对于“人”字形铁路,只流于表面,未曾通过文字形成具体表象。
于是,我采用角色扮演来批文入情。
让学生一是当小画家;二是当小司机。
先根据课文中插图,引导学生动手画“人”字形铁路示意图、练习讲清图意;然后,在班级中开展“小司机赛车”,看看哪位小司机第一个顺利地把“小火车”开上山去。
这样学生一个个地动手操作,不少高明的“司机”成功登顶。
这样几个简单的动作表演,不仅让学生立即从中领悟到詹天佑设计的意图,还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们从实践中体现学习的乐趣,比我们空洞的讲解更有创意也更有效。
二、融于生活,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开放语文原本来源于生活,自然也应回归生活。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课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
只有学生亲身经历、耳濡目染事物,他们才能在熟知中凝炼感性认识,从而上升成理性认识。
让作文教学唤醒生活的灵性
育 。” 今天, 当教师用新课 程理念重 新审视传统 的作文教学 , 不难发现 : 作文与生活本身具有很强 的相 长性和依赖性 , 但随着 “ 班级 授课 制” 的
出现 , 我们的作文教学 与生活 、 学习和社会却呈分离之态。 新课标指出 , 语文教学是大语文活动, 那么作文教学应使学生在生活中作文 , 给作文 以 生 活 的灵 性 , 且教 师要 通 过 作 文 教 学 促 进 学 生 的 发 展 , 学 习 作 文 而 在 中提高生活质量。因此 , 我们的作文教学 如果远离了学 生鲜活 的生活世
界 ,就 无 法 走 进学 生 的 内心 世 界 ,就 无 法 从 根 本 上 提 高 学 生 的 写 作 水 平 。 因此 , 动 和 发挥 学 生 主 体 性 的多 样 化 的学 习 方 式 , 唤 醒 生 活 灵 调 是
生活犹如泉源,在作文教学 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投入生 活,关注学 校、 关注家庭 、 注自然 , 关 并善于从 中发现 写作素材 , 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瞬间 , 美好 的人 物与事件 , 发现严峻现实 中尴尬 、 丑恶 、 阴暗的现象 , 从
科技信息
基础 教 育
让作文教学 唤醒生活的灵性
江 阴市 暨阳 中学 沈 志坚
[ 摘 要] 新课程改革要 求作 文教学要走生活化 的道路 , 学生在 生活 中作文, 使 并给作文以生活的灵性。而且教师要通过作 文教学促 进学生的发展 , 在学 习作 文中提 高生活质量, 学生在生活 中培养写作能力 , 让 在作 文中感受生活。 [ 关键词 ] 作文教学 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有言 :教育只有通过生 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 “
解 生 活 的能 力 , 提高 学 生 写 作 能 力 的 必要 条 件 我们 要 引导 学 生 关 注 是
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见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运用于社会生活实践。
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体验和探究创新的过程,走进生活,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体现火热的当代社会生活。
语文学科作为多门学科的基础学科,就是要寻找到一条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
因此,教学应让学生从语文课堂走向生活,从课内走向课外,拓宽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使语文教学和学习走向一个新的、更广阔的领域。
一、寻找源泉,汲取知识课堂上,老师教给了学生字词句篇,教学生感受酸甜苦辣,让学生认识了什么是动物、植物,什么是月亮和星星。
的确,课堂是学生系统摄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在这里,学生学会了写“人”字,认识了人,也将众多关于人类的知识和信息贮存于大脑。
然而,课堂上接触到的知识更多的是理论存于自己的大脑。
然而,课堂上接触到的知识更多的是理性的,没有质感的,大自然,社会生活才是丰富多彩的知识宝库。
教材中的很多课文直接来自于生活,有的课文内容还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事物,只是他们常常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教学时如能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就能帮助他们迅速地把握课文,同时帮助他们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比如教学《燕子》一课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燕子的外形、飞行特点等。
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文内容就会很容易理解。
这样既巩固了语文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深一步了解知识的内涵,这样就会进一步丰富知识的仓库,视野也就更开阔。
二、抓住契机,培养能力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是的,在语文课堂上,不仅教给他们识字写字能力,还培养他们阅读、理解、表达等各种能力,尤其是低年级,这种能力的培养更进一步得到了证实。
让生活阳光照亮语文课堂
让生活的阳光照亮语文课堂语文本身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古到今,不受时间限制;从国内到国外,不受地域约束;既有浓郁的亲情,又有纯美的风光,富于生活气息,具有时代风貌。
可以这样说,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教语文就是教生活。
那么如何将语文教学和生活相融合,营造新型的生活化小学语文课堂呢?我想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生活化语文课堂教学”要使语文学习内容更具开放性学习与生活的脱离使教学变得过于抽象、理性。
“回归生活”已越来越被教育界认可。
班级里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我们就举行设计服装广告词的活动。
先带着孩子参观我们的服装店,了解服装的款式和用途;做一做小小营业员,试着向顾客介绍自己的衣服,谈一谈价钱,在你来我往的言语交流中,孩子的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
这样的口语交际课再也不会显得沉闷。
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为语文能力的形成引入一泓不绝的活水,真正变封闭狭隘的语文为开放活泼的生活化的语文。
第二,“生活化语文课堂教学”要使语文学习越发个性化实施生活化语文课堂教学的课堂,知识、能力的应用都更加趋向个性化。
语文课可以依据教材特点,设计一些当导游、广告设计师等充满个性的活动,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实践过程中应用语文,发展智力。
