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防排烟系统新老规范对比
新版防排烟设计要点对比
二. 新规范中暖通设计要求的修改而需要其它专业进行配合(或修改)的内容总结: 1.楼梯间前室送风
二. 新规范中暖通设计要求的修改而需要其它专业进行配合(或修改)的内容总结: 1.剪刀梯防烟
暖通专业相关
一. 新规范中涉及到暖通专业(或修改)的内容总结(主要内容):
变 更 挡烟垂 防烟楼 排烟口与补风口 防排烟 固定窗 风道 项 壁 梯 位置 风机 目 梁底或 每5层 老 吊顶下 2.0m2, 无固定 规 不小于 且顶内补 风口和排烟口间 距不小于5m 设置在 专用机 房或室 外 加压系 排烟系 剪刀梯防 楼梯间前室送 直灌式送 前室 统分段 统分段 避难走道 烟 风 风 送风 送风 分设前室 按照建 的剪刀楼 楼梯间送风, 筑层数, 梯加压送 前室可以不送 大于32 风可合用 风 层 风道 仅避难走 道的前室 设置防烟 措施
独立前室只有 一个门,可以 楼梯间送风前 室不送风;独 立前室有多个 门,楼梯间和 独立前室应分 别加压送风
根据避难 走道的长 度和安全 建筑高度 按照建 公建超 出口的数 小于50m, 50m, 筑高度, 量,不满 楼梯可采 大于 住宅超 足要求时, 用直灌式 100m 100m 避难走道 送风 和前室都 要加压送 风
暖通专业相关
二. 新规范中暖通设计要求的修改而需要其它专业进行配合(或修改)的内容总结:
1.挡烟垂壁
自然排烟,20%净高,不小于500mm 机械排烟,10%净高,不小于500mm * 另需满足清晰高度(净高-储烟仓厚度): 1.净高≤3m,净高1/2以上 2.净高>3m,1.6m+0.1净高 涉及建筑专业和精装
无要求, 可以采 用土建 风道
无
每5层 2.0m2, 增加固 室内排烟口设置 新 强调储 且顶层 定窗 在储烟仓以内, 规 烟仓厚 1.0m2, (机械 室内补风口设置 范 度 且间隔 加压系 在储烟仓以下 不大于3 统3.3.11) 层
通风防排烟-新旧规对比
暖通供热、供燃气及通风与空调工程空调制冷通风供暖燃气地热盘管辐射供暖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热风供暖、热空气幕散热器供暖换热站、锅炉房户式燃气炉供暖局部排风过滤与除尘有害气体净化建筑防排烟中央空调全空气系统中央空调风机盘管+新风分体空调氟利昂多联机空气源、地源、水源热泵机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水蓄冷、冰蓄冷燃气冷热电三联供冷藏冷库液化石油气人工媒气天然气建筑防排烟防烟排烟➢将烟气封闭在一定区域内,以确保疏散线路畅通,无烟气侵入。
➢将火灾时产生的烟气及时排除,防止烟气向防烟分区以外扩散。
自然通风机械加压送风自然排烟机械排烟➢开窗部位:楼梯间、(合用)前室、避难层(间)、避难走道。
➢控制要求:手动开启。
➢开窗部位:防火分区内需排烟的场所。
➢控制要求:自动、手动、温控释放等开启。
1.自然通风旧规新规06低规05高规18新烟规2.机械加压送风旧规新规06低规05高规18新烟规3.前室自然通风图示4.楼梯间自然通风图示地下室地上部份06低规18新烟规Part 01防烟5.机械加压送风量计算旧规新规05高规6.机械加压送风图示(合用)前室楼梯间7.机械加压送风系统计算风机安装:座地、吊装风机形式:离心、轴流风管净截面积BxH=计算加压送风量/3600/20土建风井净空:风管距后砌砖墙100mm ,距剪力墙150mm 。
风机房净面积10~15平方(约3.0m x 4.0m)同是送风或排风风机可合用机房,面积相应增大。
送风风机和排风(烟)风机不能合用机房。
风机房加压风井7.机械加压送风系统计算楼梯间(合用)前室楼梯间自垂百叶风口(常开):风口截面积BxH=计算加压送风量/3600/7/N前室电控多叶送风口(常闭):风口截面积Bx(H+250)=计算加压送风量/3600/7/31.自然排烟Part 02排烟旧规新规06低规05高规18新烟规18建规2.储烟仓清晰高度挡烟垂壁3.防烟分区挡烟垂壁低高规新烟规4.机械排烟量计算Part 02排烟旧规新规低高规18新烟规走道房间中庭高大空间5.机械排烟系统计算Part 02排烟主风管净截面积BxH=计算排烟量/3600/20土建风井净空:风管距后砌砖墙100mm,距剪力墙150mm 。
完整版新老防排烟规范的对比及图文解析
新防排烟规范标准条文总结针对2018防排烟新规范的出台,现对排烟规范重点部分做如下梳理, 重重点。
今年防排烟部分的考试分值肯定会有增加的趋势。
防烟系统,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加压送风方式,防止烟气进入疏散通道的系 统。
排烟系统,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排烟方式,将烟气排至建筑物外的系统。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条款分布表首先,有必要明确的是: 两个系统的总称。
防排烟系统并不是单一系统,而是防烟系统和排烟系统红色部分是新防排烟规范主要变化内容1、防烟分区老规,防烟分区<500m2新规,根净高有关,并增加了防烟分区恆边的要求净高<3m T防烟分区<500m2,长边<24m 亦净高<6m r防烟分区<1000m2,长边幻6m 净高>6m,防烟分区<2000m2,长边w60nn 走道宽度<2.5m?长边MOm老规,净高大于6m不划分防烟分区新规,净高大于9m不划分防烟分区2. 挡烟垂壁老规,梁底或吊顶下不小于500mm 新规,强调储烟仓厚度自然排烟,20%净高,不小于500mm 机械排烟,10%净高,不小于500mm 另需满足清晰高度(净高-储烟仓厚度):净高s3m,净咼1/2以上净咼>3m, 1.6m+0.1 / 争咼ZL3. 房间排烟老规,自然排烟2%,机械排烟60CMH/m2 新规,跟净高有关净高<6m ,自然排烟2% ,机械排烟60CMH/m2,且不小于15000CMH净高>6m,根据火灾模型计算排烟量自然排烟开窗面积根据排烟量和风速反推4、走道排烟老规,自然排烟2%,机械排烟60CMH/m2 新规,根据走道和周围房间排烟情况①仅走道排烟自然排烟,走道两侧各开窗2.0m2机械排烟,不小于13000CMH②走道和房间都排烟自然排烟2%,机械排烟60CMH/m23且不小于13000CMH5. 中庭排*老规,自然排烟5%,机械排烟根据换气次数4 次/h 或6次/h新规,根据周围场所排烟情况①周围场所都是机械排烟周围场所最大防烟分区120CMH/m2 ,且不小T107000CMH注:排烟量基本上就是107000CMH自然排烟开窗面积根据排烟量和风速反推②周围场所仅回廊排烟排烟量不小于40000CMH白铁裔而玉□未曰士侄州吐田□玉口呵彳圭G 堆概念防烟系统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加压送风方式,防止烟气进入疏散通道的系统。
防排烟新规范排烟设计变化探讨
