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综合交通可达性评价_以安徽省为例

区域综合交通可达性评价_以安徽省为例
区域综合交通可达性评价_以安徽省为例

第31卷 第7期

2012年7月地 理 研 究GEOGRAPHICAL RESEARCHVol.31,No.7July,2012 收稿日期:2011-09-12;修订日期:2012-01-

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1071084);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XZZ12_0389) 作者简介:沈惊宏(1976-)

,男,安徽宿松人,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E-mail:shendili@y

eah.net区域综合交通可达性评价

———以安徽省为例

沈惊宏1,陆玉麒1,兰小机2,刘德儿2

(1.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210046;2.江西理工大学建筑与测绘学院,赣州341000

)摘要:从安徽省省域、县域、省域内地区间的开放性、两种费用成本以及考虑区域社会经济

因素的吸引机会六种角度评价安徽省城镇可达性,揭示了安徽省城镇不同指标下的可达性空

间分异规律,并建立了一个综合可达性指数模型,进一步得到安徽省城镇的综合可达性空间

格局。研究表明:安徽省城镇全域时间可达性格局大体是以合肥为中心向外沿伸展但并没有

构成规则的同心圈层结构;局域时间可达性格局南北差异明显,南部和西南部可达性较差,

北部较好;邻域分析中把城镇分为严重萎缩型、急剧扩张型、基本稳定型和上下浮动型四种;

最短路径的费用成本空间分布上呈现内核为东北向月亮湾形的圈层;最小费用成本分析得到

城镇可达性空间上有明显的铁路交通指向性;吸引机会指数则表明吸引机会高的城镇在空间

上呈现人民币符号“¥”形;综合可达性指数略显城镇间南北对称,但在皖南山区不遵循此

规律。最后,针对路网布局的一些弊端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交通网络;可达性;费用指数;吸引机会指数

文章编号:1000-0585(2012)07-1280-

141 引言

交通网络是指一定区域内根据通行的需要,由各级公路组成的相互连接、成网状分布的道路系统。城镇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城镇之间及城镇与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交

通网络的连接而产生的[

1,2]。交通网络是城镇发展的物质前提,为城镇空间结构和体系构成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交通网络的发展改变了城镇之间旅行时间、运输距离和交通费用,引起彼此之间相对距离变化,为城镇的物质、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的需求提供了

保障[

3]。交通网络发展迟缓、超前或结构不合理也会阻碍城镇的发展,而衡量交通网络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可达性。可达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交通网络中各城镇的地位和

作用[4],以及城镇未来的发展潜力与竞争力[5],同时它也是评价区域(或点)取得发展机会和控制市场能力的有效因素之一。因此,随着交通网络的发展必然会引起人们对可达性

的研究,它被广泛地应用于交通规划、城镇规划和地理学领域[

6],至今仍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内容。

目前,国内外可达性的研究已趋成熟。研究领域从公路

[7,8]、铁路[9~12]到航空[13~15],研究区域从国家间[16~18]、全国性[7]、省域[19]、经济区[20]到都市圈[

21],研究的实现算法变化多多:程连生用图论的观点分析了因新城数量增加所导致的城市网络的扩展及其功能

 7期沈惊宏等:区域综合交通可达性评价———以安徽省为例1281

 

的演化[22];吴威等以加权平均旅行时间为指标计算长三角20世纪80年代综合交通网络及其可达性的时空演化[23];金凤君等用最短距离度量了中国100年来中国铁路网的可达性格局变化[9];徐旳等用最短旅行时间分析了自1993年以来经济发达省份高等级公路网络的演化及由此引起的省内可达性空间格局的变化[24];金凤君等通过交通网络密度、交通干线影响度和区位优势度等指标衡量中国区域交通优势度[25];朱兵用多种指标构建了引力模型度量新疆城镇交通可达性水平[19];潘裕娟利用农村路网与干线路网衔接的平均距离等指标分析了乡村地区公路通达性水平[26];周一星等用网络连接强度比较了中国航空网络结构[13]。靳诚[27]和王振波[28]以栅格技术分别研究了南京市区旅游景点交通可达性及中国县域可达性。

安徽省经过多年的交通建设目前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历年来,学者们关注安徽交通网络较少,仅有潘坤友等[29]及吴威等[30]对安徽沿江地区的路网做过相关研究,就安徽省整个地区路网结构研究还鲜有涉入。本文试图利用多种指标及其基础上建立综合交通可达性模型,对安徽省城镇交通可达性空间格局作较为详尽、综合的剖析,为安徽省交通网络现状的评判及未来的空间布局、结构优化提供一些见解,同时为交通可达性的算法实现在技术上作一些探讨。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以2010年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公路交通图集》安徽图版为基础图件,从2010年成都地图出版社的《安徽交通图册》中获得安徽省地级市的城干道及县域界线,从《2010年安徽统计年鉴》和安徽省各地2009年统计公报获得当地人口、GDP等相关数据。

2.2 研究区范围

以安徽省县级行政区作为研究区域,以区域中心作为县级城镇的节点,把地级市市辖区作为一个县级区域,并以市中心为该区域节点,这样安徽省总共78个城镇节点作为安徽省交通网络不同指标可达性运算的实际对象。目前巢湖市已于2011年拆分,但基于研究数据为2010年,故不予考虑。

2.3 研究方法

文章中采用GIS栅格分析和网络分析技术,运用了不同尺度的区域时间可达性指标、基于节点间最短距离的费用成本指标、不计时间不计路程的最小费用成本指标以及基于人口、GDP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吸引机会指数,从不同视角分析安徽省城镇交通网络可达性状况,并对六种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区域交通综合可达性模型试图评价安徽省城镇的可达性空间格局。

2.3.1 栅格分析的时间成本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2003)》规定的公路设计速度,结合安徽省区域实际路况和现实通行速度基础上,对安徽省不同交通道路赋不同的权重(表1),把安徽省交通图转化为100×100单元的栅格成本图。以往类似栅格计算时间成本方法基本上只考虑了路网,把交通以外的面积全部当作阻碍因子,在属性字段里赋空白值,不参与运算,或粗略地统一赋一个很高的值,没有考虑到湖泊、高山、江河、陆地等因素,它们虽然通行能力较差,但的确在日常出行中公路、铁路是替代不了的,而且它们确确实实占用了相当的出行时间,不考虑这些因素的交通栅格成本图

1282

 地 理 研 究31卷

是不完整、远离实际生活的成本图,大大影响了区域可达性的精确度。针对安徽省较复杂的自然地理状况,本文考虑到湖泊、高山、江河、陆地的通行能力,分别赋不同的权重(表1),通过GIS技术,合成了安徽省综合交通栅格成本图。一点说明:农村和城市郊区的许多陆地虽然没有公路,但日常生活中有交错纵横的小道,这些小道大的可以通机动车,小的可以通自行车,甚至步行,综合考虑后把这些非山区和丘陵的陆地统一设置为10km/h的通行速度;考虑淮河已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运输功能,但借助简单的水上交通工具,仍然有一定的通行能力故和巢湖等大小湖泊都设置为4km/h;安徽有大别山和皖南山区,道路外的地域通行能力很差,鉴于山区坡度对通行速度的影响故把山区设置为2km/h。另外,由于高速公路和铁路的cost值较低,处理矢量路网数据时,在高速非入口处和非铁路站点沿线两边设立100m宽度的缓冲隔离带并赋高值以实现高速封闭,在铁路与公路交叉处打通隔离带使得公路畅行。实际上,运行栅格数据的程序算法依照的是最短路径计算原理,因此其可达性评价指标[31]如下:

Ai=min(Tij)(1)i为栅格成本图中的任意格网,Ai为i格网的可达性,Tij为i点到点j通过最短路径所花费的最小时间。每个栅格的属性值(cost)表示其“成本”,文章里表示通过它所需要的时间(费用)消耗值。每个非边缘网格的周围有且仅有8个其他网格,且都有相应的权重。以每个中心网格为“节点”(Node),向8个方向计算权重值,选择最小的格网作为计算对象,然后依次以这个格网为中心再向8个方向计算格网值,重复此过程直至待处理网格队列为空。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空间全覆盖的栅格数据进行高精度空间分析,更科学更准确地反映区域的空间可达性。

表1 安徽省各等级公路通行时速(单位:km/h)

Tab.1 Velocity of different grade roads in Anhui(unit:km/h)

通行方式高速铁路国道省道城干道县道长江轮渡乡路湖泊和淮河山区

实际时速100 80 60 50 40 30 20 15 10 4 2

2.3.2 基于最短距离的费用成本和不计时间不计路程的最小费用成本 可达性成本一般分为距离成本、时间成本和费用成本,实际研究中因为费用数据获取比较困难,大多数人采用的是前两种,本文试图从费用成本角度来度量安徽省城镇可达性。所得的数据主要是通过社会调查,如对相关交通部门电话咨询、铁路时刻表、长途汽车时刻表、自身的乘车经历、对周围人的访谈以及驴友群等等途径获得安徽省内城镇节点间各种道路公共交通车票。私家车的出行费用由于乘坐的人数不同而产生的人均费用不同,不予考虑;货运的费用由于装载的实际吨位不同也产生不同的费用成本而不便计算,因此货运费用成本也不纳入衡量指标。以公共交通工具客运的每人次出行费用作为衡量出行成本指标。由于部分数据缺少,再加上分路段计算费用成本操作性上不可行,故考虑用不同道路的票价指数来计量单位里程的出行费用成本。对此作以下解释:虽然一些地方高速公路、国道和省道的出行票价没有区别,但相当数量区段实际出行中客运公司总存在考虑旅客时间成本以及国道、省道、县道能上下旅客的两种情况下,就有了走高速和走一般公路(国道、省道、城干道和县乡道统一作一般公路)的选择,而往往收取不同的票价。因此笔者把这两种道路的票价指数分开;对行走同样等级道路但存在车况好坏之别而引起的票价差异,取其平均

 7期沈惊宏等:区域综合交通可达性评价———以安徽省为例1283 

数;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同和其他一些因素造成的两地站点始发不同而票价不同,取其平均值;安徽的水路运输主要是长江,现如今载客量极少,偶尔有点游轮,不做费用成本考虑;轮渡承担着相当的渡江功能故作相关处理;铁路出行有卧铺和硬座的票价之分,取硬座票价;公路有春运的票价提升问题,但铁路现已不存在春运票价,因此概不考虑春运时

