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地震滑坡泥石流教案
2.1《滑坡、泥石流》教学设计(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第三课时)
2.1《滑坡、泥石流》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结合实例,解释内、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变化的影响。
二、教材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第二章第一节流水地貌,教材中对滑坡、泥石流的特点和成因做了简单介绍,着重通过“浙江丽水滑坡”和“甘肃舟曲泥石流”两个案例,展开对滑坡、泥石流防灾减灾措施的探讨,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对地质灾害的简单分析,教会学生防灾减灾的具体策略,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新闻、短视频、网络等途径对滑坡泥石流自然灾害有所了解,但对他们的形成条件及防护措施认识的不够全面;高一的同学对图片的观察、分析、解释能力还有所欠缺,教材中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了解地理环境的总体性,教会学生防灾减灾的措施,建立良好的人地关系。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及防灾减灾措施。
过程与方法:学生利用探究案例方法理解滑坡、泥石流的成因。
学会针对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基本防灾减灾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教学学生防灾减灾的具体策略,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1、滑坡、泥石流形成条件,2、学会针对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基本防灾减灾措施。
难点:学会针对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基本防灾减灾措施。
六、教学准备:教材,ppt,视频课件,有关本节课的学习资料与素材。
七、教学过程:浙江丽水滑坡灾害1、图中滑坡发生后,对当地环境会产生哪些重大危害?参考答案:滑坡会掩埋农田和村庄,阻断道路,淤塞河道,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滑坡多发地区具有怎样的自然环境特征?自然环境特征:①地质不稳定,岩石易破碎,有软弱结构面。
②地形陡峻。
③降水多且强度大等。
3、在滑坡多发地区,人们应采取哪些防范措施?参考答案:①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如削坡减载,边坡人工加固等;在野外活动时,人们应怎样应对泥石流威胁?活动: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学设计3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能够说出我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和空间分布规律。
尝试分析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产生机制);2.通过对地质灾害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应用,培养学生获得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3.通过对我国地震、泥石流和滑坡分布图的阅读,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地图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强化地理空间感。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震资料的阅读,概括出我国地震的特点。
2.通过对中国地形图、中国地震带和主要地震震中分布图、中国泥石流与滑坡分布图的比较判读,概括我国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的分布特点,总结地形与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的相关性。
3.列表对比我国泥石流与滑坡的异同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分布广、危害大的特点,增强忧患意识和灾害意识。
2.通过各种地质灾害成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善于运用联系的、综合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养成求真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地质灾害中人为因素的分析,强化学生的正确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通过各种地质灾害分布的学习,加强尊重规律并按规律办事的意识。
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4.通过阅读“泥石流王国”里的绿色耕耘,看到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和重建家园的重大成果,体会到科学知识在促进人地和谐发展中的重大意义。
增强人们抗灾和战胜灾害的决心和信心。
三、教学提纲(一)我国的地震灾害1.我国地震灾害的基本特点:分布范围广;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危害大2.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3.我国的地震分布(二)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1.我国泥石流频发的原因[来2.我国泥石流的分布3.我国滑坡频发的原因[来4.我国滑坡的分布四、教学建议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动力作用所导致的岩体或土体位移,地面变形以及地质环境恶化,并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现象或过程。
考虑到地质灾害种类多并且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建议本节讲3课时,“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用2课时。
