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所有者概念

合集下载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
12
他根据利益相关者对三个属性的拥有情 况进行评分,把利益相关者细分为三类: ( 1 ) 确 定 型 利 益 相 关 者 ( Definitive Stakeholders),这一群体同时拥有对企业 的合法性、影响力和紧迫性。这一群体的 典型代表有大股东、拥有人力资本的管理 者等;(2)预期型利益相关者(Expectant Stakeholders),这一群体拥有对上述属性中 的 两 项 ; ( 3 ) 潜 在 的 利 益 相 关 者 (Latent Stakeholders),是指只拥有上述属性中的 一项的群体。
11
Mitchell( 1997)指出,利益相关者理论有两个 核 心 问 题 : 一 是 利 益 相 关 者 的 认 定 (Stakeholders Identification) ,即谁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二 是 利 益 相 关 者 的 属 性 (Stakeholders Saliencies) ,即管理者依据什么来给予特定群体以关注。
Starik(1994)从动态角度考察,提出了潜在利 益相关者的概念,即可能对企业目标实现产生影响或
反过来可能被其影响的个人或群体。
Rowley(1997)指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取决 于两个问题:(1)对利益相关者概念的定义;(2)能 够把利益相关者划分不同种类,以理解利益相关者 的关系。
4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三个阶段
13
四、利益相关者理论实证研究的新进展
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目前更多地 强调规范性研究,从而使这一理论在实践 上缺乏可操作性。正因为如此,长于规范 分析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与长于实证检验的 企 业 社 会 绩 效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研 究 从 上 个 世 纪 90 年 代 开 始 全面结合 。

企业与市场

企业与市场
一、企业的目标
1. 厂商与企业
在以上章节的分析中,我们主要采用了“厂商 (firm)”这个概念。在经济学分析中,生产者 也称厂商或企业,据一定目标(通常是利 润最大化),为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独立经营 单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独立性表现在两个 方面:一是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以独立的生产者的 面目和其他企业发生关系,而这种联系的基础就是 市场;二是企业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是非独立的, 联系各个组成部分的是企业决策者的计划;各组成 部分和外界的关系,同样受企业决策者的计划支配 企业的这种独立性来自产权的界定,围绕着产权交 换,企业周围就形成了拥有各种利益关系的经济主 体。这些主体主要包括三种类型:雇员、管理者和 所有者。雇员是为企业工作的人员,通过工作劳动 收取报酬;而管理者有可能是所有者,但大多数情 况下管理者是企业所有者雇佣的具有管理和经营企 业职责的高级雇员,也按劳取酬;企业的所有者是 企业行为的最终责任者,当然也是企业行为收益的
3.利润最大化与规模经济
企业作为一种市场活动主体,其行为目标是利 润最大化,这与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目标,正 好具有对称性。它们作为市场的供求双方,各自 追求自身目标的行为,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和 均衡数量。如果厂商是利润最大化者,它们将以 一种边际的方式作出决策,在技术、市场和经济 条件约束下作出使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的生 产计划(即确定最佳的投入和产出水平)。对于 价格接受者来说,均衡条件就是熟知的价格与边 际成本相等。
获得者和有关代价的付出者。
作为生产单位,企业的功能就是将各种生 产投入(如土地、劳动、资本等)通过整合、配 置转化为一定产出,并据此获取利润。企业可以 是单工厂,也可以是多工厂。多工厂企业的工厂 布点可以是在同一区位,也可以跨地区,甚至跨 国。企业的规模可以小到只有夫妻两人的个体户, 大到巨型跨国公司。

财务会计电子教案第十章 所有者权益

财务会计电子教案第十章  所有者权益
一、所有者权益的概念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
公司制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主要包括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四个部分。其中,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统称为留存收益。
二、所有者权益和负债的区别
所有者权益和负债同属“权益” ,“权益”是指对企业资产的求偿权。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三)接受非货币资金投资的核算
1.接受投入固定资产的核算
企业接受投资者投人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如下:应按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固定资产的人账价值(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并按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借记“应交税费一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账户;按其在注册资本中所占的份额,贷记“实收资本”账户。
3)其他资本公积
其他资本公积是指除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项目以外所形成的资本公积,主要由以下交易或事项引起:
(1)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
(2)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
二、其他综合收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第四节 留存收益
一、留存收益的含义
留存收益是指企业从历年实现的利润中提取或形成的留存于企业的内部积累,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两类。
三、实收资本(股本)变动的核算
1.企业资本(或股本)增减变动的条件
2.企业资本(或股本)增加的核算
(1)资本公积转增资本。经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决议,用资本公积转增资本,应借记“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科目,贷记“实收资本”或“股本”科目。
(2)盈余公积转增资本。经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决议,用盈余公积转增资本,应借记“盈余公积”科目,贷记“实收资本”或“股本”科目。

企业制度可以分成哪几类

企业制度可以分成哪几类

企业制度可以分成哪几类从构成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出发,以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来划分,可把企业制度分成三类。

下面店铺带你了解企业制度可以分成哪几类。

企业制度的分类:按企业资产的所有者形式分从企业资产的所有者形式来考察,企业制度分为个人业主制、合伙制和公司制三种基本类型。

在这里,“所有者”与“所有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不同的所有制,有着不同的所有者。

同一种所有制,也有着不同的所有者形式。

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各国,普遍采用企业资产所有者形式这个标准作为划分企业制度的基本标准。

这三种基本形态是在市场经济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也是世界各国企业立法的三种主要形式。

