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源头在“任城”(济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源头在“任城”(济宁)
贾庆超教授受山东济宁任城电视台之邀,为近期热播的《人文任城》节目首席特约嘉宾,参与主持了《人文任城》节目的开篇四集,现把此四集节目内容摘要写出,供朋友们参考。
人文任城之一
男播:谁是中华民族的百王之先、人文始祖?他的源头在哪里?
请看专家的解读,历史的回答:人文任城之一——
任城(济宁)文化的源头
李慧林(记者):探索人类文明的起源,是常谈常新的永恒性话题。人们自然遥想到三皇五帝。一般认为三皇是太昊、少昊、神农;五帝是黄帝、颛顼、尧、舜、禹。有的说太昊与伏羲是两个人……
贾:其实,三皇五帝都不是确指个体的人,而是原始社会末期进入父系制之后的部落代表。先秦成书的《世本》、《吕氏春秋》将太昊、伏羲合为一体,统称太昊伏羲氏。《汉书·古今人表》称为“上上圣人”,列三皇五帝之首,从此成为各民族的共识。
李:哦!上上圣人、人文始祖、百王之先,与我们任城有什么关系吗?
贾:不仅有,而且太直接了。干脆一点说:任城一带,就是太昊伏羲氏族的发祥地。(李:嗬,请接着讲)任城是济宁的前身。元代至正年间(约公元1350年前后)济宁州治由巨野迁移任城,从此改称济宁,也就是说700年之前这里一直称任城。唐代、汉代置任城国;秦代设任城县;战国时期,孟子及其弟子经常与任人讨论问题,孟子也曾来到任国,他与任国国君的弟弟季任有深厚交往,二人互相馈赠礼物;再往远古探源就是夏王朝产生之前的原始社会末期,为“有仍氏”族建立的部落方国(李:是最早跨入国家文明门槛的地方)。古代“仍”、“任”二字同音通用,夏商时期称之为“仍国”、“有仍氏国”或“任国”,其后习惯只称“任”而不再称“仍”了。如果对任城文化渊源给予定位,就是两句话:从地理环境上说,属于泰沂山脉西麓——汶泗流域的腹心地带——邹鲁地区的中西部;从文化的脉承关系上讲,属于东夷昊族文化圈及其之后衍生的孔孟文化。
李:噢,任城的历史定位有这么几个关键词:泰沂山脉,汶泗流域,邹鲁地区,东夷昊族,孔孟文化。那东夷昊族……
贾:东夷昊族就是太昊伏羲氏族,相当于考古学上的大汶口文化时期,是母系制后期向父系制过渡和父系制初期阶段,大致距今7000年到5500年之间吧。明确而最早提到“任”是太昊的后裔故地的文献资料,是《左传·僖公二十一年》的记载:“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昊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尔后的许多史书典籍均以此为据。
李:这四个小国的地望……
贾:这四个小国的地望恰是今济宁市的范围。首先提到任国,《济宁直隶州志》遂称“青帝之墟”,青帝即太昊,墟即故土;宿国,原居今东平一带,春秋时被宋国所夺,宿人南迁定居苏北,所以叫宿迁;须句(古字古音为勾),位于今梁山与宁阳交界一带,当邾国侵犯须句时,由于须句是鲁僖公的母亲成风的娘家(也就是鲁僖公的姥姥家),成风便对鲁僖公说“崇明祀,保小寡,周礼也”,“若封须句,是崇昊、济而修祀”,于是鲁国伐邾,帮助须句复国;颛臾,今泗水东部,除对太昊的祭祀之外,还主持对蒙山神的祭祀,《论语》有孔子曰“先王以为东蒙主”,孔子从维护颛臾的独立地位出发,反对季氏攻打颛臾。
李:主持祭祀说明了什么?
贾:《左传》不止一次提及“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代把祭祀与军事作为国家最大的两件事情。祭祀的作用和意义就是运用祖先神灵统一人心,凝聚意志,焕发爱国爱民的民族情结,儒家又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并且对祭祀的要求非常严格,只限本族系的子孙。《左传·僖公十年》说:“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即神灵不享受外族人的祭祀香火,黎民百姓也不祭祀别族的神灵,强调族系不能混淆。直到现在还有这种传统的影子,当嘲笑一个人从根上错了之后,就说“你不看谁的林,光知道哭”,“哭错林了”就是连最起码的族系血缘宗亲分不清,当然是最荒唐可笑的。《左传·哀公六年》记楚昭王患病,占卜的人说是黄河之神在作怪,劝楚昭王祭祀黄河,昭王却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去祭祀,说“三代命祀,祭不越望”,即夏商周以来规定的祭祀制度,不准超过本国的山川,自己受命祭祀的领地在江南,与黄河无缘,显现一种理性的固本精神。所以孔子听说后赞扬:“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也宜哉!”认为这么一个懂得大道理的国王不会失国。而任国祭祀的先祖就是太昊,地望达到与黄河并行而流的济水,在主持太昊祭祀的同时,又主持济水神的祭祀。《吕氏春秋·孟春纪》高诱注:“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死,祀于东方。”起于东方,葬于东方,当然要被东方后裔长久祭祀。
李:我们当地还有祭祀的遗址踪迹可寻吗?
