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
《汉语词汇与文化》课件
3 实践中应用汉语与文
化知识的能力
通过实践运用汉语和理解 文化,将汉语与文化紧密 结合,提高语言能力。
2 汉语口语与文化的关系
口语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社会礼仪和价值观念等文化特点。
3 地区和方言的影响
中国各地方言和口音在汉语口语中有一定影响,展现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汉语写作与文化
1 汉语写作的基本要素
和风格
汉语写作要注重结构、逻 辑和修辞手法,体现了中 国文化的审美追求。
2 汉语写作的文化影响
汉字与文化
1 汉字的演变和历史
汉字有悠久的历史,并经 历了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2 汉字的组成和结构
汉字由基本部首和偏旁组 成,结构复杂而形象。
3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与诗词、书法等 深深相连。
汉语口语与文化
1 汉语口语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汉语口语注重语气、语调和修辞手法,具有丰富的表达方式。
写作中的用词和表达方式 受到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 的影响。
3 文化背景对写作的影
响
写作受到社会背景、历史 事件和文化传统等因素的 影响,展现了文化的多样 性。
文化障碍
1 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障碍
不同文化之间存在语言、习俗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可能导致沟通障碍。
2 文化差异的表现和原因
文化差异表现为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距离感等方面的差异,根源于历史、地理和环境 等因素。
3 如何克服文化障碍
通过学习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减少文化障碍的影响。
总结
1 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基 2 汉语学习中文化的重
本概念和关系回顾
要性
汉语词汇是中国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社会、 历史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 文化特征。
小议古代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的密切关系
汉民族是 一个讲究伦理道德与礼仪的民族 , 儒家思想在 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已深 入人心 , 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
心 o
语音从单音 走 向复音 , 这 是古 汉语 词 汇发 展 的 内部 规 律 。以《 论语 》 为例 , 除去人 名 、 地名 和 虚词 , 全 书中大约 有 1 7 0 0 多个词汇 , 其 中单音节 有 1 5 0 0多个 , 复音词仅 2 0 0多
德观 的核心是“ 孝道 ” , 与“ 孝” 相关 的词汇有 : “ 披麻戴孝 ” 、
个。 古代汉语词汇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一词多义 , 而单音词
的多义现象又很容易 造成 模糊 性 , 单 音词 也有很 多同音词 。
于是 , 伴随着语 言的不 断发展 , 复音词越来越多了 , 这 是语言 发展的不可逆规律 。
首先是道 德观 。最先 提 出 “ 德” 的是 儒家 的创 始人 孔 子, 他认 为 : “ 志于道 , 据 于德 , 依 于仁 , 游 于艺 。 ” 道是最高准
则, 德是具体体现 , 仁是 最高 的德 , 艺是仁 的具体表现 方式 。 与“ 德” 相关 的词 汇如 : “ 德 高望重 ” 、 “ 三从 四德 ” 、 “ 德行 ” 。
谦称 , 但是在 白 谦的背后却隐藏着笼络人心的意思 。秦始皇
称帝前“ 朕” 是所有人 都可 以说 的, 称帝 后 “ 朕” 成为 了帝王
的专属 自称。
一
3 . 1 . 1 从 同一件事 的不 同说法 中体现尊卑等级文化 森严 的等级制度是 中国古代社 会最显著 的社会特 征之
,
在古代社会的方方面 面都可 以看到等级制度 的影子 。
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文化义的重要性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文化义的重要性摘要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词义除了语言意义外又关涉到文化意义,因此词汇教学也是文化教学,本文以词汇与文化的关系切入,来说明汉语词汇的文化义以及中西词汇附加义的差异性对汉语习得者的影响,从而在对外汉语教学进行恰当的文化导入,以提高汉语习得者的汉语理解能力和交际能力。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汉语词汇文化义;词汇文化义差异性;文化导入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留学生在接受一种语言现象的时候,很多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障碍,不在语言本身,而在于对这种语言所形成的文化因素缺少理解。
例如:“我最近在准备新房。
”很多时候我们中国人会马上问:“看来快要吃你的喜糖了?”可是留学生可能就会云里雾里:“新房?”“喜糖?”新的房子与糖有什么关系呢?究竟他们在谈什么呢?很明显他们只停留于对词语表面意义的理解,而缺乏对于汉民族婚姻文化的了解。
一、语言与文化上文的事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枚不胜举,看来,语言表现为言语不仅仅体现的是本身,还体现一种文化,即语言还承载文化并积淀文化;同时,语言受文化影响并反映文化。
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这些特征不可避免的在语言系统的各个层面上反映出来。
语言体现了思维的方式、思维的范围、思维的深度;而思维的直接产物是精神文化,思维的间接产物是物质文化,所以人类构建起来的文化世界基本上储存在语言之中。
所以说语言几乎包含了所有文化积累信息,它成为文化整体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
?因此,语言研究,语言教学,除了语言本身的问题外,又需要文化的诠释,这已经成为语言学界的共识,特别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由于是跨文化的语言交流,文化因素的渗透就尤为重要。
而在语言文化的渗透中,词汇因蕴涵着大量文化信息显得尤为突出,这是由于词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概括反映,不同语言的词义由于地位、历史、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心理素质以及联想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不同的民族特点。