段性涨价。综合各种情况,给出各种通行方式单位里程的(综合)费用权重指数(表2)

。费用指数越高,出行成本越大,反之,出行成本越低。由表2知,高速公路花费较高,一般公路次之,铁路最便宜,轮渡虽然权重指数很高但所占行程很少。

表2 安徽省各等级道路费用权重指数

Tab.2 Fare weight indexes of different g

rade roads in Anhui道路等级

高速公路一般公路铁路轮渡费用指数0.324 0.304 0.184 2.1

现实生活中,对线路的选择有两种:一种是谋求最短距离的行程线路,而衍生相应的费用成本;一种就是谋求不计时间、不计距离的最少花费的线路。为了对这两种费用成本作比较分析,笔者分别作了这两种费用成本指数的计算。

基于最短距离的费用成本[24]定义为网络中节点与其他节点间的最短路径的距离之和,

单位为km,其值越小,可达性越好:

Ai=

∑n

j=1Fij(2

)其中Ai为节点i的可达性,Fij为i

、j两节点间费用成本。 对不计时间、不计距离的最小费用成本的度量,首先要定义出行方式是以公共交通工具,这样就排除了骑单车和步行等不需费用的方式;其次,因矢量数据无法计算这一性质的最小费用成本,采用栅格数据,在合成栅格成本图时,只把高速公路、一般公路、铁路和轮渡纳入计算中,剔除不花费用的各种通行方式的湖泊、长江、山区和陆地因素。指标

公式同公式(2

),费用成本指数越小,可达性越好。2.3.3 吸引机会指数 所谓吸引机会就是某城镇因其人口、经济、交通等因素而对外具有一定的吸引能力,使得物流、人流、信息流对该城镇有一定的倾向性流动。本文的吸引

机会指数是借用市场概率模型并修正而来,1963年哈弗发表“

购物中心市场区分析方法”提出模型[

32]:Pij=Mj

dbij∑nj=1Mj

bij(3)Pij为小区

i居民到设施j(可以是超市、娱乐设施和广场等)的出行概率,Mj为j设施的规模大小,dij为居民点到服务设施间的距离,b为距离摩擦指数,Pij越大,说明小区i住户出行到设施j概率越大。本文把居民点当作起始城市节点,城市服务设施当作目的地城市,把出行目的地城市的GDP和人口数量(

这里所有的数据都是以行政区域的数据作城镇点的数据)作为该城镇的规模,以两城镇间的最短旅行距离作为公式(3)的dij修正指

标,并以逆思维逻辑扩展“购物中心市场区分析方法”模型由此测度城市之间吸引机会大

小,其数值定义为吸引机会指数,则由公式(3

)可得到:

1284 地 理 研 究

31卷

Aj=

∑ni=1Pij(4

)Aj为j城镇吸引机会指数,n为出行到第n城市,Pij为城镇i到城镇j的出行机会指数,吸引机会指数愈大,可达性愈好。

2.3.4 综合模型指数 以上不同指标指数,分别从时间成本、费用成本和吸引机会指数三个方面的六个角度分析了安徽省城镇的可达性,但各个指标因为量纲因素,他们相互独立,不能形成一个统一指数来综合衡量这些城镇间的交通网络可达性。鉴于此,要想采用六种可达性值衡量城镇节点的综合交通网络格局,就必须采用无量纲计算。为消除量纲并且避免某单个指标对其他指标的影响,即尽量平衡各指标间的权重,故采用0~1间无量

纲化处理方法[33](式5

),建立一个综合交通可达性模型,以能从综合角度探求城镇的路网分异规律。

X'i=

Xi-XminR

(5)X'i为i城镇无量纲化的可达性指数,Xi为i城镇的可达性数值或指数,Xmin为城镇可达性最小数值或最小指数,R为城镇可达性全距。A'i=

∑n

k=1X'ikwk(6)A'i为城镇i的综合可达性指数,X'ik为不同指标下的城镇无量纲可达性指数,wk为各指标权重。由于权重的确定直接影响着分析的结果,目前在这一方面所进行的研究还较为鲜见,

进行精确定量分析有一定的难度,本研究采用专家打分法,各指标确定权重都为1/6,由

于极值去量纲使各指标的变量在0~1间,大大平衡了各指标变量的权重,这点也是使得专家打分的各指标权重相等原因之一。以(6)式进行综合可达性计算,除邻域时间分析的城镇影响区面积值和吸引机会指数越大可达性越好外,其余的四个指标数值越小可达性

越好,为求统一,把这四种无量纲可达性指数取其相反数(-X'ik)参与函数运算,则各

城镇综合可达性指数越大,可达性就越好。

3 多指标的可达性分析

本文中因城镇点较多,涉及到六个指标,数据较大,基于版面容量考虑故各种可达性指标值不列表,仅附图以示结果。

3.1 基于栅格技术的最短时间分析

为下文能清晰地表述,作如下定义:把节点到全省任意点的最小时间成本分析定义为全域性分析,把全域分析所得的平均值看作是每个城镇点的可达性值;把节点到城镇行政区内任意点的最小时间成本分析定义为局域性分析,把局域分析得到的平均值看作是该城镇节点的可达性或本行政区整体的可达性;把全省任意点到最近节点的时间成本分析定义

为开放性分析(或邻域分析)

,由断裂点得到的各城镇影响面作为分析结果。 全域分析时间成本结果如图1,安徽省城镇可达性格局呈现以合肥市(

2.939小时)、肥东(2.879小时)、肥西(2.921小时)为中心,向南北延伸,呈现近似的单核(

铜陵附近有一小圈层)多圈层结构,在第二圈层(等值线为3.3小时)向北延伸很远一直到淮南和蚌埠,而在南部仅越过巢湖和庐江;在第三圈层(等值线为3.6小时)延伸与第二圈层相反,北部延展很少,南部把境内沿江下游的芜湖县、芜湖市、青阳县、繁昌市、铜陵

 7期沈惊宏等:区域综合交通可达性评价———以安徽省为例1285

 

县、铜陵市和无为县等广大区域圈入其中;第四圈层(等值线为3.9小时)南北延伸尺度又与第三层相反,北部远南部近,这主要是受到南部山区、北部平原以及阜阳的铁路枢纽的作用;皖江下游城市在第三圈层内,而上游城市在第三层外,说明皖江下游城市的可达性明显好于上游城市可达性;可达性最大的是天长5.7小时和砀山5.704小时,砀山位于安徽的最北端,而天长市伸进江苏的西部,和本省联系较疏远。显然以合肥为核心的城镇可达性圈层结构南北城镇可达性并不呈对称格局。区域可达性等值线越密,说明可达性越差,这表现在皖南山区、大别山区、省边缘城镇;等值线的凹凸方向也能够说明可达性的增减倾向,曲线向里凹陷,表明城镇可达性有急剧变差的倾向。

可达性的大小是由城镇与外界联络的道路、区域位置和本地经济状况等因素决定的。标准差表征了一组数字的离散程度,从各个城镇可达性标准差(图2)可以看出标准差小的全部是中部城镇,呈现以合肥、肥西、肥东等城镇为核心、较均匀地向四周扩散的单核多圈层同心圆结构,而合肥等为中心的南北两边、东西两边的城镇可达性标准差大致呈对称分布。这一点却不同于以平均值表可达性的分布格局,布局比平均值均匀得多,由此可见可达性标准差很好地反映了城镇区位特征。

图1 全域分析时间成本

Fig.1 Time costs by analysis of the whole scope

图2 全域分析标准差

Fig.2 Deviations by analysis of the whole scope

从局域分析情况看(图3、图4),局域可达性最好的是铜陵市辖区、芜湖市辖区、蚌埠市辖区、淮北市辖区、马鞍山市辖区、合肥市辖区、芜湖县、砀山县和繁昌市,这些地区大多数面积较小,且大多数是经济发达的市辖区和县级市,皖南山区和皖西南的大别山是可达性最差地区,如歙县和宁国市都是100.68小时、岳西县103.33小时、休宁县104.5小时、石台县116.28小时、祁门县124.65小时、金寨县129.31小时、黄山市137.9小时,可达性较差的还有淮北平原和一些丘陵地区。城镇可达性的标准差(图5)大致呈南北相反局面,北部好,南部差。其次省内长江出口附近马鞍山等城镇可达性标准差很低。北部城市因为地处平原地带,城镇面状较规则,且城镇点多坐落在区域中心;而

1286

 地 理 研 究31卷

皖南和皖西南多山,使得城镇所在区域面形状很不规则,城镇点多坐落在区域的边缘处。这种小范围的标准差分析结果进一步反映了标准差与城镇点所坐落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局域分析是计算城镇节点到区域内任意点的最短距离,取其平均值为可达性表征本区域的整体可达性情况,由于范围相对较小,这里可达性除了受交通网络的因素影响外,还充分反映了地形因素、城镇节点位置以及区域形状等因素对可达性的影响,从局域分析时间成本图和局域分析标准差图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在小区域内度量其整体的可达性,以上因素都不能忽略。

图3 局域分析时间成本图

Fig.3 Time costs by analysis of the local scope

图4 局域分析标准差

Fig.4 Deviations by analysis of the local scope

邻域分析是一种开放性的分析,彼此相邻的城镇因便捷吸引周边地区而打破行政区地域界线,最后本属于该行政区内的区域可能因到达相邻城镇时间少而时间成本上归属于相邻区域,实际生活中这种现象经常发生两地域交界处。定义到达某城镇时间距离最近的区域为该城镇的邻域可达性面或影响区。分两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一种是邻域可达性面与地面均质状态下的城镇voronoi面相比较,另一种是邻域可达性面与原来行政区面比较。把邻域可达性值与均质地面的voronoi面的面积和原行政区面积之比分别称之为p1和p2,p1或p2小于1说明邻域可达性面相对缩小了,p1或p2越小,相对缩小的面积越大;p1或p2大于1说明邻域可达性面相对增大了,p1或p2越大,相对增加的面积就越大。