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鸟岛》时,我根据班级学生智力接受水平创设了这样几个生活场景(即分层的语言训练)让学生自主选择:请你做小导游带旅客观光;请你设计富有特点富有创意的招来游客的广告语;如果老师要去这个地方旅游,你会建议我什么时候去,说说你的理由。
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了学生“个人意义”的学习,极大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说话欲望;不但对学生进行了复述课文的训练,而且有层次有深度地对学生进行了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创造语言的训练。
在老师创设的生活课堂中,学生始终兴致勃勃、全身心的投入,不光达到了学以致用,更达到了学创致用。
第三,“生活化语文课堂教学”要使体验成为真正意义的“劳力上劳心”陶行知曾说过: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
生活化:中学语文教与学的回归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学语文教学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
但中学语文课堂仍普遍存在与生活分离的现象,严重缺乏生活的乐趣。
因此,必须增强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衔接,必须还语文以“生活化”的主干道路,让语文课堂洋溢亲切感,让生活语文贴近和陶冶学生的心灵。
对此,本文拟从语文本真的角度,探究和打造生活化的语文课堂,以奠定育人的基础,激扬中学语文教育特有的灵性。
一、中学语文课堂应是回归生活的课堂(一)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生活”“生活”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①指人或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②指进行各种活动;③指生存;④指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⑤(方)指活儿。
”[1]由此可见,生活与人类在社会中的日常活动息息相关。
生活也是教育存在的根基。
这也表明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泉活水,一旦短缺生活的滋养,语文教学就变成毫无意义的空壳,语文学习必然呆板枯燥,劳而寡效。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生活包括习惯、制度、信仰、胜利和失败、休闲和工作。
[2]他提出“教育即生活”的观点[3],强调“教育是生活的需要”[4]。
英国的斯宾塞明确提出了“教育为生活准备说”,认为“教育就是指导一个人如何生活,使他获得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科学知识,为他今后的完美生活做好准备”[5]。
把语文与“生活”相互融通,在我国多有表述。
如叶圣陶认为:“国文,在学校里是基本科目中的一项,在生活上是必要工具中的一种。
”[6]吕叔湘说:“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
”[7]张志公在语文作文教学中也说道:“考虑学生日后在日常生活中、在进一步学习中、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写些什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应当养成他们什么样的能够适应各种需要的写作能力,那么在教学中就以培养这种能力为目标进行训练。
”[8]刘国正说:“语文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9]顾黄初也说:“语文教育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是‘贴近生活’。
创造生活化语文课堂论文
创造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摘要: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活水源头,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语文回归生活,使语文课堂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引导学生学好语文,让学生亲历语言的过程,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让静态的课堂联系动态的生活,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激发学生的共鸣,真正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128-0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成的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正是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走封闭的语文课堂,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场所。
而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学正在变得枯燥、单调、无趣,孩子们被困在狭隘的课堂教学的牢笼里,他们对语文的兴趣正逐步丧失。
陶行知曾有过一个恰当的比喻,说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将教育和生活关在学校大门里,如同一只鸟关在笼子里。
如何创造一片“林子”让鸟儿自由飞翔?如何让我们的孩子恢复对语文的兴趣,如何使学生真正领悟到语文的博大精深和它无处不在的魅力呢?需要我们每个语文老师从生活出发,从实际出发,变语文的小课堂为生活的大课堂,变头顶的小天空为生活的蓝天。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近生活语文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告诉我们: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找教育。
其实,如果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教材都是直接来源于生活的,有的内容甚至就是我们平日里所熟悉的事物,只是他们常常都会熟视无睹。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当地加以引导,让他们细心观察,从而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培养观察生活、品味生活的习惯,提高理解能力。
我们的课文可能是孩子非常了解的生活现象,也有可能是他们全然陌生的人或事,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感悟能力,寻找生活与语文的结合点,让学生不仅是在学教材,更是在感受生活、领悟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的大教材。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作者:陶素英来源:《速读·下旬》2014年第07期每一节课,都应是学生的一个生命历程!在这个历程里,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激励、唤醒、启迪,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新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必须还学生以自由,还学生以情感,更重要的是还学生以灵性、活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倾情展示,尽情交流,让语文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激情,充满快乐。