词汇与文化的关系研究
词汇与文化的关系研究词汇是语言的基础,也是文化的表现,文化与词汇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词汇不仅能够反映出某一时期的文化特征和社会背景,而且也会影响文化思想的转变和发展。
因此,研究词汇与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
语言虽然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语言和文化却并不是同义词。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言表达了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文化是一种民族、社会或群体的行为模式、信仰、价值观、艺术风格和风俗习惯等的总和。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语言是文化的媒介和表达方式。
语言通过一种特定的方式将文化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表达出来。
同时,语言也会影响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会影响不同语言的形成和演变。
二、词汇与文化的关系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孙洪涛教授认为,“词是用语言称呼世界的基本单位,它是语言思维的基本概念,是表达人类思想的基本手段。
”词汇是语言与文化之间联系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词汇会受到不同的文化环境、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在词汇的形成和发展中逐渐体现出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念。
比如,中国的“四书五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经典词汇,如“道”,“德”,“仁”,“义”,“礼”,“智”等都是代表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
这些词汇被广泛运用于各种文学作品和社会语言中,彰显了中国文化的丰富表现。
词汇的文化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变化。
当前,全球化的浪潮和文化碰撞的趋势使得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间文化的交流和互动变得更加频繁。
这也导致了不同语言词汇在文化传播和使用中的深层次交互和融合。
比如,“文化冲击”这个词汇代表了现代社会文化交流和碰撞的新趋势。
此外,“人肉搜索”,“熊孩子”,“佛系青年”等现代汉语的新词汇,也代表了当代中国年轻一代的新生文化和新生活方式。
三、词汇与文化的互动关系词汇是文化的表现,同时也是文化建构的基础。
汉语词汇与文化
汉语词汇与文化汉语词汇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主要语言,它所包含的词汇与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
从字面上来看,汉字就蕴含着中国文化的精华,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小小的符号,却有着人类价值的复杂内涵。
正是这样的复杂性和深度让汉字成为最独特,最具表现力的文字之一。
汉语词汇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不仅体现在日常沟通中,也体现在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等领域。
以文学为例,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其独特的风格和气质没有任何一种语言能够媲美。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作者所使用的词汇与语言表达方式,反映出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还有就是宗教文化,中国的传统宗教包括道教、佛教、儒教等等。
在每一个宗教中,汉语词汇的使用方式和特点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例如,佛教的四谛和八正道需要用特定的术语来解释,以及虽然它们的翻译可能不同,但是总体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历史上,汉语词汇的使用方式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都通过词汇的选择以及作者的描述方式来体现。
例如“千古奇冤”、“忠孝双全”、“义薄云天”这些词语都不仅仅是词语,更是体现中华文化和精神的文化符号。
总的来看,汉语是一门非常丰富多彩的语言,涵盖了很多与文化密切关联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都反映了中国文化在不同领域的独特性和深度,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珍贵遗产。
同时,也像我们现在在学习国外语言的时候,需要了解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便于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学习汉语也需要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并深入了解语言所包含的意义和内涵,打破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壁垒,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分享这些宝贵的财富。
浅析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心理
浅析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心理论文关键词:汉语词语汉民族文化心理论文摘要:汉语是汉民族共同创造和使用的一种语言,在其产生、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中深深地带上了汉民族文化心理的烙印,汉民族传统的思维心理、文化心理已不自觉地渗透到汉语中。
今天,我们分析汉语的词汇在汉民族文化中的体现的鲜明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心理。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不同民族的语言记录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风貌。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对促进汉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中词汇能够最明显的反应时代的变化,词汇自它产生的那一刻起,便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文化信息。
