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肿瘤诊断与治疗
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李其焕;李年丰
【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工程》
【年(卷),期】2009(017)001
【摘要】目的探讨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男5例,女2例.恶性淋巴瘤6例,血管肉瘤1例.诊断主要依据为B超和CT.手术方式采用根治性脾切除,或加联合器官切除.术后辅以化疗.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才是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提高生存率延长生存时间的关键.
【总页数】3页(P43-44,47)
【作者】李其焕;李年丰
【作者单位】湖南省临湘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湖南,临湘,414300;中南大学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3.2
【相关文献】
1.脾脏原发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J], 张斌;王国栋;杜宝峰;彭有鼎;杨雷
2.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J], 彭程;胡孔旺
3.原发性脾脏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 [J], 刘芳;刘合春;梅保华;曹健;罗钢
4.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 [J], 胡维昱;吴力群
5.脾脏原发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J], 陈学中;黄鸿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n o s i s b e f o r e o p e r a t i o n d e p e n d s o n c l i n i c a l ma n i f e s t a t i o n s a n d i ma g i n g s t u d i e s . Th e o p e r a t i o n i s a n e f f e : c t i v e me t h o d
( Co l l e g e o f Li f e Sc i e n c e a n d Me d i c i n e , J i n a n Un i v e r s i t y & S h a n d o n g Ac a d e my o f Me d i c a l S c i e n c e s , J i n a n 2 5 0 0 6 2。 Ch i n a )
( ’济南 大 学 山 东 省 医 学 科 学 院 医 学 与 生 命 科 学 学 院 , 山东 济 南 2 5 0 0 6 2 ; 济 宁医 学 院附 属 医院 , 山东 济 宁 2 7 2 0 2 9 )
摘 要 目的 探 讨 原 发 性 脾 脏 良性 肿 瘤 的 I 临床 、 影像 、 病 理 特 点 及 外 科 治 疗 方 法 。 方 法 回 顾 性 分 析
济 宁 医学 院 学 报 2 0 1 3 年 2月第 3 6卷 第 1 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 9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0 - 9 7 6 0 . 2 0 1 3 . 0 1 . 0 1 1
原发 性脾脏 良性肿 瘤的诊断 及外科治疗
靳 松 孙 自强 。 崔 凯 李 胜
脾脏原发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脾脏原发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张斌;王国栋;杜宝峰;彭有鼎;杨雷
【期刊名称】《医学临床研究》
【年(卷),期】2005(022)010
【摘要】[目的]探讨脾脏原发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9例脾脏原发性肿瘤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9例脾脏原发性肿瘤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结果:术后生存5年以上2例,生存3年以上3例,生存2年以上3例,不足1年1例.[结论]脾脏原发性肿瘤临床少见,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上要结合B超、CT等检查,以减少误诊的发生;治疗首选手术,切除要彻底.并结合放、化疗,以提高生存率.
【总页数】2页(P1393-1394)
【作者】张斌;王国栋;杜宝峰;彭有鼎;杨雷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414医院普通外科,江苏,南京,210015;解放军第414医院普通外科,江苏,南京,210015;解放军第414医院普通外科,江苏,南京,210015;解放军第414医院普通外科,江苏,南京,210015;解放军第414医院普通外科,江苏,南京,2100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
【相关文献】
1.64层螺旋CT诊断脾脏原发性肿瘤的临床分析(附35例报告) [J], 张淑芬
2.脾脏原发性肿瘤32例诊治分析 [J], 刘博
3.脾脏原发性肿瘤诊治(附11例报告) [J], 蒋振宇;王吉;吴雪花;张镇宇
4.脾脏原发性肿瘤的CT诊断 [J], 陈永华;吴恩福;王宏清
5.脾脏原发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J], 陈学中;黄鸿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脾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脾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屈荣;金常成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年(卷),期】1998(7)4
【摘要】脾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屈荣金常成脾脏原发性肿瘤是一种临床少见的肿瘤。
我院自1972年~1996年6月共收治脾脏肿瘤9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
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9例,男7例,女2例。
年龄12岁~65岁,平均37岁。
病史最短1天,最长...
