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荒漠化问题相关研究
荒漠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研究
荒漠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研究【引言】荒漠化是指原本适宜生长植被的土地环境因为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而退化为无法维持正常植被覆盖的状态。
荒漠化的影响十分深远,不仅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负面影响,还对人类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荒漠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寻找解决之道。
【第一部分:水资源的减少】荒漠化导致水源减少,这对人类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方面,荒漠化带来的土壤侵蚀导致水泥化的土地表面,水分无法渗透至地下层,造成地下水位下降。
另一方面,植被覆盖的减少导致水源的蒸发增加,水循环减弱,使得荒漠化地区成为干旱的风险更高。
没有足够的水资源,人类的生活和农业生产都将受到严重威胁。
【第二部分:生态系统的破坏】荒漠化造成的植被破坏和土地退化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荒漠化地区常常出现土壤侵蚀、沙化、盐渍化等问题,植物无法生长,枯萎的植被难以提供食物和栖息地,进而影响了野生动物的生存。
这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也威胁到了人类的生活,因为许多人依赖野生动物作为经济来源。
【第三部分:农业生产的下降】荒漠化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农业是人类的基本生计和食品来源,但荒漠化使得耕地面积不断缩小并丧失肥沃度。
受限于水资源和适宜种植条件的减少,农作物的产量不断下降。
此外,荒漠化还导致农作物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农业生产更加困难。
这对食品供应和农村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第四部分: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荒漠化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荒漠化地区的资源匮乏,限制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
缺乏水资源和适宜的土地,使得荒漠化地区难以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此外,人们在面对缺乏工作和收入来源的困境时,往往被迫迁徙离开家园,对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第五部分:解决方案】为了应对荒漠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各国和国际社会应该采取共同行动。
首先,加强荒漠化和土地退化的监测与预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荒漠化的进程。
其次,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节约措施。
防沙治沙与荒漠化防治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
防沙治沙与荒漠化防治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荒漠化是全球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对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了巨大影响。
防沙治沙与荒漠化防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各国都在积极开展相关工作。
因此,对防沙治沙与荒漠化防治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总结目前国内外在防沙治沙与荒漠化防治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实践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科学可行的建议和对策,推动防沙治沙与荒漠化防治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1.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综述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了解国内外在该领域的最新进展。
然后,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各地在防沙治沙与荒漠化防治方面的工作情况。
最后,在综合分析基础上提出建议和对策。
第二章防沙治沙工作进展2.1 国内外相关法规概述在国内外,领导都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规来推动防沙治沙工作。
本章节将对国内外相关法规进行概述,并分析其实施情况和效果。
2.2 防沙治沙工程建设与实施情况分析本节将对国内外各地在防沙治沙方面开展的重点工程进行介绍,并分析其建设和实施情况。
通过对各地工程的效果评估,总结出可行的工程建设和实施经验。
2.3 防风固沙植被恢复技术探讨本节将对防风固沙植被恢复技术进行探讨。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综述和实地调研,总结出可行的植被恢复技术,并提出相应建议。
第三章荒漠化防治实践经验总结3.1 国内外荒漠化现状分析本节将对国内外荒漠化现状进行分析。
通过对相关数据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了解国内外荒漠化扩展情况,为后续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2 荒漠化综合治理技术探索与应用情况概述本节将对国内外荒漠化综合治理技术进行探索与应用情况进行概述。
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和实地调研,总结出可行的综合治理技术,并提出相应建议。
3.3 成功案例分析与借鉴意义本节将选取一些国内外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并总结出其成功的原因和经验。
沙漠化问题的原因和治理策略研究
沙漠化问题的原因和治理策略研究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和环境的变化,沙漠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沙漠化不仅会给农业生产、生态系统和地质环境带来巨大的危害,也会对人类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因此,控制沙漠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任务。
本文旨在探讨沙漠化问题的原因和治理策略。
一、沙漠化问题的原因沙漠化是由于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加上人们的活动和经济发展,造成的土地退化和生态系统破坏。
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沙漠化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