词汇是人类认识成果的反映和体现,因而总是反映着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汉语的词汇大多是复合词构词法组成的词语,双音节词占优势,体现表现出汉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以及审美心态。
本文便是从汉语词语来谈谈汉民族的文化心理。
一、汉语词语表达的伦理观念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其中伦理观念是汉民族传统心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伦理观念中有等级观念、尊卑心理、重血统、重亲疏等传统的观念意识。
这种传统的伦理观念包含在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
(一)汉语词汇反应汉民族的等级观念汉民族由于长期受封建伦理观念和皇权至上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尊卑分明、贵贱有序的观念。
这种封建伦理等级观念,在汉语的词序结构上最有反映,双音节并列合成词的词素序列中表示尊敬的词素在前面,表示卑下的在后;表示长者的词素在前,幼者在后;表示男性在前,女性在后;表示褒义在前,贬义在后;表示重要的语素在前,次要的在后;表示大者在前小者在后等等。
这种表示尊卑等级观念的并列合成词的语素序列,形成了一条约定俗成的构词规律。
例如:反映社会人际关系的合成词:君臣、后妃、臣民等;表示事物关系的并列合成词:胜负、胜败、兴亡、文武等。
(二)词汇反映的男尊女卑观念封建伦理观念中,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在词汇中也有反映。
如在有关男女的词语中,在词序顺序中总是男在前面,女在后面。
词汇文化—古代汉语词汇与文化(古代汉语课件)
三、词义内容体现古代文化
三
《说文》“三,天地人道也” 以“三”为核心构成的词群:敬礼三鞠躬、 婴儿“洗三朝”、凡事“五三不成立”。
四、词类的演变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
首先文化的兴废更替,促使词类系统处于不断的新陈代谢中。 在商周时代,祭祀占卜文化发达,因而在汉语词类中表 示此含义的词语众多,如:祝、祀、占、卜、福、巫、 祠、太牢等等。 到了宋代,手工业工商业发达,于是相关词语大量出现, 如:生意、交子、作坊、花市、瓦市等。
思考题
除了我们本节课举的古汉语词汇的例 子,还能找到哪些例子体现古代汉语词
汇和古代文化之间的关系。
古代汉语词汇
古代汉语词汇与文化
目 录
1
词义生成体现古代文化
2
词语构造体现古代文化
3
词义内容体现古代文化
4
词类的演变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
一、词义生成体现古代文化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桃夭》
“归”:嫁
二、词语构造体现古代文化
我国古代是一个宗法社会,体现宗法思想的等 级观念也成为词语构造的重要原则,尊前卑后、 长前幼后、男前女后等井然有序。
四、词类的演变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
再次,文化因素也会促使具体词语更替。 明人陆容所著《菽园杂记》一书记载:“民间俗讳, 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 以‘箸’为‘快儿’。” 原来,“箸”和“住”同音,船家最怕船抛锚停住, 因此改称“箸”为“快儿”,意为让船快行。
四、词类的演变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
最后,文化因素促使词义发展演变。 “昏”,本义是黄昏。
《说文》:昏,日冥也。 由于古代婚礼在黄昏时举行,因此引申出结婚之义。 如《左传•隐公七年》:郑公子忽在王所,故陈侯请妻之,郑伯许之,乃成昏。
汉语词汇与文化
(三)汉语词汇反映了中庸和谐的 传统民族观念
• “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 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 与“中”相差相异的事物,受到汉民族 心理上的普遍排斥与贬抑,如“君子不言 怪、力、神”“奇谈怪论”“过犹不及”。
和谐 和睦 和好 和恰 和畅 和顺 谦和 和悦 和善 和婉 和谈 劝合 温和 和议 和解 言和 和气 和气生财 家和万事成 和风细雨 风和日丽 和和美美 和和气气 和蔼可亲 和颜悦色
•
传统文化五行学说中,黄绝非独尊,只是 五色之一。 。黑、红、青、白、黄五色, 和水、火、木、金、土平行。
•
•
黄色尊贵实际上是从唐开始的。其时皇帝的袍 服颜色定为黄色。到唐高宗时明令黄袍为皇帝专用, 臣民一律不许穿。
•
(三) 数词及其文化含义
古人“尚三崇五”主要是因为“三 生万物”和“五行观念”。 《老子》概括了宇宙创生模型, 《说文》解释“三,天地人道 也”。董仲舒《春秋繁露.立元 坤》:天地人”三者相为手足, 合以成体,不可无一也。 “(敬礼三鞠躬、婴儿”洗三 朝“民间办事决定成败,常取 决于”三“,凡事”无三不成 礼“) “五行“是古人以五种元素来解释 宇宙起源,后衍化为五行为基 础的多项对应系统。
性别:女为阴,男为阳。
阴人、阴良、阴兵、阴化、阴教、阴仪、阴官、阴政、阴令、 阴事、——阳会、阳礼、阳施、阳政、阳馆
生死:死为阴,生为阳
阴间、阴曹、阴冥、阴界、阴司阴火、——阳间、阳世、阳地、 阳气、阳寿、阳禄、阳历
(二)汉语词汇表达了传统的汉民族伦 理价值观念 • 尊卑有序、男尊女卑、官本位、重等级、重血 统、重亲疏、重乡土等传统的观念意识。
(一) 文化意义的界定
• “词的文化意义和语言意义是一组相对的 概念,词的语言意义,是指以概念为核心 的词的基本意义及由语言本身因素所形成 的派生义;词的文化意义,是指词在特定社 会文化交际背景下所获得的意义。”
论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
论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汉语词汇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内涵丰富而深刻,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
一、汉字的象形特点汉语是一种象形文字,其汉字在形式上具有非常强烈的象形特点,每个汉字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含义和文化背景。
例如,“日”字就是太阳的形状,寓意着充满光明与温暖;“月”字则是月亮的形状,寓意着柔美与神秘。
这些汉字的形状与含义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
二、汉语词汇的博大精深汉语词汇高度概括,其中每一个词语都有着丰富的含义和深入的文化内涵。
例如,“敬重”这个词语,其中“敬”代表着尊敬、敬礼、敬重,是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品德之一;而“重”则代表着重视、看重、珍视,是中国文化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态度和价值观。
这两个汉字的结合,寓意着尊重、重视、珍惜和爱护他人,是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道德操守之一。
三、汉语词汇的象征意义汉语词汇中往往会有着许多象征意义。
