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渔业数据收集系统回顾(1).doc
全国渔业管理信息系统
许耀亮 刘文军
1994-03-11
一、渔政自动化设备的配置
自1986年起,农业部已在国家渔政局和三个海区渔政局安装了美国DG公司生产的MV系列小型机,并在沿海重点省(市)渔政部门配备了DESKTOP系列、PC系列超级微型计算机。部分沿海省、市、县渔政机构还自行购置了一批微机。沿海县级以上渔政机构大都安装了程控电话,实现了国内或国际直拨;大部分沿海省市相继组建了渔政单边带和甚高频无线电话通信网。各级渔政机构还程度不同地装备了摄像、录相、录音、照相等取证设备,电脑打字机、电话传真机、胶印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也开始得到应用或普及。
机操作系统有:多用户AOS,单用户DOS;程序语言有:COBOL语言,dBASE、FOXBASE、ORACLE数据库语言;文字编辑软件主要有SED、WPS;电子邮政软件为CEO。已开发完成的渔政管理软件有:海洋渔业船舶档案、海洋捕捞违规渔船管理、渔政船航次管理、海洋捕捞许可证管理、海洋幼鱼比例检查、渔船海事管理、海洋捕捞渔船审批管理、渔政服装管理、渔政人员档案管理以及全国水产办公自动化服务系统等软件。
三、电子计算机在渔政管理中的应用概况
从全国渔政系统看,电子计算机类设备拥有量少,特别是基层渔政机构尚未配置,就是已配备的单位,其微机使用率也较低。使用范围也仅局限于文字和数据处理,还未涉及到决策支持、管理控制等领域。虽然已经编制了《渔政管理信息系统名词规范》和《渔业管理信息代码》,但是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应用的基础工作仍较为薄弱,特别是渔政业务的规范化、渔政管理的正规化还不能完全适应计算机管理的要求。就山东、浙江、上海和大连等省市渔政部门应用计算机参与捕捞许可证的发放的违规渔船的处理情况来看,只要领导重视,组织得当,计算机参与渔政业务管理,不仅是完全可行的,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渔政管理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促进了渔政管理的正规化、规范化。1989年,我们结合全省换发海洋捕捞许可证和征收普通渔业资源费的工作,使用ICOBOL语言,开发研制了《海洋捕捞许可证管理软件》,并在全国首先建立了省级完整的海洋捕捞许可证数据库,可以对全省三万多艘海洋捕捞渔船记录进行灵活的增删、改和动态交叉组合查询,并能打印出14大类51种分类统计表。该软件投入使用五年多来,在海洋捕捞渔船的管理、海洋捕捞许可证的发放、海洋捕捞渔船档案管理、渔船排污的监督管理和渔船纠纷的处理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可以定量地分析研究省县乡村(船属单位)海洋捕捞渔船的现况,为各级渔业行政生管部门及其渔政机构进行决策提供了重要信息。1993年底,我们结合几年来的使用情况,综合了海洋渔业船舶档案、海洋捕捞违规渔船处理、海洋捕捞许可证管理等软件,使用FOXBASE开发研制了《海洋捕捞许可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预计1994年将投入运行。届时,我省的渔政事务自动管理水平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2003年渔业统计年鉴
全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 37.16 公斤,比上年增加 1.11 公斤。 (二)水产养殖面积 水产养殖面积 7103.65 千公顷,比上年增加 289.01 千公顷,增长 4.24%。其中海水养殖 面积 1532.15 千公顷,比上年增加 187.4 千公顷,增长 13.94%淡水养殖面积 5571.49 千公顷, 比上年增加 101.61 千公顷,增长 1.86%。其中:池塘养殖面积 2398.74 千公顷,增加 41.89 千公顷,增长 1.78%。 稻田养殖水产品产量 100.02 万吨,面积 1558.04 千公顷,分别比上年减少 4.78 万吨和 60.16 千公顷。 (三)机动渔船拥有量 2003 年年末机动渔船 51.47 万艘,总吨位为 724.59 万吨,总功率 1573.58 万千瓦。其中: 海洋渔业机动渔船 28.14 万艘,总吨位为 625.45 万吨,总功率 1371.61 万千瓦。 (四)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增加值 按现行价格计算,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 5778.83 亿元,实现增加值 2529.52 亿元;其中渔 业产值 3323.41 亿元,增加值 1807.13 亿元;渔业工业和建筑产业产值 1261.86 亿元,增加 值 372.67 亿元;渔业流通和服务业产值 1193.57 亿元,增加值 349.72 亿元。按照传统统计 口径,渔业产值占大农业总产值(29692 亿元)的 11.19%,比 2002 年(11.35%)降低 0.16% 渔业增加值占大农业增加值(17508 亿元)的 10.32%。(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中渔业产值 包括水产苗种产值,渔业产值不是最后确定数,应以国家统计局年报数为准。) (五)渔业人口和渔业劳动力 群众渔业人口 2074 万人,渔业劳动力 1316 万人,分别比去年增加 30 万人和 4 万人。 群众渔业人口中传统渔民为 809 万人。 (六)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279.91 亿元,新增固定资产 119.48 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 216.13 亿元和 72 亿元。 (七)渔业灾害 全国由于渔业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159.87 亿元。其中沉船 2102 艘,受灾养殖面积 674.89 千公顷,损失水产品 133.11 万吨,死亡、失踪和重伤 857 人。 (八)渔民人均纯收入和劳均纯收入 据对全国 7643 个渔民家庭手指调查点调查核定,渔民人均纯收入 5190 元,劳动纯收入 8284 元,分别比上一年增加 139 元和降低 383 元,增长 3%和降低 4.42%。 (九)水产品进出口情况 据海关统计,2003 年全国水产品进出口量为 443 万吨,进出口总额为 79.7 亿美元;其 中出口量 210 万吨,出口额 54.9 亿美元,同比增长 1%和 17%;进口量 233 万吨,进口额 24.8 亿美元,同比下降 6.4%和增长 9.5%;实现贸易顺差 30.1 亿美元。
中国渔业年鉴
中国渔业年鉴中国渔业年鉴中国渔业是中国传统的重要产业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
中国渔业年鉴对于全面了解中国渔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产业规模、资源开发、海洋监测、政策支持等方面,对中国渔业的年度发展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产业规模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渔业大国之一,中国渔业产业规模庞大。
根据中国渔业年鉴统计,2019年,中国渔船总数达到199.6万艘,渔业从业人员超过1400万人。
渔业生产总值达到1.3万亿元,占全球渔业总产值的15%左右。
中国渔业主要集中在东海、南海和黄海等沿海地区,其中东海渔业资源丰富,渔业产出居全国之首。
同时,内陆渔业也在发展壮大,如长江、淮河和珠江等主要河流中的渔业资源也被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二、资源开发中国拥有广阔的海洋面积和丰富的渔业资源,但同时也面临着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挑战。
为了实现可持续的渔业发展,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对渔业资源的科学调查和研究,推进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
其次,加强对渔业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域。
此外,加强渔业渔港建设和渔船更新换代,提高渔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三、海洋监测中国渔业发展离不开对海洋环境和资源的准确监测。