【总页数】2页(P237-238)
【作者】屈荣;金常成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北安市第一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3.2
【相关文献】
1.脾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J], 胡石奇;汪谦
2.脾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附9例报告) [J], 冷建军;林大富;涂永久;陈战;姜丽丽
3.脾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附24例报告 [J], 孙重波;张高嘉
4.脾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J], 屈荣;金常成
5.一例金毛犬脾脏肿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J], 张枫燃;吴岩;康笑黎;王禹;周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脾脏肿瘤诊疗指南

脾脏肿瘤诊疗指南
一、定义
原发性脾脏肿瘤(primary splenic tumor)是指原发于脾脏的各种良、恶性肿瘤,非常罕见。
二、诊断
1.临床表现
1)症状: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多数脾脏肿瘤由于体积较小而无症状,往往在健康体检或手术时发现,肿瘤增大后可出现左上腹包块。
主要表现为上腹部胀痛、不适,食欲减退。
有时可有发热、消瘦、贫血。
并发脾功能亢进者可出现贫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2)体征:主要为左上腹包块、脾大。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可有血小板、白细胞减少。
(2)恶性肿瘤可见血清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
2)影像学检查:B超和CT检查对脾脏占位病变诊断率在90%以上。
3)特殊检查:腹腔镜检查对脾脏疾病或脾脏肿大的病因诊断以及门静脉高压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3.鉴别诊断良恶性肿瘤的鉴别主要靠增强CT扫描。
血管瘤和淋巴瘤表现为延迟增强。
恶性肿瘤多呈中密度,边界不清,动脉期增强。
【分类】
1. 血管瘤是脾脏肿瘤最为常见的类型。
脾血管肉瘤通常累及肝脏,治疗效果不佳。
2. 错构瘤一种较为少见的脾脏良性肿瘤,主要有血管组成。
其治疗同其他脾脏良性肿瘤。
3. 脾淋巴瘤位于脾脏及其周围腹膜后淋巴结。
三、治疗
脾脏肿瘤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首选。
脾淋巴瘤的辅助化疗和放疗有一定疗效。
脾脏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附30例报告)

脾脏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附30例报告)张妲;董娜;杜昕;闻兆章【期刊名称】《第二军医大学学报》【年(卷),期】2005(26)4【摘要】目的:探讨脾脏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脾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脾囊肿6 例,良性肿瘤19例,恶性肿瘤5例。
结果:术前29例行腹部B超检查,2例误认为左侧肾上腺占位,而CT或MRI提示脾脏占位;行CT检查23例,定性诊断14例,疑为恶性的7例中5例术后排除;5例行MRI检查中2例疑似恶性者病理均为良性肿瘤;4 例行ECT者全部阳性显像,1例为淋巴瘤,3例是淋巴管瘤。
本组30例全部行手术治疗,除传统脾脏切除术外尚有B超引导下行脾囊肿穿刺引流术(1例)、腹腔镜下脾切除术(1例)、保留副脾的脾切除术(1例)和联合胰尾脾脏切除术(1 例),2 例恶性淋巴瘤术后另行CHOP、CHOPE等方案化疗。
结论:由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影像学检查对脾脏肿瘤的诊断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不同类型的脾脏肿瘤可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总页数】2页(P458-459)【关键词】脾肿瘤;诊断;治疗【作者】张妲;董娜;杜昕;闻兆章【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普通外科;长海医院预防保健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2【相关文献】1.64层螺旋CT诊断脾脏原发性肿瘤的临床分析(附35例报告) [J], 张淑芬2.脾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附9例报告) [J], 冷建军;林大富;涂永久;陈战;姜丽丽3.脾脏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附22例报告) [J], 李锋;王荣;王曙逢;郑见宝4.脾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附24例报告 [J], 孙重波;张高嘉5.脾脏良性肿瘤多层螺旋CT诊断(附13例报告) [J], 曾庆勇; 黎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一)治疗为提高脾脏恶性肿瘤的治愈率,提倡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的综合治疗;其主要手段是脾切除术,术中注意脾包膜的完整及脾门周围淋巴结的清扫,术前后辅以化疗或放疗、中药、免疫治疗等。
目前多数学者主张对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行脾切除,并术后辅助化学治疗。
手术的目的在于明确诊断以及分期,并且可以起到治疗作用。
手术应切除病变的脾脏,并对脾脏周围区的淋巴结进行清除,同时楔形切除小块肝脏,进行准确的病理分期,以期指导术后的辅助化疗,确定合适的化疗方案。
术中注意脾脏包膜完整,并对腹腔其他部位进行探查。
若肿瘤已侵犯邻近脏器,但尚属可切除范围者,应争取行根治性联合脏器切除。
绝大多数患者手术后给予联合化学治疗,要争取首次治疗即获得完全缓解,为长期无病生存创造有利条件。
霍奇金淋巴瘤:MOPP为首选方案,即氮芥(M)4mg/m2静脉注射第1天及第8天,长春新碱(O)1~2mg静脉注射第1天及第8天,丙卡巴肼(P)70mg/(m2·d)口服第1~14天,泼尼松(P)40mg/d口服第1~14天(仅用于第1及第4疗程),休息1周开始第2个疗程,至少用6个疗程。
对MOPP耐药者可采用ABVD方案,即阿霉素(A)25mg/m2,博来霉素(B)10mg/m2,长春碱(V)6mg/m2,达卡巴嗪(D)375mg/m2,均在第1及第15天静脉用药1次,每4周重复1次。
用MOPP治疗复发的病例可再用ABVD方案,59%的患者可获得第2次缓解。
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疗效决定于病理组织类型,按分类的恶性程度,分别选择联合化疗方案。
对于低度恶性者切除脾脏后可不予化疗,定期密切观察。
如病情有发展或发生并发症者可给COP,即环磷酰胺(C)400mg/m2,每天口服,第1~5天,长春新碱(O)1.4mg/m2,静注,第1天,泼尼松(P)100mg/m2,每天口服,第1~5天,每3周为一周期;对于中度恶性者术后应给予COP,每月1疗程,计6~9个月;对于高度恶性者应给予强烈化疗,即COP-BLAMⅢ方案,每3周为一周期。
脾脏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6例行脾切除术 , 例仅行活检术 。7例术后均予 以辅 助 1 化疗 , 全部病例术后 均未 发生 腹腔感 染 、 出血及 暴发 性感染 等并发症 。术后随访情况 : 1例肝细胞癌脾转移患者 , 脾切 除 术后 6个月死于广泛转移 ; 恶性淋 巴瘤 4例 中, 例探查见广 1 泛转移仅取活 检 , 术后 4个 月死 亡 , 3例生 存 期分 别 为 3 、 7
复 。纤维桩不影 响 核磁 共振 检查 , 可减 少 患者 多次 复诊 的
不便 。
[ ] 李振春 , 4 吴璇 , 陈小冬 , . 粘 结剂・ 管内壁牙 本质界 面的 等 桩一 根 拉曼光谱分析 [] 华 西 口腔 医学杂志 ,0 7 2 ( :9 -9 J. 20 ,5 3)2 224,
脾脏恶性肿 瘤在 临床 上较 为少 见 , 院 18 我 90—20 0 8年
肿瘤活性 , 同时脾 的输入淋 巴管 比较少 , 使脾脏肿瘤 很少见 , 仅 占全身肿 瘤 的 0 0 % … 。近年 来 随着 影 像学 技 术 的发 .3 展, 脾脏肿瘤 的检 出率和诊断准确率不断提高 。脾脏肿瘤 有 良性 、 恶性和恶 性转移 性肿 瘤 3种 , 均较 罕见。恶性 肿瘤
瘦、 贫血 1 。7例均行 B超 和 C 例 T检查 , 术前 B超 和 C T确
3 2 病理类型 .