防排烟新规范排烟设计变化探讨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对于生产生活的消防安全要求也日益提高。
对于建筑防排烟也有了更新更严格的要求。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 51251—2017)在2018年实行后,填补了新建规相关规定的空白,也给设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基于此,文章就新规范实行后工业厂房排烟系统设计的变化进行探讨。
关键词:消防排烟;暖通设计;工业厂房1.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对于生产生活的消防安全要求也日益提高。
吸取近年来重特大火灾事故的教训,总结国内外建筑防火设计经验和消防科技成果,对于建筑防排烟也有了更新更严格的要求。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在2015年正式实行后,相比于2006年版,对于防排烟系统规范要求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对于在实际项目设计建设中如何计算并无详细规定,故而在实际工程中具体计算仍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相关规定设计。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 51251—2017)在2018年实行后,填补了新建规相关规定的空白,也给设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以下简称新规范)就防烟排烟系统均作了详细的规定,本文仅就在工业厂房设计中排烟系统设计遇到的变化进行初步探讨。
2.排烟系统设计2.1防烟分区划分老建规规定层高6m以下防烟分区面积不大于500m2,层高6m以上不划分防烟分区。
新规范表4.2.4规定防烟分区面积与房间净高有关,并增加了防烟分区长边的要求。
另外规范还规定,当工业建筑采用自然排烟系统时,其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尚不应大于建筑内空间净高的8倍。
注意,规范中走道的长边是指烟气在走道中蔓延的最大距离。
从上面新规范的要求中可以看到,规范对防烟分区的要求更详细也更严格。
在一些工业厂房改造项目中,厂房净高超过6m,在原来消防设计中没有设置挡烟垂壁。
解读防排烟新规对建筑影响【最新版】
解读防排烟新规对建筑影响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今天(8.1)实施,建筑总工受邀连夜加班淡定解读本规范对建筑专业影响。
1一、首先建筑专业的设计师要从“术语”开始了解新规:(建筑专业需要了解的内容如下)1. (2.1.1) 防烟系统通过采用自然通风方式,防止火灾烟气在楼梯间、前室、避难层(间)等空间内积聚,或通过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阻止火灾烟气侵入楼梯间、前室、避难层(间)等空间的系统,防烟系统分为自然通风系统和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2. (2.1.2)排烟系统采用自然排烟或机械排烟的方式,将房间、走道等空间的火灾烟气排至建筑物外的系统,分为自然排烟系统和机械排烟系统。
3. (2.1.3)直灌式机械加压送风无送风井道,采用风机直接对楼梯间进行机械加压的送风方式。
4. (2.1.4)自然排烟利用火灾热烟气流的浮力和外部风压作用,通过建筑开口将建筑内的烟气直接排至室外的排烟方式。
5. (2.1.5)自然排烟窗(口)具有排烟作用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可通过自动、手动、温控释放等方式开启。
6. (2.1.10)挡烟垂壁用不燃材料制成,垂直安装在建筑顶棚、梁或吊顶下,能在火灾时形成一定的蓄烟空间的挡烟分隔设施。
7. (2.1.12)清晰高度烟层下缘至室内地面的高度。
8. (2.1.16)排烟口机械排烟系统中烟气的入口。
9. (2.1.17)固定窗设置在设有机械防烟排烟系统的场所中,窗扇固定、平时不可开启,仅在火灾时便于人工破拆以排出火场中的烟和热的外窗。
10.(2.1.19)独立前室只与一部疏散楼梯相连的前室。
11.(2.1.20)共用前室(居住建筑)剪刀楼梯间的两个楼梯间共用同一前室时的前室。
12.(2.1.21)合用前室防烟楼梯间前室与消防电梯前室合用时的前室。
以上“术语”重点解释一下“共用前室”该术语必须了解《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内第5.5.10及5.5.28规定内的要求,内容如下:5.5.10高层公共建筑的疏散楼梯,当分散设置确有困难且从任一疏散门至最近疏散楼梯间入口的距离不大于10m时,可采用剪刀楼梯间,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楼梯间应为防烟楼梯间; 2 梯段之间应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的防火隔墙; 3 楼梯间的前室应分别设置。
新老防排烟规范的对比和图文解析
新防排烟规范标准条文总结防烟系统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加压送风方式,防止烟气进入疏散通道的系统。
排烟系统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排烟方式,将烟气排至建筑物外的系统。
图文解析防烟系统>>>>设置部位1、防烟楼梯间及前室(安全性较高的安全出口)、消防电梯前室(灭火救援通道);2、避难层(建筑内的安全区域,超过100米的公共建筑才有)。
作用:通过设置防烟措施,防止烟气进入防烟部位,确保防烟部位的人员不受烟气侵袭,为人员安全疏散和消防扑救创造条件。
>>>>方式1、自然通风方式楼梯间示例前室示例2、机械加压送风方式示例机械加压送风的立面图和平面图示例楼梯间加压送风口和竖井示例加压送风机及风管示例送风风机房电气控制柜示例前室送风口和竖井示例排烟系统>>>> 设置部位1、较长的疏散走道;2、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面积较大的地上房间和地下室(这两项的具体标准因建筑定性而异,具体可参见建筑防火设计规范);3、中庭。
由此可见,排烟系统的作用是将进入疏散走道的烟气排出室外,为人员疏散创造必要的安全条件。
>>>> 方式1、自然通风方式注:此处(房间和走道)的自然通风不同于楼梯间和前室的自然通风。
虽然它们的原理相同,但此处是作为排烟措施,而楼梯间和前室是作为防烟措施。
中庭示例走道示例2、机械排烟方式设置部位:按规范应设置排烟措施,但又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房间、走道、中庭。