 7期沈惊宏等:区域综合交通可达性评价———以安徽省为例1287

 

对比各城镇p1,把安徽省城镇分为严重萎缩型(p1≤0.6)、急剧扩张型(p1≥1.40)、相对稳定型(0.90≤p1<1.10)和上下浮动型(0.6<p1<0.9∪1.1≤p1<1.4)四种类型。其中铜陵县、旌德县、淮北市辖区和合肥市辖区为严重萎缩型;黄山市辖区、休宁县、阜阳市辖区和铜陵市辖区为急剧扩张型;祁门县、来安县、凤台县、芜湖县、灵璧县、蒙城县、望江县、阜南县、淮南市辖区、五河县、长丰县、萧县、天长市、宁国市、舒城县、庐江县、繁昌市、寿县、滁州市辖区、利辛县、泗县、临泉县、芜湖市辖区、全椒县和明光市为基本稳定型;其他属于上下浮动型。原因作如下部分解释:严重萎缩型里的铜陵县城与铜陵市辖区中心相隔很近几乎是连成一体,但京台高速和沪渝高速从铜陵市的南边通过,省道和铁路都靠近南部通过,而且铜陵县还有北边的长江阻隔,因此铜陵县邻域可达性面很小;旌德县周边的宁国市、泾县、绩溪县、休宁县和青阳县都有高速公路或铁路通过城镇中心,而旌德县没有,仅有一条省道把国道连接,必然导致邻域面“外流”;合肥市的环城高速实际上离肥东县城和肥西县城更近,肥东和肥西把合肥市辖区紧紧地压缩在小小的空间里;急剧扩张型里的黄山市辖区和休宁县主要是因为铜黄高速自北而南纵贯而下,黄山市辖区还有徽杭高速通过都是重要原因,使得邻域面“膨胀”;阜阳市是安徽重要铁路枢纽,济广高速公路和105国道通过,使得其可达性大大提高。总结产生这些类型的原因主要是由城镇点之间的坐落位置和路网状况决定的,一些城镇节点周围原本有很大空间面,但节点对外交通不发达,该节点均质voronoi面的外围区域就会归属于相邻的城镇,自然邻域可达性面就会缩小。这里地形因素没有局域分析显得那么重要。依照各城镇p2把铜陵县、凤阳县、和县、枞阳县、寿县、无为县、濉溪县和霍邱县归为严重萎缩型(p2≤0.6);阜阳市辖区、合肥市辖区、淮北市辖区、霍山县、黟县、青阳县、蚌埠市辖区、安庆市辖区、芜湖市辖区和铜陵市辖区共10个城镇属于急剧扩张型(p2≥1.40),桐城县、怀宁县、临泉县、泗县、金寨县、舒城县、滁州市辖区、明光市、潜山县、宿州市辖区、长丰县、利辛县、五河县、肥西县、阜南县、岳西县、庐江县、南陵县、天长市、亳州市辖区、石台县、太湖县、涡阳县、绩溪县、来安县和泾县属于相对稳定型(0.90≤p2<1.10);其他属于上下浮动型。这种变化原因无非以下:本地区多高等级道路通过,而行政区域面积较小,使得p2急剧变大,急剧扩张型就属于这种情况,他们大多是市辖区;高等级公路基本没有通过,正好经过周边的城镇,而本身的行政区域又大,使得邻域可达性值大大减少,严重萎缩型就属这种原因;基本稳定型和上下浮动型城镇没有上面两种类型的突出特征而已。邻域影响区在空间格局上没有规律可循,全省范围内各城镇相互交错。

3.2 两种费用成本分析

由GIS分析技术得到基于最短路径的费用成本图(图5),由肥西县(费用指数最小39775)、巢湖市、庐江县、无为县形成的第一圈层(费用等值线40500)向东北呈月亮湾形;合肥市及淮南市、桐城市、全椒县、定远县等组成的第二圈层(费用等值线45000);而肥东县排斥在第二圈层外,费用指数高达49650;临泉县、淮北市、广德县、芜湖县、亳州市、萧县和砀山县的可达性最差,这些城镇除了广德县和芜湖县处安徽省东部边缘,其余的都是北部城镇,由此可见皖南费用成本要优于皖北;整个费用成本结构呈近圆形圈层结构。由于最短路径的算法实现上不会考虑道路等级,只寻求路网最便捷,由于不同道路的旅行费用不同,就造成到达某些城镇行走高费用道路多些,合肥市和肥东县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原因在于这两个城镇高速公路通达性较好,比走铁路更便捷,中部城镇出现

1288

 地 理 研 究31卷这种情况是高等级路网发达的表现。

不计时间、不考虑路程的最小费用成本曲线(图6)构成相对前者较有规律性,大体上以合肥市、肥东县、肥西县和巢湖市为核心呈南北狭长圈层格局,由里向外费用成本逐渐增高。除了南北为主体的圈层走向外,在稍里层圈里,有向东部扩展的现象,主要原因是东部的芜湖市和滁州市的铁路网较发达;在稍外圈层里有向西北扩展的现象,这里主要是因为阜阳是安徽重要的铁路枢纽;北部的濉溪县处同样也有向北扩张的现象,这里是两支铁路交界处;在最南端的黄山市处也出现了费用等值线向南端扩张的现象;铁路网稀疏处曲线向中心凹陷。火车旅行相对于公路是很便宜的,其费用指数很小,从安徽省城镇的不计时间、不考虑路程的费用成本可达性来看,其空间布局充分体现了铁路运输网布局的特征,有着浓烈的铁路指向性。

图5 最短路径的费用成本

Fig.5 Fare costs based on the shortcuts

图6 最小费用成本

Fig.6 The least fare costs

从整体看,不计时间、不计路程的费用成本指数大的基本上分布在省域外沿,砀山县费用指数最高是7539.6,紧接着是天长市7512、亳州市6724.4、祁门县6680.5、临泉县6604.4、休宁县6499.1、界首市6489、黄山市6450.3、萧县6353.6、黟县6346.9。从这十个最高费用指数城镇来看,南北费用指数格局基本还是保持平衡的,这不同于基于最短路径的费用指数北高南低的不平衡现象。造成这两种费用成本南北分布稍有差异的原因是路网分布差异造成的。全省内,整个道路网络分布不平衡,路网重心位于沿江平原并连接着江淮丘陵地带,这种路网重心偏南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基于最短路径的费用成本指数的空间分配,使得北部城镇的费用指数普遍高于南部城镇的费用指数;而基于不计时间、不计路程的最小费用成本指数是建立在费用最小化的基础上,也即是说不惜多花时间和多行路程的代价来计算的,由于铁路的旅行费用远低于公路,铁路的空间布局直接影响了费用成本指数的空间布局,纵观安徽省内铁路空间布局南北较为平衡,则不计时间、不计路程的

 7期沈惊宏等:区域综合交通可达性评价———以安徽省为例1289

 

最小费用成本指数南北城镇基本保持平衡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3.3 吸引机会指数分析

从图7知,全省城镇吸引机会指数总体呈“¥”形,以淮北市、濉溪县、怀远县和宿州市为右角分支,以临泉县、阜南县、太和县、颍上县、霍邱县为左撇分支构成皖北吸引机会大的城镇布局;安徽中部的六安市、肥西县、合肥市、肥东县、全椒县和滁州市沿312国道为线状分布;另一分支就是以皖江为轴,有马鞍山市、芜湖市、铜陵市、池州市和安庆市等城镇;最南端的黄山市及其北部的铜陵市、铜陵县、合肥市、长丰县、淮南市纵贯安徽中部又为一支。沿这五个分支线的城镇都基本上是吸引机会指数较大的城镇,但五个分支线间吸引机会指数差异大:皖江线城镇吸引机会指数总体上是最大的,他们几乎是安徽的工业重镇,又是对外开放度较高的城镇,除少数城镇外大多数人均GDP较高,其突出特点就是经济发展较好;若把右撇分支和中部纵贯线合成一条线的话,整体上,该沿线城镇点吸引机会指数整体上略低于沿江地带城镇,但指数仍然很高,这条纵贯安徽南北的城镇带之所以有较大的吸引力,与其丰富的资源是分不开的,淮北和淮南具有丰富的煤碳、宿州的大理石、铜陵市的铜矿、合肥是省会城市且区位居中,以及无与伦比的黄山旅游资源;左角分支的城镇坐落在淮北平原,经济发展并不算好,但这些城镇人口基数很大,在安徽省前10大人口城镇中,这支就占了6个,正是因为其庞大的人口数量而且阜阳市是铁路枢纽使得它们的吸引机会指数提高了,但与其他的分支相比还是相对较小;横贯中部的分支线城镇虽然空间布局不长,但其成员结构复杂,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其中六安经济发展较后,但人口201万,肥东县、肥西县、合肥市占据区位优势且经济也较好,全椒县有合宁高速和铁路从此经过,东部毗邻南京,蚌宁高速、蚌宁铁路和104国道三条要道平行穿过滁州市域,向来有南京后花园之美誉。在这五个分支沿线外的城镇吸引机会指数都较小,尽管沿江城镇带和中部横贯线之间的城镇吸引指数普遍偏高,但部分城镇吸引指数甚至没有高出经济基础薄弱的左角分支线的城镇,原因仍然在于吸引指数的人流指标的选取,因为左角分支庞大的人口需要外流和回流,另外阜阳的铁路枢纽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 多指标的综合可达性指数分析

由安徽省综合可达性指数格局图(图8),把安徽省城镇可达性指数分为五类(表3),优等类、良好类、一般类、有待提升类和极待提升类。综合可达性指数优等类城镇基本上分布在安徽省的中部,除了地理区位优势外,还与此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好有关。综合可达性指数极待提升类城镇大多位于皖南和皖北,其中皖南又占大多数,且最差的几个城镇基本位于皖南,这与皖南的山区地形有极大关系。有待提升类城镇大多位于皖北、皖江城市带以南及安徽边缘地带。良好类和一般类城镇基本位于皖江城市带及其北部附近城镇。通过以上县级城镇综合可达性指数格局可以看出:

(1)安徽省城镇综合可达性指数分布格局呈现规律性特征,由中心向外沿逐渐增大,南北略显对称格局,这是地理区位和交通网络建设及经济发展等主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皖南综合指数普遍高于皖北,南北并不呈对称格局。

(2)地形因素对城镇的综合可达性指数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并不是决定性作用。皖南地区属于极待提升类的原因不是单一的,有山区地形因素,有地处最南端区位因素,有

1290

 地 理 研 究31卷

图7 城镇吸引机会指数

Fig.7 Attractive indexes ofprobability of the towns

图8 城镇综合可达性指数

Fig.8 Comprehensive indexes of accessibility

of the towns

表3 城镇综合可达性指数等级

Tab.3 Grades of comprehensive accessibility indexes of the towns

优等类良好类一般类有待提升类极待提升类合肥市0.914蚌埠市0.017寿县-0.480泾县-1.132临泉县-1.798肥西县0.661安庆市-0.061明光市-0.533濉溪县-1.154界首市-1.829肥东县0.661无为县-0.087芜湖县-0.549阜南县-1.198亳州市-1.863六安市0.570怀远县-0.129霍山县-0.560岳西县-1.199萧县-1.888芜湖市0.556滁州市-0.201颍上县-0.568涡阳县-1.221歙县-2.061长丰县0.522定远县-0.222蒙城县-0.583太湖县-1.224黄山市-2.079庐江县0.255桐城市-0.242池州市-0.585淮北市-1.247休宁县-2.095巢湖市0.211全椒县-0.244固镇县-0.596太和县-1.253石台县-2.126铜陵市0.208含山县-0.257和县-0.630金寨县-1.262天长市-2.222淮南市0.206凤台县-0.282凤阳县-0.650望江县-1.301黟县-2.264繁昌市0.019马鞍山-0.291来安县-0.670灵璧县-1.323旌德县-2.274

舒城县-0.301宿州市-0.703宿松县-1.426绩溪县-2.281

当涂县-0.332枞阳县-0.774东至县-1.482祁门县-2.585

阜阳市-0.339利辛县-0.830泗县-1.494砀山县-2.687

青阳县-0.348五河县-0.852宁国市-1.685

怀宁县-0.376霍邱县-0.862广德县-1.659

南陵市-0.388潜山县-0.911郎溪县-1.638

铜陵县-0.444宣城市-0.947

公路网络结构因素,本地区人口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因素等,同样是大别山区的城镇却因为地理区位和人口等因素而归属于有待提升类,皖北城镇因位于平原地带,大多数城镇属

 7期沈惊宏等:区域综合交通可达性评价———以安徽省为例1291

 

于一般类。

(3)省会城市合肥位于全省的中心区位,加上其独特的行政资源共同奠定了安徽省城镇综合可达性格局的基石;皖江地带的经济发展及其带动的交通网络建设打破了江淮丘陵地区地形因素可能破坏综合可达性呈对称格局的局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 结论与讨论

本文从时间指标、费用指标和吸引机会指数三大层面,具体分为全域时间可达性、局域时间可达性和邻域(开放性)时间影响区、基于最短路径的费用指数、不计时间不计路程的最小费用指数和基于社会经济因素的吸引机会指数六个指标剖析了安徽省城镇可达性空间分异规律,并且在全域时间可达性和局域时间可达性分析中利用标准差解析了城镇区位因子在区域内可达性中的作用。

全域时间可达性空间格局大体是以合肥为中心向外沿伸展但并没有构成规则的同心圈层结构;局域时间可达性格局南北差异明显,南部和西南部可达性较差,北部较好;无论是全域分析还是局域分析中,标准差值小的都几乎是城镇点位于区域中心,从而验证了城镇可达性标准差能很好反映城镇点在区域中位置;邻域时间可达性分析反映了基于交通的城镇影响区大小,实际上还可以拓展到基于时间考虑的商业范围区;对于不计时间、不计路程的最小费用成本可达性的分析,得到城镇格局带有明显的铁路网络指向性;基于最短路径的费用成本空间格局图中知道皖南费用成本低于皖北费用成本;基于人口、经济等因素考虑的城镇吸引机会指数则表明具有吸引力高的城镇在空间上呈现“¥”形。无论哪种指标所测算出的结果,省会合肥、肥东县和肥西县基本上可达性都较好,在空间布局中基本位于内层核心;南北走向的交通布局使得所形成的可达性空间格局也基本是这一基调;地处偏角的城镇可达性总是最差的。从城镇综合可达性指数及各指标值可以看出安徽省区域内部交通可达性差异还很大,道路网络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协调关系还存在很多问题。

(1)皖中北部道路网络稀疏,其主要原因在于这里城镇点稀少,直接造成这一地区经济滞后,城镇带动力不足,也直接影响了交通可达性。可以在这一区域政策倾斜和资金的投入,培养小区域内的增长极,或者说缩小某些城镇的行政管辖范围,建立新的城镇点,使安徽省北部和中部城镇间联系进一步加强。

(2)各种指标表征的城镇可达性空间格局基本上南北走向较明显,说明安徽省境内高等级道路网建设在东西走向上有点不足,之所以形成这一格局,太多依赖省会城市的带动作用,而忽视了省内各城镇横向间的联系,这种现象除了皖江城市带间联系较紧密外,在皖北是相当欠缺的。

(3)皖北平原虽然地形好,但在建设高等级公路方面落后于经济较好的沿江地带,这也就造成了安徽交通网络重心偏南的现象发生,因此加快淮北平原的高等级公路的建设特别是加强城镇间横向联系,以及贯通苏北和豫南的省际联系颇为必要。

(4)马鞍山市是安徽省一颗璀璨的城镇之星,比邻南京,受南京辐射较强,经济在全省城镇中算佼佼者,然而对省内的一些城镇没有起到它应有的带动作用,表现在它缺少和南北城镇的高等级道路连通。

(5)皖江城市带城镇综合可达性大部分属于优等类、良好类,也有些属于一般类,但城镇间差异仍然很大。虽然巢湖起到了一定的阻隔作用但很微小,舒城县、庐江县、无

1292

 地 理 研 究31卷

为县、巢湖市、含山县以及和县这些城镇间仅是一些省道相互连通,提高这些地区的道路等级势在必行。

鉴于数据计算的复杂性,文中没有考虑安徽省外地区对安徽省边缘城镇可达性的影响,将有待以后的研究中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 张文尝,金风君,樊杰.交通经济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54~60.

[2] 金凤君.基础设施与人类生存环境之关系研究.地理科学进展,2001,20(3):276~285.

[3] 王成金.中国高速公路网的发展演化及区域效应研究.地理科学进展,2006,25(6):126~137.

[4] Dupuy G,Stransky V.Cities and highway network in Europe.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1996,4(2):107~121.

[5] 曹小曙,薛德升,阎小培.中国干线公路网络联结的城市通达性.地理学报,2005,60(6):903~910.

[6] Geurs K,Wee B.Accessibility evaluation of land-use and transport strategies review and research directions.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04,12(2):127~140.

[7] 曹小曙,薛德升,阎小培.中国干线公路网络联结的城市通达性.地理学报,2005,60(6):903~910.

[8] 张兵,金凤君,于良.近20年来湖南公路网络优化与空间格局演变.地理研究,2007,26(4):712~722.[9] 金凤君,王娇娥.20世纪中国铁路网扩展及其空间通达性.地理学报,2004,59(2):293~302.

[10] 罗鹏飞,徐逸伦,张楠楠.高速铁路对区域可达性的影响研究———以沪宁地区为例.经济地理,2004,24(3):407~401.

[11] 王娇娥,金凤君.中国铁路客运网络组织与空间服务系统优化.地理学报,2005,60(3):371~380.

[12] 吴威,曹有挥,梁双波,等.中国铁路客运网络可达性空间格局.地理研究,2009,28(5):1389~1400.

[13] 周一星,胡智勇.从航空运输看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地理研究,2002,21(3):276~286.

[14] 王娇娥,金凤君,孙炜,等.中国机场体系的空间格局及其服务水平.地理学报,2006,61(8):829~838.

[15] Murayama Y.Canadian urban system and its evolution process terms of air passenger flows.Geographical Reviewof Japan,1982,55(2):380~402.

[16] Javier G,Rafael G,Gabriel G.The European high speed train network:Predicted effects on accessibility pat-terns.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1996,4(4):227~238.

[17] Spence N,Linneker B.Evolution of the motorway network and changing levels of accessibility in Great Britain.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1994,2(4):247~264.

[18] Bowen J.Airline hubs in Southeast Asia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odal accessibility.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00,8(4):25~41.

[19] 朱兵,张小雷,桂东伟,等.新疆城镇发展与交通可达性相互影响.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0):1239~1248.[20] 张莉,陆玉麒.基于陆路交通网的区域可达性评价———以长江三角洲为例.地理学报,2006,61(12):1235~1246.

[21] 刘承良,余瑞林,熊剑平,等.武汉都市圈路网空间通达性分析.地理学报,2009,64(12):1488~1498.

[22] 程连生.中国新城在城市网络中的地位分析.地理学报,1998,53(6):481~491.

[23] 吴威,曹有挥,梁双波.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综合交通可达性的时空可达性.地理科学进展,2010,29(5):619~626.

[24] 徐旳,陆玉麒.高等级公路网建设对区域可达性的影响———以江苏省为例.经济地理,2004,24(6):830~833.[25] 金凤君,王成金,李秀伟.中国区域交通优势的甄别方法及应用分析.地理学报,2008,63(8):787~798.

[26] 潘裕娟,曹小曙.乡村地区公路网通达性水平研究———以广东省连州市12乡镇为例.人文地理,2010,111(1):94~99.

[27] 靳诚,陆玉麒,张莉,等.基于路网结构的旅游景点可达性分析———以南京市区为例.地理研究,2009,28(1):246~258.

[28] 王振波,徐建刚,朱传耿,等.中国县域可达性区域划分及其与人口分布的关系.地理学报,2010,65(4):416~426.[29] 潘坤友,曹有挥,曹卫东,等.安徽沿江中心城镇“轴—辐”物流网络构建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

 7期沈惊宏等:区域综合交通可达性评价———以安徽省为例1293

 

(4):421~426.