1.个人业主制企业个人业主制企业是指个人出资兴办,完全归个人所有和控制的企业,这种企业在法律上称自然人企业或个人企业。

个人业主制企业是最早产生的也是一种最简单的企业。

(1)个人业主制企业的优点:一是企业的开设、转让与关闭等行为,仅须向政府登记即可,手续非常简单。

二是利润归个人所得,无需与别人分享。

虽然它也要缴纳所得税,但是不双重课税,税负较轻,这一点与公司不同。

三是企业由业主自由经营,别人无权参与干涉,在经营上制约因素较少,经营方式灵活多样,所以处理问题机动、敏捷。

四是技术、工艺和财务不易泄密。

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保守企业有关销售数量、利润、生产工艺、财务状况等一切商业机密,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基础。

而对于个人业主制企业而言,除了个别财务资料须让税务机关知晓以外,其他均可以保密。

五是企业主可以获得个人满足。

这种企业成败皆由业主承担,如果获得成功,企业主会感到成功的满足。

所以不少企业主认为,他们在经营企业中所获得的主要是个人的满足,而不只是利润。

(2)个人业主制企业的缺点:一是业主要承担企业的无限责任。

所谓无限责任,即当企业的资产不足以清偿企业的全部债务时,法律强制企业主以个人的其他财产来清偿企业的债务。

从这个角度上讲,企业主的所有财产都是有风险的,一旦企业经营失败,则可能导致企业主倾家荡产,身无分文,甚至危及社会的稳定。

简述所有者权益的概念及其组成内容

简述所有者权益的概念及其组成内容

简述所有者权益的概念及其组成内容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的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所有权和对企业业务结果的所有权。

所有者权益可以通过股东权益来衡量企业的价值,也可以作为企业偿还债务的依据。

所有者权益的组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股东权益:股东权益是指企业所发行的股票的价值,代表了股东对企业的所有权。

股东权益包括普通股股本、优先股本和股东应享受的各项权益。

2. 资本公积:资本公积是指企业从非所有者投入的资本中形成的权益,包括股票溢价、资产重估增值等。

3. 盈余公积:盈余公积是指企业通过盈余积累形成的权益,包括未分配利润、法定公积金、任意公积金等。

4. 未分配利润:未分配利润是指企业在历年盈余中未分配给股东的部分,包括留存盈余、未分配利润等。

5. 特准备:特准备是指企业用于应对特定风险或返还股东的预留资金,如第三十八条转作资本金等。

以上是所有者权益的主要组成内容,这些权益反映了企业对资产和盈余的权益分配情况,也可以用来衡量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价值。

会计要素和会计平衡公式

会计要素和会计平衡公式

150 000 生产成本
5.在途材料
40 000 在途物资
6.库存现金
2 000 库存现金
7.商标权
60 000 无形资产
8.应收回的货款
50 000 应收账款
18
9.银行存款 10.国家投入的资金 11.提取的盈余公积 12.应付购料款 13.本年已实现利润 14.尚未缴纳的税金 15.接受捐赠 16.银行3年期借款

每天都是美好的一天,新的一天开启 。22.8 .722.8 .718: 0418: 04:18 18:04 :18Au g-22
有之。 ③收入本身能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④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
户代收的款项。
11
3、收入的内容
➢ 按经营主次分: ①主营业务收入:指企业主要经营业务的收入。 ②其他业务收入:指企业主营业务以外的经营业务
所取得的收入。 注意:营业外收入与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 入在性质上的不同。 ➢ 按收入的来源分: ①销售商品; ②提供劳务; ③让渡资产使用权:如对外贷款、对外出租等。
前欠料款。(短期借款增加,应付账款减少) 3、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的同增同减,总额变化。 例如:甲企业向银行借入为期3个月的借款70000元,存入
企业存款户。(短期借款增加,银行存款增加) 4、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的此增彼减,总额不变。 例如:某单位向银行借款200万元,后因财务困难,与银行
进行债务重组,银行同意将该笔借款转为对该企业的投资。 (长期借款减少,实收资本增加)
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 =500万元-300万元 =200万元
17
课堂练习:某企业2006年7月31日有关资产、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资料如下

企业与所有者关系的基本要点

企业与所有者关系的基本要点

企业与所有者关系的基本要点
企业与所有者之间的关系是指企业与其出资者(所有者)之间的关系,以下是其基本要点:
1. 所有权关系:所有者对企业拥有所有权,即所有者对企业的所有资产、负债、利润权益等拥有最终的决定权。

2. 控制关系:所有者对企业的控制是指他们通过选举董事会成员和决策投票等方式对企业的经营决策和重大事项进行控制。

3. 财务关系:所有者是企业的股东,享有企业的收益,企业的利润归属和分配就是企业与所有者之间最重要的财务关系。

4. 管理与代理关系:由于所有者无法直接参与企业的运营管理,因此需要选择代理人(董事、高管等)来代表自己管理企业,企业与所有者之间形成了代理关系。

5. 信息披露关系:企业向所有者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披露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等信息,以保证所有者能够全面了解企业的情况。