例如,“睡莲”这个词语,其中莲花寓意着高贵、纯洁、干净和完美,而睡莲则代表着淡淡的清香和甜美,是一种经典的文化意象。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睡莲”更是被吟颂为一种高尚而优美的形象,成为了文学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四、汉语词汇的历史渊源汉语词汇的历史渊源也是其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语词汇中有很多是源自古代文化的,例如,“风雅”这个词汇就是源自古代诗词、音乐和绘画等艺术形式,代表着一种优雅、高尚、艺术的风范。
而“四书五经”、《史记》等古代经典的词汇,则代表着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汉语词汇的民族特色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中,自然也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例如,“黄土高原”这个词汇在汉语中被广泛使用,寓意着中国北方的荒漠、草原、山丘和黄土地貌,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地理特色之一。
汉语中还有很多涉及山水、民俗、饮食等领域的专有词汇,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之处。
综上所述,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其中包含着中华文化几千年的积淀和传承。
汉语词汇和文化-
❖ PS:另外“时辰” 类词语的“旧”属性客观性最强,因为 “子时”“丑时”等一套计时名称确实已经逐渐消逝了。
由甲骨文中反映出来的上古词汇,我们可得知当时的整个文 化生活特征,除了必要的农业、畜牧业等物质生产活动外,社 会政治活动大都集中在祭祀祈祷、占卜问吉、征战克敌、治国
率民上。
在宗教和祭礼上, 有图腾崇拜,如:“勺”“福”“岁”“御”“帝”“告”“求”“祝”; 有神的崇拜,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土地、诸神一体化。这些事物 都被视作神的使臣而得到祭祀。
汉语词汇与文化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语言是文 化的重要载体。
在语言体系中,词汇最为庞杂。词的文化意义 有时会表现的很外在,人们可以轻易的从一个个 具体的词语现象分析出某一具体的文化因子。有 时它又会表现的最为深沉。词汇文化意义的这种 繁杂,有时还会表现为单个词语与词语群体所含 有的文化意义之间的巨大差异。下面从“单个词 语”“词语类聚”“词汇系统”三个角度进行探 讨其文化内涵,试着建构起分析词汇文化的框架。
❖ 主观认识的变化。由于人们的认识水平、认识角度不同,同 意客观事物会在同一词语的不同时代中形成不同的概念义内 容。如“风骚”。
㈡感情色彩义的变迁
感情色彩义是词义中主观成分最浓的部分,实质上是对事物的 文化性质所作的一种判断、定性,它属于具体文化体系中观念 层次上的东西。词义的褒贬色彩变化反映其背后的种种政治、
义演变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词语的产生与消失
㈠词语的历史断代显示作用 ㈡词语的消退与文化走势
《汉语词汇与文化》课件
汉语词汇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 ,如“正义”、“公平”、“诚实 ”等,这些词汇体现了人们对道德 和伦理的认识和追求。
Part
04
汉语中的成语、谚语和俚语
成语的定义与分类
总结词
定义准确,分类清晰
详细描述
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通常由四个字组成,具有固定的意义和用 法。根据来源和特点,成语可以分为历史典故类、寓言故事类、神话传说类、 诗文名句类等。
汉语外来词与文化交流
介绍了汉语中外来词的来源、传播途 径以及它们对汉语文化的影响。
汉语词汇的规范与整理
讨论了汉语词汇规范化的必要性、原 则和方法,以及汉语词典编纂的历史 和现状。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汉语词汇与文化传承
汉语新词与网络文化
研究如何通过词汇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提高文化自信。
关注网络流行语、表情包等新兴词汇现象 ,探究它们在当代社会中的文化意义。
国际交流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汉 语词汇在国际交流中逐渐受到 重视,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
要桥梁。
Part
06
总结与展望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回顾
汉语词汇的起源与演变
探讨了汉语词汇的起源、发展历程以 及与文化的关系。
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
分析了汉语中常见的词汇,如“龙” 、“凤”、“虎”等,以及它们所蕴 含的文化意义。
汉语中对家庭和亲情的重 视体现在词汇中,如“家 和万事兴”、“孝顺”等 。
汉语词汇中的文化内涵
象征意义
很多汉语词汇具有象征意义,如 “龙”、“凤”、“虎”等,这 些词汇不仅代表动物本身,还具
有更深层的文化内涵。
情感色彩
汉语词汇中包含着丰富的情感色彩 ,如“悲伤”、“喜悦”、“愤怒 ”等,这些词汇反映了人们对情感 的认识和表达。
第六章 汉语词汇与文化
第二节
颜色词及其文化内涵
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中的颜色词及其含 义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的。 在有些文化落后地区的语言里,颜色词 较少。而在文化先进的地区的语言里,颜 色词则特别丰富。 汉语中的颜色词就相当多,而且蕴含着 深厚的民族文化心态与感情色彩,具有丰 富的文化象征意义。
黄色
黄色是我国古代的所谓正色之一。 在五个正色中,青白赤黑四色分别代表东西南 北四方,黄则被视为‚中央之色‛。 班固的《汉书· 律历志上》:‚黄色,中之色, 君之服也。‛他在《白虎通义》中对黄色的解 释又加入神学和儒学的观点,认为‚黄者,中 和之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即黄色是万 世不易的大地自然之色。 这种色代表了天德之美,也就是‚中和‛之美, 所以成为尊色,成为高贵的正色。
“二”
“二”是偶数之首,其他偶数均为二的倍数。 汉民族的原始宗教和道教都尊崇偶数,认为好 事成双,偶数是吉利的数字。 《周易》有“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 仪指的是天地或阴阳,阴阳的对立转化,体现 了“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辩证思想观念。
中国人以方和圆为美,自古就有反映古人天地观 的“天圆地方”的说法,方和圆体现了整齐,对称, 完整,统一,和谐的美学原则。 偶数的排列客易实现整齐,对称,和谐的美, 这就自然形成了汉人崇尚偶数的欣赏心理,视偶数 为美好,幸运的象征,并在一切文化领域和文明活 动中无不以或偶或双或对为至善至美至尊的境界。 从人以婚配成双成对为美满到饰物,送礼等要成双, 有句俗语说:“送双不送单”;从建筑布局,器物装 饰图案讲究结构对称到汉语诗歌,对联讲究对仗工整, 无不以“偶”为最高形式美。
红色
