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八股文《志士仁人》看青年王守仁(阳明先生)的立志

合集下载

王阳明立志文言文翻译

王阳明立志文言文翻译

王阳明,字子房,号阳明,浙江余姚人也。

幼聪颖,好读书,尤嗜经史。

及长,志存高远,欲以圣贤之道自任。

尝谓:“吾辈读书,非徒求显扬于世,将以明理致用,以淑世滋民也。

”一日,阳明先生游于山川之间,见百姓疾苦,心有所感。

遂立誓曰:“吾当立志,以圣贤之学正己,以天下为己任,以生民为念,以道义为宗,以仁爱为本,以诚信为基,以谦逊为怀,以刚毅为志,以公正为心,以清廉为节,以勤学为业,以力行为本,以道德为师,以文章为友,以天下为家,以百姓为亲。

”于是,阳明先生乃广交天下豪杰,求师问道,虚心求教。

尝从学者问曰:“子何以为学?”阳明答曰:“学也者,所以求道也。

道者,天地万物之理也。

吾辈学道,须先明理,次修身,再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

”阳明先生又曰:“学者,当以道德为本,以文章为末。

文章虽美,道德不高,终为浮华。

道德既立,文章自生。

”一日,阳明先生与友论道,友问:“子何以立志?”阳明答曰:“立志者,心之所向也。

心之所向,无坚不摧,无高不可。

吾辈立志,当以圣贤为师,以道德为基,以仁爱为本,以诚信为用,以谦逊为行,以刚毅为志,以公正为心,以清廉为节,以勤学为业,以力行为本。

”又曰:“立志不易,守之维艰。

然吾辈志士,当以坚忍不拔之志,砥砺前行,虽千难万险,亦不渝其志。

”阳明先生尝自省曰:“吾虽立志,然性有未善,学有未精,德有未立,业有未成。

故当勤学不辍,修身不息,以俟明时。

”夫立志者,人生之大端也。

阳明先生之立志,非一日之功,亦非一时之兴。

其立志之坚,守志之坚,实为后世之楷模。

今译其文言,以飨读者。

王阳明立志翻译:王阳明,字子房,号阳明,是浙江余姚人。

他自幼聪慧,喜欢读书,尤其喜爱经史书籍。

长大后,他立志高远,想要以圣贤之道为己任。

他曾说:“我们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在世间显扬,而是为了明理致用,以淑世滋民。

”有一天,阳明先生在山川之间游玩,看到百姓的困苦,心中有所感触。

于是他发誓说:“我当立志,以圣贤之学来端正自己,以天下为己任,以生民为念,以道义为宗,以仁爱为本,以诚信为基,以谦逊为怀,以刚毅为志,以公正为心,以清廉为节,以勤学为业,以力行为本,以道德为师,以文章为友,以天下为家,以百姓为亲。

王阳明有志者事竟成的故事

王阳明有志者事竟成的故事

王阳明有志者事竟成的故事
摘要:
一、王阳明的生平简介
二、王阳明立志求学的过程
三、王阳明践行志向的故事
四、王阳明思想的传播与影响
五、总结:立志的重要性
正文:
【一、王阳明的生平简介】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生于明朝弘治元年(1470年),卒于嘉靖七年(1529年)。

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被誉为“明朝第一人”。

【二、王阳明立志求学的过程】
王阳明从小就立志求学,他曾说过:“吾志于学,非志于富贵。

”他在求学过程中,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

早期研究朱熹理学,后创立阳明心学,强调“知行合一”,主张内心修养与外在事功的统一。

【三、王阳明践行志向的故事】
王阳明的一生,积极践行自己的志向,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许多贡献。

他曾上书皇帝,主张抗击侵犯边疆的敌人;在担任地方官期间,推行“阳明新政”,改革弊政,为民谋福利;甚至在被贬谪期间,仍然致力于传播学问,培养后辈。

【四、王阳明思想的传播与影响】
王阳明的阳明心学,在我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学说主张内心修养,强调个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追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学者和文人,如曾国藩、梁启超等人,都受到王阳明思想的熏陶。

【五、总结:立志的重要性】
王阳明的一生,充分证明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他始终坚定自己的志向,不论遇到何种困难,都不曾动摇。

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使他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还在政治、军事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业绩。

2021高三联考作文”青年立志当知行合一“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

2021高三联考作文”青年立志当知行合一“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

2021高三联考作文”青年立志当知行合一“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作文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2)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王阳明(3)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

知行合一,采取务实行动,承诺一千,不如落实一件。

——新时代领路人以上材料内容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思考?你有怎样的见闻、经历?请结合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限制性1.写作情境限制。

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王安石、王阳明和新时代的领路人的三句名言组成,三则材料都与立志有关,又略有不同。

王安石由登山而谈立志,有隐喻人生之意;王阳明则直接谈立志与成事的关系;新时代的领路人谈立志,指向青年当志存高远,同时强调立志还要务实行动,知行合一。

总体说来,前两则材料谈立志的重要意义,第三则强调志存高远的青年只有知行合一、务实行动才能够将立志落到实处。

题目要求考生要结合自己的见闻、经历进行写作,实际上暗示考生应思考青年该不该志存高远,如何把志向落实。

2.典型任务限制。

引导语提示“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思考”,这就意味着文章内容要体现考生对三句名言的深层思考,要有自己对三句名言的分析解读;“你有怎样的见闻、经历”,意味着可以叙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请结合实际”意味着应赋予作文当今社会的内容元素。

3.价值观限制。

三则材料所谈立志问题都体现了正向积极的价值观,而这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考生在阐述自己的感悟或叙述自己的经历时,不得违背材料的价值取向。

开放性1.立意角度是开放的。

材料中的三句名言强调的共同点是要有志,第一、二句名言强调有志(立志)的意义,第三句名言除了强调有志的意义外,还强调了要知行合一、务实行动,且指向志存高远的青年。

2021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人物传记系列:《明史 王守仁传》(附详解)

2021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人物传记系列:《明史 王守仁传》(附详解)

2021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人物传记系列:《明史·王守仁传》(详解)一、原文展示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