这样的课堂才会跃起灿烂而美丽的浪花。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呢?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动力和追求。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创设出好的情境,就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训练智能。
如教学《桂林山水》,首先创设“假想旅行”的情境把学生带入桂林,教师描述着:“到了桂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水静清绿、山奇秀险,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随即出示一张放大的课文插图,并配上轻柔的音乐《让我们荡起双桨》。
学生欣喜地看着,入情的听着,教师以导游的身份范读课文。
在这优美的情境中,学生想象悄然展开,孩子们在此美丽的情境中,沉浸在漓江山清水秀的美景中。
这样把语言的美、图画的美、与音乐的美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漓江的美,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油然而生。
所以,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二、书声琅琅,感悟语言文字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
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书声。
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
在琅琅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作品的情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
多年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书声琅琅”能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原汁原味,充满生命的律动,拥有这样的课堂是一种美的享受、令人陶醉。
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父亲的了不起”这个中心,可以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父亲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小时…… 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引领学生反复朗读,多元理解,个性体悟。
培智学校语文教学生活化
培智学校语文教学生活化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题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而在以上也提过目前我们江苏徐州的培智学校教材一直不能很好的让学生学会知识,也就是课本知识过难,同时脱离实际,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就更难理解课本上的知识。
这就要我们将语文教学回归到生活中去。
因为生活中都是学生每天要接触的东西,只讲给学生听不如让学生亲眼看到并融入进去。
我们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智障儿童,还有一部分是自闭症儿童。
让他们学课本知识显然是不适合,对于儿童天性就是会玩,玩就是他们的生活一部分,那么我校利用教育厅为我校配备的启智博士让学生在玩的同时学会比如什么是大,什么是小,什么是长,什么是短。
这样的概念。
还有部分轻度弱智的学生我们使用教材。
然而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来源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于生活的外延相等,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以课堂为起点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于生活的沟通,让学生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引导学生更好的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在教学中我校做到以下几点:观察生活虽然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毕竟我校学生不同于普小的学生,他们往往又是熟视无睹或只之甚少的,我们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他们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比如《红绿灯》这一课,课文让学生认识交通灯和人行横道。
我们的任课老师则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路口去观察交通灯和人行横道,让学生观察红灯亮时车子和行人是怎样的,绿灯亮时又是怎样的。
这样使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学习语文。
从而使他们更能认识和理解这些生活中的交通设施的用途。
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
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作者:何俊英来源:《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2013年第30期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也是传承文化的工具。
而语文学科则要让学生逐渐形成尊崇母语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系、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塑造,其目标是追求美和善,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把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放在最根本的位置,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让学生体味语文学习的快乐。
一、课堂回归,再现生活1.创设生活情境。
语文课堂教学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可以与社会生活、学生经验、学科知识等联系在一起。