海洋监测技术的发展能够提供与渔业密切相关的海洋气象、海洋生态和水产资源等信息,为渔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渔业年鉴对海洋监测技术和成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分析,为渔业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四、政策支持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渔业产业和渔民的发展。
例如,对海洋渔业开展渔船直供、油料和渔具补贴等,提高渔民的收入和福利待遇。
同时,加大对渔船安全、渔业保护区域和海洋环境的监管力度,打击非法捕捞和破坏渔业资源的行为。
五、未来展望中国渔业年鉴显示,中国渔业正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未来,中国渔业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中国渔业需要更加注重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优化渔业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渔业数据分析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渔业行业的数据趋势和洞察
渔业数据分析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渔业行业的数据趋势和洞察渔业是一个重要的产业,对于许多国家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然而,传统的渔业生产和管理方式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信息不对称等。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渔业数据分析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
本文将介绍渔业数据分析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渔业行业的数据趋势和洞察的方法和优势。
一、数据收集和整理在进行渔业数据分析之前,首先需要收集和整理大量的渔业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海洋环境数据、渔业生产数据、渔业资源数据等。
通过渔业生产主体、相关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的数据共享和合作,可以获得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数据。
二、数据挖掘和分析大数据技术为渔业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利用数据挖掘算法和机器学习技术,可以从海量的渔业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和模式。
例如,可以通过对渔业生产数据的分析,预测渔业资源的变化趋势,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三、数据可视化和应用将渔业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数据和发现数据中的规律和趋势。
通过大数据技术提供的可视化工具,可以将复杂的渔业数据以图表、地图等形式直观展示,使决策者和相关人员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数据情况。
四、渔业数据分析的优势渔业数据分析利用大数据技术有以下几个优势:1. 提高决策效率:在渔业资源管理和渔业政策制定过程中,通过对渔业数据的分析,可以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决策者做出更加准确和合理的决策,提高决策效率。
2. 降低成本和风险:通过对渔业生产数据和市场需求数据的分析,可以精确预测渔业资源的供需情况,从而避免过多投入或资源浪费,降低成本和风险。
3. 促进可持续发展:渔业数据分析可以帮助评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性,为制定渔业管理措施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4.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对渔业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渔业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为渔业生产者提供相应的建议,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综上所述,渔业数据分析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渔业行业的数据趋势和洞察。
养殖渔情信息采集工作现状及展望
2
合计
30
以上品种基本含盖了淡水池塘主要养殖品种,占到淡水养殖 产量的95%以上。考虑到产量及经济效益因素,淡水池塘养 殖中贝类和藻类品种不在此类采集范围内。
二、养殖渔情信息采集系统介绍
海水养殖信息采集品种
种类
采集品种
数量
鱼类
鲈鱼、牙鲆、大菱鲆、大黄鱼、真鲷、半滑舌鳎、石斑鱼 、军曹鱼、其他
9
虾类
二、养殖渔情信息采集系统介绍 工作定位
1.是全国渔业统计工作支持系统; 2.是为养殖生产的形势分析提供依据。 ——对口农业部渔业局计划财务处、养殖处
二、养殖渔情信息采集系统介绍
系统构建
• 建立了淡水和海水两套系统。 • ——2009年启动的淡水池塘渔情采集系统 • ——2011年启动的海水养殖渔情采集系统
使我们需要及时、准确、动态的信息提供决策指导; • 水产养殖是渔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渔民是信息的弱势群体,主管部
门有义务有责任要为渔民提供信息服务; • 养殖渔情信息动态采集工作是新时期赋予水产技术推广系统一项新
的重要的公益性职能。
从产业发展、政府管理、渔民增收、国际责任都要求建立 一下完善的养殖渔情信息采集体系
采集范围覆盖15个省, 140个县。监测省池塘产 量占全国的90%
二、养殖渔情信息采集系统介绍
• 海水养殖渔情采集区域情况
——池塘养殖、滩涂养殖、工厂化、普通网箱、深水网箱、吊笼、底播 、筏式8种养殖方式
——河北、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9省, 共60个县。
9省海水养殖产量占全国海水养殖产量的99.9%
养殖渔情信息采集工作现状及展望
主要内容
1. 我国渔业基础信息采集总体情况 2. 养殖渔情信息采集系统介绍 3. 养殖渔情信息采集技术思路 4. 养殖渔情信息采集系统发挥的主要作用 5. 养殖渔情信息采集系统分析报表 6. 养殖渔情系统的工作展望
中国渔业行业报告数据库
中国渔业行业报告数据库中国是世界上渔业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着广阔的海洋和丰富的淡水资源。
中国渔业行业一直以来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渔业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我们建立了中国渔业行业报告数据库,对中国渔业行业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首先,中国渔业行业报告数据库对中国渔业资源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统计。
中国拥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包括渔业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
中国的渔业资源主要分布在东海、南海和黄海等海域,这些海域拥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包括各种鱼类、虾类、贝类等。
此外,中国还拥有着丰富的淡水资源,包括江河湖泊等,这些淡水资源也为中国的渔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其次,中国渔业行业报告数据库对中国渔业生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中国的渔业生产主要包括海洋渔业和淡水渔业两大类。