弱冠举乡试,学大进。

顾益好言兵,且善射。

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

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

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

守仁至,亲率锐卒屯上杭。

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

疏言权轻,无以令将士,请给旗牌,提督军务,得便宜从事。

明年七月进兵大庾。

凡破巢八十有四,俘斩六千有奇。

还至赣州,议讨浰头贼,独仲容未下。

横水破,仲容始遣弟仲安来归,而严为战守备。

守仁岁首大张灯乐,仲容信且疑。

守仁赐以节物,诱入谢。

仲容率九十三人营教场,而自以数人入谒。

守仁呵之曰:“若皆吾民,屯于外,疑我乎?”悉引入祥符宫,厚饮食之。

贼大喜过望,益自安。

守仁留仲容观灯乐。

正月三日大享,伏甲士于门,诸贼入,以次悉擒戮之。

余贼奔九连山。

山横亘数百里,陡绝不可攻。

乃简壮士七百人衣贼衣,奔崖下,贼招之上。

官军进攻,内外合击,擒斩无遗。

当是时,谗邪构煽,祸变叵测,微守仁,东南事几殆。

世宗深知之。

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

而大学士杨廷和与王琼不相能。

守仁前后平贼,率归功琼,廷和不喜,大臣亦多忌其功,因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

守仁不赴,请归省。

已,论功封特进光禄大夫,岁禄一千石。

时已丁父忧,屡疏辞爵,乞录诸臣功,咸报寝。

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

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资异敏。

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旨。

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数年无所得。

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

”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二、分段解析1、介绍传主:姓名、籍贯、科举、专长等。

★(原文)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

弱冠举乡试,学大进。

顾益好言兵,且善射。

★(译文)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

二十岁考中乡试,学业大进。

只是更喜欢谈论兵法,而且擅长射箭。

王守仁(王阳明)

王守仁(王阳明)

生平事迹 政治主张 思想成就 广泛影响 相关遗迹 个人作品 历史评价
介绍目录
生平事迹
明宪宗成化年间,生于绍兴府余姚县,成 化十七年辛丑(1481)其父中了状元随父 移居北平。王守仁自幼聪明,非常好学, 但不只限于四书五经,而且也很喜欢其他 书籍。思想也比较怪癖,一直很多私塾先 生都不能理解他。他以诸葛亮自喻,决心 要作一番事业。
致良知:王守仁经历过百死千难的人生体验,在 五十岁时提出犹如画龙点睛般的学说宗旨“致良 知”:“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 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 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唯求其是: 王阳明倡“君子之学,唯求其是” 的“求是”学风,并多有阐发。时至今日,“求 是”精神仍然十分重要。浙江大学把它作为校训 的一部分。
历史评价
对后来者的影响
阳明先生是蒋介石先生最推崇的人,由此可 见阳明先生之过人。作为士大夫,在中国数 千年的历史上,阳明先生是屈指可数的几位 既有“立德”、“立言”,又有“立功”人, 其德行、事功,至今仍受到读书人的敬仰, 可见其巨大之人格魅力。
《明史》评价
赞曰: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 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 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 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矜其创获,标异 儒先,卒为学者讥。守仁尝谓胡世宁少讲学, 世宁曰:“某恨公多讲学耳。”桂萼之议虽 出于媢忌之私,抑流弊实然,固不能以功多 为讳矣。
思想主张Βιβλιοθήκη 心外无理:王守仁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 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 累,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 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 心自秉其精要。

王阳明人物介绍

王阳明人物介绍

02
少年立志
王阳明11岁,父亲王华考中状元,王阳明随父亲入京就 学。 私塾中王阳明何为人生第一等事。先生答:“惟读书登第 耳。”。王阳明却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 耳。”由此可见少年王阳明的雄心大志。 王阳明生于明朝中期,当时的大明王朝外患不断,既有 倭寇时常侵扰东南沿海,还有北方的游牧民族屡屡进犯中原, 所以立志要成为圣人的王阳明,首先想到是“为天地立心,为 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的“为万世开太 平”,于是练习骑射,研读兵书成了他每日的必修课。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为凡夫俗子,皆可为圣 贤。 致良知 事上炼 知行合一
05
除匪患
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兵部尚书王琼对王守仁的才能 十分赏识,在王琼的推荐下,王守仁被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 王阳明到江西后权衡利弊,建立新军。当时江西最大的四股 土匪为最近——谢志珊,最远——詹师富,最弱——卢珂,最 强——池仲容。王阳明先打詹师富(兵者诡道也)。后对南赣各 地广发招降书,动之以情,晓以利害,卢珂来降。表面讲学传道, 暗地策反间谍、得谢志珊山寨设计师,后十路官军,伏兵层出, 擒谢志珊。以卢珂使池仲容懈怠,智捕池仲容。 除山中贼易,除心中贼难。
王阳明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01
人物简介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 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 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 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 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 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 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 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 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 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 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 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从八股文《志士仁人》看青年王守仁(阳明先生)的立志

从八股文《志士仁人》看青年王守仁(阳明先生)的立志

从八股文《志士仁人》看青年王守仁(阳明先生)的立志要研究王阳明的心路历程,还是要从他年轻时候的学业等方面入手。

他写的八股文《志士仁人》已经编入一些高中的语文课本,曾国藩的八股文也入编了。

事实上,经史子集若研究不透,思想境界没有提高到一定的高度,那写出来的八股文就是东拼西凑、没法读的。

八股文也就是一种文学体裁,高手写出来,自然有大家风范。

《志士仁人》1〖破题〗圣人于心之有主者,而决其心德之能全焉。

【译文】:古代圣贤之所以能够秉持自己的心志、主控各种平衡,取决于他们既具备超凡的心智又有着服众的德能,总揽全局,算无遗策,执行果敢,内外如一。

2〖承题〗夫志士仁人皆有心定主,而不惑于私者也。

以是人而当死生之际,吾惟见其求无惭于心焉耳,而于吾身何恤乎?此夫子为天下之无志而不仁者慨也。

【译文】:能够被称作志士仁人的俊杰,都是力求做到通过由内而外的心智、来展示其一贯的主见,光明磊落,而不被一时迷惑或者私欲所左右。

这样的人即使是面对一些极端的情况,我们只看到他如何做到问心无愧,难道会计较于自身而患得患失、宠辱若惊?这就是孔子之所以对那些既无志气又不仁义的人发出感慨的原因。

3〖起讲〗故言此而示之。

若曰:天下之事变无常,而生死之所系甚大。

固有临难苟免,而求生以害仁者焉;亦有见危授命,而杀身以成仁者焉。

此正是非之所由决,而恒情之所易惑者也。

吾其有取于志士仁人乎!【译文】:因此针对这个话题进行阐述。

有人说,天下的事情变化无常,但一个人的生死确实是关系重大。

固然有在生死考验关头苟且求自己幸免,试图偷生而损害仁义的;但也有临危受命,牺牲自己而成就仁义的。

这正是一个人判断是非的立足点,同时也常是一个人情感容易迷惑的地方。

我难道不正是应该采取志士仁人的态度吗!4〖起二股〗夫所谓志士者,以身负纲常之重,而志虑之高洁,每思有以植天下之大闲;所谓仁人者,以身会天德之全,而心体之光明,必欲有以贞天下之大节。

