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传播学概论第三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传播学概论第三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b5bb5088b7360b4c2e3f64e3.png)
(二)美国源流:
1.杜威----约翰·杜威 (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最有声望 的哲学家、社会学家, 实用主义的主要代表之 一。
2.库利: 查尔斯·库利(Charles Cooley,1864--1929) 自我发展理 论的创始人 ——“镜中自我”。我 们是在人际传播中通过别人的反映 (反馈)来评价自己的行为。与他人 的信息交流犹如一面镜子,能帮助 自我概念的形成。
定的科学方法加以揭示 人类有能力开发设计出揭示社会现象客观性的科学方
法 任何关于社会现象的理论和假设,都能通过一定的科
学方法得到证明或否定
美国传播学研究的主流学派,也称传统 学派。主要代表学者有拉斯维尔,拉扎 斯菲尔德,霍夫兰,克拉帕,施拉姆等。 这个学派主要是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出发, 采用经验性实证方法研究传播现象,因 而成为经验学派。
创立的“场论”和“群体动力 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 应用性
最先提出“守门行为”和“守门 人”概念,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 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构的重要 理论
3.霍夫兰
卡尔·霍夫兰(Carl Hovland,1912----1961),教授, 著名实验心理学家,宣传与传播研 究的杰出人物。 著作: 《大众传播实验》 《传播与劝服》
库利认为:人类传播是历史前进的 动力,跨越时代的整个社会改革机 车的发动机就在信息交流中。
3.帕克(1864~1944) 美国社会学最具影响的人, 第一位大众传播研究者, 影响实证主义的方向。
4.米德:乔治·赫伯特·米德
(George Herbert.Mead,186象
《人民的选择》(1948) 《美国士兵-----述评》(1949) 《社会科学中的数学思想》(1954) 《社会研究的语言》(1955)
传播学三大学派
![传播学三大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4bc899237e21af45b307a8de.png)
(一)代表人物: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莱文(旧译勒温、卢因)美籍德国心理学家施拉姆(二)经验—功能学派的特点1.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2.功能取向的学术立场(三)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来源:信息论(一)代表人物:1.英尼斯2.麦克卢汉3.梅罗维茨4.莱文森5.詹姆斯·凯瑞(二)控制论思想在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中起着核心作用。
(三)系统论最早是由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1901-1972)提出的。
(四)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观点:循着由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启发的传播思想,传播媒介形态的变化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学研究领域。
它从传播媒介技术形态的角度研究传播现象,被研究者称为“技术主义范式”。
1.英尼斯(1894-1952)相关媒介理论的代表性着作《帝国与传播》(1950)、《传播的偏向》(1951)英尼斯认为传播媒介具有时空偏向性。
2.麦克卢汉(1911-1980),加拿大学者,英尼斯的学生。
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因在《理解媒介》等着作里提出一系列与众不同的观点而成为轰动一时的人物。
他最主要的贡献在于推翻了传播内容高于内容载体的传统认识,他要把人们“从对媒介影响的麻木状态中唤醒”。
他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等观点,以及“地球村”的概念。
3.梅罗维茨(1953-),美国传播学者。
代表作:《消失的地域》(1985)。
通过研究电视这种媒介形态,论证了媒介本身如何成为一种环境。
4.莱文森(1947-),被称为“媒介哲学家”,美国学者。
代表作:《软边缘》(1997)。
其观点多少使传播技术决定论的观点走向折衷。
他认为“人类发明的所有信息技术,没有任何一种技术能够和我们人类基本要素的语言中心相提并论,除非它是对语言的超越和通过某种方式所进行的替代。
但是,这些技术还是在有限的层次上对我们的生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詹姆斯·凯瑞(1934-2006),美国文化学家和新闻教育家。
传播学重点理论
![传播学重点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b7e883177232f60ddcca172.png)
传播学的主要流派一.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是欧洲批判学派的理论渊源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理论的一种理智结合。
1932年成立于德国,代表人物有马克思.霍克海默,西奥多.w.阿多诺等。
这一学派从马克主义理论出发,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危机和现代西方文明。
德国法西斯势力上台后,社会研究所迁至美国。
因此,法兰克福学派最终对美国的社会研究形成了直接的影响。
二战后又迁回法兰克福,成为欧洲新马克思主义和新左翼运动的研究据点。
1)法兰克福学派基本学说的形成:1.批判实证主义,声称社会科学是一种虚伪意识2.批判马克思主义,因为它没有完全摆脱实证主义3.批判社会,因为社会具有引导个体对其状况采取虚假接受的态度的非理性因素在最近几十年中,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所的思想影响逐渐暗淡。
随着早先一批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的退休和去世,批判理论的精神力量延伸开来,吸引不同国家的众多学者。
二.芝加哥学派20世纪起一二十年代,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开始研究城市,移民,犯罪等一系列偏离常规的亚文化。
1)芝加哥学派对于传播理论与研究的影响:1.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建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体系2.认为大众传播是美国民主社会面临各种城市问题而能继续生存下去的一个可能手段3.芝加哥学派构筑了后来一媒体效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的研究模型2)代表人物:1.杜威:实证主义倡导者,后出于愤怒离开芝加哥大学前往哥伦比亚任教2.帕克:最能代表芝加哥学派的学者,大众传播的第一个大学研究者3)芝加哥学派为何衰落?哥伦比亚学派为何兴起?1.它的博士生离开,到其他大学教书,造就了它的竞争者2.芝加哥社会学系的教师不和,偏离了学术工作3.社会领域本身发生了变化4.诸如M.韦伯等欧洲学者来到美国5.1935,职业社会学家的反叛结束了芝加哥学派对于主导性的社会杂志和专业协会总部的垄断控制三.哥伦比亚学派产生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应用社会研究所。
传播学的三大学派
![传播学的三大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217fb5aadd3383c4bb4cd227.png)
传播学经验—功能学派
2、功能取向的学术立场
所谓功能,总是意味着对某种需要的满足。功能的思想 契合了美国的民族精神,也符合当权者对社会整合有序的管 理诉求。 经验—功能学派的研究通常得到私人企业或政府的赞助, 把学术研究和政治利益、商业利益相结合。因而,它的要旨 是通过实证研究找到社会管理传播的技术,或经营传播业的 技巧。它的研究成果表现为客观的话语,但是同时无形中塑 造着通过传播的社会认同、制度性秩序。 它实际上寻找的不是客观真理,而是不同传媒的受众的 某种共同认同的东西,以便更充分地利用这种资源,达到最 大限度的政治控制或最大限度的市场开发的目的,因而它的 功能主义价值取向预设现存社会的合理性。
传播学技术—控制论学派
二、传播学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观点 循着由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启发的传播思 想,传播媒介形态的变化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发 展成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学研究领域。它从传播媒介 技术形态的角度研究传播现象,被研究者称为‚技 术主义范式‛。该学派以以下几位学者及其理论为 代表:
传播学技术—控制论学派
传播学技术—控制论学派
‚三论‛本身基本属于自然科学的研究范畴,它们的出 发点是承认非人的生物体、计算机、人类社会和思维之间 存在相似性。从这样的认识前提出发研究传播,看重的是 人机交流的物理功能设计和传播过程的技术特性。此后几 十年,一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循着这样的理论,进一步发展 了传播的工程技术理论。 广义上,他们的研究属于传播学的一个很大的领域,但 与人文社会科学距离较远,而传播学关于媒介形态对社会 影响的研究,是‚三论‛关于传播的观点在社会科学领域 的延伸。在新传播技术急遽发展的当今,这种研究显现出 有力的生机,比如近些年关于Web2.0、手机新功能的研 究。
传播学经验—功能学派
传播学教程图表
![传播学教程图表](https://img.taocdn.com/s3/m/1b1603f6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7b.png)