原理示例水平机械排烟系统原理示例分区示例排烟口和手动开启装置示例排烟口手动开启装置示例中庭机械排烟示例排烟风机及风管示例排烟风机房电气控制柜示例排烟防火阀示例【附】防火阀与排烟防火阀的区别设有机械排烟系统的密闭场所如地下室还应设置补风用的送风系统:机械排烟的补风系统原理机械排烟系统的补风排烟系统在有困难时,可以和通风空调系统兼用,但应符合排烟系统的要求。
车库排风和排烟兼用系统。
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防火设计规范 (一)
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防火设计规范 (一)近年来,建筑防火问题成为了公共安全的敏感话题之一。
为应对防火需求,国家标准化委员会颁布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旨在规范防火设计规范,提升建筑消防安全标准和系统建设水平。
一、强制性标准范围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依据我国国情,结合实际操作流程,对消防安全建设标准进行了重新制定。
此标准在国内所有民用建筑中的实施范围极为广泛,包括商业大厦、居住区、科研单位、宾馆酒店、培训机构及医疗机构等。
二、排烟系统的节能原则新标准注重绿色、低碳、节能的理念,采用新型材料和技术,实现排烟无负担。
此外,它还明确了排烟系统的核心功能、操作原理和特点,使得排烟系统的能效独具特色。
三、电梯室等防烟楼梯间的设计为避免电梯因起火而被雾化烟气粘在电梯间墙壁上,新标准要求电梯室内和楼梯间应设置防火帘,同时还要求要建设自然通风、排烟系统,加强疏散通道安全设计,确保人员避免受到烟雾影响。
四、建筑排烟设计流程新标准中还规范了排烟设计流程,包括消防产品的准备工作、规定须遵循的管线路径、烟道尺寸的测试、排烟设备的安装和排烟通风设备的运行方式等,奠定了规范化的基础。
五、标准的评估和实施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并不仅仅是纸上谈兵,它需要尽快落地、开始实施。
在评估排烟系统设备方面,新标准明确了必须进行现场检测,以便评估设施的运行状况,并对消防设施人员的培训做出明确要求,定期组织消防演练,提高消防安全培训素质。
六、细化不同场所的要求新标准针对不同类型的场所(如大型商场、剧院等)进行了详细规定,旨在为消防工作在组织和实施时提供更具体的指导。
这使得现有消防安全规定能够针对特定场所进行适当地调整和改进。
总之,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是我国防火安全领域的一项重要规定。
它不仅规范了室内防火系统,提高民众消防意识,还进一步加强了公共消防安全意识。
未来,相关部门应密切关注它的落地情况,并对方案进行适时改进。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修订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修订嘿,朋友们!今天咱得聊聊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修订这事儿,就像一场超级英雄给烟雾妖怪制定新规则的大戏。
以前的防烟排烟系统啊,就像一个不太灵光的守门员,有时候能拦住烟雾这个调皮捣蛋的小怪兽,有时候又被它轻松突破防线。
那烟雾就像个狡猾的小偷,总是趁着系统的漏洞,在建筑里横冲直撞,搞得大家乌烟瘴气的。
现在可不一样啦,这个标准修订就像是给烟雾妖怪戴上了一个更紧的“紧箍咒”。
新的标准就像一把超级精密的手术刀,把防烟排烟系统里的那些毛病和弱点一个个都挑出来,然后进行大改造。
比如说,以前有些通风口就像一个张着嘴巴打瞌睡的巨兽,烟雾跑出去的速度慢得像蜗牛爬。
新修订标准之后,通风口就得像火箭发射口一样,一旦有烟雾,就以最快的速度把它喷射出去。
而且啊,那些排烟管道就像是建筑的“排气管”,以前有些管道细得像根小吸管,怎么能快速排出大量烟雾呢?现在就得像拓宽高速公路一样,把管道加粗,让烟雾能风驰电掣般地被赶走。
对于防烟系统的密封性,以前就像是破了洞的气球,烟雾总是能从缝隙里钻进来。
现在可不行啦,新的标准要求密封性得像保险箱一样,严丝合缝,烟雾连一点机会都没有。
这个修订后的标准对那些建筑设计师来说,就像是一个严厉的老师在监督他们做作业。
以前可能还有点敷衍了事的设计,现在得像打造艺术品一样精心设计防烟排烟系统。
还有那些检测和维护要求,以前就像偶尔才想起来给花浇浇水一样随意。
现在呢,得像照顾婴儿一样精心,定时检查,稍有不对就得马上调整。
这一修订,就像给建筑里的人们穿上了一层更坚固的保护铠甲,让大家不再害怕烟雾这个“恶魔”的突然袭击。
就好像在烟雾的世界里给人们开辟了一个安全的小岛屿。
总的来说,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修订是一件超级棒的事儿,让建筑更安全,让大家可以在里面安心地生活和工作,再也不用担心被烟雾这个“捣蛋鬼”搞得晕头转向啦。
建筑防排烟新老规范若干条文对比及思考
建筑防排烟新老规范若干条文对比及思考摘要:《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经住房城乡建设部以第1741号公告批准发布,于2018年8月1日起施行,改写了我国建筑防排烟系统无专项技术标准历史。
该规范实施,受到设计、消防检测、评估、审图和主管部门技术人员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
本文阐述了建筑防排烟新老规范若干条文的变化及不同之处,通过本文对工作人员在该系统设计、施工、检测、验收、安全监测、隐患排查等工作中可起到有效指导作用。
关键词:防烟、排烟、消防安全0引言2015年新建规[3]施行,将老高规[1]和老建规[2]整合,但新建规[3]只对防烟和排烟系统设置场所进行规定。
新建规施行后三年之久,我国第一部防排烟系统专项技术标准《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 51251 [4]才颁布实施。
在此期间,公安部出台《关于执行新版消防技术规范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新、改、扩建建筑工程防排烟系统设置场所的设计审核和验收按新建规执行,其他系统仍执行老高规和老建规。
在这种背景下,造成各类人员对防排烟系统新条款掌握困难且存在使用过程新老规范条款混淆,导致工程返工、经济损失以及该系统先天缺陷等情况发生。
1防排烟系统设置场所新老规范对比分析1.1防烟系统设置场所新老规范对比分析新建规8.5.1条:建筑高度不大于50m的公共建筑、厂房、仓库和建筑高度不大于100m的住宅建筑,当其防烟楼梯间的前室或合用前室符合或时,楼梯间可不设置防烟系统:前室或合用前室采用敞开的阳台、凹廊;前室或合用前室具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且可开启外窗的面积满足自然排烟口的面积要求。