【译文】:能够被称作志士的人,就是那些肩负履行三纲五常的重任、思想情操追求高尚和廉洁、不懈地探索如何培植天下基本行为准则的人;能够被称作仁人的人,就是那些使自身具备上天赋予的优秀品德、并使自己的心智和行为都能光明磊落、并始终不渝地要匡扶天下气节操守的人。

阳明心学读后感励志勤学改过泽善

阳明心学读后感励志勤学改过泽善

阳明心学读后感励志勤学改过泽善示例文章篇一:《<阳明心学>读后感》最近,我读了一本超级厉害的书,叫《阳明心学》。

哎呀呀,这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收获满满!一开始,我其实不太懂什么是心学,心里还犯嘀咕:这能有啥好玩的?可是当我真正读进去,才发现这里面藏着好多宝贝!王阳明先生说,要励志!这就好比我们在跑步比赛的时候,得先给自己定个目标,比如我要跑第一名!没有这个志向,那不就像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嘛?我就问自己,我的志向是什么呢?是当科学家,去探索宇宙的奥秘?还是当画家,画出美丽的世界?想到这些,我心里就激动得不行,仿佛看到了未来那个闪闪发光的自己!再说勤学,这可太重要啦!就像盖房子,没有一砖一瓦的积累,怎么能建成高楼大厦呢?我身边的小伙伴们,有的一学习就叫苦连天,可我觉得,学习就像一场有趣的冒险,每解开一道难题,就像找到了宝藏一样开心!“我难道不比他们更厉害吗?”还有改过,谁还没个犯错的时候呀?但是能认识到错误并且改正,那才是真正的勇敢!有一次,我因为粗心做错了一道数学题,本来还想蒙混过关,可后来想想,这样怎么能进步呢?于是我认认真真地改了过来,还告诉自己下次可不能再犯啦!这难道不是成长吗?最后是泽善,要多做好事,帮助别人。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班的一次活动,去养老院看望爷爷奶奶们。

我们给他们唱歌、跳舞,陪他们聊天,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这不就是在泽善嘛!读了《阳明心学》,我感觉自己就像找到了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好多好多的门。

我跟小伙伴们分享我的感受,他们有的眼睛发亮,说也要去读一读;有的却不以为然,觉得这有啥呀!我就着急地说:“你们怎么就不明白呢?这可真是好东西!”爸爸妈妈也很支持我,爸爸说:“孩子,能从书中学到这些道理,很棒!”妈妈笑着说:“好好努力,按照这个做,你会更优秀的!”我想说,《阳明心学》真的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路。

我要励志,要有大大的梦想;我要勤学,不断充实自己;我要改过,让自己变得更好;我更要泽善,给别人带来温暖和快乐。

《王阳明》读后感(精选17篇)

《王阳明》读后感(精选17篇)

《王阳明》读后感《王阳明》读后感(精选17篇)《王阳明》读后感篇1在明朝中期的王华家中,王华母亲岑氏太夫人梦见天上阳光明媚,祥云缭绕,穿着红衣的众多仙子,击鼓吹萧,乐声悠扬。

其中有一位神仙怀抱着个婴儿,脚踏祥云,自空中冉冉而下,一直朝着她家门前而来,把婴儿送入岑氏的怀抱。

太夫人十分惊奇,从梦中惊醒。

原来是自己有了孙子了。

他便是著名的心学创始人——王阳明。

王阳明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

他曾问老师:“什么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呢?”老师说是读好书登第做状元。

王阳明若有所思,回答说:“只有读书做圣贤,也许才算是人生头等大事。

”王阳明认为做圣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能够保境安民。

他十五岁独自一人在塞外练习兵法,记录地形地貌。

后来他果然统领三军,平定动乱,安定国民,成了圣人。

从中可以发现,有志向并付诸实践,便能达到目的。

王阳明会独立思考,非常聪明。

有一次,他和祖父竹轩先生与一些老朋友吟诗作赋,他们还没想出,年仅10岁的小阳明却已吟出了一首绝妙诗:金山一点大如掌,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萧吹彻洞龙眠。

大家不禁拍案叫绝。

他真是聪明过人。

王阳明同别的孩子不一样,他经常一个人独自沉思道理。

后来,王阳明因被人诬告,被贬到少数民族当驿丞。

住在石洞里,吃野果粗米维生。

他天天静坐,殚精竭虑,终于大彻大悟“格物致知”的真谛,奠定了心学理论,撰写了《传习录》,成为为哲学家。

后来他又平定动乱,谥“文成侯”,名扬中外。

王阳明是余姚人的楷模。

看了《王阳明》这本书,更使我坚定这样一个思想,要像他一样成为有德之圣人,就要学会独立思考,当然勤奋更必不可少。

《王阳明》读后感篇2明武宗,朱厚照,以荒唐而闻名,人人都知道他亲近小人,但是,谁又知道他的孤独。

朱厚照从小喜欢军事,天资聪慧,但是他知道自己不是个当皇帝的料,于是他索性把政务全部交给别人管,比如内阁大臣刘健、李东阳、谢迁等,还有王阳明,这些人为官正直又有才干,朱厚照一点都没看错他们。

可惜到了史官眼里,皇帝不管政务全甩手给大臣,这就是不务正业。

王阳明优秀读后感悟作文

王阳明优秀读后感悟作文

王阳明优秀读后感悟作文王阳明优秀读后感悟作文(通用20篇)王阳明这本书是讲明朝最伟大的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战术家,他还创立了“心学”这一学派,他是谁?他就是王守仁。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推荐了王阳明优秀读后感悟作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王阳明优秀读后感悟作文篇1王阳明是与孔子相提并论的人,专研理学、佛学、军事战术造福于人,传道授业解惑,解救苍生于危难之时,乃一代圣贤。

阳明先生从小对于一件事物专研的程度就是达到极致的,玩象棋玩得棋子被扔掉为止,射箭能百步穿杨,沙盘模拟能排兵布阵胜敌于棋盘之上,研习理学能有龙场悟道得出致良知的心学,上阵杀敌让匪寇闻风丧胆,在件件事情如此成功背后,不断坚持、不断练习是背后的驱动,而核心则是“境随心动,可为圣贤”的观念。

“去天理灭人欲”是朱子理学的精髓之处,讲的就是要严格恪守自己的内心,不为外物所左右。

而王阳明在学习理学“格物致知”的理念时,在竹林革竹节的过程中,深深地对这一理念产生了怀疑。

而后在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心学”此心即良知,以自己的良知去审视周边的一切事物,然后去实践,发现真理,这是阳明心学的精髓。

在军事领域,定倭寇、灭宁王,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华,从小的骑马射箭、追杀蒙古兵、夜宿大山之中、皆展示了他的勇气和军事才能。

