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记忆的应用综述
内隐记忆总体概述
![内隐记忆总体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738f7af5fab069dc502201f5.png)
一、内隐记忆概念的提出和确定
二、内隐记忆的理论解释 三、内隐记忆的研究领域 四、内隐记忆的测量方法
一、内隐记忆概念的提出和确定 (一)什么是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概念的提出有赖于实验室中关于间接记 忆测验的大量经验证据。
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对内隐记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 来理解:
1、从现象上看,内隐记忆是被试在操作某任务时,不 经有意识地回忆而存贮在大脑中的信息却会在操作中自 动起作用的现象。 2、从研究模式看,内隐记忆是启动效应的一种。
二、内隐记忆的理论解释
1、多重记忆系统说
多重记忆系统说的核心是认为记忆的实验性分离 现象反映了记忆系统存在着不同的子系统。内隐 记忆和外显记忆现象分别代表了记忆的两种不同 的子系统。
图尔温提出启动效应
神经心理学家在另一个研究层次上提出了多重记 忆说
斯夸尔对健忘病人的研究
2、加工说 罗迪格提出传输适当认知程序的观点,认为外显 记忆测验要求概念驱动过程,而内隐记忆测验要 求材料驱动过程。 布拉克斯顿设计了一组构思新颖的实验,发现实 验性分离现象有规律地依赖于加工方式,支持了 加工说。
3、从测量上看,内隐记忆是另一类记忆任务,这类任务 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去回忆所学习的内容,而是要求被 试去完成某项操作,在被试的操作中反映出其所学内容 的作用。 4、在心理学研究理论上看,研究者在对记忆的实验性分 离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一种理论假设------多重记忆 说,推测记忆系统可划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这两个 在机能上的相对独立的记忆系统。 内隐记忆,即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的 影响。由于这种记忆对行为的影响是自动发生的,个体 无法意识到,因此又可称为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
(二)近期发展起来的内隐测验 1、熟悉的非言语信息的内隐测验 2、新异非言语信息的内隐测验
内隐记忆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
![内隐记忆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e9db9e2172ded630b1cb666.png)
内隐记忆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李瑞星 2111208024一、引言: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环节,学习者掌握词汇量的多少也成为衡量语言能力的一个指标,决定了语言学习者的外语水平。
因此尽可能的掌握多一点的词汇,成为每个英语学习者努力的目标。
但是,词汇的记忆却一直没有一个好的方法,―费时低效‖成为学习者最头疼的问题。
内隐记忆的提出对探讨人类无意识记作用下的记忆现象、揭示人类记忆本质提供了全新的视野。
同时也为英语词汇的学习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本文在介绍了内隐记忆的含义、特点、及围绕其特点从内隐记忆与词汇输入量、保持量、遗忘量的关系出发,阐述了内隐记忆有利于学习者记忆大量的英语词汇,进而提出内隐记忆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启示。
二、内隐记忆的含义内隐记忆 (im plicit m em ory)是指人们不能回忆其本身却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 (R oediger,1993 )。
其操作定义:是指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或外显回忆的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信息的无意识提取 (G raf & Schacter,1985)。
此后内隐记忆逐渐成为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内隐记忆的发现起源于神经心理学对健忘症患者启动效应的研究,所以人们常把内隐记忆和启动效应作为同等概念使用[1]。
格拉夫(Graf)和沙克特(Schacter)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给予的定义中认为:“在任务的成绩需要有意识地回想已有经验时,表现的是外显记忆……在没有有意回想情况下,任务的成绩也能有所增进表现则是内隐记忆”[2]。
1将内隐记忆从外显记忆中分离出来是当代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突破。
记忆力的强弱是通过对已存储信息的顺利提取而表现出来的。
而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差别就体现在记忆阶段中对信息的提取中。
内隐记忆在信息编码、存储、提取阶段都是无意识的,而外显记忆虽在信息编码、存储阶段可以是无意识的,但其在提取阶段必须是有意识的。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ec573445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a8.png)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第一篇:内隐记忆研究综述内隐记忆研究综述摘要:近年来,内隐记忆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概述了内隐记忆研究中两种主要的实验研究范式:任务分离范式和加工分离范式。
同时,归纳与评价了四种主要的内隐记忆模型:阈限说、激活扩散理论、多重记忆系统理论和迁移恰当加工理论最后提出了四点内隐记忆研究对于教学的启发。
关键词:内隐记忆任务分离加工分离内隐记忆1985年Graf和Schater利用记忆测验,以能否有意识回忆为标准,正式提出“内隐记忆”一词。
而 1924年心理学家 William McDougall在“Outline of psychology”中最早使用“内隐的”(implicit)和“外显的”(explicit)这对术语来描述不同记忆形式。
只是在当时并未引起记忆研究者们的足够重视,也未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1]。
1968年,英国神经心理学研究人员 Warrington和 Weiskrantz在对遗忘症患者启动效应的研究中就发现了“内隐记忆”的现象:他们用 Korsakoff综合症和额叶切除后的患者作为健忘症被试,以无脑损伤病人作为对照组,发现健忘组被试不能有意识地提取已学过的单词,但仍然保存着关于这些单词的记忆痕迹,这些单词的痕迹可用补笔等测验间接测出。
这就激发了人们对正常被试无意识的,无察觉的记忆现象的研究兴趣,并找到了理解人类记忆本质的全新途径。
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是指人们不能回忆其本身但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Roediger,1993)。
其操作定义是,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或外显的回忆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的信息的无意识提取(Graf, Schacter,1985)[2]。
启发1.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1.1任务分离范式任务分离范式是由心理学家Tulving(1983年)提出来。
他是指在内隐记忆研究中,通过改变测验指导语,造成两种记忆任务(间接测验与直接测验),再通过考察两种记忆测验成绩间的关系来确定是否出现加工过程的分离。
试述内隐记忆及其应用
![试述内隐记忆及其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42d8851a52d380eb62946dbe.png)
2 内隐记忆 的智力特点 . 内隐记忆并非完全独立于 I ( Q 很可能是 由于造 成I Q低下的原因多种多样 , 其中或者包括较严重的 与内隐记忆有关 的脑损伤 )但较之于外显记忆 , , 内 隐记忆和 I Q的关系实在不算密切 。 J
3 内隐记忆 的效果 和保 持 、 . 遗忘 的特点 内 隐记 忆在 时 间历 程 中是存 在 遗 忘 的 , 遗忘 程
一
、
内 隐记 忆 的概念 及 其特点
似乎始终保持稳定 。内隐记忆不 存在 明显 的年 J
龄特 点 , 而外显 记忆 随年 龄变化 较大 , 其发 展 曲线呈
( ) 一 内隐记 忆的概 念
内隐记忆是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 回忆的条件 下, 个体的过去经验对 当前任务 自动产生影响的现 象, 因为 内隐记 忆 是在 研 究 精 神病 患者 的启 动效 应 中发现的, 所以人们 常把 内隐记忆 和启动效应作 为 同等概念使用。内隐记忆是指人们不能 回忆其本身 却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内隐记忆的