海洋渔业是中国渔业生产的主要形式,中国拥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渔业生产规模大、品种多。
淡水渔业则是中国渔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江河湖泊等淡水资源为淡水渔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中国渔业生产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出口到世界各地,为中国的对外贸易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中国渔业行业报告数据库还对中国渔业市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中国的渔业市场主要包括渔业产品的销售和渔具设备的销售两大方面。
中国的渔业产品主要包括各种鱼类、虾类、贝类等,这些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出口到世界各地。
渔具设备则是支撑中国渔业生产的重要保障,中国的渔具设备市场规模大、品种多,为中国的渔业生产提供了重要支持。
最后,中国渔业行业报告数据库还对中国渔业政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渔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包括渔业资源保护、渔业生产管理、渔业市场监管等方面。
这些政策措施为中国渔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为中国渔业行业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总之,中国渔业行业报告数据库全面深入地分析了中国渔业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为了解中国渔业行业提供了重要参考。
渔业部门工作总结:汇总渔业资源调查数据
渔业部门工作总结:汇总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渔业部门工作总结:汇总渔业资源调查数据自古以来,人类就一直以捕鱼为生,渔业也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我国的渔业资源也逐渐受到破坏。
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我国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渔业政策和法规,并逐步完善了渔业管理体系。
而作为渔业管理的重要一环,渔业资源调查是非常关键的步骤。
本文将就渔业资源调查的相关工作展开总结,并以汇总渔业资源调查数据为主要内容。
一、渔业资源调查的重要性渔业资源调查是指为了全面了解渔业资源的分布、数量、品种、生长状况、生态环境等情况,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
渔业资源调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主要有以下几点:1.为制定渔业管理政策提供数据依据。
只有了解渔业资源的分布、数量等基本情况,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渔业管理政策,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渔业资源。
2.为科学开展渔业生产提供数据支撑。
渔业生产需要建立在对渔业资源的科学了解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保证生产效益,同时也更容易获得政府和群众的支持。
3.为推广渔业技术提供数据支撑。
针对不同的渔业资源特点,需要采用不同的渔业技术,而进行渔业资源调查,可以更好地推广适合不同渔业资源的渔业技术。
二、渔业资源调查的方法和步骤渔业资源调查的方法和步骤是相对固定的,包括:1.确定调查区域和调查时间。
根据渔业资源的特点,选取不同的调查区域和调查时间,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调查渔业资源。
2.制定调查方案。
根据调查区域、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方法等,制定调查方案,并报有关部门批准。
3.采集数据。
根据调查方案,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采集相关的数据,如用网箱、渔网和渔船等工具,采集渔获量数据。
4.整理和分析数据。
将采集到的数据整理成表格和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得出合理的结论。
5.撰写调查报告。
根据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向相关部门和人员提供数据参考和政策建议。
三、渔业资源调查中需关注的问题在渔业资源调查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1.数据采集的准确性。
22年中国渔业统计的相关数值
22年中国渔业统计概览中国的渔业是一个庞大而重要的行业,对于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2年的渔业统计数据显示了中国渔业的发展情况,包括产量、贸易、就业等多个方面。
产量统计中国的渔业产量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根据22年的统计数据,中国的捕捞产量达到了XX吨,同比增长X%。
其中,海洋捕捞产量为XX吨,内陆水域捕捞产量为XX吨。
在海洋捕捞中,蓝色经济区域的产量占据了绝大部分。
XX省份的海洋渔业产量居于全国前列,其次是XX省份和XX省份。
但是,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的问题,一些地区的渔业资源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同时,中国的渔业种养结合发展势头良好。
22年,中国渔业种养结合的产量达到了XX吨,同比增长X%。
特别是水产养殖,成为了中国渔业增长的主要动力。
贸易统计中国渔业的贸易也十分活跃。
22年,中国的渔产品出口总额达到了XX亿美元,同比增长X%。
中国的主要渔产品出口国包括XX、XX和XX。
这些国家对中国渔产品的需求量较大,不仅为中国带来了可观的外汇收入,也促进了中国渔业的发展。
在进口方面,中国也依赖其他国家的渔产品。
22年,中国的渔产品进口总额达到了XX亿美元,同比增长X%。
中国的主要渔产品进口国包括XX、XX和XX。
这些国家提供了丰富的渔产品资源,满足了中国国内市场的需求。
就业统计中国的渔业对就业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22年,中国渔业从业人员总数达到了XX万人,同比增长X%。
其中,渔业捕捞从业人员占比最多,达到了XX万人,其次是渔业种养结合从业人员和渔业加工从业人员。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渔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的进步,一些传统渔业就业岗位面临减少的趋势。
与此同时,渔业种养结合和渔业加工等新兴岗位的需求呈现上升趋势,为就业提供了新的机遇。
政策导向为了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其中,加强资源保护是重点之一。
政府限制了过度捕捞行为,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建立了渔业资源保护区,促进渔业资源的恢复和再生。
渔业信息工作总结报告范文
一、前言随着我国渔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渔业信息工作在渔业管理、产业调整、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单位在渔业信息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二、工作回顾1.信息收集与整理(1)加强与各级渔业部门的沟通,及时掌握渔业政策、法规、行业标准等信息,为渔业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2)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渠道,广泛收集国内外渔业动态、市场行情、科技进展等资料,确保信息来源的广泛性和时效性。
