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1实验报告成功
微型计算机实验一实验报告
微型计算机实验一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微型计算机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我们熟悉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了解计算机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和工作原理,并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组装和调试技能。
通过实际操作,提高我们对计算机系统的认识和动手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设备与工具1、计算机主机箱、主板、CPU、内存、硬盘、显卡、声卡、网卡等硬件设备。
2、螺丝刀、镊子、防静电手环等工具。
三、实验内容1、了解计算机硬件组成打开计算机主机箱,观察主板、CPU、内存、硬盘、显卡、声卡、网卡等硬件设备的外观和安装位置。
学习各硬件设备的功能和作用,如 CPU 负责运算和控制,内存用于临时存储数据,硬盘用于长期存储数据等。
2、计算机硬件组装戴上防静电手环,防止静电对硬件设备造成损坏。
首先安装 CPU,将 CPU 对准主板上的插座,轻轻放下,然后扣紧CPU 插座的扳手。
安装内存,将内存插槽两端的卡扣掰开,将内存条对准插槽,用力按下,直到两端的卡扣自动扣紧。
安装硬盘,将硬盘固定在机箱的硬盘架上,然后连接数据线和电源线。
安装显卡,将显卡插入主板上的 PCIE 插槽,并用螺丝固定。
安装声卡和网卡,根据主板的接口类型,将声卡和网卡插入相应的插槽。
连接机箱前面板的线缆,包括电源按钮、重启按钮、指示灯、USB 接口等。
3、计算机硬件调试检查各硬件设备的安装是否牢固,连接是否正确。
接通电源,按下电源按钮,观察计算机能否正常启动。
如果计算机无法启动,根据报警声和指示灯的提示,查找故障原因并进行排除。
四、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清理实验台,将所需的硬件设备和工具摆放整齐。
阅读计算机硬件组装的相关资料,了解组装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2、硬件组装按照上述步骤,依次安装 CPU、内存、硬盘、显卡、声卡、网卡等硬件设备,并连接好线缆。
3、硬件调试检查组装完成的计算机,确保没有遗漏的部件和连接错误。
接通电源,按下电源按钮,观察计算机的启动情况。
如果计算机无法启动,首先检查电源是否正常,然后检查各硬件设备的连接是否松动。
操作系统安全实验1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安全实验1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操作系统安全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我们深入了解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掌握一些常见的操作系统安全配置和防护方法,提高对操作系统安全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的操作系统为Windows 10 和Linux(Ubuntu 2004),实验设备为个人计算机。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一)Windows 10 操作系统安全配置1、账户管理创建新用户账户,并设置不同的权限级别,如管理员、标准用户等。
更改账户密码策略,包括密码长度、复杂性要求、密码有效期等。
启用账户锁定策略,设置锁定阈值和锁定时间,以防止暴力破解密码。
2、防火墙配置打开 Windows 防火墙,并设置入站和出站规则。
允许或阻止特定的应用程序通过防火墙进行网络通信。
3、系统更新与补丁管理检查系统更新,安装最新的 Windows 安全补丁和功能更新。
配置自动更新选项,确保系统能够及时获取并安装更新。
4、恶意软件防护安装并启用 Windows Defender 防病毒软件。
进行全盘扫描,检测和清除可能存在的恶意软件。
(二)Linux(Ubuntu 2004)操作系统安全配置1、用户和组管理创建新用户和组,并设置相应的权限和归属。
修改用户密码策略,如密码强度要求等。
2、文件系统权限管理了解文件和目录的权限设置,如读、写、执行权限。
设置特定文件和目录的权限,限制普通用户的访问。
3、 SSH 服务安全配置安装和配置 SSH 服务。
更改 SSH 服务的默认端口号,增强安全性。
禁止 root 用户通过 SSH 登录。
4、防火墙配置(UFW)启用 UFW 防火墙。
添加允许或拒绝的规则,控制网络访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一)Windows 10 操作系统1、账户管理成功创建了具有不同权限的用户账户,并能够根据需求灵活调整权限设置。
严格的密码策略有效地增加了密码的安全性,减少了被破解的风险。
账户锁定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阻止暴力破解攻击。
物联网实验报告实验1
物联网实验报告实验1一、实验目的本次物联网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掌握物联网系统中传感器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的基本方法,以及如何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远程控制。
二、实验设备和材料1、传感器模块: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等。
2、微控制器:如 Arduino 或 STM32 开发板。
3、无线通信模块:如 WiFi 模块、蓝牙模块或 Zigbee 模块。
4、执行器:如电机、LED 灯等。
5、电源供应:电池或电源适配器。
6、电脑及相关开发软件。
三、实验原理物联网是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
其工作原理包括传感器感知物理世界的信息,将这些信息转换为电信号,然后通过微控制器进行处理和编码,再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将数据传输到云服务器或其他终端设备,最终实现对物理世界的监测和控制。
四、实验步骤1、硬件连接将传感器模块与微控制器的相应引脚连接,确保连接正确无误。
为微控制器和传感器模块提供稳定的电源供应。
将无线通信模块与微控制器连接,设置好通信参数。
2、软件编程在开发软件中编写传感器数据采集的程序,设置采集频率和数据格式。
编写微控制器与无线通信模块之间的数据传输程序,确保数据能够准确无误地发送。
编写云服务器端或接收终端的程序,用于接收和处理传感器数据。
3、系统调试上传程序到微控制器,观察传感器数据的采集和传输是否正常。
通过云服务器或接收终端查看数据,检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排查和调试,直至系统稳定运行。
4、功能测试改变实验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观察传感器数据的变化和传输情况。