“心随境动,则为凡夫;境随心动,可为圣贤”这句话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心随境动,烦恼杂生,只有让境随心动,坚持自己想要的,不悔自己的良知,并且不断去实践,才能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人生才能尽量修得圆满。

王阳明优秀读后感悟作文篇2刚看到《王阳明》这本书的时,我极力的在脑海中回想关于王阳明的种种,却只得到了“明代大儒”这四个模糊的字眼,只能回忆起“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一些空洞的思想主张,任我再怎么努力脑海之中却再不能搜掠出其他相关的信息了。

于是便把这本书拿起来仔细看了看,只见“场景式历史小说”这七个字立刻映入我的眼帘,我个人认为这是本书最大的特点,和一般的传记体的枯燥无味不同,这本书看起来就像是在看剧本,每一字一句呈现在你的眼球,历史就一幕一幕如浮影般在你的脑海里生动的上演,让你历历难忘,如此新颖的体裁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所以就立马把书拿回来准备仔细研读。

王阳明的四个人生顿悟: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王阳明的四个人生顿悟: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王阳明的四个人生顿悟: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明武宗正德元年,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至贵州龙场的荒僻之地。

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在一种困顿和痛苦之中,结合自己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终于在一天半夜豁然大悟,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

王阳明在顿悟时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人人皆可成为圣人,正是他懂得的第一件事,有了这一基础,就人人可以参悟心学智慧,向人生的更高处迈进。

就在这期间,王阳明又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提出了另外四件事,用以告诫和教导追随他的弟子门生。

这四件事,看似普通寻常,但由于是在龙场悟道这个重要时刻提出,就尤其值得我们重视。

因为,那很可能就是心学的精华、人生的要旨。

1、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这是王阳明首先指出的一点。

他说,就算是那些工匠,其技能的练成也要以立志为根本,更别说更大的事业。

为什么立志如此重要?王阳明举例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那么就好像船没有舵木、马没有衔环,于是只能随波逐流,人生就会一盘散沙。

用现在的话说,志向就如同定盘星、指南针,关系着人生之路的平衡和方向。

否则,人就会是无头苍蝇,人生就会是一团浆糊。

王阳明又批评当时的读书人——懒散堕落、贪玩成性,荒废学业、浪费时日,最终注定是一事无成。

而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没有立定志向。

这同样值得我们警醒,因为我们很多人,正像王阳明所批评的那样。

此外,立志也是君子之道,立不立志,很大程度上也是君子与小人之别,譬如奋斗于人生目标者与游手好闲的混混。

王阳明的这些话极具说服力,因为他自己就是例子。

他少年时代就立志成为圣贤,此后终生矢志不渝、奋斗不已,最后的确成为了圣人。

王阳明此处也再次重申:立志成为圣人,就会成为圣人。

立志成为贤人,就会成为贤人。

推而广之,不论你想做什么、做成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得到什么东西,立志都是第一步、大基础和真关键。

2、勤学:“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王阳明说,立志成为君子之后,就要勤于学习,因为就像诸葛亮《诫子书》中所说的: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介绍几篇经典八股文

介绍几篇经典八股文

八股文去世百年祭在中国历史上,八股文曾是只文化恐龙。

明洪武八年,朱元璋颁布开科取士,是年八月,京师及各省举行乡试,次年三月,在京师举行会试。

由于所试的《四书》疑问及经义所采用的仍然是元代格式,考出的人才不符合朱元璋的要求,深感失望的朱元璋遂于洪武六年下令停考,开始思考科举考试的文体问题。

之后十年,他与刘伯温经过反复的研究,创制了一种新的考试文体,这就是八股文。

八股文自洪武十五年横空出世,明清500年间,绝对是思想文化界的霸王龙。

读书人皓首穷经,无不竞奔于科举之途,若八股文作得不通,就百无一用。

如蒲松龄这样的奇才,放在当今,至少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但八股文写得不好,因此身逢康熙盛世,也只落得辗转沟渠,一辈子当一个三家村的教书先生。

毫不夸张地说,八股文横行之时,上下五百年,方圆五万里,几乎所有的县处级以上干部都是由它而晋升的;几乎所有想当而未当成县处级干部的读书人,都是被它扼杀了的。

1901年,也就是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宣布废除以八股文取士时,神州大地竟是一片悲痛惊惶之声,读书人哀嚎,如丧考妣。

但八股文终于被废除了,这只文化恐龙终于死掉了。

八股文死去一百余年了,没有人再对它感兴趣,没有人再去研究它。

因为毛泽东同志《反对党八股》一文行世,“八股”这个词仅仅作为一个纯粹的贬义词存在与我们的语言中。

城市里的孩子很容易说出许多恐龙的名字,也可以描绘这些恐龙的模样,但大学里的文科教授,很少能说出八股文的子丑寅卯,我们对八股文的摒弃,可谓完全彻底。

然而,这种现象是很不正常的。

既然一篇博士论文可以研究几百年前某个小地方的米价,一本专著可以研究一种很少人使用且已消亡的文字,而对于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八股文为何如此不闻不问呢?明代十六帝,除开国之君太、成二祖外,大多昏庸乖戾,万历朝神宗竟数十年不上朝见大臣,天启朝熹宗放着国事不问,天天只醉心于干木匠活。

在这样的状况下,明代的政权还持续了二百六十六年,而且,大部分的时段是太平之世。

真正的圣贤王守仁剖析

真正的圣贤王守仁剖析
《真正的圣贤——王守仁》剖 析
阳明印象
王阳明,名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 生于成化八年〔1472〕,卒于嘉靖七年〔1528〕。 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和军事家。是“阳明心学〞的创始人,他的心学是中华 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 ,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 流 ,并漂洋过海,深化影响了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 。 后人称他为“真三不朽〞〔即立德、立言、立功〕 “古今完人〞。这种人历史上仅有两个半:一是诸葛亮, 二是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

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以人掩书
明朝著名书法家徐文长 在评价王阳明的字时认为:
王羲之以书掩人,王阳 明以人掩书。
由于王阳明在哲学、军 事等方面名气太大,以致 于掩盖了他的书名。不然, 以其精妙绝伦、独具风格 的书法艺术名列中国书法 史“前十〞当无异议。
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执着前行
王阳明不是一个怪人,那些嘲笑他的人并不知道, 这个看似怪异的青年人是一个意志坚决,说到做 到的人,四书五经早已让他感到厌倦,科举做官 他也不在乎,他的人生定下了唯一的目的——做 圣贤。他出没于佛寺道院,希望从和尚、道士身 上寻找成为圣贤的灵感。但除了学会念经打坐之 外,连圣贤的影子也没看到。但,他并没有灰心 丧气,仍然执着地追寻着圣贤之道。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假设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小月更阔。
走近阳明
——传奇少年:语出惊人
意思是看事物的角度不同,看出来的东西也不一 样。初步展露其辩证法的思维才能。?蔽月山房?,是 王阳明第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作。这一方面表达了他的 天赋异禀,另一方面得益于爷爷王伦的长期熏陶。王 伦有两个爱好:一个是吟诗,一个是种竹子。
王阳明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 人,一个脱离了低级兴趣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王阳明致权有道心得

