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解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解剖常用名词
1.骺线 epiphyseal line:分隔骨干和骺的骺软骨在成年后骨化,使骨干与骺融为一体,其间遗留的痕迹。
2.椎间盘 intervertebral disc:为连结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由互相移行的内、外两部分构成。外部为纤维软骨环,坚韧而富有弹性;内部为髓核,为白色而富有弹性的胶状物,既坚韧又富有弹性,具有“弹性垫”样缓冲作用,并允许脊柱作各个方向的运动。
3.椎间孔 intervertebral foramina:为相邻椎骨的上、下椎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4.胸骨角 sternal angle:为胸骨柄与胸骨体相接处形成向前微凸骨性结构。第2肋软骨连于胸骨角的两侧,是计数肋骨的重要标志。
5.骨盆界线 linea terminalis pelvis:骨盆的界线由骶岬、两侧的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和耻骨联合上缘共同围成,将骨盆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
6.咽峡 isthmus of fauces:由腭垂、腭帆后缘、两侧的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的由口腔通向咽部的狭窄通道,称咽峡。
7.咽淋巴环 tonsillar ring:位于咽上部,即咽的入口处。由咽后壁上部的咽扁桃体、两侧的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及前下方的舌扁桃体组成,几乎围成一环,是消化道及呼吸道的第一道防线,有重要的防御和保护作用。外来异物从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人体,首先刺激这些淋巴器官,引起免疫反应。
8.麦氏点(McBurney point):为脐与右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的交点,为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
9.肝胰壶腹 ampulla hepatopancreatica:胆总管与胰管于十二指肠降部的后内侧壁中汇合、略膨大所形成结构称肝胰壶腹。为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通道,在肝胰壶腹周围有肝胰壶腹括约肌包绕,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10.回盲瓣 ileocolic valve:为回盲口肠壁内的环行肌增厚,并覆以粘膜而形成上、下两片半月形的皱襞称回盲瓣,此瓣的作用为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地流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消化吸收,并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回小肠。
11.齿状线 dentate line:又称肛皮线,跨越肛柱下端,连结每个肛瓣边缘,构成一锯齿状的环形线,称齿状线。线上为粘膜,线下为皮肤。肛皮线为内、外胚层的分界线,故齿状线上、下的血液供应、静脉回流、神经支配等均不相同。
12.咽隐窝 pharyngeal recess:位于鼻咽部的外侧壁上,为咽鼓管圆枕后方与咽后壁之间的凹陷,称咽隐窝,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
13.弹性圆锥 conus elasticus:又称环声膜,为圆锥形的弹性纤维膜,张于环状软骨上
缘、甲状软骨前角后面和杓状软骨声带突之间,其
上缘游离,称声韧带;前缘增厚,称环甲
正中韧带。
14声带 vocal fold:由声韧带、声带肌及其表面所复盖的喉粘膜一起称为声带。
15.喉室 ventricle of larynx:为喉中间腔在两侧声襞与前庭襞之间向外突出所形成的裂隙,称喉室。
16.声门裂 fissure of glottis:两侧声襞及杓状软骨底和声带突之间的裂隙,其前2/3称膜间部,后1/3称软骨间部。
17.声门下腔 infraglottic cavity (喉下腔):为声襞与环状软骨下缘之间的部位。声门下腔粘膜下组织+分疏松,炎症时极易发生水肿,梗塞喉腔造成窒息死亡。
18.气管隆嵴 carina of trachea:气管权内面有一向上凸的半月形的纵嵴称气管隆嵴,偏向左侧,是气管镜检查时定位左、右主支气管口和起始部的标志。
19.胸膜腔 pleural cavity:位于肺的周围,是脏胸膜与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转折、移行,形成密闭的潜在性的腔隙,叫胸膜腔。内有少量的浆液,呈负压。
20.肺门 hilum of lung:在肺纵隔面中部凹陷处有支气管、血管、神经和淋巴管等进出肺部,称肺门。
21.支气管肺段 bronchopulmonary segment: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分支分布区的全部肺组织形成一个尖向肺门,底朝向肺表面的锥形结构,称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
22.肋隔隐窝 costodiaphragmatic recess:由肋胸膜与膈胸膜返折形成,左右各一,是人体直立时胸膜腔位置最低的部位。
23.纵隔 mediastinum:为左、右两侧纵隔胸膜之间全部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其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胸段脊柱,上为胸廓上口,下至膈。通常以胸骨角至第四胸椎体的下缘平面将纵隔分为上、下两部,下部又可以心包的前、后缘为界分为前、中和后纵隔。
24.精索 spermatic cord:起于腹股沟管的腹环,穿经腹股沟管,出皮下环,延至睾丸上端的圆索状结构。其内主要有输精管、睾丸动脉及静脉、输精管血管、神经、淋巴管和腹膜鞘突的残余等。自皮下环至睾丸上端,精索有三层被膜,从内向外分别为精索内筋膜、提睾肌和精索外筋膜。