第二章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滑坡教学设计(正)
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学设计岳阳市十四中学秦为胜一、基本说明1模块: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2年级:高中二年级3所用教材版本:湖南教育出版社4所属的章节:第二章第三节5学时数: 1.5课时二、教学设计:1、学情分析:高二学生通过初中地理与必修一第四单元学习,对自然灾害特别是地质灾害危害有所了解,但对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相互关系与我国的分布并不很明确,知识缺乏系统性。
2、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的教材分析: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例如地震、地裂缝、构造断裂、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
从课时容量考虑,我们选择讲述地震、火山(本课增加)、滑坡和泥石流四种地质灾害。
教材对这三种灾害的表述方法基本相同:一讲灾害特点与成灾原因;二讲我国时空的分布,三讲通过阅读教材介绍其危害及预防,地质灾害的成因与分布是教材的重点内容。
地质灾害具有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多,突发性强等基本特点。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滑坡和泥石流虽然诱发的原因不同,但主导因素都是斜坡重力作用,分布的地区也基本相同,为了减少重复,教材把这两者放在一起讲述。
在前面分别讲述地质灾害的基础上,本课件从各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上进一步做了分析。
这段内容在选修五的高中地理教材中虽然没有,但适当讲解有助于理解各种地质灾害的内在联系,它从一个比较新的角度说明了地质灾害就其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的限制,但从总体上看,它们之间以及与其他自然因素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这种动态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不仅对深入分析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是必要的,而且符合教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要求。
本课件通过具体例子介绍了地质灾害三方面的关联性。
第一方面说明了同一地域地质灾害生成的关联性。
第二方面说明了一次地质灾害中原发灾害和诱发灾害的成灾关联性,由地震诱发的其他灾害,不局限于地质灾害,这更说明了灾害之间的联系十分广泛。
第三方面说明了人类活动与灾害的关联性。
主要地质灾害教案
主要地质灾害教案篇1:主要地质灾害教案主要地质灾害教案【教学目的】了解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四种灾害的成因以及各地质灾害之间相关性的原因和表现;了解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重大危害,认识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意义,了解人类目前防御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
【教学重点】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的分布特征;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教学难点】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法【教学过程】地质灾害──陆地环境在地质作用的长期影响下不断变化着。
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表现得异常激烈,当这些自然现象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环境,危及人类生命财产的时候,便形成了地质灾害。
一、主要地质灾害(一)地震1.定义: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2.地震构造(教材图4.24):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
3.地震大小:里氏震级表示。
震级每增加一级,释放能量增加约30倍。
按震级分类为:微震(3级以下)、破坏性地震(5级以上)4.分布:与地质构造有关,有活动性断层的地区。
①环太平洋地震带。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二)火山喷发1.定义: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
2.火山构造教材图(4.26):火山锥、火山口及火山通道。
3.按活动情况可分为:活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
死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以前喷发过,迄今为止没有喷发过的火山。
休眠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的火山。
强烈火山:喷发有很大的.危害性,主要是由火山灰、火山熔岩造成的。
(三)滑坡和泥石流1.定义: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含有泥砂、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
2.危害:滑坡会破坏或淹没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可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我国地震滑坡泥石流学习PPT教案
4.避震小常识
地震发生时,因“地”而宜,迅速做出“跑”或“躲”的避震抉择。
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 就地来避震,方法巧又好; 躲在小开间,安全又可靠。
坡的是( C)
A.① B.② C.③ D.④
(2014上海)泥石流是我国一种多发的地质灾害,常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 的威胁。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0分)