脾 脏肿瘤 病理类 型 多 , 国外 按组 织来源 分
诊率为 7 . % (/ ) 14 5 7 。血常规检 查显示 3例脾恶性淋巴瘤患
者血细胞正常 , 幼稚细胞增多 ; 3例脾脏恶性淋 巴瘤和 1例纤 维 肉瘤 患 者 的 血 清 碱 性 磷 酸 酶 ( L )和谷 氨 酰 转 肽 酶 AP (— G ) r T 明显 升 高。骨 髓 活 检 4例 , G 2例 发 现 骨 髓 象 异 常
脾脏原发性肿瘤32例诊治分析

裂发 生 . 表现 为急腹 症 。
33 诊 断 _
脾 脏原 发性 肿瘤 症状 无特 异性 。早期 4 J
或 小 范 围 良性病 变 患 者可 无 明显 症状 和 阳性 体 征
【 作者简介】 刘博(9 1 8 , , 17 — ~)男 辽宁鞍 山人, , 硕士 副主任 医师, 研究方 向: 肝胆外科 。
l 4例患 者 无症 状 。 为 良性 肿 瘤 , 因其他 疾 病 检 均 系
查或 正常 体检发现 。 5例 患者查 体可扪 及脾 大 , 2 8例 患者 血常规 检查有 血细胞 减少 。全部 患者均 行 B超 检查 , 发现脾 大 2 7例 , 提示 占位 2 9例 , 2 该 9例 又行
管 瘤 、 巴管 瘤 、 管 内皮 细 胞 瘤 和 血 管 外 皮 细胞 淋 血
瘤。 恶性 包 括血 管 肉瘤 、 巴 肉瘤 和血管 内皮 肉瘤 : 淋 3 淋 巴源 性 肿瘤 : 括 霍 奇金 病 、 霍奇 金 淋 巴瘤 、 ) 包 非
浆细胞 瘤滤 泡假 性淋 巴瘤 、局 部反 应性 淋 巴组织增 生和炎 性 假瘤 ; ) 淋 巴肿瘤 : 括脂 肪瘤 、 管脂 4非 包 血 肪 瘤 、 性纤维 组织 细胞 瘤 、 恶 恶性 畸 胎瘤等 。脾 脏原 发性肿 瘤发病 率低 。 据尸检 统计 , 脾脏 良性肿瘤 的发 生 率约 为 01% , 脏 恶 性肿 瘤不 超 过全 身 恶性 肿 . 4 脾 瘤的 0 4 . %E。脾 脏原 发性肿 瘤 中以 良性 居多 .状 . 腹胀 、 心 等 。伴 随着 肿 瘤增 大 . 分患 如 恶 部
者 出现 不 同程 度 的脾 功 能亢 进 , 少数 有 自发性 脾破
脾脏肿瘤诊断与治疗

脾脏是免疫器官,血运丰富,肿瘤的发生率低。
(良性肿瘤发病率约为0.14%, 恶性肿瘤不超过全部恶性肿瘤的0.64%)。
由于发病率极低,常导致临床医师对脾脏肿瘤的认识不足。
(一) 病理类型脾脏肿瘤的分类尚无统一标准。
根据肿瘤的发生部位,可将脾脏肿瘤分为原发性和转移性两大类。
按组织成分来源不同,原发性脾脏肿瘤又分为四种类型:①类肿瘤病变:其中脾囊肿和错构瘤常见。
脾囊肿又可分为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囊肿,后者又分为真性和假性囊肿,真性囊肿的囊壁内有上皮或上皮细胞衬里,常为孤立、单房性的囊肿。
假性囊肿由纤维组织构成囊壁,其发生与脾破裂出血、炎症、动脉或淋巴管梗塞后形成的局限性囊腔和液化有关;错构瘤是由于发育异常而使脾脏正常构成成分的组合比例发生了变化。
②血管源性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病变,其中良性居多,有海绵状或毛细血管性血管瘤、衬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血管肉瘤等。
③淋巴肿瘤:由局部淋巴管发育异常导致囊性扩张的淋巴管构成,如淋巴管瘤、淋巴瘤。
④非淋巴肿瘤,如炎性假瘤等。
常见的原发性脾脏恶性肿瘤有:①血管肉瘤:由血管内皮细胞恶性增生所形成的肉瘤。
其临床特点是脾肿大伴肝肿大,部分病例发生自发性脾破裂,易发生肝、骨和肺等远处转移。
②原发性淋巴瘤:为最常见的脾脏恶性肿瘤,指原发于脾脏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何杰金病和非何杰金淋巴瘤。
③其他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较为罕见,如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和恶性神经鞘瘤等。
良性肿瘤中则以脾血管瘤多见,系脾血管组织的胚胎发育异常所致。
以脾实质海绵状血管瘤居多,也可为毛细血管性血管瘤,后者常呈局限性或多发性毛细血管团。
脾脏血管瘤的特点是瘤体生长缓慢、逐渐增大、严重者可累及整个脾脏。
脾脏血管瘤可发生梗塞、感染、纤维化、钙化等继发病变。
脾脏淋巴管瘤在脾脏良性肿瘤中的发病率居第二位。
脾脏淋巴管瘤分3个类型:①单纯性淋巴管瘤;②海绵状淋巴管瘤;③囊状淋巴管瘤。
原发性脾肿瘤的诊断及治疗

性畸胎瘤 、 卡波西 肉瘤 ) 。夏穗生等 将脾肿瘤分 为 良性 、 原发恶性 和转 移性 肿瘤 三类 , 良性 脾肿瘤 在
中血 管瘤 最常 见 , 巴管 瘤 和 错构 瘤 次 之 。孙 重波 淋
等_将脾肿瘤分为血管来 源、 巴组织来源 、 4 淋 胚胎 组织来源 、 神经组织来源 、 其他问叶组织来源和类肿 瘤病变六类 。脾脏原发恶性淋巴瘤是其原发肿瘤中 最常见者 , 断标准 : J诊 ①首发症状为左上腹 隐痛 及脾肿大造成 的压迫症状 。② 未发现其他部位肿 瘤。③术 中探查肿瘤仅限于脾脏。④确诊后 6个月 其 他部位 不 出现淋 巴瘤 _ 。本 组 有 1 恶 性 淋 巴 4 J 2例 管瘤 , 均符合上述标准。 原发脾肿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 早期可以无