25.阴道穹 fornix of vagina:指子宫颈与阴道壁共同围成的一环状凹陷。分阴道前、后穹和两侧穹。其中后穹最深,并紧邻直肠子宫陷凹,临床上女性腹膜腔内出血(如子宫外孕)积脓,可进行后穹穿刺抽取腹膜腔内的积液检查或切开引流。
26.膀胱三角 trigone of bladder:在膀胱底内面,由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粘膜光滑而无皱襞,称为膀胱三角。此区由于缺少粘膜下层,无论膀胱在充盈或空虚时都保持平滑状态。是膀胱结核、肿瘤的好发的部位。
27.盆膈 pelvic diaphragm:由盆膈上、下筋
膜及其间的肛提肌和尾骨肌共同组成,封闭大部分小骨盆下口,中央有直肠通过
,对承托盆腔脏器具有重要作用。
28.狭义会阴 perineum:指肛门与外生殖器之间狭小区域的软组织。分娩时此区承受压力较大,易发生撕裂,因此,助产时应注意保护此区。
29.腹膜腔 peritoneal cavity:脏腹膜与壁腹膜相互延续、移行而共同围成的不规则的潜在性腔隙,称为腹膜腔,内有少量浆液。在男性为一封闭的腔隙,而女性则通过生殖管道间接与外界相通。
30.颈动脉窦 carotid sinus:指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部的膨大部分,为压力感受器,可感受血压的变化,反射性地进行血压调节。
31.颈动脉小球 carotid glomus:又名颈动脉体,为颈总动脉分叉处后内方一扁圆形小体,为化学感受器,能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和氢离子浓度的变化,可反射性地进行调节(如呼吸深度、频率改变等)
32.卵圆窝 fossa ovalis:为心脏房间隔右侧中下部一卵圆形浅凹陷,是胚胎时期卵圆孔闭锁后的遗迹。此处薄弱,是房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
33.动脉韧带 arterial ligament:指连于主动脉弓的下方和肺动脉干分叉处稍左侧之间的纤维结缔组织索,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的遗迹。
34.窦房结 sinuatrial node:位于上腔静脉和与右心房交界处心外膜深面,成长梭形或半月形,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
35.乳糜池 cisterna chyli:位于第1腰椎前方的囊状膨大,由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合而成,为胸导管的起始部。由于肠干中含有自胃肠道吸收来的脂类,呈乳白色,故称此结构为乳糜池。
36.胸导管 thoracic duct:是全身最大的淋巴管,平第12胸椎下缘起自乳糜池,沿脊柱上行,最后注入左静脉角。收集肠干和左、右腰干及左锁骨下干、左支气管纵隔干和左颈干的淋巴,即身体3/4的淋巴。
37.角膜 cornea:为眼球壁外膜的前1/6部分,无色透明,无血管和淋巴管,但内含丰富的神经末梢。具有屈光作用。
38.瞳孔 pupil:是位于虹膜中央的圆孔,其大小随外界光线强弱而改变(瞳孔括约肌和瞳孔开大肌),以调节进入眼的光。瞳孔还是眼前、后房间的通道。
39.视神经盘 optic disc:在视网膜后部内面可见一圆盘状隆起,称视神经盘,是由节细胞的中枢突汇集而成。此处视网膜无感光细胞,故称盲点。
40.黄斑 macula lutea:在视神经盘的颞侧稍下方约3.5mm(或两个视神经盘的距离)有一黄色区域称黄斑,其中央有一陷凹称中央凹,是感光最敏锐的部位。
41.咽鼓管 auditory tube:为连通鼓室和鼻咽的的管道,分骨部和软骨部。使鼓室和外界的大气压
相等,幼儿咽鼓管较成人短、平、宽,故咽部感染易沿咽鼓管侵入鼓室。
42.反射弧 reflex arc;reflexes arc:为神经调节的形
态学基础,其组成包括以下五个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在上述五个环节中任何—个部分遭到损伤,均可使反射活动消失。
43.锥体交叉 decussation of pyramid:由大脑皮质发出的皮质脊髓束,在延髓锥体下端大部分纤维越过中线左、右交叉而形成。
44.神经节 ganglion:在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细胞胞体聚集的部位称神经节。包括感觉神经节和内脏运动神经节
45.神经核 nucleus:中枢神经系统中,除皮质以外,神经细胞胞体聚集形成的团或块称神经核。
46.小脑扁桃体 tonsil of cerebellum:为小脑半球前内侧下面的一对突起结构,紧邻延髓和枕骨大孔的两侧,当颅内压增高时,该结构有可能被挤压入枕骨大孔,形成枕骨大孔疝(或小脑扁桃体疝),压迫延髓,危及生命。
47.基底核 basal nuclei:基底神经核为大脑半球白质内的灰质核团,因靠近脑底部而得名,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分为外侧部的壳和内侧部的苍白球)、屏状核和杏仁(体)核。
48.内囊 internal capsule:为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的白质板,由联系同侧大脑皮质与皮质下各级中枢间的上下行往返纤维所组成。在水平切面上呈向外开放的“V”字形,可分为前肢(脚)、膝部和后肢(脚)三部分,其中前肢位于尾状核头与豆状核之间;膝部位于尾状核头、背侧丘脑和豆状核之间;后肢位于背侧丘脑和豆状核之间。
49.大脑动脉环 circle of Willis:位于脑底下方,由前交通动脉,左、右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末段、后交通动脉和大脑后动脉所形成的一个环绕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的动脉环。此动脉环使两侧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之间的侧支循环得以建立,为维持脑血供的一种代偿的潜在装置。
50.硬膜外腔 epidural space:为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的潜在性间隙,略呈负压,有脊神经根通过。临床上进行硬膜外麻醉,就是将药物注入此间隙,以阻滞脊神经根内的神经传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