贾:不仅有,而且众多,有三处重点不得不说。其中两处在凫山脚下的泗河岸边,即陈庄伏羲女娲陵和郭里伏羲女娲庙;一处是位居嘉祥西部长直集村的济水岸边。
两城陈庄伏羲女娲陵,最早载于《汉书·地理志》:“山阳有伏羲庙。”以后史不绝书。它北依连绵起伏的群山,南临独山湖,湖光山色,环境优美。其特点是依山建陵,陵上建庙,陵庙合一。从“古者墓而不坟”来说,墓上建庙以祀其冢是完全可信的。古老的遗址与富丽的山水和谐交融,呈现浓厚的远古文化意蕴。
郭里伏羲女娲庙是最为盛大的一处,据有关记载可知,大体分三路布局,中路有羲皇殿,供奉伏羲,寝殿供奉女娲,东西两庑供奉各路神仙;东路有玉皇殿;西路有关圣殿。庙中碑碣甚多,最早的有唐代《重修伏羲庙碑》,最为高大的是明万历年间的《纲鉴碑》,至今耸立,铭刻千古帝王,从太昊一直到明神宗。现在虽然已成废墟,但其遗址残留仍然显露昔日壮观恢宏之象。
再是长直集伏羲庙,位居卧龙山坡,向西俯瞰就是远古茫茫的大野泽与黄河、济水了,无疑为任国的西部边界。如今地下有商周文物出土,地上有明代万历年间的石碑高耸,是“实司太昊与有济之祀”的明证。目前所保留和发现的都是重修庙碑,始建年代不详,仍然可以
想见它的古老渊源。
李:噢,通过任、宿、须句、颛臾这四个小国的地望,可以看出太昊伏羲氏族的起源及其主要活动区域,东起蒙山,西到济水,泰山以南,淮河以北,形成鲁西南、苏北、皖北、豫东风俗习惯相同、文化命脉一致的地缘关系。
人文任城之二
男播:太昊伏羲氏族何以创始文明、流布全国?
请看专家的解读、历史的回答:人文任城之二——
太昊伏羲氏族的发祥
李:贾教授,上次您讲到《左传》记载任国主持太昊与济水的祭祀,?
李:哦,这么一个密集厚重的太昊伏羲文化圈,恐怕在全国至为罕见。可是,也有资料说太昊伏羲“都于陈”,即河南淮阳,是从淮阳迁移到邹鲁任城的。你对此如何解释?
贾:以邹鲁任城为中心的汶泗流域,是太昊伏羲氏族的发祥地、大本营,从目前多种学科资料论证应是确切无疑。首先要追根溯源,人类的最初发祥是以山为根,以水为源,然后才是开发大平原。泰沂山脉、汶泗流域的原始人类,古老悠久、独立起源,有考古发现的50万年前的沂源猿人和3万年前的新泰智人为证。这些原始先民在汶泗流域发育成熟继而向鲁西南及全国流布,这是总体发展趋势。同时,也不可否认在发展流布的过程当中有各种迂回、倒流的现象,不断分化、征战、融合、迁徙是正常的,必然的。各氏族支系每到一地,有的仍然打着部落联盟的总旗号,继续旧有的名字,有的以“氏”重新命名,或以山川地域命名,但仍然没有脱离并呈现出以少昊伏羲氏族为引领和代表的父系氏族社会“自东而西而南而北”演进的历史足迹,所有波及之处应视为他的再生或再迁。这与考古发掘的大汶口文化的中心分布区域及流布形态完全吻合,既说明汶泗流域是太昊伏羲氏的发祥地,又说明大汶口文化就是东夷昊族文化。
贾:《周易·系辞下》说得比较全面,请你读一下吧——
李:“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贾:是说伏羲上观天文,下观地理,近观人间,远观万物,依据天地自然和人间社会的法则,制成八卦,治理天下。“八卦”作为文化的符号,表征着中国文字的先声和理念的先河,标明哲学思维的诞生。结绳为网、以佃以渔表明渔猎经济时代,这些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皆符合《离》卦精神,“离”就是“丽”,附丽天地,取法自然,“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武氏祠好多画像,如《远古帝王图》首刻伏羲女娲,依次为颛顼、帝喾、神农、黄帝、尧、舜、禹。并且题榜为“伏羲仓精,初造王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明显是继承和总结《周易》的这段话,用16个字作以精炼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