红色也是汉民族最常用的颜色之一。在古代,红色又称作 ‚赤、朱、丹‛等。 在中国古代,朱紫是两种相近的红色,它们也是古代贵官衣 服的颜色。 杨伯峻为《论语· 乡党》“红紫不以为亵服‛作注云:‚古代大 红色叫朱,这是很贵重的颜色。‘红’和‘紫’都属此类, 也连带地被重视,不用为平常家居衣服的颜色‛。 春秋时齐国,紫衣曾是齐国的君服。唐代朝廷命官三品以上 服紫服,五品以上服朱服。 所以朱、紫色有高贵的文化附加意义。这就使‚红‛色有了 高贵、吉利的语义色彩。 红色在民俗中是喜庆的颜色,结婚被称作红喜事。所以新娘 子要穿红裙子,盖红盖头,新郎要披红绸带,戴大红花。大 门要贴红喜联,晚上要点红烛,送喜钱也要用红纸或红布包 裹等。
文化对词汇的影响
文化对词汇的影响一、文化影响词汇的产生。
1. 借词现象。
- 示例:“咖啡”(kā fēi,名词)- 在汉语中,“咖啡”这个词是从外语借入的。
它源于阿拉伯语“ةوهق”(qahwah)。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播,咖啡这种饮品进入中国文化,于是汉语中就有了“咖啡”这个词汇。
其发音是根据外语的读音音译过来的,词性为名词,表示一种饮品。
- 示例:“巴士”(bāshì,名词)- “巴士”是英语“bus”的音译词。
在现代城市交通文化的影响下,这种公共交通工具的概念传入中国,汉语中就出现了这个词汇。
发音是音译,词性为名词,指代一种交通工具。
2. 文化概念创造新词汇。
- 示例:“科举”(kē jǔ,名词)-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
“科举”这个词就是为了描述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而产生的。
“科”的发音为kē,“举”的发音为jǔ,词性是名词,专指中国古代的一种考试选拔制度。
- 示例:“图腾”(tú téng,名词)- 在原始部落文化中,图腾是一种被认为具有神秘力量的象征物。
这个词源于印第安语“totem”。
随着对原始文化研究的深入,“图腾”这个词被引入汉语,发音音译自外语,词性为名词,用来表示原始部落崇拜的象征物。
二、文化影响词汇的语义演变。
1. 社会文化观念变化导致语义变化。
- 示例:“小姐”(xiǎo jiě,名词)- 最初,“小姐”是对年轻女子的尊称,在古代文化中,多用于称呼富家未出阁的女子。
发音为xiǎo jiě,词性为名词。
但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社会某些特殊行业现象的出现,“小姐”这个词在一些语境下有了不好的语义内涵。
- 示例:“同志”(tóng zhì,名词)- 在革命文化时期,“同志”是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称呼,发音tóng zhì,词性为名词,表示为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人。
然而在现代社会文化多元化的情况下,“同志”在某些语境下又有了新的语义,指同性恋者。
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与词义转变
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与词义转变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活语言之一,拥有丰富的词汇资源。
每个汉字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词义的转变则是词汇发展的必然结果。
本文将探讨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以及词义转变的原因和影响。
一、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是指词汇所代表的事物与汉字构造、寓意、象形等因素的关系。
汉字由形旁、声旁、义旁等构成,每个旁部都有其特定的涵义,通过组合形成一个整体的词汇,这些旁部往往与汉字的文化背景相关。
例如,"日"字包含有"太阳"、"时间"等意义,因此在汉语中,与"日"字相关的词汇都带有时间、光明、温暖等含义。
如"星期日"意味着一周的最后一天,"日出"表示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日夜"表示白天和黑夜等等。
除了形旁的涵义,声旁也对词义起到了影响。
例如,"口"字在许多词汇中都表示与口相关的事物,如"吃"、"喝"、"说"等。
这些词汇都与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息息相关,代表了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二、词义转变的原因和影响词义转变是汉语词汇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常常由于历史变迁、社会发展或语言接触等因素引起。
首先,历史变迁是词义转变的主要原因之一。
汉字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随着社会的演变和历史的进程,一些词汇的原始含义逐渐发生了变化。
例如,"丈夫"一词最初是指"居于屋中之人",后来逐渐演变为表示"男性配偶"的含义。
这种转变是因为随着社会进步,婚姻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其次,社会发展对词义转变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很多新的事物和概念涌现出来,需要新的词汇来描述。
旧有的词汇的词义可能会因此发生转变。
例如,"电脑"一词最初是指人的大脑,随着计算机的发展,"电脑"逐渐演变为指代电子设备。
语义与文化读书笔记读书摘录读书感想
语义与文化一、词义与文化1.在语言的各要素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和直接。
2.更多的学者把词汇的意义简单分为“指示意义”和“内涵意义”两种。
指示意义往往也是概念意义,即词典上写明的意义。
内涵意义包括了象征意义、联想意义、风格意义、感情色彩等成分。
一般来说,词汇的指示意义是对客观事物或事件的命名和描述,含义比较客观也比较稳定,通常不会影响跨文化交际中意义的传递和理解。
但是内涵意义是附加意义,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往往是特定文化中约定俗成的,而且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语境的变化而变化。
他认为重合词汇、平行词汇、全空缺词汇都不会引起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而半空缺词汇和冲突词汇中那些指示意义相同而内涵意义不完全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词语,最容易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全空缺词汇包括反映各国文化特征的所谓“文化词汇”二、颜色词、动物词、数字词颜色词的联想意义和象征意义有文化的差异。
三、禁忌与委婉语四、敬语与谦辞1.在很多国家的语言中,敬语都是非常重要的礼貌手段,人们会根据对方的地位、年龄、辈分以及与对方的亲疏关系来选择适当的敬语。
2.汉语中对别人的尊称有:君、足下、阁下、贵校、府上、令堂、仁兄、贤弟、令爱、贵姓、指教、拜访、光临、高见、大作……汉语中的谦辞有:敝人、在下、家父、贱内、犬子、小女、拙著、拙见、寒舍……3.权利距离是影响中国人选择是否用敬语的重要因素,对于职位、年龄、辈分比自己高的人一般要用“您”。
韩国人在使用敬语方面有更严格的等级观念,他们对年龄比自己大的人一律使用敬语,即使同辈也不例外。
4.亲疏距离是影响欧洲人使用敬语的一个重要因素。