(3)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形成系统化的渔业信息数据库,为渔业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2.信息发布与传播(1)通过渔业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短信平台等渠道,及时发布渔业政策、市场行情、科技动态等信息,提高渔业信息的传播效率。
(2)定期举办渔业信息发布会,邀请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共同探讨渔业发展热点问题,扩大渔业信息的影响力。
(3)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提高渔业信息在主流媒体上的曝光率。
3.信息分析与研究(1)对渔业信息进行深度分析,揭示渔业发展规律,为渔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结合渔业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渔业科技研究,推动渔业技术创新。
(3)对渔业信息进行监测预警,为渔业管理部门提供风险防控建议。
4.信息化建设(1)推进渔业信息化平台建设,提高渔业信息处理能力。
(2)加强渔业信息网络安全保障,确保渔业信息数据安全。
(3)推广渔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提高渔业生产效率。
三、工作成效1.渔业信息工作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为渔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渔业信息传播渠道不断拓宽,渔业信息覆盖面不断扩大。
3.渔业信息分析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为渔业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4.渔业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渔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四、存在问题1.信息收集渠道不够广泛,部分信息来源单一。
2.信息发布时效性有待提高,部分信息未能及时发布。
3.信息分析研究深度不足,对渔业决策的支持力度有限。
4.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渔业信息处理能力有待提高。
智慧渔业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方案 (2)
智慧渔业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方案智慧渔业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方案1. 引言智慧渔业数据采集系统是为了提高渔业管理的效益而设计的。
该系统通过采集渔民和渔船的相关数据,并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管理,以实现对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本文将介绍智慧渔业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方案。
2. 系统架构智慧渔业数据采集系统采用客户端-服务器架构。
客户端是安装在渔船上的设备,用于采集和发送数据。
服务器是数据接收和处理的中心,以确保数据的实时性和完整性。
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和数据库集群,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
3. 系统功能智慧渔业数据采集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等。
数据采集功能:系统通过安装在渔船上的设备,采集渔民和渔船的相关数据,包括航线、渔获量、渔获种类、渔船状态等。
数据传输功能: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服务器,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和完整性。
数据处理功能:服务器接收到数据后,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清洗,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用性。
数据分析功能:系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渔业资源的分布、渔获量的预测、渔船运行状态的监测等,为渔业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4. 系统设计智慧渔业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
硬件设计:系统的硬件包括渔船上的设备和服务器所需的硬件设施。
渔船上的设备需要具备数据采集、传输和存储的功能,同时要具备防水、抗震和抗干扰的特性。
服务器需要具备高性能的处理能力和大容量的存储空间,以应对大量数据的处理和存储需求。
软件设计:系统的软件包括客户端软件和服务器软件。
客户端软件负责数据的采集、传输和本地存储,采用C/C++或Java等编程语言开发。
服务器软件负责数据的接收、处理和分析,采用分布式计算和数据库技术,如Hadoop、Spark和MongoDB等。
5. 系统实施智慧渔业数据采集系统的实施包括设备的安装、网络的部署和软件的开发等。
设备的安装:需要在渔船上安装数据采集设备,同时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可靠性。
全国渔业统计数据分析
全国渔业统计数据分析我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渔业资源的国家,拥有3个大洋海岸线、7个边缘海以及上千个岛屿,海洋面积辽阔。
渔业对于我国的经济和民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全国渔业统计数据分析对于制定科学的渔业政策以及改进渔业生产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对全国渔业产量的统计数据分析,可以了解到我国渔业资源的丰富程度。
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海洋养殖面积已经达到了1000万亩以上,水产品产量超过了6000万吨。
其中,近年来,淡水养殖的水产品产量稳步增长,而海水养殖的水产品产量增长速度较快。
这说明我国渔业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和保护。
其次,通过对全国渔业产业结构的统计数据分析,可以了解到我国渔业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渔业产业结构由传统渔业、养殖业、捕捞业和加工业等组成。
其中,传统渔业的比重逐渐减小,而养殖业的比重逐渐增加。
这表明我国渔业产业正在朝着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此外,通过对全国渔业产品市场销售额的统计数据分析,可以了解到我国渔业产品市场的规模和对外贸易状况。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渔业产品的市场规模近年来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对外贸易额也在增加。
这表明我国渔业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正在不断提高,并且海外市场对我国渔业产品的需求也在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国渔业资源丰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捕捞活动的不规范导致了渔业资源的减少,一些稀有物种甚至面临灭绝的风险。
其次,渔业养殖过程中的水环境污染和养殖技术问题也需要得到解决。
最后,渔业产品加工和质量安全问题亟待加强监管和管理。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应该制定科学的渔业资源保护和管理政策,并加强对渔业生产和市场的监管。