第十章 所有者权益

第十章    所有者权益

注册资本是企业在设立时由投资者出资的 、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资本 总额,是企业的法定资本,也是企业承担 法律责任的财力保证。
实收资本
企业的组织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国有独资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设置账户:有限责任公司—— 实收资本; 股份有限公司—— 股本 注: 根据股东分设明细账 (一)国有独资公司 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国家授权的部门单独投资设立的国 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 只有一个所有者,不存在资本溢价,初始投资、追加投资 都不产生资本公积。 收到投资时, 借:银行存款(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贷:实收资本
例:A有限责任公司由甲乙二人共同投资设立,原注册资本为 2000万元,甲乙分别出资1500万元和500万元,为了扩大经 营规模,经批准,A公司按照原来出资比例将资本公积500 万元转增资本。 借:资本公积 500 贷:实收资本——甲 375 ——乙 125
(五)资本变更——减资 1.企业按法定程序报经批准减少注册资本 (原因:资本过剩、严重亏损) 资本过剩时减资: 借:实收资本 贷:银行存款 亏损减资时: 借:实收资本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例:甲股份有限公司委托乙证券公司发行普通股,股票面值 总额4000万元,发行总额16000万元,发行费按发行总额 的2%计算,股票发行净收入全部收到。甲股份有限公司该 笔业务收入记入“资本公积”科目的金额为( )万元。 A.4000 B.11680 C.11760 D.12000 答案:B 160000-4000-16000*2%=11680
风险不同。债权人权益一般情况下均能收回本金和利 息,其风险较小;而所有者权益的收益具有不确定件,其 收益的大小要随企业的经营状况而定,其风险较大。
所有者权益相较于负债
不具有优先性; 义务不具有法定偿还性; 不具有固定性; 不具有时间性。

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和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和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和特征1. 概念及定义现代企业制度是指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企业组织形式,它是由国家法律、政府政策和市场规则约束下的,以私人或集体所有权为基础,以盈利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实体。

现代企业制度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权制度的改革。

它既有继承传统企业制度的优点,又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

2. 特征2.1. 私人或集体所有权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之一是以私人或集体所有权为基础。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所有者可以是个人、企事业单位、股东等,他们通过投入资本或劳动创办、经营和管理企业,享有企业的所有权,并从中获取经济利益。

私人或集体所有权的重要性体现在:•激发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企业所有者对企业负有所有权责任,在保护和发展自身利益的同时,也会积极参与企业的管理和发展,从而推动企业的创新与进步。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私人或集体所有权可以实现资源的自主配置,避免了政府干预和资源浪费,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和整体竞争力。

•促进企业发展。

拥有所有权的企业所有者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利益,自主决策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策略,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2.2. 盈利为目标现代企业制度的另一个特征是以盈利为目标。

盈利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所有者获得回报的来源。

盈利为目标的重要性体现在:•激励企业经营者和员工。

盈利目标能够激励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努力创造利润,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实现个人和企业的双赢。

•可持续发展。

盈利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只有盈利才能够为企业提供持续投资和发展的资金。

•促进资源配置效率。

盈利目标可以使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供求关系,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

2.3. 市场为导向现代企业制度的第三个特征是以市场为导向。

市场经济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它通过自由的市场竞争机制,调节资源供求关系,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

市场为导向的重要性体现在:•促进竞争和创新。

市场竞争可以激发企业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推动企业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实现技术进步和创新。

第三节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第三节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第三节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1.资产的定义一、会计要素及其确认条件(★★)二、会计要素计量属性及其应用原则(★★)三、会计等式(★★)一、会计要素及其确认条件概念:会计要素是根据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及其基本分类。

(根据资金运动各环节的特点物以类聚)【例题•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要素的有()。

A.资产B.固定资产C.负债D. 收入【答案】ACD【解析】固定资产属于企业的资产,属于资产的组成部分,不是一项会计要素。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根据资产的定义,资产具有以下三方面特征:摆也如有诚推削啊费薄[所有机,■■挥担及〉)(说产")(顼片1合蛤龙业带—算济利航)2.资产的确认条件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需要符合资产的定义,还应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从资产的定义可以看出,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一个本质特征,但现实生活中,与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能否流入企业或者流入多少存在不确定性。

因此,资产的确认还应与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不确定性程度的判断结合起来。

解释:很可能根据事件发生的概率划分,可以分朋5Cft 9舛<imI — I _________ L_L极小•可能可健很可徒暴本■郁定(一)资产成以下四种情况:(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只有当有关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时,资产才能予以确认。

【例题1 •多选题】下列项目中,属于资产要素特征的有()。

A.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B.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C.必须拥有所有权D.必须是有形的【答案】AB【例题2•单选题】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企业资产的是()。

A.短期租入的设备B.分期付款购买的房屋C.预付账款D.应收账款【答案】A3.资产的分类和内容企业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大类。

其中,流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衍生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等;非流动资产包括债权投资、其他债权投资、长期应收款、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

企业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区别

企业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区别

企业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区别会计所有者债权人资产负债表财务软件智点财务软件看过报表的人都知道在资产负债表的左侧表现的是企业的资产项目,它显示的是企业的资金和设备。

无论进行何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企业资金的支持。

企业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所有者提供,对于企业来说,就是所有者权益;另一种就是由债权人提供,对于企业来说即为负债。

会计们在进行财务管理时会将企业融资,或者是投资人投入公司的资金记录下来,以便将来合理的使用资金,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储备金。

那么什么是所有者,什么是债权人?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企业所有者简称所有者,它是企业资金的来源之一。

所有者应该享受的利益就是指资产扣除负债后的剩余价值,在资产负债表中表现为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也可以说是对企业净资产(企业的资产总额减去负债总额后的余额)表现出来的所有权。

债权人俗称债主,债权人主要是指预付款者,是指给企业提供融资的机构或个人,这些融资,需要企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偿还,那么这个提供偿义务的企业就称为债务人。

它和债权人是相互对立的。

比如说,甲方向乙方以现金的形式购买了一批产品,乙方收到了这笔资金,在还没有支付给甲方应交产品的时候,甲方为乙方的“债权人”,乙方为甲方的“债务人”。

按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在民间借贷关系中,将钱借给他人的人,称为债权人;相对而言从别人手中借钱,欠别人钱的人称为债务人。