通过远程控制终端发送指令,控制执行器的动作,如点亮 LED 灯或驱动电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传感器数据采集结果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与实际环境温度变化基本相符。
实验一采购管理实验报告
实验一采购管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采购管理的实践操作,了解采购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流程,培养学生的采购管理能力,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验内容1.了解采购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流程。
2.学习采购管理的相关工具和技术。
3.进行采购管理的实践操作。
三、实验步骤1. 确定采购需求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确定需要采购的物品或服务。
2. 制定采购计划根据采购需求确定采购计划,包括采购的物品或服务数量、预算、截止日期等。
3. 筛选供应商通过市场调研和询问,筛选出符合采购需求的供应商。
4. 进行询价和谈判与供应商进行价格谈判,获取最优的采购价格和合同条件。
5. 签订合同与供应商达成一致后,签订采购合同。
6. 履行合同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和条件,完成采购物品或服务的交付。
7. 审核付款对供应商提供的发票和付款申请进行审核,并及时付款。
8. 进行验收和评估对采购的物品或服务进行验收和评估,确保符合预期的要求。
四、实验结果在本次实验中,我成功完成了以下内容:1.确定了采购需求,并制定了相应的采购计划。
2.通过市场调研和询问,筛选出了适合的供应商。
3.与供应商进行了询价和谈判,并达成一致。
4.签订了采购合同并按时履行了合同。
5.对采购物品进行了验收和评估。
6.审核了供应商提供的发票和付款申请,并及时付款。
五、实验总结通过这次实验,我对采购管理的基本流程和操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采购管理在企业的运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在实践中,我学会了如何确定采购需求、制定采购计划、筛选供应商、进行询价和谈判、签订合同、履行合同、审核付款以及进行验收和评估。
这些操作对于我将来从事采购管理工作将会非常有帮助。
这次实验还让我意识到了供应商的选择和谈判技巧的重要性。
通过对多个供应商的筛选和询价,我学会了如何在价格、质量、交货时间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以选择最佳供应商。
在谈判中,我学会了灵活运用各种策略和技巧,以争取到更好的采购价格和条件。
BUAAOS——Lab1实验报告
BUAAOS——Lab1实验报告lab1实验报告实验思考题1.1也许你会发现我们的readelf程序是不能解析之前⽣成的内核⽂件(内核⽂件是可执⾏⽂件)的,⽽我们之后将要介绍的⼯具readelf则可以解析,这是为什么呢?(提⽰:尝试使⽤readelf -h,观察不同)通过linux内置的readelf⼯具即使⽤readelf -h命令⾏分别对testELF⽂件和之前⽣成的内核⽂件vmlinux的elf⽂件头进⾏查看: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之前⽣成的vmlinux内核⽂件为⼤端存储,⽽testELF为⼩端存储。
因此我们⾃⼰编写的readelf程序只能解析testELF⽽不能解析vmlinux内核⽂件,因为编写readelf程序使⽤c语⾔不能简单的读取⼤端存储的数据。
1.2内核⼊⼝在什么地⽅?main 函数在什么地⽅?我们是怎么让内核进⼊到想要的 main 函数的呢?⼜是怎么进⾏跨⽂件调⽤函数的呢?内核的⼊⼝的起始地址为0x80000000,main函数在0x80010000。
在⼊⼝函数本实验为start.S内部使⽤跳转指令jal跳转到指定的函数地址。
跨⽂件调⽤函数通过跳转指令来调⽤,同时在跳转之前需要将数据存⼊栈中。
实验难点图⽰本次课下实验的难点其实就是能否读懂现有代码以及学习如何调⽤现有的⼯具。
例如在编写readelf.c⽂件中,我们可以从ELF⼿册中得知每个elf⽂件头结构体的结构,以及它内部的数据,随后根据适当的处理得出每个Section的结构体,再从其中获取所需要的数据。
即思路可以概括为⼀下步骤:知道结构体中的数据typedef struct {unsigned char e_ident[EI_NIDENT]; /* Magic number and other info */// 存放魔数以及其他信息Elf32_Half e_type; /* Object file type */// ⽂件类型Elf32_Half e_machine; /* Architecture */// 机器架构Elf32_Word e_version; /* Object file version */// ⽂件版本Elf32_Addr e_entry; /* Entry point virtual address */// ⼊⼝点的虚拟地址Elf32_Off e_phoff; /* Program header table file offset */// 程序头表所在处与此⽂件头的偏移Elf32_Off e_shoff; /* Section header table file offset */// 段头表所在处与此⽂件头的偏移Elf32_Word e_flags; /* Processor-specific flags */// 针对处理器的标记Elf32_Half e_ehsize; /* ELF header size in bytes */// ELF⽂件头的⼤⼩(单位为字节)Elf32_Half e_phentsize; /* Program header table entry size */// 程序头表⼊⼝⼤⼩Elf32_Half e_phnum; /* Program header table entry count */// 程序头表⼊⼝数Elf32_Half e_shentsize; /* Section header table entry size */// 段头表⼊⼝⼤⼩Elf32_Half e_shnum; /* Section header table entry count */// 段头表⼊⼝数Elf32_Half e_shstrndx; /* Section header string table index */// 段头字符串编号} Elf32_Ehdr;了解readelf.c⽂件中已有代码如何获取结构体中的数据仿照已有代码获取所需要的数据:e_shoff、e_shentsize、e_shnum再例如补全print.c⽂件中的代码,需要的也是这种思路:了解已有的specifier的处理过程查看已有的printNum、printChar等⽅法获取所需要的各种参数仿照已有的specifier的处理过程,对d、D进⾏处理同时需要充分熟悉有关C语⾔指针的知识⽽对于更多的细节,对于本次实验练习关系并不是很⼤,只需要⼤致了解内核启动和编译链接的过程。
Android实验一实验报告
Android实验一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 Android 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我们熟悉 Android 开发环境的搭建,并通过创建一个简单的 Android 应用程序,初步了解 Android 应用的基本架构和开发流程。
二、实验环境1、操作系统:Windows 102、 Android Studio:版本 4123、 JDK:版本 18三、实验内容及步骤(一)Android 开发环境搭建1、下载并安装 JDK,配置好环境变量。