随着气候的变化,气温升高、降雨不足、水资源的不足等问题成为导致沙漠化的重要原因。
全球变暖和异常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对沙漠化的加剧造成了直接冲击。
2.人为活动人类活动是造成沙漠化加剧的重要原因。
主要表现为过度开垦土地、过度放牧、泛滥的灌溉和乱伐植被等行为。
由于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对土地和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了过度的资源消耗,从而加速了沙漠化进程。
3.贫困和人口增长贫困和人口增长也对沙漠化造成了一定的贡献。
由于贫困和经济不发达,人们只能在沙漠地区生活,导致了过度的土地利用和资源消耗。
人口增长也会加剧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促进了沙漠化的发展。
二、沙漠化问题的治理策略对于沙漠化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根据国际沙漠化公约的规定,沙漠化的治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荒漠化土地还原荒漠化土地还原是最常见的沙漠化治理措施之一。
通过这种方法,颠覆地球的沙漠化进程,还原土地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
主要方法包括重植林木、建立人工草场等,从而促进土地的再生和可持续发展。
2.土地保护土地保护是减缓沙漠化进程的重要手段。
主要包括管控开垦、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生态系统。
此外,加强土地管理、控制非法采伐等,也是治理沙漠化的重要措施。
3.改善生计和减轻贫困改善生计和减轻贫困也是治理沙漠化的重要措施。
改善生计、促进职业技能培训和鼓励创业等措施,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支持。
荒漠化治理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
荒漠化治理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一、引言:荒漠化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生态现象,给社会和环境带来了极大威胁,通过对荒漠化原因和治理方法的研究,发现新技术和新方法对荒漠化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论述了当前荒漠化治理中应用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并探讨了其未来发展趋势。
二、荒漠化治理新技术研究(一)植被治理技术植被是荒漠化地区防止土地沙漠化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植物生长,可以借助其根系固定土壤及水分,减少荒漠化。
1.白细胞治理技术此技术首先种植一些抗旱、耐盐碱性强的植物,使土壤获得保水性和肥力,再进行带有一定寿命的白细胞种植,逐渐由浅及深地修正土地。
此技术成功应用于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白泉,改造了大面积沙漠化土地,栽种了柳树、红柳等。
2.灌溉植物技术此技术采用人工灌溉和雨水集中方式,通过水源的引入增加土壤水分,从而形成稳定的水分供应体系,养护植物生长。
(二) 防风固沙技术荒漠化主要的诱发者是风力,利用防风固沙技术能够有效地减少荒漠化程度。
1. 防护屏技术此技术是一种重要的防风固沙技术,它基于降低空气中的风速,增加高层障屏,保护下层生长和固定植物的根部。
应用于新疆吐鲁番地区,对现状大面积的沙漠化地区进行置换修葺,通过建造固定机制来改变不稳定的土地环境。
2. 绿化带技术绿化带技术是种有效的防风固沙技术,通过人工或自然生长植物,形成具有阻力的植被屏,对风沙进行防护,并达到调控区域环境的效果。
从而减缓荒漠化的速度,此技术成功应用于内蒙古的长跑草原、华北平原等地区。
三、荒漠化治理新方法研究(一) 风电扶贫近些年,风电扶贫已经成为解决荒漠化治理问题中最新且最具前景的方法之一。
风电,在带动地方就业的同时,又完成了区域的生态复苏,保护生态、造福民生。
(二)生态扶贫生态扶贫是一个新的产业模式,采用生态保育和产业扶贫相结合的方式,将治理荒漠化、保护生态与扶贫结合起来,从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效益。
四、荒漠化治理新技术和新方法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各种技术和方法的不断更新迭代,治理荒漠化的效果和效率也在不断提升。
《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治理研究》范文
《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治理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的重要省份之一,其地理环境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由于气候、地形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该地区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因此,对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治理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内蒙古自治区的荒漠化现状、原因及治理策略,以期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二、内蒙古自治区的荒漠化现状内蒙古自治区的荒漠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土地退化、沙化、盐碱化等。
这些现象使得土地生产力下降,生态系统脆弱,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
据统计,内蒙古自治区的荒漠化土地面积逐年扩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威胁着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三、荒漠化原因分析内蒙古自治区的荒漠化问题主要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干旱、降水稀少、风力强劲等,这些因素使得土地易受风蚀、水蚀等作用,导致土地退化。
人为因素则主要包括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开采水资源等,这些人类活动破坏了土地的生态平衡,加剧了荒漠化的进程。
四、荒漠化治理策略针对内蒙古自治区的荒漠化问题,应采取综合治理的策略。
首先,应加强生态保护意识,提高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荒漠化治理。
其次,应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政策,恢复土地的生态功能。
同时,应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防止风蚀、水蚀等作用进一步破坏土地。
此外,还应加强生态移民、生态补偿等政策措施的落实,为荒漠化治理提供政策支持。
五、具体治理措施1. 植树造林:在适宜的地区植树造林,提高土地的植被覆盖率,增强土地的抗风蚀、水蚀能力。
2. 草地改良:对退化的草地进行改良,提高草地的生产力,为畜牧业提供更好的发展条件。
3. 生态移民:对生活在荒漠化严重地区的居民进行生态移民,减轻人类活动对土地的破坏。
4. 水资源管理:合理开采和利用水资源,防止过度开采导致的水资源枯竭和土地盐碱化。
关于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的研究报告