王阳明致权有道心得

王阳明致权有道心得掩传而思,我分享感受最深的三点心得。

第一点:立志。

阳明先生在37岁贵州龙场悟道后,在28.3《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中谈到学习的四个次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阳明先生开示学生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与志者。

故立志而圣则圣,立志而贤则贤。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无所成。

学不勤者皆因志不笃。

回想走过的半生,不是不曾立志,只因立志不明、不坚、不高,导致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人到中年时,如果不是因为此次学习致良知,终日为利为名所奔波劳累,早以把立志一事忘却,或者说懒得提及此一说。

当阳明先生告诫学生,如不立必为圣贤之志,人生终无所成,才领悟到志不立,则无志可夺,也就放弃自己、随波逐流,妄想冥行。

立圣贤志者,就是坚定明确人生前进的方向,达致良知,按照圣贤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对照自己,每日三省吾身,去人欲,存天理。

致良知的学习之“立志”,如佛学中的“皈依”同理:信受奉行。

第二点:去傲。

在107.31《书正宪扇》一文中,阳明先生谈到: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

回想走过的人生中,哪一次不是因为谦虚而受益,骄傲而落败,而哪傲满之心可谓如魅随行,潜藏至深、不易觉察。

活到老,学到老,为学处世,傲念在心则满,只要心头“傲”字不除,学习断然难进半步。

我每每看到越是成功的人越谦虚、越是无知的人越傲慢。

傲满之人要么一事无成,要么就是事业停滞不前走下坡路,海、因其低而纳百川千流成其大。

第三点:至诚。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至诚通灵,至诚即道,一诚抵百术。

阳明心学致良知、大学之道明明德、中庸之道致中和、乃至任何一门宗教,"至诚"都是入门修习的唯一钥匙,无诚则不得入。

诚生信,信受奉行、才能实现任何一门实学至理的知行合一。

通过这段《致良知》的共同修习,我感觉到一个人可以走快,但一群人可以走远,这是能量场的力量,有圣贤者指引,有同修责善砥砺。

王阳明励志名言

王阳明励志名言

王阳明励志名言寄语: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

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

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王阳明励志名言由精心收录,送给各位读者,欢迎阅读。

1. 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找不到一双合脚的鞋,从这一点发散开来,王守仁进一步得出“心外无物”的结论——真正的生活在内心,只有内心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2. 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王阳明3. 政治上可以犯罪但绝不能犯错。

眼看伍符就要铸成大错,江彬急中生智,假装醉酒,将伍符扑倒在地,咬着他的耳朵小声道:“书呆子,该输了!”4. 人在仕途,比之退处山林时,其工夫之难+倍。

5. 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

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王阳明6. 一个真实的自我可以让人有效地应对真实的世界,从而完整地把握世界。

一切皆因思想而异。

如欲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如欲改变自己,首先磨炼内心。

7. 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8. 的确,生命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拒绝庸俗,能够灿烂奔放,但也可以在随波逐流中丧失任何意义,成为行尸走肉。

9.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王阳明10. 书本上那些堂而皇之的价值观,言之凿凿的“成功秘诀”不一定适合每个人的真实需求。

11.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王阳明12. 那个月明星稀的夜晚,透过昏黄的纸窗,我仿佛看见阳明和徐爱二人正在促膝长谈,没有名缰利锁,尽弃一切俗欲,时而激烈辩论,时而抚掌大笑。

往来古今,四极八荒似乎都已凝滞在此时此地,寰宇之间,只有他师徒二人的交谈之声,讨论着世间最朴素、最纯粹的道理,不知东方之既白……13. 与朋友论学,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

14. “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王阳明15. 读一读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体会一下他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的措辞就能明白,一个有才华的人,想要得到大人物的赏识,甚至是接见,都是一件多么难的事!16. 一个政府,不得人心到如此境界,也算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朵奇葩。

明清优秀八股文

明清优秀八股文

明清优秀八股文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明清优秀八股文士仁人一节/王守仁圣人于心之有主者,而决其心德之能全焉。

(破题)夫志士仁人皆有心定主而不惑于私者也,以是人而当死生之际,吾惟见其求无惭于心焉耳,而于吾身何恤乎此夫子为天下之无志而不仁者慨也。

(承题)故言此而示之,若曰:天下之事变无常,而生死之所系甚大。

固有临难苟免,而求生以害仁者焉;亦有见危授命,而杀身以成仁者焉,此正是非之所由决,而恒情之所易惑者也。

吾其有取于志士仁人乎!(起讲)夫所谓志士者,以身负纲常之重,而志虑之高洁,每思有以植天下之大闹;所谓仁人者,以身会天德之全,而心体之光明,必欲有以贞天下之大节。

(起二股)是二人者,固皆事变之所不能惊,而利害之所不能夺,其死与生,有不足累者也。

(过接)是以其祸患之方殷,固有可避难而求全者矣,然临难自免则能安其身,而不能安其心,是偷生者之为,而被有所不屑也;变故之偶值,固有可以侥幸而图存者矣,然存非顺事则吾生以全,而吾仁以丧,是悖德者之事,而彼有所不为也。

(中二股)彼之所为者惟以理,欲无并立之机,而致命遂志,以安天下之贞者,虽至死而靡憾;心迹无两全之势,而捐躯赴难,以善天下之道者,虽灭身而无悔。

(后二股)当国家倾覆之余,则致身以驯过涉之患者,其仁也而彼即趋之而不避,甘之而不辞焉,盖苟可以存吾心之公,将效死以为之,而存亡由之不计矣;值颠沛流离之余,则舍身以贻没宁之休者,其仁也而彼即当之而不慑,视之而如归焉,盖苟可以全吾心之仁,将委身以从之,而死生由之勿恤矣。

(束二股)是其以吾心为重,而以吾身为轻,其慷慨激烈以为成仁之计者,固志士之勇为,而亦仁人之优为也。

视诸逡巡畏缩,而苟全于一时者,诚何如哉以存心为生,而以存身为累,其从容就义以明分义之公者,固仁人之所安,而亦志士之所决也,视诸回护隐伏,而觊觎于不死者,又何如哉是知观志士之所为,而天下之无志者可以愧矣;观仁人之所为,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