老高规8.2.3条: 防烟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利用敞开的阳台、凹廊或前室内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自然排烟时,该楼梯间可不设防烟设施。
老建规9.1.2条:防烟楼梯间应设置防烟设施。
对比思考:老高规对楼梯间设置机械防烟设施未考虑高度限制条件;老建规对防烟楼梯间设置机械防烟设施未考虑自然排烟和高度限制条件。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实施后暖通相关设计的主要变化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实施后暖通相关设计的主要变化摘要:国家标准《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及其图示发布和实施以来。
暖通专业在设计工作中面对一些新问题,同时总结了一些新的经验。
本文对比新旧标准的不同,对其中一些较为突出的改变进行了简要总结和介绍。
关键词: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暖通设计;新旧规范对比变化1.《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及其图示的颁布与实施经过近年来多次修改,国家标准《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下文简称《技术标准》),自2018年8月1日起实施,《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图示15K606,2018年6月第一版出版(其后发布部分更正信息)。
原《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进行了合并。
将何种场所应设置防排烟设施的规定划入《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章节8.5进行规定。
而具体的防排烟技术措施由《技术标准》作为设计依据。
新规和图示实行以来,暖通专业在防排烟系统设计中面临诸多新的问题。
本文试对《技术标准》中涉及暖通设计的规定,及其应用后对比老规范出现的突出变化进行分类和探讨。
2.影响建筑专业的相关设计要点2.1消防排烟风机、加压送风机都必须设独立的风机房。
《技术标准》4.4.5条:“风机应设置在专用机房内,并应符合本规范3.3.5款第5条规定,且风机两侧应该有600mm以上的空间….”,根据这项规定,以往常见的,在高大空间屋顶设置露天屋顶排烟风机的设计方式不再被允许。
必须由建筑专业为排烟风机建独立风机房。
这不仅影响了建筑的外观设计,也使得排烟竖井位置的选择必须考量更多因素。
《技术标准》3.3.5.5条“送风机应设在专用机房内,送风机房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规定”。
依据此条规定,常见于屋顶核心筒旁边的露天加压送机压将不再被允许。
“新版”防烟排烟规范的五大变化|附:强制性条文及规范全文
“新版”防烟排烟规范的五大变化|附:强制性条文及规范全文(一)五大变化《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实施,对公建、住宅均有较大影响。
由于公建层高较高,空间较大,容易满足规范要求,而住宅设计中交通核空间紧张,按新规范实施,交通核遭“毁灭性”打击需全面梳理对住宅设计的影响。
五大变化1、风井面积急剧增大第3.4.2条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共用前室和消防电梯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的计算风量应由本规范第3.4.5——第3.4.8条的规定计算确定。
当系统负担建筑高度大于24m时,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和消防电梯前室应按计算值与表3.4.2-1——表3.4.2-4的值中的较大值确定。
1、表3.4.2-1至表3.4.2-4的风量按开启2.0m×1.6m的双扇门确定。
当采用单扇门时,其风量可乘以0.75系数计算;2、表中风量按开启着火层及其上下两层,共开启三层的风量计算;3、表中风量的选取应按建筑高度或层数、风道材料、防火门漏风量等因素综合确定;4、对于有多个门的独立前室,其送风量按合用前室确定。
结论经设计人员初步计算,发现所需的风井尺寸比现有规范增加约50%,对住宅交通核影响巨大。
再加上将于2018年10月1日实行的“消防电梯前室短边需达到2.4m以上”,现有的住宅交通核将遭到毁灭性打击!2、风井位置有讲究第3.1.3-2条当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及合用前室的机加压送风口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时,楼梯间可采用自然通风系统;当机械加压送风未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人口的墙面时,楼梯间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结论此条对住宅设计影响非常非常大。
一般住宅交通核很难将送风口正对前室入口墙面,而2.9m、3.0m层高的住宅经测算无法做到顶部送风。
另外顶部送风是否必须做在前室入口上方,形成风幕,规范没有明确。
所以如果送风口无法正对入口墙面方向,别犹豫,给楼梯间做上送风系统,别忘记把楼梯间窗改为固定窗。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 GB 51251-2017重要变化汇总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 GB 51251-2017重要变化汇总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 GB51251-2017也就是新烟规于2018年8月1日正式实施。