疗以手术为主 , 恶性肿瘤需辅 以化疗 。
原发脾肿瘤的诊 断主要依靠影像 学检查 , 治
关键词 : 脾肿瘤 ; 脾肿瘤分类 ; 影像学检查 ; 外科手术
中图分类号 : 67 6 R 5 . 文献标志码 : B 文章编号 :0 22 6 2 1 )20 8 -2 10 -6 X(0 1 4 -040
胞瘤 、 滤泡假性淋 巴瘤 、 局部反应性淋 巴组织增生 、 炎性假瘤) 。④非淋巴肿瘤 ( 包括脂肪瘤 、 血管脂肪
瘤 、 性纤 维组织 细胞瘤 、 维 肉瘤 、 恶 纤 平滑 肌 肉瘤 、 恶
腹不适 5例 , 发热 1 , 例 脾功能亢进 1 无任何临 例, 床症状 3例。2 O例恶性脾肿瘤 中, 上腹包块 l 左 O 例, 上腹疼痛 7 , 例 发热 9 , 例 脾功能亢进 2 , 例 消瘦
通讯作者 84
脾脏血管瘤和脾脏淋巴管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脾脏血管瘤和脾脏淋巴管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脾脏良性肿瘤常常单发,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因其症状隐匿及病理变化多样,故临床诊断较困难,常常在尸检或剖腹探查时偶然发现。
少数病例因巨脾引起左上腹肿块、疼痛、食后饱胀、气短及心悸等症状,或因脾功能亢进引起贫血及出血倾向,也有部分病例因肿块囊性变及钙化而被临床检查发现。
脾脏良性肿瘤主要有脾脏血管瘤、脾脏淋巴管瘤、脾脏错构瘤及脾脏平滑肌瘤等。
脾动脉瘤实质上并非肿瘤,但临床上仍主张将其归类于脾脏良性肿瘤。
脾脏囊肿是脾组织的囊性病变,许多学者将其列为囊性脾肿瘤的范畴。
一、脾脏血管瘤(一)病理脾脏血管瘤是脾脏原发性肿瘤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于脾血管组织的胚胎发育异常所致。
尸检的检出率为0.3%~14%,其中以脾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其次尚有毛细血管性血管瘤、结节型血管瘤、弥漫型血管瘤等类型。
毛细血管性血管瘤,常呈局限性或多发性毛细血管团。
结节型血管瘤可为单个结节或多个结节,呈暗红色,无包膜,位于脾脏被膜下或深部组织内。
脾脏弥漫型血管瘤也称脾血管瘤症,整个脾脏为海绵状,甚至呈囊性外观。
显微结构是由被覆以扁平内皮细胞的扩张血管构成,通常呈无内皮细胞的蕾样增生。
如果蕾样增生和内皮细胞增生特别明显,则要警惕其发生恶变。
脾脏血管瘤的特点是瘤体生长缓慢,逐渐增大,严重者累及整个脾脏。
脾脏血管瘤可发生梗死、感染、纤维化、钙化等继发病变。
如与肝脏血管瘤同时存在,则属于血管瘤病的范畴。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脾脏血管瘤早期无自觉症状,部分病例因血小板减少或全血细胞减少而就诊。
追查病因而作相关的影像学检查时发现脾脏血管瘤。
瘤体巨大时,压迫周围脏器可出现相应症状。
瘤体中央坏死者则常合并贫血、低热、消瘦、左上腹疼痛。
因脾脏血管瘤破裂可发生自发性破裂或病理性破裂,往往因腹腔内大出血而发生出血性休克,是最严重的并发症。
文献报道脾脏血管瘤有高达25%的患者发生自发性破裂,甚至有的病例以此为首发症状。
脾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附24例报告

脾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附24例报告
孙重波;张高嘉
【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
【年(卷),期】1993(020)008
【摘要】脾脏肿瘤不论原发还是继发,均较少见。
自1879年Langhans报告首例脾原发恶性肿瘤以来,国内外文献报告甚多,但缺乏大宗病例报告。
本院于1956年1月至1992年10月共收治脾脏肿瘤24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现报告如下,并就其病理、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脾脏肿瘤24例,男性11例,女性13例;年龄15~17岁,中位年龄44岁,年龄≤30岁者6例,30~50岁者13例,>50岁者5例。
病史1月~10年。
1.2 临床表现左上腹不适或疼痛22例,左季肋部肿物18例,发热4例,贫血6例,消瘦3例。
消化道造影检查8例,均显示消化道受压移位。
【总页数】3页(P600-602)
【作者】孙重波;张高嘉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3.205脾
【相关文献】
1.原发性脾脏肿瘤(附4例报告) [J], 张顺元