传播学教程图表《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综述:(符号标识:如“传播学”为名词解释,?表示识记,??表示记忆,表示重点)一、传播学概述:(第一、二、三、十四、十五章)1、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第十四章)(1)产生起源:20世纪初——40年代美国p257-258产生原因和起源于美国的原因(2)早期学术思想源流:p258-260欧洲源流:塔尔德(法国):模仿理论西默尔(德国):网络理论——舆论的厨房美国源流:芝加哥学派杜威:实用主义,《思想新闻》,教育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大众传播是变革社会的重要工具库利:《社会组织》最早系统研究传播现象人的社会化——初级群体和镜中我帕克:《群众与公众》,芝加哥学派领袖——社会互动理论,为“传播”定义米德:芝加哥学派二号人物,互动理论创始人之一,《精神,社会与我》,主我与客我李普曼:《自由与新闻》、《舆论》——拟态环境、刻板成见(3)奠基者和开创者p260四大奠基人: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A) 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世界历史上的宣传与传播》社会传播基本功能: 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谁媒介研究说什么内容分析传播基本过程5W 渠道 ?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对谁受众研究效果效果研究B) 卢因:群体传播问题、把关人研究C) 霍夫兰:说服效果研究D) 拉扎斯菲尔德:开创有限效果理论两级传播,伊利调查,《人民的选择》,政治既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第五位奠基人(开创者)——施拉姆香农的信息论:概念,评价和意义p263威纳的控制论:概念,与信息论区别,贡献p265(4)主要学派p266经验学派:p266经验性方法,主要原则,缺陷p267美国经验学派p268主要研究成果(14个里程碑),意义和评价p269-2701批判学派:由来和立场p270-27流派:A)政治经济学派p272-273B)文化研究(伯明翰学派)p273-274C)意识形态霸权理论p274-275D)哈伯马斯的批判理论p275-276 ?2、传播学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章)(1)传播学p2和传播的定义和特点p5-6(2)信息p4(3)传播的系统性p8: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4)社会信息系统运行规律和现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特点p9传播隔阂、传播障碍p11(5)研究立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p12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和物质交往理论的辩证关系p13-18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和西方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3、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二章)(1)人类传播发展进程p28-34:四个阶段依次叠加的过程口语传播时代p28-30文字传播时代p30-31印刷传播时代p31-32电子传播时代p32-34(2)信息社会的定义,特点p35,37,38信息社会和信息爆炸贝尔《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和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3)A哈特传播媒介发展史概略图(媒介分三类)p35-36示现的媒介系统,再现的媒介系统,机器媒介系统(4)媒介进化对社会发展的意义p36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p36(与p147麦克卢汉理论联系)(5)高速信息化社会p36-40二战后社会信息化进程:a初级信息化阶段(50-80年代)b高度信息化阶段(80年代至今)90年代后信息社会发展:p39a美国:“全国信息高速公路”(NII全国信息基础设施)“全球信息高速公路”(GII)b中国:“三金”——金桥、金卡、金关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展p40功能分化——多样化——媒介融合(“媒介是人的延伸”) ?4、符号、意义(第三章)2(1)符号p43-45两大类信号特点象征符性质语言符号符号体系非语言符号:伴生符体态符号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符号符号的基本功能:表述和理解,传达,思考(2)意义p47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符号意义的分类p48: 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指示性意义与区别性意义语言符号暧昧性:模糊,多义性传播过程中的意义:传播者意义,受传者意义,情境意义(传播情境) (3)象征性社会互动p51象征性互动理论p52象征性社会互动 :共通意义空间,主我与客我(与p78主我与客我理论联系)文化的象征化p555、传播学研究方法(第十五章)(1) 调查研究p277-280类型,基本过程(2) 抽样调查法p280类型,问卷设计(3) 内容分析法p283定义,特点,课题,应用,程序,技术(4) 控制实验法p288程序,技术,用途二、传播过程与系统结构(第四、五、六、七章)1、传播的基本过程p58(5大构成要素):(第四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2、传播过程模式:(1)直线模式:p59拉斯韦尔5w模式及其评价和缺陷香农-韦弗数学模式及其评价和缺陷(2)循环、互动模式:p61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施拉姆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3)传播过程的特点p64: 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 ?3、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1)系统模式下的传播结构p653赖利夫妇系统模式马莱兹克系统模式(2)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p68日本学者传播总过程研究、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4、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第五章)p73(1)人内传播:p73主要环节: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性质p77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p78A)米德主我与客我理论B)布鲁默自我互动理论C)米德的内省式思考(2)人际传播p81动机p82:获得信息、社会协作、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满足精神和心理需要特点和社会功能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5、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第六章)(1)群体传播 p92群体意识 p92群体压力 p94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p95-98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群体模仿与匿名性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流言的流通量公式:R(流言的流通量)=i(问题的重要性)×a(证据的暧昧性)(2)组织传播p99功能: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正式渠道:下行、上行、横向传播组织内传播非正式渠道:组织内人际传播、非正式小群体传播媒体形式:书面,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计算机通信系统信息输入:DSS 、MIS、POS(销售数据系统)组织外传播信息输出:公关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CIS)宣传6、大众传播(第七章)(1)定义p111(2)特点p1114(3)社会功能p113:拉斯韦尔三功能说赖特斯功能说施拉姆总结三个方面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功能观(4)大众传播产生与发展过程p116产生标志: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的出现电子媒介出现:电报、电影、广播电视:媒介特性,技术发展(5)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p120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P121 一是“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二是“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大众传播对人及信息环境的影响(A)人与环境互动过程发生了变化(B)大众传播与现代信息环境(C)信息环境的环境化(拟态环境、信息环境的环境化)三、传播制度,媒介及媒介规范(第八、九章)1、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p129(1)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主要方面)p130(2)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p131(3)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p1322、传播制度的规范理论 p134 ? 