因此,在课堂操作中,决不能面面俱到,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等要素,创设与生活相关的独特教学情境,统领整个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文本知识。
2.沟通生活经验。
“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为立足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文本内容,把学生从文本中引入社会生活,以致达到理解内容、深入生活、走向社会。
在讲授《荷花淀》一文时,和学生一起讨论了文章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后,让学生边听音乐边默读课文并质疑。
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特别是那些妇女形象都没有具体的名字?”这个问题提得新颖,是一个教学亮点,便脱离了原来设计好的教案,让学生一起讨论并试着为她们起名字。
片刻,有学生说水生嫂应该叫荷花,美丽而高洁;有学生说羞涩的那一位应该叫小芳,美丽又善良。
于是进一步启发他们:这些妇女最后成长为什么人了?学生恍然大悟,有学生站起来说:“就连没有名字、最没有地位、最受压迫、觉悟最低的妇女都行动起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还会远吗?”在学生意犹未尽的讨论中,伴随着阵阵掌声,铃声响起。
二、观察生活,倾情写作生活的素材非常的丰富,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学生做主,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展的书籍都可让学生广泛阅读 , 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 此外, 生活中 的万事万物也是学生学 习时不可或缺的语文资料 。广辟渠道 , 让 学生多方位地 获取语文知识 , 拓展学生 的学习内容 , 在大量 的语 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比方说 , 让学生置身于课堂外 , 亲 眼观察周边的事物 , 亲耳聆听当地的人文 , 亲身历练五彩的生活 ,
活空问中去主动求知 , 从而达到提高其语文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 教给 学生 自主的 学 习方 式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 :一个人要不 主动学会些什 “
上真正做到敢想 、 敢说 、 敢做、 敢于超越经验事实 。
么, 他就一无所获 , 不堪造就。人们可 以提供一个 物体或是其他 什么东西 , 但是人却不能提供智力 , 人必须主动掌握学习 。” 可
的 自我感受 ,必要时可以让学生选 择 自己喜欢 的方式去完成 他
们的学习 目 ,让学生以主动积极 的态度去面对学习 中的每一 标
件事 、 每—个物。
五、 注重学 法的指 导
古人云 :授人 以鱼 , 如授人 以渔 。” “ 不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 生也 说过 :教育就是 培养学生 良好 的习惯。”语文教学也不例 “
SU ZH IJl O Y U L UN FA N A
螽 坛 论
20 0 9年 1 O月( 第 1 6期 ) 总 1
学 生做主 , 让语 文课堂充满活力
廖友根
湖 南省 长沙 县梨 江 中学, 湖南 长 沙 402 119
《 语文课程标准》 明确指 出:学生是语文学习 的主人 , 文 “ 语 教学要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 良好的 自 主学习情境 , 尊重学生 的个体差异 ,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 自己的学 习方式。” 新课标一改往 日教师讲 、 学生 听, 教师问 、 学生答的传 统教学方式 , 让人感受到 了一种和谐 、 民主的学 习氛围 。只有把 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人 , 我们的语文教学 才会充满活力。
让小语课堂返璞归真、回归生活
让小语课堂返璞归真、回归生活作者:倪闱闱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93期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如何实现小语课堂的生活化呢?作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教学环境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语言生活化;教学方法生活化;体验形式生活化。
关键词:生活化策略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可是长期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
阅读,很少有学生自己的独到见解;作文,很少有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
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学生的生活经验,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回归生活。
要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关键是从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着手,那么,如何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呢?一、教学环境生活化创造生活化的课堂环境,可以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首先,学生座位的安排要有生活气息。
如有些课文需要组织学生讨论,就将桌椅排成四人小组式;有的课文需要组织学生辩论,就可以将桌椅排成“两军对垒”式;还有些课文需要组织学生做游戏、表演等,桌椅的排放就更加灵活多变了。
其次,教室环境的布置也要充满生活情趣。
另外,教室里可开辟生物角,让植物、动物伴随孩子的学习生活;设立知心信箱,让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和心理有问题的孩子能得到及时帮助……二、教学内容生活化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实施生活化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如《碧螺春》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如果仅玩味语言文字,则学生可能感受不大。
而我们盱眙铁山寺就有“雨山茶”茶场,不妨带学生到茶场亲历制茶过程,让学生带一点茶叶回家,邀友品茶。
如何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浅谈如何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摘要: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是一部活书,应该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这不活书?本人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生活语文课堂语文是一门得天独厚的的课程,因为它是“母语”,这就提供了提供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最大可能。