关于⼟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的研究报告关于⼟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的研究报告1 ⼟地沙漠化现状及危害1.1现状。
我国现有沙漠化⼟地168.9万平⽅公⾥,占国⼟⾯积的17.6%,其中沙漠⾯积为48.32万平⽅公⾥,⼽壁⾯积为71.07万平⽅公⾥,风蚀残丘⾯积为3.2万平⽅公⾥。
主要分布在西北12省,⾃治区,直辖市及西藏⾃治区。
1.2危害。
⼟地沙漠化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态环境问题之⼀,它恶化⽣态环境,破坏⽣存条件,加剧⾃然灾害发⽣,制约经济发展,加深了贫困程度,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给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极⼤的危害。
据测算,我国每年因⼟地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相当于西北五省(区)年财政收⼊的3倍,沙区每年因风蚀损失⼟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达5590万吨,折合2.7亿吨化肥,受风沙危害,全国每年少养5000多万只,每年粮⾷减产30多亿吨,全国有2.4万多个村庄和城镇经常受风沙危害,有些甚⾄成为诱发民族⽭盾、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沙漠化还威胁⼤中城市、交通运输、⽔利设施和⼯矿企业。
⽬前全国有1300多公⾥铁路、3万公⾥公路、数以千计的⽔库和5万多公⾥长的灌渠常年受风沙危害。
每年输⼊黄河的16亿吨泥沙中就有12亿吨来⾃沙区。
2 ⼟地沙漠化产⽣原因2.1⾃然因素。
在⾃然状态下,主要有⽔蚀和风蚀两个⽅⾯。
由于⼀些省份⽓候⼲旱、⼤风频繁,这是沙化产⽣的⼀个主要原因。
2.2⼈为因素。
在⼈类活动影响下,⾃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壤破坏和⼟地物质的移动、流失会扩⼤、加速,据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所的调查,我国北⽅现代沙漠化扩⼤的成因中,94.5%为⼈为因素,⼈类活动对⼟壤沙化和沙漠化的加速作⽤由此可见⼀班。
由于过去追求粮⾷产量,⼤⽚草原、荒地被开垦种植,⼈类对⼟地的不合理耕种或过分耕种,过度放牧和森林的乱砍滥伐导致加速了⼟壤沙化。
2.3还有⼀些其他原因可以引起⼟壤成分破坏,使⼟质恶化,进⽽引起⼟壤沙化。
土地荒漠化的研究论文
土地荒漠化的研究论文牛栏山一中凌霄一.土地荒漠化定义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土地沙漠化。
”顾名思义,我们可以从名字中简单的了解到原本湿润的可被利用的因为种种原因退化为类似沙漠的无法有效利用的土地。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荒漠化的概念作了这样的定义,首次提出土地荒漠化的定义:"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土地荒漠化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问题之一。
二.土地荒漠化的分布1.世界范围内1996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发表公报指出:当前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
全球现有12亿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1.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
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演变为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不稳定。
到1996年为止,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
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尽管各国人民都在进行着同荒漠化的抗争,但荒漠化却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爱尔兰的面积。
到二十世纪末,全球将损失约1/3的耕地。
在人类当今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
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非洲西部撒哈拉地区连年严重干旱,造成空前灾难,使国际社会密切关注全球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荒漠化”名词于是开始流传开来。
据联合国资料,目前全球1/5人口,1/3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影响。
1992年6月世界环境和发展会议上,已把防治荒漠化列为国际社会优先发展和采取行动的领域,并于1993年开始了《联合国关于发生严重干旱或荒漠化国家(特别是非洲)防治荒漠化公约》的政府间谈判。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研究课题名称: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设计者姓名王彦岗所在学校同煤二中所教年级高一研究学科地理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土地荒漠化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而我国又是世界上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国家,我县荒漠化资源比较丰富,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活动的开展。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1) 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2)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让学生真正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3)通过有关荒漠化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3、课题介绍关于荒漠化的原因,教材是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加以说明的,其中重点在于分析人为原因在加速荒漠化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分析描述了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大风吹扬(动力因素)等原因。
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恰恰具有这些发生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包括过度农恳、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的阐述)插入思维导图三、参与者特征分析(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异,尤其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影响的因素。
)我校虽然是一所市一级学校,但学生都来自本县各乡镇,是本县生源最差的一间普通高中。
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缺乏空间想象力。