月份:7、8、9月。原因:该地地处 华北地区,7、8、9月为一年中降水 频度和强度比较大的月份,在其他条 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这段时间更易 发一生批泥地石理流工灾作害者。对我国华北某省山区进
行泥石流危险性评估,划定了该区泥石流 的高危区、中危区和低危区分布范围。 (1) 该地区泥石流哪几个月份发生概率较
高?为什么?(4分)
(2)判断图中1、2、3所示区域,哪一个是泥石流高危区,并说明理由。(6分)
判断:①所示区域为高危区。 理由:与西北坡相比, 该山脉东南坡坡度更陡,松散碎屑物更多;且东南坡为 迎风坡,降水频度和强度大于西北坡,东南坡有一断层, 断层活动更易诱发松散碎屑物失稳,因此更容易发生泥 石流灾害(降水活动与断层任答一点即可)
一批地理工作者对我国华北某省山区进行泥石流危险性评估划定了该区泥石流的高危区中危区和低危区分布范围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湘教版选修5
第二章 第三节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一、我国的地震灾害
1、有关地震的概念
岩石圈
内力作用
内能释放
破裂
滑坡和泥石流教案设计
滑坡和泥石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定义、形成原因和危害;2. 掌握滑坡和泥石流的预防和应对措施;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滑坡和泥石流的定义和形成原因;2. 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和预防措施;3. 学生对滑坡和泥石流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滑坡和泥石流的定义和形成原因;2. 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和预防措施;3. 滑坡和泥石流的观察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滑坡和泥石流的实际情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2. 概念讲解。
教师向学生介绍滑坡和泥石流的定义和形成原因,让学生对这两种自然灾害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3. 危害分析。
教师讲解滑坡和泥石流对人类、动植物和建筑物的危害,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预防和应对这些危害。
4. 预防措施。
教师向学生介绍滑坡和泥石流的预防措施,包括加固山体、植被恢复、合理规划和建设等,让学生明白预防是最重要的。
5. 观察实验。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滑坡和泥石流的迹象和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6. 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滑坡和泥石流的特点和预防措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梳理和归纳。
五、教学方法。
1. 图片或视频展示法;2. 讲解和讨论相结合;3. 实地观察和分析;4. 总结归纳。
六、教学手段。
1. 图片或视频播放设备;2. 课件或板书;3. 实地观察工具。
七、教学评价。
1. 学生课堂表现;2. 学生的作业和实验报告;3. 学生对滑坡和泥石流的预防措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八、教学反思。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滑坡和泥石流的预防知识和技能。
九、教学延伸。
1. 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社区和环保活动;2. 鼓励学生开展滑坡和泥石流的调查和研究;3. 增加滑坡和泥石流的案例分析和讨论。
总之,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定义、形成原因和危害,掌握预防和应对措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为未来的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2.1流水地貌(滑坡、泥石流)优秀教学案例湘教版必修一高中地理
(一)情景创设
1. 利用多媒体展示四川汶川地震后的滑坡、泥石流灾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流水地貌及滑坡、泥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汶川地震后会发生大量的滑坡、泥石流?”引导学生思考流水地貌及滑坡、泥石流的成因。
3. 设计模拟实验,如:用沙土、水等材料模拟流水侵蚀和滑坡、泥石流发生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并理解相关知识。
2. 运用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面对自然灾害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应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愿意主动学习地理知识,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2. 通过对流水地貌及滑坡、泥石流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 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鼓励学生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
3.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四、教学内容与程
(一)导入新课
1. 利用多媒体展示四川汶川地震后的滑坡、泥石流灾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理解流水地貌的形成过程,掌握滑坡、泥石流的基本概念、成因和特点。
2. 能够分析流水地貌及滑坡、泥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防范能力。
3. 学会运用地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地理现象进行深入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流水地貌及滑坡、泥石流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
预防泥石流、滑坡、山洪自然灾害主题教育教案