提供实现他们作为一个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最大可能。
听说读写本身就属于他们的生活形式,本来就是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主要渠道,因而可以将语文教学生活化,把学习中的听说读写自然而然变为学生的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一.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氛围传统的课堂环境过于强调学习的功能,忽视了温馨的乐学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对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认知等方面的培养。
而生活化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中交流,表达感情。
例如,在在教室里开辟贴近学生生活的图书角,让可爱的小动物成为学生观察.学习的好伙伴;让美丽的盆花葱茏的绿叶成为学生休息的话题;让各式的航模、车模玩具等成为学生动脑动手的实验标本,让学生在生活的情趣中学习语文。
另外,课堂还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模拟布置为“春色满园“夏日蛙鸣”“硕果累累”“雪花飞舞”等。
而此时的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到授业解惑者,而是孩子们学习的伙伴,生活的导师。
真正落实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
二.让教学内容闪烁生命活动的特质新课程教材无不紧紧贴近学生生活。
我们遵循“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原则,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学生贴近生活,联系生活。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堂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的诠释本文的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化的角度去解读文本。
(1.)走进生活,感悟文本语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的不全面,甚至出现一些偏差。
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的或者是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是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教学时应指道学生去留心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语文(心得)之语文课堂呼唤生活的回归
语文(心得)之语文课堂呼唤生活的回归语文论文之语文课堂召唤生活的回归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局限于颈部以上的只有学问存在而无人存在的活动,而我们想建构一种接通同学情感生活领域、布满儿童情趣的生活化课堂。
在这种课堂上,师生是沟通者、合,老师以乐观的对象性情感和自我体验感染同学,鼓舞同学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给他无拘无束制造探究的天地,给他们以家的亲切感与归属感;课堂成为同学生活的一部分,同学在生活中更好地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因此语文课堂召唤生活的回归。
一、课文内容的生活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颜色、形象、声音来思维的。
”老师的首要任务是为同学学习语文制造和供应详细生动、可借联想的学习背景,使同学已有的生活阅历和课文内容形成相像和谐的振动,让同学主动感知体验,进展同学的多元智能。
《云房子》是一则具有极强的情趣性的童话故事,教学时我把整篇课文内容外化为活动的生活背景——在教室的前后黑板画上蓝天、白云,为每一位同学预备一张小鸟头贴;让全班的同学一起做一下小鸟跟妈妈飞上蓝天观察这么美的天空你们想说什么,想做什么?接着让小鸟(同学)用白云(棉花)造一下云房子,最终相互介绍自己造的云房子,邀请别的小鸟(同学)到自己的云房子里去做客玩耍……这样把整篇文章内容活化为生活情境,感染同学进入角色(小鸟)体验他们的欢乐;此时同学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既是教材更是生活。
同学在这个特定的生活场景里达到忘我的境界,真真实切感受到了云房子的好玩,并自觉地学习书上的语言把自己造的云房子介绍得更好玩。
围围着教材,师生沉醉在一个布满情感、言语沟通的“场”中。
二、语言训练的生活化阅读是一种简单的智力活动,要奇妙创设语文的各种双向互动的实践活动,让同学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直接的说话内容,让他们的思维感官始终处于一种是我自己要学要说的活泼状态。
闻名特级老师于永正有许多语言训练都是奇妙孕育于生活场景之间的,最为闻名的就是古诗《草》的听说读的训练。
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作者:姜丽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17期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有活力的语文教学应该扎根于生活的土壤。
教师应注重语文阅读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课堂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引起共鸣,并真正受到启迪,也才能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教学因生活而精彩。
一、优化教学关系,让学生投入生活现代生活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真正成为生活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发展,首先决定于教学关系。
提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的前提是“六带进”:将微笑带进课堂;将尊重带进课堂;将宽容带进课堂;将民主带进课堂;将探究带进课堂;将合作带进课堂。
1.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会主动和学生交朋友,充分相信他们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潜能和积极性;要学会宽容一些有缺点、错误的孩子,善于与他们交朋友;要深入孩子的心灵,感悟和学生交往的乐趣。