通过调查,大多数学生对地理的学习仅仅是应付式的,但更多的学生希望能从地理课堂上学到一些实用的东西。
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状况,。
《内蒙古草原荒漠化府际治理研究》范文
《内蒙古草原荒漠化府际治理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草原作为我国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
然而,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内蒙古草原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给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因此,府际治理在解决内蒙古草原荒漠化问题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内蒙古草原荒漠化的现状、原因及府际治理的必要性,分析府际治理的实践与成效,并就未来府际治理提出建议和展望。
二、内蒙古草原荒漠化的现状及原因1. 现状内蒙古草原荒漠化主要表现为草原植被退化、土地沙化、水资源减少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给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 原因(1)自然因素:气候变化、降水减少、干旱等自然因素是导致内蒙古草原荒漠化的重要原因。
(2)人为因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利用土地等人为因素也是导致内蒙古草原荒漠化的重要原因。
三、府际治理的必要性针对内蒙古草原荒漠化问题,府际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府际治理是指政府间在政策制定、执行、监督等方面的协调与配合,通过政府间的合作与互动,共同解决区域性问题。
在解决内蒙古草原荒漠化问题中,府际治理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跨区域性:内蒙古草原荒漠化问题具有跨区域性,需要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2. 综合性:府际治理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制定综合性的政策措施。
3. 长期性:府际治理需要长期坚持,不断调整和完善政策措施,以应对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四、府际治理的实践与成效1. 实践(1)政策制定: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关于草原生态保护和恢复的政策措施,如草原生态补偿制度、草原禁牧休牧制度等。
(2)部门协作:政府各部门之间加强了协作与配合,形成了生态环保、农业、林业、水利等多部门参与的府际治理机制。
(3)跨区域合作:不同地区之间加强了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
中国荒漠化防治政策沿革及问题对策研究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 ao I e M础 or l fn r n n A ru u l “ e i《 o a S ec E i n g cl r vr乜 S c l c n d i ) i t aU s i i e t o
朱 震 达 (94认 为人 为 因 素造 成 的 荒 漠化 占荒 漠 化 总 面 积 的 18 )
9. , 4 5 因此, 荒漠化 防治需要控 制人为经济 活动 的强度 , 过经 通 济、 政策和法律等措施约束和改变人们 的不 当行为( 包庆丰、 春英 ,
20 , 00年 属于重点治理阶段 , 治理投入 以民众投 劳为主; 3 第 阶段
从 20 年至今 , 01 为全面治理阶段 , 在治理过程中, 政府投入占主导。
20 ) 06。我国先后制定实施了一系列防治政 策, 三北” 如“ 防护林工 程、 天然林保护工程、 京津风沙源治理 工程 、 退耕还林 、 退牧还草等
工程 , 禁牧休牧、 划区轮牧 、 以草定畜 等措施 ; 颁布了《 草原法》《 、防
果, 并对今后 中国荒漠化 治理政 策的发展进 行展望 , 出相应 的政 策建议 。 提
关 键 词 : 漠 化 ; 漠化 防 治 政 策 ; 地 退 化 ; 地 利 用 荒 荒 土 土 D I1 . 9 9ji n 10 -4 5 . 0 0 0 . 4 0 :0 36 /.s . 0 9 4 8 2 1. 4 0 7 s
2 1 年第 4 ( l 卷 00 期 第 2
我国土地荒漠化环境问题研究
荒漠化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荒漠化防治技术研究进展荒漠化防治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来控制和治理荒漠化的过程,恢复和改善受荒漠化影响的土地生态系统。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荒漠化防治技术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些荒漠化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
1.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通过植被的恢复和重建来防治荒漠化。
该技术通常包括引种和培育适宜的植物物种,并采取合适的种植模式和管理措施,以提高土地的保水保肥能力。
例如,使用多年生植物来抑制风蚀和水蚀,种植适应性强的农作物来提高土地利用率等。
2.技术措施技术措施主要包括水源治理、植被覆盖、适度人工引水等。
水源治理是改善土地水资源状况的关键。
通过修建水渠、水库等措施,增加水源的储备量和利用率,以满足农作物和植被的水分需求。
植被覆盖是指通过植物的种植和管理来改善土地的植被状况,以减少土壤的侵蚀和风蚀。
适度人工引水则是通过通水渠、流动灌溉等方式来引水,保证农作物和植被的生长。
3.生态工程技术生态工程技术是一种基于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以恢复和改善受荒漠化影响的土地生态系统的技术。
比如,采用生物土壤护理技术,通过添加有机质和微生物来改善土壤质地和营养状况。
此外,还可以利用生态护岸技术,在河岸和湖泊边缘种植适应性强、根系发达的植物,以遏制沙土的蔓延。
4.综合治理技术综合治理技术是通过综合运用植被修复、水源治理、生态工程等多种技术手段来进行荒漠化治理。
它主要包括土地复耕、水源调配、农作物结构调整等。
例如,利用荒漠化地区的丰富阳光资源,发展和利用太阳能农业,在荒漠地区建设光伏农业大棚,既增加了土地利用效率,又改善了当地的水源管理和生态环境。
总之,荒漠化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植物修复技术、技术措施、生态工程技术以及综合治理技术等。
通过不断创新和应用这些技术,我们可以有效地防治荒漠化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摘要:目前,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水土流失与荒漠化对农业生产和土壤性质造成一定的危害,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因此,如何实施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策略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水土保持;荒漠化;发展趋势;防治策略引言由于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现象不断出现,严重影响土地利用和农业发展,甚至威胁到生态平衡的稳定。
因此,实施有效的防治策略成为当务之急。