极权主义理论席伯特和施拉姆 ? 自由主义理论《报刊的四种理论》 ? 社会责任理论(1)麦奎尔规范理论 ? 苏联的共产主义媒介理论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发展中国家媒介理论(2)极权主义制度下媒介规范理论:极权主义理论(3)资本主义制度下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媒介理论——《论出版自由》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4)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社会主义媒介规范理论渊源苏联社会主义传播制度及其媒介规范理论我国社会主义传播制度和规范5(5)发展中国家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3、麦克卢汉媒介理论(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p147-151(1)媒介即讯息(2)地球村(3)媒介:人的延伸(4) “热媒介”与“冷媒介”(5)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4、媒介工具和技术对现实社会的影响p151(1)电视人(2)容器人——媒介依存症(3)充欲主义5、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及其冲击p153(1)新媒介(2)新媒介的特点与性质(3)防止幼稚的“电子乌托邦”思想6、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播(1)作为传播者的大众媒介的特点(2)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经营目标和宣传目标公共性与公益性(3)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新闻选择的“把关人”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把关过程的实质四、受众研究(第十章)1、大众与社会理论(1)大众与受众p167、p174(2)大众社会理论p168与传播学研究(受众观)p1722、受众观(1)作为群体成员的受众p174:IPP指数、政治既有倾向假说、选择性假说(2)作为“市场”的受众p176:受众即市场(3)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p178:传播权、知晓权、传媒接近权3、“使用与满足”(受众行为理论)p180(1)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p180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6(2)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p183(3)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p184五、传播效果研究和宏观社会效果(第十一、十二章)1、传播效果p187(1)双重含义p188(2)三个层面p188-189(3)研究课题p189戈尔丁4类型:短期预期效果,短期非预期效果,长期预期效果,长期非预期效果传播效果研究与具体过程要素的关系p191传播者,传播内容,讯息载体,传播技巧,传播对象(4)理论与实践p192麦奎尔三理论及其评价:常识理论,现场理论,社会科学理论 2、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p192(三阶段)(1)第一阶段:早期“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20世纪30乃年代末)主要理论:刺激——反应机制、大众社会论(2)第二阶段:“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20世纪40年代起)主要领域:传播流研究,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p199,使用与满足研究(第十章) 代表著作: 政治既有倾向假说强化《人民的选择》选择性接触假说传播效果概括结晶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改变《个人影响》选择性接触机制传播流卡兹、拉扎斯菲尔德媒介本身特性三部曲四种中介因素讯息内容受众本身性质《创新与普及》信息流(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罗杰斯影响流(作为效果和影响产生和波及过程)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有限效果论、五项一般定理p198(3)第三阶段:宏观效果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M.E.麦库姆斯和D.L.肖(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p213 认知、态度、行动(三层次)概要和特点p214: 中长期综合宏观效果“环境再构成作业”作用机制:0/1效果知觉模式,0/1/2效果显著性模式,0/1/2…N效果优先顺序模式理论研究议题类型:韦弗个人议题、谈话议题、公共议题媒介不同:报纸——个人议题,电视——谈话议题受众属性:经验程度,信息接触量,人际传播频度,人口统计学属性7理论意义、问题:p217沉默的螺旋理论:诺依曼(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的关系)p219 概要:三个命题p220——三个因素p221——三个要点p221特点:舆论观——“我们的社会皮肤”效果观——“创造社会现实”强大效果p221-222研究与评价:p223-224培养理论:李普曼(大众传播潜移默化效果)p224起源背景:美国暴力研究p225基本观点:共识p226-227外围研究:“文化指标研究”——制度分析,讯息系统分析,培养分析知沟理论:蒂奇诺(大众传播和信息社会阶层分化的关系)P229产生背景:60年代美国教育平等问题p230假说和反命题: “知沟”假说——“上限效果”假说 P230-232应用和意义:卡茨曼的信息沟p2323、传播效果产生过程和制约因素p201(1)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p201信源可信性效果休眠效果(2)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p203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两面提示与免疫效果(接种效果)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警钟效果(恐惧诉求)——认知不和谐理论(3)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p208意见领袖的作用群体归属与群体规范的影响受传者个性与传播效果:个人的可说服性,自信心假说六、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第十三章)1、国际传播 p236-2382、全球传播 p238-2393、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全球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影响)p240-2424、世界信息传播秩序争论p242(1)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况p242(2) “新世界信息秩序”争论:三个阶段p244-2471973年《阿尔及尔宣言》——1978年《大众传媒宣言》1978年《大众传媒宣言》——1980年《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又称《麦克布莱德报告》)81981年WPFC组织在法国发表《塔罗瓦尔宣言》导致美国退出教科文组织1984年和1985年美国英国退出教科文组织——现在5、重要课题(1)国际报道中新闻价值问题p248-250——二次把关(2)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p250-252——信息主权(3)文化帝国主义问题p252-2569。
传播学的发展历史
![传播学的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47e6476a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00.png)
传播学的发展历史一、传播学的起源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
最初,传播学的研究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科学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
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中心的一系列传播研究机构,如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等学者所领导的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所,这些研究机构为传播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传播学的发展阶段1.初创阶段(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传播学的初创阶段主要是以美国为中心,以实证研究为主,着重研究传媒对受众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主要学者有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莱文森等,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一系列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因素,为传播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在这一时期,传播学开始逐步拓展到欧洲和世界各地。