教师在课堂上,要把自己当做孩子中的一员,和学生共同讨论、实践、操练,形成师生都认同的观念;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并虚心地接受学生提出的一些富有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的见解,实事求是地分析教材本身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教师应通过这些切实可行的教学环节,促进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建立。
2.有交流协作的生生关系。
学生间良好的合作与交流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环节,而这种关系的形成又十分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与协调。
首先,要善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相互传递和交流信息。
其次,要注意引导大家从小就懂得关心他人,学会在学习、思维、实践中体会和理解别人、尊重和欣赏别人。
这样有利于学生间相互协作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将直接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产生积极影响,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课堂就是生活,从而投入到课堂生活中去。
二、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起学生的语文学习,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不少学生与同学争论时,不放过对方语言中的一丝破绽,课上发言却往往说不到重点。
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转)学生在校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上度过的, 我们的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也主要是在这短短的40分钟内完成的。
因而“,上课”成了学生主要的学习生活方式。
而当今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无效教学”和“低效教学”常常伴随着这些朝气蓬勃的孩子。
我们应将有效教学作为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期望和底线要求。
那么, 有效教学该从何处下手呢?一、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 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 就看你能不能点燃火药。
”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知识火药的导火索。
心理学家詹姆士也曾用实验证明: 通过激发兴趣, 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强三到四倍。
因此在课堂上充分采用各种手段, 激发学生积极性,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课题入手, 开端引趣。
上课一开始以趣导入, 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导入, 开始设疑, 把课堂教学当作是一项探索活动, 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欲望, 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因此, 要提高课堂实效必须重视开端的趣味性。
2.巧妙切入, 唤醒情趣。
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求新求奇。
语文教学要主则详, 次则略, 不可平均用力。
教师必须做到“任他千瓢水, 我只取一瓢”。
即抓住课文的重点, 牵动一隅而提挈全篇, 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巧用电教媒体, 提高课堂效率在语文教学中, 恰如其分地运用电教媒体, 发挥其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 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1.运用媒体,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案例】《庐山的云雾》一文的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这部分内容比较深奥, 学生难以理解。
在深入品悟语言文字后, 我运用媒体将庐山云雾的特点清楚地展示给学生, 并配以文字说明和图片讲解, 使声音和图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活动的画面, 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再让学生深入思考, 组织语言, 这样学生就能轻松地表达出云雾的成因和形成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归生活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性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写在前面》,把学习语文比作是一次旅行,走进“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人生、社会、自然......”包含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语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这就决定了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里完成的,课内学到的知识要到课外的活动中去理解、消化,并形成能力;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语言实践活动,都是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活动以综合的形式遍及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因而生活即是学习语文的综合性大课堂,是语文学习永不干涸的源头。
然而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
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从而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最终提高语文素养呢?笔者以为:只有回归生活,构建开放性的语文大课堂,才能让语文教学充满灵性和活力。
灵性,即智慧。
灵性作用于人的突出特点是:情智活跃,应对机敏,充满活力,善于创新。
在语文学习中,灵性表现在对语言、文章、文学的灵敏反应,新颖而深刻的理解,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创新表现和精神状态,具有个体生命生动独特的表达方式。
基于这一特点,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走近作者的生活,知人论世
“知人”,就是研究、了解和理解作品的作者,既包括他的生活经历、政治遭遇、思想倾向,甚至家世、交游等,也包括他的创作个性、文学修养、审美情趣,甚至师承、流派等。
只有这样,才能算得上“知”其“全人”。