各位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弄明白这一块内容的变更,特别是市面上几乎90%以上的教辅沿用的都是老的防排烟规范的数据,所以对于消防小白学员来说,一不小心就会购买到“过时”的教辅,花钱是小时,耽误考试是大事!大家一定要注意,把这些变化点找出来,对比一下!本文尽可能的把防排烟新标准所有的重大变化的知识点都列出来,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1、进风口与出风口2、防烟分区3、避难层(间)4、挡烟垂壁5、可开启外窗6、排烟量7、走道排烟8、避难走道9、中庭排烟10、楼梯间11、前室面积12、固定窗13、排烟窗14、检修门15、排烟机房1、进风口与出风口老规范规定二者水平距离10m,垂直距离3m新标准对这一要求进行从严加倍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 GB51251-2017 3.3.5机械加压送风风机宜采用轴流风机或中、低压离心风机,其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送风机的进风口应直通室外,且应采取防止烟气被吸入的措施。
2 送风机的进风口宜设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下部。
3 送风机的进风口不应与排烟风机的出风口设在同一面上。
当确有困难时,送风机的进风口与排烟风机的出风口应分开布置,且竖向布置时,送风机的进风口应设置在排烟出口的下方,其两者边缘最小垂直距离不应小于 6.0m;水平布置时,两者边缘最小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0.0m。
2、防烟分区老规范规定:防烟分区≤500㎡,净高大于6m不划分防烟分区新标准对这一块内容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变: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 GB51251-2017 4.2.4公共建筑、工业建筑防烟分区的最大允许面积及其长边最大允许长度应符合表4.2.4的规定,当工业建筑采用自然排烟系统时,其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尚不应大于建筑内空间净高的8倍。
注:1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中的走道宽度不大于2.5m时,其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不应大于60m。
浅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及解决方案
浅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及解决方案摘要:《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自2018年8月1日以来,已经实施一年多了。
新标准对于建筑防烟排烟设计做出了非常大的修改,使得设计人员对于标准中的若干条文不甚理解,以至于在进行建筑和防排烟设计时无从下手。
对此,笔者通过对新标准的反复研读,翻阅大量相关资料,结合实际工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新标准中若干条文的思考和见解,希望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防排烟设计时能从文章中得到些许实际性的帮助。
关键词:防排烟;建筑设计;影响分析一、什么是防排烟防排烟包括防烟系统和排烟系统。
防烟系统是通过自然通风或者机械加压送风的方式阻止火灾烟气侵入楼梯间、前室、避难层等空间的系统。
排烟系统则是采用自然或机械排烟的方式,将房间、走道等空间的火灾烟气排至建筑物外的系统。
通过二者的作用位置我们可以看出,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
二、为什么要防排烟通过大量的火灾实例研究,火灾中可致人死亡的原因有四种,1.有毒气体(特别是一氧化碳)。
火灾中,一般认为最有毒的气体是一氧化碳。
在死者身上,虽然也能检查出氢氰酸以及其他有毒气体,但这些对导致死亡几乎没有影响。
2.缺氧。
由于燃烧氧气被消耗,因而火灾中的烟有时呈低氧状态。
由于吸入这种烟而造成缺氧,有时可致人死亡。
3.烧伤。
由于火焰或热气流损伤大面积皮肤,引起各种并发症而致人死亡。
4.吸入热气。
如果在火灾中受到火焰的直接烘烤,就会吸入高温的热气,从而导致气管炎症和肺水肿等而窒息死亡。
其中,吸入有害气体导致死亡的占火灾死亡人数75%左右。
防烟系统可以有效的阻止火灾烟气侵入安全出口、避难层等区域。
在建筑内营造一个相对安全的区域。
排烟系统能将火灾烟气快速的排出,减小烟气对人的影响。
降低人员因吸入有毒气体产生的死亡,二者是人员疏散的的重要保障。
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制定的时候,只注明了哪些部位需要做防排烟,而《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则是对防火规范的重要补充。
浅谈新规范防烟系统设计
浅谈新规范防烟系统设计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当前建筑项目发展迅速,国内建筑工程不断涌现。
为了防止和减少此类建筑火灾的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的安全,本着“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针对此类建筑发生火灾的特点,防排烟系统设计应立足自防自救,采用可靠的防火措施,做到安全实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2018正式实施《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是我国首部关于建筑防烟排烟系统设计、施工和验收的基础性、综合性、通用性专业技术标准。
标准的实施,统一和规范了防排烟这一重要建筑消防系统。
标签:建筑;防烟;设计设计标准规范是工程设计人员手中的“尚方宝剑”,是工程设计人员设计的依据,充分学习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设计标准规范,在工作中至关重要。
一些不符合当下设计理念的条款会随着规范的修改和升版而日趋完善,不少当前解决不了的争议问题也会随着新规范的出现迎刃而解。
近年来,各专业新规范的推出速度日益加快,交叉专业中出现的设计规定日趋统一。
规范的推陈出新和新旧更迭要求设计人员及时、全面地学习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最新规范,并通过学习将新规范中的精髓应用到工程设计中,提高工程设计水平。
1、建筑防烟系统建筑防烟系统,是指通过采用自然通风的方式,防止火灾烟气在前室、避难问(层)、楼梯间等空间内积聚,或通过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阻止火灾烟气侵入前室、避难问(层)、楼梯间等空间的系统,防烟系统分为自然通风系统和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2、防烟系统设计常见问题及对策在实际防烟设计中,《烟标》出现了较多与原《高规》《建规》要求不同之处,也更加趋于严格和准确,需要设计人员深入探讨与研究。