关于个人立志感想随笔:王阳明谈立志

关于个人立志感想随笔:王阳明谈立志

关于个人立志感想随笔:王阳明谈立志《传习录》附录有两篇文字,专门谈到立志。

皆为阳明先生亲笔所著。

一文为“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为“示弟立志说”。

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阳明先生说了四条规定,望弟子门生严格遵守。

一是立志,二是勤学,三是改过,四是责善。

文章首推立志。

曰:“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

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流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示弟立志说一文,全文皆谈立志。

说:“夫学,莫先于立志。

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壅灌溉,劳苦无成矣。

”说那些因循苟且,随俗习非,最终沦为下层人的,都是因为不立志的缘故。

说立志难,孔夫子十又无志于学,三十而立。

可见其难。

说人立志,没有比立志为圣人更高明的志向了。

何谓圣人?去人欲而存天理,则为圣人。

何谓天理?天命之谓性,率性而为,便是天理。

率性而为,就是意诚心正。

诚是核心。

如何做到去人欲而存天理?要正诸先觉,考诸古训。

说志向,是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

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立志的人专心致志,如猫捕鼠,如鸡覆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结,而不知有其其他,然后此志常立,神气精明,义理昭著。

一有私欲,即便知觉。

就我个人的经验,一个人立志求学,在做事上意诚心正,实在有无穷的能量。

做人做事,只要问自己,是否意诚心正,好多事情自然迎刃而解。

志者,止也。

立志,又名知止。

知止二字,值得玩味。

可以说是一切的源头。

知止而后有定,以至于后有得,都是因为知止。

知止一层意思是知道该去哪儿,是目标的意思。

另一层意思是不去哪儿,是边界的意思。

适可而止,点到为止,都是这个意思。

人立了志,知止了,“正目而视之,无他见也;倾耳而听之,无他闻也”。

立志是人生成就的初因。

人有了这样的使命,不管山环水绕,也会面里前行。

这是愿力的力量,不容小觑。

王阳明立志说心得体会

王阳明立志说心得体会

王阳明立志说心得体会王阳明是中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心学理论,对于个体的内心修养和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在他的一生中,他积极进取,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思想体系。

以下是我对王阳明立志说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启发。

首先,王阳明非常强调心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的行为和行动受到内心的驱动和指导。

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心态和心境,就很难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

因此,他认为修心,塑造一个良好的心性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王阳明主张心与理合一。

他认为人的内心具有天理,只有通过不断的修炼和探索,才能够与天理相通。

一个人如果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内心,就能够实现心与理的合一,从而在行动中体现出真理和道德的准则。

同时,王阳明还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和体验到内心的真理。

只有通过实际的实践,人们才能够从经验中总结出心得和体会,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内心修养。

此外,王阳明还注重人的自我教育。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主动地学习和修炼自己的内心。

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反思,人们可以认识到自己内心的弱点和缺陷,并找到改正的方法。

他认为人的内心是可以被改造和进步的,只要人们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就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内心修养和道德境界。

最后,王阳明还非常强调个体的责任和担当。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认为一个人要思考自己对于社会和他人的责任,并积极地为之努力。

只有通过个体的努力和担当,才能够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王阳明立志说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为:心修、实践、自我教育和担当。

这些思想和理念对于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可以借鉴王阳明的思想,不断完善自己的内心修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并且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王阳明示弟立志说解析

王阳明示弟立志说解析

王阳明示弟立志说解析王阳明这位大哲学家,他的“立志说”真是让人受益匪浅,听着就像是在耳边轻声细语,特别亲切。

他的思想啊,像那道清晨的阳光,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

想象一下,一个年轻人迷茫地站在十字路口,不知该往哪走。

王阳明就像那位智者,告诉他,首先得定个目标,立个志向。

哎,这话听着简单,但真的很有道理呀!有了目标,才有方向,否则就像一只无头苍蝇,东撞西碰,最终也没个着落。

立志,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事情。

你得深思熟虑,得有点真材实料。

就像烤肉,光有火候还不够,得有好的调料呀!志向得真实,得从心底里冒出来。

就像我常说的,心里想着,嘴上说着,手上做着,三者得合在一起。

王阳明就是这个意思,他告诉弟子们,志向要高远,要扎根于自己的内心。

那种执着,就像种下的小树苗,经过风雨洗礼,终会长成参天大树。

立志后还得有行动,这可不是在说空话。

王阳明提到“知行合一”,就是说你得把你知道的事情,转化为实际的行动。

想学好一门技能,光想是不够的,要下功夫练习,就像学骑自行车,没摔几跤,根本无法掌握平衡。

每当我看到那些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人,心里总是充满敬佩。

王阳明的这种坚持,简直可以用“百折不挠”来形容。

再说说那种心态吧,立志的时候,心里得有种“勇往直前”的劲头。

很多时候,生活会给我们抛出各种挑战,搞得我们一头雾水。

这时,如果你能记住自己的志向,就会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让你不至于迷失。

就像爬山一样,前面再陡,心中有志,腿脚就会不停地迈动。

王阳明就是希望他的弟子们,在面对困难时,始终保持这份坚定和勇气。

王阳明还特别强调自省。

他认为,立志不仅是个开始,更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你得时不时停下来,想想自己走的路,对的方向,是否还在坚定前行。

就像开车,偶尔得看看导航,不然可能会开进死胡同。

生活的每一步,都是在为未来铺路,不能盲目跟风,也不能心浮气躁。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王阳明那种深邃的智慧。

他总是能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听他的话,总是让我想起那些老祖宗的谚语,简直就是智慧的结晶。

王守仁名人名言经典语录

王守仁名人名言经典语录

1、志不可⽴⽆可成之事。

如⽆舵之⾈,⽆衔之马,飘荡奔逸,何所底乎? 2、谦虚其⼼,宏⼤其量。

3、志不⽴,天下⽆可成之事。

4、为学⼤病在好名。

5、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

6、持志如⼼痛,⼀⼼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7、良知只是个是⾮之⼼。

8、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9、志不⽴,如⽆舵这⾈,⽆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10、师严道尊,教乃可施。

11、⽴志⽤功如种树然,⽅其根芽,犹未有⼲;及其有⼲,尚未有枝;枝⽽后叶,叶⽽后花。

相关阅读: 1、王阳明:第⼀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点题:⽴什么样的志,成什么样的⼈。

故事背景: 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

有⼀天,他⼀本正经地问⽼师:“何谓第⼀等事?”这相当于是在问,⼈⽣的终极价值是什么? 他的⽼师吃了⼀惊,因为从来没有学⽣问过他这样的问题。

但他还是很快作出了坚定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官啊!” 王阳明严肃地看着⽼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顿了顿,⼀脸郑重地继续说道:“我以为第⼀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 【感悟】: 中国有句⽼话,叫三岁看⽼。