预防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主题教育班会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发生后的知识。
2、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和自救避险能力。
教学重难点:1、山洪、泥石流、滑坡这几种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
教学过程:一、泥石流自然灾害(一)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突然爆发的饱含大量泥沙和石块的特殊山洪。
通常在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或库塘溃坝等水源激发,形成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1、大量降雨。
2、大量碎屑物质。
3、山间或山前沟谷地形。
(三)、泥石流的发生规律泥石流的发生具有时间规律:一般发生在多雨的夏秋季节(6-9月),泥石流发生的周期与暴雨、洪水的活动周期大体相一致。
(四)、泥石流造成的次生灾害泥石流可造成水灾、堰塞湖、山崩、地震、滑坡等次生灾害。
(五)、泥石流到来前有何征兆?1、连续长时间降雨后,可能会发生泥石流。
2、暴雨过后山谷中若出现雷鸣般的声响,预示将会有泥石流发生。
(六)泥石流发生时如何逃生自救?1、泥石流发生时,要马上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向两边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往泥石流的下游走。
2、沿山谷徒步时,一旦遭遇大雨,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谷底过多停留3、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特别留意是否听到远处山谷传来打雷般声响,如听到要高度警惕,这很可能是泥石流将至的征兆。
4、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尽可能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不要在山谷和河沟底部扎营。
5、一定要设法从房屋里跑出来,到开阔地带,尽可能防止被埋压。
二、滑坡灾害(一)、什么是滑坡?滑坡是指山坡受到河流冲刷、降雨、地震、人类工程开挖等因素的影响,上面的土层或岩层,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斜坡向下滑动的现象。
滑坡也叫做地滑,或“走山”、“垮山”、“山剥皮”(二)、诱发滑坡、崩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降雨:大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融雪。
2、)地震:引起坡体晃动,破坏坡体平衡。
高中地理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三节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课时2 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案
课时2 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学习目标定位]1。
了解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基本特点和空间分布规律.2.学会分析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形成原因(产生机制)。
一、我国的泥石流灾害1.我国泥石流与滑坡分布范围广、危害之大世界少有,其形成与分布与地形、地势有着明显的关系。
2.种类(1)暴雨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和①半湿润、②半干旱地区气候过渡带的山地环境中,干旱季节的风化提供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湿润季节的③降雨成为泥石流暴发的主要激发因子。
(2)冰川泥石流:主要分布在④102°E以西的高原上,由于这些地区人口稀少,致灾效应并不突出。
3.成因:泥石流的形成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具备泥石流发生的地质和地形条件时,⑤降雨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
⑥人为因素有时甚至变为主导作用。
4。
分布(1)大体以燕山、⑦太行山、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和乌蒙山一线为界分为两部分。
(2)该线以西的⑧华北山地、黄土高原、⑨秦岭山地、⑩川滇山地和西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是我国泥石流主要发育区,呈⑪带状或⑫片状分布。
(3)该线以东的⑬辽东、⑭华东和中南山地以及⑮台湾、海南山地,泥石流呈⑯零星分布。
二、我国的滑坡灾害1。
形成:我国滑坡的形成原因很多,其中⑰暴雨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外部因素。
2.季节:每年的⑱6~8月为我国滑坡灾害的主要活动期。
3.分布:我国滑坡大致以大兴安岭—⑲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东部滑坡分布较为稀疏,西部较为密集。
其中以⑳秦岭—错误!川西-错误!滇西山地为极密集区。
我国滑坡灾害频率最高的是四川省.思考1.为什么我国泥石流、滑坡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等地区?答案这里是我国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斜坡较多,又是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还是黄土、喀斯特等可蚀性物质集中分布地区.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这些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了有利的生成条件。