本文针对防烟设计中常遇到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2.1《烟标》2.1.1中,定义防烟系统分为自然通风系统和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对于自然通风系统,《烟标》3.2中定义可利用可开启外窗或开口进行自然通风,而原《高规》中的定义,是利用可开启外窗自然排烟。
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在楼梯间、独立前室等采用自然通风系统的地方,为防止烟气进入可开启外窗或开口,仅需面积及设置部位满足《烟标》3.2中要求即可,不需要依照自然排烟窗(口)的设置规定,即应在储烟仓以内设置。
新的防排烟规范的重大变化最全面总结【最新版】
新的防排烟规范的重大变化最全面总结多位做消防施工的朋友留言,想让我言简意赅的总结一下新的防排烟规范有什么重大的变化,都有哪些点值得一提。
由于对规范的解读还不够深刻,且工作中遇到的设计问题还不能够完全体现出来。
姑且暂就我们工作中的一点小体会列出,和大家共同讨论。
另附苏州《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疑难问题解答,方便大家学习理解。
可能没有达到大家要求的言简意赅的效果,但银家已是尽力了,还望理解。
1、机械排烟系统应采用管道排烟,且不应采用土建风道。
4.4.7机械排烟系统应采用管道排烟,且不应采用土建风道。
(强条)结论:竖向排烟风井内要内衬风管,给施工增加了难度,且风管工程量和人工费都会增加。
从设计角度讲,风井截面积也要比原来大了,至少要在两边留出一定的安装空间。
2、KTV等场所小于50M2以下的房间的排烟处理有了新的依据4.4.12第3款对于需要设置机械排烟系统的房间,当其建筑面积小于50m2时,可通过走道排烟,排烟口可设置在疏散走道;排烟量应按本标准第4.6.3条第3款计算。
结论:比如说KTV的包间面积小于50M2时,可按此规定,不用每个房间进排烟口。
只需要把风量计算在走道排烟内就行。
3、走道排烟量计算及自然排烟口的位置当公共建筑仅需在走道或回廊设置排烟时,其机械排烟量不应小于13000m3/h,或在走道两端(侧)均设置面积不小于2m2的自然排烟窗(口)且两侧自然排烟窗(口)的距离不应小于走道长度的2/3。
结论:以后走道上的排烟不会再出现几千的风量了。
最小也要13000了m3/h。
且两侧均应有2M2以上的窗户,距离也有了限定。
4、排烟窗的高度当设置在外墙上时,自然排烟窗(口)应在储烟仓以内(储烟仓的厚度不应小于空间净高的20%),但走道、室内空间净高不大于3m的区域的自然排烟窗(口)可设置在室内净高度的1/2以上;结论:除了3米以下的空间净高还可以采用1/2的高度以上的自然排烟窗外,其他均要采用高位排烟窗,并应设置手动开启装置,设置在高位不便于直接开启的自然排烟窗(口),应设置距地面高度1.3m~1.5m的手动开启装置。
防排烟系统新旧规范对比-与建筑相关条文
防排烟系统新旧规范对比(与建筑相关条文)1.新规:当楼梯间采用自然排烟,前室或合用前室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其加压送风口需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上。
新规原文:旧规:无要求。
影响:前室或合用前室加压风井布置时,宜尽量有一面墙布置在正对前室入口,以便设置加压风口。
否则需从风井内接管出来在顶部设风口,影响净高及装修。
2.新规:剪刀楼梯的两个楼梯间应分别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新规原文:旧规:剪刀楼梯可合用加压送风系统。
旧规原文:影响:剪刀楼梯间设置加压送风系统时,不能合用一个风道,需分别设置风道、风口及风机。
3.新规:采用自然通风的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应在最高部位应设置有效面积不小于1.0m2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
新规原文:旧规:封闭楼梯间仅要求能采光通风,无具体面积要求。
旧规原文:影响:自然排烟时,楼梯间最高部位需设置有效面积不小于 1.0m2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
4.新规:送风机的进风口不应与排烟风机的出风口设在同一面上。
当必须设在同一面上时,送风机的进风口与排烟风机的出风口应分开布置。
竖向布置时,送风机的进风口应设置在排烟机出风口的下方,其两者边缘最小垂直距离不应小于6.0m;水平布置时,两者边缘最小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0.0m。
新规原文:旧规:仅要求竖向布置时,送风机的进风口宜设置在排烟机出风口的下方,其两者边缘最小垂直距离不宜小于3.0m;水平布置时,两者边缘最小水平距离不宜小于10.0m。
旧规原文:影响:地下室出地面风井(机房)布置需进行相应调整,可能影响车位数量及园林。
5.新规:加压风机应设置在专用机房内,包括设在屋顶、首层的加压风机。
新规条文解释:旧规:加压风机应设置在专用机房内,但对于设置在室外的风机没具体要求。
影响:设置在室外的风机(包括屋顶)也应设置在专用机房内。
6.新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排烟系统,应采用管道送风,不应采用土建风道。
新规原文:旧规:无要求。
影响:土建风道内需内衬铁皮风管,影响土建风道尺寸及施工。
新《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差异与影响20180710
倍
倍
增大至1.74~1.54 增大至2.06~1.93
倍
倍
注:1.旧规井道面积为按集团标准换算成”双扇门”,”一个出入口”情况下的井道面积。 2.按照新规强条第3.3.7条“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采用管道送风,且不应采用土建风道”,表中新规井道面积包含内衬金属风管所 需间隙(长短边各150mm)面积。
表 格 楼层 法 <20层
• 楼梯间送风,前室可以不送。
l 原国家规范要求部位:
• 楼梯间送风,前室可以不送。
影响:增设机房、井道及系统。
新老规范的差异与影响---防烟系统---设置部位
l 新规范应设置部位:3.1.6
• 地下一层封闭楼梯间首层设置有效 面积不小于1.2m2的可开启外窗或直 通室外的疏散门时,可不设置机械 加压送风系统。 。
差异
风量变化
井道变化
增大至2.84~2.22 增大至3.35~2.39
倍
倍
增大至2.03~1.79 倍
增大至2.4~2.17倍