企业的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区别为:1.企业所有者对企业净资产有所有权,而债权人没有2.企业所有人凭其对企业投入的资本,享受分配税后利润的权利。

所有者权益是企业分配税后净利润的主要依据,而债权人除按规定取得股息外,无权分配企业的盈利。

企业所有人有权行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权,或者授权管理人员行使经营管理权。

但债权人并没有经营管理权。

3.所有者的投入在企业经营期内可供企业长期、持续地使用,企业不必向投资人返还资本金。

而负债则须按期返还给债权人,成为企业的负担。

4.企业的所有者对企业的债务和亏损负有无限的责任或有限的责任,而债权人对企业的其他债务不发生关系,一般也不承担企业的亏损。

所有者权益相关科目

所有者权益相关科目

所有者权益相关科目一、引言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所有者投入的资本以及从企业经营活动中所获得的收益所形成的权益。

所有者权益反映了企业对所有者的责任与义务以及所有者对企业的投入与回报之间的关系。

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主要包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等。

在会计中,为了准确记录和反映所有者权益的变化,需要设立相应的科目和账户。

本文将详细介绍所有者权益相关科目的概念、分类和会计处理方法。

二、所有者权益相关科目的概念所有者权益相关科目是指用于记录和反映所有者投资和回报过程的会计科目。

这些科目旨在准确记录企业从所有者那里获得的资金以及资金用于企业发展所形成的权益变动。

所有者权益相关科目通常包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

1.股本:指企业通过发行股票而获得的所有者投入。

股本是企业的基础资金,代表了所有者对企业的直接投资。

在会计中,股本通常按照发行的股票数量和面值进行记录,并以股东的权益形式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中。

2.资本公积:指企业通过非股票发行方式所获得的资金。

资本公积是指企业除了股本以外的其他所有者投资来源,如收取的溢价、发行债券等。

资本公积在会计中作为所有者权益的一部分进行记录和披露。

3.盈余公积:指企业在经营中所形成的未分配利润的积累。

盈余公积是由企业利润留存而形成的权益,反映了企业在经营中所积累的经济利益。

盈余公积在会计中作为所有者权益的一部分进行记录和披露。

4.未分配利润:指企业在经营中通过盈利而形成的未分配利润。

未分配利润是企业的留存利润,代表了企业从经营活动中所获得的净收益未分配给股东的部分。

未分配利润在会计中作为所有者权益的一部分进行记录和披露。

三、所有者权益相关科目的分类所有者权益相关科目可以根据会计要求和管理需要进行分类。

根据相关规定,所有者权益相关科目通常分为股本类科目、资本公积类科目、盈余公积类科目和未分配利润类科目。

1. 股本类科目股本类科目是指用于记录股本和与股本相关的会计科目。

“所有者权益”会计要素探讨

“所有者权益”会计要素探讨

“所有者权益”会计要素探讨作者:吴利英来源:《金融经济·学术版》2008年第12期一、所有者权益概念问题的提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都把会计要素划分为六大类,分别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则把会计要素分为五大类,即资产、负债、权益、所得和费用。

关于“所有者权益”的概念,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五章第38条明确规定如下:“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包括企业投资人对企业的投入资本以及形成的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等”。

2000年《企业会计制度》中的定义也保持了同一含义。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1989年《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第49条对“权益”的定义为:“权益是指在企业的资产中扣除企业全部负债以后的剩余额”。

并且,在第65条又对上述定义作了进一步的解释:“权益在第四十九条虽然只是定义为剩余额,它在资产负债表中还可以进一步地分类。

例如,在一个公司或企业中,可以分别列示股东投入资本、留存收益,反映留存收益分配的准备金和反映资本保全调整的准备金……”。

本文提出的问题是:我国提出的“所有者权益”概念是否能够等同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的“权益”概念?它们的内涵和外延究竟有哪些区别?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我们且先对有关“(所有者)权益”的基本概念进行讨论。

二、权益概念及与其相关的会计理论权益(即所有者权益)的概念首先产生于西方的会计理论中。

1494年卢卡·帕乔利的复式簿记理论就包含了权益概念的雏型。

随着会计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对于权益概念的解释也就各有不同,涉及到权益概念的主要会计理论有以下几种:1.业主理论业主理论被认为是对复式簿记学进行逻辑解释的最早的会计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企业的资产应与企业的权益相等,即公式为:资产=权益。

会计是对企业的财富进行核算,而企业的一切财富都属于业主所有。

因此企业的收益可被认为是企业业主权益的增加,企业的费用可被认为是企业业主权益的减少,企业的净收益表现为企业财富的增加,也就是业主权益的增加。

第五章 雇主和雇主组织

第五章    雇主和雇主组织

15

日本雇主组织与工会组织相比,不直接介入企 业内部劳动关系,而主要是通过制定政策,提 供咨询,指导雇主进行团体交涉来维护劳动关 系。例如日经联的主要职能包括:制定长、短 期社会经济政策,向政府和社会有关方面提出 意见和建议;在中央和地方劳动委员会中派出 代表,维护雇主利益;同政府和工会保持经常 性联系,相互交换观点和意见;开展劳动经济、 人事管理和劳动法规研究,制订工资政策并为 每年举行的春季工资谈判提出研究报告等
8
三、
雇主组织
9
(一)雇主组织的含义
及形式
1、雇主组织是由雇主依法组成的组织,其基本 作用在于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使单个雇主形 成一种群体力量,在产业和社会层面通过这种 群体优势同工会组织进行抗衡,最终维护每个 雇主成员的具体利益 2、形式: 行业协会,由某一行业企业组成的单一的全国 性行业协会 地区协会,由某一地区的多种企业组成的地区 性协会,代表该地区雇主的共同利益 全国性雇主联合会,由全国行业和地区雇主协 会组成,也是通常所说的国家级雇主组织