作为创作主体的“人”——作者,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规定着创作的客体——作品,因此,阅读分析作品,对作者其人其事的研究了解是不可或缺的。
读杜甫诗作时,应了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强盛逐渐走向衰败的时期,诗人陷身安禄山叛军铁蹄践踏下的长安,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经受了国破家散的痛苦,因此才有了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深重叹息,才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愤感慨。
读苏轼词作时,应知道苏东坡平生经历的命运打击与政治风浪,及其乐观坚韧的禀性,所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这样才能充分体味他经常表现在诗词中的那一分性情与学养,才能领会得他“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深邃哲思。
别林斯基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痛苦和幸福的根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代表。
”
“论世”,实际上是要研究作品与它产生的时代的关系。
这个时代包括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的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与特定时代的
社会生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世”,指时代,包括经济状况、政治制度、文化思潮、社会面貌、学术风气、风俗习惯等,我们在文本阅读、课文教学时要注意作品的“世”,以便更全面准确的理解。
如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会对课文产生种种疑惑:课文描写是人间还是仙境?仙境般的桃花源真的存在吗?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只要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产生的“世”,即东晋末年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社会生活,学生就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悟性,思路变得灵活敏捷,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课堂引进现实生活事例,给课堂注入鲜活的气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要提高感悟能力,生活的积累很重要。
笔者经常鼓励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实践,扩大自己的生活视野,在语文学习中紧密联系生活,用生活的活水帮助理解,促进感悟。
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借鉴别人和作者的生活经验,质疑问难,提出问题,深入研究课文,学生可以独处幽室,突发奇思怪想;也可以是小组讨论,交流想法,互相切磋,互相补充。
不管是个体还是群体,有两点关键性的原则:一是探究必须是学生自主的,即教学活动中学生自觉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更要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要独立,结论更要独立”,从而不断地获取语文新知识,丰富人文素养,使语文能力不断提高。
二是探究式学习虽永远与质疑相拌,但这问题决不能是学生为完成活动任务而提出的虚假“问题”,更不能是为了热闹课堂气氛而由教师设置的“亮点”,或是为了使课堂教学引人入胜而故意行兵布疑的“又一村”。
这问题应该是学生自我走向学习目标的过程中,遇障碍,遇坎坷,欲求化解又不得,而挠耳,而呼唤,而求援的真实问题。
因生活而生,问题因生活而解。
当问题难以解决的时候,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求助于书籍,求助于社会,求助于信息时代的各种媒体,其中包括网络。
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开放了,从课内走向了课外。
语文教学要在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情感投入方面狠下功夫,而不是在追求标准答案上费尽心思。
语文作为母语,与学习者的生活自始至终有相依共存的联系,每个学习者都有课堂之外的语文习得和语文生活以及相应的与语文相关的切身体验,这一特点正是其他学科难以企及而语文教学可资利用的优势。
语文教学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就如“半亩方塘”引入“源头活水”,课堂由此生趣盎然。
也只有充满生趣的课堂,才有学生情感、心智的积极投注;只有当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心灵接通,才会产生智慧的火花。
三、生活,学生创作之源
回归生活,努力使作文过程成为学生到生活中求真、养善、立美的过程。
脱离生活的作文教学对学生成长是有害的,它割裂了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也隔膜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情,钝化了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思维“触角”。
教育家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而昼夜不息”。
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热爱生活,深入生活。
引导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情,使学生变无心为有心,养成观察、分析事物的习惯。
教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为学生创设认识自然、接触社会的机会,并在生活中有所指导,使他们有目的地观察,
获得更多的感性材料,作文时,表达上才能左右逢源,信手拈来,而不会无话可说,无事可写。
其次,语文学习不能局限在课堂上,而应该树立大语文观,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如让学生自己进行选题采访、社会调查、制作手抄报、出黑版报等活动,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学生身体力行,用心去思索,辨别真假美丑,发现和体验真善美,感悟人生真谛,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这样一来,学生作文时,他们的笔端才会流淌出有灵性和活力的欢歌。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在生活这一汪清泉的滋润下,学生识别真善美的能力、感悟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成长。
语文课堂才能充满飞扬的灵性和鲜活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