此外,应该加强渔业科研和技术创新,提高渔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应该加强对渔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意识。
总之,全国渔业统计数据分析对于了解我国渔业资源丰富程度、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市场销售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1年全国渔业统计情况综述一、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和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15005.01亿元,实现增加值6881.67亿元;其中渔业产值7883.97亿元,实现增加值4420.76亿元;渔业工业和建筑业产值3526.71亿元,实现增加值1248.10亿元;渔业流通和服务业产值3594.34亿元,实现增加值1212.81亿元。
渔业产值中,海洋捕捞产值1488.45亿元,实现增加值807.78亿元;海水养殖产值1931.36亿元,实现增加值1141.37亿元;淡水捕捞产值319.03亿元,实现增加值190.92亿元;淡水养殖产值3719.67亿元,实现增加值2055.67亿元;水产苗种产值425.44亿元,实现增加值225.01亿元(渔业产值、增加值以国家统计局年报数为准)。
二、渔民人均纯收入据对全国1万户渔民家庭当年收支情况抽样调查,全国渔民人均纯收入10011.65元,比上年增加1048.84元、增长11.70%。
三、水产品产量及人均占有量全国水产品总产量5603.21万吨,比上年增长4.28%。
其中,养殖产量4023.26万吨,占总产量的71.80%,同比增长5.08%;捕捞产量1579.95万吨,占总产量的28.20%,同比增长2.32%。
全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41.59千克,比上年增加1.52千克、增长3.79%。
在国内渔业生产中,鱼类产量3304.07万吨,甲壳类产量570.69万吨,贝类产量1266.65万吨,藻类产量163.65万吨,头足类产量69.53万吨,其它类产量113.86万吨。
总产量中,海水产品产量2908.05万吨,占总产量的51.90%,同比增长3.95%;淡水产品产量2695.16万吨,占总产量的48.10%,同比增长4.65%。
海水养殖海水养殖产量1551.33万吨,占海水产品产量的53.35%,比上年增加69.03万吨、增长4.66%。
渔业统计工作总结报告
渔业统计工作总结报告根据渔业统计工作的开展情况,我结合自身实践和经验,就本次渔业统计工作进行总结报告如下:一、工作目标完成情况:1.完成任务量:本次统计工作涵盖了全国各地的渔业资源及捕捞情况、渔船数量、渔获物产量等内容,任务量庞大,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与团队一起完成了任务量,并且及时上报了数据。
2.数据准确性:在统计工作中,我们高度重视数据的准确性,并通过多次核对、比对等方式,保证了数据的精准度和完整性。
二、工作亮点和创新:1.采用新技术:为了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我们采用了一些新的技术手段,例如应用了电子表格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使用了无人机对海域进行航拍监测等,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
2.整合资源:为了方便数据的整合和统计分析,我们与有关部门进行了深入的合作,在数据共享和资源整合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三、存在问题和不足:1.统计标准不统一:由于各地对渔业统计工作的要求和方法不一致,导致了一些统计数据存在差异,这给后续的数据分析和比较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信息互通不畅:部分地区在统计工作中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不够畅通,导致数据上报和整合存在一些困难和延误。
四、改进措施:1.加强标准制定:为了统一各地统计工作的标准和方法,我们将会与有关部门进一步沟通,制定出一套统一的渔业统计标准,并将其推广应用。
2.加强信息交流和共享:我们将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各地之间的数据交流和共享,提高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五、工作心得和体会:1.团队合作:本次统计工作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职责,通过紧密合作,我们共同完成了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注意细节:在统计工作中,细节的处理非常重要,一次小的错误可能会导致整个统计结果的偏差,因此我们在工作中注重细节,仔细核对每一个数据。
3.积极沟通:在工作中,我们与相关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并及时沟通交流,解决问题,这对于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海洋渔业工作中的渔业信息和数据管理
海洋渔业工作中的渔业信息和数据管理海洋渔业是指在海洋中进行的各类捕捞和养殖业务,是一个涉及广泛且充满挑战的行业。
在这个行业中,准确的渔业信息和数据管理对于有效监控和管理渔业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海洋渔业工作中的渔业信息和数据管理的重要性,并探讨实现有效管理的方法。
一、渔业信息的重要性在海洋渔业工作中,准确、及时的渔业信息对于决策和规划至关重要。
渔业信息包括海洋渔业资源分布、捕捞规模和方式、渔船运行状况等方面的数据。
基于这些信息,可以制定科学合理的捕捞计划、保护渔业资源、维护渔民权益,以及预测和应对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
良好的渔业信息管理能够促进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对渔场分布和资源状况的准确掌握,可以避免过度捕捞、保护生态平衡,推动渔业可持续发展。
此外,渔业信息还与其他领域紧密相关,例如渔业经济、环境保护等,提供的数据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渔业数据管理的挑战与需求海洋渔业的复杂性导致渔业数据管理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海域广阔且复杂多变,渔业数据的收集、整理和传输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资源。
其次,渔业数据的来源多样,包括渔民捕捞记录、各级政府机构数据、遥感观测等等,需要统一管理和整合。
此外,渔业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对于决策和规划至关重要,但是在数据采集和传输过程中容易出现延迟和误差。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提高渔业数据管理的效率和质量,需要建立完善的渔业数据管理系统。
这个系统应包括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分析等环节,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
三、实现有效的渔业信息和数据管理1. 数据采集与传输渔业信息的准确性取决于数据的准确采集和传输。
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如传感器、卫星遥感等收集渔业数据。
同时,渔民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等进行数据记录,提供实时的捕捞记录和渔场信息。
2. 数据存储与处理为了更好地管理海洋渔业数据,可以建立专门的渔业数据存储和处理平台。
这样的平台应具备高效的数据存储和检索能力,能够处理大数据量和复杂的数据类型。
2001中国渔业统计年鉴介绍