2、下载 Android Studio 安装包,按照安装向导进行安装。
3、启动 Android Studio,进行一些初始设置,如选择主题、安装必要的组件等。
(二)创建 Android 项目1、打开 Android Studio,选择“Start a new Android Studio project”。
2、填写项目名称(如“MyFirstAndroidApp”)、项目位置、包名等信息。
3、选择应用的最低支持 Android 版本和目标 Android 版本。
4、选择项目模板,这里我们选择“Empty Activity”。
(三)项目结构介绍1、打开项目后,我们可以看到项目的结构。
主要包括“app”目录、“gradle”目录等。
2、“app”目录下包含了应用的代码、资源文件等。
其中,“java”目录存放 Java 代码,“res”目录存放资源文件,如布局文件(layout)、字符串资源(values)、图片资源(drawable)等。
(四)编写代码1、打开“MainActivityjava”文件,这是应用的主活动类。
2、在“onCreate”方法中,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初始化操作。
(五)设计布局1、打开“activity_mainxml”文件,这是应用的主布局文件。
2、使用 XML 标记语言来设计界面布局,如添加 TextView、Button 等控件。
(六)运行应用1、连接真机或使用模拟器。
实验一的实验报告
实验一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实验室基本操作流程和实验室安全常识,并对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有初步认识和了解。
实验器材:- 试管- 显微镜- 称量器具- 实验药品实验原理:在本实验中,我们将探究实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物态变化规律。
通过加热、冷却、搅拌等操作来观察物质的相变过程,并记录相应的实验数据。
同时,我们还将借助显微镜,对微观世界的变化进行观察和研究。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
2. 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实验物质,并记录初始质量。
3. 借助称量器具,精确称量实验物质的质量。
4. 加热试管中的实验物质,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5. 在加热过程中,不断观察实验物质的变化,记录是否发生相变及相应的温度。
6. 冷却实验物质,继续记录温度变化和是否发生相变。
7. 利用显微镜观察实验物质微观结构的变化,并记录所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结果:1. 实验物质在加热至一定温度时发生了相变,由固态转变为液态。
2. 随着继续加热,液态物质再次发生相变,由液态转变为气态。
实验数据处理:1. 统计实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质量变化情况,并作图表示。
2. 计算相变过程中的温度差异及质量差异,并绘制相应的变化曲线。
实验结论:1. 实验一的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物质可以从固态转变为液态,再从液态转变为气态。
2. 通过显微镜的观察,我们还进一步认识到在微观层面上,这些相变过程是由分子或原子的运动引起的。
实验心得:本次实验中,通过亲身操作和观察,我对物态变化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验过程中,我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要求进行操作,并注意实验室安全。
通过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我对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有了初步掌握。
在以后的实验中,我将更加注重实验细节和数据的准确性,以期取得更加准确和有意义的实验结果。
实验改进方向:1. 在实验过程中,应更加细致地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相变情况,以便进行更加详细的数据分析。
实验1 粗盐提纯实验报告
实验1 粗盐提纯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练习粗盐提纯实验技术,掌握粗盐提纯的技术原理和操作方法,并分析与研究其中物理、化学过程。
二、实验原理粗盐的提纯实验是一个物理及其相关的化学反应的复杂实验过程,其中涉及到定石膏去除碱性杂质,盐酸洗涤和沉淀技术提纯,碳酸钠-苯酚-甲醇洗涤技术,活性炭吸附技术,离子交换层析技术以及比重沉淀技术等技术方法。
(1)定石膏去除碱性杂质:定石膏的层状分子结构具有良好的表面积,可以有效地吸附碱性杂质,把碱性杂质定沉到溶液底部,使溶液中的有效离子浓度变大,从而达到纯化的效果。
(2)盐酸洗涤和沉淀技术:盐酸洗涤是指将低浓度的盐酸加入溶液中,当盐酸加入到溶液中,一部分cli.会与被提取物结合从而被分离,比重上升,落入溶液底部,另一部分在洗涤过程中可以带走其他的有机污染物,减少其溶液中的有机物的含量,增大纯度。
此外,还可以通过滤液加入碳酸钠或氢氧化钠等强碱,使更为杂质沉淀出来,以实现纯化目的。
(3)碳酸钠-苯酚甲醇洗涤技术:在溶液中加入碳酸钠、苯酚和甲醇可以使有机污染物和杂质被排除在外,实现纯化。
(4)活性炭吸附技术:在溶液中加入活性炭,可使非溶性、含有有机物质的多种杂质在活性炭的孔隙中被吸附,从而提纯粗盐的离子。
(5)离子交换层析技术:离子交换层析技术是利用离子交换树脂中的强亲和力,将目标物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改善细析样品的纯度,使其溶解度更高,以实现完美的纯化。
(6)比重沉淀技术:比重沉淀技术是指当溶液充分调整为密度和温度比重沉淀较大的离子,在恒定浓度下,将溶质溶液中的物质沉淀出来,并筛选出有益离子实现纯度提高的技术。
三、实验步骤1. 将实验室级粗盐加入一定量的纯水中,搅拌后形成溶液;2. 将溶液添加定石膏,进行搅拌,搅拌3-5分钟,放置5-10分钟,达到去除碱性杂质的目的;3. 将经过定石膏处理的溶液添加低浓度盐酸,使杂质沉降,进行搅拌后放置2-3分钟,用滤纸包衣处理滤液;4. 在滤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活性炭,通过反复搅拌使有机污染物和杂质被完全移去;5. 在碱性条件下滤液进行离子交换层析;6. 最后用比重沉淀的方法将溶液中的盐分完全沉淀出来,并筛收并聚合成结晶体,完成提纯实验。
实验1。燃烧热实验报告-萘,苯甲酸
实验5 燃烧热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用氧弹量热计测定萘的燃烧热,明确燃烧热的定义,了解恒压燃烧热与恒容燃烧热的差别与相互关系2、了解氧弹量热计的原理、构造及其使用方法,掌握有关热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和测量技术。
3、掌握用雷诺图解法校正温度的改变值。
二、实验原理燃烧热是1mol 物质完全氧化时的反应热效应。
“完全氧化”的意思是化合物中的元素生成较高级的稳定氧化物,如在碳被氧化成CO 2(气),氢被氧化成H 2O (液),硫被氧化成SO 2对于有机化合物,通常利用燃烧热的基本数据求算反应热。