4.楼梯间自然通风, 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加压送风
旧规
新规
差异
楼层 <20层 20~32层
设计风量
井道面积 (m2)
22000 ~ 27000 0.35 ~ 0.51
28000 ~ 32000 0.51 ~ 0.61
29760 ~ 30960 0.84 ~ 0.87
33360 ~ 38640 0.93 ~ 1.07 50~100m
31200 ~ 33720 0.88 ~ 0.94
差异
风量变化
井道变化
增大至1.9~1.65 增大至2.22~1.88
倍
倍
增大至2.48~1.94 增大至3.05~2.04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五大变化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五大变化前言建筑防烟排烟系统要求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控制烟雾、引导人员疏散、提高火灾扑灭的成功率。
这是建筑消防安全领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领域。
本文将介绍当前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的五大变化。
变化一:外部气流控制在以往的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中,往往只考虑室内气流控制,而忽略了外部风向对室内气流的影响。
然而,外部风向对于室内气流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已经开始考虑外部气流控制因素。
这一变化为有效控制室内气流、降低火灾风险提供了更加全面和准确的解决方案。
变化二:智能化管理在以往的技术标准中,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是由人工控制操作的。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人工操作难免存在失误和漏洞,这将严重影响建筑安全性。
随着技术的普及及创新,现代建筑防烟排烟系统已经普遍应用自动化、智能化管理系统。
智能化管理系统能够准确、迅速地响应火灾预警,自动开启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确保建筑及时、有效的进行火灾控制。
变化三:新型排烟设备的应用传统的建筑防烟排烟系统中通常采用风机作为排烟设备。
然而,由于风机效率较低,排烟效果有限,且噪音较大,已经逐渐淘汰。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排烟设备开始逐渐应用于建筑防烟排烟系统中,如屋顶天窗排烟装置、烟气排放式消防车等。
这些新型排烟设备不仅能够提高建筑消防安全性,还能够降低建筑的能耗。
变化四:建筑外墙防火性能的要求在过去,建筑防火安全主要关注消防设备的安装和管理,而忽略了外墙防火性能的要求。
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和消防安全意识的提高,现代技术标准越来越重视建筑外墙防火性能。
这一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建筑整体的防火性能,从根本上减少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变化五:室内烟雾控制防烟措施是建筑防火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往往通过排烟设备来控制室内烟雾,而忽略了烟雾的来源。
随着技术的进步,现代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已经增加了对于烟雾来源控制的要求。
新老版防排烟规范修改对比
新老版防排烟规范修改对比1、防烟分区老规,防烟分区≤500m2新规,根净高有关,并增加了防烟分区长边的要求净高≤3m,防烟分区≤500m2,长边≤24m3<>净高>6m,防烟分区≤2000m2,长边≤60m走道宽度≤2.5m,长边≤60m老规,净高大于6m不划分防烟分区新规,净高大于9m不划分防烟分区2、挡烟垂壁老规,梁底或吊顶下不小于500mm新规,强调储烟仓厚度自然排烟,20%净高,不小于500mm机械排烟,10%净高,不小于500mm另需满足清晰高度(净高-储烟仓厚度):净高≤3m,净高1/2以上净高>3m,1.6m+0.1净高3、房间排烟老规,自然排烟2%,机械排烟60CMH/m2新规,跟净高有关净高≤6m,自然排烟2%,机械排烟60CMH/m2,且不小于15000CMH净高>6m,根据火灾模型计算排烟量自然排烟开窗面积根据排烟量和风速反推4、走道排烟老规,自然排烟2%,机械排烟60CMH/m2新规,根据走道和周围房间排烟情况①仅走道排烟自然排烟,走道两侧各开窗2.0m2机械排烟,不小于13000CMH②走道和房间都排烟自然排烟2%,机械排烟60CMH/m2,且不小于13000CMH5、中庭排烟老规,自然排烟5%,机械排烟根据换气次数4次/h或6次/h新规,根据周围场所排烟情况①周围场所都是机械排烟周围场所最大防烟分区120CMH/m2,且不小于107000CMH 注:排烟量基本上就是107000CMH自然排烟开窗面积根据排烟量和风速反推②周围场所仅回廊排烟排烟量不小于40000CMH自然排烟开窗面积根据排烟量和风速反推6、楼梯防烟老规,每5层2.0m2,且顶层0.8m2新规,每5层2.0m2,且顶层1.0m2,且间隔不大于3层机械加压送风量区别在于计算方法,风速法+漏风量,详规范地下封闭楼梯:老规,直通室外或首层开窗2.0m2(三层以内且高差不大于10m)新规,地下仅一层,且为汽车库或设备用房,首层直通室外或开窗1.2m27、前室防烟老规,前室,每层2.0m2;合用前室,每层3.0m2新规名称改为独立前室(防烟楼梯间前室),共用前室(二合一)独立前室每层2.0m2,消防电梯前室每层2.0m2共用前室每层3.0m2,合用前室每层3.0m28、固定窗老规无固定窗概念,新规增加固定窗要求①防烟固定窗加压送风的楼梯顶部不小于1m2的固定窗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每5层不小于2.0m2的固定窗②排烟固定窗前提是针对采用机械排烟的无窗房间,设置场所另详规范面积要求:顶层不小于2%,中庭不小于5%非顶层1/2以上单个不小于1.0m2,间距不大于20m9、排烟窗形式老规,上悬窗不能用于自然排烟窗新规,排烟窗开启形式有利于烟气的排出,各类形式均可面积不大于200m2,排烟窗开启方向不限10、排烟口和补风口老规,室内排烟口设置在高位,室内补风口和排烟口间距不小于5m新规,室内排烟口设置在储烟仓以内,室内补风口设置在储烟仓以下老规,排烟口和补风口水平间距10m,高差3m新规,排烟口和补风口水平间距20m,高差6m11、防排烟风机老规,设置在专用机房或室外新规,设置在专用机房,排烟风机设置在系统的最高位,加压送分机设置在系统的最低位,未明确是否可以设置在室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建筑防排烟系统新老规范对比