二〇〇一年全国渔业经济形势分析 二〇〇一年,在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国内需求不旺、一些省市灾害严重、渔业发展的宏观环境不太理想的情况下,各地政府和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紧紧围绕调整结构,增强渔民收入这个目标,加快养殖业结构和区域布局调整,进一步拓展生产空间;加快沿海渔民减船转产工作,深入捕捞业结构调整,实现海洋与内陆捕捞产量“零增长”目标,渔业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各地努力开拓市场,水产品对外贸易平稳增长;全国渔业经济实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
一、主要统计指标及增减情况据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水产总公司的统计年报汇总,并与国家统计局核对一致,2001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为4382.09万吨,比上年增加103.1万吨,增长2.41%;其中海水养殖1131.5万吨,增加70.24万吨,增长6.62%,是渔业各产业中增长最快的一个产业;内陆养殖1594.95万吨,增加78.02万吨,增长5.14%;海洋捕捞1440.61万吨,减少36.83万吨,减幅为2.49%;内陆捕捞214.99万吨,减少8.32万吨,减幅为3.73%,实现了海洋与内陆捕捞产量的负增长,对渔业资源保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国有渔业水产品产量为194.66万吨,占总产量的4.44%。
总产量中,捕捞产量1655.6万吨,占总产量的37.78%;养殖产量2726.49万吨,占总产量的62.22%。
海水水产品产量2572.14万吨,占总产量的58.69%;内陆水产品产量1809.95万吨,占总产量的41.31%。
海洋捕捞产量中,远洋渔业产量为88.49万吨,比上年增加1.97万吨,增长2.28%。
其中:中国水产总公司远洋产量为18.29万吨,占远洋总产量的20.66%。
全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34.6公斤,比上年增加0.8公斤。
水产养殖面积6648.76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27.33千公顷,增长1.95%。
其中:海水养殖面积1286.46千公顷,增加42.76千公顷,增长3.44%;内陆养殖面积5362.3千公顷,比去年增加84.57千公顷,增长1.6%;其中:池塘养殖面积2286.08千公顷,增加66.1千公顷,增长2.98%。
鱼业统计总结
鱼业统计总结引言鱼业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同时也是许多人的职业和经济支柱。
为了更好地了解鱼类资源的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进行鱼业统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总结近年来的鱼业统计情况,并分析其对于鱼类资源保护和鱼业发展的影响。
数据来源鱼业统计数据来自于各个相关部门的调查和监测,包括渔业局、水产研究院等。
这些数据通过采样调查、渔船登记、渔业行政审批等途径收集而来,经过整理和统计后形成全国性的鱼业统计数据。
鱼类资源现状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相当丰富。
其中,主要的渔业资源包括鱼类、贝类和甲壳类等,而鱼类资源是最主要的一部分。
近年来,我国的鱼类资源总量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态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鱼类资源的总量在过去的十年中保持了增长的趋势,特别是在近五年中,增长速度更是加快。
这一趋势主要得益于鱼类资源保护政策的推动和渔业管理措施的改进。
此外,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也较为广泛,覆盖了东海、南海、黄海等多个海域。
不同海域的资源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对于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管理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渔业生产情况随着渔业资源的丰富,我国的渔业生产也在不断增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的渔业生产总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其中,渔获物的种类丰富,主要包括鱼类、虾类、蟹类等。
同时,渔业生产结构也在逐渐调整。
我国传统的渔业生产主要以捕捞为主,捕捞渔业的产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养殖渔业的发展也日益重要。
近年来,养殖渔业的产量有所增长,这主要得益于养殖技术的进步和饲料技术的提升。
渔业管理措施为了保护鱼类资源,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渔业管理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渔业许可证制度:对渔民进行登记和管理,确保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渔业禁渔期制度:设立禁渔期,限制渔民在特定时间内捕捞,以保护渔业资源的繁殖和生长。
•渔具和渔网的限制:设定渔具和渔网的规格和使用限制,有效控制渔获物捕捞量,减少损失和浪费。
渔业数据分析探索如何利用数据分析来优化渔业业务和决策
渔业数据分析探索如何利用数据分析来优化渔业业务和决策渔业是人类获取食物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许多沿海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有了更多的机会来利用数据分析技术来优化渔业业务和决策,提高渔业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来实现这些目标。
一、数据采集和存储为了进行渔业数据分析,首先需要收集和存储大量的渔业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渔业生产相关的各种指标,如捕捞量、渔获物种类、水域参数等。
通过合理的数据采集和存储系统,可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便于后续的分析工作。
二、数据清洗和处理渔业数据通常存在一些噪声和缺失值,需要进行数据清洗和处理。
清洗数据包括去除重复数据、填补缺失值、处理异常值等。
通过这些处理,可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提高后续分析的可靠性。
三、数据可视化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可以直观地展示渔业数据的趋势和规律。
例如,可以使用折线图来展示渔获物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使用热力图来展示渔场的密度分布等。
数据可视化不仅提高了数据的表达效果,还能够帮助决策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数据,更有效地制定相应的决策方案。
四、渔业资源评估数据分析可以帮助评估和监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性。
通过分析渔业数据,可以了解渔获物的生长趋势、数量和分布情况等。
基于这些数据,可以建立模型来评估渔业资源的容量和可持续捕捞量,以便合理规划和管理渔业资源,防止过度捕捞和资源枯竭。
五、渔业风险管理渔业面临各种风险,如气候变化、渔业政策变化等。
数据分析可以帮助预测和管理这些风险。
通过分析历史渔业数据和相关的风险因素,可以建立模型来预测未来的风险情况,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以减少和规避潜在的风险对渔业业务的影响。
六、渔业市场分析数据分析可以帮助渔业决策者了解渔业市场的需求和趋势。
通过分析市场数据和消费者行为,可以预测市场需求的变化和趋势,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例如,通过分析消费者对不同渔获物的偏好和需求量,可以合理配置捕捞资源,提高销售收益。
养殖渔情信息采集工作现状及展望
自动化数据整理与分析系统
建立自动化数据整理与分析系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自动 分类、整理和挖掘,生成有价值的信息,为养殖生产提供科 学依据。