5.汉语敬语和谦辞的使用是汉语学习者的一个难点,因此,汉语教师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仅需要了解自己国家和所任教国家敬语和谦辞使用的场合和对象,做到以礼待人,显示良好的文化修养,而且需要给汉语学习者讲明汉语中敬语和谦语的用法和语境,使学生避免在使用时出现错误,提高他们的汉语交际能力。
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
浅谈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摘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可分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
汉语是汉文化的载体,它深深地印上了汉民族悠久而多姿多采的文化历史的印记,学习汉语必须把握汉文化。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作为语言中最活泼,最具生命力且最能体现时代和社会变化的一个要素,它能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本文简要的介绍了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词汇;文化;关系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62-02语言和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
任何民族语言都负荷着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内蕴。
各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经过历史的积淀而结晶在词汇层面上。
一个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能够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出该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
从另一方面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往往制约着该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对语言的词汇影响更深。
十九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曾指出:“一个民族的词汇本身就能揭示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
”因此可以说,任何民族的语言词汇系统及其构成成分,都会受其民族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一、词汇能反映文化汉语是汉文化的载体,它深深地印上了汉民族悠久而多姿所采的文化历史的印记,学习汉语同样必须把握汉文化。
要想把握好汉文化,在具有初步的汉语基础知识之后,应注重学习最能反映汉文化特征的汉语文化词语。
文化词语总是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心理素质、习俗民情、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是词汇中最活跃的部分。
汉语的背景是中国文化,因此词语的生成、演变、派生、组合等往往可以从文化上找到理据。
例如汉语中的对偶性的形成,尤其汉语词汇的对称结构和音节的偶化,与汉民族传统的辩证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汉民族自远古时代就产生了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辩证观念,这种辩证观念孕育了汉民族凡事讲成双成对,重视均衡和谐的心理特点,并对汉语的构词特点有极大影响。
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关系探析
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关系探析
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关系探析
一、汉语词汇代表汉民族文化
1、汉语中的家国情怀
汉语中有许多词汇传达着汉民族文化中对家国情怀的表达,比如“乡愁”、“家乡”、“故乡”等,对于一个华夏民族来说,这些词汇代表着每个人都心怀家乡之情,也显示出汉族内部社会关系的特征。
2、传承中华文明
汉语中有许多由儒家思想和中国古代文明出自的词汇,比如“诗酒”、“乐府”等,这些词汇不仅体现了婉转的文学魅力,也体现了汉民族文化中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二、汉语词汇与传统节日有着紧密的关系
1、汉语词汇与春节有着紧密的关系
汉语中有许多有关春节的词汇,比如“过年”、“拜年”等,这些词语体现了汉民族对新年除旧迎新的习俗,同时也体现了汉民族人民对新年寄寓着满心希望的情感。
2、汉语词汇与中秋节有着紧密的关系
汉语中也有许多有关中秋节的词汇,比如“团圆”、“庆祝”等,这些词語代表了汉民族对和谐团圆家庭的传统文化,体现出汉民族文化中对家
庭的关怀和珍视。
三、汉语词汇中的祖先崇拜
1、汉语词汇中祖先崇拜
汉语中有许多有关祖先崇拜的词汇,比如“祭祀”、“埋葬”等,这些词汇都表达了汉族祖先崇拜的习俗,体现汉族文化中对祖先一直传承的意
识形态。
2、汉语词汇中关于传家守三的传统文化
汉语中有许多体现传家守三的传统文化的词汇,比如“传宗接代”、“家孝”等,这些词汇表明了汉民族文化重视后代子孙传承的精神,也表达
了汉民族对家庭的珍视。
综上所述,汉语词汇反映了汉民族从文明传承,国家情怀,传统节日,祖先崇拜以及家孝等方面的文化,有助于在时代发展中保护和传承汉
民族文化。
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关系探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_ — ● — H _ — — — — — — — — — — — — _ ● _ _ — _ - - — - — — — — — — _ — — _ _ _ — ● - - - _ — — — — — — — — — — — — _ — - — _ _ - _ - ● - — — — — _ - _ — _ _ _ _ _ _ _ _ _ - — 一
传统
古代 的谦 称 : 般人 自称 “ ”仆 ”走 ” “ 马走 ” “ 一 臣 “ “ (牛 )不佞 ”
“ ”贱子 ”妇 女 自称 “ ”奴 ”帝 王 自称 “ ”寡人 ”古 白话 愚 “ 。 妾 “ 。 孤 “ , 中官 员称 “ 下官 ”卑 职 ”生 员 自称 “ 生 ”后 学 ” “ , 学 “ 。较 下层 的 自 称 “ 才 ”小人 ” 奴 “ 。
第 三 , 语词 义 的 转移 。 词 的发 展 过程 中 , 词 由 甲意 义 汉 在 某
转 为 乙 意 义 , 往 也表 示 某种 文化 现 象 的发 展变 化 。 “ , 往 如 事” 甲
如 此 , 少 亲属称 谓 以及 与 人有 关 的事物 、 作 也有 谦敬 之 别 。 不 动
如“ 家君 ” “ 和 令尊 ” “ 、拙荆 ” “ 配 ” “ 和 德 、草字 ” “ 和 台甫 ”“ 下 ” 、舍 与“ 府上 ”“ 谒 ”造 访 ” “ 顾 ”屈 驾 ” “ 告 ” “ 、拜 “ 和 枉 “ 、奉 和 明示 ” 等
