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算法分析的讲授新课及归纳总结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信息技术“算法分析”的讲授新课与归纳总结

温晓捷(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员)

一般认为课堂教学包括五个环节:复习提问、引入新课、讲授新课、总结归纳、布置课后作业。不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这五个环节的名称如何变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遵循这五个环节。

本次我们主要针对教学过程中的讲授新课和总结归纳部分进行讨论。我们将关注以下六个问题。

1 .教授新课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2 .撰写“教学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3 .设计教学过程中的高潮和亮点。

4 .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内容的对应关系。

5 .“总结归纳”提升对知识、技能的结构化认识。

6 .“课后作业”要达到知识迁移效果,激发自学。

一、教授新课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由于各种原因,信息技术教师在从事本门课程之前的专业也许并不是师范专业,也可能是从别的学科转行教这门课的。部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只关注了所授知识技能的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为什么要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如何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会觉得很迷茫。我曾看到过一位新任课教师的教案,在讲授新课这部分所写的全是所要教的知识、技能的罗列。这样的教材或者教参的摘抄,对我们上好一堂课帮助不大,也不是我们所要求的。因为我们备课时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这些知识与技能按照课标的要求帮助学生学会,而且与此同时逐步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如果照本宣科就能达到这个目的,教师这个职业存在的价值就不大了。

从建构主义常举的一个德国的童话故事来看,我们大概能形象地理解为什么只是通过语言描述或者说只通过教师讲授,学生不可能完全学会教师希望他们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等教学目标。

这则关于“鱼牛”的童话。说的是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他们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听说外面的世界好精彩,都想出去看看。鱼由于自己不能离开水而生活,只好让青蛙一

个人走了。这天,青蛙回来了,鱼迫不急待地向他询问外面的情况。青蛙告诉鱼,外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比如说牛吧,这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还有大大的乳房”。鱼惊叫道:“哇,好怪哟!”,同时脑海里即刻勾画出她心目中的“牛”的形象:一个大大的鱼身子,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嘴里吃着青草。鱼脑中的牛形象(我们姑且称之为“鱼牛”)在客观上当然是错误的,但对于鱼来说却是合理的,因为它是根据从青蛙那里得到的关于牛的部分信息,从本体出发,将新信息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结合,构建出了“鱼牛”形象。这体现了建构主义的一个重要结论: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即由于人们对于世界的经验各不相同,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也必然会各不相同。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个体的先前经验有关,因而对知识正误的判断只能是相对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建构的,学生应该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因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知识建构”。

咱们本次讲座不讨论“建构主义”的得与失,只是希望通过这则童话引起大家的思考。关于教学的本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文喆先生在他的《课堂教学的本质与好课评价问题》中提出了一种观点——“现代教学,本质上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

教学行为是指为了促进学习者完成学习行为而进行的支持性、服务性、指导性的活动总和。学习行为是指学习者在某种动机指引下为获得某种学习结果而进行的活动总和。学生的活动——学、教师的活动——教,组成了教学赖以进行的活动体系。

教学是一种涉及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活动过程,是动态变化的过程,也是交往实践行为,是涉及两个人以上的实践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活动,本质上是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没有现代意义的教学。

教师的组织活动,包括讲解、讲述、指导、辅导,展示、演示,组织各种参观、操作活动,释疑解难、激励评价等等。利用这些方法、途径、媒体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够真正进行下去,能够收到切实的成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所要思考和表述的,是通过教师的某项或某些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哪种或哪些学习活动,达成我们的哪项或哪几项教学目标。在将教学设计撰写出来的时候,也是要将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设计意图表述清楚。这样在进行教学反思时,有利于我们对自己最初的设计意图和教学完成后的实际效果进行比较思考,并对以后的教学进行调整改进。也可以帮助听课者或者读者理解我们设计教学活动的目的。

下面我们以大家在讲授新课时常用的“探究式”教学为例进行分析。

探究学习设计的过程一般如下: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情境是一种特殊的学习环境,创设出具有诱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确问题的指向性,从而使学生形成对问题进行探究的动机。

(2) 提出猜想,建立假设。

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充分利用直觉思维等各种合情推理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猜想,并对产生的假设进行比较。

(3) 探究发现,验证猜想。

针对各种假设,引导学生独立探究,动手实验,对假设进行反复验证与论证,使之上升为一般性的结论。

(4) 交流研讨,总结提高。

组织学生交流各自探究的成果,反思探究过程中的思维策略与探究模式,并加以类化。同时,设计必要的练习,在练习中使探究的结论得以强化。

如在《算法分析》一课中,针对破解密码实例,创设忘记 QQ密码的情境,提出如何找密码的问题。学生依据以往的经验,提出解决办法。然后通过实践运行程序,验证了思路的正确,解决了问题。最后,针对保护密码等问题进行交流反思,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这堂课的讲授新课的环节中,教师对如何通过教师活动引发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了充分的思考,每个小环节的设计意图也很清晰。

总之,只有充分考虑了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过程设计,才是符合课标精神和教育科学的设计方式。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第二个问题:

二、撰写“教学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我们要考虑的因素确实很多。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的可操作与可检测性,还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准确性,要准确的传递知识、规范的培育技能。必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要进行学法指导、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逐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等等。各个环节步骤要清晰明了、连接要紧密流畅,合理安排时间、有恰当的课堂节奏、有高潮和亮点等等。现在我们对撰写教学过程中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1 .体现课标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