试 述 内隐 记 忆 及 其 应 用
杨 晴
( 商丘师范学 院 教育科学学 院 , 河南 商丘 4 6 0 ) 7 0 0
摘 要: 2 0世 纪 8 0年代 Sh ce 和 C a 首次提 出了 内隐记 忆这 一概 念 , c at r rf L 内隐记 忆逐 渐成 为认 知
心理 学 中记忆研 究的热 点 问题 。近 年 来 , 心理 学家通过 内隐记 忆与 外显 记 忆 的对 比研 究探 讨 了 内
著 的人 群差异 和 年 龄差 异 。在外 显 记 忆 中 , 随着 刺 激呈 现 时 间的延 长 , 接 测验 成 绩 提 高 。 而在 内隐 直
置特点对知觉性 内隐记忆影 响很小 , 而对外显记忆 却很大等。知觉性 内隐记忆还有个体差 异不显著 性、 生物适应性的特点 , 在大脑机制上具有顽强的抗
内隐记忆在记忆康复中的应用
![内隐记忆在记忆康复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6e2228aff524ccbff1218446.png)
域近似 。②细 菌在 天然牙周 围的聚集 会加大种植 体被牙周 致病 菌感染 的可 能性 。张筱薇 等研 究表 明 ,随着 时间 的延长 ,具 有牙周 病史 的
患者 的种植体 周围炎的 风险增加 。早 先有牙周病 历史的种 植体植入 区 域 内普遍 有牙 周病 原体 量的 增加 。这表 明 ,在 长期的胎 力作用 下 ,
[】 张 筱薇 , 强, 立伟 . 修 复 后 牙周 菌群 在 不 同 时期 变 化 的 4 张 周 种植 定量 研 究[ . J 中国微 生态 学杂 志 。 0 年,06, 759 】 2 8 2 () 7 —7 . 0 5 [】 任 贤 云, 辉, . 工 种植 义 齿 失败 原 因的探 讨 [ .1 材 5 肖旭 施琥 人 J 1腔 ]2 料器 械 杂志 , 9 , 2: —1 1 9 () 09 . 9 8 9 [] 宿 玉成 . 代 口腔种 植学 【 . 京 : 民卫 生 出社, 0 : 334 6 现 M】 北 人 2 43 —8 . 0 8 [】 康 博, 吕华 , 钊 , 丽娥 . 性 局 限型 牙 周 炎患 者 牙 种植 修 7 郭 陈健 林 慢
t ̄a d etl l t J_P r d n l 9 97 () 3 ・ 3 .  ̄ ' e n a s ] ei o t , 9 , 2 : 11 8 t d ai mp n [ J o o 1 0 1
率 。 宿玉 成 认为 ,在 牙 列 缺损 的患者 口腔 中 ,维持 天然 牙 牙周 的 微 生物 群 ,就 可 以保 存 与种植 体 周 围组织健 康有 关 的微 生物 群的 稳 定 。如 果余 留牙 有牙 周 炎 ,应进行 恰 当 的设 计和 治疗 ,消 除病 因 ,
浅析内隐记忆及其应用1
![浅析内隐记忆及其应用1](https://img.taocdn.com/s3/m/a2f311cada38376baf1fae9f.png)
浅析内隐记忆及其应用摘要自从Graf和Schacter于1985年提出内隐记忆这一概念以来,内隐记忆已逐渐成为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试从内隐记忆概述到主要研究方法及基本理论,应用研究领域等方面回顾了内隐记忆研究的历程,展望内隐记忆研究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内隐记忆 ,特点 ,研究方法1985年Graf和Schater利用记忆测验,以能否有意识回忆为标准,正式提出“内隐记忆”一词。
而1924年心理学家William McDougall在“Outline of psychology”中最早使用“内隐的”和“外显的”这对术语来描述不同记忆形式。
只是在当时并未引起记忆研究者们的足够重视,也未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1】。
1968年,英国神经心理学研究人员Warrington和Weiskrantz在对遗忘症患者启动效应的研究中就发现了“内隐记忆”的现象:他们用Korsakoff综合症和额叶切除后的患者作为健忘症被试,以无脑损伤病人作为对照组,发现健忘组被试不能有意识地提取已学过的单词,但仍然保存着关于这些单词的记忆痕迹,这些单词的痕迹可用补笔等测验间接测出。
这就激发了人们对正常被试无意识的,无察觉的记忆现象的研究兴趣,并找到了理解人类记忆本质的全新途径。
一、内隐记忆的概述(一)内隐记忆概念内隐记忆是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个体的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的现象,因为内隐记忆是在研究精神病患者的启动效应中发现的,所以人们常把内隐记忆和启动效应作为同等概念使用。
内隐记忆是指人们不能回忆其本身却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
内隐记忆的操作是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或外显的回忆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的信息的无意识提取【2】。
(二)内隐记忆特点对内隐记忆特点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在与外显记忆比较研究中显示出来。
与外现记忆相比,内隐记忆具有许多鲜明的特点。
1.内隐记忆的发展特点当前内隐记忆发展性特征研究主要从以年龄作为自变量的间接和直接测验的实验性分离研究中进行,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内隐记忆与婴儿的记忆是否是同一种性质的记忆;内隐和外显记忆是否遵循不同的发展时间表。
内隐记忆的文献综述
![内隐记忆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6ba06608f12d2af90242e660.png)
内隐记忆的文献综述研究目的:从内隐记忆入手,对国内外关于内隐记忆的研究进行综述,重点阐明关于内隐记忆研究的实验结果,探讨内隐记忆与学生学习的关系,并试图根据内隐记忆的特点提出能够针对学生记忆不足方面的行之有效的对策。
研究假设:如果对内隐记忆运转机制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了解和研究,那么对学生的记忆以及教师的教学有什么启发?研究价值:1.朱洁和郭兆明在《学习优良与不良中学生记忆特点的比较研究中》指出学习优良和不良中学生的内隐记忆无差异,学习优良中学生外显记忆优于学习不良中学生。
提高学习不良学生的学习成绩应从外显记忆着手,同时兼顾内隐记忆的作用。
邢强和黄俐则认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对问题解决具有相同的作用(问题解决中的内隐记忆效应)。
不少学者认为内隐记忆与情绪、认知风格等都有密切联系。
如曾晓青等人在《场独立——场依存型认知风格与内隐、外显记忆关系的实验研究》中提出场依存性个体的外显记忆好于场独立型个体,场独立型个体的自动提取成绩高于场依存型个体的成绩,场独立型个体的内隐记忆好于场依存型个体。
郭立平和杨治良的研究表明,内隐记忆水平随年龄的变化不大而外显记忆水平在12岁左右达到高峰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均不具有性别差异。
也有研究认为当考试难度比较大时,学生的内隐记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学科学习中,根据内隐记忆的特点,人们在外语学习和语文学习中倡导使用暗示教学法,特别在语文教学中要强调“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对于品德教育要遵循暗示性、非强制性、广泛性和愉悦性,并注重开发潜在课程。
在体育教学中,根据Magal 曾采用Pew 的轨迹追踪任务设计了一个2* 2 双因素实验研究表明, 人不仅能够内隐地获得复杂的技能, 而且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 内隐学习将比外显学习更有利于技能的获得。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突破传统的注重外显记忆的教学。
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学生的启发、引导、指导、释疑等方面。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创造的和谐、愉快、宽松的教学氛围中,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积极性和创造性。
内隐记忆的研究综述
![内隐记忆的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4a1a54a2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99.png)
内隐记忆的研究综述内隐记忆是指无意识地获取和使用过去知识和经验的能力。
与显性记忆相比,内隐记忆是一个不受意识控制和自觉回忆影响的记忆系统。
内隐记忆广泛存在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各种行为和表现方式展示出来。
本综述将概述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类型和应用领域。
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间接测试和任务特征寻找。
间接测试是通过测量参与者的反应时间、错误率等来判断内隐记忆,例如显示-隐藏词汇测试和隐含联想测试等;任务特征寻找则是通过识别参与者在任务中未自觉使用的知识和策略来研究内隐记忆,例如序列学习任务和镜像阅读任务等。
内隐记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过程性记忆、条件反射、情绪联想和心理伴侣效应等。