与初创阶段相比,这一时期的传播研究更加注重理论建设,出现了多种理论流派和学派,如符号学、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同时,这一时期的传播研究也开始关注传媒和社会的关系,以及传媒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3.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这一时期,传播学的研究更加成熟和规范,出现了更多的学术期刊和专业学会,同时也出现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著作。
这一时期的传播研究开始更加深入地探讨传媒的本质和内在机制,对新媒体和数字传播也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同时,传播学也开始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如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
三、传播学的主要理论1.媒介效果理论媒介效果理论是传播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主要研究媒介对受众认知、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这一理论的出现和发展为传播学的媒介研究和效果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媒介效果理论主要包括“魔弹论”、有限效果论和宏观效果论等。
2.符号学理论符号学理论是传播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主要研究符号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和意义。
这一理论认为符号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信息传递的过程实际上是符号的解释和理解的过程。
第14章传播学研究史及主要学派
![第14章传播学研究史及主要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cbbd31b3a8956bec0875e333.png)
第 14 章流传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1.流传学形成于什么期间?有哪些因素推动了流传学的出生?答:(1)流传学的形成期间流传学研究发源于 20 世纪一二十年月,形成一门学科是在四五十年月的美国。
流传学的形成是有基本前提条件的,它最先在美国出现也是有其历史背景的。
(2)推动流传学出生的因素流传学的形成是由很多因素促成的,这主要包含:①大众流传媒介快速发展。
从流传媒介的发展状况来说,在这个期间的西方国家,大众报刊和电影已经高度普及,作为新的电子媒介的广播事业发展也十分快速。
媒介的增添和社会影响力不停扩大,使得很多社会科学家愈来愈关注信息与流传的问题,并开始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来研究这些问题。
②大众传媒在世界范围的战争与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从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这是一个世界范围的战争与革命的时代。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开战双方都利用各样流传媒介进行大规模的宣传,信息心理战在战争进度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
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东欧各国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报刊宣传在动员和组织公众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全部这全部,都使得社会科学家对流传特别是大众流传在战争和社会改革中的作用产生了激烈的关怀,对宣传的研究成了这一期间的热门课题。
③与流传学有很多连接点的学科已经充足发展,为流传学供给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在这个期间,与流传学有着很多连接点的一些社会科学,如新闻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等都已经有了充足发展,为流传学供给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比如,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奥地利精神剖析学家弗洛伊德的心理剖析法以及初期的大众社会理论等等,都对初期的流传学研究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流传学之所以出生在美国,也有两个直接的原由:①美国是世界上流传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为媒介和流传研究供给了最适合的环境和社会条件;②德国纳粹党执政后,大量欧洲学者为闪避法西斯伤害而逃亡到美国,推动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华。
第三章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第三章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f74f32184b73f242336c5f67.png)
二、 个案研究 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 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 方法。 三、 内容分析法 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 分析和描述的研究方法。 四、 控制实验 主要用于测试特定的信息刺激或环境条件与 人的特定心理或行为反应类型之间的因果关 系。
二、 三大学派的差异与比较
第二节 传播学的最新发展态势
一、国外传播学的发展
二、我国传播学的发展
第四章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传播学与调查研究
一、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
图片
第二节 传播学的四种调查方法 一、抽样调查法 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总体中抽选出部分样 本,用这部分样本为具体对象以推论对象总 体的进行研究的方法。 抽样调查可以分为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 层抽样和多级抽样四种。使用这种方法,可 以很好地对社会上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调查, 可以在一次调查中对很多变量予以考察和了 解,而且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进行远距离的 调查。 抽样调查的内容一般分为问卷设计、问题回 答方式以及抽样设计。
B. 为“晚间新闻报道”节目的电视观众进行统计 学意义上分类素描——通过调查分别从性别、年龄、 居住地、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职业构成、经济决 策能力等角度勾勒出“晚间新闻报道”节目目前所实 际拥有的观众群的基本“晚间新闻报道”节目在对象 明确的基点上办好节目,把握节目的题材、品味和风 格。 C. 考察观众对电视新闻类节目特别使北京电视台 “晚间新闻报道”节目的接触情况,了解他们的收视 特点、收拾感受及相应的对节目形式、内容和栏目的 具体评价,为北京电视台“晚间新闻报道”节目的自 我认识提供客观全面的参照和依据。 D.有针对性地征询电视观众对调查改进北京电视台 “晚间新闻报道”节目内容定位、风格定位的意见和 看法。
传播学的三大学派
![传播学的三大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4f95618ca5e9856a57126050.png)
传播学技术—控制论学派系统论启发的传播思 想,传播媒介形态的变化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发 展成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学研究领域。它从传播媒介 技术形态的角度研究传播现象,被研究者称为“技 术主义范式”。该学派以以下几位学者及其理论为 代表:
传播学技术—控制论学派
莱文森(1947-),被称为“媒介哲学家”,美国 学者。代表作:《软边缘》(1997)。
•其观点多少使传播技术决定论的观点走向折衷。 他认为“人类发明的所有信息技术,没有任何一种 技术能够和我们人类基本要素的语言中心相提并 论,除非它是对语言的超越和通过某种方式所进 行的替代。但是,这些技术还是在有限的层次上 对我们的生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实际上寻找的不是客观真理,而是不同传媒的受众的 某种共同认同的东西,以便更充分地利用这种资源,达到最 大限度的政治控制或最大限度的市场开发的目的,因而它的 功能主义价值取向预设现存社会的合理性。
传播学技术—控制论学派
一、传播学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来源
信息论与传播学研究密切相关。1948年,申农发表了《通 信的数学理论》,用以论证当时美国正在试验的计算机原理。 该论文被视为信息论的奠基之作。申农从通信的角度定义传播, 他写道:“通讯的基本问题是通信的一端精确地或近似地复现 另一端所挑选的消息。”他认为,信息就是能够用来消除或减 少不确定性的东西。为此,他提出一个机器对机器或人-机-人通 信的传播模式:
其次,主要依赖的问卷调查和控制实验技术本身也存在局限, 前者概论意义上的有效性不足以说明人的精神的复杂性,后者特 定环境下的结论和社会实际环境存在差距;
第二章传播学研究的两大学派
![第二章传播学研究的两大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70e768297375a417866f8fd3.png)