燃烧热可在恒容或恒压条件下测定,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在不做非膨胀功的情况下,恒容燃烧热Q (气)等。
V =ΔU ,恒压燃烧热Q P =ΔH 。
在体积恒定的氧弹式量热计中测得的燃烧热为Q V ,而通常从手册上查得的数据为Q P p V Q Q RT n =+∆,这两者可按下列公式进行换算式中,△n(g)——反应前后生成物和反应物中气体的物质的量之差; R——气体常数;T——反应温度,用绝对温度表示。
通常测定物质的燃烧热,是用氧弹量热计,测量的基本原理是能量守恒定律。
一定量被测物质样品在氧弹中完全燃烧时,所释放的热量使氧弹本身及其周围的介质和量热计有关附件的温度升高,测量介质在燃烧前后温度的变化值ΔT ,就能计算出该样品的燃烧热。
在盛有水的容器中,放入内装有一定量的样品和氧气的密闭氧弹,然后使样品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传给水及仪器,引起温度上升。
若已知水量Wg ,水的比热为c ,仪器的水当量为W ˊ(量热计每升高一度所需的热量),燃烧前后的温度变化为ΔT ,则mg 物质的燃烧热为:,() (2)V L m Q lQ cW W T M−−=+∆样 式中:M 为样品的相对分子质量;Q V 为样品的恒容燃烧热;l 和Ql 是引燃用金属丝的长度和单位长度燃烧热。
水当量WWˊ的求法是:用已知燃烧热的物质(本实验用苯甲酸)放在量热计中燃烧,测其始末温度,求出T∆,便可据式(2)求出WWˊ。
实验报告范文(通用1)3篇
实验报告范文(通用1)实验名称:甲醇水溶液粘度的测量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粘度的测量方法和粘度与浓度的关系,了解甲醇水溶液的性质和特点。
实验原理:当两层液体隔有无限小距离,外层静止不动而内层沿着内壁缓慢流动时,内层流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随高度而不同,最靠近内壁时速度最小,离内壁越远而速度越大,因此液体内部各层之间存在相对运动。
这种相对运动为内摩擦力,内部层与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分子内部之间的不规则活动所引起。
液体粘度的大小与液体内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分子排列的紧密程度有关。
实验仪器:粘度计、甲醇、蒸馏水、容量瓶、移液管、计时器、温度计、实验台等。
实验步骤:1. 用甲醇和蒸馏水配制出5%、10%、15%、20%、25%五种不同浓度的甲醇水溶液。
2. 将各种浓度的溶液分别取一定的量,称重记录质量。
3. 将溶液倒入粘度计中,注意勾兑均匀。
4. 将粘度计放置于恒温水浴中,控制温度为25℃,20分钟后进行测量。
5. 用移液管用力吹两下,将移液管中的空气全部排出,将粘度计倾斜成一定的角度,记录滑球上升的时间。
6. 对每种浓度的溶液分别进行5次测量,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数据。
实验结果:浓度/% 时间/s5 11.1310 8.3215 6.7320 5.8925 4.96数据处理:1. 利用测量数据绘制出甲醇水溶液浓度与粘度的曲线。
2. 利用测量数据计算出甲醇水溶液的相对粘度和黏度,并绘制出相对粘度和黏度随浓度的变化曲线。
实验结论:由实验结果可知,甲醇水溶液随着浓度的增加,其粘度不断降低。
此外,相对粘度和黏度也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减小。
这些结果说明甲醇水溶液的内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随浓度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这一点为甲醇的应用提供了一些参考。
计算机网络实验实验报告1
计算机网络实验实验报告1一、实验目的本次计算机网络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技术,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掌握网络配置、数据传输、协议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对计算机网络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实验环境1、硬件环境:计算机若干台,具备以太网卡。
网络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
网线若干。
2、软件环境:Windows 操作系统。
Wireshark 网络协议分析工具。
网络配置工具(如 ipconfig 命令)。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1、网络拓扑结构搭建利用网线将计算机与交换机连接,构建简单的星型网络拓扑结构。
检查物理连接是否正常,确保网络设备的指示灯显示正常。
2、 IP 地址配置打开计算机的网络设置,手动配置 IP 地址、子网掩码、网关等参数。
使用 ipconfig 命令查看配置是否成功,验证网络连接的有效性。
3、网络连通性测试使用 ping 命令测试不同计算机之间的连通性。
记录测试结果,分析可能存在的连接问题并进行排查。
4、数据捕获与协议分析在一台计算机上安装并运行 Wireshark 工具。
启动捕获网络数据包,进行网络通信操作,如访问网站、发送文件等。
停止捕获后,对捕获的数据包进行分析,查看数据包的源地址、目的地址、协议类型等信息。
5、网络服务配置与测试配置一台计算机作为 Web 服务器,安装 Web 服务软件(如 IIS 或Apache)。
在其他计算机上通过浏览器访问该 Web 服务器,验证 Web 服务的可用性。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网络拓扑结构搭建与 IP 地址配置成功搭建了星型网络拓扑结构,计算机与交换机之间的物理连接正常。
手动配置的 IP 地址能够正确生效,通过 ipconfig 命令显示的网络参数与设定值一致。
2、网络连通性测试在进行 ping 测试时,大部分计算机之间能够正常通信,少数出现丢包现象。
经过检查,发现是网线接触不良导致,更换网线后问题解决。
3、数据捕获与协议分析通过 Wireshark 捕获到了丰富的网络数据包,包括 TCP、UDP、HTTP 等常见协议。
实验1熟悉C语言编程环境实验报告doc
实验1熟悉C语言编程环境实验报告.doc实验1:熟悉C语言编程环境实验报告一、引言C语言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编程语言,对于学习和掌握C语言编程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通过搭建C语言编程环境,介绍了C语言编程环境的基本组成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1. 安装编译器本实验使用MinGW编译器作为C语言编程环境,首先需要下载并安装MinGW编译器。
2. 配置环境变量安装完成后,需要将MinGW的bin文件夹添加到系统的环境变量中,以便在命令行中可以直接使用编译器。
3. 编写并编译第一个C程序创建一个名为hello.c的文件,编写一个简单的C程序,并使用编译器进行编译。
4. 运行程序编译成功后,可以在命令行中运行程序,查看程序的输出结果。
三、实验步骤1. 下载并安装MinGW编译器首先,从MinGW官网下载MinGW安装包,并进行安装。
安装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安装路径和组件,一般选择默认安装即可。