2.脾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附9例报告) [J], 冷建军;林大富;涂永久;陈战;姜丽丽
3.脾脏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附22例报告) [J], 李锋;王荣;王曙逢;郑见宝
4.脾脏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附30例报告) [J], 张妲;董娜;杜昕;闻兆章
5.脾脏肿瘤(附12例报告) [J], 林超鸿;张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发性脾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原发性脾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黄权钰;刘天祥
【期刊名称】《甘肃科技》
【年(卷),期】2022(38)12
【摘要】探讨原发性脾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回顾性分析58例原发性脾脏肿瘤临床资料。
良性肿瘤54例,恶性肿瘤4例。
本组良性肿瘤5例行腹腔镜下脾部分切除术,32例行腹腔镜下脾切除术,17例行开放脾切除术。
3例恶性肿瘤行开放脾切除术,1例恶性淋巴瘤行根治性脾切除联合胰体尾切除术,术后给予化学治疗。
良性肿瘤均无复发,1例血管平滑肌肉瘤术后随访2年健在,1例纤维肉瘤术后随访3年后失访。
2例恶性淋巴瘤随访1例存活2年死亡,1例随访1年存活。
影像学是主要检查手段,手术切除是脾脏肿瘤的有效治疗措施,脾良性肿瘤可选择行腹腔镜下脾切除术或开腹手术,局限性良性肿瘤可选择部分切除,保留脾脏功能,恶性肿瘤行根治性脾切为主,并辅以化学治疗。
【总页数】4页(P109-111)
【作者】黄权钰;刘天祥
【作者单位】兰州市城关区人民医院;甘肃省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7.6
【相关文献】
1.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2.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3.原发性脾脏肿瘤26例诊断和治疗
4.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5.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脾脏肿瘤的CT诊断

第2 8卷第 1期 20 0 8年 2月
赣
南
医
学
院
学
报
l 28 J, 1 f 7D. . \ 旭 日. 0 2 o8
J OUR NAL O ANNAN MED C NI FG I AL U VER I Y ST
脾脏肿瘤 的 C T诊 断
20 0 8年
32 3 血 管 肉 瘤 临床 极 少 见 , .. 为起 源 于 脾 囊 内
性 良l 生畸性 , 见 于 颈 部 及 腋 窝 , 常 累及 脾 脏 者 甚 为 少 见 。淋 巴 管瘤 分 3种 类 型 : 单纯 性 淋 巴管 瘤 ; ①
皮细胞的高度恶性肿 瘤。C T可见脾大 , 发或多 单 发 的低 密度 病 变 , 界 不 甚 清 楚 , 强 扫 描 类 似 血 境 增
3 1 脾 良性 肿 瘤 .
症 、 塞 等引起 。 栓
两者 C T表 现相 近 , 特异 性 , 无 表现 为境 界 光 滑
清楚 的圆形 低 密度 , 度 均匀 ,T值低 于 2 H 囊 密 C 0 U, 壁菲 薄 , 强 扫 描 囊 内及 边 缘 均 无 增 强 , 部 分病 增 但 例如 恶性 淋 巴瘤 等也 可 表现类 似 脾囊 肿 , 鉴 别 诊 在
海醇 10 l扫描层 厚 8 m。 0m , m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1 临床 资 料 1 . 6例 经 证 实 的 脾 脏 肿 瘤 中男 1 O
2 结
果
例 , 6例 , 女 年龄 1 7 5— l岁 , 均 4 平 2岁 , 中脾囊 肿 其 4例 , 脾淋 巴管瘤 2例 , 血 管 瘤 3例 , 恶 性 淋 巴 脾 脾
管 瘤样 强化 , 血管 瘤鉴 别 困难 。 与
脾脏肿瘤的诊断及治疗

• 肉眼观肿瘤
• 多为单发,少数周围可有卫星结节,多为出 血性、境界不清的肿瘤,常浸润周围脂肪组织、 筋膜等,切面呈海绵状、蜂窝状或微囊形成。
• 镜下
• 肿瘤有多数不规则的肿瘤性血管组成,管 腔大小不一,相互连接吻合构成分支成网的血 管脉络。肿瘤细胞衬附于血管壁,有不同程度 的异型性。
CT表现
1.脾脏明显肿大,密度不均,可见单发或多发低 密度灶,边界不清,圆形或椭圆形,可见坏死和 出血,散在的针尖样钙化,也可为大片钙化呈放 射状。 • 2.增强扫描肿瘤呈边缘强化,实性部分强化或 不均匀强化,可有囊变坏死,也可有自病灶边缘向
• (4)一般认为MRI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 诊断价值并不优于CT, 且费用昂贵, 多不 采用.