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关系探析
。 王 琼 武
( 台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中文系 , 琼 海南 海 口 5 10 ) 7 10 【 摘 要 】研 究 汉 民族 文 化 的发 展 和 演 变 过 程 , 以通 过 研 究 语 言 来 实 现 。 汉 语 词 汇 的 丰 富 多彩 反 映 了 汉 可
浅析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
浅析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姓名:张晶晶专业:对外汉语学号:2010134131【摘要】文化决定词汇的内涵, 词汇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只有真正全面深刻地了解了各种不同文化的异同之后, 我们才能准确地把握词汇的联想意义, 也才能真正比较完美地译好各国文化产品,使跨文化交流畅通无阻。
因此研究词汇中的文化意义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字】词汇文化关系【主要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
任何民族语言都负荷着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内蕴。
各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经过历史的积淀而结晶在词汇层面上。
一个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能够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出该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
从另一方面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往往制约着该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对语言的词汇影响更深。
十九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曾指出:“一个民族的词汇本身就能揭示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
”因此可以说,任何民族的语言词汇系统及其构成成分,都会受其民族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一、词汇能反映文化汉语是汉文化的载体,它深深地印上了汉民族悠久而多姿所采的文化历史的印记,学习汉语同样必须把握汉文化。
要想把握好汉文化,在具有初步的汉语基础知识之后,应注重学习最能反映汉文化特征的汉语文化词语。
文化词语总是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心理素质、习俗民情、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是词汇中最活跃的部分。
汉语的背景是中国文化,因此词语的生成、演变、派生、组合等往往可以从文化上找到理据。
例如汉语中的对偶性的形成,尤其汉语词汇的对称结构和音节的偶化,与汉民族传统的辩证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汉民族自远古时代就产生了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辩证观念,这种辩证观念孕育了汉民族凡事讲成双成对,重视均衡和谐的心理特点,并对汉语的构词特点有极大影响。
再如汉族人自古有食熟忌生的饮食习惯,认为生肉、生饭味不美,吃了生食容易生病等。
做饭炒菜时讲究火候,“欠火”和“过火”都会影响食味,因此都是不理想的,要求“火候”恰到好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
摘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可分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
汉语是汉文化的载体,它深深地印上了汉民族悠久而多姿多采的文化历史的印记,学习汉语必须把握汉文化。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作为语言中最活泼,最具生命力且最能体现时代和社会变化的一个要素,它能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本文简要的介绍了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词汇;文化;关系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62-02
语言和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
任何民族语言都负荷着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内蕴。
各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经过历史的积淀而结晶在词汇层面上。
一个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能够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出该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
从另一方面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往往制约着该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对语言的词汇影响更深。
十九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曾指出:“一个民族的词汇本身就能揭示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
”因此可以说,任何民族的语言词汇系统及其构成成分,都会受其民族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一、词汇能反映文化
汉语是汉文化的载体,它深深地印上了汉民族悠久而多姿所采的文化历史的印记,学习汉语同样必须把握汉文化。
要想把握好汉文
化,在具有初步的汉语基础知识之后,应注重学习最能反映汉文化特征的汉语文化词语。
文化词语总是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心理素质、习俗民情、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是词汇中最活跃的部分。
汉语的背景是中国文化,因此词语的生成、演变、派生、组合等往往可以从文化上找到理据。
例如汉语中的对偶性的形成,尤其汉语词汇的对称结构和音节的偶化,与汉民族传统的辩证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汉民族自远古时代就产生了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辩证观念,这种辩证观念孕育了汉民族凡事讲成双成对,重视均衡和谐的心理特点,并对汉语的构词特点有极大影响。
再如汉族人自古有食熟忌生的饮食习惯,认为生肉、生饭味不美,吃了生食容易生病等。