摘要防排烟系统在火灾发生时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为现场人员逃生和消防队救援提供很大的时间保障。
本文详细解读了新出台的《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1],通过对新老规范对比方法,研究新规范对现在新建建筑的防火要求,并总结防排烟系统在未来建筑消防的领域的位置和发展趋势,对从事消防通风设计人员的工作有一定指导性意义。
关键词防排烟技术规范;消防通风;规范研究
无数火灾事实告诉我们建筑防排烟系统在火灾发生时能有效地控制烟气的蔓延;且排烟迅速及时,对救人、救灾工作起着关键的作用。
它关系到救灾救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消防设施,必须要设计安装好,维护调试好,保证使用期内长期的性能良好状态。
新的防排烟技术规范GB51251-2017(简称新规范)已于2018年8月实施,原GB50016-2014[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简称老规范)中防排烟部分正文只有四五页,现在正文不含施工部分就有近30页,变化很大。
本文通过新旧规范对比,总结新规范对新建工程的要求变化,以及未来建筑领域,暖通专业在新建建筑的消防系统的重要趋势和要求。
1 新旧规范对比
本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区分了规范变化。
1.1 防烟分区
老规范规定的防烟分区是500平,新规范中防烟分区的面积跟层高有关系,并增加了防烟分区长边的长度要求:净高H≤3m,防烟分区≤500平,长边≤24m;3<凈高H≤6m,防烟分区≤1000平,长边≤36m;净高H>6m,防烟分区≤2000平,长边≤60m;且老规范规定净高大于6米不用划分防烟分区,新规范要求净高大于9米不用划分防烟分区。
1.2 挡烟垂壁
老规范规定的挡烟垂壁是梁底或者吊顶下不小于500mm高的不燃体。
新规范中强调储烟仓厚度,需满足自然排烟时,20%净高高度且不小于500mm;机械排烟时,10%净高高度且不小于500mm;另外需要满足清晰高度的要求,清晰高度为空间净高减去储烟仓高度,净高≤3m,清晰高度不小于净高的一半;净高>3m,清晰高度不小于1.6m+0.1x净高。
1.3 房间排烟
老规范规定,房间自然排烟时,自然排烟口的可开启面积不小于房间地面面积的2%,机械排烟时,排烟机风量按每平方米60m?/h,考虑漏风系数。
新规范中排烟量跟净高有关,净高≤6m时,自然排烟口的可开启面积不小于房间地面面积的2%,机械排烟时,排烟机风量按每平方米60m?/h,考虑漏风系数;净高>6m 时,根据火灾模型计算排烟量,自然排烟口的可开启面积根据排烟量和风速反推。
1.4 走道排烟
老规范中并没有区分走道和房间的排烟有不同,均一样,自然排烟时,自然排烟口的可开启面积不小于房间地面面积的2%,机械排烟时,排烟机风量按每平方米60m?/h,考虑漏风系数。
新规范中考虑走道和周围房间排烟情况,仅走道排烟时,走道两侧各有不小于2平方米的自然排烟口,机械排烟时,排烟机风量不小于13000m?/h,考虑漏风系数;走道和周围房间均排烟时,自然排烟口的可开启面积不小于房间地面面积的2%,机械排烟时,排烟机风量按每平方米60m?/h,且不小于13000m?/h,考虑漏风系数。
1.5 中庭排烟
老规范中规定中庭自然排烟时,自然排烟口的可开启面积不小于中庭地面面积的5%,机械排烟时,排烟机风量按中庭体积4次或6次换气次数计算。
新规范中考虑中庭和周围场所排烟情况,周围场所均机械排烟时,中庭的排烟机风量按周围场所最大防烟分区每平方米120?/h且不小于107000m?/h,考虑漏风系数;周围场所仅回廊排烟时,排烟机风量不小于40000m?/h,考虑漏风系数,自然排烟口的可开启面积根据排烟量和风速反推。
1.6 楼梯、前室防烟
老规范中规定楼梯间自然排烟时,楼梯间每5层楼梯自然排烟口的可开启面积不小于2平,新规范中面积要求没有改变,但要求外窗的间隔不大于3层,且增加了楼梯顶部需要至少1平的开口或可开启外窗的要求;对于地下的封闭楼梯间(仅一层的情况),新规范要求,楼梯间首层应有直通室外的门或者有至少1.2平的可开启外窗,否则要上机械防烟系统。
1.7 固定窗
老规范无固定窗的概念,新规范中对于固定窗的要求大部分出现在防烟和排烟场所,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机械加压时,每5层应有至少2平的固定窗,楼梯顶部有不小于1平的固定窗。
对于采用机械排烟的无窗房间,顶层不小于2%的固定窗,中庭不小于5%的固定窗。
1.8 排烟口和补风口
老规范中规定室内排烟口在顶部,补风口与排烟口的距离不小于5米;新规范中,排烟口设在储烟仓内,室内补风口设在储烟仓以下且排烟口和补风口的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均为以前的2倍,分别为6米和20米。
新规范增加限制每个排烟口的排烟量,每个防烟分区的排烟口数量并不唯一。
1.9 防排烟风机
老规范中规定室内防排烟风机设在专用机房内或者室外,新规范增加了风机位置的要求,风机不仅要设在专用机房内,而且排烟系统的风机要设在系统最高处,加压送风风机要设在系统最低位。
2 新规范总体要求
通过详细解读新防排烟技术规程,我们了解到,现行规范中更加注重火灾时着火烟气的流向对建筑各个部位的影响,对建筑内部发生火灾的地点并不像老规范一样,统一排烟措施,而是针对不同的地点,比如说走道、中庭,提出更加详细的措施,并且考虑了周围房间及部位的防排烟措施的影响,防火细节更加人性化,措施针对性更强。
对自然排烟的排烟口设置要求更加严格,不仅仅是满足面积要求,还要分布均匀,开口位于储烟仓内且窗口的形式也有要求。
对机械防排烟机房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满足人员可操作的空间,必须保护风机的可持续性运作,同时考虑烟气气流的影响。
3 结束语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得出以下结论:①防排烟系统在消防系统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人员逃生和救援方面;②新规范更加强调高大空间和自然排烟时排烟量的保证;③对风机布置和末端风口的布置更加详细;④本文对从事防排烟通风设计人员的工作有很大指导性意义。
参考文献
[1] GB51251-2017.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7.
[2] GB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