过程性记忆是一种基于习惯和技能的内隐记忆,例如骑自行车、打字等;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自动响应,例如贝利实验;情绪联想是指情绪状态对信息加工和记忆的影响,例如心情好时更容易记住积极的事情;心理伴侣效应是指在判断配对物体时,配对的相关物体会比无关物体被更快地辨认出来。
内隐记忆的研究还包括一些应用领域,例如临床医学、教育和广告等。
在临床医学中,内隐记忆研究可应用于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疼痛管理和运动康复等;在教育中,内隐记忆研究可应用于教学方法和评估工具的优化;在广告领域,内隐记忆研究可应用于广告效果评估和消费者行为研究。
尽管内隐记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争议。
首先,内隐记忆仍然缺乏一个明确定义和操作性的测量标准。
其次,内隐记忆的神经基础和机制仍然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神经影像学研究来揭示。
此外,内隐记忆的伦理问题也需要注意,例如潜意识的操控和潜在的道德影响。
总体而言,内隐记忆是一个重要的记忆系统,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内隐记忆的各个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记忆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内隐记忆应用
![内隐记忆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5c6252d192e45361066f5f4.png)
教育教学领域
一些研究者开始着手就把内隐记忆和内隐 学习结合起来在各科教学中进行实验。 在各课的教育教学中,都有可能使用暗示 教学法。它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符合 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原理的教学方法。指 主要利用暗示手段,激发学生心理潜能, 是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它是一种
外显与内隐交织的两种活动,当这两种活 动处于最和谐的状态的时候,是人们掌握 运动技能和知识最有效的时刻 。 英语语文的学习需要语感的培养。语感是 通过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获得的,学识获 得无感的过程是自动的,即不需要有意识 的去发现语言结构的规则却能在言语行为 的实践中正确的使用它,语感获得后在以 后的言语活动推广中能收到相等或更好的
林树、张一中、涂勇:采用加工分离程序, 就不同性别广告代言人条件下,不同性别 受众对其代言品牌的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化 加工进行实验探讨。表明男性代言人条件 下,男性受众对其所代言品牌的自动化加 工水平显著高于女性被试;女性代言人条 件下,结果相反。但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 代言人,不同性别受众对品牌的控制性加 工无明显差异。 其他广告和消费领域研究中出现的阈下学 习现象和纯粹接触效应,都是基于无意识 的记忆效果,都反映了内隐记忆的影响。
•
有关自尊的研究。内隐自尊是人们在对与 自我相关或与自我无关的客体进行评价时 的一种态度表现,而这种态度是无法通过 内省的方式被意识到的。
商业经济领域
广告的无意识加工随着认知心理学中对无 意识、前注意等现象的研究热潮又引起了 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 的研究为广告中的无意识研究提供了新的 方法和启示。Shapiro等人(1997)介绍了一 种引发和探测广告无意识知觉的方法,并 发现在边缘视觉呈现的广告可以在无法再 认的情况下得到加工,因此证明了广告信 息无意识加工的存在。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5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5](https://img.taocdn.com/s3/m/c4ba0c5c312b3169a451a46a.png)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摘要:自从1985年Graf和Schater利用记忆测验正式提出“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这一概念以来,内隐记忆被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们所重视。
本文从内隐记忆的概念、研究方法、特点以及应用等方面对其进行系统的回顾。
关键字:内隐记忆概念研究方法特点扩展正文:一、内隐记忆的概念1925年,William Mcdougall最早使用“内隐”和“外显”来描述不同的记忆形式。
其后在20世纪70年代,warrington 和weiskrantz在对遗忘症病人的启动效应的研究中发现这些病人在词干补笔测验中对先前出现过的单词表现出与常人相当的水平。
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心理学者们对无意识记忆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1985年,心理学家Graf和Schater 首次提出“内隐记忆”并将其定义为: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或外显的回忆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信息的无意识提取。
1993年,roediger将其定义为人们不能回忆其本身但是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
之后,一些其他的心理学家不断提出新的内隐记忆的概念如程序记忆、无意识记忆等。
心理学者们对于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各不相同,由此产生的内隐记忆的概念也就各不相同。
中国的心理学家们也就内隐记忆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
杨治良和郭力平等主编的《记忆心理学》提到内隐记忆是指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个体的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的现象。
车文博主编的《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写到,与外显记忆相对,内隐记忆指人脑内部潜在的不需要意识参与的一种无觉察的记忆,亦即不依赖于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的一种自然的记忆。
虽然每个心理学家的描述不尽相同,但是这些定义中都包含了内隐记忆的本质特点。
但由于除了对其本质特点的概述,有些概念定义过于宽泛笼统,这使得直到目前为止内隐记忆都没有一个界定清晰又被所有心理学人士认可的明确定义。
二、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1、任务分离范式早期内隐记忆的研究多采用任务分离的研究范式,这些研究能间接的证明内隐记忆这种现象是存在的。
内隐记忆——一个文献综述
![内隐记忆——一个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72894d6602768e9951e7389c.png)
,
等设 计了新的实验 , 从 另一个 角度论 证 了多重记 忆说 的观 点。实
在外 显记忆测 验 中 , 针对 同一 目标 的两 种不 同线 索 , 结果 内隐记忆 ( i m p l i c i t m e m o r y ) 是 指 在不需 要 意识 或有 意 回忆 的 验发现 : 表现 出中等程度 的相关 ; 而 在 内隐记忆测验 中, 结果却 是无关 的。 条件下 , 个体 的过去 经验对 当前任 务 自动产 生影响 的现象 , 最早 对
测 验 结 果 。 以此 为 基 础 , 1 9 8 5年 , S c h a c—e r 和 G r a f 以 正 常 人 为 被
6小 结
试, 在记忆 的间接测验中也发 现 , 被试 过去 的经验能够 无意识 地显
内隐记忆对 于认 知心理 学研 究者 已从一个 新 的名词 , 变 成一
内隐记忆 不仅作 为研 究 内容而存 在于 各种 心 露 出来 。他们将这种无 意识 的记忆 称为/ 内隐 记忆 0 , 与之 相对 应 个重要 的研究领域 , 而且 作为 一种重 要 的研究方 法被 广泛 应用 于 地, 研究者把 传统记忆测 验 ( 即记忆 的直 接测验 ) 所 对应 的记忆 现 理学 的基础研究 中 , 众 多 心 理 学 研 究 领 域 。在 现 实 生 活 中 , 内 隐记 忆 起 也 很 大 的作 用 。 象称 为外 显记忆 。
内隐记忆这一 心 理现 象进 行 描述 的学 者 是法 国近代 哲学 家 笛 卡 由此证明内隐记忆的表征和外显记忆的表征是不 同的, 加工说认为 , 记忆 的实 验性分 离现 象反 映了两类 测验 所要 求 尔, 但直到上世纪 6 O年 代末 , 心理学 中对 记忆 的探 讨仅 仅 限于 意 的加工过程不同 , 并不说 明 识状态下 的记 忆规律 。1 9 6 8起 年英 国学 者 Wa r r i n g t o n和 We i s k r a —
内隐记忆对教学的启示