中国的古⼈,也⼀向⾼度强调⽴志的重要性。

王阳明从⼩⽴志做圣贤,后来果然成为圣贤,则为此作出了的诠释和证明。

⽴志为什么重要?因为志向就是意志,就是⽅向。

只有如此,⼈在有限的时间精⼒和复杂的现实之下,才可能意志坚定、少⾛弯路,⽽⼤⼤提⾼完成⽬标的可能性。

古⼈⾔: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

所以⽴志⼀定要⾼,那样即使不能完全实现⼈⽣⽬标,⾄少也不会差到哪⾥去。

2、王阳明:我以落第动⼼为耻 点题:越是艰难处,越是修⼼时。

故事背景: 1496年,王阳明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

有⼈在发榜现场未见到⾃⼰的名字⽽嚎啕⼤哭,王阳明却⽆动于衷。

⼤家以为他是伤⼼过度,于是都来安慰他。

王阳明脸上略过⼀丝沧桑的笑,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为耻。

” 【感悟】: ⼈⽣中会遇到很多的艰难困苦,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能体现⼈的⼼性修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八股文《志士仁人》看青年王守仁(阳明先生)的立志要研究王阳明的心路历程,还是要从他年轻时候的学业等方面入手。

他写的八股文《志士仁人》已经编入一些高中的语文课本,曾国藩的八股文也入编了。

事实上,经史子集若研究不透,思想境界没有提高到一定的高度,那写出来的八股文就是东拼西凑、没法读的。

八股文也就是一种文学体裁,高手写出来,自然有大家风范。

《志士仁人》1〖破题〗圣人于心之有主者,而决其心德之能全焉。

【译文】:古代圣贤之所以能够秉持自己的心志、主控各种平衡,取决于他们既具备超凡的心智又有着服众的德能,总揽全局,算无遗策,执行果敢,内外如一。

2〖承题〗夫志士仁人皆有心定主,而不惑于私者也。

以是人而当死生之际,吾惟见其求无惭于心焉耳,而于吾身何恤乎?此夫子为天下之无志而不仁者慨也。

【译文】:能够被称作志士仁人的俊杰,都是力求做到通过由内而外的心智、来展示其一贯的主见,光明磊落,而不被一时迷惑或者私欲所左右。

这样的人即使是面对一些极端的情况,我们只看到他如何做到问心无愧,难道会计较于自身而患得患失、宠辱若惊?这就是孔子之所以对那些既无志气又不仁义的人发出感慨的原因。

3〖起讲〗故言此而示之。

若曰:天下之事变无常,而生死之所系甚大。

固有临难苟免,而求生以害仁者焉;亦有见危授命,而杀身以成仁者焉。

此正是非之所由决,而恒情之所易惑者也。

吾其有取于志士仁人乎!【译文】:因此针对这个话题进行阐述。

有人说,天下的事情变化无常,但一个人的生死确实是关系重大。

固然有在生死考验关头苟且求自己幸免,试图偷生而损害仁义的;但也有临危受命,牺牲自己而成就仁义的。

这正是一个人判断是非的立足点,同时也常是一个人情感容易迷惑的地方。

我难道不正是应该采取志士仁人的态度吗!4〖起二股〗夫所谓志士者,以身负纲常之重,而志虑之高洁,每思有以植天下之大闲;所谓仁人者,以身会天德之全,而心体之光明,必欲有以贞天下之大节。

【译文】:能够被称作志士的人,就是那些肩负履行三纲五常的重任、思想情操追求高尚和廉洁、不懈地探索如何培植天下基本行为准则的人;能够被称作仁人的人,就是那些使自身具备上天赋予的优秀品德、并使自己的心智和行为都能光明磊落、并始终不渝地要匡扶天下气节操守的人。

〖过接〗是二人者,固皆事变之所不能惊,而利害之所不能夺,其死与生,有不足累者也。

【译文】:所以志士和仁人这两类人,自然是面对突发事变不会惊慌失措,沉着冷静、举止有度,而且利害得失不能改变他们的志向和气节。

他们的生与死,也就不足以对他们的心性和思考形成障碍了。

5〖中二股〗是以其祸患之方殷,固有可避难而求全者矣,然临难自免则能安其身,而不能安其心,是偷生者之为,而彼有所不屑也。

变故之偶值,固有可以侥幸而图存者矣,然存非顺事则吾生以全,而吾仁以丧,是悖德者之事,而彼有所不为也。

【译文】:因此在面对忽然发生的祸患时,固然有逃避灾难而保全自己的人,但一昧的临难自保只能保全自己的身体,不能使自己心安;这样就属于苟且偷生者的行为,志士仁人对此是不屑的。

偶尔遭遇变故时,固然有凭侥幸而谋求自己生存下来的,但委屈地顺应事态而处置不当,虽然能够活命了,但却丧失了自己的仁义,这样就属于做了违背道德的事情,志士仁人是不会做这样的事情的。

6〖后二股〗彼之所为者,惟以理欲无并立之机,而致命遂志,以安天下之贞者,虽至死而靡憾。

心迹无两全之势,而捐躯赴难,以善天下之道者,虽灭身而无悔。

【译文】:志士仁人的所作所为,只以天理为依据,个人私欲没有任何可乘之机。

至于奉献自己的生命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树立天下贞正表率的志士仁人,就是赴死也不觉得遗憾。

内心理想与实现事态总是有差距,或许不能两全,义无反顾地捐躯赴难来成就天下道义的志士仁人,就是牺牲也不会后悔。

7〖束二股〗当国家倾覆之余,则致身以驯过涉之患者,其仁也而彼即趋之而不避,甘之而不辞焉,盖苟可以存吾心之公,将效死以为之,而存亡由之不计矣。

值颠沛流离之余,则舍身以贻没宁之休者,其仁也而彼即当之而不慑,视之而如归焉,盖苟可以全吾心之仁,将委身以从之,而死生由之勿恤矣。

【译文】:处在国家倾覆的关头,志士仁人必然投身到解救危亡祸乱的行动中,他们的仁义之心会使他们慷慨赴难而不退避,甘愿担当起责任而不推辞。

如果他们觉得这样做能够保持自己的心之公正,那么就会不顾生死地努力去做,自身的存亡就不计较了。

处在颠沛流离的境地,志士仁人舍弃自己的全部来帮助那些流离失所的群众,他们的仁义之心会使他们面临穷困潦倒也不畏惧,看待陷入艰难困苦的境地就如同回家一样。

如果他们觉得这样做能够保持自己的心之仁义,那么就随时准备为此贡献己身,自己的生死就不加考虑了。

8〖大结〗是其以吾心为重,而以吾身为轻,其慷慨激烈以为成仁之计者,固志士之勇为,而亦仁人之优为也。

视诸逡巡畏缩,而苟全于一时者,诚何如哉?以存心为生,而以存身为累,其从容就义以明分义之公者,固仁人之所安,而亦志士之所决也,视诸回护隐伏,而觊觎于不死者,又何如哉?是知观志士之所为,而天下之无志者可以愧矣;观仁人之所为,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