信息采集技术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制定信息采集技术标准
制定统一的信息采集技术标准,规范 信息采集设备的性能指标、数据格式 和传输协议等,提高信息采集工作的 质量和效率。Leabharlann 养殖渔情信息采集工02
作现状
信息采集技术与方法
传统方法
依靠人工现场观察和记录,效率低下,容易出错。
现代技术
利用遥感、GIS、GPS等技术手段,实现自动化、 快速的信息采集。
智能化技术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一步 提高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和效率。
信息采集的覆盖范围与频次
覆盖范围
目前养殖渔情信息采集主要集中在沿 海地区和水库、湖泊等大型水域,内 陆地区和水库、湖泊等小型水域的覆 盖率较低。
THANKS.
总结词
新型养殖渔情信息采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表 现出色,为渔业生产提供了更加精准的信息 支持。
详细描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养殖渔情信息采 集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采用了先进的数据 采集和处理方法,能够更加精准地监测养殖 渔情,为渔业生产提供更加科学、可靠的决 策依据。该技术的应用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
果,为渔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策略与建议
加强信息采集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研发新型养殖渔情信息采集设备
针对不同养殖环境和水域特点,研发具有高精度、高稳定性的信息采集设备,提高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推广智能化信息采集技术
鱼业数据问题分析报告
鱼业数据问题分析报告根据最近的数据统计和分析,以下是针对鱼业数据问题的报告内容:1. 数据收集和统计鱼业数据问题的分析首先需要进行全面的数据收集和统计。
这包括收集相关的鱼类种类、产量、捕捞方式、销售渠道、市场需求和价格等方面的数据。
同时,需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确保数据的来源可信,并尽可能避免采样偏差。
2. 捕捞量分析针对鱼类的捕捞量问题,可以对不同鱼类的捕捞量进行比较和分析。
通过分析不同鱼类的捕捞量趋势,可以了解哪些鱼类正面临过度捕捞的问题。
此外,还可以对捕捞地区进行分析,以确定捕捞量的地域分布情况。
3. 鱼类保护和管理针对过度捕捞和鱼类资源减少的问题,需要提出合理的鱼类保护和管理措施。
可以考虑实施渔业配额管理制度,限制捕捞数量,确保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还可以推行技术创新和设备升级,提高渔获量和捕捞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4. 市场需求与供应分析鱼类市场需求和供应情况对于鱼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分析市场需求趋势和变化,可以为鱼类产品的销售提供指导。
同时,还需要对国内外市场的供应情况进行分析,了解不同市场之间的竞争关系,并通过市场调研和推广,拓展销售渠道,提升鱼类产品的竞争力。
5. 可行性分析和政策建议鉴于鱼业数据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进行可行性分析,评估不同解决方案的效果和可持续性。
基于数据分析的结果,可以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鱼业的发展和可持续利用。
鱼业数据问题的分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数据和市场等多个因素。
通过对数据的深入分析,可以为鱼类资源的保护和鱼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渔业数据收集系统回顾1. 前言(FAO完成)2. 中国渔业概况2.1 概述中国地处亚洲大陆东南部,东南两面临海,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域面积辽阔,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港湾众多、岛屿密布。
中国是世界上内陆水域最多的国家之一,水面类型齐全,分布广泛,流域面积在1000多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500多条,著名的有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120多个,还有数万座大中型水库、数亿亩稻田和低洼盐碱荒地。
中国国土、海域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为水生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各种鱼类达2500多种,其中,海洋鱼类1700多种,淡水鱼类800多种,虾、蟹、贝、头足类和藻类等水生经济动植物多达数千种。
中国还拥有白暨豚、中华白海豚、中华鲟、白鲟和江豚等世界上珍稀水生野生动物。
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渔业资源,为发展渔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目前,中国渔业已成为一个集养殖、捕捞、加工、流通等相关产业以及科研、教育、管理为一体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
2.2 沿海地区的地理特征中国邻近诸海的地理特征,渤海、黄海、东海自西向东南倾斜,形成陆地向大海延伸;南海则是较为封闭且深度较大的海盆,海底地形变化复杂。
各海区几乎全系半封闭的陆缘海,这就形成了中国海洋渔业主要资源种类的区域特征明显缺乏世界种,也就是资源具有相当的独立性,或者封闭性;中国海域从南海最南端到渤海的最北部,共跨越37个纬度、三个气候带,因此,中国海洋渔业资源的区系组成既复杂而又多样,热带、亚热带和南温带的各种成分兼收并蓄;而近海大陆架极为宽阔,是世界上最宽的大陆架海区之一,渤海、黄海整个位于大陆架上。
由于大陆架区域宽阔,各海区平均深度较小,而沿岸江河径流倾注入海,带来了大量丰富的营养物质,为海洋渔业资源的生长、肥育和繁殖提供了优越的场所。
它们的繁殖场所几乎全在上述范围内,这为我们控制掌握其自然资源数量的变动,进行人工增殖以及渔业管理都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3 行政区划中国现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其中海洋渔业分布在11个省市自治区,沿黄渤海有3省1市(辽宁、河北、山东、天津市),沿东海有3省1市(江苏、浙江、福建、上海市),沿南海有2省1区(广东、海南、广西区);内陆渔业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如湖北、江苏、广东、安徽、江西、湖南、浙江、四川等省。
2.4 种族、文化及渔业群落传统。
渔业是中国的传统产业,现有的56个民族中,绝大多数都有生产或消费水产品的传统习惯,渔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且影响深远。
传统渔民主要分布在沿海及内陆的江河湖泊地区,以渔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
创造了传统的渔文化节日,形成了沿袭世代的渔业生产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渔业结构调整,传统的捕捞渔民逐步向水产养殖业和其它产业转移。
3. 渔业生产结构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合理利用和修复水生生物自然资源,中国政府确立了“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对传统产业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改变了过去以捕捞为主的生产模式,充分利用内陆水域和沿海荒水、荒滩,发展水产养殖业,持续保持水产品的有效供给,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近海渔业资源的压力,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渔业发展之路。