2. 配置环境变量打开系统的环境变量设置,在系统变量中找到Path变量,将MinGW的bin文件夹路径添加到Path变量的末尾。
3. 编写并编译第一个C程序在任意目录下创建一个空白文本文件,命名为hello.c。
使用文本编辑器打开hello.c文件,编写以下代码:c#includeint main{printf("Hello, World!\n");return 0;}保存文件后,打开命令提示符,使用cd命令切换到hello.c所在的目录。
然后使用以下命令编译C程序:gcc hello.c -o hello4. 运行程序编译成功后,在命令提示符中直接输入可执行文件名hello,即可运行程序。
运行结果将在命令行中显示出来。
四、实验结果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我成功搭建了C语言编程环境,并编写了一个简单的C 程序。
程序成功编译并运行后,命令行中显示出了"Hello, World!"的输出结果。
实验报告(一)
实验报告(1)
学号:20135101245 姓名:张文杰一、程序的目的
用GoldWave软件处理音频中的噪音,学习并掌握基本的音频处理手段
二、运行环境
GoldWave平台
三、实验步骤
1:打开GoldWave软件
2:将要处理的音频用GoldWave软件打开(这里以老师给的自己录制音频运筹学微课为例),放大整段音频的幅度,选定需要处理的区域(设置开始标记设置结束标记)。
3:复制该段选中的音频(目的是进行噪音采样),全选整个音频,点击效果滤波器降噪使用粘贴板确定
4:另存为.wav文件就完成了降噪处理。
四、运行结果
降噪处理前:
降噪处理后:
五、实验总结
本节实验通过学习GoldWave软件学会了将音频去除噪音的技能,加深了对音频去噪的了解。
由于第一次实践,对软件的掌握还不够熟练,通过以后的自学,肯定能够熟运用。
实验一线性表操作实验报告
实验一_线性表操作_实验报告实验一:线性表操作一、实验目的1.理解线性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掌握线性表的基本操作,包括插入、删除、查找等。
3.通过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线性表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数据结构,它包含零个或多个数据元素,相邻元素之间有前后关系。
线性表具有以下特点:1.元素之间一对一的顺序关系。
2.除第一个元素外,每个元素都有一个直接前驱。
3.除最后一个元素外,每个元素都有一个直接后继。
常见的线性表有数组、链表等。
本实验主要针对链表进行操作。
三、实验步骤1.创建链表:首先创建一个链表,并给链表添加若干个节点。
节点包括数据域和指针域,数据域存储数据,指针域指向下一个节点。
2.插入节点:在链表中插入一个新的节点,可以选择在链表的头部、尾部或中间插入。
3.删除节点:删除链表中的一个指定节点。
4.查找节点:在链表中查找一个指定数据的节点,并返回该节点的位置。
5.遍历链表:从头节点开始,依次访问每个节点的数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创建链表结果:我们成功地创建了一个链表,每个节点都有数据域和指针域,数据域存储数据,指针域指向下一个节点。
2.插入节点结果:我们成功地在链表的头部、尾部和中间插入了新的节点。
插入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为O(1),因为我们只需要修改指针域即可。
3.删除节点结果:我们成功地删除了链表中的一个指定节点。
删除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为O(n),因为我们可能需要遍历整个链表才能找到要删除的节点。
4.查找节点结果:我们成功地在链表中查找了一个指定数据的节点,并返回了该节点的位置。
查找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为O(n),因为我们可能需要遍历整个链表才能找到要查找的节点。
5.遍历链表结果:我们成功地遍历了整个链表,并访问了每个节点的数据。
遍历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为O(n),因为我们可能需要遍历整个链表。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线性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了线性表的基本操作,包括插入、删除、查找等。
实验1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报告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我们周围的空气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目的:
1.验证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1/5; 2.学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方法。
实验用品:
弹簧夹(止水夹) 、带燃烧匙和玻璃导管的橡皮塞、酒精灯、火柴、烧杯、集气瓶; 红磷、水。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1.在集气瓶中放入少量的水,做上记号, 并将瓶内剩余体积均分为五等份。 2.用止水夹夹紧乳胶管,点燃燃烧匙内的 红磷燃烧发 红磷后,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出热量,冒出大量的 。 3.红磷熄灭后,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 光, 放 文字表达式: 。 实验现象 结源自、解释和文字表达式问题与讨论:
1.实验中为什么红磷的量要足?
2.红磷熄灭后,若不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会出现什么结果?为什么?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实验1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实验1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和编程实现,深入理解和掌握常见的数据结构,如线性表、栈、队列等,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的编程环境为Visual Studio 2019,编程语言为C++。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一)线性表的实现与操作1、顺序表的实现定义一个固定大小的数组来存储线性表的元素。
实现插入、删除、查找等基本操作。
2、链表的实现定义链表节点结构体,包含数据域和指针域。
实现链表的创建、插入、删除、遍历等操作。
(二)栈的实现与应用1、栈的实现使用数组或链表实现栈的数据结构。
实现入栈、出栈、栈顶元素获取等操作。
2、栈的应用利用栈实现表达式求值。
(三)队列的实现与应用1、队列的实现使用循环数组或链表实现队列。
实现入队、出队、队头元素获取等操作。
2、队列的应用模拟银行排队系统。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一)线性表1、顺序表插入操作:在指定位置插入元素时,需要移动后续元素,时间复杂度为 O(n)。
删除操作:删除指定位置的元素时,同样需要移动后续元素,时间复杂度为 O(n)。