脾脏良性肿瘤的CT诊断
血管瘤
淋巴管瘤
错构瘤
脾血管瘤
• 脾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脾脏良性肿瘤,约占脾脏原 发良性肿瘤的50%。(尸检发现率0.3%-14%) • 临床上一般没有症状,或出现左上腹疼痛、肿 块、DIC等。大的肿块有破裂出血可能,但较 少见。
乳 腺 癌 肝 脾 转 移
肾 母 细 胞 瘤 肝 脾 转 移
鉴别诊断
1、脾脏肿瘤不但需要相互间鉴别,同样需 要与肿瘤样病变、脾脓肿、脾结核等鉴 别。 2、良恶性的鉴别重要。
脾脏肿瘤良恶性鉴别
1、良性肿瘤一般形态较规则、边界清楚, 病灶外的脾脏轮廓完整。
2、恶性脾肿瘤内出血、坏死更常见。 3、周围脏器受侵或伴脾门、主动脉周围、 腹膜后有淋巴结肿大提示恶性肿瘤。
4、增强扫描:脾脏正常强化,淋巴管瘤区不 强化,两者对比清楚。 囊壁和分隔可强化。
海绵状淋巴管瘤
女,23岁,发现脾脏肿 物5天。体查无特殊。
脾脏错构瘤
脾脏肿瘤9例的诊断和治疗

脾脏肿瘤9例的诊断和治疗
赵文星;李向农;路逵阳
【期刊名称】《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5(025)007
【摘要】目的:提高对脾肿瘤这一少见病的认识,减少对其误诊、误治.方法:结合9例脾肿瘤病历并复习文献对其诊断、鉴别诊断、病理类型和治疗进行讨论.结果:9例中良性肿瘤6例,恶性肿瘤3例,均行手术治疗.8例行脾脏切除,1例因广泛转移仅行淋巴结切除送病检.结论:脾肿瘤的病史和体征无诊断特异性,影像学检查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是其术前明确诊断的重要手段.
【总页数】2页(P499-500)
【作者】赵文星;李向农;路逵阳
【作者单位】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江苏,徐州,221000;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江苏,徐州,221000;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江苏,徐州,2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7.6
【相关文献】
1.脾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附9例报告) [J], 冷建军;林大富;涂永久;陈战;姜丽丽
2.脾脏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附22例报告) [J], 李锋;王荣;王曙逢;郑见宝
3.原发性脾脏肿瘤26例诊断和治疗 [J], 杨小文;刘旗泉
4.一例金毛犬脾脏肿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J], 张枫燃;吴岩;康笑黎;王禹;周威
5.脾脏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附30例报告) [J], 张妲;董娜;杜昕;闻兆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脾脏肿瘤19例诊治分析

与其 他实质 性脏器 不 同 , 脾
脏 的原发 陛或转移性肿瘤 的发 生率 甚低 。文献 报告 : 原发性脾 脏肿瘤发病率低 于 O1 ”但 也有学者认为其 发病率远远低 于 . , %t
2 结 果
1 6例 良性 占位性 病变 的患者 术后 痊愈 , 目前 存 活 良好 。 2例 原发 性淋 巴瘤患者 术后 分别存 活 1, 82 月 , 例左 肾盂 4个 1 移行细胞癌脾转移患者术后存活 9个月。
3 讨 论
边界多不清 ;④脾恶性淋 巴瘤表现 为脾 脏内多发低密度病变 ,
癌等 。
回顾性分析 19 年 1 95 2月一2 0 年 7月我 院手术治疗 1 例脾 o9 9 脏肿瘤的临床 资料。结果 瘤 3 。1 良性肿瘤 中 1 例 6例 2例行 脾脏切 除术 , 例行脾脏部 分 4 切 除术 ; 3例恶性肿瘤 中 2例行脾脏切 除术 , 例行脾联合胰体 1
尾 切除术。结论
11 一般 资料 .