2、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 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 卢因 1890-1947) (1890-1947)
①简介 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 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犹太人 原在柏林大学任社会心理学教授,1933年为 原在柏林大学任社会心理学教授,1933年为 躲避法西斯迫害而逃亡到美国, 躲避法西斯迫害而逃亡到美国,在美国大学 任教 一生致力于人类行为的动力和控制研究, 一生致力于人类行为的动力和控制研究,是 心理学中的“场论” 群体力学” 心理学中的“场论”和“群体力学”的最先 提出者
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
①简介 拉斯韦尔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学者,1926年在 拉斯韦尔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学者,1926年在 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母校和耶鲁 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大学任教, 大学任教,曾在美国政府的许多机构中担任 顾问。 顾问。二战期间他任国会图书馆战时报道调 查局局长,1955年出任美国政治学会会长。 查局局长,1955年出任美国政治学会会长。 年出任美国政治学会会长
三、经验学派著名理论成果及评析
1、成果 20年代的培基恩基金会关于电影对少年儿童影响 (1)20年代的培基恩基金会关于电影对少年儿童影响 的研究。 的研究。这项研究开创了以经验调查方式考察大众传播 效果的先河。 效果的先河。 1938年 火星入侵地球” (2)对1938年“火星入侵地球”广播引起的社会恐慌 研究。 研究。该研究侧重点不是为了提出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 一般理论,而是探讨引起恐慌的各种心理因素。 一般理论,而是探讨引起恐慌的各种心理因素。 1940年的 伊里调查”。(见 人民的选择》 年的“ (3)1940年的“伊里调查”。(见《人民的选择》一 这项研究精心设计了方法和程序, 书)这项研究精心设计了方法和程序,是经验性研究的 一个典范。 一个典范。
12-第十二章传播学的奠基人、开创者及主要流派
![12-第十二章传播学的奠基人、开创者及主要流派](https://img.taocdn.com/s3/m/726cd6e5856a561252d36f52.png)
传播学的四大先驱
2、心理学家卢因(勒温)(1890-1947) “把关人”;场论,团体动力学;实验法。 •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早年毕业于 柏林大学,曾在麻省理工学院创建了群 体动力学研究中心。代表作《解决社会 矛盾》、《群体生活的渠道》。 •勒温属格式塔心理学派,是心理学上 “群体动力论”和“场论”的最先提出 者。 •提出了“把关人”(gate keeper)概念。 •把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引入了社会学, 给传播学提供了借鉴。
第二节
传播学的三大学派及其主要观点
一.传播学的三大学派及其主要观点 • 1.经验学派 • 主要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经验学派主 张从事实出发,运用经验性研究方法研究传播现象的 学派。经验学派在传播学研究中所采用的经验性方法 是采取价值中立态度,运用可观察、测量、量化的经 验材料来对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进行实证考察的方法。
传播学的四大先驱
4、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1912-1961) 态度说服理论;耶鲁学派; 实验法。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毕业于美国西北 大学,在耶鲁大学获博士学位。二次大 战期间担任美国陆军总部心理实验室主 任。战后回到耶鲁大学,主持“传播与 态度改变课题”,出版《传播与劝服》 丛书。 •通过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 性和复杂性,尤其是说服者和发出的信 息两个因素,否定了早期的“子弹论” 效果观。 •将心理学控制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研 究。
• 2. 批判学派 •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衍生于德国的社会批判学派——法兰 克福学派。批判学派植根于深厚的哲学传统,秉承着思 辨的人文精神和批判的价值理性,反对实证主义立场。 其特点是对现行资本主义制度和文化持否定和批判态度 以及侧重考察与社会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
• 3. 技术学派 • 也被称为多伦多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 两位学者英尼斯和麦克卢汉。技术学派认为,一个时代的 标志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媒介,媒介对信息进行吸收和记 录,并将这些信息转换成与处于同一时代的社会权力结构 相一致的知识结构系统,因此一部人类史可以根据传播技 术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
传播学研究时间表
![传播学研究时间表](https://img.taocdn.com/s3/m/b5940aad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1b.png)
传播学研究时间表
传播学研究的时间表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个阶段着眼于媒体的发展和影响,研究传媒对公众舆论的塑造以及媒体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
代表性的研究者有威廉·杜尔和查尔斯·柯利。
2.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这个阶段主要关注传播和社会
控制之间的关系。
代表性的研究者有哈罗德·拉斯韦尔和保罗·拉托,他们提出了媒介效应理论和媒介理论。
3.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这个阶段传播学研究开始关注
大众传媒的政治经济学问题,研究质疑媒体的权威和媒介对社会的控制。
代表性的研究者有本杰明·麦克卢汉和赛尔·梅尔曼。
此外,该阶段还出现了符号学派、认知传播学和暴力传媒理论等新的研究方向。
4. 80年代至今:这个阶段传播学研究逐渐向新兴媒体和数字
文化领域拓展。
代表性的研究者有尼古拉斯·尼格布斯和曼尼·卡斯特尔斯。
同时,传播学也与其他领域如文化学、社会
学和心理学等相交叉,形成了多学科的研究格局。
需要注意的是,传播学研究时间表只是一个大致的划分,实际上各个阶段的研究主题和重点在不同的研究者和学派之间存在差异,且各个阶段的研究对后续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传播学研究的时间表也在不断扩展和演进,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媒体的更新换代,新的研究议题和方法也在不断涌现。
《传播学教程》(第2版 郭庆光著)章节题库(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圣才出品】
![《传播学教程》(第2版 郭庆光著)章节题库(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2f0a3a4eaf45b307e87197d4.png)
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一、概念题1.信息论(南开大学2019年研)答:信息论是一种将信息的传递作为统计现象来考虑,并给出估算通信信道容量方法的理论。
1948年,学者香农在《贝尔系统技术学刊》10月号上发表了两篇文章,较全面地提出了他的信息论。
香农认为,我们对事物的反应或决策都是基于对事物的认识,任何事物都具有自己内在的属性或规律,这些属性或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或能量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现形式,如重量、形状、颜色、温度、质感、声音等,便是反映事物内部属性的信息。
在我们获得这些信息之前,对象事物具有不确定性,而我们的行为决策也是盲目的,只有获得了这些信息,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行为决策。
因此,信息具有帮助我们消除对事物的不确定性的功能,并影响着我们选择或不选择某种行为的概率。
2.媒介霸权主义(浙大2018年研)答:媒介霸权主义指借助媒介推行的霸权主义。
霸权原指国家的霸权或政治运动的主导权,由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最早将其作为社会分析的一个主概念加以使用。
霸权是指统治集团可以使用的各种社会控制模式,使得被统治阶级接受其道德、政治、文化价值,自愿服从、参与、同化到统治阶级世界观中。
大众传媒时代,大众媒体推行着统治阶级政策,维护着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领导权。
在国际传播中也存在着霸权主义,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政治、经济、技术的优势地位,通过媒介对其他国家推行文化。
霸权理论为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和新的研究视角,用一种动态的权力斗争的观点取代了原先静止的单向的文化观。
3.拉扎斯菲尔德(华东师大2019年研;广西大学2016年研;辽宁大学2015年研;华南理工2011年研;南京大学2008年研)答:拉扎斯菲尔德,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最早将社会调查法系统地应用于受众研究。
基于对研究方法做出的贡献,他被称为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toolmaker)。