查找操作:可以直接通过索引访问元素,时间复杂度为 O(1)。
2、链表插入操作:只需修改指针,时间复杂度为 O(1)。
删除操作:同样只需修改指针,时间复杂度为 O(1)。
查找操作:需要遍历链表,时间复杂度为 O(n)。
(二)栈1、表达式求值能够正确计算简单的四则运算表达式,如 2 + 3 4。
对于复杂表达式,如(2 + 3) 4,也能得到正确结果。
(三)队列1、银行排队系统模拟了客户的到达、排队和服务过程,能够反映出队列的先进先出特性。
五、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一)线性表1、顺序表的空间浪费问题问题描述:当预先分配的空间过大而实际使用较少时,会造成空间浪费。
解决方法:可以采用动态分配空间的方式,根据实际插入的元素数量来调整存储空间。
2、链表的指针操作错误问题描述:在链表的插入和删除操作中,容易出现指针指向错误,导致程序崩溃。
科学实验报告(通用7篇)
科学实验报告(通用7篇)科学实验报告(通用7篇)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实验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实验报告篇1一、创意说明:实验是科学之母,才智是实验之子。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学会积极地动手动脑,在实验中学习、体会科学与真理,必定会为孩子的成长之路洒下一片更灿烂的阳光。
我们大家都知道人、动物、鸟类都是用腿走路的,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玻璃杯虽然没有腿也可以走路,你相信吗?二、实验材料:玻璃杯1个、蜡烛1支、火柴1盒、玻璃板1块、厚书2本、自来水少许三、实验步骤;1、首先把玻璃板放在自来水中浸泡一下。
2、接着把玻璃板的一头放在桌子上,另一头用两本书垫起。
3、再次将玻璃杯的杯口沾一些水,然后倒扣在玻璃板的上端。
4、最后将蜡烛点燃后去烤杯子的底部和四周。
四、实验结果我神奇地发现倒立在玻璃板上的玻璃杯居然自己慢慢地从上面“走”了下来。
五、注意事项经过自己多次反复的实验,我发现两本书加起来的高度大约只要在5厘米左右,如果太高或太低的话,玻璃杯在“向下走”的过程中不会很自由顺利、很自然。
六、研究结果用蜡烛去烤玻璃杯底部和四周的时候,杯子中的空气受热膨胀,体积变大,装不下的空气就会往外挤,但是由于杯口是倒立着的,并且又被一层水封闭着,热空气出不去,就只能把杯子向上顶起一点,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杯子就自己慢慢地向下“走”了。
七、实验心得通过这个实验我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强盛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才成长的基因,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科学实验报告篇2摘要:科学探究实验是新课程着重介绍的知识点,同时又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
本文对科学探究的六大要素逐一加以解释,并以实例说明如何做好科学探究实验及如何做实验报告。
微型计算机实验一实验报告
微型计算机实验一实验报告实验一: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及应用探究一、实验目的1.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2.学习使用微型计算机进行基本操作;3.探究微型计算机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二、实验器材和仪器1.微型计算机实验箱;2.微型计算机主机;3.显示器;4.键盘。
三、实验内容1.将微型计算机主机与显示器、键盘连接;2.打开微型计算机并进行基本操作;3.使用微型计算机进行基本应用。
四、实验步骤1.将微型计算机主机与显示器、键盘连接,确保连接稳固;2.打开微型计算机主机,等待系统启动完毕;3.使用键盘进行基本操作,包括输入字符、回车等;4.运行预装的基本应用软件,并进行相应操作。
五、实验结果和分析在本次实验中,通过连接主机与显示器、键盘,我们成功打开了微型计算机并进行了基本操作。
使用键盘输入字符并通过回车键确认后,我们可以在显示器上看到相应的结果。
这表明微型计算机能够正确地接收和处理我们输入的指令,并将结果显示出来。
通过运行预装的基本应用软件,我们还可以进行更加复杂的操作,如文字处理、图形绘制等。
本次实验中,我们还了解到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微型计算机由主机、显示器、键盘组成。
在主机中,CPU是主要的控制中心,负责接收和处理指令;内存存储了计算机运行时所需的数据和程序;硬盘则保存了大容量的数据。
显示器负责将计算机处理的结果显示出来,键盘则用于输入指令和数据。
微型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
它可以用于文字处理、数据处理、图形绘制等多个方面。
在今天的社会中,无论是企事业单位还是个人用户,几乎都需要使用微型计算机进行日常工作和生活。
微型计算机的快速计算和大容量存储能力,使得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习了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应用,并了解了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微型计算机在今天的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广泛的应用范围使得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便捷和高效。
实验报告1
实验报告植物耐盐性比较摘要:本文以小麦幼苗为材料,试验了0~450 mol/L NaCl处理下对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小麦幼苗受害程度增加,生长受到了明显抑制,叶片内丙二醛含量也随浓度增加而呈递增趋势。
关键词:盐胁迫,小麦1 引言土壤盐分过多对植物造成的危害,称为盐害(salt injury),也称盐胁迫(salt stress)。
自然界中造成盐胁迫的盐份主要是NaCl、Na2SO4、Na2CO3、NaHCO3。
土壤中NaCl和Na2SO4占优势时称为盐土,Na2CO3和NaHCO3较多的土壤称为碱土。
通常情况下这些盐同时存在,所以称为盐碱土。
通常土壤含盐量在0.2%-0.5%即不利于植物生长,而盐碱土的含盐量高达0.6%-10%,严重伤害植物,而且破坏土壤结构,危害农业生产,因此改良盐碱土是十分重要的任务。
台州为滨海城市,滩涂总面积66654公顷,调查盐碱地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开发利用广大的中重度盐碱地,既可以阻止土壤盐渍化的进一步加剧,又能扩大农田的种植面积,解决人口增多与耕地减少的矛盾。
为此我们在实验室条件下设计简单实验,研究植物耐盐性。
盐胁迫对植物造成的伤害主要有吸水困难、生物膜破坏、生理紊乱(氨害、叶绿素被破坏、光合减弱、气孔关闭、呼吸速率下降、丙二醛含量升高、营养缺乏等)。
植物对盐胁迫的应答主要是生长抑制、渗透调节(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脯氨酸、无机离子等含量上升)、保护酶系统(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有效运转、胁迫蛋白(盐胁迫蛋白,salt-stress protein)产生、膜结构与功能的改变以及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等次生代谢物的合成。