![内隐记忆对教学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cab1d8cc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44.png)
内隐记忆对教学的启示
内隐记忆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潜意识记忆,它几乎无法
自主意识到,却对人的思维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教学中,了
解和利用内隐记忆可以帮助教学者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记忆。
首先,教学者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内隐记忆。
例如,教学者可以通过多媒体、图像、音频等形式,将学习内容形象化、直观化,让学生的内隐记忆能够更容易地将知识点记忆下来。
此外,
教学者还可以运用游戏化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创设逼真的场景,
让学生过程式地进行体验式学习,从而将知识点深深地印刻在内隐记
忆中。
其次,教学者还可以帮助学生将内隐记忆转化为显性知识。
在指
导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学者可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将
内隐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让
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点,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最后,教学者还可以利用内隐记忆的“刻意遗忘”原理,帮助学
生更加深入地学习。
通过进行适当的遗忘和再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
加深刻地理解知识点和技能,从而将内隐记忆转化为显性知识,并使
之更加牢固。
总之,内隐记忆对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教学者需要了解和
利用内隐记忆的特点来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内隐记忆的通俗例子
![内隐记忆的通俗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0ca688fe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e2.png)
内隐记忆的通俗例子
内隐记忆是指无意识地储存和回忆过去经历的记忆,它经常被称为无意识记忆或自动化记忆。
以下是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内隐记忆。
1. 骑自行车:当我们学会骑自行车后,就能够无意识地控制骑行的动作,例如平衡、蹬车、转弯等,这些动作都是我们内隐记忆的结果。
2. 打字:当我们打字时,我们不会想着每个字母的位置,我们只是无意识地按下键盘,这也是内隐记忆的表现。
3. 游泳:当我们游泳时,我们不需要想着如何扑腾手脚,因为这些动作已经被内隐记忆储存了下来。
4. 钢琴演奏:当钢琴手演奏时,他们无需思考每个钢琴键的位置和强度,这些都是通过内隐记忆来控制的。
5. 驾车:驾车时,我们能够无意识地控制方向盘、加速器和刹车,这也是内隐记忆的表现。
总之,内隐记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帮助我们完成各种各样的动作,而我们却不需要意识到这些动作的复杂性。
- 1 -。
内隐记忆的应用综述
![内隐记忆的应用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68edfede6f1aff00bfd51e01.png)
内隐记忆的应用概述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学号 Z0510******* 姓名陈志勇指导老师:毛伟宾摘要:20 世纪80 年代才兴起作为热点的内隐记忆研究,很快得到国内一些心理学家的重视, 纵观内隐记忆研究的历史和新近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内隐记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如在教学、广告、语言、运动、社会认知、医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发作用。
内隐记忆的研究必将得到更快的发展并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内隐记忆内隐社会认知内隐学习一、内隐记忆的概述内隐记忆是指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的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其操作定义是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或外显的回忆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的信息的无意识提取。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不同,了解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差别,有助于把握内隐记忆的实质。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差异, 主要是通过二者比较所产生的实验性分离现象得到揭示。
到目前为止,研究揭示的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差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内隐记忆个体之间差异很小就个体而言, 外显记忆的发展呈倒“U ”型曲线; 就群体而言, 有人记忆力强, 有人记忆力差, 严重的遗忘症患者丧失了记忆力。
而内隐记忆个性之间差异甚小, 在个体的一生发展中, 从幼儿至老年, 内隐记忆不存在明显的年龄特点(郭力平, 杨治良, 1998; Craik, 1983)。
对脑损伤、脑的老化、脑不成熟、酒精中毒以及抑郁心境等个体差异的研究发现(Warrington, 1970; Ligh t, 1987; 郭力平,1997) , 内隐记忆不存在个体差异。
(2)内隐记忆保持时间长, 遗忘发生慢且少。
Ebbinghaus 研究发现的遗忘规律——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 揭示了外显记忆与时间的关系。
但在内隐记忆的研究中, 人们发现内隐记忆随时间推移消退得较慢。
1982 年, Tulving, Schacter 和Stark 的再认与残词补全实验发现, 再认成绩7天以后显著下降, 但残词补全的成绩7 天前后没有显著差异。
关于内隐记忆的理论综述
![关于内隐记忆的理论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e555236058fafab069dc025c.png)
第26卷 第2期V ol.26N o.2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Zhaotong T eacher πs C ollege 2004年4月Apr.2004收稿日期:2003210210作者简介:任智(1977— ),女,湖南长沙人,研究生,主要从事基础心理学研究.关于内隐记忆的理论综述任 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摘 要] 对近年来关于内隐记忆的界定、研究范式和机制等理论作综述.[关键词] 内隐记忆; 启动效应; 任务分离范式; 加工分离范式; 迁移恰当加工理论[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322(2004)022*******A Comprehensive R eport on the Theory of Implicit MemoryRE N Zhi(Educational Science C ollege ,Hunan N 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has summarized the theory of the definition ,research m odel 2pattern and mechanism ,etc.for the implicit mem ory in recent years.K ey w ords :implicit mem ory ;starting effect ;m odel 2pattern of task separation ;m odel 2pattern of processing separation ;processing theory of suitable migration 自艾宾浩斯以来,近百年记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意识到的过去经验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等加工过程的研究,即外显记忆研究.1968年英国的Warrington 和Werskrantz 通过实验研究发现:遗忘症患者不能回忆或再认近期的学习项目,但能够在一些间接的记忆测验中表现出对这些项目的记忆效果.随后,大量对正常人相似研究发现上述现象的普遍存在.心理学家将这类记忆现象称为内隐记忆(相对于外显记忆).