2.人类活动是如何诱发地质灾害的?答案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教学设计(6篇)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教学设计(6篇)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难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案设计教案背景1,面对学生:高中 2,学科:地理2,课时:13,学生课前预备:预习课文,了解中国的地质灾难完成课后习题教学课题1、通过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中国地震的分布和成因,培育学生求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对西南地区地质灾难多发区的学习,帮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3、树立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态度对待地质灾难的发生教材分析我国是一个多灾的国家,本章在介绍了我国自然灾难的特点之后紧接着讲中国的地质灾难,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特别,既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又处在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交界地带,地壳运动剧烈,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地质灾难发生。
尤其是地震灾难,它是伤亡人口最多,造成社会恐惊心理最严峻的灾难,是我国四大类灾难中应当首先赐予关注的灾难。
教学重点:1、理解我国地震西多东少,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地质灾难的成因。
2、结合案例熟悉地震猜测和防震意识在灾难中所起的作用。
3、分析不同地区同级地震造成不同灾情的缘由,重点熟悉人文因素导致的灾情差异。
4、归纳滑坡、泥石流灾难的时空分布特点和地域分布总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我国地震灾情东重西轻的缘由。
2、唐山地震灾情严峻的缘由。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寻《中国的地质灾难》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许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然后依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寻关于地质灾难的视频,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
用百度图片网上搜寻下载《中国的地质灾难》的地图,培育学生读图识别力量。
通过百度在网上搜寻一些关于中国的地质灾难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分布、缘由、特点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释疑法、分组争论法教具预备:有关挂图、图表等教学过程【资料导入】汶川地震图片【百度图片】【提问】汶川地震属于什么类型的灾难?【学生答复】地质灾难。
最新同步教案:选修 中国的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
课前
准备
教师准备:
1.《导学案》、《预学案》、《固学案》。
2.准备《唐山大地震》、《舟曲泥石流》视频片断,唐山地震与汶川地震震级、伤亡人员、经济损失的统计图表、教材图2.7~图2.12、我国地形图、气候类型分布图等,结合教学进度制作多媒体课件。
3.从地震重烈度区占全国面积、重烈度区城市分布以及重烈度区城市人口比重等方面可知我国地震灾情隐患严重。
探究二【探究点拨】
1.泥石流与滑坡的时间发布特点不同:泥石流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滑坡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
2.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山区,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 重灾区。
1.表现出对我国地震灾害强度大、破坏程度高的震惊心理,并积极探究为什么我国地震灾害强度和破坏这么大。
2.通过课前资料的搜集和课前预习,能够初步从地理位置、板块运动等方面初步了解我国地震灾害的分布特点、灾情的区域差异。
多媒体课件展示《唐山大地震》视频片断,展示地震在我国的多发性以及带来的灾害。
第一层级
学生独立完成,与同伴互查,疑难问题交与小组讨论。对于错误的问题,及时纠正,通过结构性预习,达到预想的预习效果。
环节二 对学案探究内容分析整合
探究一【探究点拨】
1.地震的分布特点主要影响因素是受板块构造运动的影响,而地震灾情大小除了受地震等级大小的影响外,还受人口密度、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2.地震死亡人数与人口密度成正比关系。在我国东部地区小震也有可能造成大灾。
教学建议
对于我国的地震灾害,重点是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让学生从板块构造角度讲诉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以及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地质灾害的成因,指导学生复习教材案例“北海道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和阅读教材的“日本的地震防灾计划”,让学生分析地震预测和防震意识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结合教材图2.7和图2.8引导学生分析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地震多发区中人口、经济、财产有什么不同,如有同级地震,灾情有什么不同。结合教材案例1与案例2,教师指导学生比较唐山和南投地震的受灾人口和经济损失的差异,分析唐山和南投地震的灾情中人文因素导致的灾情差异(资产密度、建筑物抗震系数、人的防震意识等);结合教材图2.11,让学生分析出我国近年来死亡人口下降与经济损失上升的原因。
2..3 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教案
2.)形成因素:自然因素:地形地貌、__________、水文气象、
__________、<决定因素)等。
人为因素:_____________、不当的开挖、堆积等。
3.)分布
以西
界线
以东
为主要发育地区,
呈__________分布
燕山、太行山、龙门山、邛崃
工程
内容
实例
灾
情
成
因
自然原因
震级高
震中距小
震源浅
发生时间特殊
人为原因
人口密度大
建筑物抗震性差
防抗震能力、
意识差
3.结合教材P51图2—17,回答活动题。
4.结合教材P52阅读和活动题材料,回答相应的问题。
5.比较滑坡和泥石流形成方面存在的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展示提升】:由各组学生代表展示探究结果.