他对传播研究方法的贡献在于提出统计调查、抽样分析、数据整理等科学主义研究方法。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传播学教程第三版课件)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传播学教程第三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c043c0d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27.png)
01
播效果的实证研究。
受众是具有主动性的主体,媒介和信息是受
02
众选择的对象。
传播内容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应注
03
重对传播内容的分析和研究。
REPORT
RESUME
C ATA LOG
D AT E
ANAL YSIS
批判 学派
03
SUMMARY
代表人物
马克斯·韦伯 德国社会学家,被认为是现代社 会学的奠基人之一,对传播学批 判学派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 下的符号和文本进行 比较研究,揭示文化 差异和传播规律。
符号是社会文化的基石,具有表征 意义的功能。
符号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 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变化。
传播的本质是符号的交流和意义的 共享,而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
主要观点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传播学的发展阶段
初创期(1930s-1950s)
这一阶段主要关注传播效果研究,代表人物有 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等。
批判期(1950s-1970s)
这一阶段主要关注传媒内容和社会结构的关系,代表 人物有默多克、麦克卢汉等。
多元期(1970s至今)
这一阶段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涉及文化研究、 媒介效果、受众研究等多个方面,代表人物有 费斯克、布尔迪厄等。
REPORT
ANALYSIS
SUMMARY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传播学 教程第三版课件)
RESUME
CATALOG DATE
目 录CONTENTS
1 传播学研究史 2 经验学派 3 批判学派 4 认知学派 5 社会符号学派
CONTENTS
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4d9d87f089eb172ded63b7ea.png)
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教学目的:本章主要讲授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通过讲授,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传播学流派在在历史上的贡献与不足。
要求学生能用传播学的优秀理论处理日常传播中的问题。
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一、传播学的形成(一)传播学形成的时间20世纪初40年代的美国,至50 年代形成自己的体系,我国的研究始于80年代。
(二)传播学形成的背景因素1. 从传播媒介的发展情况来说,在这个时期的西方国家,大众报刊和电影已经高度普及,作为新的电子媒介的广播事业发展也十分迅速;2. 从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这是一个世界范围的战争与革命的时代;3. 在这个时期,与传播学有着许多衔接点的一些社会科学,如新闻学、心理学等都已经充分发展,为传播学奠定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二、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一)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1. 欧洲源流:法国的塔尔德(模仿理论)、德国的西默尔(网络理论)2. 美国源流:杜威、库利、帕克、米德、李普曼(二)李普曼的拟态环境和刻版成见“拟态环境”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李普曼提出的概念。
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拟态环境”其实也就是经过“加工”后由媒介所展示的环境,它并不是完全真实的现实,而是对现实环境的反映,这种反映或者较为真实,或者虚幻,也或者顿学歪曲。
“刻版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
刻版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个人有个人的刻板成见,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和普遍通行的刻板成见,因而它也起着社会控制的作用。
三、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四大奠基人: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一)拉斯韦尔的宣传与传播研究拉斯韦尔,美国现代政治科学的创始人,1927年,他出版了《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一书,对传播学的许多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
第二章传播学研究的两大学派
![第二章传播学研究的两大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d201344a804d2b160b4ec03a.png)
(14)1982年第二次“军医署长报告”以《电视与 行为:十年的科学进步及其对80年代的启示》为题 发表,该报告总结了第一次报告以后的该领域的研 究成果。
2、评析-意义
①经验性研究方法强调切实可靠的经验材料或客观数据 来揭示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原因和客观规律。从这个 意义上说,经验性研究方法也是社会科学的一种必不可 少的重要方法。 ②经验学派出发点和着眼点都是紧扣具体的传播实践, 有意探索如何通过传播来控制人的行为,这些研究对于 管理层来说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经济学派主张
统治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 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 的阶级同时也是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的观点。 媒介工作者自以为享有自主权,其实统治阶级的文化 早已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内化于其中了。因此,大体上 看来,媒体均援用与统治阶级利益相吻合的解释框架。
品进行了内容分析。《政治语言学》-其中全面阐述 了内容分析法。back
2、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 (1890-1947)
①简介 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犹太人 原在柏林大学任社会心理学教授,1933年为 躲避法西斯迫害而逃亡到美国,在美国大学 任教 一生致力于人类行为的动力和控制研究,是 心理学中的“场论”和“群体力学”的最先 提出者
1、成果
(1)20年代的培基恩基金会关于电影对少年儿童影响 的研究。这项研究开创了以经验调查方式考察大众传播 效果的先河。
(2)对1938年“火星入侵地球”广播引起的社会恐慌 研究。该研究侧重点不是为了提出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 一般理论,而是探讨引起恐慌的各种心理因素。 (3)1940年的“伊里调查”。(见《人民的选择》一 书)这项研究精心设计了方法和程序,是经验性研究的 一个典范。
传播学理论与历史-人物篇
![传播学理论与历史-人物篇](https://img.taocdn.com/s3/m/5c53a628eefdc8d376ee3291.png)
早期人物篇一、源流:①欧洲源流:达尔文、弗洛伊德、马克思;△斯宾塞;△孔德、△涂尔干、西梅尔、塔尔德;②美国源流:芝加哥学派——杜威、库利、米德、帕克;二、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卡尔·霍夫兰;李普曼;威尔伯·施拉姆三、三大流派:①经验学派:美国现代当代的效果研究几乎都是经验学派范畴,除此之外还有:1)芝加哥学派:严格说来是社会学,因使用经验研究方法并对传播学贡献巨大而纳入2)解释学派②批判学派1)两大开端:(1)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库塞、哈贝马斯(2)帕洛阿尔托学派:贝特森、△巴弗拉斯、△沃茨拉维克2)宏观视角:(1)传播政治经济学北美:达拉斯·斯密塞、赫伯特·席勒、文森·莫斯可、△乔姆斯基欧洲:尼古拉斯·加汉姆、阿芒·马特拉、△格雷厄姆·默多克、△戈尔丁(2)意识形态理论:葛兰西;阿尔都塞3)微观视角:(1)文化研究学派:霍加特、威廉斯、△汤普森霍尔、大卫·莫利、约翰·费斯克伊恩·昂、珍妮丝·拉德韦政治经济学派和文化研究学派的分歧与沟通(2)结构主义符号学:索绪尔、皮尔士、卡西尔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特、阿尔都塞(3)女性主义(4)文化帝国主义:阿芒·马特拉、达拉斯·斯密塞、赫伯特·席勒、萨米尔·阿明4)其他:(1)后现代主义:福柯、鲍德里亚(2)△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雅克·德里达、福柯、罗兰·巴特③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区别比较注:“△”为不必背记,仅为了知识体系完整而作补充。
如果同学都学完了并且觉得该深化一下,那不妨查阅他们的理论。
在这里就不提供了。
一、源流欧洲源流1、达尔文①达尔文受到斯宾塞的影响,运用了“适者生存”的概念,完成了巨作《物种起源》,直接促成了“进化论”的诞生;②达尔文对传播学的贡献在于其著作《人类和动物的表情》。