“内隐记忆的研究开始与发展使记忆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Schacter ,1992),内隐记忆的提出扩大了记忆内涵,开拓了记忆研究的一个全新领域,并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记忆研究的热点领域.本文对近些年关于内隐记忆的界定、研究范式和机制等理论作一个综述.1 内隐记忆1.1 内隐记忆的界定内隐记忆(im plicit mem ory )指人们不能回忆其本身但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R oediger ,1993).其操作定义是: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或外显的回忆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的信息的无意识提取(G raf ,Schacter ,1985).[1]在内隐记忆研究过程中,存在着关于内隐记忆的术语使用混乱现象.如“无意识记忆”(unware mem ory )与内隐记忆相混用.Schacter (1987)指出内隐记忆与“无意识记忆”是近义词,但后者具有较大的概念歧义性.无意识记忆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经过意志力努力的识记(输入),无・63・意识记忆又叫不随意记忆,是相对于有意记忆而言的(有意记忆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并经过一定的意志力努力的识记).然而,内隐记忆在识记时可能是有意识的(有一定的目的并需要意志力努力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没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经过努力的).Richrds on2K lavehn(1994,1995)从意志努力程度(自愿/不自愿)和知觉水平(意识/无意识)两个维度将记忆分为三种类型:主动的意识记忆(v ol2 untary conscious mem ory,存贮时需要意识加工,提取时需要意志努力)、自动的意识记忆(inv oluntary conscious mem ory,存贮时经历意识加工,不需要意志努力)、自动的无意识记忆(inv oluntary uncon2 scious mem ory,存贮时无需意识加工,提取时无需意志努力)[2].根据1989年Schacter等用记忆提取有无意识参与来区别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来看,自动的无意识记忆和自动意识记忆都属于内隐记忆范畴.孙国仁在内隐记忆研究进展中归纳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3],见表1.可以简单地将内隐记忆相对外显记忆界定为:提取阶段不需要意识参与的记忆形式(不考察在识记阶段是否需要意识的参与).表1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内隐记忆外显记忆随意记忆不随意记忆识记(输入)有意识或无意识有意识无意识提取(输出)无意识有意识有意识1.2 启动效应是内隐记忆的一个重要指标内隐记忆的研究一开始就是和启动效应分不开的.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指先前经验对当前刺激项目进行某种加工时所产生的易化现象,其实质是反应了一种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现象[3]. 20世纪60年代,E.K.Warringto和L.Weiskrantz利用健忘症病人进行记忆实验研究时发现:呈现一系列常用词让患者学习,给出所学词的词根或部分线索让患者把它填成一个单词完成词根补全任务的成绩明显优于让患者回忆或再认刚才所学的词时的成绩.这一现象说明健忘症患者没有意识到自己尚保存对所学字词的记忆,但是他们在特定任务的操作中却表现出不自觉记忆效果.心理学家C.C.C ofer(1967)把这种现象称为启动效应.后来,研究者不仅对健忘症病人,而且对正常人的记忆实验研究也发现启动效应.P.G raf和Schac2 ter(1985)认为启动效应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无意识的记忆现象,并把这种记忆叫做内隐记忆现象.在一些学者的研究中启动效应几乎成了无意识记忆现象的代名词,甚至有的心理学家只提启动效应而不谈内隐记忆.内隐记忆的内容无法用传统的直接的方法来测量,而只能采用间接的方法,一般通过对启动效应的观测来测量内隐记忆.因为启动效应是一种记忆现象,内隐记忆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经验,内隐记忆无法直接呈现出来,只能通过启动效应表现出来.在某种程度上内隐记忆与启动效应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启动效应是现象,内隐记忆是本质.心理学中,关于内隐记忆实验大都是通过观测实验中的启动效应现象来设计的,启动效应是内隐记忆研究的一个重要指标.2 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理论目前研究内隐记忆的有效方法有:一是传统记忆研究范式,即借鉴外显记忆研究范式.如信号检测论(1991年杨治良运用信号检测论,揭示了内隐学习的规律)、非参数模型法(1994年杨治良、叶阁蔚采用非参数模型提供的指标为考察依据,发现内隐记忆)、信息论方法(1998年杨治良、高惮、祁力平运用信息论方法揭示社会认知的内隐特点).[4](P.250—256)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区分性,决定了内隐记忆研究方法不仅在具体表现形式还是在方法学本质上都必然有自己独特的两种研究范式———任务分离范式和加工分离范式.2.1 任务分离范式任务分离范式是由心理学家Tnlving1983年首先提出来的.任务分离范式通过改变测验指导语,造成两种记忆任务(间接测验与直接测验),通过考察这两种记忆测验成绩间的关系来确定是否出现分离[6],其目标是通过实验性分离现象来揭示不同记忆任务的底层系统或加工机制.但该范式中出现分离现象有可能是任务间外部形式差异引起的.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者对任务分离范式进行了一些改进.Schacter,Bowers和Booker (1989)提出提取意识性标准(retierval intenionality crierion)的方法,将加工水平效应作为意识是否参・73・任智 关于内隐记忆的理论综述 第2期与测验的标志.Merikle 和K eing old (1991)将匹配比较法运用于内隐记忆研究中,将间接测验表现出的比相应直接测验更高的感受性作为内隐记忆存在判定的标准.通过任务分离,研究者获得了大量有关内隐和外显记忆差异的资料,并证实了内隐记忆的存在.然而任务分离过于依赖所使用的特定记忆任务分离来间接测量推论加工过程及其特点,而内部加工过程与测验任务之间并非是一一对应,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之间的相互污染问题.任务分离方法将不同记忆任务间的分离作为记忆分离存在的证据,是不充分的.并且任务分离范式无法详细说明间接、直接记忆任务所共有的记忆加工特点.另外,在一些实验研究中该范式还受到视触通道的共享特征和反应偏向的挑战.2.2 加工分离范式90年代,Jacoby 等人提出和完善了加工分离程序模式(Process Diss ociation Procedure ,简称PDP ),试图从两种记忆编码和提取过程来解释外显、内隐记忆的差别.它将意识性提取与自动提取看成两种独立的加工过程,摆脱了任务分离范式所面临的内隐和外显记忆相互干扰的问题,为内隐记忆加工机制及特点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直接实验证据.然而它的理论的不尽完善和数据的不充分性引起了一些研究者对它的质疑和修正.质疑一:意识性提取与自动提取之间独立性假设的质疑.Joordens 和Merikle (1993)提出冗余模型,认为意识提取和自动提取之间是包容而非独立关系[7].G andmer 和Java 提出排除模型,认为意识与无意识加工是相互排除的关系.质疑二:加工分离是否人为造成的分离的质疑.PDP 的前提假设是:意识性提取与自动提取是两种独立加工过程.Curran 和Hintzman 在实验中发现,若违反独立性假设将导致意识性提取和自动提取之间的人为分离[8].Jacoby (1998)也承认关于是否人为分离的质疑有助于理解PDP 模型的适应范围和操作条件.对PDP 的修正主要有:Richards on 2K lavehn 等人批评了PDP 未将有意(intention )和意识性(con 2scious )区分,将自动提取与缺乏意识性相混淆,并参照Ebbinghaus 的观点,将记忆分为:主动的意识记忆(v oluntary conscious mem ory ),被动的意识记忆(inv oluntary conscious mem ory )和被动的无意识记忆(inv oluntary unconscious mem ory )三类,对加工分离程序进行较大修正,设计相对的三类测验———有意测验、偶然测验、对立测验———来测量三类记忆.Buchner ,Erd felder 和Vaterrodt 2Plunnecke (1995)认为再认测验中,PDP 分离出的意识性提取和自动提取的贡献受到由猜测引起的反应偏向的影响,降低了测量指标的精确.他们同时考虑了意识性提取、自动提取以及反应偏向三个测验变量的影响,对PDP 加以修正,提出扩展模型(extended m odel ),增加了两个猜测变量,试图将反应偏向影响从意识性提取和自动加工中分离出来.另一个对反应偏向问题的修正是Y onelinas 等人提出的双加工信号检测模型,将自动提取看作类似于信号检测的加工过程,采用信号检测论的计算模式,排除被试判断标准的变化对PDP 熟悉性指标的影响.用判别力衡量熟悉性,降低了反应偏向造成的熟悉性指标失真.