【达标测评】
A.同一次地震有若干个震级
B.距震中远近不同震级不同
C.一个8.0级地震约相当于900个6.0级地震释放的能量
D.震源深度越浅震级越高
【自主反思】
知识盘点:
心得感悟:
备注
<教师复备栏及学生笔记)
申明:
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1.有关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多数地震与火山活动有关
B.岩石发生断裂引起地震的地方叫震中
C.5级以下的地震,称为微震;5级以上的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
D.震级每增加1级,能量约增加30倍
2.能够诱发地震的自然灾害是<)
A.海啸B.滑坡C.火山D.台风
高二地理《我国的地震、滑坡与泥石流》表格式教案
高二地理《我国的地震、滑坡与泥石流》表格式教案课题我国的地震、滑坡与泥石流课时 1课时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创设情境法、探讨探究法等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我国的地震灾难,二是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难。
教材对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这三种灾难的表述方法基本相同:一讲灾难特点与成灾缘由;二讲我国时空的分布。
地质灾难的成因与分布是教材的重点内容。
地质灾难具有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多,突发性强等基本特点。
特殊须要说明的是,滑坡和泥石流虽然诱发的缘由不同,但主导因素都是斜坡重力作用,分布的地区也基本相同,为了削减重复,教材把这两者放在一起讲解并描述。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通过初中地理与必修一第四单元学习,对自然灾难特殊是地质灾难危害有所了解,但对各种地质灾难的形成缘由、相互关系与我国的分布并不很明确,学问缺乏系统性。
学法指导在学习过程中,主要采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培育学生互动实力和合作实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点和难点重点:1. 我国地震带的空间分布规律及成因。
2. 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与分布难点:1. 我国地震带的空间分布2. 泥石流和滑坡的形成缘由。
三维目标学问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能够说出我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难的基本特点和空间分布规律。
2.尝试分析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难的形成缘由(产朝气制);1.培育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实力,能正确评价地质灾难和人类活动的关系;2.列表对比我国泥石流与滑坡的异同点;3.通过读地质灾难分布图,培育学生读图、析图获得信息的实力。
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增加学生忧患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问题导入学生探讨发言通过播放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从而产生驱动力并使学生参加到课堂学习中。
出示目标1.了解我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难的基本特点和空间分布规律。
2.学会分析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难的形成缘由(产朝气制)。
高中地理 2.3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案 湘教版选修5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能够说出我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和空间分布规律。
尝试分析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产生机制;2.通过对地质灾害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应用,培养学生获得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 3.通过对我国地震、泥石流和滑坡分布图的阅读,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地图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强化地理空间感。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震资料的阅读,概括出我国地震的特点。
2.通过对中国地形图、中国地震带和主要地震震中分布图、中国泥石流与滑坡分布图的比较判读,概括我国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的分布特点,总结地形与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的相关性。
3.列表对比我国泥石流与滑坡的异同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分布广、危害大的特点,增强忧患意识和灾害意识。
2.通过各种地质灾害成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善于运用联系的、综合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养成求真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地质灾害中人为因素的分析,强化学生的正确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通过各种地质灾害分布的学习,加强尊重规律并按规律办事的意识。
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4.通过阅读“泥石流王国”里的绿色耕耘,看到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和重建家园的重大成果,体会到科学知识在促进人地和谐发展中的重大意义。
增强人们抗灾和战胜灾害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1.我国地震带的空间分布规律及成因。
2.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与分布[教学难点]1.我国地震带的空间分布2.泥石流和滑坡的形成原因。
[教学媒体与教具]教材图片以及近年发生在我国的地质灾害案例、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讲授过程]【新课导入】人类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人地关系史,人地关系相继走过了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阶段,目前正携手走进人地协调共生的新时代。
然而,地质灾害暴发的频度越来越高,强度越来越大,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越来越重。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和滑坡学案
大课堂 三核心 整体化 周循环 教学模式工具 高二地理设计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第1页(共2页)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二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2.3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案设计人:魏杰 审核人:魏杰 序号 005班级: 组名: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掌握我国地震灾害的成因与分布。