试论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学派
![试论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f08b3dfa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8e.png)
试论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学派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方法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并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本文将试论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主要学派:实证主义学派、诠释主义学派和批判主义学派。
通过深入探讨各学派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与争议,以期为未来传播学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实证主义学派是传播学研究中最早出现的学派,其代表人物包括拉扎斯菲尔德、卡兹等。
该学派主张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传播效果进行定量和可证实的研究。
他们传播活动中的受众行为、传播效果以及传播过程的结构与功能,强调以客观、中立和经验主义的态度进行研究。
实证主义学派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验、观察、内容分析等。
其中,问卷调查和实验是该学派最常用的研究方法。
在数据来源方面,实证主义学派注重利用大型样本数据,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实证主义学派的研究成果表明,媒介对受众的影响是显著的。
例如,拉扎斯菲尔德和卡兹在《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了“媒介依存理论”,阐述了大众媒介对公众的社会认知、价值观和行为的影响。
然而,实证主义学派也受到了批评。
一些学者认为,该学派过于强调客观性和量化研究,忽视了传播过程中的文化、社会和意识形态因素。
实证主义学派的研究往往集中在短期效果上,而忽视了长期效果和深层次的影响。
诠释主义学派在传播学研究中的是传播文本的意义和理解,以及传播过程中文化和社会因素对受众的影响。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舒尔茨、霍顿等。
诠释主义学派主张通过深入理解传播文本背后的文化、社会和心理意义,来揭示传播效果的本质。
诠释主义学派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话语分析、案例研究等。
这些方法注重从受众的角度理解传播内容,以及传播内容对受众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在数据来源方面,诠释主义学派更倾向于使用质性研究方法,如深度访谈、观察等。
诠释主义学派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和社会因素对受众的影响。
例如,舒尔茨和霍顿在《大众传播:意义的纠结》一书中提出“意义的纠结”理论,强调了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和社会因素对受众认知的干扰和误导。
传播学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及主要学派
![传播学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及主要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ceb2975fb84ae45c3b358cd0.png)
二、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二)美国源流
2、库利: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1909年《社会组织》中, 他开设了《传播》一章。,从传播的概念、意 义、社会心理功能、传播与人际关系、印刷媒 介与近代社会、舆论的形成等重要问题做了深 刻的论述。关注的主要课题是人的社会化问题。
引申:初级群体
镜中我——个人的行动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 种认识是通过与他人互动形成的,他人的评价或态 度是“自我”的一面镜子。传播是“镜中我”形成 的主要机制,特别是人际传播。
三、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
4、拉扎斯菲尔德: 奥地利籍犹太人,从事广播研究后转向传
播学研究。1944年《人民的选择》
贡献:开创了有限效果论;对传播学研究方法 的贡献“工具制作者”——经验性研究,抽样 调查法和量化分析法。
(1)政治既有倾向性假说
(2)选择性接触假说
(3)意见领袖;(4)两级传播
1、拉斯韦尔:
美国现代政治科学的创始人。1927年《世 界大战的宣传技巧》,刺激了两次大战期间的 宣传研究,认为宣传就是“运用象征符号来控 制人们的群体态度”。
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 中,最早总结了传播的三项功能(环境监控、 社会协调、文化传承);考察了传播过程,提 出五个W理论,提出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 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 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体系具 有重要意义。1980年出版《世界历史上的宣传 与传播》。
二、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二)美国源流
3、米德: 社会心理学的互动理论的创始人,芝加哥
学派重要人物。 贡献:
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以及社会自我理 论,“主我和客我”对人内传播的意义。 (P7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断改进抽样调查技术和量化分析方法,为
传播学赢得了来自其他学科的尊重。不过, 这种经验主义和数据主义同时也受到了其 他学者尤其是批判学者的抨击。
果》。他曾经于70年代末和80
年代初数次访华,是最早向中 国介绍传播学的外因学者之一。
三、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
传播学是一个多科 学交叉领域,控制 论和信息论的诞生 对传播学科学化发 展起到推动作用
二、传播学的批判学派 (一)传播学派的由来及其立场 批判学派是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 展起来的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学者一开始就对美国传播学的实用主义和实证主 义态度抱有强烈的批判态度。 拉扎斯菲尔德认为,“批判研究”其目的并不是为了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 而是为了研究现代社会的一般趋势以及人的基本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大众 传播的社会作用。具体来说: (1)批判学者认为“促销文化”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般倾向; (2)他们着重分析大众传媒是怎样表现和强化这一倾向的; (3)关心的焦点是资本主义垄断媒介是如何剥夺了人的尊严和自由的; (4)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讨恢复这些被剥夺的人的基本价值的方法和途径。 批判学者则认为资本主义制度连同传播制度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大众传媒在本 质上是少数垄断资本对大多数人实行统治的意识形态工具。 与经验学派现存制度内部寻找解决社会问题对策的立场相比,批判学派是把 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作为变革对象的。罗杰斯曾经认为,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都 关心传播的社会控制作用:经验学派的核心课题是“如何”控制或“在多大程 度上”进行控制;而批判学派关心的焦点则是“谁在控制”、“为什么存在着 支配与控制”以及“为了谁的利益进行控制”。
明确勾勒出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对形成传播学的理
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卢因的主要专业领域是群体力学,他研究了不少群体传播的问 题。卢因的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卢因对传播学的 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概念。 著作有《大众传播实验》、《传播与说服》他的学术关心在于 霍夫兰与说服效果实验 揭示传播效果形成的诸条件,并为此进行大量实验。霍夫兰对 传播学的贡献,一是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二是 他的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 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经验学派的主要研究成果 经验学派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传播与人的行为问题上,着意探索如何通过传播 来控制和修正人的行为,这些研究对社会管理来说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但是,由 于经验学派的方法论和学术立场的倾向性,他们有意无意地忽视和回避了传播学研 究的许多重大课题,如信息生产和传播与宏观社会结构、信息传播与社会的上层建 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传播制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等。