扩展型和信号检测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反应偏向的影响,使意识性提取和自动提取的指标更为稳定可靠(Y onelinaas 和Jacoby ,1996:Erd felder 和Bucher ,1998).另外Dods on 和Johon 认为PDP 忽视了再认是一个主动决策的过程,建议用“源监测框架”代替加工分离程序,Mulligan 和Hishman (1997)进一步结合多维加工簇模型和源监测框架的有关理论,提出了“情境诊断模型”(diagnostlc context m odel )补充加工分离程序.纵然加工分离范式受到诸多批评,但“至目前来看,PDP 为分离自动的和意识控制的记忆加工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尽管它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难,但这些困难并不是废弃该方法的理由,相反它鼓舞人们去改良和完善它”(Jacoby ,Begg 和T oth ,1997).3 内隐记忆机制理论关于内隐记忆内部机制的解释有:阈限说、激活说、多重记忆系统说.其中多重记忆系统说、迁移恰当理论是关于内隐记忆内部机制的两种主要解释理论.3.1 阈限说阈限说是最早解释内隐记忆的理论,持阈限说的研究者认为内隐记忆的产生是由于记忆痕迹・83・第26卷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总第93期)过于微弱,达不到外显记忆所需要的强度的缘故.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否定了这一假说.3.2 激活理论认为启动效应是内部记忆系统中固有的统一的预存表象或知识结构的暂时激活,激活是自动的,不受精细加工的影响.3.3 多重记忆系统理论由Tulving和Squire等人根据遗忘症的研究,着眼于记忆的神经机制提出了多重记忆系统理论(multiple mem ory system theory).该理论改变过去将记忆视为一个单一系统的观点,将记忆看作是由不同操作系统所组成的复合系统,每一操作系统都由若干特定的加工过程组成,在理论上每个记忆系统都有其特定的神经机制与行为指标,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分属不同记忆系统[9].1982年,Tulving发现启动效应是情节和语义记忆之外的另一种记忆系统.1985年,他进一步强调随机独立性概念论证了内隐记忆是一种新的记忆系统.1990年,他继承论证了启动效应代表一种新的记忆系统.Squire将记忆分为两大类型:陈述性记忆系统和非陈述性记忆系统(前者包括事实记忆和事件记忆,是唯一能进入意识中的可察觉记忆;后者包括各种启动效应,如技能学习及条件反射).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分属非陈述记忆系统和陈述记忆系统.系统说将记忆与某种神经结构或过程联结起来,较好地解释了遗忘症患者外显记忆受损而内隐启动效应仍然存在的现象.但是该理论存在一些含糊和值得怀疑之处.如存在多重记忆系统的标准是什么?实验分离现象是否具有证实多重记忆系统存在的充分性?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中介主义”倾向(1990,Wark2 ings)等问题.因此,多重记忆系统理论的合理性受到怀疑.3.4 迁移恰当加工理论R oediger等人根据对正常人的研究,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提出迁移恰当加工理论(trans fer2ap2 propriate2processing2theory,简称加工说),针对多重系统说主张记忆系统只有一个,实验分离现象只是反映了不同记忆任务对贮存信息的不同心理加工过程,并区分了两类记忆加工过程:知觉加工过程和概念加工过程.外显记忆是自上而下的概念驱动加工,内隐记忆属于自下而上的知觉信息驱动的加工.[[4](P.369—370)]1989年Blaxton进行实验,同时比较了陈述性记忆、非陈述性记忆、数据驱动加工的测验结果,得出了实验性分离现象有规律地依赖于加工方式.加工说较成功地解释了正常被试的实验分离现象(如内隐记忆的持久性、联想效应、情境、敏感性等),但是,一些实验中获得的分离与知觉和概念特征的区分不一致(如Weldom和C oy ote l996年在概念型间按测验中发现了图形优势效应,但在相匹配的间接测验中没有该效应).另外,加工说没有对信息提取时的无意识作出解释,即没有对内隐记忆的主要特征作出解释.加工学的合理性受到挑战.多重系统说以功能分离和随机独立性,提取意向标准及匹配方法获得了不同记忆系统存在的根据.加工说以传输适当为框架,以启动特异性和知觉型/概念型的分离对多种系统存在提出质疑.至今,加工说与系统说的争论仍持续不断地进行,并出现了两种学说逐渐融合的趋势.持加工论的许多研究者主张在加工观点中加入某些结构限制,以避免观点的模糊性和循环论证的嫌疑.持系统论的研究者也赞同仅在任务分离的基础上假定多重系统的存在是难以让人信服的,只有创设条件使不同的系统表现不同的功能或明确不同系统的相互作用时,谈论系统才是有意义的.正如Tulving所说“系统说和加工说的融合是将来内隐记忆研究发展的方向”.Scheter(1992)提出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同神经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的各种临床资料结合起来,探讨内隐记忆的本质.Tulving(1995)提出整合加工论与系统说的SPI模型.该模型假设不同记忆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特点在于加工过程的特异性,即各系统间信息以串行方式编码,以并行方式储存,信息的提取在系统间独立[11].SPI将记忆的加工过程与记忆系统揉合在一个共同的结构框架之中.Z inimer(1995)综合系统论和加工论提出多水平、多象征模型(Multi2level,Multi2token M odel),将信息加工分成不同的水平,在加工较低水平平行分布着多个相对独立表征系统对刺激进行加工,其产物为象征(T oken),较高水平的象征由较低水平象征整合产生,这些象征也同样由特定的子系统驱动[12].以上关于内隐记忆机制的理论推动了内隐记忆的研究,但是由于内隐记忆・93・任智 关于内隐记忆的理论综述 第2期的复杂性,至今仍没有一种理论能够信令人信服地解释所有的内隐记忆现象.综上所述,二十多年来内隐记忆作为记忆研究的新领域,其有关理论建设取得了系列的成果.然而到目前为止,内隐记忆这一接近心灵底层领域的研究仍没有一个统一、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如有关概念的界定具有模糊性,实验范式理论和发生机制理论中的分歧和不完善性不断地凸现.正如Tulving (1995)所说:“没有理论就会蔓延困惑,而困惑培育的仅仅是更多的困惑,不正确的理论迟早是会得到修正的.”在将来,内隐记忆理论的探索和构建仍是心理学研究领域中一个引人关注的焦点.随着研究者对该理论不懈地深入探索,内隐记忆研究在各个应用领域的价值将会不断地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得到展现.参考文献:[1]赵晋全,杨治良.内隐记忆研究新进展[J ].山西大学学报,2002,25(1):25—28.[2]Richards on -K lavehn A ,G ardiner JM.Retrival v oluntation and mem orial in stem comple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J ].Psycholog 2ical Research ,1995,57:166—178.[3]孙国仁.内隐记忆研究进展[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1,(2):33—36.[4]杨治良.记忆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学出版社,1999.[5]Buchner A ,Wippich W.On the reliability of impIicit and explicit mem ory measupes[J ].C ongniitive Psychology ,2000;40(3):227—259.[6]Joo ordens S ,Merikle P M.Independence unor redundancy ?T w o m odel of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in fluence[J ].Journal of Exper 2iment Psychlogy :G eneral ,1993,122:462—467.[7]Curran T ,Hintzman D L.Violations of independence assumption in process diss ociation [J ].Journal of Experiment psychology :Learning ,Mem ory ,and C ognition ,1995;21:531—547.[8]Squire LR ,K nowlton B.Mem ory ,Hippocampus and Brain System[A ].G azzaniga MS.The C ongnitive Neurosicence [C].Cam 2bridge :The MIT Press ,1995.825—838.[9]Tulving anization of Mem ory :Quo Vadis ?[A ].G azzaniga MS.The C ongnitive Neurosicence [C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95.839—847.