本 组患者 共 比例 1 1年龄 2 . , 7: 2岁 一 1 , 均年龄 4 7岁 平 7岁。 l 9例患 者 中 因体 检 发现 而无 任何 不适 症状 者 9例 , 左上 腹 不适 、 痛 疼 5例 , 伴发热 4例 , 因检查其他疾病时发现 1 。 例 1 影像学检查 . 2 本组 l 例患者行超声检查 , 中 1 5 其 4例 诊 断为脾 占位性病变 , 例诊断为左上腹肿物。 T检查 7例 , 1 C 均 诊断为左侧 肾脏 占位性病变 、 脾脏 占位性病变。
影像 学检查是诊 断脾脏肿瘤的主要方法。脾
脏肿瘤病 变以 良性为主 , 术切 除治疗 效果 良好 , 手 恶性 肿瘤采
用 以 手 术 为 主 的 综合 治疗 。
脾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脾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胡石奇;汪谦
【期刊名称】《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年(卷),期】2004(4)1
【摘要】目的探讨脾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收集和整理65例脾脏肿瘤的临床资料,对就诊原因、影像学检查、手术治疗所见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5例脾脏肿瘤中包括囊肿26例、良性肿瘤14例、恶性肿瘤25例,全部接受手术治疗,无手术死亡病例.各种影像学检查对绝大多数病人可给予术前确诊.结论脾脏肿瘤的诊断主要依据左上腹痛、脾脏肿大等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是发现肿瘤和确诊的重要方法,脾脏切除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总页数】3页(P8-9,14)
【作者】胡石奇;汪谦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普通外科,广州,5101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5100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3.2
【相关文献】
1.脾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附9例报告) [J], 冷建军;林大富;涂永久;陈战;姜丽丽
2.脾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J], 屈荣;金常成
3.脾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附24例报告 [J], 孙重波;张高嘉
4.脾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J], 屈荣;金常成
5.一例金毛犬脾脏肿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J], 张枫燃;吴岩;康笑黎;王禹;周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脏是免疫器官,血运丰富,肿瘤的发生率低。
(良性肿瘤发病率约为0.14%, 恶性肿瘤不超过全部恶性肿瘤的0.64%)。
由于发病率极低,常导致临床医师对脾脏肿瘤的认识不足。
(一) 病理类型
脾脏肿瘤的分类尚无统一标准。
根据肿瘤的发生部位,可将脾脏肿瘤分为原发性和转移性两大类。
按组织成分来源不同,原发性脾脏肿瘤又分为四种类型:①类肿瘤病变:其中脾囊肿和错构瘤常见。
脾囊肿又可分为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囊肿,后者又分为真性和假性囊肿,真性囊肿的囊壁有上皮或上皮细胞衬里,常为孤立、单房性的囊肿。
假性囊肿由纤维组织构成囊壁,其发生与脾破裂出血、炎症、动脉或淋巴管梗塞后形成的局限性囊腔和液化有关;错构瘤是由于发育异常而使脾脏正常构成成分的组合比例发生了变化。
②血管源性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病变,其中良性居多,有海绵状或毛细血管性血管瘤、衬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血管肉瘤等。
③淋巴肿瘤:由局部淋巴管发育异常导致囊性扩的淋巴管构成,如淋巴管瘤、淋巴瘤。
④非淋巴肿瘤,如炎性假瘤等。
常见的原发性脾脏恶性肿瘤有:①血管肉瘤:由血管皮细胞恶性增生所形成的肉瘤。
其临床特点是脾肿大伴肝肿大,部分病例发生自发性脾破裂,易发生肝、骨和肺等远处转移。
②原发性淋巴瘤:为最常见的脾脏恶性肿瘤,指原发于脾脏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何杰金病和非何杰金淋巴瘤。
③其他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较为罕见,如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和恶性神经鞘瘤等。
良性肿瘤中则以脾血管瘤多见,系脾血管组织的胚胎发育异常所致。
以脾实质海绵状血管瘤居多,也可为毛细血管性血管瘤,后者常呈局限性或多发性毛细血管团。
脾脏血管瘤的特点是瘤体生长缓慢、逐渐增大、严重者可累及整个脾脏。
脾脏血管瘤可发生梗塞、感染、纤维化、钙化等继发病变。
脾脏淋巴管瘤在脾脏良性肿瘤中的发病率居第二位。
脾脏淋巴管瘤分3个类型:①单纯性淋巴管瘤;②海绵状淋巴管瘤;③囊状淋巴管瘤。
CT扫描可见脾脏增大,脾囊状低密度,轮廓清,CT值10~30HU,部多有粗大间隔且可见轻度强化,不同于单纯脾囊肿。
(二) 临床表现
脾脏肿瘤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尤其是早期或较小的良性病变,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和阳性体征,仅在查体时意外发现。
只有当脾脏肿瘤的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出现压迫周围脏器
脾脏转移瘤多有明确的原发恶性病灶。
常见的原发肿瘤有肺癌、乳腺癌、结肠癌、恶性黑素瘤、卵巢癌、前列腺癌、肝癌、宫颈癌和胰腺癌等。
脾脏转移癌多来源于肿瘤细胞的血行转移,少数可为肿瘤的直接浸润,比如解剖位置毗邻的如胃、结肠、左肾的肿瘤直接侵犯脾脏。