2 材料与方法2.1 材料选取饱满的小麦种子,消毒后播种。
实验报告范例1
实验一: TTL门电路外部特性的实验研究一、实验目的(1)掌握 TTL 与非门电路主要的外部特性参数意义, 掌握其测试原理。
(2)掌握 TTL 基本门电路的使用方法。
(3)理解 V iL和 V iH的物理意义。
(4)理解 0和 1的物理意义。
二、实验原理电压传输特性电压传输特性是研究输出电压 UO对输入电压 UI变化的响应。
通过研究门电路的电压传输特性, 还可以从曲线中直接读出几个门电路的重要参数:(1) 阀值电压UT: 指传输特性曲线的转折区所对应的输入电压, 也称门槛电压。
UT是决定与非门电路工作状态的关键值。
UI>UT 时, 门输出低电平UOL, UI<UT 时门输出高电平 UOH。
(2) 关门电压 UOFF: 在保证输出为额定高电平90%条件下, 允许的最大输入低电平值。
(3) 开门电压 UON: 在保证输出为额定低电平时, 所允许的最小输入高电平值。
(4) 低电平噪声容限UNL:在保证输出高电平不低于额定值的90%的前提下, 允许叠加在输入低电平的噪声。
UNL=UOFF-UIL。
(5) 高电平噪声容限 UNH:在保证输出低电平的前提下, 允许叠加在输入高电平的噪声。
UNH= UIH-UON。
噪声容限是用来说明门电路抗干扰能力的参数, 噪声容限越大, 则抗干扰能力越强。
电压传输特性曲线测试电路如图1所示。
图中输入电压UI变化范围为0V~4.6V, 输出端接直流电压表。
调节10kΩ的可变电阻Rw变输入电压 UI, 即可得到相应的UO。
测试时可用示波器 X-Y方式直接测试出特性曲线, 也可以采用逐点测试法, 在方格纸上描绘出曲线。
测得的 UO=f(UI)的曲线如图2所示。
图1 测试电路图2 电压传输特性曲线(1)从电压传输曲线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2)AB段为截止区, 输入电压 UI <0.6V, 与之相对应的输出电压 UO=3.6V, UO的逻辑表现为“1”。
(3)BC段为线性区, 输入电压在 0.6V<UI <1.3V, 对应UO的输出线性下降, UO 的逻辑不能确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分析常用窗函数的时域和频域特性,灵活运用窗函数分析信号频谱和设计FIR数字滤波器。
二:实验仪器仪器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备注计算机一台装有Matlab 三:实验原理在确定信号谱分析、随机信号功率谱估计以及FIR数字滤波器设计中,窗函数的选择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信号的频谱分析中,截短无穷长的序列会造成频率泄漏,影响频谱分析的精度和质量。
合理选取窗函数的类型,可以改善泄漏现象。
在FIR数字滤波器设计中,截短无穷长的系统单位脉冲序列会造成FIR滤波器幅度特性的波动,且出现过渡带。
四:实验步骤(1)1. 分析并绘出常用窗函数的时域特性波形。
2. 利用fft函数分析常用窗函数的频域特性, 并从主瓣宽度和旁瓣相对幅度两个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3. 研究凯塞窗(Kaiser)的参数选择对其时域和频域的影响。
(1) 固定beta=4,分别取N=20, 60, 110;(2) 固定N=60,分别取beta=1,5,11。
4序列x=0.5*cos(11*pi*k/20)+cos(9*pi*k/20),分析其频谱。
(1) 利用不同宽度N的矩形窗截短该序列, N分别为20,40,160,观察不同长度N的窗对谱分析结果的影响;(2) 利用哈明窗重做(1);(3) 利用凯塞窗重做(1);(4) 比较和分析三种窗的结果;(5) 总结不同长度或类型的窗函数对谱分析结果的影响。
(2)实验结果,分析与结论:实验1%矩形窗时域波形及频谱N=51;w=boxcar(N);Y=fft(w,256);subplot(2,1,1);stem([0:N-1],w);xlabel('w');ylabel('y');title('时域波形');subplot(2,1,2);Y0= abs(fftshift(Y));plot([-128:127], Y0)xlabel('W');ylabel('Y0');title('频谱图形');%汉明窗时域波形及频谱N=51;k=0:N-1;w=0.54-0.46*cos(2*pi*k/(N-1)) Y=fft(w,256);subplot(2,1,1);stem([0:N-1],w);xlabel('w');ylabel('y');title('时域波形');subplot(2,1,2);Y0= abs(fftshift(Y));plot([-128:127], Y0)xlabel('W');ylabel('Y0');title('频谱图形');%汉宁窗时域波形及频谱N=51;k=0:N-1;w=1/2*(1-cos(2*pi*k/(N-1))); Y=fft(w,256);subplot(2,1,1);stem([0:N-1],w);xlabel('w');ylabel('y');title('时域波形');subplot(2,1,2);Y0= abs(fftshift(Y));plot([-128:127], Y0)xlabel('W');ylabel('Y0');title('频谱图形');%布拉克窗时域波形及频谱N=51;k=0:N-1;w=0.42-0.5*cos(2*pi*k/(N-1))+0.08*cos(4*pi*k/(N-1)); Y=fft(w,256);subplot(2,1,1);stem([0:N-1],w);xlabel('w');ylabel('y');title('时域波形');subplot(2,1,2);Y0= abs(fftshift(Y));plot([-128:127], Y0)xlabel('W');ylabel('Y0');title('频谱图形');%三角形窗时域波形及频谱N=51;w=bartlett(N);Y=fft(w,256);subplot(2,1,1);stem([0:N-1],w);xlabel('w');ylabel('y');title('时域波形'); subplot(2,1,2);Y0= abs(fftshift(Y));plot([-128:127], Y0) xlabel('W');ylabel('Y0');title('频谱图形');%凯撒窗时域波形及频谱N=51;beta=4;w=Kaiser(N,beta);Y=fft(w,256);subplot(2,1,1);stem([0:N-1],w);xlabel('w');ylabel('y');title('时域波形'); subplot(2,1,2);Y0= abs(fftshift(Y));plot([-128:127], Y0) xlabel('W');title('频谱图形');实验3.1%凯撒窗时域波形及频谱beta=4时N取不同值的波形比较N=20;beta=4;w=Kaiser(N,beta);Y=fft(w,256);subplot(3,2,1);stem([0:N-1],w);xlabel('w');ylabel('y');title('时域波形beta=4,N=20');subplot(3,2,2);Y0= abs(fftshift(Y));plot([-128:127], Y0)xlabel('W');ylabel('Y0');title('频谱图形beta=4,N=20');N=60;beta=4;w=Kaiser(N,beta);Y=fft(w,256);stem([0:N-1],w);xlabel('w');ylabel('y');