[10]Z immer H D.S ize and orientation of objects in explicit and implicit mem ory :A reversal of the diss ociation between perceptual simi 2larity and type of test[J ].Psychological Research ,1995,57:260-273. (上接第35页)忽视对球感训练的认识和球感训练方法的探讨,会导致学生掌握技能的进展缓慢,技术动作僵硬.强化球感训练,坚持采用“球感训练在先,贯穿教学始终”的教学安排方法,对学生,特别是初学者掌握基本技术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球感训练为技术训练提供了成功的捷径.参考文献:[1][德]阿斯穆.青少年足球训练[M].詹霞译.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美]勒克斯巴切尔.足球训练游戏[M].马冰,等译.北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3]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足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4]体育学院专修用通用教材、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04・第26卷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总第93期)。
内隐学习的研究综述
![内隐学习的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4842a0c9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d7.png)
内隐学习的研究综述
隐学习(监督、强化和无监督的学习方式的统称)是对智能代理的学习机制,能够推断并从历史经验中学习相关知识,弥补情景理解及行为选择的缺失。
隐学习的进步和发展有助于更快、更稳定地挖掘数据,并有助于智能代理执行任务时获取更好的结果。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隐学习受到了广泛关注,催生出许多深入的研究领域。
因此,本文将根据过去十年来隐学习的研究综述,以及最近几年来在行业中的应用,详细介绍隐学习技术与现代应用。
首先,本文从理论角度简要回顾了隐学习的历史发展,以及需要探讨的一些研究领域和关注的新趋势。
接着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深入分析了隐学习技术如何利用自定义模型来发现数据间的联系,以及在行业中的应用。
比如说,从图像分析、图像标签的发现,以及在机器翻译,推荐引擎中的应用等等都可以通过隐学习技术实现。
最后,本文从技术角度进一步讨论了如何搭建隐学习系统,进行相关实验,以及如何评估其性能等,提出了使用多种训练样例和测试样例,以评估隐学习模型的可行性的方法。
总而言之,隐学习的迅速发展催生了许多有用的应用,它的研究逐步深入,将为智能代理提供新的行为解决方案,以实现较高水平的性能。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d0fd3e02a2161479171128d6.png)
并未引起学者 的充分重视 , 因此也没有在此基础上开 展深
入 的研 究 。
取得 了诸 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记忆 按照意识性分类可分 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其中内隐记忆 由于其独特性 , 越
来越引起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兴 趣 , 在这 方而 的研究 取得 了
对于内隐记忆 的真正 意义 的研 究是 从对 健忘症患者 的临床研究开始的。上世纪 6 O年代 . 华恩多和维斯 肯兹在
一
些有益的借鉴。
【 关 键 词 】记 忆 ; 内隐记 忆 ; 综 述
【 中图分类号 】
R 3 3 8 . 6 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0 0 9 — 3 0 3 6 ( 2 0 1 4 ) 0 4 — 0 0 2 4 — 0 2
l 9 世 纪末期 ,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 浩斯 开始在心理学领 域进行记 忆研究 ,自此记忆 问题受 到心 理学研 究的重视 ,
二、 关 于 内 隐记 忆 研 究 的 方 法
异, 但都集 中体现 出了内隐记忆的一种无意识性 。其 特点
就在于人们无法觉察到 自己拥有这种记忆,也不会 下意识
地 去提取这 种记忆 ,但 它却在特定任 务的操作 中表现 出
来。
内隐记忆研究 与一般记忆 研究方法相 比, 不仪在 体
关 于内隐记忆 的研究始 于 1 7 世 纪 ,最早使用 外显的
生某 种 变 化 的现 象 称 为 内隐 的 再认 。然 而 在 当 时这 些 研 究
【 作者简介l 李
・
艺( 1 9 8 3 一 ) , 女, 1 1 1 东济南人 , 1 【 I 东济南职 业学院助教 、 硕士 , 研究方向 : 教育学 。
内隐记忆的特点与应用研究综述
![内隐记忆的特点与应用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71526653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32.png)
内隐记忆的特点与应用研究综述
陈方
【期刊名称】《社会心理科学》
【年(卷),期】2004(019)006
【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起,内隐记忆逐渐成为认知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对近年来关于内隐记忆的特点和应用等研究作一综述.【总页数】4页(P53-56)
【作者】陈方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心理系,湖南,长沙,41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
【相关文献】
1.内隐记忆研究综述 [J], 彭莉
2.内隐记忆研究综述 [J], 李艺
3.中国内隐记忆研究综述 [J], 徐大真
4.情绪对个体外显和内隐记忆的影响研究综述 [J], 欧阳淑兰
5.内隐记忆在社会认知领域中的研究综述 [J], 付金兰;段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隐记忆的应用概述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学号 Z0510******* 姓名陈志勇指导老师:毛伟宾摘要:20 世纪80 年代才兴起作为热点的内隐记忆研究,很快得到国内一些心理学家的重视, 纵观内隐记忆研究的历史和新近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内隐记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如在教学、广告、语言、运动、社会认知、医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发作用。
内隐记忆的研究必将得到更快的发展并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内隐记忆内隐社会认知内隐学习一、内隐记忆的概述内隐记忆是指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的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其操作定义是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或外显的回忆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的信息的无意识提取。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不同,了解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差别,有助于把握内隐记忆的实质。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差异, 主要是通过二者比较所产生的实验性分离现象得到揭示。
到目前为止,研究揭示的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差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内隐记忆个体之间差异很小就个体而言, 外显记忆的发展呈倒“U ”型曲线; 就群体而言, 有人记忆力强, 有人记忆力差, 严重的遗忘症患者丧失了记忆力。
而内隐记忆个性之间差异甚小, 在个体的一生发展中, 从幼儿至老年, 内隐记忆不存在明显的年龄特点(郭力平, 杨治良, 1998; Craik, 1983)。
对脑损伤、脑的老化、脑不成熟、酒精中毒以及抑郁心境等个体差异的研究发现(Warrington, 1970; Ligh t, 1987; 郭力平,1997) , 内隐记忆不存在个体差异。
(2)内隐记忆保持时间长, 遗忘发生慢且少。
Ebbinghaus 研究发现的遗忘规律——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 揭示了外显记忆与时间的关系。
但在内隐记忆的研究中, 人们发现内隐记忆随时间推移消退得较慢。
1982 年, Tulving, Schacter 和Stark 的再认与残词补全实验发现, 再认成绩7天以后显著下降, 但残词补全的成绩7 天前后没有显著差异。