白晓枫等报道1组43例原发性脾脏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脾血管瘤15例,脾淋巴瘤16例,脾血管肉瘤8例,脾淋巴管瘤、肌纤维母细胞瘤、炎性假瘤和脾肉芽肿各1例,恶性肿瘤占56%(24例)。
21例(49%)无任何临床表现,由体检时意外发现;13例仅为非特异性的腹部不适或隐痛;6例以腹部肿物为首发症状;3例为突发腹痛急诊手术发现。
有11例恶性肿瘤患者存在脾脏肿大、血小板减少、发热、贫血、消瘦等症状。
(三) 诊断方法
原发性脾脏肿瘤早期多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诊断较为困难,其临床表现又无特异性,因而易于延误诊断。
随着超声、超声造影、CT、核磁共振和脾脏细针穿刺活检(fine-needle aspiration, FNA)等影像诊断和技术的发展,脾脏肿瘤的术前诊断已完全成为可能。
B型超声检查具有无创、经济、方便等特点,常作为诊断脾占位性病变的首选方法。
它可了解有无肿瘤及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围,了解有无包膜、鉴别肿瘤的囊实性以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等。
但B超受肠道气体干扰、肥胖以及操作者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而且较小的肿瘤(≤1 cm)难以被发现,因此,其准确性还显不足。
高分辨率彩色Doppler超声可依据肿瘤部有无血流及多少,有助于判断脾肿瘤的性质。
CT可提供比较准确的关于肿瘤的位置、数目、大小、围、与邻近脏器的关系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图像,便于术前对病情作出较准确的判断,它是目前诊断脾脏肿瘤最有价值的影像学手段,可发现脾脏小肿瘤(≤1 cm)。
X 线检查可见不规则增大的脾脏阴影,左膈肌可抬高、活动减弱,肾脏和结肠脾曲向下移位等。
选择性脾动脉造影在脾脏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良性肿瘤表现为动脉分支的压迫性改变,恶性肿瘤则表现为血管中断、移位、不规则的管腔狭窄以及新生血管呈不规则分布等。
尽管影像学检查对脾脏肿瘤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但是,它也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无论哪种检查方法,最后确诊都依赖于手术探查及病理诊断结果。
当Casoni皮试验阳性和身体其它部位明确包虫病应考虑有脾包虫囊肿的可能。
近年来,通过B超或CT引导下脾脏细针穿刺活检(fine-needle aspiration, FNA)的报道越来越多。
该技术可获得明确的病理学诊断,逐渐为影像医师所推崇。
但脾脏血供丰富且质地较脆,操作后脾脏出血的顾虑是阻碍FNA技术推广的最大障碍。
但从国外的经验看,采用
19或21gauge的穿刺针实施FNA基本上是安全的,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FNA的适应证主要有:①恶性淋巴瘤疑侵犯脾脏;②血液病需明确其类型或了解脾脏功能;③脾脏囊性病变需抽吸置管引流或造影确诊;④脾脏实质性肿块需病理组织学确诊。
(四) 治疗
由于脾脏肿瘤有发生感染、破裂的风险,且脾脏肿瘤的性质很难确定,无法排除恶性病变的可能。
因此,除非诊断明确的较小的脾脏良性病变,脾脏肿瘤一经发现都应考虑积极手术治疗。
根据脾脏肿瘤的不同病理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1脾囊肿:对较小的脾囊肿可暂不手术治疗,定期随访观察。
对于较大的脾脏囊肿,一经诊断,应尽早选择手术治疗,否则有发生囊感染和破裂的危险。
脾囊肿的手术方式应根据囊肿的部位、大小和性质来决定,可采用囊肿开窗引流术或部分脾切除术或全脾切除术。
如果囊肿位于脾门或脾体的中间部位可行全脾切除。
有副脾者可予以保留,否则加行薄脾片大网膜移植术。
如果囊肿位于脾上极或下极可行部分脾切除术。
必要时术中需行快速病理检查,以避免漏诊恶性肿瘤。
2脾脓肿:可于B超定位引导下穿刺引流,如脓肿有分隔或反复发作可行脾部分切除术或脾切除术。
3脾脏良性肿瘤:随着对脾脏免疫功能认识的深入,越来越倾向行保脾手术,对于脾脏的良性肿瘤,在确保根治的前提下尽量保留部分脾实质以维持脾脏功能。
尤其是对于病变较小的幼儿患者,因考虑到术后有发生凶险性感染(OPSI)的可能或局限于某一段的良性肿瘤,以行脾部分切除或脾组织片大网膜移植术或带血管蒂部分健脾移植术为妥。
在实施保脾手术时应特别注意:术中快速病理切片确诊的脾脏良性肿瘤方可行保脾手术;脾肿瘤可为多中心性发生,呈多灶性分布,行脾部分切除有时难以切除全部病变,故对脾血管瘤或淋巴管瘤病变要有足够的切除围以免术后复发。
如术中快速病理切片不能排除恶性肿瘤时,应行全脾切除术。
4.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对于确诊的脾脏恶性肿瘤,应行根治性手术切除。
即脾脏切除加脾门淋巴结清扫,必要时加行胰尾等联合脏器切除术。
手术后根据病理类型辅以辅助治疗。
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预后与病期、病理类型等关系密切,早期诊断,早期根治性手术治疗并辅以化疗、放疗等,是提高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疗效的关键。
近年来,微创外科技术发展迅速,腹腔镜脾切除术逐渐增多,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但对术前良恶性脾脏肿瘤的鉴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有报道发现。
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行腹腔镜脾切除术后腹部Trocar种植转移明显增加。
此外,随着微创观念的深入,和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等消融技术的巨大进展,已有开展脾脏实质或脾脏肿瘤的射频消融的成功报道。
本文所报告的脾脏转移癌射频消融病例,为文献中第3例。
前两例分别为继发于肾癌和结肠癌的脾脏转移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