2. 理解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产生机制及时空分布。
2. 过程与方法. 自学辅导 小组讨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尊重自然的意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地震的成因与分布、 泥石流、滑坡灾害的产生机制【学习难点】地震的成因与分布、 泥石流、滑坡灾害的产生机制【学习过程】一、 自主学习-------问题发现我国的地震灾害1..特点____ _____ _______2.我国地震发生频率高的原因:①位于_______板块 _______ 板块和 _______板块的交汇处②地处_______地震带和 _______ 地震带之间。
3.地震带分布;①我国西部主要地震带有_______地震带、_______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阿尔泰地震带、祁连山地震带和红河地震带等。
②我国东部最强烈的地震带为_______地震带,其次是_______地震带、郯城---庐江地震带、_______地震带、汾渭地震带、_______地震带和秦岭地震带。
总的来说,大陆东部东地震活动比西部_______ 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 1. 形成原因:我国是一个多_______的国家,_______集中,_______覆盖率低,加之人为因素的不良影响。
2. 泥石流的种类①_______泥石流:分布在我国西部和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气候过渡带的山地环境中,在这些地区,干旱季节的_______提供了大量的_______,湿润季节的_______成为泥石流爆发的主要激发分子。
②_______泥石流:主要发生在102°E 以西的高原上。
《中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教学设计
第一节《中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解并说明中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分布和造成的危害。
2.过程方法:学会运用地图来说明灾害的分布状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中国地震与地质灾害的学习,树立防灾减产意识,培养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与危害【教学难点】灾害分布规律的原因。
【教具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法设计】读图分析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利用第一章学过的有关泥石流形成原因的知识,完成“探索”活动的思考题, 通过活动,要想在灾害中能够正确地采取自救措施,必须清楚了解自然灾害的产生原因及灾害特点,从而引起对本节课的重视。
讲授新课:一、地震的分布与危害(一)分布1.概况:除浙江、贵州两省外,其它各省区都曾发生过6级以上的地震。
2.主要地震带:(结合图2TT说明)①环太平洋地震带;②喜马拉雅地震带;③华北地震带;④东南沿海地震带;⑤南北地震带;⑥西北地震带;⑦青藏高原地震带;⑧滇西地震带。
(二)危害1.概况:严重,20世纪死亡人数约60万,占世界一半。
2.阅读: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中国的几次强地震。
二、泥石流的分布与危害(一)分布1.严重地区:滇西北、东北;川西;辽东、陕南、甘南、西臧喜马拉雅山地。
2.结合图2-1 -2,详细说明。
(二)危害:1.冲毁城镇、乡村、矿山;2.人畜伤亡、破坏房屋、工程设;3.损坏农作物、耕地及林木;4.阻断航运、引起洪涝。
1.阅读材料:四川特大泥石流三、滑坡的分布与危害2.主发区:云、贵、川及黄土高原、泰岭-大巴山区。
3.危害:①掩埋房屋,造成人畜伤亡;②摧毁城镇、工厂、矿山③破坏铁路、公路、航道、威胁交通安全④破坏土地、森林、植被4.阅读:中国发生的几次大滑坡四、案例研究:云南盈江特大滑坡、泥石流1.思考:这次滑坡、泥石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两种灾害一起发生?2.议一议:应该采取哪些措施预防滑坡、泥石流的发生?【板书设计】第一节中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一、地震的分布和危害1.分布:2、危害:二、泥石流的分布和危害1.分布:2、危害:三、滑坡的分布和危害1.分布:2、危害:【课后作业】课后一题和二题【课后思考】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的原因:①我国山地面积广大,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②多连续降水、暴雨;③植被破坏较为严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我国的地震、滑坡、泥石流
三河市第二中学景红梅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四种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了解关于地质灾害方面的科学研究的进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评价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增强学生面临地质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3.读图获取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标
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通过必修一第四单元学习,对自然灾害特别是地质灾害危害有所了解,但对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相互关系与我国的分布并不很明确,所以在讲解中最好配以视频或图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地质灾害的成因、发生过程。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震级和烈度的区别;滑坡和泥石流的控制因素
【导入】设置情境,以身边的自然灾害为导入,提高学习欲望。
同学们:你们经历过地震或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吗?如果没有经历也没关系,老师希望你们一生平安幸福,远离任何灾害的伤害,当然也不要有遗憾,我们可以在地理课上共同来了解我们国家的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讲授】用康定地震视频来让学生注意地震的相关知识
请大家先来看一段视频,我们需要了解的有关地震的基本知识全在这段视频中,所以大家要仔细把握有关信息,然后我会请同学们回答你从这段视频中所了解的知识。
1.播放康定地震视频,展示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震源深度及灾区的地形、人口密度、主要经济活动、受灾程度等相关信息。
2.视频主要内容如下:
2014年11月24日16时55分,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县发生6.3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8千米,震中距成都220公里。
由于地震灾区地处高寒山区和民族地区,是纯畜业乡,人口稀少,经济水平较低,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可能性很少,灾区房屋损毁程度不严重。
【活动】自主学习地震相关知识
1.教师展示“地震构造示意图”及课本第17页地震小词典内容,学生掌握地震的基本概念:例: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震级、地震波、烈度等。
2.结合视频信息,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从视频中发现康定及周边地区震感强烈,地震来临时人们是先感觉到上下摇动还是左右摇动?原因?若一艘行驶于大海上的船突遇地震,会有什么感觉?