(3)内隐记忆容量大, 贮存密度高,不受学习项目数量多少的影响。
马正平和杨治良(1991)研究发现, 随着记忆负荷的增加, 直接测验成绩下降而间接测验成绩却基本保持稳定。
Rein itz 等人(1994) 研究也发现, 再认测验的成绩随学习的合成词数目的增加而下降, 而知觉辨认成绩不受先前学习项目数的影响。
这说明内隐记忆容量大, 贮存密度高(杨治良, 1993) 。
(4)内隐记忆抗干扰能力强,而外显记忆易受干扰因素影响。
陈世平和杨治良(1990) 研究发现, 学习时伴以外部学习材料的干扰, 对外显记忆测验成绩有影响, 而对内隐记忆测验成绩无影响。
1995 年, 杨治良和叶阁蔚在研究中又发现,在间接测验中, 被试者的心理状态对内隐记忆的影响很小,这与直接测验成绩容易受紧张、焦虑、疲乏等内部心理变化的影响较大有明显的区别。
(5)内隐记忆不受材料的系列位置影响。
内隐记忆不受材料的系列位置影响,而外显记忆受材料的系列位置影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对外显记忆的影响明显。
(6)内隐记忆不受材料的加工方式与水平的影响。
直接测验与间接测验的比较研究发现, 加工水平对外显记忆有较大的影响, 而对内隐记忆几乎没有影响。
Jacoby等人(1981) 研究发现, 词的语义加工(精细加工) 与词的外部特征加工(非精细加工) , 影响再认测验成绩, 即精细加工比非精细加工的再认成绩好。
但在内隐记忆测验中, 发现两种加工方式与水平的启动效应几乎是相等的(Graf 等人, 1982; Graf 等人, 1984; 朱滢等人,1991)。
(7)内隐记忆无需有意注意参与。
学习时的注意状态对外显记忆的影响很大, 集中注意会提高测验成绩, 分散注意则肯定降低测验成绩。
在内隐记忆中, 发现注意状态对内隐记忆的测验成绩影响是不明显的。
Parkin 和Russo(1990) 研究发现, 采用集中注意或分散注意的方式进行学习, 对残词补全、残图补全的成绩没有影响, 而对再认和回忆的成绩有明显影响。
Gabrieli 等人(1996) 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二、国内内隐记忆研究的进展和意义2、1 国内内隐记忆研究进展20 世纪80 年代才兴起作为热点的内隐记忆研究,很快得到国内一些心理学家的重视,中国目前内隐记忆方面的研究者主要有朱滢、杨治良等,从80 年代后期开始,他们除了撰文介绍国外有关内隐记忆研究的成果以外,自己还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国内学者对内隐记忆研究的涉及面相当广泛,仅以近几年的情况来看,主要包括: (1) 关于内隐记忆实验研究方法的探索; (2) 汉字启动效应的实验研究; (3) 内隐社会认知实验研究; (4) 遗忘症启动效应实验研究; (5) 内隐学习的实验研究; (6) 临床对脑疾病患者的记忆康复训练研究; (7) 跨文化合作实验研究; (8) 对有关理论和方法的评价等等。
纵观近二十多年的发展情况,心理学界对内隐记忆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迄今为止,心理学家对内隐记忆的研究兴趣和关注方兴未艾。
究其原因,内隐记忆惹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其加工过程的无意识性,因为自从艾宾浩斯一百多年前预言无意识记忆研究和弗洛伊德提出无意识理论以来,一直没有或者说不能在实验中对其进行研究,而按弗洛伊德的观点,无意识在人的心理容积中占着一个极其广大的空间,如果能以科学的实验方法证明它的存在并进一步加以开发利用,无疑对人类将产生重大意义。
仅以近几十年来的研究来看,启动效应在记忆研究中影响重大,因为它不但涉及两类测量记忆的方法与两类记忆形式、多重记忆系统的存在等重大理论问题,同时还影响到人们对社会认知、问题解决、认知发展、无意识教学、临床记忆康复治疗等一系列实际问题的理解和应用。
2、2 内隐记忆研究的意义纵观内隐记忆研究的历史和新近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内隐记忆的研究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应用价值:内隐记忆研究揭示了记忆的无意识侧面,激发了人们对记忆本质的新探索,启示了新思想、孕育着新突破;内隐记忆的研究,对无意识现象提出了新见解,为人类最终探明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内隐记忆的研究,对人类潜能的开发提出了新路子;内隐记忆的研究对确定内隐记忆的脑机制以及预测疾病进程有相当价值;内隐记忆的研究对临床心理诊断及咨询有重要意义;内隐记忆的研究带来了研究方法上的日新月异。
内隐记忆的研究必将得到更快的发展并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三、内隐记忆的应用研究内隐记忆的研究,最早主要在神经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领域开展,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目前其应用研究已在临床、社会认知、广告心理和学习教育等诸多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另外在知觉--运动、记忆错觉、人格与记忆特点的关系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错漏(action slip) 等方面,内隐记忆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下面就内隐记忆在临床、社会认知、广告和教育中的应用展开论述。
3、1 临床方面的内隐记忆研究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是Schacter 等人对失忆综合症患者的训练。
根据失忆症患者被给以字母线索时能表现出对已学过的单词的正常启动效应,采用逐步减少线索的方法对患者进行训练,直到患者能在不需要提示的条件下做出正确的反应,使一些失忆症患者主要依靠他们的内隐记忆学会了各种复杂的作业任务。
3、2 社会认知领域的内隐记忆研究早期认知心理学关于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分离研究主要是针对抽象概念的信息加工,随着认知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越来越密切的结合,社会经验和人物的信息加工得到了更多的研究。
近来有关内隐记忆社会认知的实验研究,揭示了社会认知也存在着启动效应,即内隐记忆也存在于社会认知中,即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 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
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采用的是内隐记忆的间接测量技术和方法;已有的研究揭示出性别差异、刻板印象、社会知觉、印象形成中存在内隐社会认知。
目前, 内隐社会认知已成为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以下就性别差异、刻板印象、社会知觉、印象形成中存在内隐社会认知加以论述。
3、2、1 内隐社会认知中的性别差异研究2002 年, 徐大真、杨治良采用不同性别人物在攻击与被攻击行为中相互作用的图片为实验材料, 研究内隐社会认知中的性别差异, 结果发现: 内隐社会认知中不存在性别差异。
表现在被试对认知材料中的性别差异与攻击、被攻击形象反应不敏感。
外显态度中同情弱者,或女性柔弱的形象, 在内隐社会认知中无论箭头指向攻击者或指向被攻击者, 两性明显的偏好攻击者,不管被攻击者是男性或女性。
证明男性在本质上更具攻击性一面的理论是值得怀疑的, 女性对攻击者的偏好显著高于对被攻击者的偏好, 反映了女性亦具有攻击性本能的一面。
该研究结果支持Frodi等人(1997) 提出的女性亦具有攻击性倾向理论。
3、2、2 内隐社会认知中的刻板印象研究内隐的刻板印象是指内省不能确知的过去经历(内隐记忆) 影响着个体对一定社会范畴的成员的特征评价。
1998 年, 葛明贵采用男性和女性的人格特征词为实验材料研究内隐性别刻板印象, 发现被试对男性和女性的人格特征词的外显记忆没有表现出差异, 但是对男性和女性的人格特征词的内隐记忆差异显著, 突出表现在对“女性”加工的精细和对“男性”加工的相对放松上。
被试在无意识的自由联想过程中, 在女性加工方式下, 能较好地识别和判断目标词而加以剔除。
研究者认为造成这种对女性加工条件下的目标词精细加工的原因, 在于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对女性的歧视与不公正态度。
这种内在的歧视女性的态度是通过直接测量手段不能了解的, 而且它发生作用的过程也是主体没有明确意识到的。
研究者称这种现象就是内隐的性别刻板印象。
1999 年, 周爱保在研究信息的性质对内隐社会印象的影响时, 发现在以男性为主的社会中, 社会对男性的要求要比女性更为苛刻, 而对女性形成的社会印象比男性更为消极, 表现出了“歧视性”的内隐性别偏见。
这证明性别刻板在两性中都存在, 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
3、2、3 内隐社会知觉的研究。
社会知觉是对刺激的社会属性的一种反映及其意义的获得。
刺激的社会属性就是刺激对认知者所具有的生物学意义、社会意义以及情感意义。
内隐社会知觉是个体对社会信息的一种无意识获得, 属于内隐社会认知的初级阶段。
1998 年, 周爱保等人对内隐社会知觉的特性和规律及其测量方法进行了研究探讨。
在其中一个实验中, 周爱保等人选择不同词性(消极词、积极词和中性词) 与词频(高频中性词、低频中性词) 的双字词64个, 用男、女两组被试,采用“意识过滤”技术和速示辨认测验对内隐社会知觉的特点进行了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