30
1、综合性的全国性企业团体,如中国企业 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两会合署办公, 简称“中国企联”)
31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 家协会章 程(修正案) (2003年9月15日)

第一条 中国企业联合会(CHINA ENTERPRISE CONFEDERATION,英文 缩写为CEC)、中国企业家协会 (CHINA ENTERPRISE DIRECTORS ASSOCIATION,英文缩写为CEDA)是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注册登记、非营 利的全国性社会团体法人。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经济发展的需 要,中国曾允许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 逐步解体,市场竞争体制逐步确立,雇 主阶层也开始重新经历一个从萌芽到初 步形成再到发展壮大直至趋于成熟的发 展过程 公有制企业的经营者,按我国现行理论 和政策,他们仍属于工人阶级

企业的所有权结构的概念

企业的所有权结构的概念

企业的所有权结构的概念
企业的所有权结构指的是企业所有者对企业资产、利润和决策权的分配方式和组织结构。

所有权结构是企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企业的发展、决策效率和利益分配都有重要影响。

在所有权结构中,企业的所有者可以包括股东、合作伙伴、创始人等。

所有者对企业资产和利润的所有权不同,决定了他们在企业决策和利益分配中的权力和地位。

常见的所有权结构包括以下几种:
1. 单一所有权:企业由一个人或一个实体拥有全部资产和利润,该所有者也是唯一的决策者和受益者。

2. 合伙制:企业由两个或多个人共同拥有和管理,他们共享利润和决策权,可以按照合伙协议来分配权益和责任。

3. 股份制:企业的所有权以股票的形式表现,股东通过购买股票成为企业的部分所有者。

股票的数量和持有比例直接决定了股东在企业决策中的发言权和利益分配。

4. 委托代理:在某些企业中,所有者将企业的管理权委托给经理人或职业经理人,而所有者本身只享有利润分配权。

5. 国有企业:企业的所有权归国家或政府所有,利润由国家或政府支配或分配。

不同的所有权结构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适合不同类型的企业和业务模式。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发展目标来选择适合的所有权结构,并在治理中建立相应的机制和规则来确保所有者的权益和利益的最大化。

企业家与创业管理(期末重点)

企业家与创业管理(期末重点)

企业家与创业管理一、简答题(一)企业家与创业者的关系Part A:1. 创业家起源于法文,其意为从事创新和发展的人,创业家还可以是企业家,风险投资家等.2. 从概念上说,创业家一词是由法国经济学家萨伊于1803 午提出并加以论证。

萨伊认为: ”创业家能够将资源从生产力低的地方转移到生产力高、产出多的地方.但是,萨伊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究竟谁是"创业家".3. 企业家一词是从法语中借来的,其原意是指“冒险事业的经营者或组织者”。

在现代企业中企业家大体分为二类,一类是企业所有者企业家,作为所有者他们仍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另一类是受雇于所有者的职业企业家.在更多的情况下,企业家只指第一种类型,而把第二种类型称作职业经理人。

Part B:中国创业者与企业家的差异,创业者主要是创造财富,但是未必创造价值,作为企业家不仅要创造财富,而且要创造价值,同时一定要通过制度化的东西把这种价值得以传承下去。

创业者大部分都是以短期利益驱动为主,企业家一定要有远见,并可以为长期目标而牺牲短期利益。

远见,这对企业家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一般创业者都是比较敏感的,但是作为企业家来讲需要有理性、有沉稳,有坚定,创业者不需要很高的教育,但是要有smart,但是企业家大多数都具有好的教养,以理性思维为主导,有智,同时有德,在利益驱动下的创业者灿若繁星,但企业家的出现则需要一代人的努力,且寥若晨星。

真正能够称得上企业家的人是很少的.创业者可以转化为企业家,但是成功者是非常非常少的。

中国民企之通病,我们作为亚布力会议,除了大家都说好听的之外,我们应该有一个对我们群体的反思。

在中国目前还是第一代的创业者主导的企业期,创业的动力主要是来自于对生活改善的需求,生活以工作为中心,所以我们看到很多的创业者,中国的民企都是极致的勤奋,大多数的生活比较乏味,他们大多数的人最快乐的事儿就是洗脚之类的,以短期盈利为目的,缺乏远见,创业者在公司里面是绝对的权威,对他人缺乏信任感.这些创业者,狡诈、狐疑,目的致上而且不计手段.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机制了解甚少,而且有抵触。

内部控制复习资料

内部控制复习资料

内部控制复习资料第⼀章内部控制导论◆内部控制:狭义定义为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实施的,旨在实现财务报告有关的内部控制⽬标的过程;⼴义定义为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实施的,为营运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守等⽬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企业内部控制的特点P3是⼀个过程、需要企业全员参与、只能是合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分类根据企业组织构架分为:治理控制、管理控制和作业控制根据控制对象分为:⼈事控制、财务控制、会计控制、⽣产控制等根据控制依据分为:制度控制和预算控制根据控制进程和时序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根据控制范围分为:战略控制盒和经营控制◆内部牵制:⼀个⼈不能完全⽀配账户,另⼀个⼈也不能独⽴的加以控制的制度,也就是⼀名员⼯与另⼀名员⼯必须是相互控制、相互稽核的。