[30] 吴威,曹有挥,曹卫东,等.区域高速公路网络构建对可达性空间格局的影响———以安徽沿江地区为实证.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6):726~731.

[31] 靳诚,陆玉麒,范黎丽.基于公路网络的长江三角洲旅游景点可达性格局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10,25(2):258~269.

[32] 李小建,李国平,曾刚,等.经济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36~337.

[33] 马立平.统计数据标准化———无量纲化方法.北京统计,2000,121(3):34~35.

Assessment on accessibility of regional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 case study of Anhui

SHEN Jing-hong1,LU Yu-qi 1,LAN Xiao-ji 2,LIU De-er2

(1.Colleg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46,China;

2.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Surveying and Mapping,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anzhou 341000,Jiangxi,China)

Abstract:The authors evaluate the provincial accessibility,county accessibility,openingaccessibility between adjoining districts,two fare costs and probability of attraction basedon social and economic factors of districts in Anhui Province,point out spatial accessibilitystructure of diversified indexes of towns in this province,and build a model of comprehen-sive accessibility indexes,and achieve spatial structure of comprehensive accessibility ofthe towns.We find that spatial pattern of the towns in Anhui is taking Hefei as the centerand extending toward edge by and large,but the spatial pattern does not constitute regularconcentric circles;county analysis reflects distinct differences between south towns andnorth towns.Accessibility of south and southwest towns is bad and good in the northtowns,respectively;the towns are identified as severe shrinkage,sharp expansion,sub-stantial stabilization and fluctuation in the opening analysis;spatial structure of fare costbased on the shortest line forms circularities centered embayment towards northeast;anal-ysis of the least fare cost testifies spatial structure of accessibility of the towns followingwith extension of railway network;attractive indexes of probability indicate that the townswith high attractive indexes of probability present a shape of"?";comprehensive accessi-bility indexes of the towns reveal symmetry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in Anhui,but thepattern is broken by mountains of South Anhui.In the end,the researchers offer someproposals on some flaws of road network:promote new regional growth poles in northcentral Anhui for further strengthening their internal relations;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of high-grade highways in Huaibei plain,in particular strengthen lateral ties between thetowns of North Jiangsu and South Henan provinces;extend connectivity of high graderoads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parts of Maanshan;improve the road facilities of theWanjiang City Belt.

Key words:traffic network;accessibility;fare index;attractive indexes of probability

交通行为与地方服务及设施的可达性

交通行为与地方服务及设施的可达性 一 引言 就减少交通尾气排放和能源消耗的土地利用规划措施的重要性所展开的争论(见纽曼与肯沃西,1989年;戈登等人,1991年;纽曼和肯沃西,1992年),显示出市内交通行为及其决定因素的特征的大量不确定性,也突显出对这个问题进行的经验研究的相对缺乏。本章将评估可达性对城内交通行为的重要性,并关注地方设施和服务的可达性。在已签发《规划政策指导13:交通》(环境与交通部,1994年)中已经赋予这个问题以重要地位,该文件将住宅和服务供给整合在一起,作为降低交通需要和鼓励环境适宜性的交通方式发展的途径之一。可达性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它可能对到达各项设施的随意性交通行为(非工作的)有重要影响。在对有关这一主题的现有文献进行回顾后,本章将报告基于埃文新城开发的一些经验研究成果。 二 可达性对城内交通的重要性 (一)调查陈述 作为对降低燃料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评估的一部分,有关地方设施和服务的讨论突出了交通行为在两个方面的重要性。首先是交通方式。人们通常鼓励徒步或骑自行车,而不是驾驶小汽车,因为前者比后者更能有效利用能源(Banister,1992年;Banister等人,1994年)。其次交通距离,当然特别是小汽车的交通距离,尽管大部分的行程都消耗不了太多的燃料(Banister,1994年),但在短途交通中,即使汽车引擎没有非常有效地工作,交通距离的缩短也还是有助于节约能源。 关于可达性在影响交通行为的这些方面中的重要作用,文献资料有哪些评述呢?有关可达性对城内随意性的交通的影响,似乎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它们实际上反映了对紧缩城市的讨论。首先,一些评论者将思考的重点放在可达性的重要性问题上。例如,在对一系列研究的回顾中,汉森(Hanson)和施瓦布(Schwab,1987年)谈到了“个人住所与潜在的可达场所的分布状况的关系”的重要意义,认为这是交通规划的“一般智慧”。评论者们指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服务、学校和购物场所的可达性在平稳下降(Elkin等,1991年)。来自国家交通调查(交通部,199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这与驾驶小汽车的交通的数量及距离的增长是相联系的。其他研究在强调步行购物的重要性的同时又指出,对于居住在新建的外围住宅区的居民来说,商店的可达性相对较低(Guy & Wrigley,1987年)。 就可达性在非工作意图的交通行为中的重要性而言,也许最强有力的证据来自希尔曼等人的研究(Hillman等,1976年)。他们对当地的很多设施和服务进行了分类,并研究了在英国东南部远离大都市地区的许多调查区中有小孩的年轻妇女的交通行为。他们发现,虽然选择使用小汽车会降低步行的可能性,但设施的地方供给(以步行十分钟计算)与步行的可能性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地方供给也会使提高设施的使用频率。这就意味着(尽管该研究没有进行直接的计算),由于设施就在本地范围之内,年轻妇女将会选择步行。这也表明在随意性交通(如非工作交通)的总的区域范围内,这些妇女或多或少还有选择自由。一些设施(如邮局和药店),无论它们设在哪儿都总有人光顾;而另外一些设施(如运动场、公园和自动洗衣店),只有在本地提供的情况下才会被更加频繁地使用。所以,可达性对交通模式、交通距离以及不同设施的使用频率有不同的影响。 另一些评论者对可达性的重要性持怀疑态度。例如,布雷赫尼(1992年)就对满足所有家庭的日常需要的“设施”这一概念提出质疑。他认为这一概念忽视了日益增长的专门物品和服务的重要性,尤其是休闲设施,地方是不可能提供这些设施的。此外,他也指出了家庭和家庭结构的日益多样化,以及“消费”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的增加。

安徽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2020)

安徽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2020) 《安徽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已经2020年7月31日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修订,现将修订后的《安徽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公布,自2020年10月1日起施行。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20年8月3日 安徽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 (1996年7月28日安徽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根据2002年4月4日安徽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安徽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04年6月26日安徽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关于修改〈安徽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根据2006年6月29日安徽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安徽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三次修正 2007年1月17日安徽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修订根据2010年8月21日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1年12月28日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根据2015年3月26日安徽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等部分法规的决定第三次修正 2020年7月31日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修订)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道路运输经营 第三章道路运输站(场)经营 第四章机动车维修经营 第五章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经营 第六章监督检查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安徽省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公开运行系统试

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安徽省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公开运 行系统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 【法规类别】价格综合规定 【发布部门】安徽省交通运输厅 【发布日期】2012.03.26 【实施日期】2012.03.2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安徽省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公开运行系统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市交通运输局,广德、宿松县交通运输局,厅直有关单位,厅机关各处室 为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政务公开,省交通运输厅决定总结推广蚌埠市等交通运输单位执法公开运行的做法,试点推广安徽省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公开运行系统。 现将《安徽省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公开运行系统试点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六日安徽省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公开运行系统试点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推进交通运输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阳光行政、优质服务、科技反腐,展示交通运输系统良好形象,提升交通运输依法行政的公信力和社会认可度。省厅决定研究总结蚌埠市等单位交通执法公开运行的做法,试点推广安徽省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公开运行系统。为做好系统建设、试点推广工作,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试点工作内容 通过整合公路、运管、港航及交通质监等现有交通执法信息资源,构建省市两级综合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数据中心,采用省厅与各市交通运输局两级模式部署,实现省、市、县三级综合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数据集成和联网运行。系统涵盖公路路政、道路运政、海事行政、水路运政、航道行政、港口行政、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等交通运输行政执法门类,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等执法类别。集行政事项公开、权力运行公开、网上办案、移动执法、效能监察、行政监督、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逐步形成省市县三级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运行和监督管理体系。 二、试点目的 研发省、市两级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公开运行系统,在局部地区开展试点工作,通过对使用情况的跟踪、监测、反馈,全面掌握硬件支撑设备条件、网络安全配置、数据兼容性及系统功能的合理性和完备性等情况。根据适时掌握的试点情况,制定改进措施,为完善省级系统提供第一手资料,为2013年在全省推广打下坚实基础。 三、试点工作原则

道路安全性评价与管理

道路安全性评价试题 一、道路安全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应用。 答:内容有:1、交通安全技术行政管理研究; 2、交通安全技术研究; 3、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研究; 4、交通安全分析方法的研究; 5、交通安全理论研究。 应用有: 1、考虑道路安全的道路网规划; 2、创建道路设计过程中道路安全特定的考虑; 3、现有道路或道路网的交通安全管理; 4、道路或道路网的安全改善(包括道路事故多发地段的鉴别与改善) 二、道路安全分析中对事故资料的统计年限有什么要求? 答:事故数据能够反应安全特征,并尽量弱化交通事故随机性的影响;同时,在统计期内道路条件和交通条件要有一定稳定性,不至于产生较大的差异。 (1)时间不宜太短;至少在一年以上; (2)时间不宜太长;一般3-5年。 三、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对交通需求增加,经过某地区道路安全评价发现,随着交通量增加,该地区交通事故总起数增加,但事故率基本不变,试分析导致事故数数量增加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P51 答:原因:1、人的原因,人的原因主要是人的行为过失,包括违反交通法规以及其他相关的规定、疏忽大意和操作不当。 2、车的原因,车辆主要原因是指,车辆使用过程中由于保养检查不够、失修或机件调整不当造成事故。 3、路的原因,道路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主要有道路结构方面的缺陷,如路面损坏、路肩松软等;交通条件方面的原因比如,交通混乱、平面交叉渠化不当等;线性方面原因,有视距不良、急弯陡坡等。 4、环境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交通事故涉及者之外还有交通外部因素,它涉及道路设施,交通设施与管理,天气气候条件,照明条件,路侧环境,交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改善措施:交通量增加,事故总起数增加,但事故率基本不变。这种情况下经济一般也稳步发展,交通量增加导致事故数增加,应考虑改善路网道路交通环境状况,建设新路以缓解交通压力,降低事故总量。 四、试简述道路安全改善的基本原则。 答: 基本原则:1、安全性,不产生新的安全隐患; 2、经济可行性,充分利用有限的安全改进资金,尽可能利用有效的经济的措施; 3、技术可行性,针对性要强; 4、可接受性,能否为用户认识和接受; 5、可实施性,强制性措施不宜过多; 6、合法性,不违背既有的道路和交通管理法规。