title('时域波形beta=4,N=60'); subplot(3,2,4);Y0= abs(fftshift(Y));plot([-128:127], Y0)xlabel('W');ylabel('Y0');title('频谱图形beta=4,N=60'); N=110;beta=4;w=Kaiser(N,beta);Y=fft(w,256);subplot(3,2,5);stem([0:N-1],w);xlabel('w');ylabel('y');title('时域波形beta=4,N=110'); subplot(3,2,6);Y0= abs(fftshift(Y));plot([-128:127], Y0)xlabel('W');ylabel('Y0');title('频谱图形beta=4,N=110');实验3.2%凯撒窗时域波形及频谱N=60,beta取不同值的波形比较N=60;beta=1;w=Kaiser(N,beta);Y=fft(w,256);subplot(3,2,1);stem([0:N-1],w);xlabel('w');ylabel('y');title('时域波形N=60,beta=1');subplot(3,2,2);Y0= abs(fftshift(Y));plot([-128:127], Y0)xlabel('W');ylabel('Y0');title('频谱图形N=60,beta=1');N=60;beta=5;w=Kaiser(N,beta);Y=fft(w,256);subplot(3,2,3);stem([0:N-1],w);xlabel('w');ylabel('y');title('时域波形N=60,beta=5'); subplot(3,2,4);Y0= abs(fftshift(Y));plot([-128:127], Y0)xlabel('W');ylabel('Y0');title('频谱图形N=60,beta=5'); N=60;beta=11;w=Kaiser(N,beta);Y=fft(w,256);subplot(3,2,5);stem([0:N-1],w);xlabel('w');ylabel('y');title('时域波形N=60,beta=11'); subplot(3,2,6);Y0= abs(fftshift(Y));plot([-128:127], Y0)xlabel('W');ylabel('Y0');title('频谱图形N=60,beta=11');实验4.1%利用矩形窗分析序列N=20;k=0:N-1;x=0.5*cos(11*pi*k/20)+cos(9*pi*k/20); w=ones(1,N);y=x.*w;Y=fft(y,512);subplot(3,2,1);stem([0:N-1],y);title('抽样信号');xlabel('频率');ylabel('幅值');subplot(3,2,2);Y0=abs(fftshift(Y));plot([-256:255], Y0);title('时域波形');xlabel('频率');ylabel('幅值');N=40;k=0:N-1;x=0.5*cos(11*pi*k/20)+cos(9*pi*k/20); w=ones(1,N);y=x.*w;Y=fft(y,512);subplot(3,2,3);stem([0:N-1],y);title('抽样信号');xlabel('频率');ylabel('幅值');subplot(3,2,4);Y0=abs(fftshift(Y));plot([-256:255], Y0);title('时域波形');xlabel('频率');ylabel('幅值');N=160;k=0:N-1;x=0.5*cos(11*pi*k/20)+cos(9*pi*k/20); w=ones(1,N);y=x.*w;Y=fft(y,512);subplot(3,2,5);stem([0:N-1],y);title('抽样信号');xlabel('频率');ylabel('幅值');subplot(3,2,6);Y0=abs(fftshift(Y));plot([-256:255], Y0);title('时域波形');xlabel('频率');ylabel('幅值');实验4.2%利用汉明窗分析序列N=20;k=0:N-1;x=0.5*cos(11*pi*k/20)+cos(9*pi*k/20); w=1/2*(1-cos(2*pi*k/(N-1)));y=x.*w;Y=fft(y,512);subplot(3,2,1);stem([0:N-1],y);title('抽样信号');xlabel('频率');ylabel('幅值');subplot(3,2,2);Y0=abs(fftshift(Y));plot([-256:255], Y0);title('时域波形');xlabel('频率');ylabel('幅值');N=40;k=0:N-1;x=0.5*cos(11*pi*k/20)+cos(9*pi*k/20); w=1/2*(1-cos(2*pi*k/(N-1)));y=x.*w;Y=fft(y,512);subplot(3,2,3);stem([0:N-1],y);title('抽样信号');xlabel('频率');ylabel('幅值');subplot(3,2,4);Y0=abs(fftshift(Y));plot([-256:255], Y0);title('时域波形');xlabel('频率');ylabel('幅值');N=160;k=0:N-1;x=0.5*cos(11*pi*k/20)+cos(9*pi*k/20); w=1/2*(1-cos(2*pi*k/(N-1)));y=x.*w;Y=fft(y,512);subplot(3,2,5);stem([0:N-1],y);title('抽样信号');xlabel('频率');ylabel('幅值');subplot(3,2,6);Y0=abs(fftshift(Y));plot([-256:255], Y0);title('时域波形');xlabel('频率');ylabel('幅值');实验4.3%利用凯撒窗分析序列beta=4;N=20;k=0:N-1;x=0.5*cos(11*pi*k/20)+cos(9*pi*k/20); w=(Kaiser(N,beta))';y=x.*w;Y=fft(y,512);subplot(3,2,1);stem([0:N-1],y);title('抽样信号');xlabel('频率');ylabel('幅值');subplot(3,2,2);Y0=abs(fftshift(Y));plot([-256:255], Y0);title('时域波形');xlabel('频率');ylabel('幅值');beta=4;N=40;k=0:N-1;x=0.5*cos(11*pi*k/20)+cos(9*pi*k/20); w=(Kaiser(N,beta))';y=x.*w;Y=fft(y,512);subplot(3,2,3);stem([0:N-1],y);title('抽样信号');xlabel('频率');ylabel('幅值');subplot(3,2,4);Y0=abs(fftshift(Y));plot([-256:255], Y0);title('时域波形');xlabel('频率');ylabel('幅值');beta=4;N=160;k=0:N-1;x=0.5*cos(11*pi*k/20)+cos(9*pi*k/20); w=(Kaiser(N,beta))';y=x.*w;Y=fft(y,512);subplot(3,2,5);stem([0:N-1],y);title('抽样信号');xlabel('频率');ylabel('幅值');subplot(3,2,6);Y0=abs(fftshift(Y));plot([-256:255], Y0);title('时域波形');xlabel('频率');ylabel('幅值');(3)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