◆内部牵制内容:实物牵制、物理牵制、分权牵制、簿记牵制◆内部会计控制:由组织计划以及与保护资产和保证财务资料可靠性有关的程序和记录构成。

◆内部管理控制:包括但不限于组织计划以及与管理部门授权办理业务的决策过程有关记录的程序及其记录。

◆内部控制结构: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标的实现⽽建⽴的各种政策和程序。

◆内部控制内容: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创新点:⼀是正式将内部控制环境纳⼊内部控制范畴;⼆是不在区分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

◆内部控制整体架构内容: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信息与沟通,是指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员必须能够取得他们在执⾏、管理和控制企业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并交换这些信息。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主要内容:厘清了风险管理流程;将风险管理扩展到战略层⾯,并将战略与风险偏好保持⼀致;明确了企业相关部门的责任。

◆内部控制的演进⼀、控制萌芽期:内部牵制P8⼆、内部控制发展期: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三、内部控制成熟期: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架构 P11◆古罗马“双⼈记账”属于:内部牵制、控制活动、内部会计控制◆COSO《内部控制-整体架构》报告提出内部控制⽬标:营运效果及效率性、财务报告可靠性、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COSO《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增加三个要素:⽬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反应第⼆章内部控制基本理论◆历史上最著名的欺诈事件之⼀:庞⽒骗局(属于企业⾮雇员欺诈)◆企业欺诈的具体⾏为迹象 6点1:公司在多家银⾏开⽴了账户,并且已超出所需2:不负责现⾦交易的⼈不会按照惯例核对那些银⾏账户3:银⾏账户的收⽀差额⾮常⼤,或者与银⾏的业务往来⾮常糟糕4:紧急借款成为常有的事情5:先进的流⼊与⽀出不断让公司管理⼈员⼤感意外6:短期投资的收益低于市场⽔平◆企业欺诈理论1、欺诈三⾓理论压⼒、机会、合理化借⼝(三者此消彼长)2、⽩领犯罪理论3、薯条欺诈理论欺诈得逞之后会上瘾,不断接着欺诈直⾄东窗事发4、烂苹果欺诈理论领导不能履⾏管理职能进⾏欺诈,下属就会模仿5、冰⼭⼀⾓理论初次发现欺诈涉及⾦额较⼩,深⼊调查会发现只是冰⼭⼀⾓◆企业内部控制防范企业欺诈核⼼内容1、企业内部控制防范与企业欺诈源头2、企业⾼层树⽴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3、构建⼀个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公司治理:是⽤正式的和⾮正式的、内部的和外部的制度和机制来协调公司所有利益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保证公司持久平稳的发展,从⽽达到各⽅⾯的利益最⼤化。

企业的所有者概念

企业的所有者概念

谁是企业的所有者1.问题的提出从企业产生到现在为止的数千年的历史中,尽管企业的形态一变再变,但有一点似乎是根深蒂固的,这就是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的观念。

人们看到,无论在正统的经济学教科书中,还是在现实的法律上,股东都被视为企业的所有者,并且是唯一的所有者。

这一教条已经或正在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并与现实经济发生了不可调和的冲突。

这样说,看上去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但只要对企业的实际,那怕仅仅是中国企业的实际,有一点最起码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也会觉得并不为过。

还是先看一下我们熟知的中国国有企业吧。

曾经并且仍在构成国民经济大厦基石的我国国有企业,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第一,没收的外资企业和官僚资本企业;第二,赎买的民族资本企业;第三,解放后政府投资兴办的企业;第四,集体企业过渡而来;第五,少量的解放区企业演变而来;等等。

改革开放前,这些企业尽管归属不同级别的政府,但几乎毫无例外,都是国有国营,并实行高度集权的统一计划管理,从而造成了企业的低效率和无效率。

改革开放后,随着企业权利的扩大和经营方式的变革,传统意义上的国有企业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所谓的现代企业制度,即公司制企业。

目前国有企业从产权结构看,主要有两种形式: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

大量的中小型国有企业正在通过非国有化或民营化,逐渐摆脱国家的直接控制。

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并没有象改制前预想的那样收到应有的效果。

主要问题是资产流失、短期行为、赖账、偷懒、套牢、偷逃税款、贪污受贿和在职挥霍等等依然存在。

这些问题可统称之为代理问题,它们都属于企业的宏观层面的问题,而且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信息不对称与目标不一致有关。

于是,有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深化国企改革方案,如退出论、非国有化说、私有化说、激励理论、监督理论、分享理论,等等。

这些观点可概括为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认为国有企业的根本出路是私有化或民营化,现有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应当通过上市流通或出售,实现非国有化;第二种思路主张保存现有国有企业的基本格局,而通过加强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监督解决国企存在的代理问题。

职能资本的概念

职能资本的概念

职能资本的概念
职能资本,也称为职能资本家,是指那些拥有并运营企业的人。

他们是企业的所有者,同时也是企业的管理者,负责制定企业的战略、决策和日常运营。

职能资本家通常拥有一定的资本,并利用这些资本来投资和发展企业。

在经济学中,职能资本家被视为重要的经济力量。

他们通过投资和经营企业,创造就业机会、增加社会财富和推动经济增长。

职能资本家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他们通过提供商品和服务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也通过创新和竞争来推动市场的发展。

职能资本家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职能资本家涌现出来,他们通过经营企业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这些职能资本家通常拥有丰富的商业经验和专业知识,他们能够发现商机、制定战略、管理团队和拓展市场。