1水土流失与荒漠化概述1.1概念水土流失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水力、风能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水土资源损失;荒漠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导致地表植被数量急剧减少,土地逐渐荒漠化。
1.2成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自然因素表现为植被、气候、土壤自身性质等自然力量发生变化;人为因素表现为过度砍伐和过度开垦,使原有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1]。
1.3危害(1)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
荒漠化地区耕作,土壤养分流失严重,造成作物营养不良。
同时受风沙天气影响,局部气候变化显著,降水量明显减少。
此外,沙尘暴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阻挡阳光,削弱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导致产量大幅度下降。
(2)对畜牧业造成的危害。
土地荒漠化加速了草地退化,使牧草数量和质量大幅度下降。
当家畜饲料明显不足时,家畜的生长状况将受到严重影响。
为了保证家畜成长所需的草料充足,牧民们会不断扩大放牧范围,进而加速牧场沙化,最终导致恶性循环[2]。
(3)对土壤性质造成的危害。
对于平原地区来说,水土流失会带走大量的养分,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从而导致作物产量下降。
久而久之,粮食就会短缺,导致粮食危机。
2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的发展趋势2.1 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我国荒漠化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面积达262.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27.2%,超过全国耕地面积。
近4亿人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因荒漠化而遭受直接经济损失540亿元。
实践性地理教案:荒漠化治理的案例研究
实践性地理教案:荒漠化治理的案例研究荒漠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许多地区出现了严重的荒漠化现象,严重威胁到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存。
针对这一问题,本教案将以荒漠化治理的案例研究为主题,通过实践性教学的方式,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影响和治理方法,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荒漠化及其影响。
2.研究荒漠化治理的现有方法,并了解其优缺点。
3.通过实践性学习,设计一个实现荒漠化治理的方案。
二、教学过程1.引入让学生阅读针对荒漠化现象的一些科学论文,了解在何种情况下会出现荒漠化现象。
接着让学生在班内进行小组讨论,就荒漠化问题,在他们所生活的地区以及世界的其他地方,荒漠化的程度和情况展开讨论。
这有助于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了解。
2.理解讲解荒漠化的治理方法并进行案例分析。
a.应对沙漠化,推广水源防护林和人工林的建设。
以中国为例,中国将水源防护林建设作为荒漠化治理的重要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了大量的人工林,这有效地改变了地形面貌,缓解了荒漠化现象。
b.进行固沙治理。
这是一种有效的荒漠化治理方法,可以通过沙丘植被覆盖来达到固沙的目的。
在中国内蒙古大兴安岭区,通过植被覆盖,防止沙漠化和水土流失,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c.利用荒漠土地进行旅游与再利用。
荒漠化现象不是放弃机会,世界上许多地区的荒漠现已发展成为旅游胜地。
例如,美国内华达州的拉斯维加斯,就是建立在沙漠地带之上。
在悉尼,人们在由海洋湾与漆黑的沙漠风景构成的城市周围旅游。
3.实践学生分组设计实现荒漠化治理的方案。
学生以小组形式理解荒漠化治理,并从荒漠地区的真实情况出发,设计一种可行的荒漠化治理方案。
在设计方案时,学生需要考虑到荒漠化原因的多样性、不同地域现实情况的特点以及已有荒漠化治理的措施等因素。
4.总结让学生基于所提出的荒漠化治理方案,分享并总结小组方案的内容,并对方案的实用性进行评价。
三、教材参考教材:1.《地理学原理》2.《环境问题与对策》参考书目:1.《沙漠生态学》2.《荒漠化与荒漠化治理》四、教学效果评估1.通过获得性考试,检查学生对历史知识和荒漠化治理的方法的理解程度。
关于土地荒漠化的研究及治理的开题报告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一.研究课题: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
二.课题的由来:中国是受沙漠化严重危害的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已开始大规模的沙漠治理研究。
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类型沙漠化土地的土壤粒间孔隙大,内部排水快,蓄水量少且易蒸发失水。
且砂质土的毛管较粗,毛管水上升高度小,如果地下水位较低,不能湿润表土,植物则很难在表土上生长。
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沙漠治理的主要方法,并重点比较不同技术间的优缺点,为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提供依据。
三.课题的研究意义:使中学生可以利用本次研究性学习更好的了解土地荒漠化及治理的方法
四.研究计划及人员分工:计划:
1.提出课题,初次讨论
2.确定方向,开始研究
3.进行调查,查询资料
4.总结汇报,完成报告
5.教师指导,二次修改
6.完成研究
人员分工:问卷调查张云龙洪明杨查询资料:陈江垚许铭涔
编写报告:黄云飞曾熠鹏
五.研究内容:
了解土地荒漠化及治理的方法
六.预期成果:
实验报告:
学生签名:
指导教师意见:。
土地荒漠化的研究论文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文献1 作者:张三 出版年份:2010
THANKS
感谢观看
治理技术
研究和推广适合荒漠化地区的治理技术,如节水灌溉技 术、耐旱作物品种选育等。
生态经济
探索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生态、经济 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04
国内外土地荒漠化防治案例分析
国内案例:库布齐沙漠治理
总结词:库布齐沙漠治理是中国土地荒漠化防治的一个 成功案例。通过政府主导、政策扶持、企业参与、社会 联动等多方面的努力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等方法进行 研究。首先,通过收集和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 土地荒漠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其次,通过实地 调查获取荒漠化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数据,分 析其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最后,利用数据分析方法 ,对防治措施进行评估和优化,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 防治方法。