做饭炒菜时讲究火候,“欠火”和“过火”都会影响食味,因此都是不理想的,要求“火候”恰到好处。
这在汉语词汇中也有反映,而且构成一批比喻词语。
例如:“欠火候”原指做饭炒菜熟度不够、在生活中比喻办事情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没有达到既定的标准,也称“火候不够”;“回炉”也称“回锅”,指没办好事情重新去办,把半成品或不合格的产品送回工厂再加工。
又如汉语词汇的组合结构也可以从汉文化上找到理据。
封建伦理等级观念,在汉语的词语结构上可以反映出来。
比如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在有关男女的词语中的反映,在词素结构顺序上总是男在前面,女在后面,如夫妻、夫妇、男女、父母、公婆、兄嫂、弟妹等;成语的结构也是男前女后,如夫贵妻荣、夫唱妇随、男耕女织、男婚女嫁、
男尊女卑、男女有别等。
此外,还有一类词是本族语言中独有的民族文化特色词,这类词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最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
例如中国古代特别崇拜“龙凤”二灵,并形成了龙凤文化。
汉民族在上古时代就把“龙”作为崇拜的图腾。
在古人的心目中,“龙”是神,龙能腾云驾雾,兴云降雨,传说主宰大海的神就是东海龙王。
龙象征着神圣吉祥。
汉族自古把龙奉为祖先的化身,因而至今汉民族喜欢称自己是龙的传人,以龙的子孙自豪。
此外,龙又是封建帝王的象征。
古代帝王成为真龙天子,是龙的化身,随之凡与皇帝有关的都加一个“龙”字。
如:“龙飞”指皇帝即位;“龙颜”指皇帝或皇帝的面容;“龙体”指皇帝的身体;“龙床”指皇帝睡卧的床等等。
“凤”是神话传说中的神鸟,凤有美丽的羽毛而被称为“鸟中之王”,历来是祥瑞的象征。
民间艺术中有“百鸟朝凤”的剪纸,也有“百鸟朝凤”的绣花图,又有“百鸟朝凤”的乐曲。
“凤”在古代又是帝后的象征,因此皇后穿“风衣”,戴“凤冠”,住在宫室称“凤阁”,出宫时乘坐的车叫“凤辇”。
二、文化的发展推动并制约词汇的发展
词汇不仅在静态方面作为一面镜子反映文化,而且在动态方面它也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文化的消亡而消亡,表现出文化对词汇发展的推动作用与选择功能。
在这方面不仅体现了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关系。
词汇的含义,尤其是伴随意义、深层含义是与民族的历史文化变
迁密不可分的。
例如“钟”原来指古代的一种乐器,后来指早晚用来报时的器具。
这种变化与文化发展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钟”在古代作为打击乐器盛行于青铜时代,这与当时乐律学、声学和青铜冶铸技术的高度发达分不开。
钟在古代不仅是乐器,还是地位和权利象征的礼器,王公贵族在朝聘、祭祀等各种仪典、宴飨与日常燕乐中,广泛使用着钟乐。
西洋时钟传入我国以后,“钟”的含义逐步转变为能打点报时的时钟,现在不打点的报时工具也叫“钟”。
文化推动并制约词汇的发展的另一个显著的方面是新词的大量
出现与旧词的消亡。
词汇是语言中反映社会发展变化最敏感的要素,当出现一些新事物、新现象和新观念时,就可能要创造一些新词来标记它们,以满足交际的需要。
例如随着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些词汇,如“导弹”、“核弹”、“数据库”、“光缆”等。
又如现今社会一些网络词汇随着网络的普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令人应接不暇,如“菜鸟”、“网虫”、“潜水”、“楼主”、“跟帖”等。
当然,大量新词因文化的发展而涌现,也有不少随着文化的消亡或失去言语交际的支持而进入历史的故纸堆。
例如上古时期关于牲畜的词汇在汉语中也是极其发达的。
《说文解字》在“马”部就收录了115个用以分辨其颜色、性别和形体的字。
这些词汇除了被收录在典籍之中,我们现代人在实际生活中恐怕见得不多,用得更少甚至模糊其意。
这样它们就成了趋于死亡的词。
三、语言是文化的活化石,稳定下来的词汇对文化有考证、记载、传播的功能
文化对词汇发展有推动作用,反过来那些经文化淘汰之后,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词汇又对文化有考证、记载、传播的功能。
罗常培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说:“一时代的客观社会生活,决定了那时代的语言内容;也可以说,语言的内容足以反映出某一时代社会生活的各面影。
社会的现象,由经济生活到全部社会意识,都沉淀在语言里面。
”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的确是文化的活化石。
例如一些沿用至今的地名可以透视古代的文化。
湖北的“大冶”、大冶的“铜绿山”、阳新的“赤马山”,这些地名都与当地铜、铁冶炼业有关,而事实上大冶唐宋时已置炉炼铁,铜绿山冶铜就更早了。
词汇可以作为考证文化的活化石,是因为词汇本身铭刻着文化的印迹。
例如以“页”为偏旁的字或词,颈、领、颔、颊、顶、颌等都表示与头部有关的部位,因为“页”是一个象形字,它的小篆字形上面是“首”,下面是“人”,它是“头”的本字,所以从“页”的字都与头面有关。
四、通过词汇可以进行文化对比
词汇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词汇进行文化对比。
这种对词汇文化意义的对比既是文化交流的需要,又是语言对比研究的需要。
例如上面所说的“龙”,在汉语中它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帝王、权威、吉祥的象征,而英语中的“dragon”受希腊神话的影响,则是背生双翅、喷吐火焰、吞食生灵的凶残怪物。
又如英语中,“熊(bear)”被人们认为是凶狠、残忍的动物,当它们被用来形容人时,往往包含着鲁莽、莽撞的意思;但是在汉语中,“熊”却没有
了类似的意义,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对它的形象是笨手笨脚,行动缓慢,蕴含着愚笨的含义,因此也有了“瞧你那熊样”一说。
在跨文化交际中,双方可能会因为不了解对方所说词汇的文化内涵而产生误解,甚至导致交流的失败。
因此,在日常学习中,加强对这类词汇的学习对我们的交际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语言和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而词汇作为语言中最活泼,最具生命力且最能体现时代和社会变化的一个要素,它能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透过它,我们便可窥见一个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形态。
参考文献:
[1]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8). [2]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7,(4).
[3]龙又珍.词汇与文化刍议[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4]吴淑琼.词汇与文化[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
学),2007,(2).
[5]姜明宇.词汇与文化的关系[j].边疆经济与文
化,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