【译文】:因此,志士仁人以其“心”为重,以“身”为轻。

那些慷慨激烈而为成就仁义的谋划举措,固然是志士们奋勇施行的,同样也是仁人们争先去做的。

看那些不顾其心、逡巡萎缩、苟且保全自己于一时的人,即使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志士仁人以保全“心”为活着,以保全“身体”为累赘,通过从容就义来表明自己承担的道义是大公无私的;这固然是仁人的归宿,同样也是志士的抉择。

再看那些逃避、袒护、隐蔽、躲藏、只惦记自己不死的人,又怎么能跟他们相比呢?由此可知,看到志士的所作所为,哪些无志的人应该感到羞愧;看到仁人的所作所为,哪些不仁的人应该认真反思。

【译文完毕】为了把原文的意思尽量讲明白,译文难免拖沓冗长。

大家若已经明白其辞句用典之类的意思,就直接读原文。

文中的平仄和音律节奏,很有味道的。

同时文中许多言外之意,还是要大家自得于心的。

八股文的产生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

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这就是八股文的源头。

到明清两代,八股文是几乎所有官私学校的必修课,并要求文章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总共包括八股,所以称八股文。

“股”或“比”,都是对偶的意思。

其实很多东西就像药一样,可以救人,也可以害人。

一种文学体裁,本无可厚非,但确立为仕途的门槛之后,就容易成为被批判的对象。

设想一下,天下学子无数,而每三年才一百多人中进士,落第者一般不是怪自己,而是怪让他登不了天子堂的、万恶的八股文。

这就像网球选手,把球打出界了,就砸拍子一样。

我们现在可以平心静气地、像欣赏诗词曲赋一样欣赏八股文了。

看了这篇《志士仁人》八股文,对仗工整、言简意赅、文辞古雅尚在其次,关键是体会里面蕴涵的激情和心声。

对照其一贯的言行,就能明白为什么在龙场悟道的是王阳明、而不是其他人了。

悟道或许就是电光火石一刹那间的事情,但积累可是要有从小到大几十年的功力。

并且不是一心想悟道追求“心”中之理、而是患得患失的人,即使聪明百倍,也是枉然。

悟道需要道德学业的积累,这条,王阳明具备了;悟道需要看透生死的超然,这条,王阳明具备了;悟道需要长期的孜孜以求,这条,王阳明具备了;悟道需要浑然放松的状态,这条,王阳明具备了;悟道以后还要在实践中不断运用和推广,这条,王阳明也具备了;……所以,王阳明只有一个。

或许,能写出这样文章的人,还有很多。

但王阳明写了,终身也是按照这样写的内容去实践了。

心口合一、言行合一、知行合一,这是一个系统的身心修养过程。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流传千古,除了文辞优美,打动人的主要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范仲淹一生也就是这样去践行的。

若换作是秦桧等人写的,文章可能还成为笑柄。

不过,王阳明写这篇八股文的时候,还根本没料到他后来会去龙场的。

当时他正是春风得意,他正准备秉持志士仁人之心,在朝廷大显身手。

儒家一直是强调“入世”的,就是要有所作为。

纵观整个明代,文人被封为“伯”的有十余人,不过文人因军功而被封为伯的只有三人:王骥、王越和王阳明。

当然,王阳明立下的战功比前二人显赫。

王阳明在去世后,从“伯”升到了“侯”,比开国军师诚意伯刘伯温的爵位还高。

诸葛亮如此得刘备器重,刘禅称他“亚父”,封为“武乡侯”;王阳明和他是一个级别的。

很多人学习阳明心学、研究王阳明,确实是想从他的成功中汲取经验。

有人自刻“一生伏拜王阳明”挂在身上,这和郑板桥、齐白石等自刻“青藤门下一走狗”的意思是一样的,表示一种敬佩之意。

不过从阳明心学的教育来说,是把个人道德修养提到最高的位置的,这一点理学或者古代先贤也是这样要求的。

但王阳明确实是建立了莫大的功业,后来获得侯爵这样的朝廷封赏,跟他的军功是直接相关的。

在儒家阵营中,他被尊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确实是他在这三方面都做到了人所难及。

这就会涉及如何看待功业和私欲的问题。

人的私欲归纳起来,就是名利之欲和生存之欲。

关于“名”,王阳明的论述有很多,后面回目中会多次提到。

而关于“利”,从可查资料看,王阳明只有一段论述。

有弟子叹息说:“既然我们要祛除私欲,那对于财富的追求肯定是不对的了。

因为古人说了,小人才经常谈利。

”王阳明正色道:“我什么时候说过不要争取富贵?只是你争取富贵的时候要凭良知的指引,不能违背良知。

你只有好好光明你的良知,才能在富贵逼人时坦然面对,不被它所控制,而是要控制它。

只要你做到用良知去获得富贵,那就符合天理,谁说君子不能谈利?!”这一点,是阳明心学和理学的一个大不同。

按照传统理学的教育,小人才谈利,君子是只谈义、不谈利的。

于是就出现了心里想着利、嘴上骂着利的伪君子。

这也是面对利益,很多人知行不一的原因。

王阳明明确教导弟子,可以争取富贵,关键是不能违背良知。

这实际上是对孔子所说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回归。

1499年,王阳明刚进入仕途,在工部任职。

不久,边关吃紧。

边关战事,本不关工部什么事。

按照常规而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明哲保身,但求无过,一般人也就这样过日子了。

或者是在工部抓工程建设本身已经焦头烂额了,哪还有心思管军事上的事情。

但写出《志士仁人》的王阳明,显然不是一般人。

他从小就有经略四方之志,这时就抓紧向皇帝上了一道《陈言边务疏》,谈了很多朝廷中需要改观的问题,而且还拿出了一份改变朝廷现状的计划。

其主旨是:军事问题首先是政治问题;只要政治清明,军事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事实上很多现在企业管理也是这样,各部门许多具体问题首先就是公司领导的问题;只要公司领导清明干练,什么政出多门、屡教不改、办事拖拉之类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明孝宗看了这道奏疏,也没怎么当回事,但他认为王阳明的心意和文字都不错,于是把他从工部调到了刑部,从管建筑调去管司法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