经验性研究方法的主要原则 是:
(1)研究程序应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 性,用于调查和分析的方法和技术不 能随意变更,以便为其他学者提供验 证的手段; (2)社会科学家的首要目标,是收集 和提供关于理论假设的无可争议的科 学数据和材料; (3)通过公开的学术讨论,建构关于 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模式或“定理”
批判学派中的主要流派:政治经济学派、“文化研究”(也称伯明翰学派)、意 识形态“霸权”理论、哈伯马斯的批判理论
• 批判学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 第一,他们都对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持否定和批判态度, 这也是他们之所以被称为批判学派的最主要理由。 • 第二,他们更多地将传播理论和社会理论结合在一起,着 重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这些问题 在经验学派的研究中大多有意无意地受到忽视和回避,但 它们本身的重要性和启发意义是不容置疑。 • 第三,批判学派在方法论上以思辩为主,反对实证主义态 度。
施拉姆与传播学科的创立
拖拉姆在传播学科建设方面作 出了播学研究所,并开设了硕士和 博士学位教育课程。1950年, 世界上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 在伊利诺伊大学获得通过,施 拉姆成为该校传播系主任。
1956年,施拉姆又创办了斯坦
福大学研究所。他主编了最早 的一批传播学教材,包括《大 众传播学》、《传播过程与效
卢因“把关人”研究
拉扎斯菲尔德与经验性传播学研究
在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中,拉扎斯菲尔德是 对后来的传播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一位。他 是“两级传播”理论的提出者。根据伊里 调查,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了“两级传播” 的观点,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 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响。这项研究对否 定“子弹论”起了直接的作用,但也开创 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拉扎斯菲尔德 对研究方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传 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罗杰斯指出, 拉扎斯菲尔德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多地把传 播学引向了经验性研究的方向,他通过不
理论:模仿理论
2>代表人物:齐美尔(德国社会学家,形式 社会学的创始人)
著作:《社会分化论》、《社会学》、《社 会学的根本问题》等等。 理论:网络理论 (二)美国源流 1>代表人物: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 家) 成就:创办了以报道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和 改良社会为宗旨的报纸——《思想新闻》
库利(美国著名社会学家)
美国的经验学派
经验学派是西方传播学的主流学派,以美国 学者为代表。美国的经验学派除了在方法论上 坚持经验性实证研究立场以外,还有以下两个 重要特点:一是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二是多 元主义的社会观。 实用主义哲学通过皮尔士、杜威、米德等人 的学术思想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传播学研究。 他们的着眼点在于考察传播过程的结构与功能, 传播对人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以及如 何通过传播来达成个人或群体的目标,这使得 传播效果问题一直是经验学派关注的核心和焦 点。 经验学派的这种多元主义意识形态,决定了 他们不可能从批判的立场上研究资本主义制度 下的大众传播,也不可能触及资本主义社会的 基本矛盾。
1.提出的两个概念:“初级群体”和“镜中我” 2.关心的焦点:人际传播 3.在《社会组织》一书中设了“传播”一章,从传播的概念、传播的意义和重要性、 传播与人际关系、传播的社会心理功能到印刷媒介等对传播的许多问题做了深刻的 论述。 帕克(芝加哥学派的理论领袖) 1.在关于人的行为问题上反对本能论观点,提倡社会互动理论。 2.现代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可以溯源于帕克关于“新闻是社会上 个人间讨论之基础素材”的观点。 米德(互动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1.著作:《精神、社会与自我》、《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等。 2.他的关于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取得以及社会自我理论,对现代社会心理学家和 传播学者具有很大影响,他的“自我”和“客我”理论对理解人内传播的社会性 具有重要意义。
李普曼:(较早的讨论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的学者之一) 1.论著:《自由与新闻》、《舆论》 2.两个概念:“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
二、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
拉斯韦尔的宣传 与传播研究
拉斯韦尔在宣传研究领域拥有很大的影响。他对传播学的许多 基本理论问题进行过研究。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 结构与功能》一文中,他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 并考察了传播的基本过程,将其解析为五个主要环节或要素 (5W)。这个过程模式虽然带有单向性和直线性的缺陷,但它
第二节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标题 1
传播学研究中的两大学派:经济学派和批判学派
经验学派一诩,在广义上指的是主要以经验性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 科学流派,它与主要以思辩性方法考察社会现象的流派相区别。在传播学 中,经验学派尤其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从后者而言,它既 是一个方法论的概念,又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
威纳的控制论与传播学(威纳 传播学的另一位伟大的工
程师)
控制论是关于系统内秩序维持的一般法则的科学。按照威纳的观点,任何系统 都有是按照一定的秩序运行的,但由于系统内部以及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偶然的 和随机的偏离因素,因此任何系统都具有从有序向无序、从确定向不确定状态 的变化倾向。为了保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系统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对系统进行 控制。威纳认为,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信息反馈。系统输出物反映了系统的秩 序状态和功能执行的结果,把输出物的全部或一部分作为反馈信息回送到系统 中,并对系统的运行进行再调整,就可以起到修正偏差的作用。威纳的所创建 的控制论对20世纪后半叶的科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代控制论已经形成 了四大领域,即工程控制论、生物控制论、智能控制论和社会控制论。传播学 研究对控制论的运用也是普遍的。现代传播学中的制度和规范,法规、政策和 管理,受众与传播效果等几乎所有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研究领域,无不渗透着 控制论的观点。控制论对传播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反馈的概念引进了传播 过程研究,这对于认识人类的社会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和互动性具有极为深刻的 意义。
(一)香农的信息 论与传播学
(二)威纳的控制
论与传播学
标题 在此添加内容简介 标题 香农的信息论和传播学
香农的信息论使用权信息与人的行为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从而为传播学 研究开辟了更广阔的视野。对作为社会科学的传播学来说,香农信息理论的 一个直接冲击就是使传播学者感受到了传播的普遍性;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无 论是通过物理系统、生物系统还是社会系统来进行,都属于传播的范畴,而 作为社会科学的传播学的任务,就是在考虑到人类的社会传播与其他形态传 播的共性和共通规律的同时,研究和揭示它的个性和特殊规律。这样一种认 识,无疑大大开拓了传播学者的视野,并坚定了对传播学之科学意义的信念。 香农在1949年发表的《传播的数学理论》中,他与韦弗还提出一个传播 过程基本模式。这个模式,也给予了传播学以不少有益的影响。首先,它开 辟了以图解方式构建传播模式的先河,自此以后,图解方式成为建构传播模 式的基本方法,它的好处是比以前的文字描述方式更为直观、概括性更强, 也更能揭示和说明问题。其次,香农——韦弗模式提出了过去传播学研究中 沿未充分关注的一些新课题,例如“噪音”以及由此产生的“冗余信息”的 问题等,给予了传播学尤其是传播效果研究不少新的启示。除此之外,香农 的信息理论还解决了信息的量度问题,为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