伦敦公共交通可达性分析方法及应用

伦敦公共交通可达性分析方法及应用 张天然悠闲老头看交通2018/7/26 1引言 在伦敦交通规划TfL(Transport for London)中,需要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和服务的作用,一个重要的分析方法就是连通性(connectivity),也称为可达性(accessibility)。 使用可达性分析的主要目的: [1] 识别因交通改善而得益的区域; [2] 更好的了解新的公交线路、站点和道路规划的影响; [3] 识别就医等公共服务的最佳选址以便居民使用; [4] 了解伦敦的哪些地方更适合居住和办公的开发; [5] 对不同区域的停车配建指标高低提出建议。 可达性分析的主要形式: [1] 基于区域内公共交通的服务距离和频率的公共交通可达性指标 PTAL(Public Transport Access Level); [2] 等时线图,展示特定区域到其他区域的时间或一定时间内可以到达 的区域; [3] 服务范围分析(Catchment Analysis),描述了特定区域在一定时 间内可以可以到达的工作地点,或不同形式的服务情况。 2公共交通可达性指标PTAL PTAL的取值范围为0-6,越大表示可达性(连通性)越好。因为历史原因,1类的PTAL值分为1a和1b,6类的PTAL值分为6a和6b,因此一共有9个PTAL值:0,1a,1b,2,3,4,5,6a和6b。PTAL的值用固定的颜色在地图上进行表示。一般来说PTAL值高的地方,具有以下特点: [1] 步行到最近的公交站点距离很近; [2] 最近的公交站点等待时间很短; [3] 最近的公交站点有很多公交车服务; [4] 附近有主要的轨道交通站点; [5] 以上因素的组合。 因此PTAL可以看出是对公交网络密度的度量。PTAL不考虑每个地方可以到达的目的地,也不反映公交和轨道交通的拥挤情况。PTAL主要针对公共交通,不包含小汽车出行的情况。 2.1 PTAL的应用 PTAL最早是在伦敦的Hammersmith & Fulham行政区引入的,后来被深入和广泛地应用到伦敦的各种规划程序,包括战略规划和区域规划。例如包含经济、社会和环境目标的2031年伦敦战略规划,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确

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方法

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方法 1、道路交通安全现状 汽车已成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人类在享受汽车带来的舒适、便捷等优越 70 50、60 升, 年, 30.9亿元,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位居世界第一位,超过印度、美国、俄罗斯。 2、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

道路交通系统是由人、车、路和环境等诸要素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任何因素的不可靠、不平衡、不稳定都可能导致种种的冲突与矛盾,从而引发交通事故。 2.1人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 2.2车辆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 车辆是工具,是道路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交通安全有密切的关系。虽然在事故统计中,因为车辆而直接导致的事故比例并不大,但如果能进一步改善车

辆的结构和性能,按规定进行安全检查,使汽车具有良好的技术状况,从某种角度讲是可以防止驾驶员失误的,至少也可能减轻事故的损失。为了安全快速行驶,汽车配备有前照灯、制动灯、挡风玻璃,安全带及后视镜等。如果某一设施出现故障,就有可能引发交通事故;汽车的使用性能相对于交通安全也是至关重要的,动力性越好,制动性越可靠,同时拥有良好的操作稳定性,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就越小;随 2. 具有足够强度的路面在行车和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在温度和湿度的影响下,不产生过多的磨损、压碎及变形,同时还要保证一定限度内的抗滑能力和平整性,这样才能为安全行车创造有利条件;在道路线形设计时,应该合理安排曲线的半径和转角,通过弯道超高、弯道加宽的办法防止出现横向翻车或滑移的现象,同时有足够的视距能够在发现障碍物时及时地采取措施;因为汇集在交叉路口的机动车、行

人以及自行车行驶方向各不相同,所以交叉口处存在着大量干扰与冲突,在设计时应尽量避免四路以上的交叉路口,同时采用交通信号控制交叉交通流的相对速度,采用分离车道和隔离式道路为左右转弯车辆的运行提供方便,减少车辆在交叉路口区域的冲突。 2. 3、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方法与适用性 3.1绝对数引 用绝对数进行评价采用四项指标,即事故次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

综合交通枢纽的概念解析学习资料

综合交通枢纽的概念解析 作者:赵巍 国家“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提出:全面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建成4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国内已有多个城市提出建设与城市功能相匹配,构建可持续发展、高标准、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支持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交通发展目标。本文旨在解析综合交通枢纽的内涵与特征,研究以机场为核心的综合交通枢纽对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 一、交通枢纽与综合交通枢纽 枢纽,《辞海》的解释为“比喻冲要的地点,事物的关键之处”。以此类推,交通枢纽自然是交通的“冲要地点”和“关键之处”。一般认为,交通枢纽地处于两条或几条干线运输方式的交叉点上,是交通运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枢纽从宏观上,指交通节点所处的区域或城市,即交通枢纽城市;微观上,指交通节点上办理客货中转、发送、到达的多种运输设施(包含线路、站场、交通工具、信息等)的综合体。 交通枢纽的形成受区位、政治、经济、人口、社会等因素发展的影响;反过来,交通枢纽对于地区之间的联系、地区和城市的发展又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大城市、大工业中心、大型海港或河港、空港往往都会形成交通枢纽。交通枢纽城市按汇集的主要运输方式可分为:铁路公路河海枢纽,如上海、天津、汉堡、纽约;铁路公路内河枢纽,如南京、武汉、莫斯科、法兰克福;铁路公路航空枢纽,如北京、东京、巴黎;内河公路枢纽,多为中小城市。 综合交通枢纽是由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的干线所组成的交通枢纽。随着城市规模大型化、人员流动高度化、城市土地资源短缺、城市交通流量密集,最大限度地提高交通效率成为城市尤其是大型城市解决交通问题的重点。综合交通枢纽作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城市交通与城间交通之间的衔接关键节点,其规划发展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安徽省交通事故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8版

安徽省交通事故情况数据分析 报告2018版

报告导读 安徽省交通事故情况数据分析报告围绕核心要素交通事故发生数量,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交通事故受伤人数,交通事故直接财产损失等展开深入分析,深度剖析了安徽省交通事故的现状及发展脉络。 安徽省交通事故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中的数据来源于政府部门如中国国家统 计局、交通管理部等,通过整理和清洗等方法分析得出,具备权威性、严谨性、科学性。 本报告从多维角度借助数据全面解读安徽省交通事故现状及发展态势,客观反映当前安徽省交通事故真实状况,趋势、规律以及发展脉络,安徽省交通事故情况数据分析报告必能为大众提供有价值的指引及参考,提供更快速的效能转化。 安徽省交通事故情况数据分析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 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目录 第一节安徽省交通事故情况现状概况 (1) 第二节安徽省交通事故发生数量指标分析 (3) 一、安徽省交通事故发生数量现状统计 (3) 二、全国交通事故发生数量现状统计 (3) 三、安徽省交通事故发生数量占全国交通事故发生数量比重统计 (3) 四、安徽省交通事故发生数量(2015-2017)统计分析 (4) 五、安徽省交通事故发生数量(2016-2017)变动分析 (4) 六、全国交通事故发生数量(2015-2017)统计分析 (5) 七、全国交通事故发生数量(2016-2017)变动分析 (5) 八、安徽省交通事故发生数量同全国交通事故发生数量(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安徽省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指标分析 (7) 一、安徽省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现状统计 (7) 二、全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现状统计分析 (7) 三、安徽省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全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比重统计分析 (7) 四、安徽省交通事故死亡人数(2015-2017)统计分析 (8) 五、安徽省交通事故死亡人数(2016-2017)变动分析 (8) 六、全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2015-2017)统计分析 (9)

交通安全风险评估

三江街道 交通安全风险评价报告 为构建和谐的生活环境,积极遏制危害我们和谐生活的重要因子之一——交通事故。这里我们对交通安全的的隐患和风险程度进行分析,从而让更多的人深刻地认识到创建安全社区,搞好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普遍性。 一、交通安全的项目单元划分(道路道路、水上) (一)道路交通 近几年来,三江街道办事处狠抓交通建设,农村公路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推动了农村客运的快速发展。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客运与公路建设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也渐渐凸现。 目前,据相关资料统计,街道辖区有18个行政村、6个社区,从事客运的客车、三轮车、摩托车共计531辆,这些车辆都属非法营运。经调查,“黑车”之所以有市场,主要是乡镇农村道路和群众的出行需求所决定的,由于这些非法载客的“黑车”具有方便、灵活的优势,特别是摩托车投资小、收益快、不等时间,不上缴税费,因此,非法营运在农村客运中拥有大量的市场。

虽然多数村都修通了公路,但所有的公路无法开通客运车辆,群众又必需出行,三轮车、摩托车自然就成了其出行的主要工具。为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街道办事处相关职能部门组织了多次打击和整治,虽然非法营运势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但是由于打击非法营运取证难以及农村面广、监管难度大等因素,以致非法营运车辆在一定时期仍将继续存在。非法营运侵害了合法经营者的利益,扰乱了农村客运市场秩序。而且三轮车、摩托车由于其经营的特殊性,不受时间限制,就随意在场镇停车上客、下客,对场镇交通安全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 (二)水上交通 三江街道境内共有2条河流、3 个渡口、1艘客船、1艘餐饮船、10艘渡船、3艘挖石船、20艘货船。水上交通对于居民的生产、生活同样具有重大的作用。因此水上交通安全就显得至关重要。安全工作预防大于处理,因此应制定严格的水上交通安全措施,对渔船、打石船等非运输船舶的非法载客行为,进行严厉的查处,严格取缔未经检验、登记的船舶、未经审批的渡口渡船以及无证无照和达到报废年限仍在运营的船舶,确保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危险辨识 交通安全可造成的事故类型有撞车、翻车、坠崖、撞人等,