国内荒漠化防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荒漠化问题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尽管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措施,但是 荒漠化问题仍然存在,防治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开展荒漠化的研究对于提高防治效果和保护生态环境 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本论文旨在探讨土地荒漠化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及 其防治方法,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荒漠化防治政策 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 国际合作:撒哈拉沙 漠治理涉及多个国家和 地区,国际合作是其中 的重要方面。各国共同 制定治理计划和政策, 交流经验和信息,共同 推进沙漠治理。
2. 科技创新:在沙漠治 理中,科技创新发挥了 重要作用。各国科研机 构和企业开展合作,研 发出适合当地环境的种 植技术、水资源利用技 术、土壤改良技术等, 为沙漠治理提供了有力 支撑。
荒漠化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荒漠化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荒漠化是全球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对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威胁。
荒漠化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本文将探讨荒漠化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荒漠化防治工作中存在着缺乏全面系统的监测和评估体系的问题。
荒漠化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问题,需要全面了解地表覆被变化、土壤侵蚀、水资源利用等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然而,目前许多地区的监测体系还比较薄弱,无法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因此,建立完善的监测和评估体系迫在眉睫。
对策之一是增加监测站点的数量和覆盖范围,以提高监测数据的空间和时序分辨率;另一方面,加强科研院所和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形成全面准确的监测和评估结果。
其次,荒漠化防治工作中还存在着治理手段的单一化问题。
目前,大多数荒漠化防治工作都是通过人工植被恢复或工程手段进行的,如植树造林、建设防风林带等。
然而,这些治理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荒漠化形成的根本原因,即人类活动的不合理利用和开发。
因此,只依靠人工手段进行治理是远远不够的。
对策之一是加强生态恢复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和生态农业的实施,减少对荒漠地区的不合理开发;此外,还应鼓励居民积极参与荒漠化防治工作,提高他们对生态环境的意识和保护意识。
再次,荒漠化防治工作中存在着政策和法律的不健全问题。
荒漠化防治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但目前很多地区的政策和法律对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相关的法规和政策缺乏可操作性。
对策之一是加强对政策和法律的宣传和普及,提高相关部门和决策者对荒漠化防治的重视程度;同时,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各方责任和权益,提供法律保障。
最后,荒漠化防治工作中还存在着资金和人力资源的不足问题。
荒漠化防治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任务,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支持,然而,许多地区面临缺少资金和人力资源的困境。
对策之一是加大资金投入,鼓励国家和地方政府增加荒漠化防治的财政支持;同时,还应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交流,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
荒漠化防治技术与生态修复研究
荒漠化防治技术与生态修复研究荒漠化是指土地在干燥、极端气候和不适宜的种植条件下逐渐失去生产力和植被,最终形成缺乏植被覆盖和生产力的荒漠地区。
荒漠化防治技术和生态修复研究是解决荒漠化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从荒漠化的成因、荒漠化防治技术以及荒漠化生态修复研究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荒漠化的成因荒漠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地质构造、地理位置、陆地沉降和地下水位下降等影响因素。
特别是气候变化,是导致荒漠化加剧的重要原因。
中国西部的大部分地区由于降水不足,且受到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双重影响,导致荒漠化问题十分严重。
人为因素主要包括过度放牧、森林采伐、过度开荒、滥伐树木、煤矿采掘等活动,这些活动都加剧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
二、荒漠化防治技术荒漠化防治技术主要包括草地建设、绿化植树、水土保持、远程遥感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等多种手段。
草地建设是通过改善草原土壤、增加草地植被覆盖面积等方法,防止风蚀,促进土地保持。
绿化植树是通过在荒漠地区种植特殊的适应荒漠环境的树种,增加植被覆盖度,增加土壤水分和生产力。
水土保持是通过加固土地,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地的可持续生产力。
远程遥感技术可通过遥感卫星等技术手段,对荒漠化进行监测、观察和预测,及时掌握荒漠化发展变化情况。
生物技术包括多种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应用研究,对荒漠化防治起到重要作用。
三、荒漠化生态修复研究荒漠化生态修复研究是当前荒漠化防治工作的重点之一。
生态修复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恢复荒漠地区植被覆盖面积和土地水分,改善荒漠地区的生产力和环境条件,达到荒漠化防治的目的。
荒漠化生态修复研究主要包括植物群落恢复、细菌和微生物的应用研究、沙土改造技术和土地治理等方面。
植物群落恢复是通过选择并种植对荒漠地区适应性较强的植物品种,达到恢复植被覆盖面积的目的,从而改善荒漠地区的生态环境。
细菌和微生物的应用研究是通过研究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和细菌,利用其生物活性和微生态功能,促进土壤肥力和水分的恢复,从而达到荒漠化防治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土地荒漠化成因及对策的研究综述摘要: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作为极其重要的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困扰着当今世界,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分析了我国土地荒漠化的现状及成因,着重分析了我国对土地荒漠化治理的措施。