(2)康定地震发生时,北京的地震专家测得的震级和在康定测得的震级是否一致?烈度是否一致?
(3)康定地震震源深度为18千米,你认为同级别的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中,哪一种地震的破坏性最大?
(4)结合视频中的基本信息,思考康定地震中人员伤亡情况和房屋损毁程度不严重?归纳影响烈度的因素有哪些?
【活动】合作探究,提升能力
1.师出示“世界板块分布图”,要求学生自主归纳我国地震多发原因?
2.师出示“我国地震灾害分布图”,要求学生自主归纳我国地震分布特点。
3.为什么我国地震西多东少,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
4.学生自由发言,地震中如何正确逃生?
【活动】组内合作完成滑坡、泥石流表格内容
1.结合课本内容,组内合作完成滑坡和泥石流表格。
并对比滑坡、泥石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完成表格后学生回答:师加以点评和总结,并展示滑坡、泥石流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学生合作完成后自由发言,滑坡泥石流正确逃生方法。
【活动】拓展延伸,增强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师要求学生结合学生了解的媒体信息,思考对于地质灾害,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防灾及减灾呢?(提示:可从管理、工程、生物、技术措施等方面考虑),生回答后,老师加以点评和总结。
【讲授】课堂小结,重点再现
(教师按照知识体系和学生共同回忆重点内容)
一.地震:
1.特点:分布范围广;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危害大。
2.分布:西多东少
3.原因:“3块2带”
二.滑坡
1.成因:内在/外部因素
2.分布:时间:夏季
空间:西多东少
三、泥石流
1.成因:自然/人为
2.分布:西多东少
这节课的重点主要是地震、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及其分布,我国地质灾害多发,正确树立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灾减灾工作势在必行。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也希望你们再次感受到地理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生活告诉我们什么是生活,而地理却教会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生活。
【讲授】课后练习题
1.地震作为主灾可能诱发的自然灾害是()
A.暴雨.滑坡 B.暴雨.海啸 C.泥石流.滑坡 D.台风.暴雨
2.容易爆发泥石流的地区是()
A.平原地区 B.陡峭的沟谷山坡
C.我国西北干旱地区 D.地表植被覆盖好的地区
3.与汶川大地震有关的板块是()
①印度洋板块②亚欧板块③太平洋板块④非洲板块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4.(2012重庆)图2是省级行政区某高速公路沿线四处道路地质剖面图,其中易发生滑坡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2014上海)泥石流是我国一种多发的地质灾害,常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0分)
一批地理工作者对我国华北某省山区进行泥石流危险性评估,划定了该区泥石流的高危区、中危区和低危区分布范围。
(1)该地区泥石流哪几个月份发生概率较高?为什么?(4分)
(2)判断图中1、2、3所示区域,哪一个是泥石流高危区,并说明理由。
(6分)
答案:1-4:C B A C
5.(1)月份:7、8、9月。
原因:该地地处华北地区,7、8、9月为一年中降水频度和强度比较大的月份,在其他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这段时间更易发生泥石流灾害。
(2)判断:①所示区域为高危区。
理由:与西北坡相比,该山脉东南坡坡度更陡,松散碎屑物更多;且东南坡为迎风坡,降水频度和强度大于西北坡,东南坡有一断层,断层活动更易诱发松散碎屑物失稳,因此更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降水活动与断层任答一点即可)
6.课后作业:某段高速公路(G)经过单面山(顺向山)地区,地质剖面如下图所示。
为防止滚石、滑坡等灾害,对施工立面H进行了加固,还在L坡面上打入“岩锚”,以固定表层岩层。
2010年春,该单面山的上部山体大规模滑落,导致约200米长的公路被毁。
分析这次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