道路交通安全评价

摘要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交通事业取得长足的进步。近十年来,我国机动车保有量成倍增加,虽然公路通车里程不断增加,但仍然不能满足车辆通行需要,交通拥挤、交通事故频发,交通安全状况不断恶化,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道路交通安全成为影响交通事业发展的瓶颈。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是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主要根据道路运行的情况和过去的数据统计来分析道路的安全状况,评定道路的安全等级,找出安全度低的道路并适当采取安全措施,其在减少道路交通事故、提高道路安全水平上有重要的意义,一直被各国重视。 通过分析我国道路安全现状,找出影响交通安全的因素,主要从人、车、路这个交通系统入手,对影响道路安全的因素都予以考虑。通过对影响道路交通安全因素的分析,把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因素分解为若干指标,根据若干指标建立三级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道路安全评价的研究现状并详细介绍了四元评价方法(DHGF)及其基本步骤,并把此方法应用于兰州安宁区建宁东路的交通安全等级评价,客观反映了被评价对象的交通安全状况。 关键词:道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安全评价;四元评价模型(DHGF)

Abstract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s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he past ten years, the number of vehicles in our country increased exponentially, while highway mileage is increasing, but still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traffic, traffic congestion, traffic accidents, traffic safety situation continued to deteriorate, causing huge casualties and the loss of property, road traffic safety becomes a bottleneck of the development of traffic. The road traffic safety evaluation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study of road safety, according to the main road running situation and past statistics to analyze the road safety situation, safety evaluation of road safety, to find out the low degree of road and take appropriate safety measures and in the reduction of road traffic accidents, it is important to improve road safety level, has been national attention.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China's road safety, find out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traffic safety, mainly from the people, cars, the road traffic system of, the factors of affecting road safety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of the road traffic safety, the influence road traffic security factors decomposition of a number of indicators, three levels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a number of indicators. 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status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oad safety evaluation (DHGF )method and its basic steps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 in the Anning District, Lanzhou City Jianning road traffic safety assessment, objectively reflect the object of traffic safety status evaluation Key Words:Road traffic safety; influencing factors; evaluation; four yuan evaluation model(DHGF)

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区域功能拓展研究(刘树祥)

淄博火车站地区功能拓展研究 1 引言 随着2008年胶济四线的建成通车,胶济线开通的动车组,设计时速可达200-250km/h,实际运行速度接近200km/h,发车间隔在25-30分钟,已达到日本新干线和欧洲高速铁路建设初期的水平。胶济线客运线路提速,必然密切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联系,淄博火车站作为胶济线的重要交通节点,将进一步巩固其交通枢纽地位。 交通枢纽地区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交通设施本身,还体现在交通枢纽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以及对交通枢纽周边地区的规划与土地开发的影响方面。淄博火车站地区未来将发展成为一个集国铁干线,城际轨道,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公交枢纽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交通枢纽,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不言而喻。 自“十一五”开始,国内建成了沪杭、武广等高铁项目,一些大型枢纽站点相继建成,高速铁路建设如火如荼,而对国内对高铁车站周边地区的开发研究和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高速铁路车站地区如何成功开发,借鉴国外成功经验非常重要。本专题通过研究国内高铁交通枢纽地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总结规律。为淄博火车站地区用地规划和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2 高铁车站对城市的影响 国外针对高速铁路车站地区的发展问题已有非常前沿的研究。总体来说,对于这种交通枢纽地区,强调把交通枢纽与城市规划结合起来进行考虑,重点关注节点交通价(transport value)和城市功能价值(functional value)两个方面。所谓节点交通价值指交通枢纽本身作为重要的交通设施所反映的交通功能与设施属性,日交通量是反映这个价值的重要指标;而城市功能价值是指枢纽地区对城市功能发展的影响和催化所产生的价值,比如围绕交 通枢纽承担了城市多少商务功能等。 一个场所有很好的可达性,将吸引商业、 住宅和其他设施的集聚,功能集聚的同时也会 相应带来交通量的增长。如果场所具备了商 业、办公等设施,而交通的可达性不好,这些 城市功能将不能继续增长。因此城市功能价值 的增长和节点交通价值的增长都存在着边际 效益递减的关系,两者之间平衡发展是目前交 通枢纽地区发展的主流思想(见右图)。

区域综合交通可达性评价_以安徽省为例

第31卷 第7期 2012年7月地 理 研 究GEOGRAPHICAL RESEARCHVol.31,No.7July,2012 收稿日期:2011-09-12;修订日期:2012-01- 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1071084);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XZZ12_0389) 作者简介:沈惊宏(1976-) ,男,安徽宿松人,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E-mail:shendili@y eah.net区域综合交通可达性评价 ———以安徽省为例 沈惊宏1,陆玉麒1,兰小机2,刘德儿2 (1.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210046;2.江西理工大学建筑与测绘学院,赣州341000 )摘要:从安徽省省域、县域、省域内地区间的开放性、两种费用成本以及考虑区域社会经济 因素的吸引机会六种角度评价安徽省城镇可达性,揭示了安徽省城镇不同指标下的可达性空 间分异规律,并建立了一个综合可达性指数模型,进一步得到安徽省城镇的综合可达性空间 格局。研究表明:安徽省城镇全域时间可达性格局大体是以合肥为中心向外沿伸展但并没有 构成规则的同心圈层结构;局域时间可达性格局南北差异明显,南部和西南部可达性较差, 北部较好;邻域分析中把城镇分为严重萎缩型、急剧扩张型、基本稳定型和上下浮动型四种; 最短路径的费用成本空间分布上呈现内核为东北向月亮湾形的圈层;最小费用成本分析得到 城镇可达性空间上有明显的铁路交通指向性;吸引机会指数则表明吸引机会高的城镇在空间 上呈现人民币符号“¥”形;综合可达性指数略显城镇间南北对称,但在皖南山区不遵循此 规律。最后,针对路网布局的一些弊端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交通网络;可达性;费用指数;吸引机会指数 文章编号:1000-0585(2012)07-1280- 141 引言 交通网络是指一定区域内根据通行的需要,由各级公路组成的相互连接、成网状分布的道路系统。城镇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城镇之间及城镇与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交 通网络的连接而产生的[ 1,2]。交通网络是城镇发展的物质前提,为城镇空间结构和体系构成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交通网络的发展改变了城镇之间旅行时间、运输距离和交通费用,引起彼此之间相对距离变化,为城镇的物质、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的需求提供了 保障[ 3]。交通网络发展迟缓、超前或结构不合理也会阻碍城镇的发展,而衡量交通网络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可达性。可达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交通网络中各城镇的地位和 作用[4],以及城镇未来的发展潜力与竞争力[5],同时它也是评价区域(或点)取得发展机会和控制市场能力的有效因素之一。因此,随着交通网络的发展必然会引起人们对可达性 的研究,它被广泛地应用于交通规划、城镇规划和地理学领域[ 6],至今仍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内容。 目前,国内外可达性的研究已趋成熟。研究领域从公路 [7,8]、铁路[9~12]到航空[13~15],研究区域从国家间[16~18]、全国性[7]、省域[19]、经济区[20]到都市圈[ 21],研究的实现算法变化多多:程连生用图论的观点分析了因新城数量增加所导致的城市网络的扩展及其功能

安徽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交通运输“十 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安徽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1 —

安徽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加快构建安徽特色的现代交通运输业,支撑和保障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国家相关规划等,结合我省交通运输发展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以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发展、高效发展、协调发展、安全发展、绿色发展为重点,针对交通基础设施、运输服务、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安全应急保障、绿色低碳交通等内容,明确了“十二五”期安徽交通运输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规划范围包括公路交通运输(含城市客运)、水路交通运输、民用航空运输、邮政等。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 一、现状评价 (一)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交通运输行业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交通运输发展条件,不断提升交通运输服务保障能力,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 (1)交通建设投资规模显著扩大。“十一五”期间,全省—2 —

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125亿元,比“十五”增加了58%。重点加强了高速公路、农村公路,以及基础薄弱的内河港口与航道、公路场站枢纽建设。高速公路建设投资641亿元,农村公路投资257亿元,分别占总投资的57%和23%;站场建设投资19亿元,占总投资的2%;水运基础设施投资91亿元,比“十五”增加6倍左右。 (2)公路建设力度持续加大。2010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14.94万公里,公路网面积密度达107.16公里/百平方公里,路网密度比2005年增长105%。 高速公路建设实现新的跨越。全省境内国家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规划的2781公里国家高速公路已建成2602公里。省级高速公路网开始启动,建成通车327公里,在建1078公里,实现了“南北6小时过境、东西3小时过境”的目标。 干线公路技术水平和通行能力明显提高。截至2010年底,干线公路通车里程达12412公里,其中,国道5037公里,省道7375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由85.1%增加到91.4%(含高速公路)。与此同时,干线公路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得到稳步提升。 农村公路“村村通”提前完成。以“村村通”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公路建设。2006—2010年共新改建农村公路7.3万公里,全省农村公路里程达13.6万公里。建成通村公路桥梁900座,改造危桥753座。所有乡(镇)都通了油路(水泥) —3 —

新建合肥至安庆铁路kv及以上电力迁改施工工程招标文件

新建合肥至安庆铁路k v 及以上电力迁改施工工 程招标文件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新建合肥至安庆铁路35kv电力迁改 施工工程发标 发标文件 发标编号:HASDQG-2017FB-01 发标人:安徽综合交通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与中铁四局集团电气化工程有限公司联合体项目经理部 发标时间:二○一六年十一月 目录 第一章…………………………………竞标邀请书 第二章…………………………………竞标须知 第三章…………………………………工程量清单 第四章…………………………………劳务分包合同条款 第五章…………………………………竞标文件格式 第六章…………………………………图纸及设计说明书