他们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个人的才能和努力,也取决于整个社会的经济环境和政策支持。

然而,职能资本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风险。

首先,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才能保持竞争优势。

其次,企业需要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例如市场波动、政策变化和突发事件等。

此外,职能资本家还需要承担企业的财务和法律责任,确保企业的合规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成功地经营企业,职能资本家需要具备多种能力和素质。

他们需要具备商业洞察力、创新思维和领导能力等核心能力,同时也需要具备财务管理、法律知识和人际交往等辅助能力。

此外,职能资本家还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诚信意识,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的履行。

总之,职能资本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通过经营企业来实现个人梦想和社会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谁是企业的所有者1.问题的提出从企业产生到现在为止的数千年的历史中,尽管企业的形态一变再变,但有一点似乎是根深蒂固的,这就是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的观念。

人们看到,无论在正统的经济学教科书中,还是在现实的法律上,股东都被视为企业的所有者,并且是唯一的所有者。

这一教条已经或正在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并与现实经济发生了不可调和的冲突。

这样说,看上去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但只要对企业的实际,那怕仅仅是中国企业的实际,有一点最起码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也会觉得并不为过。

还是先看一下我们熟知的中国国有企业吧。

曾经并且仍在构成国民经济大厦基石的我国国有企业,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第一,没收的外资企业和官僚资本企业;第二,赎买的民族资本企业;第三,解放后政府投资兴办的企业;第四,集体企业过渡而来;第五,少量的解放区企业演变而来;等等。

改革开放前,这些企业尽管归属不同级别的政府,但几乎毫无例外,都是国有国营,并实行高度集权的统一计划管理,从而造成了企业的低效率和无效率。

改革开放后,随着企业权利的扩大和经营方式的变革,传统意义上的国有企业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所谓的现代企业制度,即公司制企业。

目前国有企业从产权结构看,主要有两种形式: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

大量的中小型国有企业正在通过非国有化或民营化,逐渐摆脱国家的直接控制。

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并没有象改制前预想的那样收到应有的效果。

主要问题是资产流失、短期行为、赖账、偷懒、套牢、偷逃税款、贪污受贿和在职挥霍等等依然存在。

这些问题可统称之为代理问题,它们都属于企业的宏观层面的问题,而且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信息不对称与目标不一致有关。

于是,有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深化国企改革方案,如退出论、非国有化说、私有化说、激励理论、监督理论、分享理论,等等。

这些观点可概括为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认为国有企业的根本出路是私有化或民营化,现有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应当通过上市流通或出售,实现非国有化;第二种思路主张保存现有国有企业的基本格局,而通过加强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监督解决国企存在的代理问题。

就第一种思路来讲,非国有化一定有效率吗?恐怕直到现在,没有一位经济学家能够令人信服地证明,哪怕仅仅是理论证明,非国有企业一定比国有企业有效率。

实际上,代理问题正是由于股份公司规模扩大以后,股权分散化,导致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而产生的。

从现实来看,西方的非国有企业并不总是有效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也并非全是无效的。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每天都有大批的非国有企业破产和倒闭,同时有大量的国有企业顽强地发挥着非国有经济难以发挥的作用。

那么,问题的关键就不是所有制本身,而是各种所有制形式适宜生存的制度环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治理方式。

从第二种思路来看,激励和监督无疑是解决国企代理问题的两把钥匙。

然而,如何激励,由谁监督,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关于激励,迄今国内学术界参照外国经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式,如年薪制、股票和股票期权奖励计划、利润分享制、企业家市场竞争机制,等等。

这些方式,有的目前尚不具备正式运作的条件(如年薪制需要以企业家的充分竞争为前提),有的缺乏充足的理论依据(如分享制),有的则不符合中国国情(如股票期权奖励计划)。

至于监督,从实践来看,世界上有两种主要的模式:一种是强调出资人利益的股东主权的监督模式,另一种是强调股东、债权人和职工利益的共同监督模式。

前者以英美为常见,后者在德日较流行。

在西方,由于股权的分散,股东会产生搭便车心理,即谁也不愿支付监督成本,行使监督权,而宁愿以“用脚投票”代替“用手投票”,因此,股东对经营者的监督和制约作用其实是很有限的。

尽管机构投资者作为大股东,比分散的小股东更有动力对企业监督,不过,机构投资者本身也是需要监督的,只不过使代理的链条延长了一节。

在我国,国家固然可以向企业委派监督官员,如董事、监事和督察等,作为国有股权代表对企业实施监督,但由于这些官员并不是真正的股东,没有剩余索取权,难以期望其尽到监督责任,也就是说,监督者本人也会偷懒。

如要让监督者尽职尽责,就要对监督者进行激励和监督,这样,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成本却增加了。

所以,外部股东主权的监督模式,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并不总是有效的。

与强调股东权利的英美模式比,德日的共同监督模式看上去更适合我国的情况:首先,它不需要一个发达的证券市场。

由于股东直接监督的局限性,英美国家更多地依靠证券市场上的货币投票,达到奖优罚劣的目的。

企业经营得好,有前景,投资者愿意投资,股价就上升;否则股价就下跌。

股票价格成了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晴雨表。

在德日,由于银行和职工的共同参与,证券市场看上去无足轻重,至少不如英美那样意义重大。

我国证券市场发育滞后,发达的证券市场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自然历史过程,至少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人为地加快进程,会带来很多副作用。

其次,债权人和职工的参与,可以分解股东的监督职能,形成多元监督主体,一方面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和保障债权人和职工的权益,另一方面可降低股东的监督成本,提高监督效率。