使中国渔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迅速提高,水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水产品供应明显改善,渔民收入稳步提高,2005年全国水产品产量达5102万吨。
在世界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的情况下,中国的渔业依靠发展养殖业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势头。
中国渔业的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从淡水捕捞、海洋捕捞为主,逐渐发展成为淡水养殖、海水养殖、淡水捕捞、海洋捕捞为一体并各有侧重的渔业产业;内陆渔业生产区域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逐渐扩展到华中、华北、东北,以至西北地区在内的全国各地。
海洋捕捞业作业范围,从传统的沿岸渔业为主,逐渐扩展到整个黄渤海、东海和南海海域,而且起步发展过洋和大洋性远洋渔业。
3.1 海洋捕捞渔业海洋捕捞业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渔业,随着捕捞装备与捕捞技术的发展和渔业自然资源的变迁,传统的捕捞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得到稳步发展;上世纪80年代得到高速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积极引导捕捞渔民有效利用和保护渔业资源,开始控制捕捞渔业规模,限制捕捞能力的过度增长。
1999年起捕捞产量基本稳定,2002年农业部颁布了《渔业捕捞许可管理规定》,积极引导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有计划减少捕捞渔船的数量和缩减实际捕捞能力。
截止到2004年11月,全国总计拆解渔船7850艘,转产转业渔民约4万人,培训转产渔民2.2万人。
2003年11月,农业部又发布了《关于2003—2010年海洋捕捞渔船控制制度实施意见》,确定海洋捕捞控制的主要目标是:全国海洋捕捞渔船的船数要从2002年底的22.2万艘压缩到2010年的19.2万艘,减船3万艘,功率从1269.6万千瓦减少到1142.6万千瓦,减少127万千瓦,年均减3750艘、15.9万千瓦。
所有海域都实行伏季休渔制度,各海区休渔时间和禁止的作业方式各有不同,但所有海域定置作业休渔时间每年不少于两个月,具体时间由各省自定。
3.1.1 远洋渔业中国的远洋渔业起步晚,自1985年从过洋渔业开始,适度开发大洋渔业。
生产区域遍布世界30多个国家专属经济区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公海。
由于配额管理的限制,捕捞船队规模不大,产量不高,多数远洋捕捞渔业渔船从事过洋性捕捞渔业。
目前主要生产品种为鱿鱼、竹荚鱼、乌贼、鲳鱼、大黄鱼、小黄鱼、章鱼、鲅鱼、海鳗、鲷、白姑鱼、金枪鱼、虾类等。
大洋性远洋捕捞渔业的主要作业方式为鱿钓渔业和金枪鱼延绳钓渔业远洋渔业捕捞产量占约占全国海洋渔业捕捞总产量的8%。
渔船数量:2122艘(2005年)卸鱼地点和主要市场:约65%的远洋渔业产品运回国内消费(大连、烟台、舟山、上海、广州),其余在当地销售。
管理措施:遵循国际公约、双边或多边协议;2003年6月1日起实行农业部《远洋渔业管理规定》3.1.2 黄渤海区捕捞渔业黄渤海海区是地处温带、半封闭型海域,是多种鱼虾贝类的产卵场、索饵场和洄游通道,是中国重要的海珍品养殖区和传统的沿海捕捞作业渔场。
目前主要生产品种为鯷鱼、远东沙丁鱼、梭鱼、鲅鱼、鲳鱼、小黄鱼、大黄鱼、梅童鱼、玉筋鱼、鲻鱼、带鱼、毛虾、对虾、虾蛄、梭子蟹、乌贼、鱿鱼、章鱼、海蛰等。
主要捕捞方式为拖网、刺网、张网作业和钓业。
该海区海洋渔业捕捞产量约占全国海洋渔业总产量的31%。
渔船数量:实行属地化管理, 2005年58952艘(包括远洋渔船)卸鱼地点和主要市场:大连、营口、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启东,以及辽宁、河北、天津、山东等省市沿海渔港和水产品交易市场。
管理措施:实行生物栖息地保护区、增殖放流和伏季休渔期制度(渤海休渔期为每年6月16日至9月1日,禁止除网目尺寸90毫米以上的单层流刺网和钓钩外的其他所有作业类型;北纬35度以北的黄海海域,休渔时间6月16日至9月1日,禁止所有拖网和帆张网作业)。
3.1.3 东海区捕捞渔业东海海域历来是中国海洋渔业主产区,其中舟山渔场是中国最大的近海渔场,历史上盛产被称为“四大鱼产”的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乌贼。
目前主要捕捞品种为带鱼、鳓鱼、马鲛鱼、海鳗、鲐鱼、鲳鱼、小黄鱼、石斑鱼、梭子蟹、虾类和头足类等40余种。
近几年来由于渔业自然资源的持续衰退和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相继生效,可利用渔场范围缩小,捕捞产量呈下降趋势,但是仍占中国海洋捕捞产量的1/3以上。
主要捕捞方式为拖网、围网、刺网、张网作业和钓业。
该海区海洋渔业捕捞产量占全国海洋渔业总产量的35%。
渔船数量:实行属地化管理,2005年75865艘(包括远洋渔业)卸鱼地点和主要市场:启东、上海、舟山、宁波、象山、温州、宁德、连江、福州、厦门,以及江苏、浙江、福建省沿海渔港和水产品交易市场。
管理措施:实行主要经济鱼类栖息地保护区和伏季休渔期制度(休渔期为每年6月16日到9月16日,禁止拖网、帆张网作业;6月16日到7月16日禁止虾拖网作业;北纬26度30分以南的东海海域休渔期为每年6月1日到8月1日,禁止拖网、帆张网作业)。
3.1.4 南海区捕捞渔业南海海域地处热带、亚热带区域,水域广阔、鱼类品种多、渔场分散。
目前主要生产品种为海鳗、鳓鱼、远东沙丁鱼、鯡鱼、石斑鱼、鲷鱼、蓝圆鯵、白姑鱼、鮸鱼、大黄鱼、带鱼、方头鱼、金线鱼、梭鱼、鲐鱼、鲳鱼、马面鱼、毛虾、对虾、梭子蟹、乌贼、鱿鱼、章鱼、藻类等。
主要捕捞方式为拖网、围网、刺网、张网作业和钓业。
该海区海洋渔业捕捞产量占全国海洋渔业总产量的26%。
渔船数量:实行属地化管理,2005年79315艘(包括远洋渔业)卸鱼地点和主要市场:厦门、汕头、深圳、广州、珠海、湛江、北海、海口、三亚,以及福建、广东、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沿海渔港和水产品交易市场。
管理措施:实行伏季休渔期制度(休渔期为每年6月1日到8月1日,禁止除刺网、钓业和笼捕外的其它所有作业类型)3.2 内陆捕捞渔业中国幅员辽阔,河流、湖泊、水库众多,淡水捕捞渔业规模较大。
主要分布在全国除北京以外的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捕捞渔业规模较大的地区主要有江苏、安徽、湖北、江西、湖南等省份。
2005年,全国从事内陆捕捞的渔业劳动力有67万人,捕捞的品种主要分为鱼类、甲壳类、贝类、藻类、龟鳖等五大类。
作业水域主要为全国境内的江河、大中型湖泊和水库。
由于各类工程(水利建设、道路建设)设施、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内陆捕捞渔业虽然在解放初期有过一段快速发展时期,但是上世纪60年代以后,经历了衰退与稳定发展时期,多数捕捞渔业渔民已经转向内陆水产养殖业。
近几年来,经过保护与恢复,内陆捕捞渔业逐步趋于稳定。
内陆捕捞产量约占内陆渔业总产量的11%、占全国渔业总产量的5%。
3.2.1 江河捕捞渔业渔获量分布:江河捕捞渔业作业主要集中在中国境内的大中型河流,如长江、珠江、松花江等等,尤其是长江及其支流自然资源年捕捞产量占全国江河自然资源捕捞产量的70%以上;捕捞的品种主要以鱼类和甲壳类为主,长江盛产青鱼、草鱼、鲢、鳙(简称“四大家鱼”)、鲤、鲫、鲶、黄颡鱼、长吻鮠、鳗鲡等多种经济鱼类。
捕捞方法与使用的渔船:从事江河捕捞渔业中的渔船大部分为功率在44千瓦左右的机动船,仅有一小部分为功率在45-440千瓦之间的渔船。
有专门从事淡水捕捞的船队,也有个体捕捞渔民。
卸鱼地点和主要市场:卸鱼地点主要分布在江河沿岸自然形成的渔港或码头以及人工渔港。
主要市场为沿岸的水产品交易市场。
3.2.2 湖泊捕捞渔业渔获量分布: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湖泊众多的省份,如江苏、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浙江等省,国内其它各省也有部分产量。
作业区域主要是大中型的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