第一章竞标邀请书 新建合肥至安庆铁路35kV电力迁改施工工程竞标邀请书 (被邀请单位名称): 1. 发标条件 本次发标项目属于新建合肥至安庆铁路三电迁改项目,项目建设单位为合安高铁股份有限公司,建设资金已落实,发标人为安徽综合交通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与中铁四局集团电气化工程有限公司联合体项目经理部。本项目中新建合肥至安庆铁路35kV电力迁改施工工程已具备发标条件,现进行邀请发标。 2. 项目概况与发标内容 项目概况 新建合肥至安庆铁路35kV电力线路迁改项目施工范围为: (1)正线工程:DK0+000~DK162+,线路长度。 (2)合肥枢纽相关工程: ①合肥南至肥西联络线(XLDK0+000~XLDK9+)线路长度。 ②合肥动车运用所及走行线。 (3)宁西货车外绕线(雷麻店至双墩集XHDK0+000~XHDK51+)线路长度; (4)合九货车联络线(HJLDK0+~HJLDK32+)线路长度。施工内容为电力迁改工程。 发标内容 (1)本次发标内容详见附表。 (2)本次发标不允许拆包竞标。 (3)竞标人中标后,不允许转包、非法分包。

京津冀核心区的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设想

京津冀核心区的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设想《综合运输》2008年05期 目前,京津冀地区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建设正进入战略调整的机遇期,一方面是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主体、唐山曹妃甸新区和沧州渤海新区为两厢的渤海湾沿海地区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京津冀地区区域城市空间结构由此面临着重大变革;另一方面,京津冀地区区域交通结构在顺应区域空间发展趋势的同时,也在同步进行优化升级,区域内的国家高速铁路、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和首都第二机场的规划建设正同期在进行之中。在区域空间重大调整和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京津冀区域交通体系尚存在城际快速轨道网与国家高速铁路网大部分线路走向重合、缺乏区域性的综合交通枢纽等诸多问题,整个京津冀地区的交通体系亟待进行结构性地变革,其中以首都北京为中心构筑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应是调整和优化的关键环节。 一、北京市综合交通体系的调整和优化 北京目前是全国交通中心和最大的对外交通枢纽,业已形成了强大的中心辐射式的对外交通网络,并还在继续强化这一交通布局模式,如在新近公布的京津冀地区城际客运铁路网中,规划建设目标又是“以首都为中心,京、津为主轴,石家庄、秦皇岛为两翼的城际铁路网”。北京市这一中心辐射式交通结构为英国交通专家汤姆逊所说的“强大市中心”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模式,与“摊大饼”式的北京城市空间形态是相辅相成的。从各国的交通体系来看,国家级交通网络布局可大体分为网络化分布和以国家首都作为全国交通中心的中心辐射式分布两大类,前者如德国、美国等,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呈现多元化分布特征;后者如法国、日本等,毕竟巴黎、东京等首都城市中的交通枢纽服务人口和辐射范围有限。“条条大道通罗马”的中心辐射式交通网络布局对于中小型国家的首都未尝不可,但对于拥有960万平方公里领土面积和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来说就应权衡,“条条大道通北京”的后果只会使北京市中心虹吸了大量外来的中转旅客,将加剧北京城市交通的拥堵,这与北京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也是相背离的。 当前北京市存在的“交通中心化”趋向可以分别从公路、航空和铁路等主要交通方式来看。就现有公路网而言,“条条大道通北京”的思想得以充分贯彻和

《中国乡村发展—交通可达性及其影响研究》评述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9卷第6期 2014年6月V ol.69,No.6June,2014877页《中国乡村发展—交通可达性及其影响研究》评述 刘开智 (香港浸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 曹小曙等2014年出版的著作《中国乡村发展—交通可达性及其影响研究》回顾了过去30年中国乡村交通的发展情况,以广东乡镇为案例,通过实地调研以及历史数据分析,系统探讨乡村地区发展的时空差异、乡村交通与经济发展、乡村可达性评价与空间格局、乡村可达性与土地利用、乡村居民点类型与整治等问题,致力寻求可持续且充满活力的乡村地区发展方式。该书内容丰富,数据扎实,研究时段跨度长,宏观微观尺度兼备。 该书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乡村交通的发展历程,并根据发展速度将其划分为缓慢增长阶段(1978-1991)、快速发展阶段(1992-2002)和量与质并重发展阶段(2003-)三个阶段。该书以省(市、区)为单位,于1980-2010年间每5年为一个时间点,共7个时间点,考察中国乡村发展以及乡村道路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该书从国家政策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两方面分别定性定量地分析影响乡村公路建设的因素。作者系统地回顾2000年以来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发展农村交通建设的政策和实施目标,如“修好乡村路,服务城镇化,让农民兄弟走上柏油路和水泥路”,“五年千亿建设工程”,“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年”等,并选取了乡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乡村人口、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等13个指标,对乡村公路发展的影响因子进行主成份分析。研究得出第一阶段乡村公路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投资和乡村的生产能力;第二阶段主要是乡村经济的规模;第三阶段主要来自各省(市)整体交通运输状况的发展。 该书以广东省为案例探讨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乡村交通可达性的空间格局以及乡村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的影响。该研究先综合考察广东省区域乡村发展,得出其从非均衡态到低均衡,再到高均衡,又再次进入非均衡状态的发展格局,并将88个市县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6个等级,每个等级选取两个市县分别探讨乡村经济优势地区、一般地区和较差地区的道路空间结构变迁特征,以及各等级乡村经济发展与道路建设的相关性。对于第1等级的乡村,道路建设有利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对于第2至第5等级的乡村,道路建设有利于促进乡村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和带动农业结构调整;而第6等级道路建设与地区的发展相关性不显著。该书进一步通过对广东省连州市和云安县的案例研究,探讨乡村可达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可达性的空间格局和可达性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作者综合便捷度、隔离度、偏远度等基本指标提出测度可达性指标的公式和测度体系,并应用于连州市的可达性分析。研究得出,各乡村到连州市中心可达性大致以连州市为中心,向外呈圈层扩展,越向外层其可达性越低;各乡村到国道省道的可达性和干线网络密度沿国道省道呈轴向分布,可达性和干线网络密度具有一定的距离衰减规律。乡村交通设施的建设对可达性带来了直接影响是客货流量的增加和车辆等级的提高,间接影响是运输时间减少、成本减少以及运输中人力的节约。总体来说,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可达性与土地利用及其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系数较小,尤其与土地利用变化间的相关性整体较弱。 该书提出通过交通的发展塑造空间的战略,即通过改善交通条件促使地区间的可达性提高,创造区位优势,吸引人口和产业的聚集,进而引发社会经济与空间的转变。一方面,交通支撑乡村地区在更大区域内形成影响力,实现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运输衔接;另一方面,通过交通衔接市县可达性均质化,引导欠发达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该书为当前中央农村政策,即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假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提供了实证支撑。

2017年安徽省土木建筑工程创新奖-安徽省土木建筑学会

附件5:2017年安徽省土木建筑创新奖(交通工程)获奖项目名单 (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4项,共计29项) 一、一等奖(排名不分先后)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单位主要创作设计人 1 芜湖长江公路二桥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徐宏光、王胜斌、杨善红、梅应华、吴志刚、吴平平、梁长海、余振、曹新垒、窦巍 2 望(江)东(至)长江公路大桥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徐宏光、杨善红、尹超、吴志刚、王胜斌、唐国喜、郑国华、段书龙、魏庆庆、李邦映 3 合肥港综合码头工程安徽省交通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吴立人、徐启文、汪海生、刘新、王亚武、席荣、张晟、虞杨波、李华治、杨铎 4 陕西省旬阳县旬河廊桥工程合肥市市政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浦玉炳、张兴其、王亮、吴新强、张超、张乾坤、王敦红、唐振忠、吴祯、李俊峰 5 合肥市畅通二环(西南环)樊洼路节点、集贤路节 点改造工程 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黄从俊、张德豪、王衎、王超、王佳、 李卫群、曹芳、张乾坤、常迪、任伟强 二、二等奖(排名不分先后)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单位主要创作设计人 1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通道工程应用技术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王吉双、陈修和、王胜斌、吴志刚、董阁、吴平平、唐国喜、张树清、胡小康、段书龙 2 舒城县万佛路(桃溪西路~快速通道)道路工程—万 佛路跨南溪河——桥梁工程 安徽省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兰辉萍、孟德伟、魏永、顾正亚、雷婷婷、 周烽、周彤、肖舟、吴陈有

3 国家高速公路网G85麻柳湾至昭通高速公路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吴福忠、张鲲、李勇、王晓飞、朱宇、于海龙、倪丹、于恒栋、胡琳、李帅 4 蚌埠市长淮卫淮河大桥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刘伏成、王胜斌、杨善红、吴志刚、唐国喜、朱宇、黄浩、张树清、段书龙、曹新垒 5 淮南孔李淮河大桥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徐宏光、杨友安、代征军、卢元刚、梅应华、李业根、杨大海、张洪雨、王琳、王勇 6 岳西至武汉高速公路安徽段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陈亮、陆路、刘存桂、李亚平、李学峰、黄奶清、梁群、吴文浩、王晓、刘永彪 7 济宁市北湖连通桥工程安徽省交通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吴立人、鲁恩琦、倪建华、郑报文、张安林、胡胜来、邱体军、夏伟 8 合肥市轨道交通1, 5号线云谷路站换乘改造及下部 矿山法区间工程技术措施 安徽省综合交通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孙宏斌、朱斌、王斌、姜洲、 潘靖军、徐瑞、潘学凯、黄河 9 芜申运河(安徽段)航道整治工程安徽省交通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徐启文、吴立人、沈保根、黄亚萍、夏伟、林燕清、葛德杰、李云龙、张梅、张威 10 合肥市岗集驾驶人考场区域水源保护及科目二、三 改建工程 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黄定江、张德豪、常迪、张乾坤、王佳 三、三等奖(排名不分先后)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单位主要创作设计人 1 合肥高新区长江西路沿线立交工程规划设计合肥市市政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王仁、唐振忠、夏兴兵、朱浩良、张恩辰 2 六安市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前进路淠河总 干渠桥梁工程 安徽省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孟德伟、兰辉萍、魏永、钱磊、雷婷婷 3 合裕线航道改造工程安徽省交通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吴立人、葛德杰、杨昌道、徐启文、刘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