旨在为荒漠化治理提供借鉴[1]。
关键词:荒漠化;成因;治理措施前言: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为活动在内的各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地退化[3],其主要由沙漠化、水土流失和盐渍化三个部分组成。
它作为极其重要的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困扰着当今世界,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目前,全球有1/3 的陆地、1/5 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而且每年以5- 7 万hm2 的速度扩展[4]。
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根据遥感监测和评价结果表明,到2000 年沙漠化土地已达到38.57×104km2,其中潜在和轻度沙漠化土地13.93×104km2,中度沙漠化土地9.977×104km2,重度的沙漠化土地7.909×104km2,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6.756×104km2,他们主要分布在农牧交错带及其以北的草原牧业带、半干旱雨养农业带和绿洲灌溉农业与荒漠过渡带[5]。
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大面积土地已经进入沙漠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已面临着严重沙漠化的危险。
因此,认识和掌握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就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1 荒漠化的成因于淑萍在《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对策》中提到荒漠化的成因是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变异形成荒漠化的过程是缓慢的,而人类活动则激发和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成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2]。
谭艳在《浅谈我国土地荒漠化成因及治理措施》也说到土地荒漠化的成因是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变异形成荒漠化的过程是较为缓慢的,而人类的各种活动刺激和加速了荒漠化的的进程,成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1]。
1.1 自然因素谭艳于淑萍两位学者都提到荒漠化成因的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异常的气候条件,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由此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
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深居大陆腹地,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脆弱的环境地带。
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
近年来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过程[1][2]。
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多分布在内陆腹地, 是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和生态及其脆弱的环境地带。
近百年来, 尤其是自20 世纪50年代以来, 我国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的气候,在一系列波动变化中呈现明显的变暖、变干趋势,伴随气候的干暖化, 我国的沙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发展速度不断递增。
我国华北地区近年来历次沙尘天气过程的强供沙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西部与河北西北部近25 万hm2 的沙化发展区(京西北沙化发展区)。
而且,最近几年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进程[2]。
1.2人为因素谭艳研究综述认为人为不合理的经营活动成为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类不仅是荒漠化的成因,而且是荒漠化的受害者。
人类活动导致荒漠化最直接的成因有五种:a.过度垦植使土地衰竭; b.过度放牧使植被退化;c.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土地荒漠化;d.不良灌溉方法使土壤板结、盐渍化; e.过量用水以及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和污染等。
我国西北土壤荒漠化人为成因类型主要是过度砍伐、过度放牧和过度农垦。
除此之外,人口的过快增长也是荒漠化发生、发展的重要诱导因素。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增加了对粮食的需求,造成对丘陵山区陡坡地的开垦,在人口稠密区人为活动增强,垦植率高,植被破坏严重,加速了荒漠化的形成[1]。
于淑萍在《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对策》的得到土地荒漠化成因的人为因素是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
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等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
乱挖中药材、毁林等更是直接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人为活动。
另外,不合理灌溉方式也造成了耕地次生盐渍化。
就全世界而言,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旱作农业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发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同样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用水管理不善,引起大面积土地盐碱化,也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从亚太地区人类活动对土地退化的影响构成来看,植被破坏占37%,过度放牧占33%,不可持续农业耕种占25%,基础设施建设过度开发占5%。
非洲的情况与亚洲类似,过度放牧、过度耕作和大量砍伐薪树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2.1 过度放牧导致我国沙化土地继续扩展的诸多原因中,过度放牧引起土地沙化的比例最大。
例如,内蒙古自治区80年代中期全区草地的理论载畜量为4215万个羊单位,而实际载畜量超载率为33%。
特别是在干旱年份,草场生产力急剧下降,而牲畜数量却得不到及时调整。
草场超载过牧,导致了大面积的土地沙化。
1.2.2 毁草毁林垦荒据卫星遥感调查结果,黑龙江、甘肃、新疆、内蒙古4省(区)1986~1996年毁草垦荒1.17万平方公里,而其中一半在开垦几年后撂荒,成为新的荒漠化土地。