因为这三者之间具有某种利益或目标的一致性。

不过,债权人和职工参与监督的依据是什么?是仅仅基于需要,还是有着更深刻的制度背景?抑或是逻辑推论的结果?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什么是企业。

2.企业是什么在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看来,企业不过是一个组合各种生产要素生产并出售各种产品或提供服务的经济组织。

企业的主人是自有资本的所有者,即资本家,企业的目标是为资本家赚足够多的钱,也就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或成本的最小化。

在行为理性、完全信息和零交易成本的假设下,企业被看作是一个生产函数。

然而这种企业的定义与我们看到的现代公司多少有些不符。

现实中的公司基本上是由一组支薪金的中高层经理人员所控制的企业,[1]其目标仅仅是保持一个能使股东满意的、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的投资回报率,一旦赢利超过这个最低限度,企业就会牺牲利润增加经营者的效用。

经营者的效用包括高额工资、庞大的企业规模、在职消费和社会声望等。

其实,即便在古典企业(所有者兼经营者企业),利润也不是企业追求的唯一目标,利润最大化只是一种理论假设。

在现代企业,资本家成了不在的所有者,或者说,仅仅是企业股份的所有者,或者如美国的伯利和米恩斯(Berly & Means)所说,是企业“消极财产(positive property)”的所有者,经营者成为事实上的所有者。

[2]英国的科斯(Coase)曾经准确地看到,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互相替代的协调经济活动的手段。

企业的产生和发展是市场交易的一种内化,这种内化尽管会带来管理成本,但可以节省市场交易成本。

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就在于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的边际值相等之点。

[3]不过,科斯仍然是以古典企业为分析对象的。

香港的张五常(Cheung)将企业与市场看作是合约安排的两种方式。

他指出,与其说企业是对市场的替代,不如说企业是用要素市场替代产品市场,或者说,是用一种合约替代另一种合约。

[4]张五常把企业看作是一组要素合约的观点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仍然没有摆脱古典或新古典的教条。

美国的阿尔钦和德姆塞茨(Alchian & Demsets)把企业看作是一种团队生产(team production)合约。

在团队生产中,各种投入资源由全体成员共同拥有,产品由全体成员协作生产出来。

由于技术的不可分性和计量成本(metering cost)的存在,每个成员的贡献都难以计量和分解,这样就产生了成员的偷懒问题。

一种减少偷懒的方法是,有人专门作为监督者,检查团队成员的投入绩效。

但谁来监督监督者呢?市场竞争固然可以对监督者形成约束,但市场竞争并不是完全有效的。

另一种约束是让监督者拥有剩余索取权和向其它投入要素支付报酬的权利,成为雇主,其它成员成为雇员。

[5]美国的詹森和麦克林(Jensen & Meckling)肯定了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把合约作为自主交换的一个媒介物的思想,赞赏他们强调监督在团队生产中的作用,但认为他们有关联合投入生产的观点太狭隘了,以致存在误导。

在詹森和麦克林看来,合约关系才是企业的本质,不仅对雇员来说是如此,对供应商、客户和债权人等等来说也是如此。

所有的合约都存在代理成本和监督问题,这与他们之间是否存在联合生产无关。

企业和其它组织一样,完全是一种法律假设,是人工构造的产物,可以看作是一组个人间合约关系的联结(nexus),并以存在着组织的资产和现金流量可占用的剩余索取权(residual claims)为特征,这种索取权不需要经过其他签约人的同意就可售出。

[6]事实上,詹森和麦克林研究的正是现代意义上的企业。

美国的威廉姆森(Williamson)在缔约人(contracting man )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行为假设下,把企业看作是与一定的交易合约相适应的治理结构。

通常,合约有三种类型:古典合约、新古典合约和关系合约。

描述交易的维度有三个: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分为偶尔进行的和经常进行的)、投资专用性(包括非专用性、混合型和特质型)。

暂时撇开不确定性(假定为适中)不谈,大体说来,古典缔约活动适用于所有标准化的交易(无论交易发生频率如何);新古典缔约活动适用于偶而进行的、非标准化的交易;而关系性缔约活动则适用于经常进行的和非标准化的交易。

对于非专用性的交易(古典缔约活动),市场治理是较为有效的;对于偶尔进行的混合或高度特质性交易(新古典缔约活动),需要有第三方参与帮助解决争端、评价绩效的三边治理;对于混合和高度特质性的经常性交易(关系性缔约活动),需要有专用性治理结构,其中混合型的经常性交易需要双边治理,高度特质性的经常性交易需要一体化治理或企业治理。

如果考虑到不确定性的增加,双边治理常常为一体化治理所取代。

原因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披露的不真实,投资专用性程度越高,被套牢(hold-up)的可能性越大;为降低风险,就越需要保护,一体化治理(如纵向一体化)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方式。

[7]美国的克莱因(Klein)则从准租金的角度分析了套牢现象,认为如果一项有准租金的资产强烈地依赖于另一些专用性资产时,会导致资产的一体化。

[8] 美国的格罗斯曼和哈特(Grossman & Hart)[9]、哈特和穆尔(Hart & Moore)[10]以及哈特(Hart)[11]把企业看作是由其拥有或控制的资产组成。

当然,这些资产仅限于物质资产,可以是机器设备等有形资产,也可以是商标、信誉、营销网络等无形资产。

我国的周其仁则把(市场里的)企业看作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一个特别合约。

[12]以上简要地回顾了现代经济学家们对企业的各种定义,包括交易成本观点、代理观点、合约观点和产权观点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