再如河北坝上地区,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垦草种粮浪潮,草场面积由原来的7330平方公里下降到2260平方公里,耕地则由原来的4250平方公里增加到8710平方公里。
由于违背自然规律的滥垦,使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失去植被的保护,在干旱、大风等恶劣自然条件的影响下,土地因风蚀严重沙化。
仅张家口坝上4县就有6670平方公里的草场和农田变成沙化土地,占坝上总面积的57.2%。
1.2.3 乱采滥伐荒漠化地区的植被多是重要的薪柴和药材资源。
据有关资料,柴达木盆地原有固沙植被2 万多平方公里,到80年代中期,因樵采已毁掉三分之一以上。
1.2.4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一些地区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了大面积的土地荒漠化,如塔里木河下游地区因农业过度用水,使输往下游的水量急剧减少以至断流,造成了下游地区植被的衰退、死亡及大片土地的沙化。
2 土地荒漠化的治理措施及效果土地荒漠化是地球的癌症,是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在于:a.缩小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空间;b. 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沙尘天气越来越频繁,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c.土地生产力的严重衰退;d.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据《中国荒漠化灾害的经济损失评估》, 我国每年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 亿元。
由此可见,土壤盐碱化、荒漠化问题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大问题。
因此, 遏制土壤盐碱化、荒漠化,保护土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世纪之交, 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土地荒漠化是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生态建设所面临的根本性的地域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障碍因素,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1977 年联合国荒漠化大会以后,我国正式提出以“沙漠化”为对象开始多学科综合研究与防治实践。
2002 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把防沙治沙作为水利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采取多种措施开展风沙治理,取得了很大成绩[6]。
2.1 治理措施2.1.1 植树种草,遏制土地荒漠化。
在沙漠的周围地区人工种树、种草、绿化荒漠;抓紧落实中央的“退耕还林、还草和以粮代赈”政策;禁止滥砍滥伐;封山、封荒,加速自然地表植被覆盖,以固结泥沙;对沙化的土地,应因地制宜,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防风固沙体系;对不适宜植树种草的荒地不要轻易破坏地表结构;在沙漠边缘地带,加速构筑绿色生态屏障,阻止沙尘侵入。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住荒漠化扩展的势头,增加地面的粗糙度,消弱大风的速度,从而遏制沙尘暴的气动力,以保证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1.2 限制过度放牧,防止草原退化。
为了减少牲畜对种草沙地和草原的破坏,解决草原退化问题,要大力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第一性生产力。
在裸露的沙地和退化的天然草原,种植牧草是防治沙尘暴的有效方法。
可采取飞播种草、围栏封育、草原补种牧草等方法。
建立人工饲草饲料基地,实施草原划区围栏放牧,改善水利条件,增施化肥等,建立集约化的草原生产体系,满足牲畜对饲草饲料的需求。
草原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也要优化结构,提高转化效率。
只有当人类充分依靠科技,建立起高效的草原畜牧系统时,草原退化沙化的被动局面才能改变。
2.1.3 推广节水措施,加强水土保持。
水资源是限制荒漠化地区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只有走节约用水的道路,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传统的不合理的灌溉方式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一个主要原因。
因此,要大力推广各种节水措施,利用雨水蓄集技术,采用新的灌溉方式,调整种植结构,搞节水农业、节水牧业,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加强水源涵养能力。
越是荒漠化的地区,水资源越是缺乏,节水意识淡薄将会加剧荒漠化。
2.1.4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防治土地荒漠化意识。
加强社区共管,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和防治荒漠化的技能,加强对当地群众的宣传、教育和环境培训。
要把土地沙化问题的危害性和严峻性, 防沙治沙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和紧迫性向民众讲清楚,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和生态安全的忧患意识,使防沙治沙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和民族意识,增强防沙治沙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要搞好技术培训,让广大农牧民掌握植树造林、种草、种植经济林果、特色养殖、舍饲圈养、节水灌溉等实用技术, 提高防沙治沙科技水平。
2.1.5 健全法律法规,强制依法治沙。
健全和完善防治荒漠化的法律法规。
2000 年以来,国家相继制定实施了《防沙治沙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修订完善了《草原法》,下发了《国务院关于禁止采集和销售发菜制止滥挖甘草和麻黄草有关问题的通知》[7,8]。
2007 年3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防沙治沙会议,温家宝总理和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要讲话,与《防沙治沙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和《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05- 2010 年)》,共同构成了中国防沙治沙工作的指导原则和政策体系,是推进防沙治沙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和行动指南。
2008 年1 月24 日,历时3d 的防治荒漠化国际会议闭幕。
会议形成了主席总结报告,通过了《北京声明》.这些法律法规应与《地方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结合,认真实施,落实规划任务,制定年度目标,定期监督检查,确保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